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是皇帝,确实很忙。
那汉武帝是不是皇帝,忙不忙?
然而汉武帝的一首《秋风辞》,就已经把乾隆摁在下水道里摩擦了。
还有隋炀帝,“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我就问乾小四的诗多少首绑在一起能比得上这首?
李世民从来不以诗而闻名,可是,“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馀。 连甍遥接汉,飞观迥凌虚。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就问乾小四在这诗面前跪不跪?
写烂诗就是写烂诗,职业从来不是制造文字垃圾的借口。
同样是少数民族,咱们就不拿北魏那堆皇帝和纳兰性德顾太清欺负他了,就拿金代那个海陵王完颜亮吧,对比一下,就知道差距有多大了。。。
《念奴娇·咏雪》
天丁震怒,掀翻银海,散乱珠箔。六出奇花飞滚滚,平填了,山中丘壑。皓虎颠狂,素鳞猖獗,掣断珍珠索。玉龙酣战,鳞甲满天飘落。
谁念万里关山,征夫僵立,缟带古旗角。色映戈矛,光摇剑戟。杀气横戎幕。缡虎豪雄,偏裨真勇。非与谈兵略,须拼一醉,看取碧空寥廓。
《喜迁莺·赐大将军韩夷耶》
旌麾初举。正駃騠力健,嘶风江渚。射虎将军,落雕都尉,绣帽锦袍翘楚。怒磔戟髯,争奋卷地,一声鼙鼓。笑谈顷,指长江齐楚,六师飞渡。
此去。无自堕,金印如斗,独在功名取。断锁机谋,垂鞭方略,人事本无今古。试展卧龙韬韫,果见成功旦莫。问江左,想云霓望切,玄黄迎路。
《题临安山水》:
万里车书尽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
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咱不说李煜,那是降维打击。
也不说曹操,那还是降维打击。
就算不说李煜曹操,我们还可以再拉出一大批皇帝来,诗词水平都能高出乾隆好几个层次。乾隆诗不行,纯粹就是人菜。
比如,李煜的父亲南唐中主李璟。
李璟在古代皇帝中名气不算大。但很多千古名句,诸如“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和“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都是出自南唐中主的手笔。
《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
再比如,和曹操同为“三曹”的曹丕。
《燕歌行二首·其一》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
念君客游多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短歌行》
仰瞻帷幕,俯察几筵。
其物如故,其人不存。
神灵倏忽,弃我遐迁。
靡瞻靡恃,泣涕连连。
呦呦游鹿,草草鸣麑。
翩翩飞鸟,挟子巢枝。
我独孤茕,怀此百离。
忧心孔疚,莫我能知。
人亦有言,忧令人老。
嗟我白发,生一何早。
长吟永叹,怀我圣考。
曰仁者寿,胡不是保。
《善哉行·有美一人》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妍姿巧笑,和媚心肠。
知音识曲,善为乐方。
哀弦微妙,清气含芳。
流郑激楚,度宫中商。
感心动耳,绮丽难忘。
离鸟夕宿,在彼中洲。
延颈鼓翼,悲鸣相求。
眷然顾之,使我心愁。
嗟尔昔人,何以忘忧。
再比如,宋徽宗赵佶。
《眼儿媚·玉京曾忆旧繁华》
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
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
《探春令》
帘旌微动,峭寒天气,龙池冰泮。杏花笑吐香犹浅。又还是、春将半。
清歌妙舞从头按。等芳时开宴。记去年、对著东风,曾许不负莺花愿。
其实吧,这几位怎么说也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文学家,拿出来和乾隆比实在是太过屈才。但还有不少并非以文学家身份著称的帝王,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他们写过诗,但他们的诗作也远比乾隆的好。
就拿隋炀帝杨广来说吧,没多少人知道杨广还写过诗。但杨广的诗是真的写得很好。
《春江花月夜二首·其一》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野望》
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
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
《夏日临江诗》
夏潭荫修竹,高岸坐长枫。
日落沧江静,云散远山空。
鹭飞林外白,莲开水上红。
逍遥有馀兴,怅望情不终。
《饮马长城窟行》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岂台小子智,先圣之所营。
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
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
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
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
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
缘岩驿马上,乘空烽火发。
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
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
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
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平心而论,隋炀帝的诗写得相当不错。我最喜欢的是《饮马长城窟行》。即便不说这首,就说“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的想象力,或是“鹭飞林外白,莲开水上红”的工笔,乾隆也鲜有诗作能够达到。
同样是五言诗,再来一首乾隆的对比看看。
代谢凭谁测,由来其理常。
天高云影淡,日远树阴长。
池苇何妨白,田禾渐喜黄。
风从西北至,思共捷音飏。
当然,你还可以说,李璟、赵佶、杨广他们当皇帝都很失败,成就都不如乾隆高。但也还有一些帝王,他们的成就不比乾隆差,诗却还写得比乾隆好。有时候人与人的差距就是这么大。
比如汉武和唐宗,很多人都不知道他们写过诗。
但其实,汉武帝传世的作品不少,其中最有名的是《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还有《落叶哀蝉曲》
罗袂兮无声,玉墀兮尘生。
虚房冷而寂寞,落叶依于重扃。
望彼美之女兮,安得感余心之未宁?
唐太宗李世民也有不少佳作。
《饮马长城窟行》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
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
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
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
更不用说,李世民还有“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这样的千古名句。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所以,即使不拿李煜、曹操这个级别的出来PK,也不拿李璟、曹丕、赵佶,单拿杨广、刘彻、李世民的诗作出来,都足以给乾隆来上一个降维打击。
甚至在满人皇帝中,乾隆写得都不算好!
满人前身是女真人,我们就再找几个女真皇帝的诗词作品。比如,海陵王完颜亮的部分作品就很不错,虽然我曾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变态的皇帝。
《鹊桥仙·待月》
停杯不举,停歌不发,等候银蟾出海。不知何处片云来,做许大、通天障碍。
髯虬捻断,星眸睁裂,唯恨剑锋不快。一挥截断紫云腰,仔细看、嫦娥体态。
《念奴娇·天丁震怒》
天丁震怒,掀翻银海,散乱珠箔。六出奇花飞滚滚,平填了、山中丘壑。皓虎颠狂,素麟猖獗,掣断真珠索。玉龙酣战,鳞甲满天飘落。谁念万里关山,征夫僵立,缟带占旗脚。色映戈矛,光摇剑戟,杀气横戎幕。貔虎豪雄,偏裨真勇,非与谈兵略。须一醉,看取碧空寥廓。
完颜亮诗词的优点是气魄宏大。虽然完颜亮征宋惨败,但不得不说他的“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还是极有气势。
《题临安山水》
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
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金章宗完颜璟的这一词作也相当不错。金章宗传世诗词不多,但就这一首来看,其水平应当也在乾隆之上。
几股湘江龙骨瘦。巧样翻腾,叠作湘波皱。金缕小钿花草斗。翠条更结同心扣。
金殿珠帘闲永昼。一握清风,暂喜怀中透。忽听传宣颁急奏。轻轻褪入香罗袖。
贴了这么多帝王诗词,我最想说的其实就是:
中国古代帝王中的好诗人好词人真的一抓一把。乾隆诗写得不行,纯粹是自己菜。
论忙,是乾隆忙还是朱元璋忙?
论学历,是乾隆高还是朱元璋高?
《横秋风吹笛》朱元璋
西风落木绽黄花,牛背村童笛正佳。
曾识倚楼人听处,每闻吹月鹤升遐。
苍江一色浑秋意,红叶初光衬晚华。
冷露下天星斗润,烟波声到是谁家。
论诗,是乾隆写得好还是朱元璋写得好?
笑死,乾隆随便念一句话都成诗词了,可笑可笑。
雷霆雨露,莫非天恩。
你首先要有条件改户口,跟前清统治阶级挂上勾才行。
我理解里,因为中国发展太快了。
这说起来你们可能觉得离谱,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大量引入外资和外来技术开始后经济发展太快,在这种高速发展下做技术导向企业就是不可能的,你做技术带来的增长率远远赶不上加了外资杠杆的竞争对手的增长率。
哪怕企业真的技术强壁垒高能活过竞争,企业里的员工也必然要被大量挖角,因为员工在这种环境下理性选择也是赚快钱。2000年赚了1000万的和2000-2020每年100万收入的在2021比资产时前者几乎无悬念完胜的背景下,没人会有心思在一家公司搞什么技术的,必然都是想着快,抄,上,做出影响力,跳槽,收入翻几倍,下一轮。
等中国也一年增长两三个点,利率接近0,普通搞技术的可以30混到60的时候,这种公司反而会更容易生成。
本来不应该判这么重,无良媒体煽风点火。
说到人口比例我就不困了,维吾尔族,不到全国人口1%;藏族,不到全国人口0.5%;蒙古族,不到全国人口0.5%;朝鲜族,不到全国人口0.2%。上面这些可是可以用本民族语言授课的。至于设置民族语言课程的就更多了。然后,16个少数民族部落占2.36%,没看出来和55个少数民族占8.5%有啥差别。因此,我极力反对“人口比例如此之低,其语言却能成为’本土语言‘”的说辞。
“官方位阶”高于闽南语也没看出来,据我所知能够俗称“台语”的大概还是闽南语一家吧?
至于认为师资和教材不足,我觉得他们敢这么干,应该是考虑到台湾能在家继续说原住民语言的小孩基本就集中在几个学校里了,而且是一个村都说一个语言的那种小山村。绝大部分汉族地区的学校根本不会有人学这些语言,还保留原住民语言的村子,一个村的小学教一门语言就好了。老师可以直接从母语者中找,大概率也不需要什么通勤时间。教材更不是问题了,一次性的成本而已,本来就有专家研究这些语言,编写一门介绍该语言的课程教材(而不是用该语言教授全部课程)本来也是记录语言、传承语言的题中之义。
再谈“去中国化”,“中国“的概念至晚从清代开始,就已经不再是局限于汉地的概念了。清代把西藏、新疆、蒙古、东北、台湾等地纳入了”中国“的概念,同样也把这些地方的少数民族文化纳入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这种广义的中华民族概念本来应该是反对台湾以”原民史观“谋求独立的重要武器,结果你说台湾“原民史观”是“去中国化”,这下反而让“原民史观”变成台独的武器了。思想水平有够差的。
也正如我在上一段说的,”原民史观“本身并不和台独直接挂钩,它只是一种学术角度,从边缘的视角去看待”中央帝国“的历史,类似的还有内亚史观。近些年比较火的王明珂的《华夏边缘》等书也是类似的史观。这种史观本来就是要换一个视角,更好地解释”中国“这个跨越民族、跨越文化的共同体,从而和欧洲人搞出来的民族国家体系分庭抗礼。它的反面才是僵化地将中国文化等同于汉文化甚至中原汉文化,一出现这些保护本土文化的事情,就高呼”去中国化“的行为。
我不反对在当今世界政治背景下,两岸媒体基于各自立场发一些引导舆论的新闻。这种事大家都在干,各为其主,无可厚非。这篇新闻没有大力歪曲事实,已经算有良心了。我只是有点痛心于这篇新闻没打准地方也就罢了,说不定反而帮了倒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