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没想回答这个问题,但看到 @地球知识局 的 @孙绿 局长堆砌材料有点着急。明明早就展示了合适的材料,绕着答案转了三圈,最后还是词不达意,错过了正确答案。咱们作媒体的,给协作伙伴创造露脸机会不算错,搞有偿宣传也不算错,错在文章没有主题,读者找不到有效信息。为了保卫行业名誉,我来写几笔。
其实一张图就能回答:
如果不行再加一张(点击放大):
福建多山,靠海,水系多。选择行政中心有这么几条原则:
1 靠海,因为最初的山里多是蛮族,沿海平原容易防守,也能从海上和中央战略沟通。
2 靠一条流量大,流域面积广的大河,方便灌溉、取淡水,也方便通过水路管理尽可能多的内陆州县。
3 河道深入内陆,翻越分水岭可以和其他内地省份沟通,保证中央政府的官员和陆军可以随时前往省会。
这几个条件列下来,闽江流域面积和通航能力决定了福州的绝对优势,其他小水系根本没得比。即便到了近代通商,中国无论是作为顺差国家向欧美倾销(鸦片战争之前),还是作为逆差国家被欧美日倾销,主要商业节点都需要有沟通内陆的便捷通道,最起码要给这个多山省份保证粮食供应。
近代,闽江是福建经济动脉,通过闽江运输的物资有大米、茶叶、木材、食盐以及其他物资,不计其数。从闽江上游各县运往福州货物称作下行货,有米、茶、木材、竹、纸、糖、笋干、香菇、莲子、中药材、樟脑、桐油、生漆、染料等,以米、茶叶、木材、竹为大宗。从福州输往闽江上游各县货物称作上行货,有食盐、洋布、棉纱、西药、百货、京果、铁器、五金、煤、煤油、纸烟、火柴等,其中以食盐为大宗。
福建产盐,江西产粮,福建沿海各县产盐,闽北各县产粮。为解决粮盐供需矛盾,在省内方面,余粮缺盐县份的粮食与缺粮余盐县份的食盐互为调剂。在省际方面,则以闽盐换取赣米,以弥补闽粮之不足。按当时福建水陆交通状况,闽江航运承担上行运盐,下行运粮任务最为适宜。
在很长的时间里,闽江航运是进入腹地、沟通别省最廉价,最便捷的交通模式。下面是福建省革命老区分布图,红色区域是30年代的红军活动区。这张图反过来看,充分说明一个近代科技水平的政府必须依托闽江水路控制福建核心区。所以福州是当之无愧的福建省中心城市(当时并无铁路)。
当然,铁路可以抵消内河运输的便捷,外向型经济需要大船,反而不方便在河口淤积物附近建港,工业时代福州的地位不一定稳固。但解放前福建只有几十公里铁路,70年代福建铁路网才成型,80年代发展外向型经济,这个阶段已经很难换省会了。更何况现在中国自己就是第一工业大国,重新开始强调经济腹地对沿海城市的支撑,厦门更不可能挑战福州的地位。
相关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