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汪诘采访上海疾控专家,证实上海目前 0 死亡重症,无症状是无肺炎症状,如何科学理解这种情况? 第6页

                             10    11    12    13    14 

user avatar   shai-tai-yang-de-s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个被防疫的不方便搞的心态失衡的自媒体人,带着预设答案“采访”了一个被防疫的不顺遂搞得身心俱疲的科学家,利用科学家之口得到几个基本回答后,经二次加工后弄出了一篇宣讲自己观点的自媒体文章。

我不反对这样的自由发言本身,但从这篇文章的立意到内容到写法,我全都反对。

文章的基本立意其实是新冠发生以来就有的一个问题,不是什么新东西,引用他的话即是:“你怕什么?”

对啊,“如果你是一位60岁以下的没有严重基础慢性病的人,或者你已经接种过3针疫苗,那新冠病毒对你的影响不会超过流感。你到底在怕什么?”

我想,我是怕自己70多岁的奶奶,我怕中国上亿的老人,数千万有严重基础慢性病的人,数千万没有身体条件接种疫苗的人,数亿依靠制造业谋生计的打工人,数亿活在医疗资源不及上海一成的欠发达地区的普通人,我怕ta们因为我们的“不怕”而“害怕”,因为我们的“无畏无知”而“无谓牺牲”。

疫情已经两年多了,竟然还需要再“科普”这些“害怕”吗?

曾经“喊过武汉加油、西安加油”,曾经“身在风景之外”的作者,一旦处在“风景之中”了,也就终于决定,这次不该“怕”了。

多新鲜呐。

文章的内容与写法,则是极度的不严谨。

朱女士不管其专业思考的结果如何,但言辞中还是带有科学家固有的严谨。“目前来讲是这样的”、“反正就是说最后的话能够自愈。如果是另外一种情况,你本来有很多复杂的慢性疾病,那有可能就会出现并发症”,这些习惯性的修辞与补充,反应了她在身心俱疲之际,即使有点情绪宣泄的痕迹,依然在尽量把话说全,说的严谨。这样的回答到了作者笔下,自然就变成了斩钉截铁的“几乎百分之一百的感染者,不打针不吃药,会在十天左右,顶多半个月自己痊愈,核酸转阴”,朱女士读了文章,会不会感叹媒体的水太深呢?

谈及居家隔离,作者发问时主动提到医疗资源挤兑,以此为前提询问朱女士目前上海市民最好的处理方式是否为居家。不管朱女士的观点如何,回答也都是基于这个前提。

须知,收治不止是为了“治”,在奥密克戎这一波,它甚至主要都不是为了“治”,而是为了“收”,是为了阻断疫情扩散。作者采访中始终在聊“治”的层面,因此从科学家那里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回答,然后转手一加工,得出“居家隔离是目前最好处理方式”这样的结论。如果他只是普通市民,尚可理解,但既然是“科普”作家,又研读了新冠诊疗方案,怎么还忽视这么重要的信息面?

当然,他的文章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

第一,再次强调了清零的次生伤害,但我想,这其实是绝大多数人的共识。也是为什么我们要不断优化防疫措施,建立长效防疫机制的原因。防疫是为了救人,因此一定要尽量避免防疫伤人。

但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清零的伤害不能直接跳转至共存的可取,这就是无赖且二极管的逻辑。当医疗资源、人力资源捉襟见肘的时候,的确会出现各种乱象,这恰恰说明了我们不能走到这一步,因此应对奥密克戎这个版本,深圳式防疫、标准式防疫,事实已经证明了,它依然要优于上海式防疫。

第二,挖了一下“无症状感染”与“健康云”的真相,因此也会倒逼了官方需要作出解释。第三,号召广大市民不要过度恐慌,不要主动挤兑医疗资源。

当然,最“可取”之处还是在于,它再次凸显了官方系统性科学性地阐述清零必要性(以及与奥密克戎共存潜在伤害)的重要。

清零一定是从全国一盘棋的考虑,即使是地方的专家,也未必能从此视角出发,看到其科学性。朱女士的观点已经很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我相信无论是这篇文章的作者,还是朱女士本人,肯定都不是恶人,我其实能感受到,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也在基于自己面前的信息进行思考,虽然在文章加工处理时因为自身境遇导致的情绪问题而夹带私货,思考时也过于片面,只顾表达而忽视了传播片面观点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都是我非常不认同的行为。

但独立思考的人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本身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说明另一方面的观点或许没有得到充分的科学的解释与传播。这篇文章、这个访谈,在抗疫的关键时期,事实上会给很多基层人员、医护人员,以及更多普通上海市民的士气造成釜底抽薪的破坏,为何?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问题的另一面。

那么应该有人来告诉他们以及他们所代表的也还算比较广大的群体,这另一面。

抗疫是很需要群众配合的,对于奋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也需要明白自己的努力与付出是有意义的。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所有人都会无条件地永远配合与支持。当大家明白自己真的在救人,而不是在完成政治任务时,抗疫的设计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user avatar   yu-xiao-90-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一个在上海工作,上海生活的普通人视角,聊聊这次上海疫情。随着封闭在小区的时间越来越长,网上,包括我的朋友圈开始流传起一股“更高级、更科学”的声音传播,呐喊着轻症不收治,呐喊着自我居家隔离,呐喊着防疫过度。在我看来,以我们国家的国情,还远远实现不了这样的防疫策略。现阶段推广这个,只会带来更严重的医疗资源挤兑,后果就是越来越“摆烂”。

这个文章,有一些观点,恕我现在并不赞同。

第一:首先说上海的病例数据,从3.1到4.1,我亲身经历了各种反转……从华亭宾馆到上海六院、从浦东疫情到全市静默。数据是有迟滞的,而这种滞后对于传播速度如此之快的病毒是致命的。我很感动的是,我的小区虽然在疫情发生之后的前几天处理的有些手忙脚乱,但是一天天的逐步变好,越来越科学;但我知道的是,我的朋友们身处的街道、小区并非如此。基层参差不齐,这些基层所传达和反映出的问题也未必真实正确。我们不该遗忘他们。

第二,这样严重的问题,我不知道如何可以用轻描淡写地自以为和估计,来作出“怕什么”的决定?可知道,对于中国这样人口大基数的国家,60岁以上、有严重基础慢性病、因为怀孕/自身疾病而无法接种疫苗的人口有多少?因为和医疗行业走的比较近,我看到过癌症患者被感染,婴儿被感染,老人被感染,这些人被感染后他们的风险又有多高?即使是正值青壮年、看起来很健康的年轻人,被感染后也可能高烧、疼痛、浑身发冷、难以入眠。这就是所谓的新冠影响不会超过流感吗?这些群体,也许只是数字上的百分之几,百分之零点几,但以我们的基数,总量上有多少?这些人就需要被牺牲吗?

另外,新冠不仅仅只是感染和生病这个过程,还有着可能的后遗症。至今,我也很少看到对感染患者的后续报道。即便百分之百痊愈,后遗症又有谁关心?

第三,我真的觉得这种话有点脱离群众了。居家隔离,上海这种住房条件,有多少符合能够居家隔离的?上海有多少跟人合租的打工人,有多少是一家老小合住一屋的,就算真的都能做到阳性独居来隔离,怎么保证被隔离人的自觉性?隔离的垃圾怎么处理?隔离地点是不是真的有条件隔离?万一发生气溶胶传播,变成了严重的传染源又该如何?华亭宾馆的案例还历历在目,如此惨重代价得来的教训这么快就舍弃一旁吗?这种方式,现阶段来说不符合国情现状,轻症现阶段全都居家隔离无异议躺平摆烂。只有对于家庭满足隔离条件、真的毫无症状或是症状很轻、一些无行为能力的老年/残障人士无法独自来到方舱隔离这般极少数人群,才能尝试这种方式。而且,保证居家居民绝不会外出、完整保障居家生活,这一系列的配套还远远不足。另外,居家隔离我认为更多是医疗已经挤兑下被迫的选择,而不该成为我们的首选。

第四,新冠后遗症要拿出数据证据,而不是凭自己的感觉喊口号。毕竟脱发脑萎缩肺部功能变差嗅觉障碍这些后遗症,都是西方国家实打实摆烂摆出来的证据。再者,还是那句话,中国如此大基数的人口,轻描淡写的一句“绝大多数人”就将那么多“非绝大多数人”排除在范围外了?

第五,有没有想过,现在上海医疗资源已经挤兑成这样,做核酸都做不过来,能有多少人有机会去做肺部CT?况且,无论是确诊还是无症状,都有继续传播的风险,两者就应该统一看待,不要拿着确诊数量低来自欺欺人。

第六,也是最无语,最想吐槽的地方。很多人都搞错了因果关系,觉得是因为封控而导致上海医疗资源枯竭。明明是因为前期没有应检尽检,导致疫情迅速扩散,患病人数明显增加,才导致的医疗资源枯竭。如果在疫情扩散严重前就控制住,医疗资源不会挤兑成这样。看看摆烂的丑国、大阴帝国,医疗、警察、劳动人口都因为感染而更加低效。之所以在这次全球危机中,能独善其身,就是因为果断的检测和坚持清零。这次依然是想要清零,但没有跟上病毒的发展就已经产生如此严重的医疗挤兑影响了;难以想象若是躺平那医疗体系会崩溃到何种程度?喊着防疫过度,这才是对医护人员的不尊重。

另外,排兵布阵、预案不足、执行不到位也是上海这次的问题所在。我的观点一直是,好的地方我承认、不足的地方也要指出。对于上海这样的规模和人口流动性而言,遇上快速传播的病毒确实难以处理。也许有预案,但是初期的犹豫不绝,既想保经济、又想抑病毒这样的“既想、又想”心态,导致了最后两手空空。我能看得出,在这个过程中,已经开始转变观念,不断改善了。但是从策略到执行又是一个难关。对于很多养尊处优、没有忧患意识的街道小区,很多策略根本执行不到位,甚至还有我行我素、自我牟利的个例。

既然动态清零还是我国目前对抗疫情的整体政策,那么就是说我们现在没有躺平的资本。经常会有人说现在新冠的致死率已经低到只有千分之几,但是考虑到中国的人口基数、人口密度还有医疗水平,如果完全躺平,那死亡数也会冲向几百万。而且,如果真的走到那一步,我们真的能保证自己就不是那几百万之一吗?我们的家人呢?我们的孩子呢?

还有很多人吐槽其他城市现在草木皆兵,动辄封城的政策。我个人看来,上海的情况已经是一场免费课程,在精准防控的速度跟不上奥密克戎传播的速度以后,全城沦陷,四处外溢,进而导致只能采取更加严格的政策来进行防控。上海这次是个再好不过的负面案例,告诉我们现阶段无法放开共存。只是,这个负面案例的代价未免太大了。

的确,现在不应该对新冠充满恐惧,但是不恐惧不代表不重视,认真防控,积极应对,而不是带节奏来倒逼放开。我作为一个普通人,我选择发出“拒绝躺平,拒绝放开”的声音。


user avatar   qing-hui-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科学理解?

汪诘还好意思说自己是科普人,这位专家还好意思说自己是专家,玩弄话术要点脸吗?

说第九版的诊疗方案上没有“无症状”这个定义。

汪诘问得好,专家答得妙,这招套得真好。

诊疗方案里面确实是没有无症状啊!

两位说得话都是真话。

但真相不全说出来,那叫什么吗?

他们为什么都不说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

gov.cn/xinwen/2021-05/1

这个可是有无症状的标准。

只说诊疗方案,这两位是不知道防控方案吗?

汪诘不知道还可以原谅,自诩为科普人也不是什么都懂。

但专家可是疾控,不了解相关方案,那算什么专家?



汪诘:根据我对第九版的诊疗方案的解读,我认为现在上海所谓的无症状指的是无影像学肺炎症状,并不是指无发烧咳嗽的流感症状,我想跟您确认一下是不是这样?

朱医生:诊疗方案上现在没有“无症状”这个定义。

汪诘:只有“疑似”和“确诊”,诊疗方案我认真读过。

朱医生:对。

汪诘:所以现在上海其实面临一个尴尬,就是我放到“疑似”也不合适,我放到“确诊”也不合适,因为没有肺部影像学诊断资料,所以我只好给它放到“无症状”里头,但是普通人觉得无症状好像就是连什么发烧咳嗽这种流感症状也没有,但其实不是,是有的,只是没有肺部影像学资料,是这么理解吗?

朱医生:对。但老百姓的理解是不一样的,现在网上也有很多老百姓反映,我明明告诉你有症状,然后你把我们一堆人发布成为“无症状”。

汪诘:是的,所以我觉得公众是需要被教育的,其实我觉得告诉大家真相,告诉大家实际的情况其实是好事,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这种误解。

朱医生:对,我们调查出来很多都是类似流感的类流感症状,上呼吸道的一些症状,就是说有一点发烧,有一点咳嗽,但是基本上都是可控的,就是说跟前几轮的流感流行差不多的情况,没有什么特别严重的。

汪诘:所以我认为现在上海市发布的数据没有一例重症,也没有一例死亡,这个应该是可信的对吧?

朱医生:这个是应该可信的,但是他发布的无症状有点扰乱视听,因为老百姓不知道嗯这个无症状是没有影像学资料,没有专业知识的人是不会这么想的。


gov.cn/xinwen/2021-05/1
(三)无症状感染者定义。新冠病毒病原学检测呈阳性,无相关临床表现,如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且CT影像学无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者。


——————————————————————

如果说无症状指的是无影像学肺炎症状,这把戏就是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来扣字眼。

没肺炎就算无症状

也不想想,这病的英文名叫什么

COVID-19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谁说非要有肺炎,才算得上这病了。无症状的标准应该按防控方案来,而不是玩弄话术,假装看不见防控方案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领导小组、指挥部),中国疾控中心:
为进一步指导各地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工作,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各地在执行过程中如有相关建议,请及时反馈机制综合组。

说是疾控中心的专家,现在已经2022年4月了,还没收到这个2021年5月的通知吗?




汪诘又在玩弄话术


第八版防控方案已经写明了什么是确诊,他非要用第九版诊疗方案来说确诊呢?


(一)疑似病例定义。有下述流行病学史中的任何1条,且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2条;无明确流行病学史的,符合临床表现中的3条;或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2条,同时新冠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近期接种过新冠病毒疫苗者不作为参考指标) 。1.流行病学史:①发病前14天内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②发病前14天内与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有接触史;③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④聚集性发病(14天内在小范围如家庭、办公室、学校班级等场所,出现2 例及以上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的病例)。


2.临床表现:①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等新冠肺炎相关临床表现;②具有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 ③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


(二)确诊病例定义。疑似病例具备以下病原学或血清学证据之一者:1.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未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者新冠病毒特异性IgM 抗体和IgG抗体均为阳性。


一个活人的白细胞只有三种情况,正常、增多、减少。

只要在没有对这个人进行检测之前,那么说这个人的白细胞正常,完全合理。

所以这个活人必然符合

③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

然后再看流行病学史

大多数在上海的人,他们是不是都能符合以下这四条中的任意一条

①发病前14天内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②发病前14天内与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有接触史;③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④聚集性发病(14天内在小范围如家庭、办公室、学校班级等场所,出现2 例及以上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的病例)。

那么只要这个在上海的人,符合这一条

①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等新冠肺炎相关临床表现;


那么这个在上海的人,有下述流行病学史中的任何1条,且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2条

我们就可以说这个有发热或者有呼吸道症状,在上海的人,是疑似病例。

这时候对此人做核酸检测,只要是阳性,

那么就是疑似病例符合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这人就是确诊病例。


现在的玩弄的标准是什么?就是把上海归类成不属于流行病学史定义的区域。

那么这个人虽然有临床表现中任意2条,但没有流行病史,就无法变成疑似病例,也就不可能变成确诊。

只要不对这个人进行,新冠病毒特异性IgM抗体检测,那么他就不会变疑似,也就变不了确诊

所以就会被汪诘之流说是你标准订得不好,我没办法归类,只能把这人当成无症状。

这种玩弄手段的把戏,无非是忽悠大伙。


user avatar   shi-jie-82-7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凡是不能自愈的,那是患者“恶意重症”或者“恶意死亡”


user avatar   pen-pen-zui-jian-k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脑升级了一遍吧。

把中国老人两针铝灭活升级成了三针奥秘214版mRNA,

把中国连花清瘟升级成了辉瑞抗病毒药,

把中国人均ICU病床数加了个零升级成了美国人均病床数,

然后一拍脑门,没问题!


user avatar   da-yu-59-8-8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戏真多,浑身都是戏,从上到下的表演型人格。

一个网红倒了,十个网红推上来。

别人都应检尽检,他一天一检都做不到。

别人都建方舱,他方舱都建不够。

别人封城,他不,封鸳鸯锅。

确诊标准,搞成全球独一份。

健康码,赤裸裸造假。

捐过来的菜,烂在袋里。

隔离个病人,搞得感官极其恶劣,还不如奥斯维辛,闹得全球皆知。

外溢了二十一个省七十一个市。被外溢的省份还在忙着给他送菜送人呢,他自己首先蹦老高说呜呜呜呜你们歧视我!

现在好了,连病毒到了他那儿都不一样了,所有国家地区得了都会死人。他说:不会,我们这儿死亡率为零,以后也为零。

你tm在弄啥呢?

你这是在抗疫吗?


user avatar   alivetomb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汪诘不仅屁股歪,而且好有心机。

我去看了原采访,两个医生表达的意思都是现在上海的感染者很多,医疗资源不足,安抚那些症状轻微的阳性检出者服从领导,耐心居家隔离而已,并没有表达新冠几乎百分百患者可以自愈,只是在强调目前自己工作辖区内还没上报重症和死亡病例,好使得没机会去方舱只能居家的感染者安心,并不是在说新冠没有危害,更加没有说“无症状”的人会很舒服,特别强调了“无症状”是肺部没有典型的影像学改变,但还是可能像得了流感一样,希望居家的感染者不要随便外出闹事,更别一遍遍地重复打电话求助导致有限的医疗资源更加忙碌、低效。

可是这个汪某人显然曲解了两位医生的本意,用他们安慰居家隔离感染者的话,来抨击隔离防疫的政策。因为集中隔离治疗的资源不够、一些患者不得不居家隔离治疗,跟否定集中隔离治疗、推崇居家隔离治疗是完全两码事啊!医生说的是前者,汪某曲解成后者,医生是在平复大众特别是居家患者的情绪,使得他们能平和地注意饮食作息,不慌张、不紧张、不外出,最大限度保证个人和大众的安全;汪某则是煽动大众的情绪,故意使得人们不满于隔离,特别是集中隔离,煽动人们搞事情。在新冠爆发的当口,汪某这种唯恐天下不乱,只会添乱不会给出任何积极帮助的人,就该早抓起来,公审示众,以儆效尤。

以及,上海确诊了那么多人,难道不会有人自己来分享经历吗?用得着这个没得新冠的小人,恶意地叽叽歪歪?希望更多罹受了新冠的人站出来分享经验教训,帮助没经历新冠之害的人科学认识新冠。


user avatar   zhuobihaot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上海官员重新定义了无症状感染者,真的是人类医学史上的一大进步。


user avatar   beihaizh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那你引进2300一盒的药是为什么呢?


user avatar   lll3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财新的新闻 来自共存派友军的 东海养老院

你四个在职博士的是专家 他一个ucla教授不是专家 共存派就是挑自己信的人 奉以为科学 另外吉林重症率百分之三 上海确诊者的比例百分之4.4 看来上海把重症当成确诊者了





                             10    11    12    13    14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晋江1男子武汉返乡后瞒报,参加大型宴会导致三千多人被医学观察? 
  网上传的“跳水失败脸摔两半”的视频是真的吗? 
  如何看待纽约州年轻人大面积感染新冠病重,是因为ADE效应吗? 
  英国的「群体免疫」政策是否会使中国、意大利「严防严控」的努力功亏一篑? 
  开药时 1 片写成 7 片导致孩子中毒,院方称「确实写错,但家长应该有常识」,事故责任该如何界定? 
  你在医院实习或工作或者就医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尴尬的事情? 
  干眼症如何预防和治疗? 
  「医学伦理委员会」是什么组织,谁有权设立,所作出的决定有何法律效果? 
  肠道微生物组增加宿主寿命的原理是什么?人类能否通过某种益生菌来延缓衰老? 
  罕见病药物诺西那生钠注射液一针国内自费70万,而国外医保报销后280元,为什么会这样? 

前一个讨论
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有哪些异同?
下一个讨论
此次上海疫情是否会成为上海这座城市的滑铁卢,导致大规模企业和人才流失?





© 2024-05-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