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今日头条一口气签了 300 多个知乎大 V 的传闻? 第1页

        

user avatar   at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一天到晚收到各种推广合作的私信但没收到头条的邀请,他们肯定是报复我把看知乎弄没了之后不能一下子找到几千个大V还得吭哧吭哧挨个翻主页。

( ´◔ ‸◔')


像什么知乎大V就值这么多钱、谁在嫉妒谁冒酸水之类的片儿汤话就不说了。知乎大V群体一直渴望变现,最后发现在知乎社区本身变现始终是很困难的事,靠live赚到钱的有多少?

所以这些年大家也都想清楚了,知乎本身只做积累,变现的事放到外面去,有开公众号、开媒体专栏、出书的,有搞问答、咨询的,有拉到合伙人创业的,有借着知乎名气求职成功的,有原本就有名气靠着知乎的放大效应更上一层楼的。但这些基本都算是单人单条路,没什么可复制的价值,甚至某人走过一条路后别人就难再走。大多数大中小V们尝试了不少方法但所获甚微。

所以今日头条这种拉人法还是抓住了不少人的痛点。

每篇500,月上限一万,想到上限得写20篇。这个价格肯定拉不到任何高身价的作者,中等的也拉不到。甚至连长期写自媒体输出内容的普通作者都拉不到,拉到的人里估计有一多半是挺看重每月一万块钱的。但说实话,我觉得这个签约计划持续不久,大部分人每月保持20篇甚至更多不同主题的内容输出,如果之前没长期专业搞这个,持续下去有很大困难。最多两到三个月就会创作力下滑。要么咬牙写下去甚至开始注水东拼西凑和抄袭,要么就越写越少逐渐放弃。不知道头条那时候还愿不愿意花最多千字千元养着好几百个没内容也没啥人气的大V了。


很多人离开知乎又回来,无非是一个原因:

大多数地方都只会消耗你的人气,而知乎在消耗的同时还能积累。

这样的地方,整个互联网上都不多。就算复制了一个形式也毫无意义。

绝大多数人有了一点人气后就欣喜若狂,连忙把别的事都抛在一边,全力榨取其中尽可能多的价值。最后发现自己所谓的人气原来如此不经一榨,还是得回头慢慢重新积累。


唉,互联网才兴起多少年,网红都送走几十拨了。一度极盛,一度速朽。每次泡沫破裂时只有少数人轻快地跳入下一潭新水,留下大多数人在原地怅然若失。


user avatar   bridged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头条早就开始疯狂挖知乎和微博的中小V了(包括我也早就签了,这个条件吸引不到大V,但大V对这个AI自动分发平台意义也不大),至少几个月以前。只是因为“悟空问答”这个产品和知乎的竞品关系更明显,所以没人关注微博这边。偶尔生产内容是可能的,长期生产内容,没有稳定的收入是不行的,人不能靠爱发电。那边文章多了,自然这边就少了。何况今年3月入行以后,我还雇了一些兼职。

头条新闻的质量是很糟糕,也长期受人诟病。问答的质量也不及知乎,社区化能力不足。但是有了这样一批稳定中等质量的问答文章在编辑的主动推荐下掺入分发信息流,对内容的提升是很明显的。

知乎的问题是一贯的:对内容劣化、平台氛围恶化没有紧迫感(发现有编辑还在津津乐道知乎的“讨论氛围”良好,如果说讨论氛围是“不骂人”的话,那的确良好,但我怀疑大量的垃圾内容以及狂顶垃圾内容是不是不算在讨论氛围内?)。须知微博对内容的依赖比知乎低很多,微博没了内容光靠大V和各路营销号也能活得很好,知乎没高质量内容就容易步入下降的螺旋。前几天我偶然登入知乎,看见一篇文章仅仅一天拿了2500赞,这篇文章每个字都是直接从贴吧上抄来的(也算是很成熟的操作了,把贴吧各种瞎编的热帖复制到知乎相关问题底下,然后用几个营销大号推荐吸粉),见下图。瞎编出来的文章质量可想而知了。



贴吧是什么下场,原因是什么,知乎那帮无论产品运营内容水平都在业界前列的几个老板,没理由不知道吧?


user avatar   lou-xia-yipai-hu-y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是一个专门做今日头条、手机百度、天天快报、网易新闻、UC浏览器内容运营的小工作室老板,我知道如何把控这些平台用户的情绪如何引导他们写评论。说实话在这些平台混就是忍着恶心在谋生,这些平台发美食文章不会好好做菜,非得是儿媳妇做菜婆婆看不惯;讲汽车的不好好说车,非得写女司机撒尿;写军事的介绍武器没人看,金胖胖胖射一发吓尿美日韩打脸天朝流量暴涨;情感类直接就是黄色内容……这些平台跟知乎的调性截然不同,不同平台用户不同的,所谓的知乎大V签约头条,最终他们要么被头条同化写迎合屌丝的文章,要么找不到分享知识获得认同的快感而慢慢退出头条。 今日头条的用户群体与知乎用户重合的很少,总体而言就是两种群体。


user avatar   zhang-jia-w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三月份吧,头条问答——现在是悟空问答?——邀请过我。

跟我接头那位很真诚。听我说了几次“算了”、“还是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后,还是在认真说服我:

您每个月的文章,只要满500字,在头条问答首发,就算计酬回答;每个月发满15篇,每篇计酬之外,还可以获得税前1000元的酬劳;最高等级酬劳,是单月500x20=10000……

他们的态度着实真诚。但具体计算实在繁琐。

我直接说这酬劳不高,抵不了我付出的精力与麻烦,又有些不礼貌,所以只好反复道歉,算了。



我不很喜欢大V这个词。以及恕我直言,这性价比实在不算高。

但去那里的诸位,我倒是理解。

一来在知乎写字,确实不挣钱。那去找一个有收入的地方,挺好的。知识变现嘛。

二来,我知道有些位,因为在三百人之中属于高级存在,所以他们是有些优待的——比如,只要首发,没有排他。对他们而言,就是少了个在知乎首发而已,还多挣了点零花钱呢。

三来,虽然我自己常在知乎玩儿,但我并不是专属于知乎的——就像我并不专属于虎扑和豆瓣似的。所以对许多位而言,大概也这么想:就是换个网站玩儿而已。

四来,如许多位已经说过了的,知乎的历次改版和倾向,对内容输出者的保护,并不算出色。至少有两位跟我念叨过了,“没钱,至少给点成就感吧,现在连这都没法保证了”。当然有类似心绪的老哥们,多半直接潜水了;我不知道这三百位里面,类似心态占了多少。


用户以及他们所创造的内容,毕竟并不隶属于知乎。知乎作为平台,令他们的知识有了其他变现舞台。所以来来去去,也不奇怪吧。

我对头条问答不熟,所以希望去的诸位顺利吧。

至于知乎自己这里……让我想到点话题。

两年前吧,游老师、沃金、张亮老师、亲王他们某次吃饭时,说到过这个话题。许多话,在其他网站懒得说,在知乎就容易说出来——某些提问和回答是火刀火石,容易激发你的叙述欲。这是许多人乐意留在知乎的原因。


在激发火焰这一点上,知乎做得很棒。

但在保护和留下火焰——即,内容创造者,以及他们已经创造的内容——方面,知乎并不算很好。


所以回到题目。

其他网站在意所谓知乎大V——重申一遍,我挺讨厌这词的——并将之买走。

这点在意,是赞美知乎的激发能力;这点价就能买走,也可以说是知乎不擅长保护了吧?


user avatar   shan-yang-y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想很多大V拒绝的原因,是不想用钱来束缚自己的内心。哪怕可以多个平台同时发,给钱和不给钱,写作的滋味是绝对不同的,这是无法用理性来解释的喜欢文字创作的人的感性。

而正是凭借这份看似一点也不经济人的感性,才撑起来了知乎的最宝贵的分享精神。

但同时,我也希望这条新闻能够让知乎能够重视对于优质长内容的保护。之前有知友提到了一个我个人体会很深的问题,就是知乎的机制让很多优质长答案没有更新的激励。一个长答案发出来所有的关注度,就是发了长答案以后的几个小时,等过了一阵子哪怕突然有了新的想法和灵感时,再更新长答案却已经不会有很多人看了。

有太多很长的答案,读起来感觉会是一个精彩的故事连载的开头,但作者更着更着看到读者越来越少,自然也就烂尾了。

这种机制,从现状来看,就注定了知乎现在的环境出不了作家,只能出段子手,而从长远来看,就注定了知乎没法出一个类似《明朝那些事》的经典答案,或者类似《鬼吹灯》这种超级IP,只能翻来覆去出段子集和答案集,卖个一块两块,十块八块,让很多读者觉得看的不够味,让很多作者觉得索然无味。

知乎有些培育卓越长内容的环境,却没有关注过维护长内容的机制,这就如同是有一片肥沃的东北黑土地,随便扔掉种子就能长出庄稼,所以农民就任由庄稼野蛮生长,有啥割啥,平时最多除除虫,但没有精耕细作,没有挑水施肥。

如今知乎反而推出了想法功能,开始重视短内容平台,希望打造出一个认真版的微博,却似乎忽略了微博当年也很认真的历史。而我猜想想法功能作为一个短平快的短内容平台,将会制造出一批新的大V,以明星脸,自拍王,情感帝,转载哥和段子手为主。需要澄清,这不是知乎品味决定的,这是老百姓的品味决定的。说得高一点,这就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知乎想在短内容领域开辟出区别于微博的“清流”,就是在和有特定短内容偏好的人民群众作对。


user avatar   fatfox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在知乎上写了49万赞,然而并没有挣到1毛钱。

心碎。


user avatar   xingrim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对知乎的信心来源于知乎经济学领域。

对知乎水化的抱怨,几乎是老生常谈了。也许我关注更多的是经济学领域,所以我对知乎水化的感受不是特别深。相反,知乎经济学领域源源不断地贡献高质量内容,让我一直处于目眩神迷的状态。就像发现秘密花园的蜜蜂,欢喜还来不及呢!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当下,知乎依然是经济学学习者的最佳伴侣。为什么呢?首先,知乎上关于经济学的内容非常丰富,从初级水准到高级水准,几乎都有涉及。而且,很多时候,教材上艰深的知识,在这里被揉碎了,用你听得懂的语言重新组合,再次呈现给你。比如, @慧航 写的这篇 比较优势理论与农业生产率,恰好就是我们老师周一上课的内容,让人非常惊喜。其次,知乎对学术界前沿信息的同步速度也是相当惊人的。本以为,蔡师兄和陆毅老师、钟松发老师、Jessica Pan老师一起合写的文章,最近拿到了 ReS 的 R&R 的事,只有圈内人才知道。没想到, @Manolo 已经在他的知乎专栏里介绍过这篇论文了(见 女生,更容易在压力面前发挥失常?——来自高考的证据)。于是,就出现了这样有趣的一幕:几天前,有人在微信群里贴出了这篇专栏文章,论文作者(蔡师兄)本人看到了,非常激动,于是也在他的朋友圈里转发了。

正是由于这么多优秀而高产的经济学答主,孜孜不倦地耕耘,才有了今日的知乎经济学社区。试问,这样的氛围,是今日头条能够挖得走吗?

最后,斗胆自吹自擂一下:

如果你还觉得知乎越来越水了,那可能是你对知乎经济学社区一无所知。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悟空问答没找过我,不过我想了想就算悟空问答来找我我可能也不会去,当然是我个人原因。

第一因为我觉得可能我没那么多的时间。我从开始玩知乎到现在一年半,一共才写了244个回答,这是我的第245个回答,这么算下来每个月只能写到13-14个回答,这个离悟空问答的要求还有一点距离的。

第二我不想把回答问题当成一种任务,知乎是我在工作之余拓展自己思路、解答和分享的一个问答网站,如果说知乎给我规定:你每个月必须回答满20个问题,否者会怎样,那是相当于我在工作之外又多了一份工作,何苦呢?

第三这个钱给的并不多,一个回答500块钱。我正常都是用采集的数据来回答题目,从刷知乎到确定回答一个题目,再把这个问题化解为数据问题,然后去采集数据、数据清洗、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正常都要花上5-6个小时,有时候甚至1-2天的时间。如果非要量化这个回答的话,我这么说吧一般采集一个网站数据的外包都是5000+,别谈再做成报告了。

这个我相信经常为了回答探讨知乎上的一个问题要不停的查资料、做分析的很多答主都深有体会,比如在经济领域答案质量非常之高的 @司马懿

第四我坚信知乎能做好,知乎这个平台让我结识了很多有意思的人,很多认真探讨问题的人,通过知乎我认识了现在工作的老大、以及我的女朋友如今在一起一年多了,所以我觉得人总是要学会感恩的。

第五条说一说这300个知乎大V,我们尚且认为这个数量是真的。其实选择在什么平台是每个人的权利,而且并不是说在悟空问答回答问题了就不能在知乎回答问题了,只要能保证质量,一个人在多平台解答是完全没问题的。大家可以在知乎免费回答问题,自然有权利在其他平台收费回答问题。

另一方面从我每个月采集的数据来看,如果把粉丝过万称做V的话,知乎每个月增长的万粉都有200个以及以上,所以就算真的流失了这个体量对知乎没有太大的影响。


以上是我的一些看法,感谢阅读和点赞!


user avatar   davidts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前天我在微信知乎(zhihu.com)万粉群里看到今日头条以最高每月3万的报酬,签了300个知乎10万粉以上的大V的消息,没有想到这个消息立即传遍了全网,并且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我在这里不想去判断孰是孰非,作为一个从2013年就注册了知乎,每天要泡数个小时的重度老用户,我见证了知乎的成长和发展,也看到了不少问问题,我不请自来,谈谈我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知乎为何能如此成功?

根据2017年3月的数据,知乎有6900万用户,虽然不能与微博相提并论,但是作为一个问答社区,知乎毫无疑问已经是非常成功了。

知乎之所以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认为以下几点原因非常关键:


知乎COPY了一个非常好的框架

Copy to China——也就是直接把美国已经成功的网站复制到中国,是前两年的一个成功捷径,知乎团队在一个正确的时间点(2010年),复制了一个正确的网站(Quora.com),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

Quora是美国的一个时间线模式的问答网站,早期的知乎从Quora上复制了很多好的功能和特点,这包括:


时间线模式

早期的问答网站如Yahoo answers、Google answers、百度知道、爱问等都是以分类为索引的平板论坛模式为基础的,这种模式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垃圾信息过滤能力,所有主题都按发布顺序呈现在一起。然而好的主题通常是少数,垃圾主题通常占多数,平板论坛模式的呈现方法对垃圾信息的过滤手段非常有限,也非常原始。时间线模式则不一样,时间线模式必须先关注一些人,当你关注的人推荐(或者叫转发)之后,你才能收到信息。这其实是一种极其强大的人肉垃圾信息过滤器。通过时间线模式Quora、知乎用户可以得到非常良好的信息流。知乎用户都说知乎是“高逼格”,天涯、百度贴吧“LOW B”,其实知乎低逼格的主题多了去了,只是在时间线的人肉过滤器的过滤下,根本没有呈现到你眼前的机会。


一个问题只能回答一次 + Digg机制

坦白说,知乎本质是一个大论坛,以时间线为基础的大论坛,和天涯、贴吧这些在没有本质区别。传统平板论坛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一个主题(Topic)下,水贴(Post)太多,我们经常看到“什么顶一下、支持”诸如此类的垃圾贴充斥主题,而在一个问题只能回答一次的问答模式下,杜绝了个别人大量发水贴的可能性。同时,Quora有Voteup和Votedown,知乎翻译成赞同和反对,一个用户只能赞同或者反对一次,用户不能赞自己的回答。Quora/知乎会根据用户投票的数量计算后排序,低质量的回答被踩到底层。

知乎还有一个没有帮助功能,多人点没有帮助或者赞/反对比例太悬殊的更低质量的回答则会被“折叠”,失去呈现机会,这断绝了那些滥发水贴的人的希望,垃圾信息得到了进一步过滤。


公众拥有而不是用户拥有问题

这点是Quora/知乎与普通问答网站及论坛的一个明显区别。在Quora发起一个问题之后,你就失去了对问题的控制权。你无法删除问题,公众可以编辑及修改问题。这其实也是一种改善垃圾信息的机制。如果某个用户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观点,但是描述有问题或者缺陷,公众及编辑可以进行修改,使其变得不再是垃圾问题。其次,当一个问题讨论开之后,提供者就无法关闭或者删除问题,使得社区的劳动成果不会化为乌有。当然,为了避免恶意编辑,Quora/知乎提供了主题日志及回溯功能,恶意编辑有相应的惩罚机制。



用户拥有自己的回答,可以删除、管理回答的评论

我们经常看到论坛主题里有对骂的现象,这无可避免。但是Quora/知乎下面,很少这种现象。因为在知乎下面的回答,答案的所有人可以自由删除评论。如果有人出言不逊,在答案下面骂人,答主可以直接删除评论或者屏蔽他,那么就没有必要继续斗嘴了。这提供了良好的用户体验,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观点,争论在所难免。那些有其他观点的人可以自己写个回答阐述自己的观点,而只是简单不礼貌的回应会被答主删除或者被折叠。


以上这几点是知乎战胜天涯、贴吧这些老一代平板论坛式社区的几个关键的技术原因。当然,除了框架优秀,知乎在早期运营上也有可圈可点之处。我觉得主要有几点:


不弄虚作假

推特也好、微博也好,都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为了使得数据好看,有很多用户买假粉丝充数,而网站方面为了自己的数据好看,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意无意的纵容这种现象,虚假粉丝买卖成为一个产业链,更有甚者很多网站的管理人员有时候自己参与到这种造假活动中——虚假用户、虚假主题、虚假回复,很多都是官方自己搞的。久而久之,僵尸粉充斥网站,毫无营养的虚假主题遍布全站,弄虚作假的营销号以劣币驱逐良币占据信息流的主角,垃圾信息消耗了用户的热情、劣化了用户的体验。当用户明白自己是关注一群僵尸,或者一群僵尸在给自己点赞的时候,会是多么的失望和厌恶?而知乎在打击僵尸粉问题上立场坚定,毫不手软,用自动化的反作弊系统封掉了大批僵尸号,使得知乎的僵尸号问题远远低于微博,所以知乎粉丝的价值是实打实的,可以相对准确的反映一个账号的影响力,虽然在数据上不好看,但是对社区的长远发展是极为重要的。这次事件的主角——300个10万粉大V,在其他类似平台上按理说什么都不算,因为这类平台随随便便就可以买上十万八万的僵尸粉充数,但是唯独知乎不行,知乎的粉丝基本都是真实的活人,很难获得,拥有1万粉丝在知乎用户群里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和动辄几百上千万粉丝的微博比是没法比,但是贵在真实。

可以说,整个中国互联网,敢像知乎这样不顾及运营数据、KPI,把打击僵尸粉、打击虚假繁荣作为核心原则的社区网站,没有几个,恐怕也就是独此一家。正因如此,知乎才在众多社区和竞争对手脱颖而出,成为高质量、高逼格社区的代名词,知乎这是用真实打败了虚假,而真实,是无敌的!在中国这片虚假泛滥的国度里,真实,更是所向披靡!知乎就像独孤求败,也不是知乎太厉害,而是对手太虚假。

从这一点说,知乎很难有真正的挑战者,因为在中国出个不造假、不冲数据的IT公司真是太难了。


坚持邀请制,保持社区的一贯高品质

知乎在最初几年一直坚持邀请制。对于知乎这样的没有资源依靠的社区冷启动是非常重要的。邀请制造成了一种稀缺性,使得真正有参与意愿的人才能进入社区,保持了社会交流氛围始终在一定的水准之上,也使得用户更加珍惜自己的账号,保持整个社区的合理良性发展,持续有高品质的输出。这对知乎早期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 。邀请制的核心诉求是宁缺毋滥,宁少勿多。如果知乎在社区氛围没有形成良好形势的情况下,早早开放注册,也许很快就会像一般社区那样失去特点,迅速水化。


守得住寂寞

知乎早期用户数、主题和内容是非常有限的,一个回答几百个赞就全站传遍了。一天可能也就几条有趣的回答,但是社区氛围很好,已有用户玩的很开心,其实这也就够了。我们每天去翻看各种网站和APP,能找到的有趣内容也是非常有限的。但是作为一个网站运营者,这个数据就不好看了,可知乎并没有着急(也许着急也没有用),知乎没有因此开放注册,没有因此造僵尸粉和批量扒垃圾主题,而是坚持了自己的原则,守住了寂寞。这种现象至少持续了2~3年,在这个浮躁的年代,不是每个网站的经营者都有如此耐心慢慢培养自己的网站的。


讲完了知乎成功的几个关键,我再来谈谈知乎现在发生的问题。

大约在15年某个时间点,我感觉知乎不再那么好玩了。主要问题是“限流”和改版。


“限流”

在这个300大V被头条签走的事件中,知乎大V反应最强烈的问题就是限流,无论是在微信知乎大V群还是知乎如何看待今日头条一口气签了 300 多个知乎大 V 的传闻?这个问题下,知乎大V对“限流”的不满都溢于言表,也是讨论最热烈的。在05年之前,你的主题如果被知乎@vzch 这样的大V点一下,一夜几千赞是很平常的,当然像@vzch这种几百k粉丝的大V写一句话的回答也能“出场自带500赞”。知乎对这种现象好像并不赞同,或者认为这种现象是不合理的。在15年的某个时间点,知乎修改了时间线的传遍机制,用户的回答或者点赞这些消息不会再直接出现在其关注粉丝的时间线上,而是先传播给几个算法选定的用户,这些用户如果没有点赞或者点赞太少,就停止传遍,如果有人点赞就继续再传播一些人——知乎官方基本是这么解释的,具体的算法不得而知。这就是所谓限流。知乎官方否认有“限流”,但是官方解释有这个传遍机制的修改。然而无论如何,知乎那些辛勤耕耘的大V感觉是被“限流”了,很多几十几百k用的大V,回答的问题也就是寥寥几个几十个赞甚至没有赞,而我这种只有10来k粉丝的小虾米更感觉像被关进了小黑屋,大量回答回应寥寥,没有赞和回应,自然也失去了再回答问题的动力。而300个大V集体“背叛”知乎的事件,说明对知乎心灰意冷的不止是我一个人。很多大V的反映是这样的,知乎不仅没有给大V发过一分钱,甚至连流量和赞都限制住,都不舍得给,那么我为什么还要留着知乎呢?毕竟人家头条那边不仅给钱还给流量。

限流这个问题一直在知乎大V之间反馈了很久,但是知乎官方没有任何要改变的意思。可能从知乎的官方角度说,他们并不希望大V一出场自带几百赞,也不希望大V能主导社区舆论风向,所以也无意改变政策。但是从大V的角度说,没有赞了,玩的不爽,恰逢头条抛来橄榄枝,移情别恋再正常不过了。即使没有头条来挖,未来也可能会有其他类似的社区来挖,只不过暂时这些大V还没有找到合适替代品而已。


对时间线的破坏

不仅仅是限流问题,知乎还开发了所谓动态主页功能。动态主页功能会根据用户的情况,自动加入一些知乎认为优秀的主题在里面。老用户可以关闭动态主页功能,但是新用户无法关闭。一边是限制用户关注的其他用户的消息传播,一边是时间线中加入自己推荐的内容。知乎实际上已经破坏了时间线机制,知乎把一个以时间线为代表的web 3.0的先进架构,改造成了一个UGC的web 2.0+编辑选择的web1.0的风格的主页。换句话说,知乎的时间线已经废掉了,变成了新浪、网页一样的传统主页,只不过内容是UGC的,加上一点算法辅助。这是反潮流和倒退的。

打开动态主页知乎,你会发现给你推送的都是知乎上政治正确的所谓优质内容,而你关注的那些人的动态,知乎则根据自己算法决定是不是显示出来。

最近好像知乎觉得这样搞也不妥,就加入了一个特别关注功能,迄今为止我不知道这个特别关注是不是会让你关注的所有用户的动态都能显示出来,但是如果只有点这个特别关注才能显示你关注的人所有动态,那么原来的关注还有什么意义呢?


推特发明的时间线功能可能是互联网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但是知乎最近一连串对时间线的改变,已经让知乎的时间线渐渐失去意义。


改版

知乎在最初3~4年内,对UI和架构基本没有做大的改动,在国内这种升级成风的情况下可以说是极为罕见,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都让知乎能得以保持有Quora带来的优秀特点,维持了良好的用户体验。有人说国内很多网站都是改版改死的,我甚至觉得很有道理。不过好景不长,当知乎获得了几笔投资,手头宽裕之后,改版也开始了。最近一次大的改版,知乎用React框架重构了整个前端系统,手机上是不错。但是在PC上有很多反对意见,也有不少BUG。其实像知乎这种简单的信息呈现网站,根本没有必要用React这样的强交互框架。当然,对时间线的种种改造也是一种改版。在不断的改版过程中,从复制Quora带来的优秀特点也一点点被改掉了——这也是Copy to CHINA模式的一个弱点,因为复制者可能只复制了皮毛,而没有理解系统的精髓,即使早期可以克隆的很成功,但是由于不得要领,早晚也会丢掉。对于知乎来说,由于开始的3~4年架构基本未做大的改动,所以问题不是很明显,但是我相信经过这么多改造之后,大家感觉已经明显没有之前好玩了。

我们看到像推特、FACEBOOK之类的国外网站改版非常非常慎重,推特架构基本没有改过。FACEBOOK改版也非常慎重,每个新的功能都会做大量的AB测试,确保有正面作用之后才会更新。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有一个产品经理告诉你这个月什么也没有做,那可能真是一个难得的好人。不过我估计现实中国IT业不会有,有也早开除完了。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敬爱的乔布斯大爷说过的一句话:“决定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困难!更值得自豪!”


单薄的激励机制

咱们今天不提钱。只谈金钱之外的激励,但是除了赞和感谢,知乎基本没有。阅读量、用户排行榜、勋章头衔,一概欠奉。幸亏知乎不是做游戏的,否则那真的非常无聊的一个游戏了。当我想起连StackOverflow这种为最无趣的程序员准备的网站都有一大堆金银铜勋章的时候。我真觉得仅仅靠几个赞和感谢来激励用户的知乎能发展到今天还真是挺不容易的。


政治正确与心力交瘁

“知乎大V一律不得经商!”,这是我在知乎大V中间听过的印象最深刻的,也是最搞笑的一句抱怨。知乎不知道封了多少个发营销内容的大V,我也没法统计,反正据说很多。除了不得经商,知乎还有许多政治正确的东西不可触碰,比如女权问题、LGBT问题、宗教问题、民族问题,都有特有的政治正确观点,如果你与之观点相左,那还是不要发了,否则被围攻恐怕在所难免。朋友之间友情点赞也得小心,因为互相点赞在知乎也是涉嫌违规,知乎也封了很多互相点赞的的账号。总之,在知乎发言要小心翼翼,不要触碰各种雷区,有时候感觉真的有点心力交瘁的感觉。知乎的普通用户在这种社区环境下培养的也格外挑剔。在这里的一言一行都要装的高逼格一点,有品位一点。有时候感觉真的很累,何苦呢,刷刷微博快手多轻松开心?

知乎达到了差不多7000万用户,我相信也来到了一个瓶颈,这里是阳春白雪,注定不能与占中国人口多数的普通劳动群众有太多共同口味。


大V日子不好过,普通用户日子就好过啦?

我们回到知乎限流的问题,如果真如知乎自己解释的那样,对时间线的推送限制算法是针对所有用户一视同仁的,那么问题就更严重了。你想想,连几十k几百k粉丝的大V的答案都只能得到非常有限的传播和寥寥的几个赞,那么几百粉甚至没有粉的普通用户的回答,会有人赞?回想下这两年我看到的回答,凡是排在前面的回答,都是有大量粉丝基础的,真正没有粉丝基础的小白用户能有好的排名的回答相当罕见。也就是说,7000万用户里,绝大部分用户都是看客,真正在持续输出优质内容的人是极少数。

我关注了大概200多人,基本都是知乎大V,我也没有精力关注更多,知乎关注一个人也不容易找。因为知乎没有用户排行榜和推荐,只能在平时慢慢积累。平时刷时间线更新都非常缓慢,经常很久都没有新的消息。我觉得知乎在消息过滤上做的是太过头了点,过头的已经几乎没有消息可以推送的用户的时间线上了。

知乎的时间线推送算法阻碍信息的有效流动,用户的写作和回答热情的得不到激励和回报,自然不会有人愿意参与到游戏中来。时间线就像一条河,知乎在这条河上建了一座水坝,水流减缓了,大河不流了,小河还能奔流不息?

以上就是我对知乎存在问题的一些看法,有很多我也没有讲,主要是篇幅和时间限制。下面我讲讲知乎的未来。

知乎的未来

你别开玩笑了!未来无人能够预测。我要是能预测未来,我早不在这里码字了。所以知乎的未来我是没法预测,把未来添加在标题里也只是装点下门面,看上去更炫一点而已。我只能说这次300大V被签走事件,不管知乎官方在不在乎,都有很重大的影响。不过按照知乎一贯的作风,应该不会有什么改变。

知乎是一个非常好的写作平台,曾经也输出了很多优质内容,甚至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我非常希望知乎作为一个优质平台能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这绝对是真心实意的。

知乎已经融资到D轮,也面临不小的营收压力。这次事件究竟会对知乎产生什么影响还难以判断,只能把答案交给时间。

======================

本来不太想写这篇文章,我不想得罪任何人,给人提意见没有几个有好下场的,但是我有时候就是禁不止寂寞,总想蹭蹭风头。这里先道个歉,如有得罪之处,还请各位海涵。


user avatar   liu-yi-jie-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哪个网站是因为核心用户被竞争对手买走了然后倒了的,真没见过。

但是,像知乎这么能作妖(还不倒)的,我也没见过。

记得之前看过一个高票答案,说见到心仪的姑娘,哪怕对方有了男朋友也该去撩下,就好比经理看到竞争对手的业务员能力强业绩好,也要过去尝试挖下墙角,能成不能成都是次要,关键是,下次他再被老板为难的时候,心里自然会想:你特么嚣张个屁,谁谁谁家出多少多少钱挖我我都没去……

今日头条也好悟空也罢,带走的这批大V,哪怕你再看不上人家,也不能否认一个事实就是这些人给知乎带来过大量的优质内容和流量,不然竞对哪儿那么大方(此处应有炫富嘲讽),更关键是,就算没被“挖走”的,你也不要高兴太早了,更别觉得这是什么忠诚和粘性,无非是价格条件没谈妥,这次谈不妥下次未必不开高价,哪怕此次都谈不妥,就像被撩过的女友和业务员一样,心里已经埋下了备胎的种子,跟你还能处多久,那得看今后你表现了。

为啥说知乎作妖?搞个社区,前方百计的限制自己用户做大,限制用户涨粉涨流量的,除了知乎我真没见过别家这么玩儿的。你看微博动辄几千万粉的号,知乎这最大V张佳玮不过也才百万出头,跟人差了一个数量级,再往下看几十万粉丝的都是稀罕,几万粉的在知乎都算V了,跟微博这点人数你都不好意思开口接广告。

你看看知乎粉丝数排行,张佳玮以降,李开复黄继新周源张亮……五个里面四个是知乎自己的,不是创始人就是投资人,说好了砸钱办社区,搞到最后搞成后宫了,活跃用户全靠自己人粘着,创业创出这种业绩的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吧。也不算前无古人,上一个这么搞内部少数小团体的社区是罗永浩的牛博,当年也是很火,后来啥下场都知道了。

反正我就是始终想不明白,为啥知乎就这么怕,这么不愿意看到自己的用户涨粉太快,影响力太大,流量太多呢?你一开养猪场的老板一天到晚担心猪太胖了想方设法给猪减肥,你说这是不是有病?是不是病得不轻?

搞时间线,就请你尊重时间线的逻辑,搞关注功能,就请你尊重关注功能的逻辑,千万别觉得自己太聪明了把用户都当傻逼。

正常用户脑子里“关注”的逻辑是啥?我关注张佳玮,意思是说我觉得张佳玮写的东西很好,以后他要再写了啥东西,我要让他出现在我的时间线上。——这叫正常“关注”逻辑

知乎脑子里的“关注”逻辑是啥?我知道你关注了张佳玮,但我们觉得他写的东西你不一定爱看,以后他再写了啥东西让不让你看到我们先考虑考虑。——这叫知乎“关注”逻辑

你说你是不是有病?

正常用户写回答的逻辑是啥?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我写出来了,我要让关注我的人和关注这个问题的看到我的答案。——这是正常人回答的时候脑子里的逻辑。

知乎的”回答“逻辑是啥?我知道这个问题你是这么看的,但我觉得你写的东西关注你的人不一定爱看,让不让他们看到我们先考虑考虑。——这是知乎的关注者逻辑。

你说你是不是病得不轻?

关注了他不推送给我我“关注”干啥?

有人关注了我我的答案你不给推送你告诉我他“关注”我干啥?

你告诉我个人主页右面“关注者”人数啥意思?哦虽然关注了你但你的动态他们未必看得到哦亲……你们跟投资人报成绩的时候敢不敢说大哥你看我们活跃用户一个亿但是活不活跃不一定哦亲……

说到底,知乎这玩儿法背后,彻头彻尾的,骨子里透出来一种“我比用户聪明多了”的傲慢,这是知乎最作死的地方,之一。

还有怎么作死的。一个劲儿强调自己是高端社区,高质量内容,知识分享有营养有价值,瞧不起微博看不上快手,别家都low逼,互联网逼格就靠我撑着。

可以,自古圣贤都寂寞,曲高必和寡,你想走阳春白雪小清新,又受不住清贫耐不了寂寞,闷骚骚撩扯羞答答勾搭,既想要逼格高有品位,又想要门庭若市宾客盈门,咋想得那么美呢?既想要活跃度,又不愿意给用户喂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板起脸来教育人,这个要求迄今为止全中国唯一做到的一家媒体叫新闻联播,你想做先考虑考虑背后有没有大哥。

说了这么多,其实跟挺多用户一样,就是接今日头条这事儿,找个由头发泄一下被知乎给恶心坏了的心情。知乎是你们的,域名是你们的,代码是你们的,品牌是你们的,甚至我们创作的内容,版权使用权也是你们的。

今儿这事儿无非是给很多人提了个醒,知乎也是我们的,而且我们不只有知乎。




        

相关话题

  最近考虑辞职去创业, 全职拍记录生活类型的内容,从零开始还有机会吗? 
  腾讯超前点播案败诉,南山法院判决「套娃条款」无效,对此你怎么看 ? 
  在字节跳动工作的感受如何? 
  你的名片是什么样的?你见过最好的名片是什么样? 
  如何评价网易? 
  如何看沈南鹏「中国互联网很多地方已走在美国前列」的观点? 
  HTML模板放在国外服务器,API服务器放在国内,这样可以在不备案的同时提高国内用户的访问速度吗? 
  「哈维尔事件」视频是如何做出来的?我们应该如何甄别视频的真假? 
  如何看待西贝前副总转发涉西贝涨价评论「 95 %微博网友月收入在 5 千元以下」?你觉得西贝菜价高吗? 
  为什么知乎上说薪酬时,都以 K 为单位而不是直接说几万? 

前一个讨论
小成本电影是如何逐渐退出市场的?
下一个讨论
真的有人种优势这东西么?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