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亲子关系的经济学意义在当代发生了哪些变化? 第1页

  

user avatar   divinites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谢 @Joe De 邀请。本来想写一下 Children as Public Goods 这篇『美国经济评论』上的观点,后来发现 @仙石 已经准备写了,那我就讲讲其他的吧。去世的诺奖得主加里贝克喜欢琢磨这些东东,家庭成员之间的各种博弈和效用最大化,所以下面很多都是他的,或者起源于他的一些研究成果。


警告:把经济学代入到家庭和亲子关系进行分析,有的时候会让人感觉很冷酷以至于难以接受,所以看下面的内容之前希望有些心理准备,再说今天我讲的,是我从来不敢在亲人跟前提的^_^


先从婚姻说起,现代社会,单亲家庭的增多。为什么呢?男女双方都有原因。


因为在古代男权社会,父母,尤其是父亲,是真正意义上“拥有”孩子的产权,也就是对成年后代的婚姻、产出都可以进行支配,这个时候,前期的付出,是为了后期的收获。父亲是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子女,由女方单独抚养的,所以在古代单亲家庭并不多。


但是现代就不同了,因为孩子已经成为独立平等的人,父母失去了对成年后代产出的支配权,所以养孩子其实就是为社会养一个未来的劳动力罢了。不考虑养孩子本身带来的乐趣的话,这个时候,对父母双方来说,养孩子只剩下传递基因这一个功能了。而在传递基因方面,女性因为完全确定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的基因,从而拥有更大的激励去抚养,而男性因为原则上无法保证孩子是自己的基因,故而倾向于拥有更多数量的后代,抚养单独某个后代的激励不足。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男性就会“搭便车”——也就自己零成本的让女性来单独抚养自己的后代——因为自己只需要知道自己的后代存在在世界的某个角落繁衍生息,基因就会传播下去。


而另外一方面,女性也有更大的动机单独抚养。现在政府对单身妈妈的补助,也让女性能够更容易的摆脱对男性生产的依赖。

总之,男女双方“凑合过”的动机都减弱了,男的失去了剥削自己成年子女的能力,女方也不依赖于男方提供的物质补助,故而单身妈妈自然增多了。


另外一种解释和信息不对称有关。按照传统,男人如果让女朋友怀了孕,那是面临着娶对方的社会压力的。反过来说,这个压力也吓住了很多想进行婚前性行为,而对和对方结婚有疑问或者拿不准的情侣,所以可以把婚前性行为看作一个大概率“我们会结婚”的信号。


但是,随着打胎和避孕药的流行,女性对生不生孩子,怀孕不怀孕有了更强的控制,从而让更多的男和女——即便没有准备好,或者不打算和对方结婚,也进行了婚前性行为。也就是说婚前性行为本身作为一个“我们会结婚”的信号的功能减弱了,更多不打算结婚的人也混入了婚前性行为的队伍,那么传统再也无法维持,故而单亲家庭也增多了。


有了婚姻,下一步就是亲子关系。


最根本的问题,现在的父母是不是生育了最优数量的后代?是不是投入了最优数量的资源来抚养他们?答案一般来说是否定的。


因为还是之前所说的,父母养孩子是有外部性的,也就是说,孩子创造的产出,有很大一部分归社会所有,归政府所有,不能全部的被父母所支配。但是父母前期的投入,政府的角色和社会的角色太少了,很多是自己的投入。所以用自己的钱,牺牲自己的享受,为社会培养劳动力,这显然是典型的公共品投资的困局——激励不足。所以父母们会生育比最优数量更少的后代,投入比最优数量更少的资源来抚养孩子。从西方国家可怜的生育率我们也能看出来一点端倪。


至于对孩子的投资,其实还面临另外的一个困境——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合同是有限责任的。也就是说,如果我花了很多钱投资给小孩,然后小孩很失败,那我无法对这个小孩索取我前期的投资。只有当孩子的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父母才有从中得到收益的可能。所以对于本身很贫穷的家庭而言,自己的孩子达到能够让自己享福的程度的概率更小,所以投资的动机显著不足。这也合理化了义务教育和政府教育补助——减轻这种因为外部性和有限责任所造成的父母投资动机的缺失。


当然也有人对上面的观点不同意,说现代社会,孩子不一定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品,而是一个耐用的消费品。生出来,从小养到大,对孩子的投资相当于消费,作为消费者,我获得了一些效用——就类似于一个可以玩十八年的游戏机。但是养孩子乐在其中的人只是一个特定的群体,并不是所有人,所以在未来,可能只有一部分人还能保持对生孩子的兴趣和抚养孩子的乐趣,而其他人是否愿意生育则取决于外部性和生孩子的机会成本的高低。


从目前来看,养老也是逐渐的在社会化。首先因为孩子少了,并且孩子的人力资源越来越贵,于是委托给专业的养老机构会更加的有效。但是即便是孩子多,同样面临着公共品提供的困局——父母是大家的,如果我投入多了,意味着我的兄弟姐妹就搭便车了。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模型,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兄弟两个决定老年父母住什么地方,兄家,弟家,还是养老院,第二阶段,双方决定各自为父母提供多少服务。

这里面的问题在于,第一阶段的选择,决定了第二阶段双方讨价还价的能力,住在谁家,谁的讨价还价能力就弱了。而兄弟俩又没有承诺力量,不能从第一阶段就签订好第二阶段的合同。那么也就是说,其中一方,比如弟弟完全可以假意答应“父母住哥哥家,我多提供金钱和劳动力上的服务”然后在第二阶段开始耍赖,要求重新谈判。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即便第二阶段的讨价还价是有效的,因为缺乏承诺力量,老人并不能得到社会最优水平的照顾。


目前这种小家庭,离婚率增加,养老社会化的趋势,有什么好处呢?好处就是财政政策更有效了^_^。这个逻辑来自于宏观经济学大师巴罗在1974年的文章,逻辑是这样的:

如果政府现在发行了很多债,那么老人就会知道在未来自己的子女会被多收税而还债。那么因为心疼自己的亲生子女,老人会有意识的增加的自己储蓄,以留给自己的子女还债。那么其实这意味着,政府发放国债,和后来税收上的调节,都完全的被这种家庭内部的跨代交易给对冲掉了,所以政府的财政政策并没有任何用处,或者用处不大。


但是现在继父继母变多了,有证据表明继父继母对子女的投资意愿,子女对继父继母的养老意愿都是明显低于亲生家庭的,那么也就意味着,这种代际之间的流通减少了,从而政府的财政政策会更加的有效。




  

相关话题

  是新教导致了经济增长,还是有别的因素促进经济增长?是马克斯·韦伯错了吗?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 
  信息设计(Information Design)领域有哪些经典的研究或综述? 
  都有哪些很有误导性的「经济学常识」? 
  除了延迟退休,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2029年养老金结余耗尽问题? ? 
  北大教授陈平学术水平如何? 
  基尼系数对于中国还适用吗? 
  为什么谈到养育孩子,妈妈都满脸泪水,而爸爸看起来轻松很多? 
  如何看待「经济学不以预测为目的」的说法? 
  如何破解机器人带来的失业率上升问题? 

前一个讨论
诸葛亮一天吃多少米?
下一个讨论
诸葛亮和姜维单挑的话谁会赢?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