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问题,我就想笑。
时间轴拨回20年,有多少家庭有个傻瓜胶卷机,一个月烧掉当月工资的四到五分之一给小孩瞎拍着玩?除了过年亲朋聚会拍一卷合照,或者出门旅游拍照,其他时间相机都摆在柜子里吃灰呢!而且还说不定胶卷没弄好拍了白拍呢!
时间轴拨回20年,有多少人能月月花掉工资的四到五分之一,每个星期都去挤火车玩?还要不要吃穿住了?小孩的营养还能不能跟上?长辈的医疗费要不要备着?再说了,按照2000年的客车旅速,一个双休够跑多远?京沪往返?京武往返?不折腾吗?干啥不好非得挤火车玩?大双休的先在家睡个懒觉,再去父母长辈那里走一趟蹭顿饭不香吗?
时间轴拨回20年,全中国有多少人及其幸运地出生在铁路边还能经常坐上火车?2000年铁路总里程6.87万公里,摊到总人口12亿人头上差不多跟方便面的面饼一样厚,甚至可能不足。而除了东北以及少部分枢纽地区,其他地区方圆一二百甚至上千公里根本看不到火车,上哪去对这玩意产生爱好?
时间轴拨回20年,几个机车厂车辆厂还是只能拿出凑合用的车辆,长范围货运平均旅速只有8公里每小时,客运还处于运能不足导致常年超员,乘车环境恶劣的固疾里转圈圈,任何车辆上面的小改善在当时也只是杯水车薪,除了满足西洋人对这个国家的恶劣想象,能吸引人拿来当一种文化?
时间轴拨回20年,世界其他铁路强国那种高大上的铁路表现已经至少维持好几年,新干线更是维持了几十年,人家坐个火车如吃饭喝水,我们坐火车如同上坟一样一年就几次还各种折腾,不是怕东西丢就是怕没有座,有个毛线文化。
时间轴拨回20年,铁路还是大锅饭,铁路子弟没关系没文凭的话,想进路就只能一辈子蹲着基层没黑没白倒班,有文凭的话,就那点死工资为什么不换个赚钱的行当?非得在铁路这棵树上吊死?远不香近很臭,为什么要喜欢这玩意并形成文化?
当然,以上只是当时的浮光掠影。几年后数码相机出现,国内部分有钱有闲的学生也到还是揣着相机到处坐车甚至蹭车玩,美其名曰“运转”,事后到爱好者论坛发些帖子满足下虚荣心。而这其中大部分人都是家里有铁路职工的父母或长辈,自幼年起对铁路相当熟悉。但是等到这些人择业的时候,绝大多数没有选择铁路,进入铁路的又多是退伍转业、中高考中成绩中下游学生等等为了填饱肚子的,理想信念在吃顿饱饭面前不值一提。就靠这些学习不太灵光的,再遇上同样只会压榨工时的不灵光领导,还要强行引导铁路文化,简直要笑死人。
舆论上也是,动不动大吹特吹,把60分的玩意吹得天花乱坠如同拿了满分一样,但是一看实际效果就差的太远,有些糗事都不敢让人知道,简直浑身G点一戳一个洞,这个鬼样子还打造个毛线的文化。
这20年铁路的“畸形”发展下来,硬件肯定世界一流比肩欧日,软件却总是一言难尽。一个涂装颜色简直就是长官意志官僚主义的活教材,这还能有什么文化?对于CR而言,能让人活着下车出站已经是最大的胜利了,其他就别老想求全责备了。
以下为个人对某些事情的毒牙,不喜勿看。
现在有些所谓的爱好者只懂复古,动不动提一些诸如恢复蒸汽机车运行的“建议”,这也是一种吃的太饱缺乏锻炼的具体表现。提这个“建议”的哪怕去工地筛个砂子,在大太阳底下一铲一铲地把砂子铲到筛网上干上那么半小时,累到汗透直不起腰就不会说这种屁话。钱又不出,活也不干,键盘侠还真好当啊,张张嘴就能创造一个文化产业,也不考虑投入产出的。
在中国,铁路贴近生活的程度远远不如在日本。
你想想如果你天天坐火车上下班通勤,而不是更多地底钻来钻去。。。
在中国地铁迷和铁路迷的群体也不是完全重合的。
在铁路发达的国家,铁路形式的多样性往往更丰富,而在中国并不是这样的。铁路和地铁之间泾渭分明,形式单一,这样的东西,很难让很多人去喜欢啊。
我来法国之后第三次坐RER就恍然大悟为什么了,人家是把铁路当马路修,我们是吧铁路当大动脉修。大动脉这么有逼格高大上的东西,当然容不得人亲近了。
ps:我每次往返单位和家的通勤距离在130公里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