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怎么看待责任感? 第1页

  

user avatar   xiong-xi-l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司马懿 老师提供了一个很有趣的经济学视角,即“责任感是人类进化适应出来用以对抗短视合作行为的长远策略”(如果理解有误还请指正)。我顺着蹭一下老师的热度,再补充一点心理学的视角(调皮


人类跟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在于:人是可以在没有任何威胁的前提下,能够意识到自己会死亡的动物。这种“我有一天会死”的意识促进了人们进一步去思考三大灵魂拷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这些问题思考起来很头疼,普通人想来想去想不通的时候,就会有意识地转而去做一些事来回避自己思考这些问题带来的困扰,即摆脱“死亡焦虑”带来的“存在焦虑”。

当人们选择去“做”而不是“想”的时候,两种“做”的选择就出现了:通过享乐放纵以继续回避思考,还是选择做一些能够让自己去定义”我是谁“的事情?

要定义自己,人们就不可避免地要去寻求一些参照物,其中最便捷的参照无疑就是他人的评价,而在早期信息流通很差的社会里,他人对你的评价往往需要建立在一定程度互动的基础上。在这种互动过程中,逐渐地,你会感受到自己对他人是“有用的”,这就构建出了你作为一个“社会人”的核心价值。

这种与他人互动过程所建立起来的价值感就会慢慢延申出所谓的“责任感”,这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互惠关系在群体意义上是在促进合作的顺畅,但对于个体而言,则还具有定义“我是谁”的内涵。只有在一次又一次履行责任的过程中,人们才能最真切地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而不是浑浑噩噩地虚无度日。

在与责任绑定最强烈的婚姻家庭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些人的婚姻感情一旦发生破裂,往往会出现很多两败俱伤的歇斯底里。从经济合作的角度看,这实在太不理性了,但如果我们代入他们“婚姻家庭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需要全力以赴去守护”的价值理念,这种非理性其实是逻辑自洽的:婚姻一旦破裂,意味着人生的彻底失败,无论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也不能够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这种价值观念在我们这一代离婚率逐年上升的人看来,很容易感受到一种“等待戈多”的荒谬感。我们这代人已经开始能够解构婚姻责任对自我价值定义的叙事,也能够更理性地探讨“家与国”之类宏大叙事对自我价值的定位,这无疑是时代的进步。但很遗憾的,并不是每个人在解构了上一代人留下的“责任感意义”叙事以后,都能顺利找到用于缓解“存在焦虑”的替代品,却很容易被消费主义所诱惑,通过购买各种品牌的物质、打卡不同的网红景点来定义自己的人生,反而进一步迷失了自我。责任感所赋予的人生意义缺失,在某种程度上,反而加剧了享乐性消费主义的盛行,甚至是成瘾物质的泛滥。正所谓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局限,如何破局,也有待人类继续的迭代进步吧。


最后,用我最喜欢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开篇一段话作为结尾吧:

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塌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可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


user avatar   divinites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上一代人往往对责任感看的很重很强,甚至于对于他们来说,责任本身就可以赋予生活意义。

但是我坚决不认为是这样的,读书的时候就因此和父母产生过激烈的辩论。我认为责任感和爱情一样,其优势在于抹平人和人之间相处的细小摩擦,能够对抗短视和错误的信念扰动,达到长期合作。如果要持久的体现出「责任感」,人一定要从责任感上能够持续不断的获得正反馈。

简单的解释一下上面的这段话。

责任本质上是一种「关系」,而关系意味着长期的合作——也就是责任人和被责任人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毕竟「负责任」意味着某些行为。如果人是绝对理性的,那么当预计到未来收益下降,关系就断裂了;当预计到未来的收益大于成本,就继续合作下去。

但是问题在于人的理念可能会有错误和扰动,今天可能千好万好,明天要杀要剐。而当人们在某种情绪中的时候,往往是没有办法认识到自己是在被情绪诱导,从而做出了永久偏离最优的长期策略的决定。

这种短视是根深蒂固于人的基因里的,因为千百万年的进化,如果我们不短视,可能根本就活不到现在,成为地球之长——专注于眼前,少去琢磨不可控的未来,在进化的路径上,会体现为一种优势而非劣势。

所以为了对抗这种短视,我们进化出来了「责任」。这样的话,当人处在非理性的悲观的情况下,责任感可以让人度过这段难堪的岁月——比如说觉得小孩不听话,完全不想管了,这个时候出于责任感,会强迫自己管下去——而管下去这个行为,从长期来看可能确实是好的。

所以责任感,是一个在短期内,对抗情绪波动而导致关系破裂的武器。这种武器是有限的,应该有借有还。还拿小孩做例子,偶尔的小孩很难缠,因为责任感而让自己去管教是在「抽取」责任感,但是在某些小孩的高光时刻,给家长所带来的喜悦就把责任感又充满了。如果一直都是负反馈,责任感是很可能慢慢耗尽的。

根据人类的习惯,一个理念进化出来了,它就拥有某种程度的独立性,责任感也是。本来是一个有借有还,平滑人们行为模式和信念的东西,一旦独立的开始赋予生活意义,就容易对人产生绑架。

因为责任感这个东西的外延实在太广了,很多的长期关系背后都有「责任感」,因为责任感存在意义就是在于让人在低落的时候「合作」,把它作为驱动,意味着无条件的选择「合作」,哪怕长期来看,合作只会让人越来越差——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有子女,但是感情已经完全破裂的夫妻身上,他们往往会痛苦的纠结于「责任」和「感情」。明知道未来看不到希望,但是依然会因为「责任」而飞蛾扑火,很多家庭的悲剧也都是来源于此。

事实上,现在的统计证据并不支持感情已经破裂的婚姻,相比单亲家庭,对子女有显著的好处,强行维持破裂的婚姻,满足的仅仅是自己的「责任感」而已。而这种时候,责任的意义又在什么地方呢?靠润滑油当燃料,汽车能开多久呢?

所以,一旦抽离出单独的「责任感」作为自己的生活意义,那么这个投入是一个无底洞,就像西西弗斯一样,这是一个生命不息,奉献不止的循环。最终很容易让人变得很累,从而反过来质疑责任感的意义。




  

相关话题

  自闭症谱系病(ASD)中性别焦虑(GD)发生率高于全人群平均发生率吗?目前对其机制的研究有哪些进展? 
  如何看待网传阿里 p9 李某出轨 p7 已婚女下属,职场骚扰应该如何有效规避? 
  听说中国有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世界工厂,但是从 16 年的世界 500 强企业中为什么看不出来? 
  身为弱者,是否应该支持“你弱你有理”这种言论? 
  有没有一种可能,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普通人? 
  闺蜜女儿能看见人身上的光,她说每个人颜色不一样,即使颜色一样深浅也不同,还会变化,怎么回事? 
  如何劝说能读一本的表弟不要去东北上二本大学? 
  如果一个人被剥夺最基本的几种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那他会处于何种境地? 
  当我们把心事说给别人听时,希望得到别人怎样一种回应? 
  如何评价“福州公交车上,老人辱骂不让座女生”一事? 

前一个讨论
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失败?
下一个讨论
如果看待马保国成为C刊大佬的论文研究对象?学术追热点真的好吗?





© 2024-05-1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