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客气的说,这种哭诉毫无用处。因为郑州的烂尾楼盘不是一个两个,是三四百个。
每一个楼盘烂尾的背后,都是数亿甚至上10亿的债权债务纠纷。
为什么没人接手呢?很简单,一是房价降了,接手没有利润。二是接一个烂尾楼需要有上亿资金,一般来说没有两三个亿的真金白银,玩不转。有这么多资金的,拿着去拍个净地不好吗?
比如郑州北区某楼盘,开发商某甲是空手套来的,原本那块地是某乙,某甲说你出地我出钱合作开发,某乙答应了。合作没多久某乙派驻的财务人员全数被踢,于是提出退股,甲说没钱,卖了房给你。某甲实际也没有钱,建房拿的是信托的钱,房子盖了钱收了信托走了,赶上楼市降温房子卖不掉,某甲的资金链就断了。某甲十几个楼盘,全是这么搞来的,十几个锅,一个盖。就这个楼盘,没有三五个亿的资金进去能盘活?
就这种盘,还有人想着我闹一闹,政府就出面给我解决了。哪级政府能有这上千亿的闲置资金去盘活这些个烂尾楼呢?
转一个吧。。不知道那天就被封了。。。
作者大大我不提了。。。怕给他惹祸。。。
提前说明:科普(政普)文。
你要是知道什么是房价,都不会问出这么无聊的问题。
我发现有很多人喜欢把话说得鬼都听不懂。
这导致很多人看了大量的房产文章之后还是小白一个,但是学会了满嘴飙“专业”词汇。
感觉房地产这个东西就是两极分化,懂的太懂了,小白又太小白了。
我今天就用大白话来普及一下基本常识。
修高铁,修高速,搞航天,建三峡,造航母,办教育……需要钱啊,需要很多很多的钱啊!
不能直接印钞票!
(如果你连为什么不能印都不知道的话,就别往下看了,肯定看不懂。)
不能印,就收税啊!
税收可是实实在在的产出。
税,收的是国民已经挣到的钱。
你每打20斤粮食,就要上交一斤,皇粮。两千年前就这么干的。
可问题是,这不够啊!国内生产效率低,国民挣钱慢,收得也慢。
要是赶上年景不好,这个人今年没打到粮食,自己都没得吃,你怎么收他的税?割了他卖肉吗?
于是,就有人想出个办法:收未来的钱。
给他们签个合同,要求他们,自今日起,每月交5000给国库,连交30年不得间断,要是敢间断?嘿嘿嘿……
这些钱,由地方政府统一管理,拿去修桥铺路,盖高铁站铺基础设施,给优秀教师发奖金……
你承诺每月都会出钱支援国家建设,国家为了对你进行表彰,给你发了一个荣誉证书(红本本),并且给你提供一个可居住的场所,能住70年(可续期)。以及,教育医疗等等资源的优先享用权。
国家见你签了合同,就知道你每个月都会交上来5000块钱,得到了你的承诺之后……肯定不是回去傻等着去了。
不能真等三十年啊,等你把钱交齐了再修高铁?那这30年都没高铁不是,没高铁社会生产效率多低啊。
所以他回头就跟印钞机说了,把他承诺那30年的钱,先印个5年的出来,一个月5千,一年6万,5年30万。不用担心通胀,反正他每个月挣到钱了都会交上来。
而你,已经承诺了每个月交钱支援国家建设,还拿了奖励,一旦你不交了,奖励就会收回……所以你每天努力工作挣钱,月月到点就履行承诺。
所以,卫星上天了,高铁跑起来了……
这个模式是不是很给力?到现在为止,运行得还不错。
好事儿来得太容易,心里老是不踏实啊,这个模式有什么问题吗?
这个模式的问题在于:
1、人的寿命有限,他能承诺你连着交30年,是因为这30年他都能工作挣钱。他倒是很想给你承诺130年,你信吗?他80岁以后连拉屎都不能保证能命中马桶,怎么每个月挣钱给你交?
2、人口总量有限,你最多只能找到13亿人签合同让他交钱,再多,就真的没有了。
不要怕,还没到头。
这个财富啊,他是不均匀分布的,有的人每个月交5000就极限了,但是有的人他钱多啊……
没钱的,他不能支援国家建设,没法签那个月月交钱的合同,你奖励再高再诱人,他馋得流口水,还是拿不出来啊!
但是钱多的人,还是可以操作滴!
所以,出台规定:这个荣誉证书,允许你转让!你今年支援了,获得荣誉。明年,你看谁想支援的时候,你把这个荣誉卖给他,今年低价买,明年高价卖!
有的人今年支援不了,他明年挣到钱了,就可以支援了啊,到时候你的证书好,奖励丰厚,他不就买你的了吗?
于是,这些有钱人热情似火,一听支援国家建设,纷纷表示:我愿意再支援一次!我每个月可以交两次钱!
还有人说,我连合同都不用签,一月5千嘛不就,30年才180万,我混知乎的,有钱,有钱,非常有钱!180个W,呵呵,在咱手里,不就是零钱儿嘛,拿去,拿去!
嘿,小子跟我较劲是吧?我支援两个180万!
我5个!
于是,空间站上天了,高速公里数世界第一……
这个模式终究还有尽头的
有钱人的钱也是有限的,而且,他愿意囤荣誉证书,是因为总有“未曾支援过的人”会加入支援队伍,会需要买荣誉证书。
可现在13亿人已经濒临耗尽,囤的证书如果挂钩的奖励不够好,还真有可能卖不出去。有钱人看到这一点后,他就算有再多钱也不会多次支援了。
支援一次,有地方住就行了,房子就回归了居住属性。
那这个模式就到头了。
买房子并不是买“房子”
有的大聪明开始算账了,钢筋、水泥……
背影:范伟,葛优
妈!开发商坑我,那个房子盖起来只要1200一平,他卖给我一万五!
我不买了,我要回村里,盖三间大瓦房!
……
不行啊,村里水电宽带都没有,快递小哥也不来!
我到县城边上盖!
房管所:你再说一遍?
现在的基础设施是其他支援者的钱建立的,你没支援过不能白用啊!
你要是既想在这住,享受城市的便利,又没钱支援,可以租房嘛,房东拿着你的租金支援,也算你间接支援了。都自己盖房,谁支援呢?
那整天挂在嘴边的问题都有了答案
1、楼市调控
还有人把“调控”理解为官方出手打开发商,然后降房价吗?
2、房价崩盘
“房价崩”只是意味着开发商手里的货卖不出去吗?是不是还意味着支援者每个月承诺的5000块钱他不再交了?而后面n年的承诺钱已经印出来了,花都花掉了,相当于凭空印了大量纸币,而且已经撒入市场。
3、断供
为什么有人敢说:房价暴跌我就断供。
看上去很没道理的样子,你自己当时签合同买的商品,后来降价了你就敢不还钱?
嘿嘿,如果是平价买的商品,当然不得断供。你就算断供了,把你的商品拍卖,也能卖上去价格。
可现在问题是,这个荣誉证书就是一张纸,它拍不上去价格啊,你说还有奖励呢,还有钢筋水泥呢。
遗憾的是,纸,加上奖励,加上钢筋水泥,还是拍不上去价格,其实际价值和我每月支援的钱相比,差得远呢。
你得给我保证奖励和住所的价值不暴跌,我才能安心支援。你一天不跌,我一天就有条退路:放弃奖励,交出荣誉,换来现金离场。可是你来个暴跌,我就没退路了,这种情况下,还要求我以后每月支援?
这不是普通的商品,甚至都不是商品。可以看作是双方的交易:你的义务是,出面背书,保证荣誉证书和奖励的价值。我的义务是:出钱支援。
你不保证,我也不保证。
4、泡沫和蛋糕
支援的钱数,与钢筋水泥的实际价值相比,超出太多,我们叫它“泡沫”。
这里有个操作,你的荣誉证书值多少钱,官方是可以开价的。他出面背书说这个证书值更多,就意味着你得支援更多。这叫人为吹大泡沫。
为什么不叫人为做大蛋糕?
泡沫会破,蛋糕不会破。泡沫不能吃,蛋糕能吃。吹泡沫容易,做蛋糕难。
做大蛋糕的我们喜欢他,不会做蛋糕,只会吹泡沫的,我们不喜欢他。
5、法拍房
无论什么原因,支援不下去了,断供了,房产(钢筋水泥与附加奖励)被法院拍卖,这样的房子叫法拍房。
如果房价没降,还行,拍得上去价格。银行也不怎么怕。
可是如果房价已经降了很多,拍不上去价钱了,甚至泡沫破了,断供成规模了,银行要那么多房子怎么办?
储户来银行取钱,银行说,不好意思,我们也没钱了,XX府一区二栋三单元405那个断供的三室一厅是咱家的,那个厕所划给你吧,以后你可以去免费出恭。
这就是为什么银行在起诉这件事上如此谨慎,但凡有一点办法能让你挤挤继续交钱都不会起诉。
收钱是目的,取消你的荣誉和奖励只能伤害你,并没人从中受益。
6、以房养老
这个红本本是你曾经支援国家建设的证据,你老了国家看到本本就给你养老。
为什么那么多人骂这个呢?
因为子女认为这个荣誉应该是养老之后还能继承到子女身上,然后就一代代都能用,是装备。而现在居然只能给支援者用一次,用完就没了,是卷轴。
7、新的增长点
科技(等)进步,导致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只靠税收的钱就够修高铁放火箭的时候,就不用收未来的钱了。这叫“房子回归居住属性”,不再作为收取未来的钱的手段。
这个时候,房子就成了普通商品,实际值多少,那就只能卖多少。
8、房价交给商场
有“专家”说,房价应该交给市场。
你说他是真糊涂还是假糊涂。
9、房住不炒
如果你支援是为了获得奖励,那就鼓励你。
如果你支援是为了倒卖荣誉证书,不支持。
如果你不进来炒,那部分差价是可以拿去支援的。你一来,拿走了一部分。
10、疫情影响房地产
疫情导致大家对现金的认可度增加,对荣誉和奖励的认可度下降,不愿意拿现金出来换荣誉和奖励了。
表现为房子卖不动。
于是就降价。
但是一冷俱冷,买之前就觉得不好出手,干脆先不买,于是降价也卖不动。
11、换房子,以及“给市场信心”
你买过的,使用时间最长的东西是什么?
手机、电脑、汽车,有用过十年以上的吗?有用20年的吗?
这些都是消费品,用到最后就是报废,用不到最后就是二手卖掉。
房子也有消费品属性的,买套房子住十年以上的其实不多。(根据评论提示,貌似这个有偏差,看地域,也看人。貌似当地人买房会得时间比较久,外地人过来生活居住的比较爱换房子。)
房子又是大件中的大件,更是你支援国家建设的勋章,肯定不能报废。
所以,你去买房,即使你是刚需自住,你也得考虑这个房子将来好不好卖出去。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个荣誉和财富之间有折算公式。只要你有套房在手,你就一直在场内,荣誉陪伴一生,还能传给子女,但是具体的居所可以变更,这就是换房子。
当你想变更居所,你就需要把原来居所及其相关荣誉折算成钱。
这里的问题是,如果越折越少怎么办?开始支援的时候一月支援5千才获得这个级别的荣誉和资源。现在发现只能折合4000,才能转给下家……
越折越少还玩个蛋,不但没有动力更换居所支援更多,反而连之前承诺的5000都不想交了。
必须保证越折越多,人们才会有动力参与支援。以前每个月支援5000,变更居所后,每月支援6000,多出这1000,应该能得到的奖励是:更好的环境,更大的空间,及更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
为了让他继续支援,不能让房价下跌。为了让他支援更多,就得涨着点。
为什么总是提“要给市场信心”呢?有信心就是你相信房子会涨(虽然不一定真涨),然后你就会进场支援,已经在场内的,就会通过变更居所,每月支援更多。
那就,让房价使劲涨吧,不设上限。
那样的话,涨到顶就等同于你的全部收入要拿去支援。
你饿死前还闹了一场,砸坏了人民广场的喷水池。
杀了鸡,没有取到卵,饮了鸩,没有止到渴。
没有哪个国家会这么干的。
所以不能让房价涨太猛。
综上,要控制在一个合适的速度,没支援的让你有信心加入支援,已经在支援的让你有信心支援更多,又要一定程度上保证你的生活质量。
所以,彻底解决房价问题,还得靠新的增长点。
12、房产税
没支援过的人越来越少了,所有人都承诺未来每个月都交钱了。
钱还是不够用,新的增长点带来的税收还是不够。
那么,已经在支援的朋友们,你不是承诺以后每个月都交5000吗?嗯,即日起,你每个月要交5500了,但是荣誉和奖励,变动不大。
13、限跌令
限跌就是不能便宜卖,为什么?
要是别的产品,你爱卖多便宜谁管你?哪怕白送呢,你开心就好。
开发商自己开发的房子居然不敢便宜卖?想降价卖几套回点血,还要偷偷摸摸?
现在知道为什么了吧?你高调降价会让支援者“失去信心”。失去信心了,履行承诺就不爽快了,更不用说变更居所支援更多了。
14、涨价去库存
“涨价去库存”理解了之后,同时解锁的还有“买涨不买跌”。
一般来说你想甩卖手里的货物,降价是最有效的手段。
为什么明明有销售压力还要涨价呢?
可偏偏你涨价了反而卖得好。
但是官方又要直接出手让房价不要涨太猛,因为涨了你还买,等于把更多比例的收入都拿去支援,就没钱买别的了,其他行业就面临冲击,影响社会生产。
就是,把泡沫吹大一点点,但又不能吹太大。
社会生产才是产生财富的,是国家的根本。高铁、高速、科研等等,这些东西的最终目的都是为社会生产服务,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
如果收钱收得影响到了社会生产,那就是真的杀鸡取卵了。
(待序……)
闭环了吧?收钱搞基建,基建提高生产效率,高效的生产获得更多的钱,兜里钱多了发现支援出去的那点也不多,能承受。
白手套、代理人的作用,就是避免追责的时候追到正主身上。
3月底,郑州爱马仕开业,第一天销售额1.2亿。有热情的消费者凌晨就去排队了,更有一个坐着轮椅的小姐姐,找来跑腿小哥推着自己排队!
由于人数爆满,很多人都排队等候了4小时以上,听说有个女士买了两个250万的包,简单给大家算了一下,这种级别的包基本都要配货到1000W才有购买资格,也就是是说这位富婆姐姐消费了2500W!
在当天营业结束后,就有相关人员透露,第一天爱马仕的销售额就高达1.2亿......
没用
欠房贷,银行告你一告一个准;
烂尾楼,你告开发商告银行告ZF,结果就是没用;
就算你冻死了饿死了,继承你的遗产也得还银行的钱,叫做“贷代相传”。
开发商倒闭了就倒闭了,法院永远找不到你付的钱去哪儿了,找到了也是找不到。
一块钱买水,对方不给,就能报警。
150W买房,对方不给,所有人躺平。
刚才看到有个傻叉说房价贵和生孩子没关系,我就纳闷了,这人他妈怎么生下来的,有没有点人性?掏空四个口袋买房的钱都够养三四个孩子了。150W,多少人的一辈子,就这样没有了。这是悲剧还是悲哀?
房地产本质就是税啊
提前三十年 五十年一次性收的税
房地产老板,本质上就是包税人,相当于代理一块地盘的税收,它当了中间人,收取一大笔佣金
你问包税人跑路咋整?
参考大明王朝1566
算了,不说了 。
这就是答案。
算了,不说了 。
这就是答案。
谢邀。这个问题很简单:如果知道各个号码的中奖概率一样,他们还会成为彩民吗?
***** ***** *****
上面这句话是调侃。如果要认真回答这个问题,得从两个方向回答:
以双色球(红球 33 选 6,蓝球 16 选 1)为例,在 2015-11-17 的开奖中,全国投注量为 323,653,256 元,即 161,826,628 注,而不同的投注数 共有 17,721,088 种,所以平均每种组合大概有 9 个人投注。那么, 1,2,3,4,5,6,7 这样的组合是否有 9 个人投注呢? 还真的挺有可能呢。全国那么多人玩双色球,有 9 个人次投注了这个充满规律的号还真不奇怪。
所以,题主的命题看起来好像不太成立。
当然了,一定有很多人觉得觉得这个号绝无可能中奖,那么我们来看看近 300 期双色球的开奖情况:
根据计算,四等奖的中奖概率大约为 1 / 2303, 但在最近 300 期里,它中了 1 次四等奖,中奖率还高于平均值呢。
用我自己创造的词语来说:他们被 “归类假象” 蒙蔽了。
什么叫 “归类假象” 呢?
就是看似有意义的归类,在我们所关心的维度下没有意义,反而对我们的判断造成了干扰。
就概率而言,似乎可以用一种很有意义的方式将所有情形进行归类,而看上去不同类别的发生概率差别很大,然而实际上,这个差别只是由于它们在总数上的差异造成的。从任何一个类别中抽取相同个数的例子,其发生的概率或期望并无任何不同。
就本题的来说,我们不难理解彩民们的想法:
他们不自觉地把彩票中奖号码归类成了 “有规律组” 和 “无规律组”。
以双色球为例:“有规律组”的情形可能包括: 7个数呈等差数列,7个数都小于10,7个数都是偶数,7个数包含了两个等比数列等等……其他的都为 “无规律组"。
彩民们研究了一下以往的中奖号码,发现过去好像极少开出”有规律组“ 的情形,所以他们认为:
这个推论有道理吗?看起来好像很像回事呢。
但实际上,上面的那句话是不对的,正确的说法是: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呢?简单地说,后者是 有规律组 和 无规律组的 等比例抽样,而前者是 有规律组 和 无规律组的 1:1 抽样,样本大小就不一样,概率分布又怎么会一样呢。
举个例子,假设有 100000 个号码组合,其中有规律的有 1000 组,无规律的有 99000 组。
假如彩票中心抽奖了 100 次,每次中奖 1 个号码组合
然而,对彩民来说,
中彩票的平均次数= 买彩票的次数 * 中奖号码属于这个分类的概率 * 买的彩票数在该分类中的比例
如果买了 100 次彩票,每次 1 注,
毫无差异。
以上的推导非常简单,连小学生都很容易理解吧?
但是在生活中,这种看似简单的 “归类假象” 可骗了不少人哦。
举个例子,这是一个古老的故事:
曾经有一个女子学院,有一天校长提议道,为了活跃学院的气氛,建议招一部分男生。董事会的成员坚决反对:千万不能这样,否则的话,一年后会有一半的女生退学的!
在最终的妥协下,校长决定,当年招收 1% 的男生做试验。
一年后,校长宣布:“招收男生的计划取得了圆满成功。诚然,学院的女生数量确实有所减少,但一年后她们在该届全体学生中的比例仅仅下降了 1 %”。
你发现问题在哪里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