13年创立一家IT公司,到现在已经交了几千万的税了,公司增长还算快速。
我想说得是,在这些经济学家眼中的美好的产业政策只存在于他们论文的公式里,现实中完全不是这样的。
作为一个白手起家的团队,我们没有那些通天的政府关系,为了申请一些创业补助和政府扶植,对冲一点繁重的税收,我们没少填表格写报告,随便一个项目几十页,浪费精力不说,两年来颗粒无收。
我们几个创始人,好几次去答辩,所谓专家评审组提的问题狗屁不通,那些官员全都低头玩手机,都不看你ppt,我不知道别的行业是不是这样,每次答辩完总觉得自己被玩弄了。
然而那些有政府关系的,塞得进去回扣的(两年前的行情我所知道的是给批钱的官员2-5成,不知道这两年有没有收敛?),很容易每年拿到500-2k万无偿补贴,而这些公司很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是一些皮包公司,有些拿了政府低价园区写字楼,转手再租出去做二房东。
产业政策效率之低下,腐败之严重,我们是深有体会,我觉得要真的提高产出、释放生产力,不如少收点税,把这些补贴全取消,才是真正为企业减负。
然而这是痴人说梦。
有几个这样的事实是林的理论里不会涉及的:
1.拥有资源发放权利的人一定会寻租,滋生腐败,从而降低效率,形成一个庞大的裙带和买办阶层。
2.而一套完整有效的反腐机制的运行成本也不低。
3.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即使完全公正廉洁,他们也没有甄别中小企业好坏、项目优劣的能力,术业有专攻,行业变化日新月异,没有谁会比我们一线企业家能明白需要什么。
4.把从公众身上收来的税和银行超发的钞票,集中砸向符合政府业绩、符合形象工程的行业和企业,是剪普通老百姓的羊毛来吹泡沫,是贫富差距的罪魁祸首之一。
5.有些企业一边拿着低成本信贷,一边拿着各种产业倾斜政策,还持有特许经营其他人无法进入的牌照,在市场化竞争中也在节节败退,这是典型的“资源诅咒”,越受照顾,越没竞争力。
产业政策应该是市场经济的补充,所谓“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产业政策应该去扶植那些超过了普通企业生命周期和投入能力的超级工程,例如可控核聚变、全国高铁网络、载人航天,这些是民营企业做不了的事情,甚至一百年内都产生不了利润但又能对人类产生深刻影响的事情,这些事情市场解决不了,只能靠政府。产业政策过多地干预普通行业只会导致市场经济扭曲,增加企业负担,而且导致企业往畸形方向发展。
不匿了,妈蛋。
------------------------------------------------------------------------------------------
评论里截来一些从事产业政策相关工作的网友评论:
号外号外,有人助林毅夫赢了一城!
正巧今天下午在欧洲经济学冬季年会上逛,最后一下午了,实在没有自己感兴趣的分会场,就乱入了发展经济学的地方。正好有个人正在讲产业政策对南韩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无比的贴切这个题目,所以我就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吧,也算是做一个搬运工,把新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大家。
张维迎和林毅夫争执不下的一个原因就是在于大家都是理论对理论,没有实证研究的数据,是很难在一场大辩论中站稳上风的。这篇文章——根据演讲者说,是目前第一篇用数据来实证东亚产业政策影响的论文,也是他今年用来找工作的论文。
首先亮明结果:数据实证的结果是支持林毅夫的观点的,产业政策对南韩的产业有着显著的积极作用。
作者分析的是1973到1979年的这段时间,建立一个多产业类型的一般均衡模型。在73年,因为越战的失败,尼克松从亚洲全面撤退,导致韩国面临着巨大的军事危机。在这之前,韩国依赖于美国的军事保护,但是突然之间,韩国人发现自己要搞军事产业了。于是在这个外生事件的影响下,韩国开始了经济转型。但是到79年,随着朴正熙被刺杀,这个项目戛然而止。所以可以说,这六年的产业政策,从开始到结束都是外生导致的,所以提供了一个很难得的机会来分析产业政策的影响。
作者的结果表明: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张维迎就输了,因为本文的局限性在于:
具体图表很多,我列举一些如下:
原文在这里下载:
Manufacturing Revolutions: Industrial Policy and Networks in South Korea演讲的这个小哥的风采不错,希望他找个好工作吧^_^
怎么看待?这种话他要是敢当着我的面说,我就敢当面打爆他的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