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老铁邀,
下面搬运自咱的公众号:
前言
各位周末好~今天咱来尝试尝试,对上图这位谬老师碰个瓷呗。
谬老师的原文已经被夹了,实在可惜,估计各位仔细读过全文的朋友已经隐约感觉到了,
谬老师的估算吧,或多或少有点不对劲儿,比如说这样的:
……
……
但是各位你们请放心,
今天咱的碰瓷角度异常豪放,
完全不会对谬老师的每一个小数据搞严刑拷打、斤斤计较;
那样未免也太无聊、太小气了……
(况且咱这种数学常年不及格的学渣也不擅长给数据挑刺)
所以呢,咱还是继续发挥特长,走贩卖焦虑的老路得了。
(各位如果实在想看对数据挑刺,不妨瞅瞅这个问题下 @微笑的魍魉 老师的答案,并顺便点赞)
下面咱就假定谬老师说的每一个数字都千真万确,完全没有任何水分~
然后,在此基础上,让我们来搞一场,痛痛快快的,
谬老师首先提到:
上海本轮疫情发生后,医疗资源挤兑现象相当严重。
以及:
这些增加的不幸者,因为医疗资源的挤兑,或看不上医生,或吃不到药,或不能正确监测,或不能正确用药,结果血糖控制不好,导致各种急慢性严重并发症而不治。
噢!封控管理会带来医疗挤兑!
这可真是太糟糕了。
那么如果不封控管理的话,
是不是就能避免医疗挤兑的惨况呢?
咱们就拿全球最大规模的公立医疗系统、号称英国“国民骄傲”的NHS来比烂吧~
——请品鉴:
翻译成人话:
所以,当前处于封控状态下的爱丁堡医疗体系,
其挤兑严重程度有没有达到NHS这种,
让四成拿了GP urgent referral的癌症患者生捱两个多月的程度?
不如有请谬老师有空搞个量化对比呗。
谬老师又提到:
据报道,上海市 35 岁及以上年龄者,糖尿病的患病率为 21.6%,35 岁及以上人口数粗估为 1400 万,按照武汉给出的 25/10 万死亡率计算,上海市在一个月内糖尿病死亡人数可能是 14000000×25/100000÷3=1170(人),因新冠疫情全面封控后额外增加死亡人数可能是:1170×83%+1170=2141(人)。
说实话,谬老师这个口算,
咱这个学渣看得不是太懂,
但是没关系,咱们姑且假设谬老师的计算无比正确,
然后回头比个烂,
看看不搞封控的情况呗。
——请品鉴:
以上是Al-Aly老师团队根据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VHA电子病历档案系统搞的某百万人规模研究,详见:
研究结果:
所以如果放松管控的话呢,
哦对了,还没完呢~
——请再品鉴:
以上是CDC MMWR对美帝18岁以下新冠感染者新发糖尿病的研究,详见:
研究结果:48.5%的新冠病毒感染后的新发糖尿病患者发生了酮症酸中毒。
有劳谬老师解读解读这个数字的意义呗。
以及,比烂大赛还在继续~
——请继续品鉴:
如上图所示,
NHS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放松管控之后,
整个医疗系统将喜提常态10%上下、爆发期30%上下的院感风险。
或者换句话说就是,
放开管控之后,
这些可怜的糖尿病患者们,
哪怕他们战胜了医疗挤兑,勉强看上了病,
等待他们的也不一定是亟需的诊疗服务,而是高达三成的院内感染风险……
顺便一提,糖尿病是新冠感染后死亡的主要高危因素之一哦,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谬老师继续提到:
该论文作者没有记录其他各种急性和慢性传染病的额外死亡人数,而急慢性传染病,如流感(流感、流感、流感)、五种急慢性肝炎、各种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肺结核、麻疹、手足口病、艾滋病、脑炎、脑膜炎、HPV 感染、带状疱疹、各种性病等等,这些群体的额外死亡率也不是一个小数值,是不能忽略的。
谬老师列举了一大堆急性和慢性传染病额外死亡情况,并且特别强调了其中的流感。
那么咱们就把流感挑出来单独品鉴品鉴呗。
首先,针对新冠大流行的管控措施,
对流感的杀伤(误伤)效果反而明显更好~
——这次以丹麦为例吧,请品鉴:
明显可见,
在存在管控措施的情况下,几乎整个大流行期间,流感都约等于不存在。
既然基本没有流感感染,那么流感的额外死亡又从何谈起呢?
直到……
一个多月之前,丹麦宣布Freedom Day,彻底放飞自我,
接下来,流感流行率应声冲破了天际~
——或者说,咱换张图继续品鉴:
以上是丹麦2015年以来历年流感确诊人数对比,
所以可以看出,2022年初这丹麦的流感大爆发,
它不仅是相对于2020年来说的一飞冲天,
它还是相对于2015年以来每一年来说的一飞冲天。
还没完呢,咱换个角度继续~
——请接着品鉴:
以上是爱丁堡大学几位老师最新发表在《柳叶刀》上的一篇correspondence(这次是真的那个爱丁堡,不是东方爱丁堡……),
剪断截说:
所以下面继续谬老师来做个口算,
在放不放松管控都会发生医疗挤兑的前提下,
放松管控带来的额外流感发病率和新冠流感共感染风险,会造成多少额外死亡?
谬老师表示:
那么各种急性病呢?比如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致命性心律失常、心脏呼吸骤停、急性心衰、高血压危象、甲状腺危象、消化道大出血、呼吸道咯血、急腹症(尤其是急性脏器穿孔)、严重过敏反应、各种急性严重感染、癌症破裂……这些急症在短期内得不到抢救,就一定会在短期内出现生命危险,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救治,病死率很高。
hmm……急性病需要及时救治对吧?
让我们继续抓冤大头NHS来比烂吧,
——请品鉴:
——还有:
所以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啦,
搞封控固然会耽误急性病及时救治,
放开管控还是会耽误急性病及时救治,
按NHS这个造型来看,说不定还会耽误得更厉害,
请问谬老师,这可如何是好?
但是呢,从比烂的意义上来看,
同样是耽误急性病及时救治,
放开管控之后还会产生另外一个问题……
——请品鉴:
根据Al-Aly老师的十万人规模队列研究(详见: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3553-9)
一旦放松管控,实现应感染尽感染大业,
市面上又会凭空多出来一大波谬老师上面提到的急性病患者(以及一大波谬老师没有提到的慢性病患者),
并且之前已经说过,
这些急性病患者就算避开了医疗挤兑,
也还是会喜提三成的院感风险,
这可怎么办捏?
谬老师表示:
还有自杀。该研究报告因自杀导致的额外死亡率增加 66%,隔离人员的精神健康问题急需得到关注。
hmm……自杀额外死亡率66%……
虽然我们不知道当初武汉这额外的66%自杀死亡率,
源头到底是对病毒的恐惧呢,还是对封城措施的恐惧,
但就让我们假设全都是封城的锅吧……
——那么,请对比品鉴:
如果不封城的话呢,
在应感染尽感染之后,
所有被感染者的自杀意念都会上升46%……
请问善于口算的谬老师,
这个全人口规模的额外自杀意念,需要实现多少,
才能追平当初武汉那个小样本量下66%超额自杀死亡率?
以及,被感染者的精神健康问题远远不止自杀意念,
还包括:
上述精神疾患每一种,又可以分别导致额外的自杀风险,
这个口算题太难,咱实在不会,
还是有劳谬老师出马吧。
谬老师还表示:
我们更需要理性看待的是,Omicron 病毒株感染者病死率很低,不到千分之一。但请不要误解,这个分母是指全部感染者,而不是人口总数。
根据当前公布的信息,上海市累积感染人数已突破 12 万,而因新冠死亡的人数目前不到 10 例,远小于估算糖尿病患者额外死亡人数 2141。
很奇怪,谬老师身为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咨询专家,
想必公卫基础知识相当扎实了,
那么为啥还在拿早已过时的病死率来衡量疾病负担呢?
为啥不用伤残调整寿命年呢?
为啥不用人群死因顺位呢?
为啥不用人均预期寿命变化呢?
——比如说,请品鉴:
以上是美国2022年1月份的人群死因顺位,
(请原谅咱胆子不够肥,不敢提上海的数据,只能拿美国数据来敷衍一下了)
翻译成人话啊:
如果某位美国人选择在2022年1月期间去世的话,
那么它最大的可能是死于心脏病,
其次则是死于Omicron感染……
并且这个顺位还是CDC耍赖的结果~
因为排名第一的心脏疾病,它其实是个大箩筐,啥玩意儿都能往里面装。
如果咱玩一玩细分大法的话(比如心衰和心梗分别计算)
那么新冠的死因顺位就会毫无意外地蹿升到第一名。
anyway,作为对比,谬老师心心念念的糖尿病仅在上表排名第八,
算上额外死亡后的相对死亡风险,还是只有Omicron感染死亡的不到15%~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谬老师建议:
完全无症状感染者(关于「无症状感染者」这个定义以后再商榷)我建议可以居家隔离,年轻无基础疾病的轻症患者建议居家隔离,没有被感染的、基础疾病未得到有效控制者,以及 70 岁以上老人建议采取家庭内反向隔离。这就可以大大压缩方舱医院床位数,极大地减少医疗资源挤兑。
压缩方舱医院床位数,这很不错。
但是……
——丹麦的前车之鉴,请品鉴:
如上表,
考虑到Omicron BA.2高达四成的家庭续发率,
不妨请谬老师结合上海的平均每户人数、人均居住面积、人均卫生间数量等实际情况验算一下,
居家隔离到底会增加还是减少医疗挤兑?
而且上表的丹麦家庭并不存在楼宇垂直传播风险。
不妨再请谬老师结合香港的楼宇垂直传播风险验算一下,
居家隔离到底会增加还是减少医疗挤兑?
谬老师继续建议:
医院全面停诊,一次也不应该被允许。此前那种发现有一个新冠病毒阳性者在医院「遛弯一圈」就让整个医院停摆的做法是极不合适的。我建议可以采取分区管控,哪个病区有阳性者,就封闭那个病区;门诊则可以采取分时段消杀后逐步开放。
超过 20 家大型医院同时停诊,停诊时间甚至超过 3 天,病房清空,手术室暂停工作等,都是不合适的做法,这会人为地增加额外死亡率。早期有些地方要求收治新冠的医院「零感染」,也是不科学的,我们可以尽量趋向于零,但无法做到绝对的零。医疗机构承担救死扶伤的职责,不能在这个时候「怕死推伤」。
谬老师说得很好!非常有道理!
——那么我们继续拿NHS来比烂吧:
不停诊是吧……院感常态化了请解一下?
——以及:
还不停诊是吧……医护人员减员三分之一请再了解一下?
——或者说,换个离国内更近一点的例子呗:
对不起缪老师,
一旦开始不受控爆发,
那么停不停诊,就不是您说了算,也不是医院说了算,
只有封控得力,清零成功,
才有资格谈不停诊。
要是放任感染的话,
就算您不停诊,
病毒也会帮您停诊。
所以咯,各位,
比了这么久的烂,
各位可能已经看出来了,
只要病毒还在社区游荡,
那么封城固然很糟糕,
不封城还是很糟糕。
唯一的区别在于,封城终归只是一种临时举措,
全世界大都市封城最久的记录(布宜诺斯艾利斯),也不过180天左右而已。
封城胜利之日,就是生活重回正轨之时。
但放松管控则是一条不归路,
在应感染尽感染之后,
还会有一轮又一轮的重复感染,
所谓苦海无涯,
大致就是这个造型。
联动阅读:
还选个毛
几个老头,谁能活到11月谁自动当选
细细读来就会发现,马云前后两次所说的话,都是为了“继续压榨员工,却不用给予员工公平或者相当的报酬(剥削)”这个最终目的服务的。
像刘强东、雷军等人的言论也没有逃脱这个范畴。
刘强东:“混日子的不是我兄弟”。
雷军:“优秀的员工会主动工作到12点”。
剥削原指一些人或集团凭借他们对财富的占有或垄断,不公平的收入分配,强制性地剥夺那些没有或者缺少财产的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的劳动成果和个人财产,也就是富人侵吞穷人的财产。现指使用[他人] 劳动力而不给予公平的或相当的报酬。
新华网、人民日报在4月11日就已经提出这种加班文化的不合理之处,相信很快就会介入。
个人觉得,马云、刘强东、雷军等人11日言论的真正目标并不是我们这些工作者,而是政府这个裁判。
马云之所以在14日(今天)再发言,应该是没想到热议如此之大,出乎了他的意料,扰乱了他的原计划。
所以某种程度上,我们能赢得多大的胜利,就看我们的意愿有多强烈了。
原回答:
马云先生:
您好!
第一,您招大多数网友骂的最大原因不是因为‘不正确’的话题,而是出尔反尔。
2017年,马云先生您在韩国接受采访的时候是这样说的:
如果有来生,我一定选择家庭。
我后悔终日忙工作,根本没时间陪陪家人,要是能再活一次,我绝对不会再这样了。
到了今天,仅仅过了不到两年的时间,您却是这样说的。
直到今天,我依然这么觉得,我很幸运,我没有后悔12x12,我从没有改变过自己这一点。
所以我们感觉,您狠狠的欺骗了我们。
第二,“关于“996对不对”,法律自有规定摆在那里,这个问题并不是关键”。
很抱歉,这个对我们来说,很关键。知法犯法这件事对我们真的很重要。至于这个“我们人生的意义和奋斗的方向在哪里 ”,大家都是成年人了,都不是画个饼就当真的傻子,您说出来谁信?您跟我们谈人生意义和奋斗方向,不如谈谈工资、加班费、福利这些实际的东西。我们大多数人的人生目标,不仅仅只有工作,还有家庭。不仅仅只有奋斗,还有享受。
第三,“不仅仅是企业家,大部分成功或有追求的艺术家、科学家、运动员、官员、政治家基本上都是996以上的。不是因为他们有超常的毅力,而是因为他们超爱自己选择的事业,他们为此付出超常的奋斗和努力,才获得了常人没有的“成功”。”
这是偷换概念,拉其他阶层的人下水,好把这水搅浑,然后浑水摸鱼?不管是科学家、艺术家,还是运动员、官员,他们的工作性质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讨论的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谢谢!
第四,“很多人说自己只是一个打工仔,工作就是养家糊口。但打工也要有尊严,为自己热爱的工作和事业而打工的人是有尊严的。”
很抱歉,因为996导致自己连照顾家人的时间都没有,这不仅让我们没有尊严,还让我们感到很失败甚至惭愧。一个连家庭都照顾不好的人,工作的成果再好也不能算得上成功。
第五,“如果你觉得你的干部员工全没有理想,全都不努力,那问题一定是出在你自己身上。因为你只把自己的理想当成他们的理想,而没有把员工的理想当成你的理想。”
请您别跟我们谈理想,我们谈谈钱可好?
第六,“真正的996不是简单的加班,不是单调的体力活,和被剥削没有关系 。”
看来马总您对‘剥削’这个词汇有误解啊,剥削可不止简单的指体力活,谢谢!
剥削原指一些人或集团凭借他们对财富的占有或垄断,不公平的收入分配,强制性地剥夺那些没有或者缺少财产的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的劳动成果和个人财产,也就是富人侵吞穷人的财产。现指使用[他人] 劳动力而不给予公平的或相当的报酬。
第七,“我觉得真正的996应该是花时间在学习、思考和自我的提升上。那些能坚持996的人一定是找到了自己的热情之处,找到了金钱以外的快乐之处。”“为加班工资而996的人是很难持久的。”
很抱歉,我觉得金钱比其他的东西更能带给我快乐,为了工资加班可以让我更持久。
第八,“我有什么,要什么,放弃什么,这是我常常问自己的。”“选怎么过这24小时,决定了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常言道:“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万万不能。”我如果有了钱,比您那些所谓的“理想、奋斗、人生意义”这些东西有实际作用多了。这些钱是我们应得的,凭什么要被您所谓的理想、意义之类的给剥削掉?
第九,“重申一遍阿里人一直以来的工作生活态度:快乐工作,认真生活!”
想请教一下,为什么是“快乐工作,认真生活”,而不是“认真工作,快乐生活”?我觉得,生活比工作更重要。
归根结底,马云先生您说那么多,目的不过是想继续压榨员工,却不给予公平或者相当的报酬,继续实行剥削的工作制度而已。
感谢
@sxc邀请。非常非常感谢。
为了防止邀请我的sxc老师撤销邀请,我不得不截图。
@朱峰女士,你的答案,为了防止你进行修改,我已经截图了。没错,如你问题当中所说,礼貌是不是软弱?
当然不是。
我自问是一个普通人,在知乎得到关注多,也只是因为我勤勤恳恳,一个字一个字写得多,仅此而已。
我去咕咚网之前,当过记者,做过公关,我也不是什么名校毕业,但是我深深知道,原创是品德,是节操。做记者,报道要如实,要客观,要中立,要还原事情的本来面目。
我为什么要在微信群“红包体育”里面和你抬杠,为什么要质问你,想必你已经不记得了,然而我记得清清楚楚。
我不关注你的微信号,那是有非常重要的原因的。朱峰女士,你说你没做过亏心事,那么想必在你看来,未经他人许可引用、转载他人原创的内容,不算是亏心事了。
你不记得的事情,我一点一点帮你回忆起来吧。事情当然没有这么简单。
当你加入“红包体育”的时候,我对群主说了一句话。【我很高兴,我有不删除任何聊天软件当中聊天记录的好习惯。】
这里截图当中的日期是一直就存在的。至今我的iPhone 4S也一直在用呢,不可能改掉。
你为什么和我说抱歉,你忘了?2015年3月3日你所说的,是真的都不记得了?
当时我的反应,算是很克制的了,毕竟当着“红包体育”群里这么多人的面。
为什么我过了这么久,才再次在“红包体育”群里质问你,我想你应该明白。我知道每个人做自媒体不容易,想靠着才华变现,更加不容易,当时你肯道歉,说你会改,那么我也就得过且过了。
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改了吗?如果你改了,你就不会不经过
@式微同意,转载她的答案,而且还将她列为“第二作者”。
你的所谓声明,夹杂在你的正文内容当中,而不是正式开辟一个子栏目道歉,被诸多的信息噪声遮盖着,这就是你的诚意?
上述三张截图,是2015年6月17日早上8:43时截的。我现在还很怕诸多水军说我图片造假呢。下面两张图,是2015年3月3日晚上20:49时截的。那个时候,你的微信ID还没有“太阳表情”。
这个总不能说我作假了吧?
而你在面对我的质疑的时候,说了些什么话,你还记得吗?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截图的原因。
二次编辑加了些东西,就可以等同于你自己的原创,是吗?
事实证明我当初心一软得过且过,才是真的错误。
你说了“最初开时,格式内容混乱,但转载内容标明了作者”——我还是那句话:用了我的东西,问过我吗?
你说了“微信对于转载格式有了新要求后,我们也跟着学习,把之前来源不明的全部删除。之后再也没有出现不合规的转载“——来源不明?请看看截图,你自己说过的话,怎么就这么快忘了呢?”是从虎扑、知乎、直播吧很多来源的文章“,这还算是来源不明?
你说了“暴力行为冠以道德名义,缺又恰恰选择了一个认真做事的自媒体下手,无论是出于要稿费,还是炒作涨粉,都不会实现的”——暴力冠以道德的名义?我质问你,就是暴力,你不告而拿,拿了我的答案,也拿了知乎上别人的答案,这种偷窃行为,就是道德的?
另外,请弄清楚,到底谁在炒作?我只是把原文作者式微老师带到了“体育红包”群,让她自己和你说清楚,这就是炒作?式微维护自己正当权益没有成功,自己写了篇专栏,以正视听,这叫炒作?
你说了“另外。。。您在背后诽谤我的许多聊天截图我已经给了律师。我们没做亏心事,我们礼貌但不软弱,真的,用法律途径解决,只对我们单方面有利啊。但您若真的要这样苦苦相逼,请也不吝给我一个您的地址,给您去一封律师函”。
我在背后诽谤你?请把截图放出来,让知乎用户都看看,我到底怎么诽谤你了。
你没做亏心事?没做亏心事我会质问你为什么不经过我允许转载了我的内容?
说我苦苦相逼?到底谁逼谁?“咕咚-李旸”是我在“红包体育”群里的ID,那是因为之前说过要标清楚所在的企业、媒体和姓名,所以我这样写。
我再说一次:质问你,是因为你在知乎未经我许可,擅自转载和引用了我的内容;我质问你,是因为你在知乎未经式微老师的许可,擅自转载和引用了式微老师的内容。
知乎上的回答问题,是我业余时间所为,工作忙的时候我只能下班回答问题,晚上写公众号内容,或者把知乎的答案放到我自己的公众号上去。关于足球篮球的内容,和咕咚网没有一点关系,全部是我自己的业余创作。
而你,直接找到了咕咚创始人、CEO申波先生,也就是我的最高领导,去质问我的行为是代表咕咚,还是代表个人。
我在知乎的ID和个人说明写得清清楚楚,没有和咕咚有任何的关联。你没有经过我个人的允许,转载引用我在知乎的内容,被我质疑你转载了别人的内容,居然好意思说是“法律层面的诽谤”?居然还去和我供职的企业对质?
到底是谁苦苦相逼?
所谓认真做事的自媒体,是把知乎用户的文字答案,变成自己的声音和话语,放到视频当中去,是吗?
所谓认真做事的自媒体,是未经他人许可,擅自转载、引用他人在知乎的原创答案,是吗?
最后我很想问一句:你既然深知自媒体人的成长有多么不易,为什么你还要去做“未经许可,擅自转载和引用其他自媒体人的内容”这样的事情?
最后,是我放出的所有截图的具体信息。
我在这里声明:我是知乎用户李暘,在知乎的每一个答案,在知乎的每一篇专栏文章,不敢保证完美无缺,逻辑严密,没有错别字,但全部是我自己的原创内容,任何人未经我许可,转载、引用、抄袭我的答案,即为侵权行为。
我爸妈,庸医的最高境界。
我爸,南大生物系毕业,正高,研究方向是香烟烟气致癌性,然后每天一包烟。
我妈,上医大公共卫生系毕业,副高,研究方向是各类食品添加剂。目前三高,关键还不肯吃药,看着那高高的血糖,我担心的要死。对了,满满一箱的零食,高油高糖的那种。
家庭2个洁癖我从小生活在无菌中,结果抵抗力很差,经常感冒发烧或者拉肚子,2个教授会说看医生吃药没用,叫我多睡觉多喝热水,拉肚子拉干净饿2天就好了。
感觉学医的的确是挺无情的,看生死很淡薄,小时候有点伤心。
我爸妈,庸医的最高境界。
我爸,南大生物系毕业,正高,研究方向是香烟烟气致癌性,然后每天一包烟。
我妈,上医大公共卫生系毕业,副高,研究方向是各类食品添加剂。目前三高,关键还不肯吃药,看着那高高的血糖,我担心的要死。对了,满满一箱的零食,高油高糖的那种。
家庭2个洁癖我从小生活在无菌中,结果抵抗力很差,经常感冒发烧或者拉肚子,2个教授会说看医生吃药没用,叫我多睡觉多喝热水,拉肚子拉干净饿2天就好了。
感觉学医的的确是挺无情的,看生死很淡薄,小时候有点伤心。
本来把邀请给忽略了,现在看来还是来答一下。我在另一个答案里(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860958/answer/13186249)对中国奥数提出了很严重的指控,说中国奥数是在毁数学人才。当时有人不同意,我正好解释一下。
我对本题的回答:
有人说,自己参加过奥数,觉得在奥数中得到了锻炼。
没错,我本人也受过奥数训练,我也觉得得到了锻炼……这和我批评中国奥数不矛盾。
==========
首先介绍一下国际奥数
==========
@李楠 反应的是中国的情况。国际上,奥数是数学人才的重要来源。
下面有人提到 G. Perelman 和 T. Tao,还有一些外行不太了解的大神,比如 L. Lovasz,T. Gowers 等,都是当代数学教父级的人物。可以说奥数获奖选手在现代数学发展中撑起了一片天。
维基上有一个国际奥数中知名选手的列表(菲尔兹奖 沃尔夫奖等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International_Mathematical_Olympiad_participants)里面竟然没有中国选手的名字。但中国是获得总分第一次数最多的国家(http://en.wikipedia.org/wiki/International_Mathematical_Olympiad#Notable_achievements)。为什么中国参赛成绩好像不错,却没有培养出数学人才?
国际奥数是小众的,其目的不是锻炼孩子思维,而是选拔早期数学专业人才,向数学研究队伍输送。奥数的题目,常规解法一般要涉及本科以上的数学知识,所以对于不掌握这些知识的选手来说,成功的关键是发散、联想和创新,是不走寻常路。这些正是数学研究中最宝贵的东西。
我上面提到的 Lovasz 的主要领域是组合数学,他的文章很有奥数风格,几乎从不引用别人,全部是自己创新的方法,从头建立起一个体系。这就是数学界对奥数选手的期望。
国际奥数的选拔,一般是某个孩子表现出不常规但是有效的数学思维,这一般意味着他高超的理解力和发散的思维方式,于是发现并且鼓励,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将其思维系统化,并且通过奥数给予承认,之后很多人会直接进入数学研究。
========
现在来说中国奥数
========
中国”奥数“是大众的。是个孩子就能学“奥数“,辅导班和参考书泛滥。我就咆哮一件事:这些辅导老师,和这些参考书的作者,他们奥数成绩怎么样??!!!
可以说除了国家集训队层次的教练(见 @周立 的答案),这些奥数产业中得利的人,自己的数学完全够不上奥数的档次,真碰到天才了完全不知所措,能否接受和理解孩子奇怪的思路都是问题。
中国奥数本质还是上数学课,只不过学一些考纲以外的内容,教一些平时不用的方法。这是应试,不是提高思维。
中国奥数的选拔,第一层是各中学中数学成绩优秀的。我们都清楚,由于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这一般意味着这个孩子上课和做题比较优秀。
接下来是各级区域奥数,难度与国际奥数相当。从最后成绩来看,选拔效果是不错的,我不怀疑那些国家队选手的能力。但是让人看不懂的是海量的炮灰……好吧这些炮灰制造了 GDP。
作为对比,美国奥数选拔,难度是层层递进的。
国际奥数是发现并完善数学思维,中国奥数是灌输数学思维。我说 灌输,是因为这些数学知识并不是系统化的,而是杂乱无章的所谓 “技巧”。这非常容易让孩子对数学产生誤解,以为数学就是耍小聪明,因此会出现 @黄炫冠 举的例子。这也能叫提高思维?
同时,我曾不止一次听说用非常规方法解数学题被判错的情况,这完全是在逆奥数精神而行,中国的辅导老师也不鼓励在竞赛中使用非常规方法,因为这样太冒险,无助于提高竞赛成绩。想象一个数学天才在中国,我非常怀疑他的思路是否能被理解,他的解法是否能被接受,他最后是否还会坚持下去,他的发散思维是被压制还是被鼓励。
======
怎么对待奥数
======
我反对学奥数,但是我非常支持有能力的孩子玩奥数,对思维提高的确是有帮助的。
大家都应该练习跑步锻炼身体,但不是每个人都应该参加针对奥运会的田径训练。
在中国奥数的现状下,我的具体建议是远离辅导班。
本来把邀请给忽略了,现在看来还是来答一下。我在另一个答案里(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860958/answer/13186249)对中国奥数提出了很严重的指控,说中国奥数是在毁数学人才。当时有人不同意,我正好解释一下。
我对本题的回答:
有人说,自己参加过奥数,觉得在奥数中得到了锻炼。
没错,我本人也受过奥数训练,我也觉得得到了锻炼……这和我批评中国奥数不矛盾。
==========
首先介绍一下国际奥数
==========
@李楠 反应的是中国的情况。国际上,奥数是数学人才的重要来源。
下面有人提到 G. Perelman 和 T. Tao,还有一些外行不太了解的大神,比如 L. Lovasz,T. Gowers 等,都是当代数学教父级的人物。可以说奥数获奖选手在现代数学发展中撑起了一片天。
维基上有一个国际奥数中知名选手的列表(菲尔兹奖 沃尔夫奖等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International_Mathematical_Olympiad_participants)里面竟然没有中国选手的名字。但中国是获得总分第一次数最多的国家(http://en.wikipedia.org/wiki/International_Mathematical_Olympiad#Notable_achievements)。为什么中国参赛成绩好像不错,却没有培养出数学人才?
国际奥数是小众的,其目的不是锻炼孩子思维,而是选拔早期数学专业人才,向数学研究队伍输送。奥数的题目,常规解法一般要涉及本科以上的数学知识,所以对于不掌握这些知识的选手来说,成功的关键是发散、联想和创新,是不走寻常路。这些正是数学研究中最宝贵的东西。
我上面提到的 Lovasz 的主要领域是组合数学,他的文章很有奥数风格,几乎从不引用别人,全部是自己创新的方法,从头建立起一个体系。这就是数学界对奥数选手的期望。
国际奥数的选拔,一般是某个孩子表现出不常规但是有效的数学思维,这一般意味着他高超的理解力和发散的思维方式,于是发现并且鼓励,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将其思维系统化,并且通过奥数给予承认,之后很多人会直接进入数学研究。
========
现在来说中国奥数
========
中国”奥数“是大众的。是个孩子就能学“奥数“,辅导班和参考书泛滥。我就咆哮一件事:这些辅导老师,和这些参考书的作者,他们奥数成绩怎么样??!!!
可以说除了国家集训队层次的教练(见 @周立 的答案),这些奥数产业中得利的人,自己的数学完全够不上奥数的档次,真碰到天才了完全不知所措,能否接受和理解孩子奇怪的思路都是问题。
中国奥数本质还是上数学课,只不过学一些考纲以外的内容,教一些平时不用的方法。这是应试,不是提高思维。
中国奥数的选拔,第一层是各中学中数学成绩优秀的。我们都清楚,由于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这一般意味着这个孩子上课和做题比较优秀。
接下来是各级区域奥数,难度与国际奥数相当。从最后成绩来看,选拔效果是不错的,我不怀疑那些国家队选手的能力。但是让人看不懂的是海量的炮灰……好吧这些炮灰制造了 GDP。
作为对比,美国奥数选拔,难度是层层递进的。
国际奥数是发现并完善数学思维,中国奥数是灌输数学思维。我说 灌输,是因为这些数学知识并不是系统化的,而是杂乱无章的所谓 “技巧”。这非常容易让孩子对数学产生誤解,以为数学就是耍小聪明,因此会出现 @黄炫冠 举的例子。这也能叫提高思维?
同时,我曾不止一次听说用非常规方法解数学题被判错的情况,这完全是在逆奥数精神而行,中国的辅导老师也不鼓励在竞赛中使用非常规方法,因为这样太冒险,无助于提高竞赛成绩。想象一个数学天才在中国,我非常怀疑他的思路是否能被理解,他的解法是否能被接受,他最后是否还会坚持下去,他的发散思维是被压制还是被鼓励。
======
怎么对待奥数
======
我反对学奥数,但是我非常支持有能力的孩子玩奥数,对思维提高的确是有帮助的。
大家都应该练习跑步锻炼身体,但不是每个人都应该参加针对奥运会的田径训练。
在中国奥数的现状下,我的具体建议是远离辅导班。
将近八百页的作业纸也不止这个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