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汪诘采访上海疾控专家,证实上海目前 0 死亡重症,无症状是无肺炎症状,如何科学理解这种情况? 第1页

                             10    11    12    13    14 

user avatar   shuo-shu-44-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虽然大众恐惧,但至少医学院毕业的人,应该都懂。问题是,定调的人不懂。现行体系有一个麻烦,就是要出现一个人,这个人:一懂病毒,二能见到定调人,三愿意以前途为风险说服定调人,四还能保住定调人的面子。比如说,是不是重新定义一下清零的概念,使得现在就算清零了。如果这个人在三年自然感冒后再出现,那么这三年里,只能和这种感冒之外所有的疾病共存。老弱病残,物竞天择。


user avatar   lengzhe19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要感谢两位老师,真的要感谢他们。

一是要感谢汪老师的采访,刚刚我还专门在微信上感谢了汪老师,真的他的这个采访内容非常非常的重要,信息量极大。

第二特别要感谢朱老师的坦诚。上海的问题这么多,但是都是我们私下的推测,没有任何一个人站出来指出这些问题。包括我下午在回答上海无症状问题的时候上了知乎的热搜第二,我一度都想匿名,怕惹上麻烦。

感谢两位老师的勇气和坦诚,你们可以说是上海的良心和脊梁。

今天可能很多人都听到了网上一段20分钟的录音,一位男士给疾控中心打了投诉电话,说健康云是绿的,但是疾控给打电话说阳了。他崩溃了,问要怎么办。

可能还有很多人没有听过录音的内容,因为这段录音被删的厉害,正好 @陈敏 老师做了总结,我就不在复述了,直接引用。

后来这件事情甚至引出了浦东新区的卫健委的调查和回应。

那么,这位敢说实话的人是谁?正是汪老师采访中的这位上海浦东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科主任朱渭萍。


而在汪老师和朱老师的对话中,有非常大的信息量。

其中有3点是最为需要注意的。

第一,承认了上海的医疗已经处在了挤兑的状态,我认识很多上海的医生,他们都在跟我反馈已经处在极限,或者超极限了,但官方没有任何一个人站出来说,上海的医疗被挤兑完了,朱老师在采访中明确指出,根据他们了解的情况,上海医疗资源就是被挤兑了。

汪诘:那么如果如果一旦被检查出阳性以后,是不是说居家隔离是我们目前上海市民的最好的一个处理方式?因为医疗资源基本上已经挤兑完了。
朱医生:从目前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来讲,从我们目前一天要接几十个电话,有采调信息的一个实际情况反馈,现在其实整个上海医疗资源确实是在处于一个挤兑的状态。

第二,居家隔离可能比去方舱更好,这是在目前状态下的一个被迫的选择,这里我跟汪老师的意见有不同之处,后边我会讲。

汪诘:也就是说在目前这个情况下,我们去医院未必是好事,尤其是去方舱医院,因为我看到方舱医院的条件其实不是太好。
朱医生:是这样的。方舱医院因为我们昨天有一堆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收进了方舱医院,但是现在又出不来,所以的话现在这里面资源比较紧缺。

我下午在另一个回答里写过,上海的新增病例数字几乎每天都是一个世博馆的方舱的承载量甚至还是更多。瑞金医院的副院长陈尔真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也承认如果量太多的话,没有其他选择的时候也只能在家隔离了。

第三点,上海的无症状患者的定义是有问题的。可能很多人都如同我一样好奇上海的无症状患者比例为何如此的异军突起,同时很多专家都站出来给上海的无症状患者如此之多做解释,但没有一个人能在这时候说一句实话,所以这里再次感谢两位老师。

汪诘:根据我对第九版的诊疗方案的解读,我认为现在上海所谓的无症状指的是无影像学肺炎症状,并不是指无发烧咳嗽的流感症状,我想跟您确认一下是不是这样?
朱医生:诊疗方案上现在没有“无症状”这个定义。
汪诘:只有“疑似”和“确诊”,诊疗方案我认真读过。
朱医生:对。
汪诘:所以现在上海其实面临一个尴尬,就是我放到“疑似”也不合适,我放到“确诊”也不合适,因为没有肺部影像学诊断资料,所以我只好给它放到“无症状”里头,但是普通人觉得无症状好像就是连什么发烧咳嗽这种流感症状也没有,但其实不是,是有的,只是没有肺部影像学资料,是这么理解吗?
朱医生:对,我们调查出来很多都是类似流感的类流感症状,上呼吸道的一些症状,就是说有一点发烧,有一点咳嗽,但是基本上都是可控的,就是说跟前几轮的流感流行差不多的情况,没有什么特别严重的。
汪诘:所以我认为现在上海市发布的数据没有一例重症,也没有一例死亡,这个应该是可信的对吧?
朱医生:这个是应该可信的,但是他发布的无症状有点扰乱视听,因为老百姓不知道嗯这个无症状是没有影像学资料,没有专业知识的人是不会这么想的。

第一次有上海的专家公开承认了,上海的“无症状患者”是有问题的,是在“扰乱视听”。上海的无症状并不是真正的无症状,只是缺少了影像学诊断,但核酸又阳性了,这在诊疗方案里按道理是应该放到“确诊”里边,但在上海当下比较尴尬,医疗条件不足,不能给所有的阳性患者都去做CT,就没有办法分型,就干脆全都塞进了“无症状”这个大口袋里,造成了上海无症状患者比例高的起飞了。

也就是说,目前上海所有的确诊病例,最少都是做过CT,确认有肺部感染情况发生的,在临床诊断都是上这叫普通型而非轻型,更不是无症状,我以前说的上海的无症状患者包含了无症状和轻型两种人群的推测也是正确的。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上海的新冠患者说自己有发烧,咳嗽,甚至支气管炎的症状,仍然被划归在了无症状患者一类中的原因。

而这个回答,也狠狠的打了一批为上海辩解的专家的脸,比如刚才提到的陈尔真院长。

陈尔真:上海和全国的诊断标准肯定是一样的。无症状感染者多,可能有几方面原因。一是主动筛查,有症状感染者一般是有症状后到医院里就诊时发现,上海大面积的主动筛查,很多没有症状的感染者被发现,比例就肯定会高。也要注意到,这两天上海有症状感染者数量占比增高了一些,接近10%了。主要是在管控人群中发现,主要的是原来无症状,现在有了症状。我们依然严格遵循“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原则,上海动作比较快,才有无症状感染者占比较高这样一个结果;当然还跟疫苗接种率,感染人群特点和其他方面的一些原因有关。

以上是对采访内容的分析,但对于汪老师采访的解读内容,我是有一些不同意见的。

首先,朱老师说阳性患者可以居家隔离,可能只是上海当下的无奈选择,并非是应对这个疾病的最优选择。

阳性患者里,虽然大部分是轻症和无症状患者,这个比例达到了90%以上,但仍然有5%的人可能是普通型以上,甚至有一些人可能原本是轻型后边发展成了更严重的情况。

如果只是居家隔离,老百姓是没有这个能力来判断疾病的发展阶段的,老百姓在家里也做不了CT,怎么知道自己是什么情况,是轻症,无症状,还是其他?

可能100个人里有90个人都自愈了,剩下的3,4个可能会变成肺炎,甚至有一个人从肺炎更加加重了,我们普通人怎么办呢?靠赌概率吗?

同时武汉的经验教训也告诉我们,居家隔离,就是隔而不离,基本是一人感染,全家中招,甚至是整个单元都有风险。武汉开始执行居家隔离促使,疫情一直无法减轻,一直到王辰院士果断的提出,必须修方舱医院,把轻症和无症状的人都集中起来,才成为武汉疫情的转折点。

应收尽收,也成为我们对抗疫情的制胜法宝。

上海现在确实面临着方舱医院容量不够,条件差,医护人员不足的情况,但这正是我们下一步需要克服的困难。

孙春兰副总理在今天到达上海,做出的指示中也强调了这一点:

要改扩建方舱医院和定点收治医院,备足隔离房间,快速转运收治感染者,及时开展流调排查,追踪管控风险人员,做到日清日结。

关于医护人员,现在最北到哈尔滨,最南到防城港,包括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安徽等多个省份都在抽调精干的医护力量支援上海,一部分是核酸检测,另一部分我估计就是为了方舱准备的。

上一次举全国之力去救援的,还是2020年的武汉。

其次,汪老师提到目前有肺炎症状的患者比例大概是4.4%,这是根据无症状和轻型患者比例减出来的。但我对这点其实是有疑虑的。

既然朱老师也明确了,很多无症状患者其实是因为核酸阳性,而缺少CT影响数据被塞到无症状患者这里的,如果对这些人群统一过一遍CT,相信还会有很多人被查出肺炎症状,但这个比例有多高,目前还不得而知,但肯定会比4.4%要高。

第三,就是很多人认为,是不是躺平了,开放了,就不会有这些问题,也不会有医疗挤兑了,大家都能恢复正常。

我只能说,你们想的太片面了。这里我想引用下阿宝今天在微博的内容。

如果放开了,那才是真正的对医疗系统的巨大冲击而挤兑。现在我们面临的,才是一个挤兑的皮毛。

最后,我再次感谢两位老师的勇敢发声,同时我也特别为朱老师的个人情况所担忧。因为就在下午哪个20分钟的录音火了之后,网上流传的一份疑似上海市疾控中心下发的文件。

我不知道后边朱老师是否还以遭遇其他的窘境,我写这篇文章的一个目的,也是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朱老师,更多的人知道朱老师,就是对朱老师最大的保护!


回答一些评论区里的问题。

1.我感谢两位老师的采访,欣赏他们肯说真话,勇于揭盖子的勇气。但并不完全同意他们的观点,而且我呼吁要保护这些肯揭盖子的人,这3点并不矛盾。

2.关于是清零还是放开的问题,我一直觉得我写的挺清楚了,如果大家还有疑问,那我就在这里在强调一下。

我坚决支持动态清零的措施,应检尽检、应收尽收、应隔尽隔、应治尽治,这十六字原则才是我们抗议这么久的必胜法宝。

如果对这些疑虑的,请在此阅读昨天孙春兰副总理在上海市做出的批示:

孙春兰强调,要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犹豫不动摇,态度坚决果断,行动迅速有力,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加紧推进应检尽检、应收尽收、应隔尽隔、应治尽治,有关部门要发挥各自职能和专业优势,调集检测能力、医务人员、防控物资等资源力量,强力支持上海防控工作,同心协力尽快打赢这场大仗硬仗。

上海现在确实遇到了困难,但遇到困难不正应该迎难而上去解决困难吗?把困难当做躺平和摆烂的理由?大家看看孙副总理的行程,从武汉疫情开始,孙副总理一位50年生人的长者,不停的奔波在全国抗疫的一线,坐镇疫情最重的地区,指挥了一场又一场的疫情阻击战。

这次到达上海,她是从吉林的疫情现场直接飞往上海,中间完全没有停歇。老人家已经年过七旬了啊,大家看看央媒是如何记录她在吉林的工作的。

在吉林市期间,孙春兰每天召开专家座谈会分析研判疫情形势,每晚视频调度各区县应收尽收、应隔尽隔,推动实施社会面“清零”行动,集中资源力量对疫情较重的船营、昌邑、高新三个区发起总攻,推进流调排查、“四应四尽”、社区封控、服务保障等综合防控措施落到实处。目前,吉林市社区新发现的感染者明显下降,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在看看孙副总理这2年多的行程。

长者尚且如此,年轻人们,你们就躺平了?

3.为什么当下无症状患者这么多,我们还要去动态清零?

这问题不止在这个问题下,在几乎所有疫情相关的问题下都有讨论。

那我在这里引用吴尊友在1号晚上的一个讲述内容给大家。

吴老师也年近六十了啊。


user avatar   tang-q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兴趣参加所谓“家里卖试剂防疫爱好者”和“登哥发钱病毒爱好者”的每日激情对骂。

但我想大部分人应当有这样的共识:不管内心深处资不资瓷现行政策,在政策没有改变之前,作为普通公民、作为社会当中的一个个体,还是要尽量做到按照政策实时行事。

举例而言,你是一个“登哥发钱病毒爱好者”,认为动态清零政策不合理或者极其不合理,你可以每天在网上呼吁开放,每天痛骂“家里卖试剂防疫爱好者”,每天传播你认为正确的科普。

但当你的小区要求戳喉咙时,你得去;当你的小区不幸被封后,【只要该有的生活和医疗资源供应得到保障】(注意这个前提请勿瞎杠),你不应该翻墙出去找隔壁蹭饭的蛤蟆一起吃小龙虾;当你的所在区域风险极高时,你至少不应该单纯为了吃喝玩乐的事情跑到外地去闲逛,还想方设法规避一切当地管控措施。

这样的行为,我们通常称之为唐缺、啊不,缺德。

因为当现行政策已经开始执行时,一切的资源调度,一切的人力调度,是以默认当地居民服从政策、做好物理层面隔绝、尽可能减少传播风险为前提的。

那边已经把海量的人力物力医疗资源放在封闭场所和戳喉咙上了,你快乐地带着小冠冠四处跑一圈……

那就什么都白瞎了。

这两天,围绕着那段录音展开的种种讨论,我不知道只是单纯的网络热点、还是某种放风。但不管怎么样:

假如在医疗系统已经被彻底击穿的情况下,假如集中隔离已经只能带来副作用,假如居家隔离能更好地帮助上海人民渡过难关,我资瓷并且衷心希望大家能健康平安;

但是,居家隔离几乎可以肯定会增大无症状和轻症感染数量,也请贵地政府好好地圈住人,不要再在全国范围内千里送病毒了。

如果你要做精准实验,不要拉别人陪绑。

你在这个码那个症上死要面子玩文字游戏,先戕害了自己的百姓,再不断外溢要其他省市的百姓来买单,还真就“外省是全国人民的外省,外省病毒是全国人民的外省病毒”?


user avatar   luxenius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几乎100%”可以说非常的拼多多话术了。

比如向患者介绍手术风险,患者家属会问,风险高吗?我回答,按照以往的数据,死亡率1%左右,其实已经不算低了,还是要跟家人商量好了做决定。

假如我把这句话改成:成功率99%。从算数来说差不多一个意思,但你觉得我算是如实告知吗,传达的是一个意思吗?

假如我改成:成功率几乎100%。好像也没错吧,99%不就是约等于100%吗?你觉得我这么讲,对方会对风险有丝毫的认知?算负责任吗?

借香港今年这波奥密克戎疫情的数据,感染死亡率0.68%,那不就是99.32%的人能痊愈,除开住院患者不也是几乎100%吗?

众所周知,因为99.32% = 100%,所以 0.68% = 0 。

按照上海2500万的人口,参照大规模疫情扩散后西方城市10-20%的检测阳性率(按传染性更低的早期毒株),上海如果走西方的轻症居家路线,等于家庭内全部感染,社区内传播,最终如果感染250-500万,那么新冠死亡17000-34000例,还有住院率重症率,给医疗系统带来的负担,还有其他因为医疗、食品、经济、社会各种问题的附带伤亡另算。谁能接受?

(实际上还远远低估感染人数,香港两个月的感染就已经达到了一百多人万人)

(本轮虽然只有两例死亡,但要考虑武汉当时开始出现大量死亡也是发生在医疗挤兑以后,目前上海医疗资源处于饱和的边缘,不要话说太早。)

香港这波疫情到现在快2个月了,到现在每天死亡都还在120例以上,总共700多万人口。差不多就是这个情况了。上海三针接种率多少,老年人接种率多少?

还有如 @阿源老师 所说,轻症还是重症不是一开始就注定的,病情会动态发展,任由轻症居家而没有人去随访的话,总会有一些人恶化到更严重的情况。方舱并不提供什么高级的医疗,但能及时发现恶化病例,转往医院。居家谁来管你啊。

我理解可能因为资源不足,居家隔离可能是一个被迫的选择。

然而防疫是没有折中路线的。上海如果不清零了,那就是全国都不清零了。共存路线的一波又一波高潮,高峰期单日死亡过万,敬老院全灭,各种医疗系统排长队看不到病,各种同事病假学校停课企业远办公,实体经济开开停停,商店限流餐厅不准堂食,全球供应链危急经济危机,等等都是可以预见的。

接受共存就要接受它的全部。


另外别再复读什么因为防疫造成更多死亡了,都给你算好了:


user avatar   wang-hao-54-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就汪这样的,也算光棍,直接承认,自己就是做蹭热度引流标题党“科普”公众号的,你们爱看不看。

“P”(有投诉,原用词已更换)的科学理解。

“几乎”100%?请问“几乎”约等于百分之几?

他知道感染到发病到重症到机械通气到死亡平均多长时间吗?

他看了全世界的超额死亡率了吗?

还好意思反问“大家怕什么?”

怕的就是这样的“憨憨”(有投诉,原用词已更换)。


user avatar   san-ge-lao-ba-shi-yan-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终于有公开层面揭盖子的了。本次最大的一个辟谣破产了,之前因为这个无症状感染者问题知乎这边几乎是一天一个提问。

现在汪诘把这盖子揭开了,上海的无症状完全不同于国内其他地方,是要照CT有肺部炎症才算确诊,不然你发烧咳嗽都不算,而因为没法给所有人照CT,大量的人连被拿去按照上海标准判断的资格都没有直接归类到无症状里。(不是我说的,是汪诘说的)

好了,现在我们想一个问题

在香港已经因为这个病都死了近8000的情况下,这个传到拥有500多万老人的上海连一个重症都没有的病毒到底发生了啥

我坚信一个重症都没有这个数据没问题

那么只有以下几种可能,请做出你的选择

1,病毒害怕上海清零,于是自动变温顺了

2,黄浦江水有超乎寻常的疫苗效果

3,灭活疫苗无敌

我个人倾向于选3,建议上海医学界专业人士不要每天在扯皮了,抓紧时间研究灭活疫苗的效果,这可能是结束大流行的关键。


user avatar   dao-b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采访明确了一件事:上海的无症状感染者不是国内一开始定义的“新冠无症状感染者”,也不是传染病学定义的“无症状感染者”。

前者是指此时此刻没有症状,包括了潜伏期、隐性感染,甚至部分恢复期的病人。

后者是指自始至终没有症状,特指隐性感染。

而上海的“无症状感染者”是指此时此刻没有肺部炎症的病人,也就在前者的基础上还包括了轻症的患者,甚至由于ct做得不及时,还包括了部分普通型的患者(运气不好还可能会有重症,哦,不对,上海不可能有重症,一方水土养一方病毒,进了上海就不可能有重症了)。

至于如何实现居家隔离我在另外的回答里说了

重申一下看法

第三个问题:居家隔离可行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我的看法是,如果资源实在弄不过来了,非要转运还会造成其他伤害,居家隔离也不失为一个权宜之策,但是你要说,居家隔离就是一个万全之策,值得全国推广,那我个人是很难同意的。


本题里的几乎100%就非常有拼刀刀灵性了。

我在回答里提到了韩国居家隔离死在家里/转运路上的案例(3月2日的新闻)

这其实并不是韩国才会发生的事,各国只是概率大小。

比如医疗资源足够丰富,第一个小孩的那种情况就会发生相对更少,反之就更多。抢菜都抢不赢的情况下,你赌自己是哪边呢?

对于第二个死的中年人纯属运气了,一是正好独居,二是正好自己又不是真正的轻症,三是正好这几天又没人来看。

所以各位这种事真的做好心理准备了吗?别和我扯什么趋势,我想了解你做好心理准备了吗?

这种事一旦居家隔离就必不可少的会发生,这是必然伴随事件。

只有做好了心理准备,才是居家隔离的先决条件,我这里不反对你执行居家隔离,毕竟自有城情嘛,只是希望各位做好心理准备。


user avatar   jzysh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无症状感染者”并不是完全无症状

从朱老师的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无症状”,是目前没有资源明确肺部病变,但有流感症状且情况尚可的一些人群。

这一部分中,绝大部分人会凭借自身的免疫力核酸复阴,也有一小部分会发展成肺炎。发展为肺炎的一小部分又可能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或者低氧,需要更加密切的医学干预。

所以无症状不是什么症状都没,该有的发烧、咳嗽等流感症状可能都有,但没空做CT明确肺部病变诊断,所以来个统统扔进“无症状感染者”这个称呼中。

说白了,等于没诊断。因为按照第九版新冠诊疗方案,确诊的要求是血清学+核酸阳性,但血清学因为疫苗以后基本都是阳性,所以这一条不适用。

感谢 @朝别 提醒无需影像学,但实际情况是,第九版的诊断中,确诊是基于疑似进行诊断(如果我们真的完全从标准来)


没有影像学,也没有血常规,临床表现不可能有两条,疑似诊断不成立。疑似诊断不成立,那核酸阳性就不能下为确诊。

但是不下确诊的核酸阳性,总要有个定义,所以无症状感染。

实际上,病毒性感染,血常规的变化个人差异很大,所以肺部病变是更加确凿的证据。

当然,我们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但不想玩文字游戏。

朱老师描述的确诊占阳性中的比例大约在4.4%,那么因为影像检查不足,实际数字可能比这个要大。这其中小部分会发展成严重的肺炎,甚至低氧或者急性呼吸窘迫。

这是概率,但一定会有。

“目前最好办法就是居家隔离”

我们都知道传染病的三要素:“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当年武汉初期居家隔离的效果不好,新发病例还是不断出现,常常出现“一人传一户,一户传一楼”的情况。是王辰院士提出“方舱医院,应收尽收”,才彻底切断了新冠的传播。

诚然,我们不能把2020年的办法再拿到2022的局面上来用,也不能把R0仅有3的原始毒株和R0达到9的Omicron相比较。

但我们可能要面对——居家隔离没有起到隔离的作用,最后变成了“被动放开”。

昨天瑞金医院的陈尔真教授指出,阳性感染确实太多,没有这么多床位收治,居家隔离也是一个选项,但要做好居家的防控。

而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容易。不仅仅是阳性感染者所在的家庭要承受感染,邻居、小区都面临传播风险。居民之间的矛盾、感染者所在家庭的一些需求等等,都可能出现问题。

这也是概率,但一定会有。

事实上的医疗挤兑已经发生

作为医疗系统的一员,其实不需要朱老师讲,自己身边的师长、同事、同学甚至学弟学妹都能反馈出医疗系统的现状——不堪重负。

这一方面有防疫政策所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有疾病本身的高传播力所带来的挑战。

我之前和同事开玩笑说,“松什么都不能松院感”,

不仅仅因为医院里面像老年科、血液科、肿瘤科等科室患者普遍免疫力差,发生集体的新冠感染整个医院的呼吸机都不够用;

另一方面,即使是免疫力强的患者,住院治疗疾病,却被莫名其妙传染了新冠,医疗科的投诉能直接把机关闹爆炸。

有人建议把新冠患者集中起来诊治,没有新冠的患者在另外的医院诊治。

这种想法很美好,实际没有可操作性。因为对于R0=9的传染病来说,社会面的传播没有阻断,院感就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这就不是概率了,这一定会有。

我们仍然面临的挑战

作为医务人员,我一直说我们只是防疫政策的执行者,我们可以贡献专业的意见和力量,但医疗系统只是疫情防控的一个环节。

也正因如此,身在医疗系统的所有人都知道,不论政策如何,面对疫情,医疗系统都是要承受巨大压力的。

说白了,怎么搞,加班的都是我们。

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类比英国的数据推算上海市的医疗资源能否承接住放开以后的医疗需求,我得出的结论是“十分之一的普通医疗资源和接近二分之一的重症资源要给Omicron”。

有些人说我算法有问题,有些人觉得我夸大其词,也有人觉得算少了。

但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真要得出一个数字,而是有所依据的推断我们可能要面对怎样的状况。

医学是存在偶然性的,是讲概率的。但当分母足够大的时候,概率就会变成一定的东西。

数据可能有偏差,上下的置信区间会移动,但数据不会骗人。

我特别想告诉大家,“放开吧,请大家放心,我们医疗系统能够承接住这个小感冒!”

但即使身在上海这样的城市,我仍没有十分的底气来说出这句话。

诚如现在大家看到的:隔离的孩子得不到妥善的照顾、透析的老人得不到应有的治疗、家里的亲人哮喘发作救护车迟迟不到……

这些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可能就是我们放开防疫要面对的“日常”。

这不是我说的,这是大家都很信任的阿宝老师说的

最后,没有任何一个防疫政策会是完美的,

我们选择了一条道路,就会付出相应的代价。


user avatar   davidts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天天吵吵这个事情烦死了。我有一个建议。既然上海人这么稀罕共存。就把上海彻底与其他地方隔离开来,许进不许出。取消一切管控措施,让上海人去共存。如果没出大问题,全国就推广,皆大欢喜。如果惨不忍睹。上海人也怨不得别人,那么天天争吵共存和清零的也可以闭嘴了。


user avatar   Grouponsnousetdema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要怎么科学的理解一个顶着科学之名,却在挑动大众做情绪输出和负面引导的民间媒体的观点呢?

如果非要说科学,那么我们现在知道的,较为可信的被纵向和多元信息反复验证过的事实其实只有以下三点:

第一、在过去的三年里,全国各地基于公卫预防策略的清零式防控,基本都取得了战术性成功,包括疫情曾经最严重的武汉地区。

第二、因为涉及经济政治组织等多元因素,没有及时在初期有效干预和清零的地区,如上海和香港,基本都成为了“沦陷区”,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受到了长期的伤害,医疗卫生体系被严重破坏。

第三、上海过去和目前的抗疫资源和组织存在不足和缺陷,但国家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正在调拨资源和改善组织。

那么这位“职业科普人”和他采访的两位上海公卫人员和前公卫人员很真诚的说了半天的内容是什么呢?

1、新冠疫情不会死人、不可怕、会自愈、后遗症很轻微。

2、上海的医疗人力组织有问题。

3、患者应当居家隔离、不需要被集中隔离。

4、持这一观点的,目前的上海疾控体系的中层领导之一,专门接受了半小时采访来说“真话”,被采访者称为“良心”。

第一点,我想问一句,奥密克戎的危害性的证据全世界各地的论文出了一大堆,你们既然自称“专业科学人士”,那么谁给你们的自信不看证据,就靠几个电话流调的非代表性样本的非统计结果,就敢下这么不负责任的,可能严重误导民众的断言的?其后果你们能负责吗?

第二点,采访当事人之一,你自己就是系统的中层干部,你认为你在疫情如火如荼的关头,用宝贵的时间去接受民间私人采访,这算不算人力组织上的问题?

第三点,是否上海永远只有居家隔离和劣质集中隔离两个选项,而不存在改善集中隔离的条件,建设更好的方舱医院的第三个选项?武汉能做到的事,上海缺资源吗,能尽快组织吗?

第四点,我想起了小时候看的一本叫《银河英雄传说》的小说,其中有一个悲伤的故事:

当侵略军进攻到星球的时候,被侵略国有一个后勤官声称“当地人民是无辜的,不该被卷入战火”,于是带着一个补给仓库主动投降了。直接导致侵略军为此而节省了大量时间,被侵略国在主战场因侵略国援军提前到达而战败。最终结果是举国沦陷……试问这样的“良心”,和汪精卫的“大局”又有什么区别呢?

该负责任的人该负责,但尽管被耽搁了,本能熄灭的火头还是该扑灭。上海不仅要对世界负责,对本地负责,也该对全国人民负责的。




                             10    11    12    13    14 

相关话题

  欧美发达国家看病又慢又贵,而中国又快又便宜,那为什么没有人就此进行开发,做成像赴美生子一样的产业呢? 
  如何看待意大利研究发现一名女性 2019 年 11 月已感染新冠病毒?这一发现具有哪些意义? 
  如何评价:深圳管控区男子居家十几天未出门未做核酸,面对警察上门说“我不出门犯什么法了”这一行为? 
  如何看待湖南桃江四中暴发群体性肺结核? 
  如何看待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董晨被质疑 24 篇论文造假,本人回应称「基本排除恶意造假」? 
  2 月 25 日陈薇院士康希诺和国药中生武汉所两款新冠疫苗获批附条件上市,对国内接种工作有何积极影响? 
  巴黎非饮用自来水中检测到新冠病毒,意味着什么?洗手会有感染风险吗? 
  浙江 27 岁小伙打篮球猝死,当时发生了什么,如何避免这种悲剧发生? 
  为什么有的人抽烟几十年都没肺癌, 有的人不抽烟也肺癌? 
  2 月 13 日香港新增 1347 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目前情况如何? 

前一个讨论
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有哪些异同?
下一个讨论
此次上海疫情是否会成为上海这座城市的滑铁卢,导致大规模企业和人才流失?





© 2024-05-0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