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西班牙和奥地利分别如何统治西属/奥属尼德兰? 第1页

  

user avatar   count_palatin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用分别,连着看就行。

  历史爱好者对南尼德兰常有三大误区。

  误区一:西属/奥属尼德兰是受“宗主国”严密控制的“殖民地”。

  事实一:南尼德兰在哈布斯堡君主国框架内同其它属地的关系是结构松散的共主邦联,有独立的总督和政府。这种关系更类似19世纪的俄属芬兰,而非俄属波兰。尼德兰也并非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在查理五世时期,尼德兰属地的地位甚至高于西班牙。

  误区二:西班牙/奥地利一直努力把南尼德兰攥在手里。

  事实二:哈布斯堡王朝至少六次试图分离南尼德兰,用合算的方式分离南尼德兰一直是哈布斯堡王朝对该地的基本方针。西班牙的方略是建立一个稳固友善的君主国盟友,奥地利的方略是拿南尼德兰来交换更有价值的领土。但是直到1815年,哈布斯堡王朝都没能实现理想方案。

  误区三:西班牙/奥地利在三百年的统治当中给比利时社会带来了重大影响。

  事实三:南尼德兰社会高度独立,哈布斯堡王朝带来的影响十分有限。在1750年前,宫廷/驻军对社会的影响很小,政府也没有任何推广外国文化的意图。在1750年后的集权改革当中,政府的主要举措是推行法语,同样没有民族主义色彩。法国和荷兰的文化影响在任何一个时期都远大于西班牙和奥地利。

  接下来,本回答将简单梳理西属/奥属尼德兰的政治和社会史。读者将会发现,很多事实都会挑战历史爱好者们对于这个地区的一般印象。


一、普世帝国的勃艮第王冠:1560年前的尼德兰

  1517年,人称“根特的查理”的十七岁少年在伊比利亚北方海岸登陆。当地人非常紧张,担心这位新君主的到来会让西班牙及其海外领土变成勃艮第的附庸。

  这位查理的母语是法语,亲信都来自弗兰德斯和弗朗什孔泰,他的头号敌人是法国国王,他在旁人眼中的身份是勃艮第人。出于担忧,西班牙人提出了四个条件:查理必须学会西班牙语;不得在西班牙任命外国官员;除了矿产税不得调用其它金银收入;必须尊重其母亲胡安娜女王的权利。

  妥协之后,查理方才得到了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的王冠。

  两年之后的1519年,查理的祖父,神圣罗马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驾崩。在奥地利亲戚和西班牙金银的帮助下,查理再次战胜了德意志本土派的担忧,当选为继任的新皇。在他前往德国加冕期间,一些不满的卡斯蒂利亚城市居民发起了公社起义(Revolt of the Comuneros),“西班牙的国王应该留在西班牙”,但是他们的呼声最终遭到镇压。西班牙公社起义虽然失败,但是至少提醒查理必须解决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如何协调哈布斯堡王朝各领地之间的关系。

  1521年,查理做出了一次对领地的重大安排。在一次家族会议上,他把奥地利的哈布斯堡世袭领地交托给了弟弟斐迪南,这既是因为他无暇管理这块领地,也是因为他必须考虑家族成员的利益。哈布斯堡家族对外向来团结,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内部没有矛盾,斐迪南在查理继承西班牙时可能就有过抱怨,查理必须尽快补偿他。1521年的划分只是一个预告,这场争斗在查理晚年又将重新上演。而奥地利家族成员确实表现不凡,在1526年后拿下了匈牙利和波西米亚的王冠,在未来的1573年还将争取波兰王位。此外,他们还为查理分担了来自奥斯曼帝国的陆地进攻压力。

  同样是在1521年,英格兰和哈布斯堡王朝在尼德兰的布鲁日签订密约(Treaty of Bruges),相约继续一起对付法国人。在英国人眼中,面前的合作伙伴依然是106年前和自己携手攻占巴黎的勃艮第老友。六年之后,由于亨利八世想要和查理的姨姨阿拉贡的凯瑟琳离婚,而罗马教宗在查理的影响下不允,导致双方关系恶化(以及英格兰的宗教改革)。但是这次冲突没有破坏双方的传统友谊,直到查理去世之后数十年内,英格兰仍然把海峡对岸的陆地视为勃艮第的某种延伸。

  问题在于,作为“勃艮第君主”但是远远不只是“勃艮第君主”的查理五世,该用什么制度管理属下的庞大领地。

  16世纪是西班牙的美洲征服时代,美洲的政治制度在这一个世纪当中,从一片混乱走向基本成型。但人们常常忽略的是,查理五世的欧洲领地也经历了差不多同样的进程。16世纪不仅仅是西班牙美洲领地政治框架的成型期,事实上也是其欧洲领地政治框架的成型期。

  对于欧洲封建传统来说,分散领地的共主联合可谓家常便饭。但是像查理这样,统治着如此庞大又如此分散的领土的君主,却是欧洲历史上的首例。

  在理想和现实的共同作用下,聚合委员会政体(El Sistema Polisinodial)应运而生。

  这一制度的核心特征是,政府由分管不同事务和领地的多个委员会构成,每个委员会各自向君主负责,没有统一的行政枢纽。

  在19世纪部长制集权政府确立之前,聚合委员会政体一直是西班牙国家的基本模式。

  El Sistema Polisinodial 是西班牙高中历史课本上的知识点之一,但是在英文和中文材料当中并不常见,也没有通用的译名。Polisinodial 一词由三个部分组成:

  前缀Poli- 表示“多重的,聚合的”。

  中段-sinod- 来自Sínodo一词,表示“会议,议会”。

  后缀-ial 是名词形容词化的常见后缀。

  聚合委员会政体包含的委员会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国务委员会、主题委员会和区域委员会。

  国务委员会由来自不同领地的幕僚共同组成,负责就重大事务向国王提出建议。在查理五世时期,这一委员会是理论上的行政枢纽,但是在执行上没有实权。在查理五世之后,权力中心事实上转移到了卡斯利蒂亚区域委员会手中。

  主题委员会负责处理不同的事务,主要包括财务委员会、裁判委员会(司法)、十字军委员会、骑士团委员会、战争委员会等等。这些委员会的组织相当松散,许多甚至是临时的。主题委员会从18世纪开始改革,在19世纪消亡,转变为现代政府的部长制。

  区域委员会负责管理不同区域的内政,一般由本地贵族和外来官员共同组成。理论上,各个区域委员会是平等的,实际上重要地区的委员会权力更大。例如负责管理美洲和菲律宾殖民地的西印度委员会,机构设在西班牙,从属于本土。除了短暂存在的纳瓦拉委员会以外,西班牙帝国由六个区域委员会组成:

  卡斯蒂利亚委员会、阿拉贡委员会、葡萄牙委员会(1580-1640年)、西印度委员会、意大利委员会(从阿拉贡委员会分出,兼领米兰)、弗兰德斯委员会(主要负责尼德兰)。

  从菲利普二世时期开始,卡斯蒂利亚成了帝国的中心,其它委员会基本都由卡斯蒂利亚人和当地人共同构成(西印度委员会则都是卡斯蒂利亚人)。波旁王朝时,失去了尼德兰和意大利的西班牙又取缔了阿拉贡委员会(1715年),只保留卡斯蒂利亚委员会和西印度委员会。19世纪初的美洲独立和政府改革让地区委员会制度也成了历史。

  可以说,15-18世纪的西班牙,特别是查理五世时期的政府,就是一种复杂又典型的前现代国家组织。

  在菲利普二世及其后人的统治下,卡斯蒂利亚掌握着实权。但是在查理五世时期,没有任何一个地区居于中心位置,而尼德兰的地位还算比较优越的(拥有较多幕僚和较大影响力)。查理五世之后,卡斯蒂利亚以外的地区陷入了相对从属地位,但是聚合委员会政体这一基本框架没有变动。

  因此,“西属”尼德兰一直有自己的政府,有自己的总督,有相对独立于卡斯蒂利亚的地位。

  而且,西班牙人本来也不认为这块领地非要绑定在自己身上。

二、黄金鸡肋,白银山芋:1560-1815年的南尼德兰

  1550年,奥格斯堡,哈布斯堡的又一次家族会议,箭在弦上。

  五十岁的查理五世,在那个时代已经是一位老年人了,他必须要安排好自己的遗产。他打算把自己拥有的一切都传给儿子菲利普,包括心爱的尼德兰,宝贵的西班牙,多产的意大利,还有尊严无比的帝国皇冠。

  他的对手被称作斐迪南派,名义上由他掌管奥地利的弟弟斐迪南领导,但是这一派系真正的领袖是斐迪南的儿子马克西米利安。年轻的马克西米利安是个狡猾的外交大师,他时而和法国人眉来眼去,时而向德国新教徒示好,这些人愿意帮他阻止查理五世遗产的传递。

  愤怒的查理指责亲戚的背叛,而马克西米利安不惜家丑外扬,把争吵的内容泄露出去。查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写给姐妹的信当中,他说兄弟的态度比法国国王的做法还让他痛苦。

  在漫长的拉锯之后,双方约定帝国皇位应当在两支表亲间来回交接(只是后来奥地利系并未遵守诺言)。而西班牙、意大利、尼德兰顺利传到了菲利普二世的手里。

  但是,在菲利普二世上台时,通过遗产分离西班牙和尼德兰已经在计划之内了。

  1553年,还未继承西班牙的菲利普迎娶了英格兰女王玛丽一世。按照双方的约定,如果双方顺利诞下子嗣,这个孩子将成为英格兰和尼德兰的君主,西班牙和意大利则交给菲利普和前妻生下的长子。

  也就是说,在查理五世去世之前,在哈布斯堡王朝的未来规划当中,存在三个而非两个君主国,尼德兰不会同西班牙或奥地利绑定在一起。

  这是哈布斯堡王朝分离尼德兰的第一次尝试。

  不幸的是,玛丽一世在1558年撒手人寰,没有留下任何子嗣,继位的伊丽莎白一世又拒绝了菲利普的求婚。通过王朝联姻在西北欧建立哈布斯堡新君主国的计划就此泡汤。之后局势的迅速变化让西班牙人来不及思考分离尼德兰的新方案。

  1560年代,随着卡斯蒂利亚权力的扩大,西班牙君主国内部的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尼德兰付出了越来越多的财税,在自治权利上却日益受到打压。其结果就是,尼德兰发起了抗争运动,要求国王让步。

  尼德兰一共有十七个省份,这些细碎的地区团结起来才能抗争。于是,北方七省组建了乌得勒支同盟,南方十省组建了阿拉斯同盟,它们创立的目的都是为了跟国王讨价还价。

  很多过于简约的说法把乌得勒支同盟称为独立派,阿拉斯同盟称为保王派,用结果取代了动机。事实上,大多数尼德兰人一开始希望得到的都是“有条件的国王统治”,而非完全独立或者无条件维持现状。南方和北方当时都有大量新教徒和天主教徒,双方虽有矛盾,但是主张并没有很大分歧。是尼德兰危机的后续发展把局势推向了极端。

  西班牙虽然无意绑定尼德兰,但更不会让它白白丢掉。西班牙人发现,阿拉斯同盟更好说话,条件也更容易满足,那么不妨拉一派打一派,速战速决了事。

  然而谁也没想到,这场战争打成了漫长的拉锯战,一打就是八十年,还打出了一个独立的荷兰共和国。

  在战争的最初几年,南尼德兰人还十分同情北方,对西班牙军队充满嫌恶,1575年西班牙弗兰德斯军团洗劫安特卫普的暴行更是让很多人逃离南方。然而从1580年代开始,北方开始对南方进行有计划的劫掠和封锁,特别是斯凯尔特河的封锁行动持续了上百年,让南尼德兰赖以繁荣的贸易一蹶不振,安特卫普和布鲁日这些昔日辉煌的城市都衰落了下去。南北方的常年敌对最终引发了转折,北方向着独立的道路一去不返,而南方则宁愿拥护西班牙统治,来对抗北方的欺压。

  直到今天,历史上的斯凯尔特河封锁仍然是荷兰和比利时两国矛盾的抓手。

  尼德兰的战争局势让西班牙暂时搁置了分离计划。直到1598年,随着菲利普二世的去世,以及战争进入僵持阶段,哈布斯堡王朝第二次尝试建立独立的尼德兰国家。

  1598年,自知不久于人世的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放弃尼德兰统治者头衔,将其交给自己的女儿和女婿。在1598-1621年间,西班牙的伊莎贝拉.克拉拉.尤金妮亚(Isabella Clara Eugenia)同其丈夫,奥地利的阿尔伯特大公(Archduke Albert VII)成为南尼德兰的统治者。两人治下的南尼德兰拥有事实上的独立(尽管依赖外国军队作战),也创造了比利时历史上著名的“黄金时代”。

  来到尼德兰后,大公夫妇积极与荷兰作战,借助斯皮诺拉侯爵的将才,弗兰德斯军团攻取了多座城市,逼迫荷兰在1609年议和停战。在大公夫妇治下,南尼德兰迎来了长年战争后难得的喘息,土地得到复垦,商业重开,各国艺术家和外交官成为布鲁塞尔宫廷的常客,这一时期以大画家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和巴洛克艺术发展闻名。

  不幸的是,伊莎贝拉和阿尔伯特的孩子都夭折了,这意味着他们死后西班牙只能收回这块试验场。在统治的最后几年当中,大公夫妇努力用自己的威望争取南尼德兰人对西班牙统治的支持,他们的努力也没有白费。

  1621年,随着阿尔伯特大公的去世,以及西班牙与荷兰再度开战,南尼德兰回归西班牙君主国。在漫长的三十年战争当中,南尼德兰再度饱受摧残。最终,战争以西班牙落败,荷兰独立告终(1648年)。在战争的最后阶段,西班牙人把大量弗兰德斯军队调到伊比利亚半岛,试图阻止葡萄牙独立。比起葡萄牙,南尼德兰并没有那么高的重要性。

  在1650年后,法国和荷兰都把南尼德兰视为扩张目标,瓜分这一地区也是两国达成的默契。与此同时,西班牙缺乏气力,只是由于舍不得北海港口,也不愿便宜法国,才没有退出尼德兰。在法西遗产战争(1667-1668年)当中,法国夺取了西属尼德兰的多座堡垒和城市,但是引起了荷兰的警惕。荷兰转而支持西班牙,引来了法国的报复。在1672年的法荷战争当中,西属尼德兰允许法军通行,荷兰人被迫决堤自卫,而法国也事实占领西属尼德兰数年。可以说,17世纪下半叶西班牙没有失去南尼德兰,主要是依靠国际局势,特别是法荷之间的矛盾。

  1650-1750年是荷兰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却是比利时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北尼德兰的繁荣建立在南尼德兰的苦难之上。南尼德兰经济凋敝,饱受战乱,只有不受西班牙统治的列日主教国还比较景气。

  在法西遗产战争刚刚落幕的1670年代,哈布斯堡王朝就开始第三次计划建立独立的南尼德兰国家。1685年,西班牙准备拥立神圣罗马帝国驸马,巴伐利亚的曼努埃尔为尼德兰的世袭总督。这一方案也得到了英国国王(光荣革命后上台)兼荷兰执政威廉三世的肯定。威廉三世认为,马德里的虚弱统治和总督换届时的空窗期给了法国人可乘之机,在南尼德兰建立一个坚强的独立国家无疑更好。但是由于西班牙宫廷内部的掣肘,曼努埃尔没能获得高度自治权和世袭权,这一计划又暂时搁置。而随即而来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年)又打乱了之前的所有部署。

  在战争期间,西属尼德兰被法国盟军占领,成了法国与英荷普奥等国交战的战场。战争之后,按照《乌得勒支条约》(Peace of Utrecht,1713年),南尼德兰转入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手中。奥地利人对南尼德兰的态度同之前的西班牙表亲是一贯的,就是打算将其分离。

  只不过,西班牙人是打算建立独立盟国,奥地利人是想拿它交换其它领地。

  奥地利人得到南意大利和南尼德兰两块领地之后,对其并无大的兴趣,认为它们价值不大,又难以守住,因此一直想要换成其它领地。在波兰王位继承战争(1733-1738年)后,奥地利拿南意大利同西班牙波旁王朝换来了帕尔马。在七年战争(1756-1763年)中,奥地利与法国约定,以南尼德兰交换法国出兵攻打普鲁士,为奥地利夺回西里西亚。然而战争的结果是,奥地利没能打败普鲁士,因此法国也没得到南尼德兰。

  这是哈布斯堡王朝分离南尼德兰的第四次尝试。

  在统治方式上,1750年前的奥地利人和西班牙人几乎没有区别,都是维持松散的共主联邦。唯一的区别或许就是奥地利时代的布鲁塞尔宫廷有更多的德国人而非西班牙/意大利人(他们都说法语)。1750年后,奥地利在各个领土上开展政治改革。在奥属尼德兰,改革的主要举措是增强政府集权,推广法语,以及奥地利东印度公司的创立(该公司的两个中心一个是尼德兰的奥斯坦德,另一个是达尔马提亚,1775年创立,十年后就破产了)。奥地利找不到合适的接盘方案,就只能把南尼德兰留在手里,进行有限的治理。

  在18世纪下半叶,奥地利一直想用南尼德兰交换巴伐利亚,只是苦于没有机会。在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1778—1779年)当中,奥地利与巴伐利亚的继承人约定用南尼德兰交换巴伐利亚,却被普鲁士和萨克森用战争阻止。哈布斯堡王朝分离南尼德兰的第五次尝试就此失败。

  1789年法国革命时,作为法国的“北方邻国”,奥地利军队得以第一时间干涉。然而在战争当中,奥属尼德兰被法国人兼并,直到拿破仑落败的1815年,奥地利终于再次得到了交换的机会。

  在维也纳会议(1815年)的谈判桌上,面对普鲁士的冯.洪堡,法国的塔列兰,俄国的亚历山大一世,梅特涅亲王一番舌战,终于打掉了南尼德兰这张粘手牌。不过,奥地利没有如愿以偿地换来巴伐利亚。在列强掣肘当中,19世纪初的奥地利终于用南尼德兰换来了米兰和威尼斯......

  这是哈布斯堡王朝分离南尼德兰的第六次尝试,也是唯一成功的一次。

三、踏雪无痕西班牙,嫁衣裁缝奥地利:哈布斯堡时代的社会遗产

  1567年,当阿尔瓦公爵率领的远征军沿着著名的“西班牙大道”(Spanish Road)从米兰前往尼德兰镇压反对者时,和他们一起出发的还有三千名意大利妓女。

  作为近代史上建制最久的正规军之一,弗兰德斯军团是一支多国部队,尽管人们习惯称之为“西班牙军队”。军队的四分之一是弗兰德斯和瓦隆本地人,四分之三是外国人。外国人中最多的是德意志雇佣兵,还有来自法国、瑞士、爱尔兰甚至阿尔巴尼亚的战士。在南欧人当中,意大利人又占了一大部分,真正的“西班牙人”其实人数极少。

  而西属尼德兰宫廷情况也差不多,历任总督当中就有多位意大利人和德意志人,下属的秘书和官员也没有多少西班牙人,况且这些人大多还说法语。在基层行政当中,官员们说瓦隆方言和荷兰语,西班牙“宗主国”的意志,基本都停留在布鲁塞尔上层。

  因此,西属尼德兰和西班牙之间的交流并不密切,远远逊于临近的法国,荷兰,以及莱茵河流域。两地之间更缺少对于文化传播至关重要的移民活动,军队的影响就是带来了一批源于西班牙语的军事词汇,宫廷则是加快了巴洛克艺术的传播,除此之外,西班牙统治几乎没留下什么影子。

  和西班牙的绑定没有大大加强两地之间的联系,因此和西班牙脱钩也没有弱化这种联系。在南尼德兰归属奥地利的18世纪,仍有南尼德兰贵族继续为西班牙国王服役。弗兰德斯的克鲁瓦侯爵家族在18世纪末还为西班牙贡献了两位美洲总督(Carlos Francisco de Croix & Teodoro de Croix,分别为新西班牙和秘鲁总督)。当然,这种情况在西班牙君主国内并不罕见,例如圣博诺亲王(Prince of Santo Buono,18世纪初的秘鲁总督)就是南意大利人。

  至于奥地利人,在18世纪初可以视为西班牙统治方式的延续(对于当地人来说,连“改朝换代”都没发生呢)。在1750年后开始现代国家(而非现代民族)的构建,然而之后不久,随着布拉邦特革命和法国革命的到来,这块领地也离奥地利人远去了。

  如果说奥地利的统治一定程度上助推了1830年比利时反抗荷兰的民族起义,大概是有道理的。

  在现代比利时的历史叙述当中,人们虽然会诉说哈布斯堡时代政治经济不独立的后果,但是基本不会把矛头指向西班牙/奥地利,主要批评的只有荷兰。反过来说到近代比利时的社会发展和文化成就,人们也不常谈起西班牙/奥地利,因为同法国以及荷兰的联系显然重要得多。

  1635年,法王路易十三派遣使者到布鲁塞尔,向西班牙国王宣战,这是近代史上最后一次以传统方式遣使宣战。

  法国国王清楚,南尼德兰的中心从来都不在马德里,或者维也纳。向它的主人宣战,自然也不用麻烦绕远。而且最方便的是,在布鲁塞尔,从来只要说法语就够了。


user avatar   algorithmbird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怎么没人提《圣斗士星矢》啊?

这个系列作品的特色不就是回回都是一部的戏就半天时间么?

黄道十二宫篇:纱织中了天箭座的箭,必须12小时内突破圣域十二宫。

北欧篇:奥丁代言者希露达被海皇戒指蛊惑令冰川融化,纱织代替希露达阻止冰川融化但是只能坚持12小时,必须在时限内摘下希露达的戒指。

海皇篇:纱织代替人类承受波塞冬的洪水,应该也是只能支撑一天之内的时间。

冥王十二宫篇:被哈迪斯复活的圣斗士要在12小时内取下雅典娜的首级,实际目的则是为了雅典娜去冥界并且唤醒女神圣衣,12小时候被复活的圣斗士们就消失了。

冥界篇:记不清打了多长时间,但从纱织被塞到缸里抽血开始到解决应该也是一天之内。

黄金魂:在本篇剧情里有好几天,但对应到冥界篇时间仅仅发生在冥界篇12黄金击破叹息之墙到打死神之间。

火星篇:马尔斯获得阿丽娅的权杖后建立起巴别塔吸引火星,会在12小时内毁灭地球,主角们必须在12小时内突破新十二宫。

土星篇:这篇好像打了很多天……




  

相关话题

  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知乎“中世纪”话题大V? 
  为什么女生喜欢帝王而男生喜欢农民起义? 
  勇王米哈伊的事迹对当时的奥斯曼帝国有没有什么影响? 
  1066年一个普通的骑士是否能在威廉的队伍中通过军功成为英国的大贵族? 
  为什么征服中原的北方蛮族往往一两百年内迅速汉化,而征服罗马的蛮族融入罗马文明却需要数百年? 
  为什么西班牙,英国海战至今仍有人认为是西班牙全军覆没,彻底丢失海上霸权? 
  假如你穿越成为1430年的君士坦丁十一世你会怎样想办法复兴罗马? 
  欧洲中世纪发生过哪些非常搞笑的事情? 
  为什么英语不直接用音标来当做字母? 
  法国称霸欧洲时有多强? 

前一个讨论
英制单位曾经在世界上造成怎样的混乱?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一女子高速逆行被抓还理直气壮:我没得选择,直走要 200 公里,我逆行 90 公里就到了?





© 2024-05-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