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四不能战」的冯子材为何能拿下镇南关大捷? 第1页

  

user avatar   bei-feng-20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下错误的回答太多,就是没几个认真分析“镇南关大捷”的。我先回答问题再批驳几个错误观点,冯子材之所以能取胜简单来说要归功于以下几点:

一、山地作战极大的削弱了法军的科技优势

可以说在中法战争中,法军之所以能够轻易击败清军主要依靠以下几点:

1、强大的海军实力:法国海军在前期的山西、北宁之战中,因为攻击的都是河边城市,所以法国海军在运送兵员、保证补给、舰炮射击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2、远超清军的炮兵实力:在北越作战中法军炮击发挥了巨大作用,相较于几乎没有炮兵的清军部队来说。法军的炮兵连一出场,往往可以一锤定音,击溃清军的反击。

3、多兵种配合导致战斗力倍增:现代战争不是用菜刀互砍的流氓斗殴,多兵种配合十分重要。侦查、医疗、通信技术是战斗力的倍增器。在这些方面法军优势明显,而清军在这些方面基本等于零。

但法军的以上优势在“镇南关—谅山”作战中被极大压缩。首先海军没法上山,所以法军的海军优势一下子归零了。其次因为越北山区经常大雾弥漫导致法军炮击威力大减。这一点在之前法军攻击威坡占领谅山时就已有所体现。威坡之战一开始因为晨雾的原因法军无法实施炮击,清军尚能和法军打的有来有往,但等到晨雾散去,法军炮兵开始射击,清军一下子支持不住了。此战法军阵亡57人,负伤329人和镇南关一战损失的法军差不多(镇南关一战法方死70人,伤188人)但是法军依然取得了胜利。在多兵种配合方面,同样受山地阻碍导致法军的通讯、侦查、医疗救护能力均大打折扣,直接导致了攻击镇南关一战演变成肉搏战,从而失败。

二、法军强弩之末+自大轻敌+频频战术误判

需要说明的是“镇南关大捷”其实发生在中国境内,这是法军第二次攻击镇南关了。第一次占领镇南关发生在一个月前法军于2月23日以战死9人,负伤46人的代价占领镇南关。并且停留两天,炸毁镇南关关门后撤离。临走时立下柱子,上书:“尊重条约,较以边境门关保护国家更为安全,广西的门户已经不再存在了”以此示威,要求中国接受协议进行撤军(当时西路清军正在围困宣光法军)。

一个月后法军驻文渊(距离镇南关10里)部队遇袭,尼格里认为“目前中国军自限于防守国境线。如果他们进攻,我们便反攻,跟踪追入他们的一个阵地,在击溃他们后,随即回来。”因此二次冲入镇南关。这次在镇南关倒没有遭到攻击,清军的阵线位于镇南关后。

法军在第二次镇南关战斗中投入的主力是143团440人,111团337人,外籍军团370人,再加上萨克雪炮兵及预备部队,总人数2137人。

从1885年2月1日法军组建谅山远征军开始,到3月24日“镇南关大捷”,法军尼格里部队已经在山区战斗了一个半月,因为远离平原,导致法军的后勤补给日趋困难。尤其是镇南关附近地形崎岖,3月23日法军运输部队甚至找不到主力部队,浪费了大量时间才提供上弹药补给,耽误了第二天的作战。

3月24日清晨照例大雾弥漫,急于进攻的法军犯了致命错误。法军旅长尼格里少将命令爱尔明加中校率领143团和东京冲锋队绕行至大青山包抄清军。143团在大雾中走了半天发现通往清军阵地的道路过于陡峭,无法绕行,只得退回。尼格里等了很久误以为爱尔明加已经绕路成功,于是命令炮兵射击掩护,结果同样因为大雾弥漫根本没起到什么作用。炮击后尼格里又错误的将清军赶来增援的大部队看成是爱尔明加的部队,以为战斗即将打响,于是紧急命令步兵不要集合,立即向清军长墙发起冲锋。这时等候多时的清军全军压上以人数优势碾压法军,法军崩了。

直到这时出去遛弯好几个小时的爱尔明加才回来,尼格里一下蒙了,于是紧急撤退,由后备部队稳住阵脚,并发射榴弹阻止清军追击。

此战法军战死70人,受伤188人。虽然单从人数上看并不算是致命打击,但却是法军第一次严重失败。紧接着法军退至谅山。清军发动进攻,但是法军损失很小,只战死7人,受伤37人。

但是让谁都想不到的是,在这受伤的37人中有一个大人物,法军第2旅旅长尼格里!他胸口中弹身受重伤!

而尼格里中弹后,军衔最高的是爱尔明加!

面对清军咄咄逼人的进攻,爱尔明加怕了,他不顾尼格里的反对直接电告司令部“尼格里重伤,现在由我负责指挥,我军将后撤。”为了防止接到司令部拒绝的命令,爱尔明加直接剪断电报线,然后销毁物资,带领部队狂撤150里,直接跑到梅屯了!为此法军司令部大为不满,指责爱尔明加为什么要在没有敌军追击的情况下放弃阵地。并告知他马上可以得到炮兵和1000名北非步兵的支援。但一切已经晚了爱尔明加将战线退回到2月份法军出击时的地点。

三、冯子材部战术得当+勇气可嘉

在前期的作战中,清军主力潘鼎新部屡遭法军打击导致战术趋于消极,只想着如何防守,不敢妄想进攻。后来抵达前线的冯子材部作为生力军并没有畏惧之情,冯部在地形险峻的地方提前建好长达三里的长墙,挖好壕沟,并亲自布置了萃军九个营,(王孝棋)勤军八个营在一线做战斗准备。3月23日晚王孝棋曾以没有弹药为理由劝冯子材后撤,冯子材坚决阻止。如果冯子材动摇的话,整个镇南关战斗就是另一番情景了。

在镇南关作战获胜后冯子材继续率军追击,克复谅山后坚持前进,一直冲到梅屯,占领了越北大片山地。


那么冯子材部取得“镇南关—谅山”大捷后为什么没能继续进入平原地区消灭法军呢?

也同样有几点。

一、冯子材的萃军实际战斗力有限

萃军并非清军主力部队,虽然多达万人,但只是冯子材于1884年12月初在钦州刚刚组建的团练武装,并不是久战之师。使用冷兵器尚可,热兵器就差多了。

(萃军)惟火器旧械仅得荷哈开士洋枪及抬枪、大吉枪三种,以之敌毛瑟。开花之枪必无胜算,非恃短刃肉搏不为功。子材乃赶铸大刀八百柄,编壮士大刀队,阅日练习有成。”

冯子材部凭借血勇取得了惊人的胜利,但是这种胜利的延续性恐怕很成问题。

二、清军只占领了部分山地地区,平原地区还在法军手上

清军在山地战中,依靠自然环境和地形优势尚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但进入平原之后法军的军事科技将充分发挥,海军、炮兵、医疗侦查等清军完全不具备的能力将对潘鼎新、冯子材部构成极为巨大的威胁。如果想在越北平原站稳脚跟,获得物资补给,清军最起码需要占领一个北越地区较大的城市作为据点。如宣光、北宁或者山西但这些城市现在都控制在法军手上。

而在这三地的平原作战中清军都曾遭遇过悲剧性的失败(1883年12月山西之战6000清方部队作战三天后逃走,1884年3月近2万清军几乎没有作战就大溃退了,1885年2-3月宣光之战清军重兵围城不能攻克,法军获得增援后反击导致黑旗军瓦解),事实证明清军并不具备与法国炮兵、海军野战争锋的能力。这在同时的基隆战场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刘铭传手握上万清军,也不能消灭法军殖民地部队。

而如果不能占据平原城市则无法组织成规模的进攻,清军也就只能变成骚扰部队了。

毕竟连草包黄桂兰都能看出来“北宁为北圻各省门户,最关紧要北宁为粮米聚积之地,北宁无事,谅山、高平各营随可驻扎。失北宁,则各营必须退扎关内,就粮内地。”而问题恰恰是北宁这种战略要地并不在清军手上。


三、清军缺乏攻坚能力的样例

为什么说清军缺乏攻坚能力呢?因为不止冯子材部没有大炮,连作为主力和总指挥的潘鼎新部也不会运用大炮。虽然前期李鸿章急调了几十门最为精锐的克虏伯大炮。但是清军并没有组建炮兵部队,在整个中法战争中也基本没看过清军使用现代化大炮。因为要想操作好现代化大炮必须掌握数学知识,而这一点对于清军来说难同登天 。黄秋古:拿破仑时代的炮兵究竟数学要多好?

因为缺乏数学知识,这就让清军很难发挥克虏伯大炮的威力,也就很难在平原地区攻克法军据点。最典型的就是与镇南关战斗几乎同时发生的宣光之战。本来法军是计划由两个旅进攻谅山地区的,但是因为宣光城600法军被围所以特地分兵一半前去支援。

在宣光600法军被10000清军包围后支持了1个多月。占据绝对优势的清军无法攻克这一小小的法军据点,可见清军的攻坚能力其实是相当低下的。这还只是区区一个宣光而已,法军在北越最重要的据点北宁、山西更加难以攻克。而如果不能占领宣光,则东西线清军根本无法汇合,也就谈不到进一步的大举反攻了。



下面是批驳部分,因为 @小竹子笔 黏贴的内容错误太多,全写完怕要几万字,所以只能择要说明:

在战争后期,法军是全面失败。是在东线、西线两个战场均被中国军队击败,而且是决定性失败!(西线清军在临洮大胜,这一胜利,法国方面是承认的)中国军队从镇南关胜利,到连续攻克文渊、谅山、谷松、北黎、观音桥,西线攻陷临洮、广威等大批州县,短短几天乘胜追杀一百多公里,已成势不可挡、势如破竹的状态! ……法军从前边的骄狂,到被打败,而且不是一般的败,是法军败到军队已失去信心,失去还手之力。
正因为清军的胜利无可质疑,所以给战场局面带来的变化是巅覆性的。

要想搞清楚“镇南关大捷”的原因,以及为什么“大捷”之后清政府没有“乘胜追击”反而选择和法方和谈。就要先简单了解一下“中法战争”到底是怎么回事。简单来说中法战争并非是爆发在镇南关的一场小小冲突,而是绵延两年半之久。导致清政府精疲力尽的一场战争。

而“镇南关大捷”不过是这场漫长战争的最后十来天而已。在此战中法军只是折损了一个陆军团(300人)而已,其根本并未动摇。

要知道法军在越南可是有1.5万人之多呢。

其实只要拿出地图一看就能知道“镇南关—谅山大捷”根本谈不上是“巅覆性的”。清军占领的都是山地地带。而法军在北越平原占据的四个核心城市丝毫没受到影响

以朝鲜来比较相当于冯子材在丹东打了一场胜仗,并乘胜反击占领了新义州,距离占领平壤、收复汉城,击破济州岛,甚至打到釜山,将法国人赶下海还差极远。要知道截止到1885年,法国已在越南经营了20多年,西贡(胡志明)附近的南圻地区已经被割让给法国多年了,法国在此设有“交趾支那总督”。只要这块大本营还在,越南局势就很难发生“巅覆性的”变化。所以从90年代开始,史学界对“镇南关大捷”的评价已经越来越低,毕竟地图谁都会看。

而在西线清军刚刚遭遇了失败,围攻宣光的部队在3月份刚刚被法军第一旅击败,根本无力反击。实在不敢说“在东线、西线两个战场均被中国军队击败”。


怎么解释法国总理茹费里竟病急乱投医,不顾民族尊严的急忙乞求德国出来调停?如果法军有能力翻盘的话,法国政府何以出现如此慌张有损国格的举动?

说起来法国并未“不顾民族尊严的急忙乞求德国出来调停”“如此慌张有损国格”,恰恰相反,倒是德国频频示好于法国,支持法国在东亚进行殖民扩张,俾斯麦甚至表示“除了莱茵河,其他任何地方都支持他们”希望法国把主要精力放在殖民战争中,借此祸水东引。指望法国最好能和英国因为海外殖民的问题打起来。同时俾斯麦以“恪守中立”为名扣下了清国订制的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迟至1885年10月战争结束半年之后才交付清国,导致中法战争期间清军海军实力严重不足。德国政府也阻止德国军官赴华,警告商人不要替清国运兵。完全是暗助法国的态度。要说“不顾民族尊严”也是俾斯麦出于实用的角度“不顾民族尊严"和法国没有什么关系。至于德国参与“调停”,是因为清国外交官曾纪泽专门找了德国人,军机处幻想“德国向与法有仇”以为德国人会帮助自己。却不知德国早就改变外交政策了。俾斯麦对清国此举的反应是约见法国大使,表态支持法方,并建议法国增兵……

后期英国、德国、美国都想借“调停”捞取好处,不过法国最后还是选择接受英国“调停”,因为在东亚,德国和美国的“调停”都没什么用,一切还是英国说了算。

参考《德国外交政策1871-1914》P26
《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1848-1918》P329
《试论列强在中法战争中的“调停”活动》
《中国近代史料丛刊》《中法战争(五)》


据苏联1957版《法国史纲》------苏联高等学校法国史教学参考书 第9章《第三共和国:19世纪最后25年的法国》   书中载“法军在谅山一役的失败引起了法国的严重危机,远征军耗费了几亿法郎,战争旷日持久。” 据中国近代史丛书《中法战争》一书载,为了对华战争,法国每天要开支一百多万法郎!! 而1883年,法国陆军军费不过是5亿8400万法朗,海军为2亿500万法朗。考虑到法军主要布署在本土,再除去非洲等殖民地,能用于越南这个泥潭的能有多少呢?

法国其实在三年中法战争中的军费开支大约是1.5亿法郎,在谅山远征前(1884年年底)法国议会倒是做出了一个庞大的拨款计划,要拨款3.8亿法郎,但并不是一次性给出,而是分批到账。谅山远征时法军到账6000万法郎,这笔金额足够法军使用很久了。至于说每天花费100万法郎这个的确夸张了些。下面是法国海军的开销,9个月花掉1000万法郎而已。对于每年军费将近8亿法郎的法国来说,这真不是一个不可接受的数字(当然拨款3.8亿有些多了,所以反对党不满意嘛):

与此同时还也要看看清国的难处。作为农业国家,清国在全国范围内征集、调动军队、在所有沿海地区加强警备、修驻防御措施的花销更是惊人。根据张之洞汇报,中法战争三年期间,在非战区的广东省其用于战争的军费开支就达到2500万两(相当于1.8亿法郎),而广东省一年财政收入不过4、500万两白银,不足之处都要靠向外国借贷解决。期间其他各省为了满足朝廷征调需要也是筋疲力竭,四川拨付400万两(约3000万法郎),云南每年150万两(1100万法郎)等等。

因为开支浩大南京、贵州、福建、云南等省全部“兵饷不敷”,后清政府要求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等省出钱,这些省干脆连交都交不出来。

面对这一情景,清政府只好对外借债1760万两(约1.3亿法郎),地方上也自行借债,闽浙总督左宗棠就借了395万两。

要知道作为农业国,当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不过8000万两(6亿法郎左右),中法战争的军费开支实在不是清国所能承受的。法国陆军只需要集中精力攻击北越,海军随意驰骋即可。清国却要处处设防,担心法国海军进攻广州、烟台、大连、旅顺等地。

李鸿章不愿分兵南下的理由就是

1、北洋水师军事实力太弱

2、北洋水师跑到南方则北方无法防守,也会丧失对日威慑

鸿等前在烟台,曾上法铁舰看操其船坚炮巨,实非南、北各船所能敌。……我船铁板厚仅五分,易被轰沉。……烟台无可防备,东力亦不足制之。万一有事,恐将据为粮煤接济之所,遂令南北海道梗阻,焦虑莫名。——李鸿章”

因此清国在三年中法战争上的投入一点也不比法国少,甚至很可能大大超出法方。这一点其实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就有所体现,清国的战争开支超过劳师远征跨越半个地球的英国军队。

中法战争期间法德、法英关系还算平稳,法国人尚可以咬咬牙拿出几亿法郎军费,但大清却真的要被拖垮了。

参考:

《直督李鸿章致枢垣拨船赴闽适以饵敌电》
《复张樵野京卿》
《中法战争与清廷财政》
《天朝的崩溃》


镇南关的关前隘总兵力,不过是冯子材、王孝祺全部18个营约8千人,加苏元春,陈嘉,王德榜三部分一半人马约7千人,一共1.5万人,对法军2137人+傀儡约数千人。

法军……并没有……傀儡约数千人……的说。双方镇南关一线部队是143团440人面对萃军、勤军7000来人(当然前方阵地有限无法一次性投入这么多人),然后111团赶回,苏元春、王德榜大军亦杀到,法军全军后撤。外籍军团及法军炮兵自镇南关掩护。综合来看基本是2000VS1.5万的程度吧。

敝帮办饬令各营及王镇勤军一同出队分击,一面飞调扣波之萃前、后两军,又知会署广西提督苏元春、统领楚军王藩司各出队伍,或白后接应,或在前包抄,或从劳截剿。萃、勤务营齐出长墙,分头迎战,枪炮环施,毙匪数百,我军俱有伤亡,管带萃字右军前营补用守备陈之瑞被贼枪伤。未刻后,苏军赶到,适法匪分股绕上长墙东岭,苏军亦上岭拒敌。法大股又逼长墙,势如潮涌,声震山谷。——冯子材



法国有海军优势,占着基隆、澎湖又如何?中法战争的主战场始终在越南北部!!事实证明,正是因为镇南关的扭转性大捷,法国海上所谓优势已迎刃而解。3月28日,当爱尔明加败走谅山的消息传到孤拔舰队时,孤拔取消了远期的一系列计划,并决定放弃基隆,只留一小部分军队驻守澎湖的马公,然后退兵南下,增援东京。然而,伴随着4月的到来,双方达成合议,战争也就此告终。

其实法军敢于掉头南下,显示了清军另一个让人极为尴尬的现状,根本没有海军能和法国人对战!法军占领澎湖后直接稳了,都不必担心清军海军攻击。

前面说过李鸿章不愿意调集北洋水师南下支援马尾福建水师,固然有他私心太重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他手上真的没牌可打。当时北洋海军手里只有两艘能和法国海军作战的军舰,分别是1881年入役的撞击巡洋舰“超勇”、“扬威”,两艘船都是木制船包钢板,排水量1542吨。此外有木壳舰康济、威远、操江三船,这三艘船面对法军铁甲舰时战斗力近乎于0。

再有就是1879年入列的,每艘排水量仅200吨的蚊子船6艘,均是木制船包钢板,名字十分霸气叫“镇东”“镇西”“镇南”“镇北”“镇中”“镇边”但仅能做近岸防御使用,根本无法出洋作战。

来远、致远、靖远、平远、广甲乙丙、鱼雷艇编队等都是1886年才陆续入役的。后来清军引以为傲的定远、镇远两艘巨型铁甲舰此时尚在德国,因为爆发中法战争,德国恪守中立(其实偏向法国),所以没有交付清国,两舰于战后的1885年10月才入列北洋水师。其实早在1883年7月21日眼见局势危急,李鸿章就曾催促德国赶紧交付军舰,但驻外大使曾纪泽回复说德国不敢交付。1884年5月,李鸿章又以《中法简明条约》已签订为理由再次敦促德方交舰,但被观音桥事件打断。

北洋海军这个账面实力对于法军来说实在是不堪一击,仅马尾一战,法军调动的就有凯旋号装甲战列舰,野猫号铁甲炮舰,德斯丹号、杜居士路因号、费勒斯号一级巡洋舰。窝达尔号轻巡洋舰,以及炮舰两艘,运输舰一艘,鱼雷艇两艘,汽艇四只。总排水量15000吨。而这不过是法国海军一根手指的兵力而已,法国海军军舰总吨位是50万吨!!

你说这仗怎么打?

所以李鸿章给主战派张佩纶的建议是福建水师的军舰(均为无钢板木壳船)还是赶紧跑吧。

“我自度兵轮不敌,莫如全调以往,腾出一座空厂,彼即暂据,事定必仍原物交还。否则,一遭轰毁,从此海防根本扫尽,力难兴复。”——李鸿章

当然张佩纶后来不听劝告,发挥“亮剑精神”摆出弱智的一字“连樯阵”正面迎击法军,结果是几秒钟内“扬武号”旗舰被击伤,舰队失去指挥。30分钟内,福建水师兵船11艘,运输船19艘被全部击沉。清国海军官兵阵亡800多人。法方仅战死6人,受伤27人。

而张佩纶摆出“连樯阵” 的原因竟然是怕海军不敢死战,临敌逃跑,所以大家还是抱团死一起把。

“有人陈连舰之非者,(张佩纶)即唾而使之出。意以为吾之船与炮不如彼之坚且利。带船之管驾,大副、二副半出自船厂之学童,使分散他处,昔走耳。吾故为此淮阴背水之阵,为督兵者目所能见,将于死中求生,亡中求存。”

南洋水师同样丢人,马尾海战后法军以三四艘军舰堵在杭州湾几个月之久,执行“封锁任务”,南洋水师也不敢出来。

法国海军在镇海如同度假一般悠闲。

在这种情况下法军轻松占领基隆,并按原计划大摇大摆的占领了澎湖,对于这些沿海孤岛,清国实在无力防御。正因为法军占领澎湖、台湾才导致清国高层严重动摇。因为越南不过是外藩,澎湖、台湾却是中国领土。中国无法承受为保卫越南而丧失台湾的代价。所以清廷才会下这样的圣旨:

“现在桂甫复谅,法即据澎湖,冯、王若不乘胜即收,不惟全局败坏,且孤军深入,战事益无把握;纵再有进步,越地终非我有;而全台隶我版图,援断饷绝,一失难复,彼时和战两难,更将何以为计?”

清廷不认为正面战场的“大捷”(其实也没怎么大捷)能够挽回澎湖、台湾丧失的损失。

《北洋海军舰船志 修订版》


@知乎用户 @华阳

李鸿章……他的女婿张佩纶乱指挥葬送了左帅兴建的南洋水师(CCTV《船政风云》)。……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这些人物,像李这样只知自利、气度狭隘的真小人,一直都是主流,他们就是阻止社会进步的最大障碍;

事实上马尾海战(1884年)时张佩纶并非李鸿章的女婿。张在马尾海战惨败后被流放,结束流放后李鸿章才把女儿嫁给他。李鸿章虽然和张佩纶私交还可以,但在政治观点上势同水火,中法战争时张佩纶带领的清流直接把李鸿章骂成秦桧、贾似道。但是主战最强烈的清流,其实战表现嘛……参考:不为人知的战斗——晚清中法战争(四)马尾梦碎

其实在中法战争中李鸿章的思维算是比较接近现代人,好歹知道洋人的战斗力是大清的N倍。而清流张佩纶之类就没法提了,基本上还处在靠古代典籍指导作战的层次,津津乐道汉朝、明朝在越南的作战经验,并试图以此打败法国人,幻想敌人实力很弱,只要敢打敢拼就能取胜。实际纯属驴唇不对马嘴。清流们谈起世界大势、原则、气节一个比一个溜,嘴炮技能满级。真到了前线表现一个比一个丢人。因为他们大多只是书生而已,根本没打过仗,打完都清醒了,从这一点上看他们和耆英差不多,当年“卖国贼耆英”可是妥妥的主战(剿)派。

当然换李鸿章上也强不了多少,朝廷还一度有送李鸿章去越南的打算,李鸿章也是溜了。因为1883年《顺化条约》签订之后从政治上看越南战争已经不必再打了,1884年法军攻克北宁,清军溃散之后,从军事角度上看越南战争也没必要再打了。

镇南关大捷又如何,收复谅山又如何,拿出越南地图看一看。这里距离北部重镇河内还有多远?距离越南首都顺化还有多远?距离法军大本营西贡还有多远?

而且进入平原之后法军海军优势可以充分发挥,其在大炮、侦查、医疗、通信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更可以充分施展。清军连宣光都夺不下何况北宁、山西、河内?河内都夺不下何况500公里之外的顺化?清军是没有可靠海军的。所以李鸿章第一时间就认识到不可能取胜,满足于以越南宗主权换取不赔款。只不过清流不知道法军实力,还在幻想着用木质蒸汽船闪击1000公里之外的西贡呢。

大清外战接连失败的根子不在枪炮而在思想、体制,不改变这两点李鸿章来了也没用。甲午一战李中堂是有多大脸现多大眼。北洋水师在物质层面尚可一战,在思想和体制方面同样不堪一击,被明治日军打的溃不成军。武器低劣的日军拿着清军遗弃的正牌克虏伯、毛瑟枪喜不自胜山呼万岁。

聂士成苦战摩天岭又如何,难道清军个个是聂士成?

而改变思想和体制哪里是李鸿章能做到的,他连改变北京官场都做不到,一说和谈还被骂成秦桧、贾似道呢。

至于中法战争的实际情况,咱们还是按照正史来吧,毕竟吹牛骂街强不了国,还是认真总结总结经验教训为上。


user avatar   xiao-zhu-zi-b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关于中法战争,其最后阶段的表现,实在是晚清军事上值得中国人骄傲的一件事。也正如此,在网上被黑得一塌糊涂。

现用中法史料澄清如下,以正视听:

在战争后期,法军是全面失败。是在东线、西线两个战场均被中国军队击败,而且是决定性失败!(西线清军在临洮大胜,这一胜利,法国方面是承认的)中国军队从镇南关胜利,到连续攻克文渊、谅山、谷松、北黎、观音桥,西线攻陷临洮、广威等大批州县,短短几天乘胜追杀一百多公里,已成势不可挡、势如破竹的状态! 证明中法战争不是一场局部战争的胜利,而是整个战争全局发生转折,双方战争主动权易手了。


谅山法军主力将数以十万计的越南银元、为近万部队而储备大量的面粉、全部大炮(后来光被清军找到的就有38门)一律扔入河里,200多缸的军用烧酒被打破,800多袋大米食盐被毁掉,整仓库的弹药、军用物资则原封不动的留给中国军队,烧毁一切文件、档案,破坏电台后,疯狂败逃。法国人说“灾难性的悲剧”使“我们在四十八小时之内,丧失了以十分艰苦的工作,并花不下五个月时间的预备,所取得的果实”。

法军从前边的骄狂,到被打败,而且不是一般的败,是法军败到军队已失去信心,失去还手之力。

正因为清军的胜利无可质疑,所以给战场局面带来的变化是巅覆性的。

不然给我解释一下,为什么清军凯旋归国后长达七个多月,且法军增兵到三万五千了,才勉强回到谅山?-----要知道,法军的出发地,距谅山不过50公里远。(法军面对北越亲华的越民武装,尤其是接替清军占据了谅山的越民武装,竟“令法国政府十分为难”。仅仅是对付这些越民,就让法军的推进举步维艰,直到清军撤走长达7个月之后,法军才重新回到谅山。而越民仍控制大部分地区,一直抵抗了十年之久)。



怎么解释法国总理茹费里竟病急乱投医,不顾民族尊严的急忙乞求德国出来调停?如果法军有能力翻盘的话,法国政府何以出现如此慌张有损国格的举动? 怎么解释充当中法战争调停人的赫德也认为,镇南关大捷后,如果战争继续,中国会取得全面胜利?(原话是“中国如果真能打到底的话,她(按指慈禧太后)会赢的!” 见陈霞飞主编:《中国海关密档——赫德、金登干函电汇编》,第 4 卷,第 25 页))。


拉法兰着重推荐的《法兰西人在中国300年》一书,悲哀的承认,法军在谅山的失败严重伤害了法国对中国的威信!

从此之后,对于亚非拉各洲不可一世、目中无人的法国开始对中国人刮目相看,不得不自甘降尊迂贵的承认“亚洲现在处于三大强国的手中----帝俄、英帝和中华帝国,而我们只是第四个”


还有人,诋毁不了中方的胜利,又在兵力上造谣,胡扯镇南关是所谓4万清军,打败了1000多法军。这简直黑中国军队黑到不要节操了。

首先,我们看这所谓4万人是怎么来的-----这把整个广西前线的清军全算在了镇南关一个地方的头上!广西前线清军共有90余营4万余人不假,但他们是分驻于镇南关到龙州一线广阔地域!淮军潘鼎新带着10个营的亲军躲在大后方,还有冯子材新募3个营萃军做预备队也在后方。这也能算进镇南关战役??另外,还得除掉分驻九葑的魏刚的鄂军4个营,分驻高平与牧马的马盛治桂军6个营和唐景崧4个营。这里已去掉27个营。还有蒋宗汉、方以升的14个营,在镇南关之战作第三梯队,没有实际参战,一共去掉41个营。

镇南关作战,冯子材运用的基本兵力是:萃军十营、王孝祺部勤军八个营(且不满员)。一共18个营。这是一线梯队。

苏元春部8营,陈嘉湘军8营,为第二梯队,作策应。

王德榜10个营驻油隘,防敌抄后路----王德榜部是严重不满员的,此前仅丰谷一战,就减员千人,其中阵亡花翎总兵以下武官33人。而且,这支部队装备最差,全军没一支后膛枪。

一共也就44个营,其中苏部、王部没有全部投入到后来战斗,即使全算,也就勉强2万人的样子。


再看法军兵力:按法国人事后的记载,1884年2月,北圻的法军已有7995人。到了镇南关战役前,法军将每个连从200人增加到250人,又增加了10个炮兵连,使得总数达到2万余人,另外还有1万多越南傀儡军队供其驱使。其中光是集中于北宁谅山前线的兵力即有1.2万余人


  而镇南关之战,法军出动了其中最精锐的部份:“143团共有440人的一个营,111营共337人、阿尔及利亚人编成的共370人的第二营组成,总数为1137名步兵……将全部的后备兵计算在内,全军总数为2137人及十尊大炮”


也就是说,要用同一口径,算前线总兵力,不过是清军约3万多对法军7995人+傀儡1万。

镇南关的关前隘总兵力,不过是冯子材、王孝祺全部18个营约8千人,加苏元春,陈嘉,王德榜三部分一半人马约7千人,一共1.5万人,对法军2137人+傀儡约数千人


哪来的4万打1千?!


至于有人竟说中法战争中方伤亡大,所以不能算胜,我更无语了,按这逻辑日俄战争是日本输了啊!日军死亡10万人远超俄军死的4万,日本因战争导致国内严重贫困爆发大饥荒又饿死近50万人。这么说来日俄战争,日本不仅不是胜,而是败,并且是大败,惨败啊!

还有二战,同盟国一方也输了啊!因为同盟国一方不管军人还是平民都死的远超轴心国

还有一战,明显是协约国输了,协约国死的兵远超德国阵营的同盟国,所以一战是协约国输了。这逻辑成立吗?


更何况,镇南关大战,双方火力差距虽大,伤亡差距却不大,不到二比一:据广西提督苏元春的电报原文,清军总伤亡不到五百。而法军自认伤亡是----加尔新:“所有军官和士兵都被围住” “ 在半点钟以后,仅第111队中主力,则已倒落四分之一,… … 或死或伤损失该数中之275人。”

也就是清军400---500人伤亡VS法军275人伤亡。这很大吗?

至于百度、维基上不知何人引用哪个军事杂志来路不明的三手数据,说清军伤亡1650人,那简直是类于天外来客的发明了。总之,清朝任何档案史料上,找不到这个数字,哪怕接近一半。


不仅镇南关战役伤亡不大。就是清军攻势作战的谅山大捷伤亡也小。据清方苏元春说法,阵亡武官不过游击1人、守备2人、千总1人。冯子材也上报“查点我军伤亡无几”。要知道,冯子材带的是私军,趁着大胜之机,越向清廷夸大自己损失,越益于自己私利,因而可突显自己劳苦不易,向清廷多要补充。但冯子材没这样做,一是人品好,二也确实基于损失不大。至于中国某些人,片面引用战败一方的法军夸大,说什么杀伤清兵千人,这除了暴露它们那极不高尚的立场,还能说明什么呢?



法军谅山大败,对法国国内造成的冲击,可绝不是一场小战役失败能带来的。

不仅政府垮台(茹费里内阁,是整个法国第三共和国历史上任期第二长的,仅次于著名的克莱孟梭),还导致了巴黎股市自普法战争以来仅有的一次最大暴跌跌幅:

  Tonkin Affair

  There was enormous feeling throughout France. This retreat of 2,500 men, who had returned to their starting positions without even being pursued by the enemy, took on from a distance the proportions of an irretrievable disaster. On the stock exchange on 30 March the 3% fell by three and a half francs; it had only fallen by two and a half francs on the day that war was declared in 1870. All the newspapers were full of accusations against the Cabinet, of false accounts of the 'bitter combats' that the 2nd Brigade, enveloped by the Chinese, must have fought to disengage, of fears for the entire expeditionary corps, whose situation was depicted as tragic. In the House, the deputies who were systematically opposed to our establishment in Tonkin were jubilant, and the proponents of a colonial policy did not dare defend their views of the previous day




这里还要驳斥流行的一个观点,即茹费里内阁倒台后,法国新内阁拔5000万法郎充当军费。------某些人都以此强调“可见法国仍战意高昂”,以此反证谅山战败给法国带来的冲击不大。


 其实,这恰恰是法国新内阁对继续战争没有信心,只做点像征性姿态的表现:

  5000万法郎能维持多久?

  不算战事的扩大,仅以原有用兵规模,法国即已消耗几亿法郎之多。   


据苏联1957版《法国史纲》------苏联高等学校法国史教学参考书 第9章《第三共和国:19世纪最后25年的法国》   书中载“法军在谅山一役的失败引起了法国的严重危机,远征军耗费了几亿法郎,战争旷日持久。”

  据中国近代史丛书《中法战争》一书载,为了对华战争,法国每天要开支一百多万法郎!!

  而1883年,法国陆军军费不过是5亿8400万法朗,海军为2亿500万法朗。考虑到法军主要布署在本土,再除去非洲等殖民地,能用于越南这个泥潭的能有多少呢?



  如今,面对严重恶化、扩大的中法战局,就算5000万法郎全用来对付清军,也就维持一个月多点。难道这就是法国政府战意高昂的体现?

  何况这点钱只对付清军是不可能的

  据越南人陈辉燎《越南人民抗法八十年史》,镇南关之战后,越南各地反法起义蜂起,如果尽行罗列则篇幅太大,仅列举中圻、北圻地区,就有张廷绘、阮向如、黎宁、荫武。次年又有枚春赏、裴佃、陈文屿、阮范遵、黎直、黎光现、范温广、丁功壮、阮春温、黎允迓、阮擅述、荻林。。。。。

  如此遍及全国风起云涌,规模巨大的反法起义风潮,法国又要花多少人力物力去对付呢?

  在冯子材退兵后,法国平定这些起义之艰,可以参考“越南勤王运动”。而当时的法国,既因埃及问题而与英国大搞海军竞赛,又先后因侵占突尼斯、与东苏丹、达荷美作战、在马达加斯加与英国争夺殖民地等,消耗巨大(据人民出版社1975版《近代中国史稿》第415页记载“这几年,法国在战争中耗费了大量的人民脂膏,仅兵费即达12亿法郎,死亡兵士达三万人之多”),又能剩多少精力放在越南?

可见,如果中国有坚决打下去的决心,法国新政府是很难下决心扩大战争、持久进行大规模中法战争的。


果然,西方自己的资料也在佐证这一点! 镇南关---谅山大胜的辉煌,大大挫伤了当时法国举国上下的殖民战争狂热

  结法国一方造成的伤痛之大   即使清兵得胜凯旋后,法国还差点想从越北撤兵!!


  Domestically, the unsatisfactory conclusion to the Sino-French War dampened enthusiasm for colonial conquest. The war had already claimed Ferry's scalp, and his successor Henri Brisson also resigned in the wake of the acrimonious 'Tonkin Debate' of December 1885, in which Clemenceau and other opponents of colonial expansion nearly succeeded in securing a French withdrawal from Tonkin. In the end, the Chamber voted the 1886 credits to support the Tonkin expeditionary corps by 274 votes to 270. If only three votes had gone the other way, the French would have left Tonkin. As Thomazi would later write, 'France gained Indochina very much against its own wishes.' The reverberations of the Tonkin Affair tarnished the reputation of the proponents of French colonial expansion generally, and delayed the realisation of other French colonial projects, including the conquest of Madagascar. It was not until the early 1890s that domestic political support for colonial expansion revived in France.

  翻译:在法国国内,中法战争的挫败感大大降低了法国人的殖民热情。茹费理内阁因之倒台,继任的亨利·布里松也于1885年12月在随之而来的“东京争论”追责会上被迫辞职。而以克列孟梭为首的反对殖民主义者则几乎要将法军撤离东京。最后,议会于1886年就是否支持东京远征军的信任案进行投票,结果以274:270的票数勉强通过。如果3张票投向另一方,法军就有可能全面撤出东京。正如多马在之后写道,法国花费了远超出预期的成本才获得了印度支那。而东京事件也直接影响到了法国国内殖民主义者的声誉,并使得法国近期的一系列殖民计划都化为乌有,其中即包括马达加斯加政府计划。直到19世纪90年代初,法国政府才开始重新支持殖民扩张政策。


---------由上可见,清军归国后,法国尚如此表现,如果冯子材胜利之师继续保持攻势,法国在越南的统治,至少在北越的统治,会不会完蛋,简直是一目了然了。




最后再驳一点,有人总说清朝海军失败了,所以中法战争不算中国赢。这仍是不成立的。

法国有海军优势,占着基隆、澎湖又如何?中法战争的主战场始终在越南北部!!事实证明,正是因为镇南关的扭转性大捷,法国海上所谓优势已迎刃而解:

  这是西方自己写的历史资料:

  Future French operations were cancelled on the news of Lieutenant-Colonel Herbinger's retreat from Lang Son on 28 March, and Courbet was on the point of evacuating Keelung to reinforce the Tonkin expeditionary corps, leaving only a minimum garrison at Makung in the Pescadores, when hostilities were ended in April by the conclusion of preliminaries of peace.


  翻译:

  3月28日,当爱尔明加败走谅山的消息传到孤拔舰队时,孤拔取消了远期的一系列计划,并决定放弃基隆,只留一小部分军队驻守澎湖的马公,然后退兵南下,增援东京。然而,伴随着4月的到来,双方达成合议,战争也就此告终。


  ------也就是说,面对势如破竹的清军反攻,法军已决定放弃基隆,只留一点兵力守澎湖的马公,其余都去增援河内!!


  足以证明:中法战争的主战场在越南。中方收回基、澎的最好方法就是在主战场取得决定性胜利。


user avatar   lu-mi-cai-fu-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是特地来支持这里发言的众位知友,单独反驳“北风”的,当然,既然是反驳,必须有干货,讲道理,有逻辑。“北风”一上来,就自我标榜,用公知式“反思”“正视”的惯常口吻,诋毁别人的观点,贬低众人,廉价的老套的抬高自己。

这是北风的开篇话:

“这个问题下错误的回答太多,就是没几个认真分析镇南关大捷的”-----上来就攻击一片,摆出一幅妄自尊大,真理唯我掌握的轻狂。


这是北风的篇尾话:

“至于中法战争的实际情况,咱们还是按照正史来吧,毕竟吹牛骂街强不了国,还是认真总结总结经验教训为上。”-------别人列举的外文资料,对事实的比对、分析,逻辑性,统统无视。

一句简单的人身攻击了之,总之,只要不承认冯子材他们的手下败将法国人的厉害,或者帝国主义殖民者不可战胜,就叫“吹牛骂街“。

不禁想问句“北山”:小竹子笔和华阳等知友,在文章里吹了什么牛,骂了哪个街?

究竟是你在一人骂这里一整条街,还是他们在骂街?这,就是你所谓对历史的认真态度?


好了,别的话不多说,“北山”既出大言,可看完其文,越发惊讶,此人阅读量是多么的贫乏,结论是多么的偏狭,逻辑又是何等的可笑!


1,北风上来就大谈特谈法国海军实力如何强大。

它原文“法国海军在前期的山西、北宁之战中,因为攻击的都是河边城市,所以法国海军在运送兵员、保证补给、舰炮射击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个人看来,其意思有两点:一是法国海军多么牛掰,在中国军人面前,它法记海军是不可战胜的。

二是以此贬低了中国人在镇南关的辉煌胜利,因为“北风”说了嘛:“首先海军没法上山,所以法军的海军优势一下子归零了”。言外之意似乎是,若有法国海军助战,法军拿下镇南关是不成问题的。

然而,这个口口声声攻击众知友“没几个认真分析”的“北风”,竟连中法战争起码常识都不知道:台湾的几场战斗,不是发生在海边?不是法国海军参与? 刘铭传统领的,还是派系复杂的守军,里边既有淮系,也有湘系,像淡水之战这种关键战斗,就是湘军为主打的。远远比不了冯子材指挥自己的嫡系萃军顺手,冯与同僚的关系环境也好得多。

更何况,即使数量上,刘铭传也没有什么优势。因为法国海军可以集中兵力攻击一点,而台湾的兵力却要布防多地多线,严重分散。更何况疫病严重折磨着清兵,台湾战事中,“军士疫疠不止,日有死亡,能战者不足三千人”。(《中法战争史料辑第四册》)

而法方呢?集结了全班的远东舰队,约3千余人。连外方人士都惊呼,”一国之师船聚集如此之多,恐前此中华海面未得曾有“(《中法战争史料辑第六册》)

也就是说,台湾之战,法国方面参战的,可是气焰骄狂,被“北风”捧为 “在镇海如同度假一般悠闲”、“轻松占领基隆,并按原计划大摇大摆的占领了澎湖”的,甚至在一定意义上连人数都有优势的法国海军,这总不像镇南关之战那样,法国海军这一法国的大杀器“归零”了吧? 而清军呢,还不如镇南关的那支能战劲旅。

结果打成啥样?

淡水之战,清军投入兵力并不多,就把法方打得自认“这次的失败,使全舰队的人为之丧气”----《中法战争资料》第三册第572页。虽说法国战史只说战死17人,伤49人。但这一数字未必等于真实。比如有记载说现场观战的法莱格指出,岸滩上仅遗留的法军尸体就20多具。而按法军战史,只有6人战死,其余死的11人是被俘后让清军处斩的。

孤拔也自认“我们的损失十分严重”(见《中法战争史料辑》第七册第266页)

更何况,淡水之战的缘起,就是因为“北风”大吹特吹的法国海军陷于基隆战斗的僵局,想玩投机取巧,自认淡水的守兵不多,才转攻淡水的,结果仍被打成这样。


法国海军那么厉害,为什么因淡水一败,就使茹费理内阁向清方提出和议,强调事前狮子大开口的巨额索赔却“赔偿字样不再提及”?

(好麻,“北风”张口闭口的法国海军如何厉害,却在小小淡水,一仗把法国的8000万法郎索赔打没了!!!真是败家得厉害啊。 )



为什么英国人赫德也正告法国政府:“台湾战事却说明在陆地上,按人对人来说,中国人照样能打败法军”-----(见《中国海关与中法战争辑》第175页)

法国海军在台湾打得那么“轻松”,为什么在基隆却是陷于停滞的对峙与僵战?曾不可一世的法国远东海军司令孤拔反倒“怕这个占领,对于(中国)中央政府不能发生任何效力,甚而使它安了心,因为它知道所有孤拔提督能支配的援军,从此停滞在台湾,不能活动了”-----(见《中法战争资料》第七册第290页)

为什么沙俄外长嘲笑法军攻台不过是“蜂螫象背”而已?

为什么连张之洞都认为,法军围台反倒对全局战事有利?

这就是为什么,当中法战争的主战场:北越战场发生急转直下的变化后,法国海军会对台湾战场弃若蔽履一般,迅速打算放弃,只留一小部分守澎湖,主力都拿去守河内。

事实很清楚,法国人根本无力拿下完整的基隆,更不要说台湾!

晚清政府出于趁胜即收,自找台阶,才拿所谓台湾说事,“而全台隶我版图,援断饷绝,一失难复,彼时和战两难,更将何以为计?”-----实际原因呢?不要说上面列举的法国人、英国人、俄国人清楚,也包括中国人也很清楚,就连美国人同样清楚得很:

美国人麦克讷尔:“她(慈禧)根本不管她的英勇的部队在帝国边境上所获得的胜利,而只是想起她带到家里来的不愉快的庞大的战争消费,只是想起那些使她自己不舒服的事情,因此,她从来就没有想到要撤条约,而是比过去更急迫地要立刻签订和批准这个条约”-----引自《清朝史话》

究竟拿 台湾说事是不是借口,各位自明。


晚清并不是不明白,无非是见好就收,视河内等为弃土罢了。这是一个衰弱王朝的必然心理,并不等于敌人强大,和战事继续下去,法军的败局能得到挽救。


2,“北风”拿 威坡之战说事,同样站不住脚。其认为,威坡之战法军伤亡与镇南关之战差不多,而之所以一胜一败,在于威坡的大雾后来散去了,而镇南关之战没有散。

总之,帝国主义殖民者是不可战胜的,如果战败了,那是必须要怪老天的。

真是这样吗? 显然,这又是一个刻意的诡辩。

首先,威坡之战,清军参战的是屡败之师,如桂军、淮军,素质低劣,锐气早钝,组织性亦远不如冯子材的萃军。且统帅为无能之帅,比如潘鼎新这种人。当然,潘鼎新在整个中法战争的表现,有一定的背锅因素,在后来亦有一些可贵的态度转变。但这实在无法否定潘带兵打仗的能力之不逮,以及将才上远不如冯子材等人。

其次,威坡之战法军伤亡的含金量,远不如镇南关。镇南关的法军损失的是最精锐最核心的主力。而威坡之战,“北风”列举法军阵亡57人,负伤329人的数字中,却有相当是越南兵。其中,越兵阵亡占18人,负伤有109人,占总数约3分之1。

而镇南关呢?却未必如“北风”强调的那样,所谓法军精锐不过只战死70人,伤188人。因为法国人还有一条出处,杰。马松的《安南和东京回忆录》虽大吹法军在镇南关打得如何英勇,如何以少打多,却还是承认,进攻的1千人中就有三分之一的人丧失了战力。这么算,法军就至少损失330人。

第三,威坡之战,清军不仅结果远不如镇南关,代价却大。此役清方“营员弁勇伤亡千余”。而镇南关清军总计伤亡不到五百人,即“各军亦伤亡四五百人”----苏元春电报原文。

面对这种素质低劣,派系门户之见甚深的清军,即使法军是在浓雾未散之时进攻,胜利仍是显然的。更何况,镇南关之战,法军的大炮并非没发挥优势,据苏元春奏报“法人炸炮一排千响,声震山谷,子如雨落”。


3,“北风”将镇南关之战归咎于老天的大雾和尼格里轻敌之后,又将接下来让法军更丢脸的谅山之败归咎于另一个偶然:尼格里负伤,换上一个“胆小鬼”似的爱尔明加指挥。结果后者慌乱,不顾所谓法军司令部“告知他马上可以得到炮兵和1000名北非步兵的支援”,而一意弃城败逃。

言外之意似乎是,如果尼格里没受伤,则战况必又是另种局面云云。事实真如此吗?


综合各种战场态势,并比对各类记载。爱尔明加的急于撤退,实际上是明智之举-----看看“北风”寄予厚望的尼格里,在之前镇南关败退的原因之一:

“考虑到退路有被切断之虞,所以下令向同登和谅山后撤”----杰。马松《安南和东京回忆录》

镇南关之战,除了冯子材的萃军在正面关前隘痛击法军外,清军其它部队像王德榜等从侧后出击,也是加剧法军败退原因之一。同样,在谅山之战中,冯子材采取的是表面佯攻,实则绕到侧后主攻的战术。如果爱尔明加不及时撤退,法军将在新败、并刚丧失主帅的情况下被清军包围,这些败兵可远不像宣光守军那样,早就作了充分坚守准备,而是败退下来的惊弓之鸟,且并没有什么援军支撑,其士气的崩溃将是注定的。

更何况,所谓爱尔明加的谅山法军“马上可以得到炮兵和1000名北非步兵的支援”在哪? 谅山溃逃后,紧接着又是失谷松、失屯梅、失威坡、失山庄,失观音桥,一直败到朗甲和船头。败到清军胜利归国,扬长而去之后,法方还得花七个月才困难无比的重返谅山。

援军躲哪去了?还手之力何在?一战之力何在??

4,下面这一段,错得尤其多:

”清军只占领了部分山地地区,平原地区还在法军手上“、”而在这三地的平原作战中清军都曾遭遇过悲剧性的失败(1883年12月山西之战6000清方部队作战三天后逃走,1884年3月近2万清军几乎没有作战就大溃退了,1885年2-3月宣光之战清军重兵围城不能攻克,法军获得增援后反击导致黑旗军瓦解),事实证明清军并不具备与法国炮兵、海军野战争锋的能力。这在同时的基隆战场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刘铭传手握上万清军,也不能消灭法军殖民地部队。“


------反驳如下:一、所谓平原还在法军手上,仅仅是因为衰落的晚清政府见好就收,迅速强令前线停战了。法军已是连还手之力都没了,在清军归国后,法军增兵到三万五千,竟然还吃力之至的用七个月时间才回到谅山。

如果清军继续打,看看前面清军势如破竹的推进速度,就知道。

知友小竹子笔还列了一条英国人的看法:赫德认为“中国如果真能打到底的话,她(按指慈禧太后)会赢的!” 见陈霞飞主编:《中国海关密档——赫德、金登干函电汇编》,第 4 卷,第 25 页))。

我这也加一条苏联人的看法:

“中国军队又成功地加强起来,3月28日重新占领了谅山,并准备向北宁、河内发动大攻势。法国远征军差一点就要失败,但在千钧一发之际,清军却没有发动攻势,因为北京下令停战”。------苏联版《中国近代史》,齐赫文斯基主编,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72版

这些都是老外当事人或者高等学术机构的看法,“北风”不致于还要骂我也是“吹牛骂街强不了国”吧??


二、所谓三地平原清军失败,也得看是什么清军好吗?比如北宁大溃败的清军,主事者徐延旭,完全昧于对西洋军队的了解,另一个主将黄桂兰是北风自己都点名的“草包”。清人自己都说,这支清军“营规败坏如此”、“强占民房妇女为室者十占八九,吸食洋烟者十有六七”、“率皆乌合,仓猝添募,尤多乞丐、游民”、“一闻警至,营官向住屋觅哨官,哨官觅什长,转觅勇丁,数时尚难成队,事急各谋护眷先避”------这与冯子材麾下纪律严明,组织整齐,士气高昂,作战勇猛的队伍能比吗? 比重新振作的王孝祺、王德榜的部队也不如啊,至少后者有作战经验,真被冯逼了,不乏勇敢,行动果断。

至于山西清军,虽说失败,但不过是刘永福的核心部队人数少罢了。面对火力强大得多,且兵约6000的法军,作战质量是相当可赞的。按美国人托马斯。本菲尔德。哈博特的《世界战争词典》的《山西之战》词条,“法军猛烈攻城,3天中法军损失军官92人,死伤士兵318人,中国军队损失1000人”-----即使按西方人记载,清军--黑旗军也不过损失千人,实际损失自然可能比这还要低。至少跟法军打成了二比一的交换比。虽说清军失利,但至少说明清军绝没有北风渲染的那么弱,而法军更非北风吹的那么强。北风完全忽略了清军只要条件具备,完全可与法军一争高下的事实。


三、法军能力在“基隆战场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体现在刘铭传带着大量因疾疫减员,不过三千可战之兵的清军,竟能使人数可能更多的法国海陆陷于僵局吗?

四、宣光是简单的平原地形??这地方可是依山傍水,“向称天险,城内一山耸峙,悬炮可击外军,城外植竹五六重,兵难破入”。更何况,宣光并不是北风选择性强调的那样,只有600法军,而是围城期间法军多次来援,也是宣光之所以能不陷的原因。

即使如此,西线法军仍遭受重创,按西方相关资料,宣光守军阵亡50伤224人。援军光在左育被黑旗军阻击,就损失约500人,这还是黑旗军内部不和,刘永福兵分力单的情况下打出来的战绩。

进一步证明,法军的真实战力绝非“北风”刻意渲染的那么高。

如果宣光城廓真是在平原上,而不是有极好的险要可守,会不会被清军攻下,我想大伙心知肚明。


4,北风还有许多错误,不能详尽驳斥,在此略举其谬:

一,“清政府精疲力尽的一场战争”-----看来“北风”对太平天国、平捻战争的清朝财政支持力完全没有概念,以太平天国初时的清政府那个财政不济状,是不是可以得出,太平天国14年战争必会胜利,清政府无力支持的结论了?

“而在西线清军刚刚遭遇了失败,围攻宣光的部队在3月份刚刚被法军第一旅击败,根本无力反击。实在不敢说“在东线、西线两个战场均被中国军队击败”。


-----那就让西方人自己来告诉北风西线怎么样吧:

The Battle of Phu Lam Tao (23 March 1885) was a politically significant engagement during the Sino-French War (August 1884 – April 1885), in which a French Zouave battalion was defeated by a mixed force of Chinese soldiers and Black Flags


不好意思,又是洋人承认中国胜了




二,再来看军费,北风称"法国其实在三年中法战争中的军费开支大约是1.5亿法郎"

错误,看牟安世引用法国方面1931年出版物引述资料数据是:

也就是说,不到三年,法国在战争中开支就达3.44亿法郎.其中有对越作战的开支,但众所周知,这三年中对越南的"战争"极轻松.如果有,那也是被中国胜利鼓舞起来的越人掀起了一个起义高潮.仍是中国人胜利所致.

北风引用的一些资料数据,有这样一组:

陆军不过三到四千,九个月间,另加上其它杂支,就有如此规模.请大家想一下,当法军增兵到三万五千仍然连从越南人手里夺回谅山都吃力时,又得多少开支???既然现在是讨论如果不停战,清军继续两线挺进,那么法国又得多少开支?? 法国新政府拔款区区5000万,是不是如知友小竹子笔说的那样,基本也就撑一个多月? 显然,我认为事实利于小竹子笔.

新政府拔了撑不了多久的款项,这就是战意高昂的体现??

从事实的完整度上看,新政府拔这点钱在前,差点要撤出北越在后,都充分体现了法国新政府根本没有继续打下去的信心。


三,清政府财政? 大伙可以查一下太平天国战争爆发前,清政府财政很好吗? 爆发初,又是何等窘迫? 是不是可以预计清政府没财力打下去了?直接宣布太平天国胜利了,捻军胜利了,天地会胜利了,苗疆起义胜利了?还是各种分裂的边疆叛军得逞了? 显然不是!

再说,清政府整个中法战争也就开支二千多万两,张之洞是两广总督,按理说财政压力最大,却是强烈主张打到底的,向清廷请求“冯军刻必进攻北宁,大胜后方可言和”。据张本人在《抱冰堂弟子记》中回忆,中法战争中,他筹饷500万两支援各战线,其中短短数月内,就给冯子材部队200万两。如果饷械奇缺,严重影响到战争进程,那么张、冯不可能一再要求打到底,尤其是张之洞,为此他已经严重得罪了清廷高层和李鸿章,一旦继续打下去却在饷械后勤上不继,张之洞是要承担头号罪责的。

何况张之洞本人曾亲口说过“事权不一,洞能请之;需饷需械,洞能筹之",这并非虚言,因为张之洞不仅几乎只以广东一省之力,就保障了前线几万官兵的薪饷,甚至还有余力向淮系的刘铭传据守的台湾汇去四十万两.


另外,还有一点北风没有看到,海外华侨为祖国反侵略捐款是巨大的,据苏联写的中国近代史,海外的旅美,旅日华侨就为清政府的军事需要前后捐了一千五百多万两银子.如果清军趁胜进军,捐款这一项亦可观.


四,主战派=清流派?

是的,清流派是有嘴炮,但不等于主战派就是清流派.主战的,还有这些人:

冯子材态:“去岁上谕‘议和者诛’。请上折诛议和之人,士气可奋,法可除,越可复,后患可免。” 定于四月十三日总攻朗甲 期以一年为期,收复越南。

张之洞:坚决主战,发电怒斥李鸿章

左宗棠:坚决主战,斥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

彭玉麟:坚决主战,要求一战到底,就是议和也要法国“偿海防兵费千余万!”,因力阻和谈未成,愤然写下“不许黄龙成痛饮古今一辙使人哀”

------"北风"敢说这些人,也都是"嘴炮"?


五,马江海战,法国海军很厉害?

北风:"30分钟内,福建水师兵船11艘,运输船19艘被全部击沉。清国海军官兵阵亡800多人。法方仅战死6人,受伤27人。"

但众所周知,马江之战,是法国人的偷袭,清朝相关方面畏懦而压制福建水师主战行为,搞得十分被动,竟让法国海军入港与清舰相近而泊.

这种胜,实在不武之甚

连苏联人也轻蔑的指出"法国舰队在福州附近对中国舰队进行强盗式偷袭"----苏联版《中国近代史》。


六,北风:说起来法国并未“不顾民族尊严的急忙乞求德国出来调停”“如此慌张有损国格”,恰恰相反,倒是德国频频示好于法国,支持法国在东亚进行殖民扩张


-----------这与法国在谅山战败后,丧失国格的请德国敌人调停有矛盾吗? 并不影响知友小竹子笔的结论啊

原因:首先,德国支持茹费里对外殖民,是近代常识,因为德国害怕法国将主要精力用于对德报仇。正因为这一点,茹费里内阁始终面对克莱蒙梭等强大的仇德派指责。

所以,当谅山大败后,茹费里的殖民政策遭到政敌的强烈指责,茹自然对此有所预计,但明明有此预计,却仍向德国请求调停,这无异火上浇油,更加激怒法国人民和政敌。也恰好证明小竹子笔认为的那样,即法国是输到慌张失措了,才不得不做出此有损国格,且更不利于茹费利政治前程的事。

有问题吗?



七,至于北风极力攻击张佩纶,并将之做为对整个主战派、清流派的概括,更是极其错误的。


7月21日,张佩纶电奏清廷,请求批准其封堵马江航道。此时尚能争取主动,打击法军。但清廷拒绝。据陈悦的说法(虽说此人对中法战争的描述同样极有错误和偏见),但对张佩纶在马江之战的澄清,却是有说服力的


当时条件下,张佩纶有心无力,马尾悲剧,不能说他完全无责任,但并非其无能、嘴炮、纸上谈兵、胆小所致 。

“7月14日,法国驻福州领事白藻泰(Comte G.de Bezaure)正式通报闽浙总督何璟,当天将有2艘法国军舰进入马江。就如何应对这一难题,张佩纶立即与闽浙总督何璟、福州将军穆图善、福建巡抚张兆栋等会商,何璟出示4月间军机处下达的“彼若不动,我亦不发”,必须等到法国军队登陆上岸才能动手的命令,最终“众议不敢阻,阻亦徒费口舌,两轮亦尚无碍。”讨论结束后,张佩纶立即电报军机处,认为如果遵照此前军机处的命令,“必俟其扑犯登岸,彼已深入,我不得势,”请军机处就此熟商给予明确指示。7月15日,军机处就前一天张佩纶的电请回复,命令张佩纶等“当向法领事告以中法并未失和,彼此均各谨守条约,切勿生衅,该国兵轮勿再进口”,如此软弱的电令,那句劝说法国军舰不要再进马江的话显然只是敷衍应付。”

“1884年8月16日,根据中枢内阁会商讨论的结果,清政府旨令沿江海督抚大臣,预告已经内定对法采取主战态度,要求各处做好战争的准备。“法使似此骄悍,势不能不以兵戎相见。著沿江、沿海将军、督抚、统兵大臣,极力筹防,严行戒备,不日即当明降谕旨,声罪致讨。目前法人如有蠢动,即行攻击,毋稍顾忌。” 身处与法军抗衡前线的张佩纶,当天另外收到了一份具体的指示,“法舰在内者应设法阻其出口,其未进口者,不准再入。”要求张佩纶立刻着手办理。自己屡次三番上奏请示先动手开战,但是廷议不准;眼下法国军舰有没有什么蠢动迹象;自己要求封堵马江航道的计策又不被通过,手脚被束缚的张佩纶,实在想不出怎样才能点住法国军舰的穴道,让孤拔的军舰动弹不得”

“株守遂已一月,请先发不可,请互援不可,机会屡失,朝令暮更,枢译(中枢、总理衙门)勇怯无常,曾李(曾国荃、李鸿章)置身事外,敌在肘腋犹且如此,国事可知!鄙见台北之捷本属夸饰,见机而作,即可转圜,孤拔意疲,了事甚易,失此而张皇言战,舍船舍炮而惟陆军乡团之是恃,直欲以耕锄棘荆而与坚甲利兵相搏,真笑谈也!”8月19日,张佩纶复电总理衙门,反将一军,请教发布命令者给出指教,究竟该如何来执行这个命令。不过今天,总理衙门根本无心顾及张佩纶的电报了。”


--------------------------------------------陈悦《中法海战:马江之上战云布系列》


更何况,左宗棠也对张佩纶的无奈和举措,多有理解并为之辩解。左宗棠有什么理由枉顾事实的为张洗地?


八,北风对冯子材部队的否定,尤其缺少认识。


“萃军并非清军主力部队,虽然多达万人,但只是冯子材于1884年12月初在钦州刚刚组建的团练武装,并不是久战之师。使用冷兵器尚可,热兵器就差多了”

--------不知以北风对中国近代军事的了解,什么算“清军主力部队”?

八旗?绿营?桂军?淮军、湘军? 这些军队,哪一支同法军作战比得上冯子材的萃军,或是同样不算"清军主力部队"的黑旗军?


或是说,北风拿“清军主力部队”说事,否定冯子材的萃军,其认识竟然低到所谓清军主力就等于战力强,非清军主力就等于战力弱?


真是令人无语了,就是这种认识水平,居然也好张嘴妄批众知友没几个认真分析的?你认真了吗?


至于所谓拿刚刚组建说事,更是缺少最起码的历史认知。部队组建不久,不等于没有战斗力,其战力来源于将帅的素质,来源于带队的官总的水平,没错吧?

想当年戚南塘组建戚家军,又才建立多久,就投入了杀倭?是否当时能作出戚家军战力不行,必无久战之力的预言? 做这种预言,岂不会被后来的事实彻底嘲笑?!


我还是想问句:你北风对历史认真分析了吗?


user avatar   China_S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曾剃头和他的得意门生李鸿章,核心想法就是“中国人不如洋人”,除了一味害怕鬼子、不断屈服以外没有做过什么对中国有利的事情。

曾剃头在天津教案里的作为很可耻,但他还派兵帮助左宗棠收复新疆,曾纪泽也是有贡献的。

李鸿章从一开始就反对收复新疆,说会占用东南军费。但左帅西征时,李的淮军一部在甘肃2年按兵不动、还报销了超过西征的军费,李在朝廷一直说做的坏话和散布失败言论,左成功后李又说这很简单。他的女婿张佩纶乱指挥葬送了左帅兴建的南洋水师(CCTV《船政风云》)。中法战争是清末最后一次顺利的对外战争史,但他自己把越南拱手让给法国人,还以为有成,十个法国将军都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左大帅最后吐血“此次越南和战,实中国强弱一大关键。臣督师南下,迄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遗恨平生,不能瞑目!”。后来李在收复新疆后十几年有充足的时间来编练北洋海军,但他除了任人唯亲、贪污受贿以外没有干过正事,自己的家属甚至和日本人勾结出卖军火和情报,花了很多钱却在关键时说“不可战”。即使战败后在马关吃了一枪也不知道让日本人减少赔款(当时日本人都怕他中断谈判,却没想到李中堂是日本人民久经考验的老朋友:)。当然,除了装模作样地做洋务(和自己狂捞钱)以外,李干过有点意义的事,可能就是在辛丑条约中避免了中国被瓜分,但这换别人应该也会,因为鬼子很精明的,所以这不能算他的功劳,毕竟他不能一辈子基本上不干好事吗。


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这些人物,像李这样只知自利、气度狭隘的真小人,一直都是主流,他们就是阻止社会进步的最大障碍;曾这样口是心非、假装中庸的伪君子,不会让社会进步,实际上是退步;只有像左和冯这样的真英雄,才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历尽坎坷却能够有机会崛起的最大动力,只有不畏艰险、一身胆气、敢于亮剑,才可能不断进步,打败强敌,最终让中国的未来更好!




  

相关话题

  刘备为什么没有杀了诸葛亮? 
  如果把苏联历任总书记拉到一个群里,他们会聊什么? 
  晚清满清贵族的生活有多奢靡? 
  怎样评价义和团? 
  丰臣秀吉为什么不就任征夷大将军,开创新一代幕府? 
  给中国古代帝王排名,赵匡胤能排第几? 
  历史上有哪些经典的不自量力的事件? 
  汉朝为什么不娶匈奴公主? 
  假如二战时中国没有被日本入侵,哪方武装势力能够统一中国? 
  现在世界上研究苏联历史水平最高的国家是俄罗斯吗? 

前一个讨论
数学里的 e 为什么叫做自然底数?是不是自然界里什么东西恰好是 e?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大多数人在做决策的时候,无法做到完全理性?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