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从经济学角度看,双十一什么也不买,是种损失吗? 第1页

  

user avatar   divinite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双十一是二级价格歧视:

首先明确一点,时间和金钱的换算比例对每个人是不一样的,平常没有活动的时候,大家去淘宝购物,按照正常的流程花的时间是差不多的,但是这同样的时间,对每个人来说是又不一样的,因为有的人的时间贵一些(他生省下来这些时间可以做一些其他创造收益的事情),有的人的时间便宜一些(省下来也产生不了太多的收益)。并且时间比较便宜的用户购买力相对低一些。

平常,商家没法区分一个个ID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消费者,只知道他们“买了”,但是其实还有一大批人在买和不买边缘纠结着,“再便宜一点就好了”,如果商家明确的知道这些人,他们愿意提供稍微低一点的价格卖给出去,但是苦于两点:

  1. 商家不知道具体是哪些人“想买没有买”
  2. 商家也无法单独提供更低的价格,因为否则的话所有人都会声称自己是属于“便宜一点就买了的”类型,所以商家必须统一降价,那么商家将在购买欲望旺盛的客户那里损失一大笔收入。


那么双十一来了,给商家提供了一个契机区分这两种消费者。商家可以通过设定一个足够长的等待时间(或者足够复杂的机制,不论如何,就是要让消费者购物变的麻烦)让消费者选择是否愿意用这种麻烦,耗时的方法购物。如果消费者选择了这种耗时的方法,那么这个消费者就是属于时间不太金贵的消费者,那么我可以降低一些价格,而消费者如果不等待,不凑双十一的热闹,那么这个人显然就是时间金贵的消费者,商家可以原价卖给他们,避免了统一降价的损失。

这样商家在扩大了自己用户群的同时,尽可能的避免了对高级消费者也降价的损失。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这是不对称信息下的screening,也就是通过一个机制,让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如实显示出自己的类型。

二级价格歧视,一般来说是对社会福利有促进作用的,所以双十一的出现基本上是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福利。

回到你的问题,是不是不买就亏了?如果你是理性的,那么无论你买不买,你都不会亏的,因为如果你不买,说明你是第一类消费者,第一类消费者本来就不会买;如果你买了,那么说明你是第二类消费者,那么第二类消费者在双十一确实倾向于扩大消费费。

当然,如果你的偏好折现不是理性的,那么亏或者不亏都有可能,那就是行为经济学的问题了。

关于非线性折现的消费者,可以看我的专栏文章:

这篇文章为双十一市场行为分析第一篇,后三篇在此:


user avatar   chen-wen-bin-97-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再说点注定大家不爱听的。

大部分不是损失。

真的必要性消费很少。且必要性消费是不能长期等待的。

很多消费是伪必要性,源于“习惯”“大众认知”或“消费账户”。

伪必要性消费你什么时间买什么价格买,在理性博弈中都是沉没成本。

比如我真需要一双爆款的运动鞋,用于某某商务行为,这个事儿我等不到恰好1111,如果用于购买“攀比感”,那确实打折了应该买,但“攀比感”是伪需求,买完之后最多72小时这个感觉的边际效应就趋向于零。多少钱买都是不理性的。

很多人1111买了一堆本来不会去用,因为便宜了才去用的产品,基本上都是如此的逻辑。

消费主义统治世界的时候,所有非理性消费被赋予了一些价值标签,比如

追求自由、对自己好一点、多花钱就是喜欢我、消费者是富人、钱不花就贬值了。

这些标签给予消费者一些虚幻的快感,并道德绑架一些并不喜欢如此消费的人。

最终目的是榨干有产者的投资能力,并使之负债和背负利息,这样有产者就会被资本绑定不得不按照资本规定的方式出卖劳动力。

有产者的资产会变成不可流动的固定资产和一堆长期负债,而资本家和终产者享受过剩消费所带来的更快周期周转率和资金吞吐量。

这就是1111和其他一些东西的真相。

以上

割韭菜的方式,5000年来,没有改变过。


user avatar   lancel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价格歧视理论,本身是没什么问题的,

但用在双十一这里面,有个bug,

很多答主在分析的时候,考虑的是商家和消费者两方,

但事实上,真实的情况,是三方:商家、消费者、还有平台。

这里面除了商家和消费者在博弈,商家和平台也在博弈。


电商最重要的四个东西: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复购率。


1、所有的电商都是非常缺流量的,包括阿里和京东这样的巨头,每年采买流量的费用都是天文数字。而双十一,对于平台来讲,等同于低成本拿到了一个超级流量包,因为培养双十一的成本过去已经花过了,每年投入在双十一上面的宣传费用相比实际的流量资源微不足道。


2、电商平台的本质是卖流量的,这里就是商家和平台的一个博弈点,作为商家,双十一来了,

首先,你要不要参与这个活动?参与活动是有规则的(比如价格锁定啥的,比如要给消费者补贴),不是商家想怎么搞都行。

其次,你要不要花钱去买更好的“展位”?


3、双十一是一个促销活动,为了能够实现足够的交易,为了能够长久的把这个活动一年一年办下去,必须要有实打实的促销手段,这是平台最要考虑的问题。

平台要的,是足够多的交易量和交易额,在平台的角度,没有任何动力去和消费者玩数字游戏,没有任何动力去通过价格歧视赚取更多的消费者剩余,平台赚的不是这个钱!


在平台的视角,是这么考虑问题的:我要为双十一匹配什么样的资源?

1)宣传资源,尽管双十一已经形成了习惯,但还要有足够的媒体轰炸,进一步刺激消费者。(双十一前各种造势的广告大家没少见吧)

2)商品资源,安排好若干商家,双十一期间,要配上什么样的商品,商品价格要锁定在什么样的范围(比如说促销价不能超过前后一个月均价的9折),只有实打实的价格优惠才能吸引消费者。(双十一商家规则在网上都是空开的,谁都可以看到)

3)配套资源,整个网络系统不能掉链子。(阿里京东的员工在双十一没少24小时standby吧)


在商家的角度,是这么考虑问题的:这次双十一我想达成什么目标?

1)割一波韭菜?(打造某个利润不错的爆款搞一下)

2)洗一波用户?(赔钱赚吆喝,先用漏斗把用户接下来再说)

3)中规中矩,按部就班?(照常参与,照常运营)


4、平台和商家的矛盾在于,平台希望商家给出实打实的优惠,赶紧促使消费者买单。

而商家想要蹭双十一的流量红利,却又不太想给出实打实的优惠。


但由于平台的强势,以及越来越丰富的经验,使得商家很难不“出血”还能享受到平台流量的。

因此,这里回答第一个问题:双十一,消费者完全是可以买到一定时期内(比如1、2个月内)最便宜的东西的。


5、商家和平台,犹如矛和盾一般,从一开始就互相攻防,

好比当年9.9包邮刷流量影响排名权重再通过其他商品变现的套路,都是在不断的对抗中摸索出来的,然后又被平台去打补丁。

这种博弈不光电商,到处都有,比如facebook会通过算法控制粉丝页的传播,比如App Store会通过算法控制app的排名,比如知乎会通过算法调整答案的显示,并且各个平台的算法都在不断变化中,防止被人摸透。


在公司层面,你设置什么kpi,大家就去追求什么kpi,但公司其实要的不是kpi本身。而在市场层面,你设置什么权重,大家就去追求什么权重。

设置价格优先,则我先标一个极低的、但常人不会买的版本再说;

设置销量优先,则我靠低价格的商品跑量,甚至找人刷量;

设置信誉优先,则我找人刷信用;

设置视频展示优先,则我找人拍视频;

设置优惠幅度优先,则我设置很大的优惠幅度,然后设置使用的各种障碍;

设置补贴幅度优先,则我设置很大的补贴金额,然后设置使用的各种障碍;

设置打折幅度优先,则我设置很大的打折幅度,然后在sku上做文章;

……


互联网时代,一直都是这样买卖博弈,用传媒的例子来说,

一开始大家讲cpm,结果发现数据注水太严重,

然后提cpc,结果发现全是雇人点的,

然后提cpa,结果还是没用,刷的难度比cpc稍大但一样可以刷,

然后提cps,按照销售来算这下你满意了吧,广告主是满意了,但换媒体不满意了,因为你的东西卖不出去不一定是我媒体展示不到位啊,可能是你自己东西不行啊。


所以,这里回答第二个问题:双十一的规则越来越复杂,不是平台的原意,也不是商家的原意,而是商家和平台不断博弈的结果。


6、总结一下:

电商平台,服务商家用的是流量,服务消费者用的是价格(质量),

为了更好的服务商家,平台会想办法创造更多更好的流量,

为了更好的服务消费者,平台会想办法创造更好的价格(质量)。


所以,在双十一这样的活动中,是全年少有的二者处于比较平衡的时候,

平台给了商家好的流量,同时压着商家提供给消费者好的价格。

至于什么也不买是不是损失,那就见仁见智了。


user avatar   wang-rui-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未必是损失。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要对比成本和获得的效用。在成本方面,要考虑直接的金钱成本,也要考虑机会成本;在效用方面,需注意考虑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下面展开来说:

机会成本,通俗理解就是因为选择做一件事情,而不能做另外一件事情所放弃的收益。每个人做同样的事情,机会成本可能是不同的。

假设我只有半小时闲暇时间,花这半小时去弄明白双十一活动规则、看各种攻略确保不被坑,就无法用这半小时写一篇回答来带货,导致无法赚到 100 块钱,这是我的机会成本。我的兄弟是大企业家,让他花半个时间跟双十一活动规则较劲,就得耽误谈生意,机会成本恐怕就比这个要高了。我把规则研究透了,这个双十一省下超过 100 块,还比较划算;让我兄弟花时间盖楼、抢红包,对他来说可就得不偿失了。

至于效用,这其实考虑的不仅是物品的价值,而是物品带给人的感受:能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欲望。之前我看中了一款降噪耳机,心想着等 618 大促的时候说不定能省两百块,就一直放购物车里没买。就当它躺在购物车里的时候,坐了次长途动车,一路上孩子哭,大人隔着车厢聊天,有人公放电影,当时我就想,宁可花多两百块现在就有个耳机。尽早得到一件东西,产生效用可能大于在较晚的时间花更少的钱入手。提前买,未必就是损失。

最后,双十一什么也不买,那么恭喜你,这意味着你日子过得还不错。正如 @司马懿 指出的,双十一其实是一种精巧的价格歧视机制,区分开了「再便宜点就买了」和「其实我不看价,想买就买」的两类人。双十一活动成功在特定的时间将商品集中卖给了前一类人、扩大了销售额,同时在其他的时间确保从后一类人身上赚取更多的利润,兼顾了利润率。双十一创造了两个不同的市场:一个薄利多销的市场,一个有钱任性的市场。

如果我告诉你,什么都不买,说明在理性世界的作用下,你被归于后一个市场,是不是感觉舒服了一点?


user avatar   Ivony 网友的相关建议: 
      

针对价格歧视说两句,我认为双十一这种大促活动并不完全是价格歧视策略。


事实上从电商从业者的角度来说,双十一这种大促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集中交易行为。现在的年轻人恐怕都不知道赶集到底是个什么事情了。这里简单科普下。古时候小农经济交易需求较少,并且交大家住的很远交易不方便。所以会约定在指定时间和指定地点进行交易。进行交易的地点就叫做市集。赶去交易就叫做赶集。


在商业发达的今天,我们已经不再需要市集来进行集中的交易,也不需要赶集了。但是在互联网去中心化的今天,又出现了以淘宝京东天猫等的集中交易市场,和集中交易时间(也就是各种大促)。


究其原因,其实和古时候的集市一个道理,集中的时间和地点进行集中的交易可以降低交易双方的交易成本。即便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仍然是如此。


一件商品,假设成本是100元,商家最低愿意以110的价格出售,但是商家即便以110的价格出售,也不能将此优惠信息准确的投送给所有对这件商品有兴趣的消费者。最终商家宁愿标价120,因为能主动找到这件商品的消费者的消费意愿更强,更愿意付出120的价格。

但现在有个机会,几乎所有的消费者都被平台的大促活动吸引了过来,商品的曝光率大大的提升。此时商家就愿意以110的价格出售来换取更多的销量谋取最大的利润……


所以,对于某些商品来说,你在双十一的时候不买,的确就是错过了集中交易的时机,增加了交易成本,放弃了一次销量换价格的集中议价的机会。


或者换个角度来说,就算双十一是价格歧视,价格歧视对于商家也不是零成本的。也就是说平日里你求着商家歧视你商家还没空搞活动,因为设计这种活动所需要的营销成本很高……


user avatar   bao-lai-w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正史上的刘备,与演义里的刘备,完全是两个人。

正史刘备,若用一个字表达,那就是“枭”;用两个字,“枭鸟”;用四个字,即为“食母恶鸟”。

仅不完全统计:

刘备投了公孙瓒,然后就拐了公孙瓒的兵,去徐州不回来了;

刘备投了陶谦,然后就把陶的丹阳兵搞到了手;

刘备投了吕布,然后就搞了吕布的战马,还在吕布的地盘私自扩军,挖吕布墙角;

刘备投了曹操,然后就带了曹操兵在徐州造反了;

刘备投了袁绍,然后就带了袁绍的兵跑路了;

刘备投了刘表,然后就搞到手了一只较大规模的水军;

刘备投了孙权,然后就把大半个荆州搞到了手;

刘备入了川,然后就把刘璋的兵马钱粮搞到了手,后来又反过手来把刘璋整个吃了。

试问,有刘备的这份辉煌的答卷,在“食母”方面,还--有--谁……能望其项背?


user avatar   viaxke-yan-jia-su-q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理解里,因为中国发展太快了。

这说起来你们可能觉得离谱,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大量引入外资和外来技术开始后经济发展太快,在这种高速发展下做技术导向企业就是不可能的,你做技术带来的增长率远远赶不上加了外资杠杆的竞争对手的增长率。

哪怕企业真的技术强壁垒高能活过竞争,企业里的员工也必然要被大量挖角,因为员工在这种环境下理性选择也是赚快钱。2000年赚了1000万的和2000-2020每年100万收入的在2021比资产时前者几乎无悬念完胜的背景下,没人会有心思在一家公司搞什么技术的,必然都是想着快,抄,上,做出影响力,跳槽,收入翻几倍,下一轮。

等中国也一年增长两三个点,利率接近0,普通搞技术的可以30混到60的时候,这种公司反而会更容易生成。




  

相关话题

  Bug是如何产生的? 
  不同阶层秉持对自己有利的经济理论有什么错吗? 
  同为桃色新闻主角,为何王思聪只是屡遭热议,而蒋凡却饱受唾弃? 
  数字经济时代,是否可以由老人的消费行为决定养老金收入? 
  如何看待美国非农数据增加250万人? 
  从经济学角度看,双十一什么也不买,是种损失吗? 
  有什么分析中国经济的好书推荐? 
  为什么部分人舍得买 5000 元的手机,却不舍得买 500 元的手机壳? 
  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的森林火灾和山火是不可避免的吗? 
  如何评价「快手」APP? 

前一个讨论
京东自营存在翻新或假货吗,如果有问题可能出在哪些环节?消费者如何避免和维权?
下一个讨论
新手想买switch在哪里买?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