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三国的战争比战国规模还小? 第1页

  

user avatar   ma-qian-z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兵”和“军”不分,历朝历代的史书都有类似的混淆。中学水平的资料就基本能揭示问题:

高考明朝历史知识点:明末农民战争
李自成又统兵南下湖广,在崇祯十五年十二月攻破襄阳、荆州(今湖北江陵),不过数月,占有湖广北部(今湖北)各州县。李自成在襄阳称新顺王,改襄阳为襄京,初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军政制度。在中央设内阁,成立六政府。在地方上设置府尹、州牧、县令等。在军制方面,实行精兵制度,每一精兵配置司牧、司柴、司器械等二十多人,精兵共约五、六万,军数实际超过百万。

注意措辞:“精兵”五六万,“军数”百万。全部野战兵力坐不满一个足球场的看台。

明朝(上)_中国历史故事大全_儿童故事之家
为保证军队的兵源及供给,明初又实行军户和屯田制度。凡军士都是世袭的,单独编户籍,叫作军户。全国军户约有二百万家,占全国户数很大的比例。凡各地卫、所皆实行屯田,以保证军饷的供应。军士分为屯田与守城两部分,屯田者专事耕垦,供应军粮;守城者专务防守操练。军士守城与屯种的比例,大致是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明初一个时期之内,几乎无军不屯,军队大体能够屯田自养,屯田收入成为军饷的主要来源,这就使国家免去养兵之费,大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遇有战事发生,则由兵部奉旨调卫、所兵,临时命将充总兵官,发给印信,统兵出征。战事结束,总兵官交还印信,兵士回到卫、所。这样将不专军,军无私将,而军权集于中央。

“兵”是用来打仗的,“军”的身份只能说明你属于军事系统。按照明朝政府最乐观的想法,也就是20%-30%的“军”能成为“兵”——这还是在防御情况下,不用考虑军粮和物资运输。如果转为进攻状态,两三个出征人员为一个人搬运物资也未必够用,“兵”的百分比立刻就降到了5%以下。

(点击看大图,每个点都是一个卫所,意味着5000多“军”,如果都是“兵”,要多么恐怖)

当然,200万军户,能出10万“兵”,对一个大帝国来说也凑合够用。但在帝国末世,往往是十万“兵”也凑不出。晚明一个总兵级别的高级军官,能有几百“兵”就不错,几十个总兵凑起来,就是明朝的全部野战兵力。所以明朝对内压不住几万战斗部队的李自成,对外打不过几万野战军的清朝。

到了清朝,天下一统,蒙古草原上不再有边患,所以清朝一直靠十万人不到的士兵应付强度不算太大的边疆战役。由于清朝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内地行军一般靠花钱购买商业物资,显得“兵”和“军”差不多,但边疆作战依然是几万士兵后面跟着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军”——无论这些人是否属于军事系统,在对手看来,他们和战斗兵员肯定是同一支大军。而作为边疆用兵的总后路,陕西督粮道是天下数得着的肥缺。

其实一直到20世纪中期,中国还是农业社会,极端缺乏后勤设备,必须靠高比例的后勤人员来保证作战。淮海战役一开打,二野就插入敌阵,在宿县切断铁路,废掉国民党一方的现代运输力量。然后华东和中原地区发动600万民工支援前线,制造后勤优势。放到历朝历代,这都是冬季发动600万大军,号称千万还算谦虚的。实际上呢,600万民工配合上千辆卡车,再加上抢下郑州铁路枢纽,初步开动华北铁路网,这才养活了50多万一线兵力。换算起来,百万大军也只有不到十万的作战力量。

济南战役前夕的地图,比淮海战役早2个月,之后解放军拿下了郑州和济南,又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攻占宿县,国民党就只能靠仓库对付600万民工运来的物资了。

总而言之,历代都有“兵”和“军”混淆的问题。算上后勤体系后,百万大军只有十几万甚至几万能打的,一点都不奇怪,毕竟连20世纪前期的解放军都是如此。这个时代说“军”,那个时代说“兵”,同一时代的史书各说各的,都很正常啊。一旦想通了这个问题,史书上高高低低的数字就不会制造困惑了。

相关回答:

古代攻城战,第一个爬上梯子的人是怎么想的? - 马前卒的回答 - 知乎

为什么在清朝占领山海关以后,推进速度那么快? - 马前卒的回答 - 知乎

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国民党战败主要是因为军事策略失误吗? - 马前卒的回答

user avatar   da-nei-yi-x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办法,三国肯定远不及战国,因为在战国时期,地球上的人类世界的军队数量在1000万以上。东西辉映,中国的战国七雄有500万大军,波斯帝国也有500万大军,其余国家就不计算了。下图为战国七雄和波斯帝国的千万大军,其中横跨欧亚非的波斯帝国面积,要远超过战国七雄面积的总和(制图:苍天熊猫)。


希罗多德的波斯帝国的500万大军


战国七雄的500万大军

秦国奋击之士百万、车千乘、骑万匹(战国策)。

楚国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战国策)。

赵国: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史记)。(长平之战后)赵使廉颇以八万遇栗腹于鄗,使乐乘以五万遇庆秦于代(战国策)。

燕国:左右皆以为赵可伐,遽起六十万以攻赵。令栗腹以四十万攻鄗,使庆秦以二十万攻代(战国策)。

齐国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战国策)。临菑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史记)。

魏国: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史记)。

韩国精兵二十万,厮徒十万(战国策)。

我赌5毛,以上这些数字都是真的。

---------------------------------------------------------------------------------------------------------------------------

不知道为什么还有人一厢情愿地相信百万大军的数字!


中国战国时期的动员率是多少,孙子兵法已经给了答案

  • 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动员10万军队,要影响70万家,按每家(户)4-5人计算,要影响到300万人左右。那么说中国战国时期的动员率就是在3-4%之间,5%就属于动员率红线了。而值得注意的是战国常见的各种奇葩斩首数字,比如斩首8万,或斩首24万,都属于秦国的,六国几乎没有,就连六国相互之间的战争里也几乎没有斩首数字。看看《商君书》对秦军斩首是怎么要求的

  • 能攻城围邑斩首八千已上,则盈论野战斩首二千,则盈论。吏自操及校以上大将,尽赏。


大秦神军攻城时斩首
8000,野战时斩首2000就是头功了。史记里秦军动不动斩首几万,十万,十几万,二十几万的斩首,只能是笑话了。先秦的兵力数字由于史料来源单一,大多不可考,但秦魏雕阴之战确是个稀有的例外

  • 史记秦本纪:七年,公子昂与魏战,虏其将龙贾,斩首八万。
  • 史记魏世家:五年,秦败我龙贾军四万五千于雕阴。

同一场战事,双方记载的人数却有差异,魏军才4万5千人,结果秦军斩首8万。原因很简单,魏世家里的魏军兵力数4万5千人,来源于少见的魏国记载,而秦本纪的斩首8万来源于秦国单方面的宣传。而战胜者的夸大宣传自古有之,比如三国志国渊传是怎么说的

  • 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太祖问其故,渊曰:夫征讨外寇,多其斩获之数者,欲以大武功,且示民听也

报捷文书都至少是以1为10的,把斩首数字夸大10倍以上,都是为了给老百姓展示【大武功】的。而军律上的数字不是对外宣传用的,自然没必要夸大。在当时,野战斩首2000已为全军通赏的大胜。雕阴之战即使秦军斩首缩小10倍,是8000级,也是超凡的重大胜利。而像白起的那些动不动斩首24万的数字,自然是司马迁采用的秦军官方对外宣传的吹嘘数字

至于为什么只有秦军的斩首数字,而没有六国的斩首数字,那就只能问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了。吹嘘战功,从古至今而不断,正如宋代史家赵甡之曾言:【观腾报之功状,考一时之记录,莫不张其声势,大其功伐,皆不可取信】。以致有了炮党歼敌1亿,虎踞台湾的笑话

----------------------------------------------------------------------------------------------------------------------------

而汉末三国的动员率的极限是多少,史料也给了端倪:

  • 晋书地理志:孙叔(权)赤乌五年(242年),亦取中州嘉号封建诸王。其户五十二万三千,男女口二百四十万
  • 晋阳秋曰:濬收其图籍,领州四,郡四十三,县三百一十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米谷二百八十万斛,舟船五千馀艘,后宫五千馀人。
  • 三国志诸葛恪传:恪遂有轻敌之心,以十二月战克,明年春(253年),复欲出军......恪题论后,为书答友曰:足下虽有自然之理,然未见大数。熟省此论,可以开悟矣。於是违众出军,大发州郡二十万众,百姓骚动,始失人心。

赤乌五年(242年),东吴在籍人口约240万,而280年东吴灭亡时人口约230万,兵力23万。但诸葛恪于253年动员20万人大举进攻时,却【百姓骚动,始失人心】,说明东吴约240万百姓是无法承受20万人,也就是约8%的动员率的,这次动员【始失人心】也导致诸葛恪失道寡助,成为诸葛恪被孙峻杀死的诱因之一。

东吴百姓既然无法承受8%的动员率,说明孙子兵法描述的战国时期5%的动员率红线依然可以套在汉末三国时期。

---------------------------------------------------------------------------------------------------------------------------

从世界大战、抗战和内战的动员率中外对比看古代百万大军的虚妄_史命召唤吧_百度贴吧

看看什么叫动员率,内容略作修改

以上是18世纪到19世纪几次战争的动员水平,孙子兵法描述的【兴师十万】而【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的战国5%的动员率红线也在这范围以内

一战中,英法作为协约国主力,近乎倾家荡产的动员作战,疯狂刷兵,而作为后来失败的德国和奥匈,自然也不会说留一手,但是在动员率上,我们看出了双方之间约存在4%~5%的动员率差距,结合当时生产力的差距,这也说明了生产力差距直接影响了动员率的差距。

其中最为极致的是保加利亚,几乎所有壮丁人口都被拉去军队(壮丁,即是除过老幼外的几乎全部男性,一般占人口1/5到1/4)。除了这个数据未必准确的特例外,几个老牌工业大国英法两国在大战中都是超过20%的动员率,近乎全部壮丁上战场。另外几个国家如俄国美国未出全力,因此也不能作为其全部潜力来考虑。

而在二战中,苏联、德国、日本由于战况窘迫,打到了近乎倾家荡产的地步。因此其动员率水平可以视为其榨干一切潜力的顶峰状态。美国自44年起都开始消减军工产量了,潜力远未尽出。英国人虽然打了不列颠空战和北非,不过也依然没有如一战那样极限扩充陆军去进行陆战。意大利人一贯酱油作风就不说了。

那么我们可以看出,苏德日三个完全发挥的选手中,德国人最高实现了21%的动员率,持平于一战时的英法,日本和苏联两个工业化更后起国(德国相比英法就是后起国)则只有14%左右的动员率,这种排名也几乎完全对应了当时这些国家工业实力的排名。

一战的英法德和二战的苏联、德国、日本的动员率,都超过在人口才250-300万的红区的11%动员率了(红区动员率情况可以看评论区的精选评论)。所谓战国时期1户5人出1兵的20%的动员率就是搞笑了


user avatar   huai-jian-ting-y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是研究历代军制的。《连云港尹湾竹简》道破了天机:西汉末年62.5万兵的装备,其中有125辆指挥用的鼓车,小部分叫做将军鼓车、大部分叫做比二千鼓车,而比二千在西汉是校尉公乘,秦朝校尉公乘管理2万5千丁,然而西汉武库只有5千兵的装备留给他们,也就是武库是按五丁抽一(三户抽一)的比例配置装备,西汉校尉公乘只管五千兵,其中约重铠500、轻甲1500、无甲后勤3000。约每200兵一辆战车和一辆后勤车,5000兵就有约25战车、25后勤车。西汉的前后左右将军是偏将军,管理裨将军都尉20000步兵和骑都尉5000骑兵。西汉的裨将军都尉(或高级校尉)管理五个低级校尉和20000步兵,或5000骑兵,这个《史记》、《汉书》都有记载“都尉。。。将五校尉兵”。因为王莽把全国官员统统升了一级,东汉没法改,所以皇甫嵩的中郎将和曹操的骑都尉只相当于西汉的低级校尉(部将),中郎将有4500兵,其中轻甲1500、无甲辅兵3000(也可能因为是中央军而披甲率更高),骑都尉有重铠骑兵500。东汉的低级校尉(所以曹魏定高级校尉为四品、低级校尉为五品)只有一千兵、重铠100(也可能因为是中央军而披甲率更高)。孙坚的佐军司马是比低级校尉低半级,也只有一千兵、重铠100。曲长和屯将只有五百兵。
东汉以募兵制代替义务兵役制,设黎阳营、度辽营、象林营、长安营、雍营、渔阳营、扶黎营(1000兵)及侯(500兵)、坞(100兵)等。光武于黎阳(今河南浚县)置营,使千人驻守,以谒者领之(《后汉书光武纪》建武七年及九年条)。明帝时为了隔绝南北匈奴,于五原曼柏(今内蒙东胜东北)置度辽营(《续汉书百官志》)。和帝时,南蛮暴动,置象林(今越南顺化)兵(《后汉书南匈奴传》)。安帝时,西羌暴动,三辅危急,设置了长安、雍二营都尉(《后汉书南蛮传》)。鲜卑骚扰居庸,于是设置渔阳营(《后汉书安帝纪》)。又在辽东属国,设置扶黎(今辽宁义县东)营(《后汉书鲜卑传》,《安帝纪》作夫犁营)。顺帝时,海上人民暴动,缘海地区稍稍增兵防守(《后汉书顺帝纪》阳嘉元年条)。西羌大暴动,汉朝于魏郡、赵国、常山、中山设置六百一十六坞、河内通谷冲要三十三坞,扶风、汉阳、陇道三百坞(《后汉书西羌传》)。地方一共10万驻军,加中央1万,以及为了应对黄巾起义新招募的4万(八关都尉)和8千(西园军八校尉),和各地州牧、137个太守的军队各一到数个都尉规模,再加上各地新招募的义勇,6500万人口(在册56476856,世家大族隐匿人口问题非常严重)只有一共80万兵,其中重铠8万、轻甲24万、无甲辅兵48万。而黄巾军一共80万(不清楚是否包含老弱),分布在关东八个州。
顺帝永和五年(140年),一、司隶校尉部 (人口307万),二、幽州刺史部(人口247.3万),三、并州刺史部(人口66.4万),四、凉州刺史部(人口46.9万),五、冀州刺史部(人口580万),六、豫州刺史部(人口516万),七、兖州刺史部(人口404万),八、青州刺史部(人口299万),九、徐州刺史部(人口279万),十、荆州刺史部(人口628万),十一、扬州刺史部(人口433万),十二、益州刺史部(人口568万),十三、交州刺史部(人口超过107万,孙权时又把交州分为交州和广州两个州)十四、西域都护府。
官渡之战时:1.荆州 (628)北部黄巾之乱,南部区星之乱(短),孙坚刘表之战(短),减半,但之后又有中原流民涌入,算400万人口。2.冀州 (580)黄巾张角之乱,减半,算300万。3.益州 (568),减半,算300万。 4.豫州 (516)黄巾之乱,减半,军阀混战,减半,算100万。5.扬州 (433)黄巾之乱,减半,军阀混战,孙策统一,减半,算100万。 6.兖州(404)黄巾之乱,减半,军阀混战,减半,算100万。7.司隶 (307) 黄巾之乱,减半,军阀混战,减半,算50万。8.青州 (299) 黄巾之乱,减半,算100万。9.徐州 (279)黄巾之乱,减半,军阀混战,减半,算50万。10.幽州 (247.3)黄巾之乱,减半,军阀混战,减半,算50万。 11.交州 (107)100万。 12.并州 (66.4) 50万。13.凉州 (46.9)军阀混战,减半,算25万。
官渡之战时,袁绍有并(50)、冀(300)、幽(50)、青(100)四州,人口500万,丁百万,兵20万,其中重铠2万、轻甲6万、无甲辅兵12万;曹操有洛阳、兖州(100)、豫州(100)、徐州(50),人口250万,丁50万,兵10万,其中重铠1万、轻甲3万、无甲辅兵6万;刘鄢张鲁有益州,人口300万,丁60万,兵12万,其中重铠1.2万、轻甲3.6万、无甲辅兵7万;刘表有荆州,人口400万,丁80万,兵16万,其中重铠1.6万、轻甲4.8万、无甲辅兵9.6万;西北军阀有长安、凉州,人口30万;孙策有扬州、交州,200万人口,丁40万,兵8万,其中重铠0.8万、轻甲2.4万、无甲辅兵5万。
赤壁之战时:曹操有重铠4万、轻甲12万、无甲辅兵24万,40万大军,其中20余万被集中到赤壁,孙刘联军兵力为10万,集中到赤壁的有6万。
后出师表有云: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蜀军是核心部队与临时征集相结合,平时的军官是职业的,战时组成5000兵的集团(重铠500、轻甲1500、无甲辅兵3000)、曲(轻甲500)或屯(无甲辅兵500)、百人连。蜀国因为分裂割据妥协世家大族隐匿人口问题更加严重,在册不足100万人口,实际应该有130万人口,10万兵也就是三户一兵,20集团、100部、200曲或屯、1000百人连。大将20人(重铠500,骑兵则为150重骑,)、曲长(轻甲500)和屯将(无甲辅兵500)180人、百人连长800人,另有少部分职业半职业部队 年龄大的大将20人丧8人、曲长和屯将180人丧70余人丧四成、百人连长800人另有数千职业半职业部队丧1000人丧两成。
谈一下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军制。经常会看到损兵六万、督将以下军官被俘虏者四百余人之类的数据,该怎么理解呢。
这是从东汉传下来的制度。一个五品下辖两个县的南乡郡太守(马步军都指挥使)有步军3000人、马军300骑,下含两个五品参战也就是牙门督将(步军都虞候)和一个五品郡都尉也就是骑督(马军都虞候)。
一个县一个牙门督将,带步军1500人驻防一个牙门大营,管三个七品步军部曲督又叫都百(步军指挥使)或门下督或帐下左右部督也叫左右都尉。每个都百,带步军500人,管五个八品步军部曲将又叫百长或百人将(都教头),每个百长100人,下为什长(教头)、伍长。
骑督带马军300骑,管两个七品马军部曲督(马军指挥使)。每个马军部曲督,带150骑,管两个八品马军部曲将,每个马军部曲将50骑。
校尉,中央部队保卫官员,四品(中央核心)到五品(中央偏远)。护军将军,又叫牙门将军,属非独立领兵的偏将,野战部队保卫官员,五品(野战核心)。都尉,地方部队保卫官员,五品(中央核心下级或地方核心)。裨将军,野战部队官员,五品(野战偏远)。牙门督将,又叫门下督、帐下督,地方部队官员,五品(地方偏远)。干的是一样的活,只是因为中央地方的区别,以及驻扎地核心偏远的区别,而有待遇差别。
zhihu.com/question/5230
三国流行的是职业军人的部曲督与部曲将 《通典》一百四十九所载曹操《步战令》:“督战部曲将,拔刃在后,察违令不进着斩之。” 《三国志 吴书 孙皓传》:天机三年夏,“郭马反。(郭)马本合浦太守修允部曲督。(修)允转桂林太守,疾病,住广州,先遣(郭)马将五百兵至郡安抚诸夷。(修)允死,兵当分给。马等累世旧军,不乐离别。皓时,又科实广州户口。马与部曲将何典、王族、吴述、殷兴等因此恐动兵民,合聚人众,攻杀广州督虞授。”从《孙皓传》记载来看部曲督当为部曲将之上级。 《后汉书 董卓传》:“安西将军杨定者,故卓部曲将也。” 《后汉书 献帝纪》:初平三年“董卓部曲将李傕、郭汜、樊稠、张济等反攻京师。” 《三国志 魏书 庞德传》:“将军董衡部曲将董超等欲降,德皆收斩之。” 《三国志 魏书 曹仁传》:“仁登城望之,乃募得三百人,遣部曲将牛金逆与挑战。” 《三国志 魏书 三少帝纪》:“今追赐整、像爵关中侯,各除士名,使子袭爵,如部曲将死时科。” 部曲督及部曲将的编制至晋代没有变化。 《晋书 武帝纪》:泰始元年诏“百姓复其徭役。罢部曲将长史以下质任”。又,咸宁五年三月,“大赦,降除部曲督以下质任。”免除质任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晋书》所载甚多,仅举一例。 《通典 职官十九》:“晋官品,列,部曲督第七品,部曲将第八品。”
《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九《晋南乡太守郛休碑阴》所列西晋泰始六年南乡太守所领“兵三千人,骑三百匹,参战二人,骑督一人,部曲督八人,部曲将卅四人。”则部曲督、部曲将分步骑。1个参战统率3个步兵部曲督,1个步兵部曲督统率500人,统率5个步兵部曲将所领百人。一个骑督自统2个骑兵部曲将和100人,并统率两个骑兵部曲督。一个骑兵部曲督统率100人,一个骑兵部曲将作为副手,分走50人。而上引《孙皓传》部曲督所领为五百人,《曹仁传》部曲将领的可能不是募得的全部三百人而只是百人。
通典职官十八的东汉和魏、十九的晋
东汉
中二千石(月百八十斛):
二千石(月百二十斛):度辽将军 州牧 郡太守 
比二千石(月百斛):都护将军,大将军营五部校尉(5000兵),光禄五官中郎将 光禄左中郎将 光禄右中郎将 光禄虎贲中郎将 光禄羽林中郎将,光禄奉车都尉 光禄驸马都尉 光禄骑都尉(5000兵),城门校尉(1000兵) 北军屯骑校尉 北军越骑校尉 北军步兵校尉 北军长水校尉 北军射声校尉,每王属国都尉,护乌桓校尉 护羌校尉,皇子封王国中尉
魏晋
合中二千石和二千石为三品,提拔光禄大夫等给降将的闲职为三品,降州刺史为四品、郡太守为五品
分比二千石为四品、五品,降低郡太守、都尉到五品
tieba.baidu.com/p/40205
也谈魏晋时有关“督将”一词
《宋书》:“魏晋世,又假诸将帅及牙门曲盖鼓吹。斯则谓之鼓吹矣。魏晋世,给鼓吹甚轻,【牙门督将、五校】,悉有鼓吹。” 魏晋世,五校已经变很小的了,然而“牙门督将”这个东西看“诸将帅及牙门”,“给鼓吹甚轻”,说明牙门督将并不在诸将帅之列。 《三国志》:“悉请护军、郡守、【牙门、骑督】以上及蜀之故官,为太后发丧于蜀朝堂。” 或谓会“可尽杀【牙门、骑督】以上。” 《通典职官》三国魏的护军、郡守、牙门、骑督都是五品,因为护军比郡守略大,则牙门督将也或比骑督略大,步兵1500人也比骑兵300人要多。再看乌巢之战中“斩【督将】眭元进、【骑督】韩莒子、吕威璜、赵睿等首,割得【将军】淳于仲简鼻。。。”足以说明牙门督将和骑督是两类,将军更是绝对凌驾于这种督之上的。 那么其它传记中出现的“督将”是什么样的呢? "时太祖悉军攻谦,留守兵少,而【督将大吏多与邈、宫通谋】。" “【德谓督将成何】曰:“吾闻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今日,我死日也。”战益怒,气愈壮,而水浸盛,吏士皆降。” “淮妻,王凌之妹。凌诛,妹当从坐,御史往收。【督将及羌、胡渠帅】数千人叩头请淮表留妻,淮不从。” ———————— 第一条所谓“督将大吏”其实本身就是州郡地方将帅下一级的人员,他们可以卖掉郡太守,所以可以当墙头草,“大吏”是指比较大的下级官吏。“【太守杨珉每请督将】议距贼之计,伺独不言。”、“郭默,河内怀人。少微贱,【以壮勇事太守裴整,为督将】。” 可见牙门督将比太守要小,而与骑督同级。第二条中庞德说话的督将成何,当时也当属庞德部下,庞德不过普通杂号将军,与郡太守相当。 第三条里郭淮之妻因王凌之事被从坐,郭淮帐下督将还有羌胡的渠帅带着数千人磕头求郭淮上表保王凌之妹。足见所谓督将和渠帅是一个档次,但是渠帅这个词更广泛,主要是泛指一些首领,有大有小,屯长亦可称为渠帅,这些人加起来竟有数千人之众。 “渊乃留【督将守辎重,轻兵步骑到长离】,攻烧羌屯,斩获甚众。” 这条中夏侯渊留督将守辎重,然后将作战的步骑军队攻打长离,夏侯渊轻佻浮躁、擅长奇袭,所以外出作战之军必为精锐之军。 这里要说一下吴国的督将,因为吴国的督将或与魏晋不同,特指吴国诸地方都督(同郡太守)。 江表传载权诏曰:“【督将】亡叛而杀其妻子,是使妻去夫,子弃父,甚伤义教,自今勿杀也。” ”愿陛下简文武之臣,各勤其官,【州牧督将,藩镇方外】,公卿尚书,务修仁化,上助陛下,下拯黎民,各尽其忠,拾遗万一,则康哉之歌作,刑错之理清。“ ”綝始为偏将军,及峻死,为侍中武卫将军,领中外诸军事,代知朝政。【吕据闻之大恐,与诸督将连名,共表荐滕胤为丞相】,綝更以胤为大司马,代吕岱驻武昌。“ —————————— 第一条,吴国因多有地方都督叛逃入魏者,晚年孙权特下诏赦免他们的妻子。 第二条,这里提到督将镇守在外,显然督将指吴各地方都督。 第三条,吕据与很多督将联名推荐滕胤为丞相,这些督将显然不是曹魏那些军队中的郡太守属下督将可比的,当然就是泛指地方都督。 再补充一条吴国督将资料 《三国志》:预又斩【江陵督伍延】,浑复斩丞相张悌、丹杨太守沈莹等,所在战克。 《晋书》:【吴督将伍延】伪请降而列兵登陴,预攻克之。 《太平御览》:【吴都督将伍延】伪请降而列兵登陴,晋师攻克之。 ———————— 吴末江陵都督伍延又被称为“督将”,而魏蜀两国地方都督从未有称督将者。 到了晋朝,《晋书》中对于高级将帅及地方将帅及一些州郡小将都有称为“督将”者,盖为泛称。 最后咱大胆猜测一下《三国志》中魏国中那些军队中的“督将”们其实就是所谓的“都督”,类似于高顺、华雄之类的军中一些头目。 《英雄记》:”布不知反者为谁,直牵妇,科头袒衣,相将从溷上排壁出,诣【都督高顺】营,直排顺门入。“ 《后汉书》:时太山臧霸等攻破莒城,许布财币以相结,而未及送,布乃自往求之。其【督将高顺】谏止曰:“将军威名宣播,远近所畏,何求不得,而自行求赂。万一不克,岂不损邪?”布不从。


user avatar   zhang-jia-w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简单说,三个原因。

一是士兵动员方式不同。

二是部队编制方式不同。

三是最重要的……大家都虚报数字吹牛皮。


第一点。

战国时兵民一体,所谓能用的数字,其实就是适龄农民。征发出去的数字里,肯定包括了大量非战斗人员——吹的是带甲百万(这个数字的水分参考第三点),真上第一线肉搏的战斗人员,没那么多。

三国形势复杂,但因为军阀部曲制度,临时征发的农民兵比例应该低些,所以数字也显得没国皆兵那么瘆人。


《战国策》:

赵惠文王三十年,相都平君田单问赵奢曰:吾非不说将军之兵法 也,所以不服者,独将军之用众。用众者,使民不得耕作,粮食挽赁不可 给也

田单这里提了一个细节。动员兵力多了,民不得耕作,粮食难以供给。粮食难以供给时理所当然,出了兵为什么民不得耕作?因为战国时兵民一体

长平之战:

“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 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征发十五岁以上的人都去长平:那是百姓啊。

长平赵国四十五万人完蛋了。之后燕国企图来打赵国时,理由: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

可见长平死的四十五万人,可能不仅指赵国的成年军队,而是赵国可以拉壮丁的成年男性。

三国时呢?

按东汉制度,开国后就罢郡国都尉,又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及军假吏,等于取消地方军队。

三国时为东汉末,军阀许多靠部曲,相当多军阀的私兵部曲是兵农分离的

蜀汉灭亡时,给邓艾报户口:

“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

将士和人口是分开算的。

战国时一打仗,老百姓扔下锄头就去打了,真上第一线的,天晓得几个人。反正白起和赵括四十万级别的人对砍,白起动用的机动兵力也就几千。

其他,拉板车送粮食的老乡、立壁垒的民夫,都在里面了。

三国时部曲军队也有屯垦的,许多也按民夫来。但还是有部分兵农分离。所以数字显得少。


第二是组织方式不同。

如上所述,田单时代,已经意识到兵力过多,可能会影响后勤。说明许多战国还没注意到这点。

三国时已经对此有警觉了。曹操注孙子兵法,如是说:“欲战必先算其费,务因粮於敌也。”

曹操早期经历过许多次兵粮问题,兖州战吕布、官渡战袁绍,大多跟粮食有关系。后来诸葛亮其实也不止一次粮尽退军。所以三国时,许多战役双方是有意识的为了经济,控制军力。

费祎在时,姜维每每出兵不过万人。姜维能带万人以上北伐时,人都五十多岁了。打仗打到后来,就是打粮食。

大家都说,汉武帝时3000万人口,汉末只有700万左右,太可怕了,都杀完了——其实也没那么夸张。虽然汉末的确“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但是瘟疫和战争死去的之外,还有流散人口。

诸葛亮曾经跟刘备说过这事:

“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
备从其计,故众遂强。

——荆州人其实不少,只是都不上户口。

东汉末乱世,经济生产和户口普查都跟不上,所以显少。


最后一点……吹牛问题

《三国志·魏书·国渊传》:

“国渊字子尼,太祖(曹操)征关中,以渊为居府长史,统留事。田银,苏伯友河间。银等既破……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太祖问其故,渊曰:‘夫征讨外冠,多其斩获之数者,欲以大武功,且示民听也。河间在封域之内。银等叛逆,虽克捷有功,渊窃耻之’。太祖大悦。”

破贼文书,都是以一当十地吹。国渊不吹牛,还被曹操问为什么。

至于己方的兵力……不吹也不好意思对吧?国渊这样,已经算务实了。

官渡之战的兵力,历来是个八卦。都说袁绍简精兵十万,曹操有些说法兵不满万。其实曹操起兵时数千人,此后收青州兵数十万(这里面肯定包括了家属),又四方征伐,兖州、豫州、汝南、徐州、关中都在手里,关键大战,却只拿得出一万人,听来不对。

又《三国志》称官渡之后,袁绍军被坑杀七万人——第一这数字有些夸张,第二曹操军若不过一万,怎么坑得了七万人呢?

所以三国兵力,有许多虚头花账,没法太较真。

蜀汉灭亡时交账簿所说的兵力十万二千这类官方数据,也许靠谱一点。


至于战国时,各国动不动“带甲百万,车千乘,粟支十年”,查考其记载,多是苏秦等纵横家的说法。

纵横家就是人嘴两张皮,吹牛不上税,不能当真。

我更愿意相信:

因为兵农一体,因为赵国四十五万人一死于是全国壮年皆尽;秦国以六十万人给王翦是所谓“空国以委我”,我觉得这意思是:

赵国壮劳力(而非一线专业士兵)打死也就四十来万,秦国壮劳力(而非一线专业士兵)到顶也就六十万。

那,就这样了:

战国数字里包括民夫,三国至少还有部分是兵农分离的。

战国打仗堆农民人头到影响生产了,三国好歹还计算着粮食来。

战国纵横家吹牛没边,三国也习惯以一算十。

大家一起吹,但战国估计吹得更大些。


user avatar   zhang-chen-xu-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主要是官修史书还不成熟

战争中实际动员的兵力,战辅兵以及民夫的比例,那是机密中的机密,除了战役发起者外,估计没人清楚了。春秋各国基本上都没有官方史料传世,对兵力记载基本上都是靠文人的记载以及后世的推测,肯定跑偏的不得了。比如明朝人就记载里荷兰人长近二百米,能发射核炮弹的帆船:

'其舟长五十丈,横广六、七丈,名曰夹版,内有三层,皆置大铳外向,可以穿裂石城,震数十里,人船当之粉碎,是其流毒海上之长技有如此者。 ’

对于某些战役,甚至连官方记载的都未必准确,还要靠其他史料论证。明朝比较著名的土木堡之役,《明实录》记载,也先兵力两万,朱祁镇兵力50万。可实际上呢,《明实录》还记载了明朝京营总兵力不过15万人,成国公朱勇又带走了四万多人,朱祁镇哪来的五十万大军?

根据其他方面的记载,朱祁镇的总兵力大概在8万人左右,也先+阿剌知院总兵力在十万人左右。当然,明朝情报系统一直拿阿剌知院当空气,否则朱祁镇也不会带着8万人就去送死。


user avatar   lang-xie-yang-wen-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聪明人靠统计数字和洞察来得出结论。

平庸的人仅依靠统计数字来获取信息。

笨蛋成天看个案小作文来悲鸣或自嗨。


user avatar   yu-huan-80-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姓钱,很感兴趣了。
user avatar   shi-feng-60-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姓钱,很感兴趣了。
user avatar   deng-deng-kan-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也不知道怎么就看到这个问题。说说我自己的亲身经历。

年轻的时候,读鲁迅的文章,他说自己的父亲病重时看中医、名医(家境不俗),这些医生开了一堆不着调的方子,但最终父亲也没有救回来。于是,鲁迅留日学西医去了,所以鲁迅坚决不信中医。

由于读了这些文章,我从小也不信中医,觉得西医才是科学。直到年纪大了,对中医有新的认知,才觉得中医自有其长。

救急的话你坚决找西医,我绝不瞎说;要是能缓治,你不妨看看治疗方法和代价,再做选择。

1,谈中医物理手法

三年前,跑重庆出差多。重庆多山路,穿皮鞋走路不适应,脚后跟骨质增生,有疼痛感。回上海,西医认为是因为衰老引起的,西医主要手段是开刀。但是开刀不保证增生停止,如果还是增生,还得继续开刀。我害怕了,没选择开刀。但是认认真真拍了片子,西医标准流程。

左思右想,我去了上海长征医院的骨科研究所,那边有个骨科的中医手法,怎么讲呢,说了你也不信,所以我觉得我可以说。

当时找了一个长征医院的朋友,他认识主任医师,正好主任医师从朋友办公室门口路过,朋友把人给我叫进来。我描述了一下情况,主任医师凭借肉眼看了看。我再恭恭敬敬把西医的片子给他。他把我带到一个物料间,有看片子的灯箱,还有一大堆大大小小的秤砣。主任医师把片子放在灯箱上,仔细看了一会儿,说骨头老化了。

然后,神技出现了,他让我站稳,抬脚,他从秤砣里面找了比较趁手的一块,对着我增生的脚后跟部位连砸了三四下。我被砸的龇牙咧嘴。

然后,脚后跟就不疼了。实在是神奇。三年过去了,我的脚后跟凸起的增生还在,但是不疼了。

今年我换了华山医院,做了个预防性质的核磁共振检查。最近,隔离在家,还没办法复诊。我自己现在是中西医都相信的,所以我觉得西医检查手段高明,没得黑。但是中医物理手法也牛逼,是真的牛逼。

2,谈中药对症的问题

我咳嗽,年轻时就有慢性咽炎,所以经常性的干咳,严重的时候咳一两个月。可能还伴随一点过敏。我同时患有过敏性鼻炎,做过西医的激光治疗和冰冻治疗。这两套中医他也不会嘛。

总之,后来在上海上班,看遍上海排名前十的医院,医生们也是反复检查,并无实际效果。各类糖浆药片吃了十来种,都无效,就是不止咳。还有朋友给我带京都念慈安和泰国止咳类虫子神药,都没效果。

找了个中医,人家就建议两条,一是戴口罩,防过敏,我是过敏体质,不宜直接接触空气。二是开了川贝母粉给我口服。说真的,我不知道哪条治根,哪条治本。但是我做了这两条之后,现在不经常咳嗽了。

我现在就常备无糖型川贝枇杷膏,实话实说,有备无患。中药和西药,主要看疗效。药还是要对症,狂踩中药那不是蠢就是坏。

3,谈慢性病治疗的问题

上海中医院有名医在附楼专治胃病。我妈是遗传了我外婆的胃病,糜烂性胃炎很严重,还有胃息肉。这让我妈十分惊恐,我外婆是胃癌过世的。

芷江中路的中医院有个老中医,博士学位,在华山医院也带研究项目。他是典型的中西医结合。做胃镜号称一门清,看的超级仔细。一丁点问题都给你扒拉的特别清楚。

老中医的治疗方案总结就四条:管住嘴(各种不许吃)、定期吃中药、一天八杯水、定期做西医检查。

他的病人都说抓的药有效,胃病根除。但是老中医脾气不好,一天到晚骂人。你要是贪嘴,吃了他不让你吃的食物,不分病人年龄,他劈头盖脸骂。但人家开方之后,你自己注意调理,大部分的胃病就能痊愈。在他手底下,吃药吃两年三年的大有人在。我妈吃了一年半,胃炎全都治好了。

有时候,我也怀疑,中医养病。为啥要吃中药吃一年半载,还有人吃两年三年的。但是人家就是手段高明,最后都给你一个健康的胃,我也只能服气。

换了西医,也能治。但是西医求快,来,开一刀,给你切掉。老人家半条命都要被吓没了。西医主刀医生再给你来一句,可能会复发。这就比不了中医不光治好,还能根除的承诺了。当然,你不信就不信。


user avatar   chang-yan-xiao-83-2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也不知道怎么就看到这个问题。说说我自己的亲身经历。

年轻的时候,读鲁迅的文章,他说自己的父亲病重时看中医、名医(家境不俗),这些医生开了一堆不着调的方子,但最终父亲也没有救回来。于是,鲁迅留日学西医去了,所以鲁迅坚决不信中医。

由于读了这些文章,我从小也不信中医,觉得西医才是科学。直到年纪大了,对中医有新的认知,才觉得中医自有其长。

救急的话你坚决找西医,我绝不瞎说;要是能缓治,你不妨看看治疗方法和代价,再做选择。

1,谈中医物理手法

三年前,跑重庆出差多。重庆多山路,穿皮鞋走路不适应,脚后跟骨质增生,有疼痛感。回上海,西医认为是因为衰老引起的,西医主要手段是开刀。但是开刀不保证增生停止,如果还是增生,还得继续开刀。我害怕了,没选择开刀。但是认认真真拍了片子,西医标准流程。

左思右想,我去了上海长征医院的骨科研究所,那边有个骨科的中医手法,怎么讲呢,说了你也不信,所以我觉得我可以说。

当时找了一个长征医院的朋友,他认识主任医师,正好主任医师从朋友办公室门口路过,朋友把人给我叫进来。我描述了一下情况,主任医师凭借肉眼看了看。我再恭恭敬敬把西医的片子给他。他把我带到一个物料间,有看片子的灯箱,还有一大堆大大小小的秤砣。主任医师把片子放在灯箱上,仔细看了一会儿,说骨头老化了。

然后,神技出现了,他让我站稳,抬脚,他从秤砣里面找了比较趁手的一块,对着我增生的脚后跟部位连砸了三四下。我被砸的龇牙咧嘴。

然后,脚后跟就不疼了。实在是神奇。三年过去了,我的脚后跟凸起的增生还在,但是不疼了。

今年我换了华山医院,做了个预防性质的核磁共振检查。最近,隔离在家,还没办法复诊。我自己现在是中西医都相信的,所以我觉得西医检查手段高明,没得黑。但是中医物理手法也牛逼,是真的牛逼。

2,谈中药对症的问题

我咳嗽,年轻时就有慢性咽炎,所以经常性的干咳,严重的时候咳一两个月。可能还伴随一点过敏。我同时患有过敏性鼻炎,做过西医的激光治疗和冰冻治疗。这两套中医他也不会嘛。

总之,后来在上海上班,看遍上海排名前十的医院,医生们也是反复检查,并无实际效果。各类糖浆药片吃了十来种,都无效,就是不止咳。还有朋友给我带京都念慈安和泰国止咳类虫子神药,都没效果。

找了个中医,人家就建议两条,一是戴口罩,防过敏,我是过敏体质,不宜直接接触空气。二是开了川贝母粉给我口服。说真的,我不知道哪条治根,哪条治本。但是我做了这两条之后,现在不经常咳嗽了。

我现在就常备无糖型川贝枇杷膏,实话实说,有备无患。中药和西药,主要看疗效。药还是要对症,狂踩中药那不是蠢就是坏。

3,谈慢性病治疗的问题

上海中医院有名医在附楼专治胃病。我妈是遗传了我外婆的胃病,糜烂性胃炎很严重,还有胃息肉。这让我妈十分惊恐,我外婆是胃癌过世的。

芷江中路的中医院有个老中医,博士学位,在华山医院也带研究项目。他是典型的中西医结合。做胃镜号称一门清,看的超级仔细。一丁点问题都给你扒拉的特别清楚。

老中医的治疗方案总结就四条:管住嘴(各种不许吃)、定期吃中药、一天八杯水、定期做西医检查。

他的病人都说抓的药有效,胃病根除。但是老中医脾气不好,一天到晚骂人。你要是贪嘴,吃了他不让你吃的食物,不分病人年龄,他劈头盖脸骂。但人家开方之后,你自己注意调理,大部分的胃病就能痊愈。在他手底下,吃药吃两年三年的大有人在。我妈吃了一年半,胃炎全都治好了。

有时候,我也怀疑,中医养病。为啥要吃中药吃一年半载,还有人吃两年三年的。但是人家就是手段高明,最后都给你一个健康的胃,我也只能服气。

换了西医,也能治。但是西医求快,来,开一刀,给你切掉。老人家半条命都要被吓没了。西医主刀医生再给你来一句,可能会复发。这就比不了中医不光治好,还能根除的承诺了。当然,你不信就不信。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八月三日官方对印度的各种表态? 
  我们都知道唐宋元明清,但各个朝代的名号都是怎么确立的? 
  陕西神木县石峁遗址皇城台遗迹现在考古研究进展得如何了? 
  明宪宗朱见深,在历史上是昏庸软弱,还是一代雄主? 
  日军为什么不能像清兵入关那样横扫中国? 
  朝鲜战争中美军为何不规模使用空降兵? 
  有没有某个罪名设立至今无人触犯过? 
  未来在强敌干预下我军应如何控制战局? 
  三国杀还有哪些值得出的人物? 
  历史上的奥斯曼帝国真的以罗马传人自居吗? 

前一个讨论
最早使用铁器的文明(部落)是哪一个?是中国还是赫梯?还是西亚的其他文化?
下一个讨论
korea就是高丽吗?





© 2025-01-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