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语言风格多了都烦。
一年到头都是「深化贯彻着重落实」,那你见到官腔的就烦;偶尔见个「热干面肉夹馍」,还挺新鲜。但持续一年,你也见到搞萌萌哒的就烦。再来一年「他急了急了赢了赢了麻了麻了差不多得了绷不住了流汗黄豆」,您猜怎么着?终究会烦对不对?
嘿,真保不齐就不烦,因为有的人他这年龄段就好这口……
我打赌 如果(我是说如果)之后上面决定共存策略,绝对会有这样的宣传:奥奥(小奥)不可怕,疫苗吃药好得快!
然后给奥米克戎画一个可爱的吉祥物。
生煎包甲正在拍摄一段视频,他是密接,被隔离在酒店:你们看,我的隔离餐多好,一切都很好,我在这很舒服。
生煎包乙正在大巴上裹着自己的毯子,因为她被拉上车,要送去方舱,但附近的方舱都满了,坐在车上坐了一夜的她不知道自己到底要被送到哪里去。所有人都跟她说:为了大家,忍耐一下。
生煎包丙居家隔离20天了,没有收入,他看着手机里怎么都抢不到的菜,苦苦等着说好的物资。
生煎包丁下午领到了第四波物资,他忙着拍照发朋友圈。
生煎包戊是银行的vvip客户,他的银行经理,奢侈品店对接经理正在问他需要什么好吃的,给他送。
生煎包庚花了1000买了张通行证,下午跑到了麦德龙去抢菜。
生煎包辛是医疗人员,忙了一天,刚准备睡觉,看着手机里各种不同的消息,她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生煎包壬正在睡觉,凌晨三点,外面小区里却吵了起来,原来有人偷偷进来卖菜(没涨价),被一个老大爷说是发国难财,于是大声吵了起来。
生煎包的悲欢并不相通,她只觉得这些生煎包吵闹。
当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
当官媒停止发力时,才知道某种宣传话术是不是真的得人心
没什么反感的,叫唤丧事喜办的,你尽管嚎丧呗,我也愿意看你打幡抱罐的样子。
一个个都装什么忧国忧民呢?有那份心,您也报个志愿者出出力。真正在位置上的人,当然不会因为这些代称就忘乎所以。行政能力在那摆着,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你要说代称会影响抗疫,那就是说某些省市的问题是代称叫出来的,本来没这么差吗?
用不用代称和抗疫能力没有关系,搞清楚这一点,剩下的无非就是心理影响。这方面来说,我始终认为要有些乐观精神,“战地黄花分外香”,“乌蒙磅礴走泥丸”之类的,多多益善。什么“热干面”、“炸酱面”之类的也很有意思。
当然有些人受不了这欢快的,就得天天堵着他的门,撒纸钱做法事,最好给他来出活出殡他才爽。
那些脑壳一敲有回声的人最爱干的事情:
把严肃的政治问题简化成小孩动画片,同时在小孩动画片里抠严肃的政治问题。
作为亲历过武汉封城76天的人,我是一直都觉得这种代称很亲切的,也很喜欢陈小桃的这幅作品。
因为在最开始发生疫情时,的确存在大量对武汉人的歧视,对鄂开头车辆的害怕与敌意。
而这种对立与恶意,又会激化水深火热的武汉人的情绪。
这和此时在上海发生,之前在西安发生的故事,一模一样。
对立不会给生命任何答案,仇恨也不会。
上海的事情发生这么多天来,我没有说一句重话,因为我理解,大部分人都是被动被卷入这时代的风波。
漫画的这份温情和拟人化,实际上是能够一定程度消解了这种压力。
但为什么这种宣传手法越来越被反感?
我认为并非宣传本身出了问题,而是大家对疫情的预期和现实出现了偏移。
这种拟人化卡通的城市形象,本质上是和儿童绘本故事一样,大家期待的,是虽然遇到困难,但最终津煎饼果子、河南烩面、山东大葱、陕西肉夹馍大家一起解决困难,生活归于平静。
所以,当你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用这样反复的剧情告诉我们,肉夹馍病了,生煎病了,而且传染给大家了,大家都住院了。
你一方面会出现审美疲劳,纠结着什么时候才能把故事讲完。
另一方面,你也终于意识到,这本绘本,可能无法通向一个大团圆的结局,然后让你睡个好觉。
曾经我们坚信着海的对岸才是文明的灯塔,哪怕出现外星人也会在美利坚的带领下人类共同克服困难。
后来这个梦破灭了。
后疫情时代的我们开始自救,相信脚下才是唯一的答案。
外面都是末世,唯有此处是桃花源。
后来又发现,事情也没有那么简单。
不断的破碎与重建,每个人都需要更坚韧的精神,和更确凿的地面。
就像在《盗梦空间》的多重梦境里,找不到真实的人们,只会想办法求一个解脱。
在当今这个局面,我们,乃至全人类,都骑虎难下。
问题会反复发生,问题会螺旋上升,好日子不会再现,人类文明似乎抵达了峰值,开始走下坡路。
这是一个不那么愉快的拐点。
加油和鼓励,只有在我们“最终会恢复平静的生活”的前提下才有意义。
一旦失去这个信心,接下来也会渐渐失去微笑的勇气。
这是世界的真相,它不那么美好,它需要你去面对。
认识到未来会很难,并坚持微笑,保有勇气,是很重要的事情。
我想说的就这些。
面向互联网的治理逻辑中,核心KPI我感觉主要有三个
三个核心KPI背后对应三种矛盾
第一个太敏感了难讲。简单的说是媒体、自媒体和原来上访精英的生态位不断融合,使得原来的很多技术手段不管用了。
第二个倒是很好理解,宣传上显然存在一堆什么“宣传用语年轻化”,“贴近群众生活”之类的KPI,真落实下来恐怕只能是每种类型的稿子都必须提到几个互联网热词、热点事件这种形式。而用于检查KPI是否完成的词库会比互联网热点滞后不少(我甚至不知道这玩意有没有人专职维护),所以会出现很多官媒狂刷过气梗的现象。
另一方面是原本宣传和稳定是耦合度很低的,只有处理极少数事件时会把稳定的问题怪到宣传头上。但现在官媒的宣传引起舆情是常见现象,合理推测肯定还存在“宣传时不能引起舆情”的KPI,但这说实话挺难为人的。舆情基本是个互联网本征模,再加上互联网词汇迭代很快、内涵丰富,很可能出现本来觉得适配语境的梗两周之后就被人拿出来合订本,或者不知所以时用的梗被当成官媒有内鬼拿出来乱刷的情况。这导致必须在宣传中使用的互联网梗(因为有KPI)对宣传工作者来说常常是不安全的。
那什么是安全的呢,基本上只有两类:过气老梗和没人愿意搭理的烂梗,然后就这样了……
就说之前的空难,有人在微博上发过很那种很萌的文字
然后知乎上有位大佬对这种行为做了一个很精准的评价,说的简直太好了 @聂飞琼
这种自以为温情和善意的文字,不好意思,在我看来全是鸡贼和算盘,是小聪明和轻佻。
装天真,借机贩卖自己的“善意”,用小清新无视人生的苦难,实在是一种亵渎。
别人的鲜血和痛苦,成了他们的戏台,让他们过天真善人的戏瘾,用祈祷的名义给家属的伤口撒盐。
请不要消费苦难,请不要蔑视人生的悲欢,请不要伪装善良。
第一,失去了严肃性,热干面,生煎包这类代称是可以的,但不能作为主流。只能辅助存在,作为宣传的一部分。而我们的媒体,菜的要死,抓住一个热点一窝蜂上去。把一个漫画性质,拟人化性质的东西变成了主流。
第二,官媒掌控舆论能力不足,为了争夺话语权,为了达成所谓的接地气而出现“媚宠粉丝”情况。要知道网络上绝大多数人是容易被带节奏的,绝大多数人在网上表现的思想和现实中是完全不同的。沉默的大多数并不关心官媒天天发了什么,有什么成果。对官方媒体的要求只有一个“及时”,“准确”,“需要的时候能找到”。
以至于一些官媒坐拥大量粉丝,其实干的是自媒体营销号的活。娱乐化,玩笑化,失去了官媒应有的正统严肃性。
最后,提一点我对宣传口的要求,正规媒体,如新华社、各省、市的党政平台等消息来源保证消息严肃性和准确性,不要求达到两会、最高检、最高法的准确度。至少能达到部门内部会议纪要的准确程度即可。而其他宣传口,如各级共青团,妇联,人日,国营报纸等随意发挥。不造谣不传谣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