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在疫情宣传中,大家似乎开始反感把城市代称为「热干面」「生煎包」了? 第1页

           

user avatar   neotyp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来就很反感。

将严肃的问题拟人化,将实际的困难娱乐化,最后得出的是什么结论呢?

生煎包摔倒了,呜呜呜,不哭不哭,你看,全国的大家都来了呢,热干面、煎饼果子、牛油锅,我们都会陪着你,你会好起来的。

这么一段话,一下子把原本应该被看到、被重视、被质问的千万级人口大城市的民生保障与防疫不力问题给简化成了动画片,把各地抛家舍业冒着风险来到上海加班工作的医护人员和行政保障人员简化成了没有血肉的卡通形象。

你要是个武汉援沪的医生,自称一声“热干面”我会觉得很亲切,因为我知道你的这个称呼,代表了你来自什么地方。至于你的伟大,我们可以从你做了什么里看出来。

可你要是个媒体或者自媒体,甚至就是个普通看客,那我要问你一句:凭什么把人比作一种面食?飞面大神都容不下你好吗!

Ramen!


user avatar   cao-zhe-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东航空难时那帮到处刷卖萌扮天真文案的人被各种教做人大家应该就能看出来,这套低幼化的搞法玩不下去了。

疫情刚开始的时候,一帮人在方舱医院建筑工地给挖掘机打榜就已经够魔幻的了,只是那时候人们还没意识到。

现在疫情两年多了,太多的人已经亲身体验过被圈在小区里买不着菜,一天捅八遍嗓子眼是什么感觉了,就是难受,装饰得再童话风,该难受还是难受。

就像你被陈鹤皋泥头车居合把大胯撞掉了,这时候来个人跟你说「乖,吹一吹就不疼了,呼~呼~」,你第一反应大概就是安上大胯之后把这个说风凉话的大胯给拆了,看他疼不疼。


user avatar   li-dong-shu-8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根本的原因不在于疫情问题严肃与否,而是普通大众这几年之间对疫情的心态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从两年前疫情开始到现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疫情爆发初期。

这个阶段虽然普遍是比较惶恐迷惑的,但彼时彼刻,大家也基本都对疫情控制抱有很积极的预期,一方面是相较于十多年前的非典,我们已经,或者说自认为有了一定的防疫的经验教训。而另一方面,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也的确让大家对【众志成城】更加确信

所以,在这种突发瘟疫面前,大家的情绪还是比较积极乐观的,愿意配合政府工作,用段时间的不便来换长久安定的未来。这个时候对城市有一些拟人化的称谓也是尽量消解大众的不安情绪,大家自然乐于接受。

第二阶段:疫情控制相对有序,全民接种疫苗。

这个时候大家仍然对疫情结束抱有积极期望,只不过关注点更多的在国家对外往来和疫苗接种问题上,在城市疫情管理方面则没有太多讨论。

彼时彼刻,大家相信的是“全民接种=疫情结束”。虽然任务艰巨但仍旧有盼头,社会上的不满情绪更多的发泄在违反防疫规定导致疫情扩散或不配合接种疫苗的人群,对拟人化的城市称呼海不会有什么反感。

第三阶段:当前阶段。

到现在为止,疫情带来的或者说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严格防控切实的影响了每一个人的衣食住行和学习工作,接种疫苗对【防感染】作用微乎其微,小城市和大城市的疫情管理问题以及经济增速放缓所导致的社会矛盾愈发激烈,且这样的状态完全没有停下来的迹象。

大多数人已经不对疫情短时间内尽快结束抱有任何期望,更多寄希望于管理者能够保障人民的正常生活秩序。每个人都被绷紧了神经,谁也不知道自己明天或未来的计划会被会被突然的打乱。而这个过程中,疫情管理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也在挑战每一个老百姓的忍耐极限。

这个时候,再用开玩笑的方式,用俏皮的词语去描述城市无异于把老百姓当做朝三暮四的猴子,每个人心里都很清楚,也不指望明天会更好,只希望明天不会比今天更糟糕。


事件不同,人的心态自然不同,疫情问题是否被允许用拟人化或轻松娱乐的形式来讨论也取决于民众对疫情发展的理性估计,一切的社会矛盾从根本上来说不在于当下,而在于未来。

我们都可以在当下忍受一些无可奈何,前提是我们仍然对未来抱有积极的期许,而这种期望破灭的时候,也就是娱乐和消解严肃议题被批判的时候。

整个社会太需要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来给大众打一剂强心针了。就算病毒可以被控制,但在疫情时代,每个人的时间,生命,机会,以及社会的凝聚力,管理者的公信力一旦失去,很难再找回来。


user avatar   timexplor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主语已省略。

第一,水平问题。自己没有原创水平就去跟风,什么在网上红了/领导点赞了什么,就学什么,精神上已经躺着工作,身体再累也是白搭。甚至于,这些跟风者越累,越会加速某一种本来有益的他人原创被稀释、滥用最后遭到受众厌弃。比如,这些天发的东西动不动就说“破防”,看得我是真要“破防”了。

第二,根源上是人才问题。有水平的都熬不下去,被迫出来讨生活。大浪淘沙,剩下的多是家中经济条件可以托底,自己留在那里图一安稳的。

— 完 —


user avatar   joy.z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早是网友苦中作乐这么说,但是新闻媒体这么说就不够严肃了。而且疫情这么久,已经“乐”不起来了,只剩“苦”了。

这些昵称,确实是网友先说的,比如第一个武汉方舱医院直播,网友给挖掘机起昵称,这本身没什么。确实现实都这么苦了,这本身会消解一些负面情绪。但是时间这么长,周期那么久,确实太难了。


user avatar   wang-rui-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开始变得不合时宜了。

在新冠疫情爆发初期,舆论场充斥着对未知的恐慌,也有对武汉人民的排斥、歧视。凤凰网一则题为《不要让“湖北人”成为耻辱的标签》的报道,列举了当时种种地域黑行为:

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社会各界对湖北、武汉的驰援与帮助,确实代表了主流呼声。但从媒体报道的情况看,针对湖北人、武汉人的歧视与排斥现象时有发生。
比如,1月下旬,多地武汉返乡人员配合调查后个人信息被泄露,隐私信息在微信群内热传,部分人遭到电话骚扰和上门谩骂;
比如,有些宾馆直接拒绝为滞留在当地的湖北籍旅客提供住宿;
比如,不管对方有无疫情重点地区旅居史,凡是身份证“42”开头就拒载;
比如,有高速服务区设立“湖北籍专厕”;
比如,有的企业直接规定不录用湖北籍员工,有居住在湖北之外的湖北籍员工返岗被无故解雇,有火神山援建者回乡后找不到工作。

在当时的舆论环境下,人们需要一些善意的调侃来化解现实的沉重,需要通过一饮一啄的际会和武汉同胞建立共情,也需要一些烟火气来找到对生活重回正轨的盼头。

「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在 2020 年初,面对关于武汉人的非理性恐惧,萌化就是力量,「热干面」的昵称,放到那个舆论环境中,就是凝聚力和认同感。

但毕竟已经过去了两年多,大众的心态发生了改变。

舆论依然在谴责违反防疫政策扩散病毒者,例如凌晨奔袭杭州来福士的外地母女,不可否认,其中难免掺杂着地域刻板印象,但从我个人观察来看,谴责指向的是「违反防疫政策的人」,而不是某地人。

我们依然对疫情有所忧虑,但相比于对生命安全的担忧,更多人关心的是对日常生活、经营带来的不便,怕疾病,也怕随之而生的穷病。

我们依然对疫情后的生活充满期待,但已经厌倦了空洞的比喻,相比于「最后一个寒冬」、「倒春寒」之类的小作文,人们更期待看到具体的时间表。

疫情初期,疫区之外的民众需要科学知识,也需要精神抚慰和情感共鸣,「热干面」的比喻恰逢其时;而再经过两年多的拉锯战之后,我们需要的是执行力、能切实交付的效果,而非拾人牙慧的修辞。

更何况,比喻这种修辞手法,难免会为了趣味性和生动性而牺牲严谨性。关于上海疫情,人们已经见到了各种别开生面的宣传,有借景生情的迪士尼烟花,有善用网络用语的「最卷防疫指南」,有新造出来的各种词汇,也有图文并茂的咖啡和时装大秀。

好一派文华风流的盛景,但人们更需要的是生活中的确定性:该不该居家隔离,方舱里面有什么设施,怎么抢到菜,宠物狗什么情况下可以不死,到底是要放开还是清零。。。这个时候,再跟大家玩文字游戏、卖弄引导舆论的手段,恐怕只会徒增厌烦。

2020 年的「热干面」,让我们更加团结;2022 年的「生煎包」,则成为了恼人的噪音,食物没有错,错在了不合时宜。


user avatar   li-zhi-lun-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历史经验是民智一旦进入下降螺旋,很难改出来。

类比清朝白莲教红灯照,叫魂水猴子之类的民间狂信,

背后的根源都是市民文化和士绅文化劣化或者孤高,在数量上全面溃败,被奇门遁甲怪力乱神乃至成人萌蠢带着跑,

比如亚洲四小龙一段时间曾有辉煌的市民文化,伴随着经济腾飞是昂扬包容的精神风貌,

然而以香港和韩国为例,一个是文化产业过度勃发,极尽癫狂众皆过火,最后帮派片兄弟情在银幕把人和人正常的社会交际给取代了,以至于拍关羽拍赵云这样的历史人物,不给搞个"好兄弟一起混字头"的设定都好像没法拍,

一个是宗教盛行,为了招徕信徒什么办法都用,什么瞎话都可以编,隔三差五出一个大预言家耶稣转世,转圈蒙骗老百姓。

这些经历过昂扬,也赚到钱的区域经济体,都很难维持文化上的纯正进取,稍不留意就跑偏,

就是因为产业发达有利可图,创作者有意无意加一点符合人民朴素情感的佐料,比如江湖草莽,神秘主义,福兮祸兮,泛爱幼态等等,

这些佐料在传播过程中,就像病毒一样,把原本文化肌体给侵蚀了,最后辅料变成主菜,越吃越中毒,所有人的水准都是螺旋下跌。

要避免这种情况,一是让合格的创作者有匹配的社会地位和合理报偿,二是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监管,完善立法,

不能总盯着往大米里掺沙子的有意的坏人,还要防范给饭团染色刷漆当鸡腿卖的无意的蠢人。

归根结底,普遍幼态的社会是经不起风浪的。


user avatar   madmel 网友的相关建议: 
      

把事物“萌化”“拟人化”“二次元化”本身就是不严肃的,是娱乐性的。它的好处是便于理解便于接受,能吸引更多的人,于是流行开来;坏处则是消解了事物的严肃性,掩盖了背后的苦难。然而有些事物我们必须用严肃的、严谨的态度对待,不然会出问题。

比如历史。历史是一个非常容易被娱乐化的事情,同时又是必须严谨分析的事情。在这里我要点名批评“那兔”。真实的革命史是充满血泪的,建国以后的大国博弈同样是明枪暗箭,甚至可以用“尸山血海”来形容,比如朝鲜战争。我们看可爱的小兔子和憨憨的狗熊、奸诈的老鹰之间斗智斗勇,确实很有趣,但同时我们对于苦难、牺牲、残酷、奉献等等命题的理解,不可避免地会变得肤浅。

我们会为了兔子们的牺牲而流下热泪,但这种泪水是廉价的。我们看都市言情剧有的时候也会为煽情的桥段流泪。区别何在呢?“那兔”中我最不满意的便是一些历史事件的处理有明显的煽情,就硬抠你眼珠子让你哭。而倘若我们读历史,很多时候是哭不出来的,我们会眉头紧锁,会细思恐极,总而言之,是思考、分析,而不是单纯的共情。说得抽象一点,我们会感受到“力量”,那种力量是沉甸甸的,像一座山压了过来,让你呼吸不畅的,让你郁结的,让你畏惧的。那是现实的力量。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吾妻手植”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这是有力量的作品。

说回疫情,别的不说,就说我自己。失业、收入骤减、迷茫、中年危机,一起袭来。这其中多少个失眠的夜晚,多少苦思冥想?这不是你一句“煎饼果子加油!”然后发几个表情包,大家互相感动一下,互相鼓励一下,然后元气满满迎接下一天的“正能量”态度就能解决的问题。这还只是我自己,面对的难题只不过是工作问题而已。那些经历了生离死别的人呢?那些千里驰援疫区的人呢?那些早上一睁眼发现新增又好几百好几千的主管官员呢?他们是什么心态?

“加油哦!”

这句话只是一句话罢了。而现实往往令人说不出话来。


user avatar   zhuobihaot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泛娱乐化的结果,对于一个城市印象最深的只是有名小吃,关注吃喝玩乐过多,缺乏对当地被疫情所困扰的黎民百姓的共情。

甚至,有部分注意力转移的成分,让部分容易被舆论走向引领的减少负面情绪,尤其是不能让那些人负面情绪转移到官方层面。

当然,不是所有城市都能有这待遇,有时候这种待遇一次表现拉垮就没有了。比如某特别行政区,压根就没有好印象了,直接被称之为臭港,或者逆子。比如某城市,之前就没有被称之为肉夹馍。比如某个城市,之前很多人还是会称之为生煎包,现在都称之为孟买,或者国际化大都市。


user avatar   dizzarz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严肃的问一下,上海何德何能被称为生煎包?




           

相关话题

  人为什么会想表白? 
  知乎是否会成为像微博微信那样有影响力的社交媒体? 
  长时间思考和研究哲学问题会导致心理问题吗? 
  初见陌生人交谈哪些问题能鉴其三观? 
  如何达到「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的境界? 
  如果有朝一日盗版游戏真的消失,正版游戏是否会出现虚高定价? 
  为什么与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相比,记者的提问更容易使被采访者情绪不适? 
  进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大学 每天情绪都很低落 快一个星期了 每天都在哭 请问这样该怎么办呢? 
  「请教」本身算不算是一种不劳而获的行为? 
  控制欲望会给人带来什么影响? 

前一个讨论
2014 年哪十本书让你印象深刻?
下一个讨论
江苏徐州规定企业因停工停业发不起工资可延期 30 天支付,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 2024-05-2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