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专家称「上海疫情规模比武汉大但疾病严重性低,无症状或将可以居家隔离」,上海何时能结束本轮疫情? 第2页

              

user avatar   glaxyrov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江东:这些无症状感染者,有没有可能未来会居家隔离?

陈尔真:这种可能性是有的。看整个形势的发展,如果量太多的话,有条件可以居家隔离

我觉得作为专家,描述一种极端情况下的可能性,逻辑上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提问这个问题的居心,就另说了。


user avatar   veritat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六月二日。


user avatar   tian-xing-jian-shui-s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下图是米国近期的每日新增趋势,日增4万左右。在韩国越南等东亚国家被奥密克戎肆虐的时候,米国日增四万,跟以前比起来也像抗疫优等生了。

我感到不解的是,为何米国现在新增这么少?难道在1月和2月的高峰期,米国绝大部分人已经感染过奥密克戎,形成群体免疫屏障了吗?这一点,也许真有可能。

米国就采用的分级诊疗,普通病例直接居家隔离静养。

但是,从住房结构来说,米国采取居家隔离非常有优势。因为,米国居住密度低,绝大多数是独栋住房。这样的条件适合居家隔离。

然而,国内住房基本都为高层住宅,如果采取居家隔离,可能整栋大楼最后基本都会感染。比如下图这种超高密度住宅,在全国随处可见。这样的住宅楼,有一户阳性居家隔离,以奥密克戎的传染性,最后整栋大楼基本都会阳性。

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感染者还是不要居家隔离。


user avatar   da-jun-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有一例重症那就别清零了呗


user avatar   cheng-feng-po-lang-de-ye-ye 网友的相关建议: 
      

随着外溢的越来越多,现在各地对上海人员都在严控。

所以,上海疫情什么时候结束,其实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影响。


user avatar   deemer-3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刚说了建立的方窗医院有1.5万张床呢,转眼间就放风要居家隔离了。上海防疫还能做得更紊乱一点不?

而把事件放到一个更大的背景中去看,基本上,上海防疫优等生的帽子已经被趴得一无所有了吧。这里面,反映出很多管理上的问题。它促使我们每个人都去思考,怎么才能踏踏实实活下去。

《赛博魔都2022》:上海疫情期间的三则寓言


《笑林广记》里有个段子:有个小官吏被老婆抓破脸,不得不谎称说“晚上乘凉,被倒下的葡萄架刮破了脸”。上司很同期他,想出来秉持正义,结果被夫人听到,要大闹当场。做上司的慌忙对下属说:

你且暂退,我内衙葡萄架也要倒了。

因此,在上海话中,“葡萄架倒了”就成了“惧内”的婉约说法,大约相当于川黔方言的“耙耳朵”。

但沪语的生命力,就体现在它的活学活用上。例如这个葡萄架倒,在必要的应用场景中就可以适当外延,例如:

用于对上海近期疫情表现的评价。


上海滩的葡萄架也要倒了?

这两天上海疫情回潮的事,大家都晓得了伐?

按照上海卫健委通报:

① 本轮魔都疫情的溯源是境外输入病例,由于华亭宾馆管理疏漏,导致于3月1日出现外溢。

② 目前上海疫情仍处于快速上升阶段,累计报告感染者超过36000例。

我根据卫健委数据,统计了最近一周的新增感染者情况:

阿拉上海拧要惊呼:

要西夸了,病人嘎西多!

曾是上海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长、现为上海集中隔离点医疗救治组组长的陈尔真,在4月1日接受采访时谈到上海防疫与武汉防疫时的区别:

两次“战争”面对的都是呼吸道传染病。跟当年的武汉相比,上海在准备上、经验上要好一些。这次疫情的规模,比武汉还要大,但疾病的严重性比武汉要低。

用官媒的评述是这样的:

在不到一个月之内,上海这个曾经的“抗疫优等生”就被piapia打脸了。例如全国人民就搞不明白:

超过3.6万名患者的上海,为什么还没有划定至少一个高风险地区?

还有更奇怪的,有网友反映:

持绿色健康码驾车离沪的人员,刚进入外地,健康码就变黄了,检测核酸发现还真阳性了…

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得合理解释,很可能影响基于健康码的疫情防控体系的信度。

而且,事实上真的如此简单吗?这里就挑几则吐槽的寓言故事,记录如下。


丁丁在上海

尽管上海卫健委明确了这波疫情的溯源是境外病例,但似乎入境人员并未被列入重点监控对象。甚至出现了一条街的两边,左侧国人隔离管控、右侧外籍人士口罩都不戴地看热闹的新闻。

我翻了翻日历,确认“租界”这一页确实已经翻过去了呀…

而3月31日,上海六院发布了《新冠疫情笼罩下的“丁丁保卫战”》,大意是医生不顾被感染风险,为来自境外高风险地区的人士做了个紧急手术,期间克服的重重困难中就包括:

根据疫情防控的要求,整个手术及麻醉护理团队采用最高级别的防护。在厚重的防护服和无菌手术衣的包裹下,手术台上的每个操作都极为困难,还需要克服护目镜雾气阻碍视线。

然而遗憾的是,这一曲“白衣天使的赞歌”明显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化目的,反而是在上海护士被本院拒诊而去世的背景下,激怒了众人。

当前的严峻形势大家都了解,但定下的防疫纪律可不可以选择性执行?为什么还要大张旗鼓地宣扬这种“超国民待遇”呢?

如果防疫政策可以区别对待,直接放任某些特定标签的群体肆意妄为,甚至把宝贵的医疗资源破例倾斜供给…这不但是赤裸裸的歧视行为,还会让当地政府的严格防疫政策成为纸上谈兵,因为病毒传播是不看你身份证号码的。

1935年,比利时画家埃尔热创作了经典连环画《丁丁历险记》,其中有一本是这样的:

80多年了,丁丁如果重游上海,很可能眼泪不争气地掉下来,然后问一句:

上海滩的某些人,什么时候可以站起来啊…


怎么正确解读热点新闻?

前段时间,上海的防疫工作做得很有特色,而市民的反映也很有个性,例如传说中的“举着红酒排队检测核酸”、“临时解封后第一件事是买咖啡”……迎来一片盛赞:

上海这个城市的气质,拿捏得死死的!

对于这一现象,有人觉得挺有趣,有人觉得太“作”了。我觉得吧,如果这是个人行为倒是无伤大雅;但能堂而皇之地登上热搜第一,并获得当地主流媒体的轮番刷屏,这说明至少得到了某种默许或暗示,试图展现出“既要精准防疫,又要展示格调”的复杂内心吧?

而且疫情持续了3年,各地政府的防疫手册都更新到第九版了——临时解封不意味着完事大吉,各地政府的标准做法都是统筹小区居委会帮忙配送蔬菜和生活用品,准备第二阶段的封控。为什么到上海就需要家家户户倾巢出动买买买,难道不知道这种大规模聚集会导致传播风险吗?

所以从程序的角度看,无论是“端红酒做检测”还是“临时解封疯狂购”,当地政府对防疫的理解还不到位。

我们再看看这篇大规模传播的文章中,核心观点是什么:

围绕着“小布尔乔亚的无病呻吟”在激烈对线的人们啊,你们还没有get到这篇文章为什么会火,为什么必火:

文中盛赞的“我要红酒加咖啡,一杯又一杯”生活,是披着“生活格调”的皮,在宣誓“菜篮子管够”的核。绕了大半圈,搁这儿搞高级营销呢——这阅读理解,你学会了吗?

那么,上海的菜篮子是否管够?普通人家又是怎么生活的呢?

巧了,我的老领导就住在临港新片区。她在朋友圈展示了非常时期的生活小技巧:

简单地说,她在盘点冰箱后也采取了差不多的操作,灵活使用了滚动需求预测,安全库存,以及没写下来的先入先出法、KPI管理,以及360°反馈评价…

还好我本行虽然丢了,专业词汇还看得懂,只能赞一句:

不愧是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

所以问题来了,如果真的敞开了供应,还需要这样精打细算么?

另外,我还有个住在浦东的朋友,描述了他家的日常生活:

家里食品供应总体正常,就是蔬菜有点少。剩下的一棵白菜,每餐掰2片叶子,细细地切丝。然后和勾芡的肉丝开汤,再打个鸡蛋搅拌……最后做成类似于北方胡辣汤的模样——但没有加入大量香料,味道以清淡为主。总体评价是:绿色又健康,干净又卫生。

所以,当全国上下都在严肃执行“网格员分发到户、畅通生活物资保障的最后100米”时,某地却并未大规模、成建制地组织统一配送,而是各个小区以及志愿者“灵活分发”。这是一个2500万人的特大城市的应有态度吗?


哮喘病人怎样才能获救?

3月30日,上海浦东某病人犯哮喘,家属在向附近救护车借除颤仪时遭拒,最终导致抢救无效而死亡。无巧不成书的是,该急救车当时正在执行对同一小区另一住户的急症患者急救的任务。由于救护车上的急救医生现场无法判断没有同意出借设备。该医生已被停职处理。

这个新闻出来后,网上的反响强烈,有部分网友关注的是两个问题:

① 医生的应对到底有没有问题?

② 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怎么才能获救?

在回答这两个连环问题之前,我必须申明:

生命是宝贵的,对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但这不意味着自己的生命比别人的生命重要,因而不能指望着道德绑架可以解决问题。

如果不理解这一点,这个问题就没得谈。

所以,如果你是当时的医生,你的选择并不多,基本只有两个选项:

选项一:把救护车上病人的设备挪给哮喘病人使用。这样,与你无关的哮喘病人可能获救,但后果可能是救护车上与你有关的病患突然情况转危甚至死亡。此时你违反了《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救护车管理制度和使用规定》的相关规定,你面对的是明确无误的医疗事故赔偿+刑事指控,是一定足够入狱的。

选项二:拒绝挪用,哮喘病人死亡,但救护车上的病人得到符合程序的合理看护。你面临的主要是道德上的困扰,至少是不可能面临医疗事故认定及判刑的。

作为一个正常人,你会怎么办?

当你不知道作出这个重大决策会导致什么严重结果的情况下,你最理性的选择就是拒绝。因为:

一方面,拒绝的最严重后果也不会太差(至少不会进监狱),而不拒绝的话,真的有可能被告上法院甚至判刑。 另一方面,你根本不知道用了设备后,车上的病人会不会因此而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如果你认为放弃任何一位病人都会导致死亡的话,为什么不选择与自身责任无关的那一个呢?

这个结论让人有点不舒服,但它就是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如果你陷入医疗纠纷了,你入狱了,你妻离子散一辈子毁了…你能承受这样的无妄之灾么?

在关键时候站出来做出牺牲的叫英雄,但你不能苛求周边每个人都是英雄。

可见,医生的应对,可能在细节判断上有偏差(例如学艺不精,不知道判断两位病人谁更紧急),但在总体方向上,是真没什么可被口诛笔伐的。

理解了这一点,解答第二个问题的思路就有了。

遇到类似情况的破局途径,就是设法把事情闹大,把原本不相关的人给卷进来。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两个选项:

第一个操作叫做“以暴制暴”。也就是部分网友宣称的“谁拦我就X谁,以暴力胁迫他人,捍卫亲人生命”,凶器架在脖子上,医生不得不做出确定选择。但这种强行建立联系的方法后遗症很大。例如事后被追责怎么办?例如遇到反抗怎么办?我们不建议作为第一选择方案。

第二种操作叫做“上屋抽梯”,同样是把事情弄大让第三方入局,但高明之处在于替他免除责任。例如这个案例中,家属可以扑上救护车,说不给治疗就拔管子或者砸车上急救设备。这时候,当值医生的责任就被不可抗力解除了——他大可以解释说,如果我不配合这位过激的家数,很可能导致两位病人都病危,我这是合理选择。

事实上,人心都是肉长的,如果能暂时免于责任,多少人都是通情达理愿意帮一把的。对吧?

这种理论是有着成功应用实例的。早年一则关于人口拐卖的报道中,一位机智的被拐女孩就是在赶集环境里突然掀翻了街边炸油条的摊子,然后被群众扭送派出所而获救。

这种围魏救赵式的智慧,几乎在每个国家都有对应的故事。民国时候有本叫做《厚黑学》的奇书,里面说到做官的人有两种做事方法:补锅术和锯箭术

补锅术说的是,乘着东家不注意,用锤子把裂缝敲大一些,才能显示出你的手艺值得更高价格;锯箭术是说,外科医生把病人露在体外的箭杆锯掉,剩下的问题就可以堂而皇之甩给内科医生去处理了。

该书作者李宗吾的本意,是讽刺官场的奇葩现状,但他也确实说到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把破锅上加一重锤,不就是把事情搞大,强行建立起联系,让原本不相关的人等都牵涉进来吗?把箭杆锯掉再让病人去内科,不就是把一方免责,让另一方必须承担责任吗?总好过内科外科双方扯皮,最后事情得不到解决吧。

这种狡黠的智慧虽然不能当做为人处世的主动选择,但了解一点总归是有意义的。这个世界并不完美,理解一点潜在的运行规则可能会帮上大忙。


赛博朋克式寓意

我们都知道,所有的寓言都有一个寓意。那么,本文瞎扯的这三个赛博朋克式寓言又有什么寓意呢?

故事一说的是丁丁的故事,它的寓意是:投胎是门技术活。当然,人生不能重开,选择了地狱难度(impossible)开局的话,我们就有必要对不平之事呐喊出来,否则不合理就会成为一种常态。

故事二说的是看待新闻事件的角度,它的寓意是:你看到的魔幻新闻,背后有一个另外的角度和逻辑。大家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事件的观感也会有区别。至于是努力升到高维,还是把高维降到低维,这是你的选择。

故事三说的是解决问题的常见思维,它的寓意是:站在别人角度思考你的问题。这可以帮你找到双方的公约数,进而推动事情的解决。

如果把三个故事连起来,似乎说的是这样的事实:

即使从长期看,每个人的出身状况也是很难改变的;在中期内,人们可以考虑类似于阶层跨越的社会运行规则;而短期内,还是多看点书、充充电吧,这是疫情期间成本最小、见效最快的自我提升方式。

如果这是一则软广,此时就应该出现一个书单了,然而事实上并没有。所以这是一篇三观很正的扯淡文章,请不要怀疑我居心叵测。

最后,我们需要给出一点正能量,免得大家从此怀疑人生。

余华表述过一个观点:

文艺批评家和文学家的区别在于,在面对严肃作品时,批评家绞尽脑汁地设法解构、拷打作者的所有想法,然后找到作品的缺陷;而文学家则努力去发现作品中的闪光点,挖掘自己难以触及的品质,然后写出更伟大的作品。

同样地,如果你立志于当个单细胞的批评家,那满世界都是钉子等着你去敲;如果你基于工作、生活中的普通人角度去思考,你能琢磨出:

这个世界比《赛博朋克2077》还赛博朋克。


全文可参阅:



更多内容请访问公众号将军箭(jiangjunjian31)。左走天堂,右走金盆,弓开弦断,一往无前。本号关注财经与民生,虽是自娱自乐,仍求立足干货!欢迎关注,欢迎转发!


user avatar   xiu-qing-y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武汉的经验就是,如果做不到应收尽收,就不可能阻断病毒传播。

那个时候的初代病毒传播力,要比现在低几个等级。

这位“专家”说的,居家隔离。

基本就是不隔离。

简单来说,就是放任病毒传播。

跟西方一样。

等到抗不住的都死了,死亡率自然就降下来了。

如果这代表上海的防疫方向的话,只要跟国外一样,不把疫情当疫情,疫情随时都可以宣告结束。

但基本不用想要把感染者清零了。


user avatar   wan-pi-de-hu-j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居家隔离就打不断传染链了,武汉好起来是建方舱应收尽收开始的。之前居家隔离的结果就是越传越多。

疾病严重性低?omicron是因为疫苗防重症有效才显得重症率低的吧?咱看看疫苗接种率高尤其是三针率高的西方防疫标兵的死亡情况吧?

以下是新加坡新西兰澳大利亚以色列丹麦的每百万人口日增新冠死亡七日均线,上海常住人口加流动人口3000万,你乘个三十,就是上海的情况。对了,上海人均医疗资源不一定比这几个国家好吧?三针率也不如这几个国家。

该求援求援,方舱可以管够建。

我这人脾气好不想骂人,但是你是被驴踢了?


user avatar   tong-yi-91-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现在上海疫情增长还是看不到拐点,确诊阳性患者数据增加太快了,听说如果奥密克戎病毒确诊患者单日过万就没有办法控制。西方很多国家就是因为控制不了疫情,才选择躺平的,目前上海已经封控几天,但是目前效果还是没有看到,可能要持续很久的封控才可能解决。

因为确诊患者太多,环境其实已经也有病毒了,深圳和广州为了彻底清零,把整条街道或者整条村的人隔离,然后彻底消杀。

目前上海确诊患者这么多,奥密克戎病毒可能已经在污水里面了,很多小区如果排污系统不好,那么可能也会被环境病毒传染。

我是现在对上海防疫没有啥好感,一线城市广州深圳北京都管控都挺好的,就上海成了笑话,而且昨天还给洋大人宣传丁丁保卫战,这次疫情,好多人真的对上海这个城市没有啥好感。

好大喜功,吹牛逼搞精准防控,但是实力也就那样,从抗疫能力来说,深圳真的赢麻了,毕竟深圳旁边就是躺平的香港。


user avatar   ye-pan-3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是上海,人性一样

无症状居家就是个笑话,作为一线志愿者。已经见过太多居家隔离人员外出。

有遛狗的,有超市购物的,有卡点打架的。

如果你去管,他就是你凭什么限制自由。

你要是上报,根本没人力去盯着。

你要是报警,两个社区一个片警。

然后你就发现每天都有案例,每天都在增长,就是控制不了




              

相关话题

  韩国将开启与新冠共存模式,回归正常生活秩序,怎么看待这一举措?韩国疫情未来走向如何? 
  给予新冠患者比其他人更高的优先权公平吗? 
  通过改变自身能够延缓衰老到什么程度呢? 
  关于癌症治疗,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治疗技术是否远远领先中国? 
  3 月 25 日上海新增本土确诊病例 38 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 2231 例,目前防疫情况如何? 
  现代医院会不会救那些急需治疗却身无分文的人? 
  如何看待加拿大年轻母亲声泪控诉:等两年才见到家庭医生,已被拖成癌症晚期? 
  现在医患关系恶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三只松鼠等回应薯片被检出含致癌物,称我国无相关食品安全标准且仍正常售卖,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卓达新型绿色建材怎么样?国内外有类似产品吗? 

前一个讨论
10 月 20 日晚间,动力煤期货各大合约再度全军覆没,究竟是什么原因?
下一个讨论
4 月 1 日国家卫健委称「上海疫情正快速上升」,目前当地疫情防控措施如何?





© 2025-01-0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