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美国的医生(primary care physician)为什么不需要化验检查就能初步诊断? 第1页

  

user avatar   easymedicine 网友的相关建议: 
      

1.摸肚子(腹部触诊)也是检查,不能因为它只是医生凭借双手进行,就不把人家当回事。

2.高科技(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的使用也要分情况。

受限于人类的科技水平,很多检查在起病之初并不能产生有临床意义的结果。

比如大家熟悉的“经典肺炎”,它在症状初起的头24小时里,胸片并不会有特别明显的变化。

可见,并不是所有的检查都越早做越好。

有些疾病比较良性,允许“模糊处理”。

举个例子,身体健康的年轻人出现急性腹泻,如果病史、体格检查方面没有特别提示,完全可以先不管病因,只予补液。解决了腹泻丢失水分和电解质的问题,腹泻本身对人体的损害就降到最低,剩下的工作就是静待患者的免疫机制发挥作用,自己清除感染。

个别治疗效果不好的患者,因为观察疗效导致的数天延迟,一般也不会耽误病情。

可见,检查太积极,也不一定能提升效果。

医学界看到了高科技的不足,才会提出有些疾病可以治疗一下看看,不行再做深入检查。这种做法叫“治疗-随访策略”,它既能帮助患者节省医疗费用,也避免过度检查造成的身心损害。这个策略在发达国家/地区里经常使用,我相信有海外就医经历的人都曾体验过。

但是,执行这一策略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正常的医患关系。因为医学是概率科学,医疗并不能保证大团圆结局,事态并不总是向着好方向发展。

如果社会对少数不良结局表现宽容,那么医生可以很安心地先做治疗,暂缓高级检查;

相反,如果社会不接受任何风险,那么医生肯定是过度检查、过度治疗,只有这样才能显示主诊医生已经非常积极地诊治,真是“尽人事”。

在2000年以前,中国医生的大检查、大处方问题主要是经济驱动(回扣),那个时期你还能找到不少甘守清贫也要坚持合理治疗的医生。

2000年以后,随着医患关系的恶化,以及法律要求举证倒置,此时大检查、大处方的主要动力是自保,即使有医生愿意甘守清贫,ta也不敢不过度检查、治疗。

好在中国已经是多元化社会,像我这种劝人别过度检查、过度治疗的“消极”医生也开始被有识之士认可。以前,我还只能靠接诊过的患者口耳相传;善用互联网工具之后,我也能为异地的聪明人提供服务。

另外,互联网工具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比如,我会把随访计划做进清单工具里,准时提醒:

↑这些患者既有企业高管,也有普通的中产,有人近在咫尺(跟我邻居),有人远在异国,他们有人得的是感冒、腹泻这样的小病,也有的刚做完肾移植刚出院。

唯一的共同点是:信任医生。

他们的信任是有回报的,因为信任避免了不必要的过度检查和治疗,他们的医疗费用跟一般人比起来,少了30%-70%不等,这还不包括规避了过度检查治疗带来的额外身体损害。




  

相关话题

  有哪些经典的医患沟通案例? 
  在医学上,外行完全可以评价内行,一个医生治愈病好与不好,老百姓的口碑怎么不能评价内行? 
  有没有能同时感染动物和植物的病原体? 
  如何看待郑大一附院 179 名医学研究生摁指纹联名投诉学校一事? 
  如何看待美国疾控中心研究显示新冠病毒去年 12 月中旬就在美国出现?这意味着什么? 
  专家称新冠肺炎传播途径包括气溶胶传播,意味着什么?应如何防控? 
  医生遇到过哪些“这居然都能死”的病人? 
  传染病防控专家称「奥密克戎比流感的症状还轻,越来越像感冒」,这种说法准确吗? 
  研究生在读一个月只有600的你是怎么过的? 
  当女修真者修复“每月流血BUFF”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 

前一个讨论
你认为2017年后中国面临最巨大的危机是什么?
下一个讨论
被传销洗脑是怎样的过程?





© 2024-05-1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