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一线明星能赚那么多钱,而一线科学家却不行? 第1页

     

user avatar   mo-deng-zhong-ch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1978年,内蒙古小城赤峰,数千人在广场上盘旋如长蛇,排队抢购一本杂志。


那是新年刊的《人民文学》,一上市便风靡全国。


那期封面文章叫《哥德巴赫猜想》,主人公是数学家,名叫陈景润。


文章中藏着一代人的金句: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是皇冠上的明珠。


陈景润就是全世界离那颗明珠最近的人。


四十有五的陈景润,自此之后,每天能收到成百上千封来信。姑娘们寄来的情书、相片,以麻袋计量。


哪怕写成“陈井运同志收”,哪怕没写收信地址,邮差也能将全国来信,送到他手中。


他被邀请去各地讲座,南至云贵,北至天山,大部分人听不懂他口音极重的普通话,但报告会场场爆满。


人们什么事都写信找他,从衣食住行到两地分居。


无数青年会在演讲结束时,郑重加上一句“学习陈景润,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攀登科学高峰。”


那是属于科学家的年代。当尊崇到极致时,科学家一言一行都是举国大事。


1980年,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考察时失踪,消失前只留下字条“我往东面找水井”。


国家领导人亲自批示派出空军和部队搜寻,各级电台一遍遍呼唤“彭加木,你在哪里”。


此后两个月,官方四次动用国家级力量搜寻,搜索队员一度破千人。


第四次搜索时,搜救队在上千公里区域内找到了百年前的海贝、马掌、铜钱,却没能找到彭加木。


寻找彭加木,几乎贯穿了一个时代。新疆广播站内,年轻播音员把报道贴在墙上,一年年祈福他能从风沙中归来。


彭加木失踪两年后,潘虹主演的《人到中年》上映。


那场大搜索余波仍在,影片中,父母对孩子最大期盼就是长大当科学家,他们给孩子买的最多的书就是《十万个为什么》。


那是远去时代的镇宅之宝,有人靠读它考上大学,有人买不起就整卷手抄。钱学森给儿子下了死令:每天必读50页。


《十万个为什么》卖出上亿套,腰封霸气十足:十万个为什么,一辈子用得着,几代人忘不了。


作家叶永烈曾参加过彭加木搜救,他也是《十万个为什么》编撰之一。


他回温州相亲时,干脆提了套《十万个为什么》当礼物。姑娘很开心,知识即财富。


后来,叶永烈创作了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世界》。


小说中,小灵通畅游未来,未来有手机、有视频手表,人人热爱科学。


1980年,央视引进首部美剧,便是科幻片,名叫《来自大西洋底的人》,带着蛤蟆镜男子,是亚特兰蒂斯最后幸存者。


17岁的刘慈欣,每周四晚都跑到学校传达室外,踩着砖隔窗偷看,追完整部剧。


当时,所有科幻类杂志广告页,都在卖望远镜。那时人们还爱抬头看天。


马化腾童年最幸福时刻,便是在1985年夏天,收到了一台望远镜做礼物。


此前,他在日记中说,没有望远镜,便扼杀了他成为科学家的梦想。


马化腾大四那年,西昌一次火箭发射不幸失败。


4亿多名观众观看直播沮丧不已,寄去信件:长城奇耻,国人心寒。


发射站炊事班出门买菜都被怼。


“你们卫星打不上天,还好意思吃菜?”


那些年,人们对一切还好奇,有人还记得海子的诗:


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


时代对科学的热情,很大程度源于焦虑。


1961年,赫鲁晓夫下令停止所有援助中国协议,苏联专家一夜撤回。


此后《十万个为什么》编辑部,陆续收到读者来信,“西瓜能当炮弹吗?”“食盐是炒菜吃的,为什么炸弹里也要放食盐?”


千奇百怪的问题,充满对冷战的担忧。


那时,人们尚记得科学是大国竞争杀手锏,得科学家者得天下。


1978年,邓小平在科技大会上,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陈景润和华罗庚就坐在主席台上,《祝酒歌》旋律响起:


“展未来无限美,人人胸中春风吹”。


一场自上而下崇尚科学的氛围就此形成。


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们,坚信“读书才是唯一出路”。


新华书店永远人满为患。出版社出书起印至少十万。不管什么类型的书,上架后总能快速售空。


在河南读大学的刘慈欣,生活费每月30元。


听闻北京书店有售外文科幻后,他抱着英汉词典常驻书店,边看边译。


他一次次被请出,又一次次溜回,站着把全部外文科幻看完了。


那时的人们迷恋知识,崇拜科学,大城市亲朋出差,被要求托带的东西,多是《日瓦格医生》和《第三次浪潮》。


《人民文学》陈景润报道走红后,英国路透社评论,有一名中国数学家,在中国已被提高到民族英雄的地位。


读中学的冯远征,模仿陈景润剃了个寸头。


为更像陈景润,他每夜在昏暗灯光下读书,只求尽快近视,架上眼镜。


1996年,陈景润去世。


3年后,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为纪念他,将7681号小行星更名为“陈景润星”。


2001年,和平号空间站坠入大气层,燃烧16分钟后,残骸落入南太平洋。


地上早已换了人间,美苏争霸在十年前结束,而科学家正从时代的台前隐向幕后。


没人再排队买书,上海倒是有市民凌晨三点排队买股票,后因时间过长且寒冷,虚脱晕倒。


《人民文学》封面故事从科学家变成下海经商、炒股致富。再后来,什么样的故事,都没人看了。


《十万个为什么》销量停在1亿,7000万以上销量在上世纪完成。


最初还有人在小品吐槽“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后来这句话也成陈年旧事。


罗布泊偶有年轻徒步者,他们大多不知彭加木,知道了也不过当悬案谈资。


大漠外的世界,偶像的天空正五彩斑斓。


世纪之交时,韩国男团在镜头前大喊“We are the future”。


2003年发起的20世纪十大偶像评选中,只剩钱学森一人是科学家。


十年后的新闻中,有10岁女孩用压岁钱给偶像买下豪华跑车。


去年,有16岁中学生,自豪地说他们是偶像的提款机。


年轻一代,包下机场、银行、咖啡厅,包下影院、大巴车和KTV,包下北京、上海、米兰、伦敦的楼体和灯箱,只为给偶像庆生。


他们爱他们,就像当年人们爱陈景润。


他们不再在作文中,说将来想当科学家。


在这个时代的《我的理想》中,少女畅想着与鹿晗、杨洋或者吴亦凡从相识到结婚的美好未来。


2014年,西安针对青少年的调查显示,超52%被调查者未来有明星梦,想当科学家的只剩13%。


去年,宿迁两名12岁女孩携手离家,留下一封信“爸爸妈妈,我要去北京当练习生了!等我火了会经常回来看你们的……”


2013年,一个小型拍卖会上,陈景润最后信札,以100元价格起拍,无人加价。


买家用100元拍下后,参加朋友家宴时展示,席上年轻人不屑一顾,“以为是地摊捡来的破烂”。


“你们知道陈景润吗?“


年轻人指了指电视,“我们只知陈奕迅。”


2011年,唱片公司为犒劳杨丞琳,送上以其英文名“Rainie”命名的小行星。


后来,粉丝为《快乐男声》出道的华晨宇,买下星星,命名“chenyu hua”。


如今,陈景润星、杨振宁星、袁隆平星的边上,星光璀璨。


那是粉丝为偶像们重金买下的宇宙。


有趣文章很多

欢迎添加作者微信交流(mdxiaoyu)

欢迎移步微信公众号

“摩登中产”(modernstory)


user avatar   pre-alchemist 网友的相关建议: 
      

想起之前看到过的一个段子,忘了出处,大意是:

“平时大喊戏子误国,明星收入太高,应该提高科研人员收入;等发现清华教授被电信诈骗1760万后又喊,区区一个教授怎么会有这么多钱,赶紧查查。这就是中国网民。”

附上链接清华教授被骗1760万元,为什么人们只关心他钱从哪来?

其实并没有多少人是真正关心科学家的收入的,更别说科学家所做的贡献了,科学家只不过是被大部分人当做对高收入明星泄愤的工具。

等到哪天科学家们收入逆转,超过很多明星的时候(当然是不可能的啦),估计又得冒出来一堆这样的:想想建国初期那些清贫、艰苦奋斗的科学家们,拿着微薄的薪水,却为新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这些徒有虚名的教授们,拿着这么高的薪水,还能安心做科研吗?难怪成果没法跟他们比,诺奖没拿几个!

所以,大家还是赶紧洗洗睡吧。


user avatar   divinites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正常的市场机制,并不扭曲。首先,明星应该对比的是学术顶级大牛,而不是科学家。普通的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应该和演艺界普通从业人员对比,拿明星和科学家整体做对比是没有意义的,这个世界不存在一个行业的平均水平比另外一个行业的顶尖的人才报酬更高这种现象,如果存在,那说明第二个行业早就应该被淘汰了。


如果我们比较普通科研工作者和演艺界普通从业人员的话,我们会发现从收入稳定性、持久性和折现上来说,科研工作者几乎是碾压的。在欧洲大陆,科研工作者博士毕业之后找到一份永久教职,基本上就进了保险箱了,一生中产无忧;在美国是要辛苦一点,但也就是多奋斗六年,拿到了永久合同之后依然进保险箱。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还能有这种在40岁之前就可以划定自己一生最低薪酬在中产的职业委实不多了。相比之下,演艺界即便是一线明星的收入,从一个长的生命周期来看,依然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因为演员是要靠自己一直奋斗的,是没有一个或者几个国家拨款的机构年年月月定时发钱的。


有人可能又说了,顶级的科学家往往也不如顶级的明星啊。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考虑的宏观一点了,司马迁说过:『佗杂业,不中十二,则非吾财也。』也就是说各个行业平均的收益应该是差不多的。这样才能保证每个行业都有足够的人手来从事。


这里行业收益要理解为折算了风险、平均值、社会地位等等综合在一起的一个收益。那么我们刚才已经说了科研行业门槛高,均值也高,那如果演艺圈工资的高低分布和科研也一样,那演艺圈的优势就小了,所以在当前这个均衡里,科研界的工资相对平均,大牛教授和普通教授之间的薪水能超过三四倍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而演艺圈明星的收入却比基层的演艺圈从业人员高到不知凡几。画图的话,大约是这样的:

科研界比较均衡,平均收益高,但是难以大富大贵;演艺圈收入分布极端,但是可以给人大富大贵的机会。通过这种方式,行业和行业之间取得了某种平衡,热爱稳定的去科研,热爱冒险、热爱搏出位的去演艺。


有人可能还会说,从事后的贡献来看,有些科学家的研究确实很重要,但是他们的薪水反而不如没有怎么有贡献的明星呢?这个问题其实和『为什么美国政府不把Apple的利润都拿过来救济穷人』一样。从宏观上看,一个Apple的成功,背后有很多家企业的失败;一个明星的成功,背后有很多个可能和其条件差不多,但是没有机遇的人的没落。这种情况下,成功者的高薪可能是公平的,可以看作是市场对成功者的奖赏。


比如说,100个人同时进入演艺圈,他们的预期收入都是一个月一万一千。但是可能只有一个人有机遇月入百万,剩下的99个人都在月入一千。这个时候,尽管这99个人和那一个幸运儿之间的收入差别极大,但是行业之间依然是公平的,如果政府过来对这个幸运儿说,你收入太高了,我要拿走一半,这个时候表面上看是公平了,但是其实却是削弱了整个演艺圈的吸引力,因为当新人进入这个圈子的时候,每个人都有成为明星从而大富大贵的渴望;现在把红得发紫的明星的钱拿走了一半,那么也就意味着这个行业做到最好,收入也比之前少了一半。


同样的道理,有些科学家确实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也有很多科学家什么都没有做出来,从事后看浪费了很多资源。但是他们的收入相差远远没有达到他们贡献的差别。所以从具体的单个科学家来说,可能有人薪水过高,有人的薪水过低,但是科研本来就是偶然性很大的行业,从科研结果没有出来之前来看,他们对世界『预期的贡献』是差不多的,故而也应该领取差不多的酬劳。


补充一下,评论里面有人说,明星不创造价值,只有科学技术才创造价值,这句话并不全对。我们拿扬声器做例子。


什么叫做价值?经济学里面用『效用』来表示价值。比如我们听了一场演唱会,很开心,这个演唱会对我们就有正的『效用』,效用可以近似的理解为满足感。


科学家创造了很多科学技术,相比古代而言,极大的满足的人们的需求,但是要看到单独科学技术本身对大众来说并没有产生任何显著的效用,而往往是通过演员,通过商人来实现的。比如说,发明了扬声器和耳机的可以称之为科学家,但是我们用扬声器和耳机听的,很多都是明星和艺术家们创造出来的作品。单独强调科学家的贡献,而忽视了内容的创造者难道很公平吗?


明星和科学家在满足人的效用方面并没有高下之分,前者侧重于产生让人满足的内容,后者侧重提供更好的工具,一味的崇拜内容提供者固然有失偏颇,但是一味的崇拜工具制造者也并非是公允的态度。


还有人说,科学家创造的价值比较长久,明星的比较短暂。但是殊不知对于人来说,未来是要折现才能和当下比较的。好比两笔资金:

一笔是眼下的一万元,一笔是50年后的二十八万元,我们应该选哪个?表面上看,二十八万远远的大于一万,但是如果我们按照正常的投资回报率 7%的复利来计算的话,一万元每年涨 7%,到50年后已经是二十九万多了。


很多科学技术都是这样,可能会在几十年后乃至于一百年后才能产生巨大的效用,但是折现到当下,这笔巨大的效用其实也打了巨大的折扣,可能不如我们目前的某些当务之急更重要。而明星则是能给人直接的,即时的效用满足,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创造『长久的价值』并不能作为科学家应该拿高薪的一个优势。


user avatar   li-lei-up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既然题主谈到了赚钱少的本质,我觉得可能是因为人的需求层次吧。

人们更愿意为那些关系自己本身需求的内容来付费,而满足这些需求的人,也相应的获得了收入。

这里,我们选择老掉牙的马斯洛需求层次

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而对应的,我们付费的选择,也是从低到高,逐步减少,而从事低端行业的,往往是最大的最大的开销。

比如我们常见的衣食住行,是投入最大的。

而赚钱多的,我国的首富,一直是著名的房地产行业,就是占据了住这个内容。

那么,你也许会说,为什么衣食行不多见首富呢?

其实这有个原因,就是尽管一个行业财富多,但是如果从事的人多了,也会出现财富稀释嘛。

即便如此,不是依然有娃哈哈的宗庆后和新希望的刘氏兄弟嘛

当然了,天价茅台就不说了,国家的。

至于买买买的话,这个需求不好说,横跨多个阶层。但是top3,首先是服装。

可见马云爸爸上榜也是有理由的。

在这往上,那就是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而这三个需求,也是诞生了大量的土豪。

而互联网,基本上在这三个领域满足了很多人。

记得有人问过,玩游戏属于马斯洛哪一层次需求?大家一致认为,都满足。

所以他笑的很开心

明星们从事的内容,也往往是这些层次里的。

看着陈大师作品嗨那是生理需求;有娱乐信息有谈资那是安全和情感归属需求;对明星如数家珍赢得满眼星星那是尊重需求;在KTV放歌那是自我实现需求。

明星的产品,比如音乐,电影,电视等都是群众日常需求的内容,自然获得了群众的付费,也就有了市场。

自然也包括这些火爆天的明星


至于科学家?

科学家并不能对我们日常直接产生影响,也许是间接起作用吧。

既然无法直接体现对人们的价值,那么收获少,也是应该的。

比如这生物节律,别谈那么多意义,离你远着呢,就属于听了以后“哦”一声的类型。

如果你调整节律之类的,你需要的还是医生以及药厂

这些从事工程和转化的人,才是连接科学和群众的纽带。

所以科学家赚的少,也是正常现象。

如何解决呢?

改变科学和认知那么难,还不如改变自己,不做科研即可。

至于忧国忧民?

天塌了有个子高的顶着,真要需求,自然有顶层设计去改进。

上世纪美国航天突飞猛进的时候,航天业的待遇比什么金融高不知道哪里去了。

973计划,211工程,985工程是谁搞的?


user avatar   xuanj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现有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下,人类的分配制度就是一坨狗屎。

中国在2018年用于航天的预算是大概是二十多亿美元,NASA是207亿美元,欧洲航天局是58亿美元。中国载人航天这个第一大航天工程,从1992到2013花了390亿。对比下修珠港澳大桥花了一千多亿。

可以试着把人类用在航空航天的预算,对比下每年我们花在美容美颜、娱乐八卦上面的是多少钱。更何况,除了这些方面,人类其他各式各样的浪费也多了去了。不仅是经济上面的浪费,还有时间精力上面的浪费。

所以说,碳基猴子们,如果有一天你们面临灭顶之灾,却依然无法逃脱地球这个孕育了你们的襁褓,那么请不要哀嚎,这都是你们自找的。

我一直认为,人类应该集中资源开发VR技术,争取早日实现虚拟现实or脑后插管,这样可以用最节约的方式满足人类绝大部分需求。节省下来的资源全部用于核聚变,载人航天,生物基因工程等方面,如此才是人类唯一一线生机,逃过费曼悖论的唯一可能。


user avatar   pandamalone 网友的相关建议: 
      

问这个问题的人 本质上是没有意识到 所谓社会经济地位的阶梯 从来就不是只有钱这一个测度。而且越往上,钱的权重就越小。所谓小丈夫不可一日无钱 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是也。


全国一线明星我们算五十个,或者再多点,一百个,算多了吧。


对应的科学家阶梯里面,两院院士有多少?科学院院士六百多位,工程院院士千把位。


而其中社会经济地位最高的前五十,前一百,比如名校校长,中科院院长及以下各所所长,以及体制内身居要职的等等,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和控制的资源,是哪个一线明星比的了的?

顺便想起来个故事。我的科大师兄和合伙人 @exchange 是招行运通黑卡和私人银行的持卡人,去年还是前年的时候有一天我们聊到黑卡和私行的门槛,说要么是一千万存款,要么是社会名流,比如两院院士等等。于是我们自然的聊到说那xxx(一位我们相对熟悉的科大师兄,科学院院士)肯定可以了。不过我们立即转念一想,这可比私行存个一千万难多了,毕竟钱基本上是无限的,财富可以不停创造,但院士每年就那么几十百来个增选名额,是稀缺得多的资源。


再进一步的讲,其实现金本身,现在回头看来常常仅在提高个人生活质量上非常有效。而当想获取很多稀缺社会资源和影响力/控制/话语权时,现金本身能做的远不如普通人想象的那么多,在国内尤为如此。很多时候我们看到高净值个人有很高的权力/影响力,本质上是因为财富和权力同时是他们事业和社会地位的两个并列副产品,而不是因为他们有钱。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此前一个答案里我提到,年轻人,尤其是天赋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还不错的那些,在做未来职业规划的时候,不要过于看重钱,而要着眼于职业发展和未来事业潜力。


再多说说一两句。钱的本质,就是可交易资源,或者资源持有者有将资源与钱进行交易的意愿的资源的度量。大家自行理解。那么对于持有者不愿交易的资源,或持有者仅愿意将其同其他稀缺资源交易而不愿与钱交易的资源,钱就有些乏力。


大家自行体会。


user avatar   quan-jia-le-6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决定一线明星和科学家收入差距的根源——在于整个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当中,一切收入考量依据于——赋予资本增值损益度的社会阶级差异性收入原则,或者说是按要素所有权及其对资本增值的贡献进行分配原则。

一线明星收入极高,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为其所服务的资本集团,相对于资本家预付给他们的工资收入(即可变资本支出),能够带来预期多得多货币资本转移增值数量(没错,明星唱歌、拍戏和接广告等行为,其本身并不创造“价值”【这里的“价值”可不是什么“效用”】,只是这些作为商业行为,导致了一部分在市场中流动的资金转移至某些特定的资本中,当然这种商业行为或有带动某一领域的消费繁荣进而促进了某一生产领域的革新和发展,但是这种方式是以瓜分了有限的剩余货币利润实现的,其他领域的企业得不到利润,则有可能停止生产研发投入,甚至破产,导致该领域发展受阻

——至于有人要问为什么一线明星的出场费要高,这个问题具体分析比较复杂,但大致上分以下四个因素:

1.因市场经济整体对普遍剩余利润的追求,必然造成货币增发,一线明星的出场费价格受形成趋于上涨的动态价格竞争环境所造成的影响(通货膨胀、整个市场经济商品价格成上涨趋势)

2.货币资本增值循环过程中,随货币增发总量进一步增多,因资本竞争力的差异造成剩余利润分配的不统一,进一步助推社会总资本中的巨量资本的形成(也就是大量货币资本集中在少数资本方手中),巨大的资本量差额,为大型资本集团支付给一线明星高昂的出场费价格提供了可能

3.资本方长期对这些一线明星的积累竞争式“商品包装、投入”及其递增盈利率要求(比如经纪公司的递增盈利的要求)

4.这些一线明星自身在演艺圈的商业行为议价谈判能力的提升

——当然高收入的最大前提仍是,这些明星能够给资本方带来预期的盈利。


另一方面,许多一线明星,依靠流通货币聚集成一定量资本的形式,阶级晋升成为资产阶级,从而有能力占有许多生产资料,并通过其掌握的巨额货币资本渗透社会各个可能带来预期收益的领域,使其即使不用通过商演行为也能带来大量货币收益。

而科学家的收入如果不取决于商业行为,那么则是与一国的科研财政预算投入多少呈正相关的关系:如果一国的财政投入科研预算多,那么该国科学家的平均工资就高,然后工资预算则随科研人员的职称高低逐级减额下拨。但是,许多大项目的科研投入从中长期看来,无论对于作为国家资本一部分的政府财政还是私人资本来说,是一种“量的损耗”,无多大益于资本中短期的增值需求。就比如国家财政,不仅科研预算其他社会领域同样需要财政投入,而这种投入同时也要满足政府采购行为中供应方(无论国企还是私企)的递增利润长涨要求,以及国家机构从业者的工资递增上涨诉求——这样,许多社会公共领域的财政投入长期看来是有上涨的趋势的,这就有可能进一步挤压科研投入的财政支出,使得科学家的收入受到可能限制(就好比近年来热议的财政是要支援贫困还是“星辰大海”的话题)。

当然,也有人说应当拿顶级学术大牛与一线明星的收入相比较,但应要考虑到的是,绝大部分学术大牛,绝不仅仅靠拿国家科研财政就能实现岁入百亿(否则国家财政得赤字),依旧是通过阶级晋升、转型成为资产阶级,通过商业资本运作、专利技术垄断以取得高额利润,为其带来不亚于一线明星的高收入——至于怎么晋升成资产阶级,除了各种国家科研、社会科研机构的补贴和奖金,各类场合学术论坛、专家讲座谈等这类“正常途径”,像是巧立名目设虚假科研项目骗取国家补贴、进行相关商业运作剥削一般科研工作者或者相关合作的科研学院的研究生、博士生的廉价劳动力这种“旁门左道”行为,在学界也并不罕见(详见知乎相关问题和回答)。

而一般科研工作者或者三四线小明星小龙套,基本都处于相关领域底层被剥削地位,其工资收入要么来源于国家资本有限的科研财政预算,要么来源于有限的私人资本工资预算,按照等级制工资原则,付给学术大牛和一线明星的工资多,那么作为后备梯队他们所获取的工资就少了,除非个人研究出了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搞不好就被学术大牛窃取了),或者依靠颜值、演技(也有可能是资本包装出来的“流量鲜肉”),概率上实现了阶级晋升,才有可能实现高收入。


——如此来分析明星和科学家的收入的多寡,就已经不得不引入了阶级差别因素

-------------------------------------------------------------------------------------------

最后还想说的是,这种依据于赋予资本增值损益度的社会阶级差异性收入原则,即通过谁给资本增值带来利润多就给谁较高收入的考核标准,是不合理的——比如IT互联网业整体利润高,资本家支付的工资预算充足所以相关从业者的工资就高些,而小区门卫、街道清洁工却拿着卑微的收入——肯定会有人以什么牺牲付出、互联网带给人们的生活便利、技术含量等等方面来论证IT从业者该拿这么高的收入,透过表面看本质,这与技术无关,而是作为私有制社会性质下,与单一资本实现收益率相关——

资本首先表现为一定的总货币数量,各个资本量(即现实中参与市场竞争的各个资本方手头的货币)是其拆分的动态流转形式。一定经济运转时期内,周期投放、流通于市场中的货币总量是相对有限的,因此可供各个资本量(货币资本)为增值需求所要瓜分的,以货币为实体形式的利润也总是相对有限的——就如同IT行业实现了高利润,其他社会领域所争夺到的剩余利润就相对少了,利润缩减甚至亏本了必然就要想办法压缩这些领域的劳动力市场价格——结果导致其他行业从业者的收入就相对少了。

简而言之,就是谁给资本家带来货币财富增量大,就给谁赋予较高收入。

问题在于,难道可以用谁收入多,来衡量谁的劳动对“社会贡献”大么?那么是否妓女、男娼的收入多,因此对"社会贡献”是很大的? 或者可以因此来衡量单个人的“社会有功”多少?

要知道,随时代演进,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就,已不再是单靠个人努力。正如一线明星的成功,不仅是资本包装,更在于资本所支配的背后无数影视团队的付出以及同行陪衬;同样的,重大的科研成果也不是单靠学术大牛的聪明头脑,背后也蕴含了无数科研团队的心血。

也正如IT从业者的社会贡献是创造便利的互联网世界,而门卫的社会贡献是保护人身、财产安全,清洁工的社会贡献是美化公共环境,艺术家为社会带来文化享受,科学家引领社会生产力变革——这些劳动从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的“功用性”来看,是异质的——除了共同为社会所需又是紧密相连,根本就不能来衡量谁对“社会贡献”是相对大的——但是资本却可以:

金钱不仅将这些劳动通过一种社会力量联系起来,还分出了三六九等,以拥有金钱的多寡,以及挣钱的多寡来评判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的高低,以至于许多“丑陋”的行为看起来“高尚”,而许多“高尚”的行为却看起来”卑微”了


user avatar   pi-bo-shi-tai-kong-jing-ni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个年代有一个年代的主题,大众喜欢的明星也自然直接反映了相应的价值观,明星自然收获了关注度。


战争混乱年代,猛将死士是明星,大众需要他们保家卫国,是真心的崇敬尊重之情;

穷苦落后年代,劳动模范是明星,大众感染于他们的伟大,是真实的感动鼓舞之情;

提速发展年代,科技人才是明星,大众佩服于他们的知识,是单纯的敬佩崇拜之情;

商品经济年代,企业大佬是明星,大众羡慕于他们的财富,是复杂的艳羡渴望之情;

娱乐至死年代,鲜肉宝贝是明星,大众徜徉于他们的“曼妙”,是简单的帮忙杀掉无聊时间的感情。今天谁红了,跟一跟爱豆,明天人设崩了,跟着骂一骂,后天没人记得了,再找新的。反正连小学生们都在排队渴望当明星,无穷无尽。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狄更斯


user avatar   ming-ming-cheng-bai-jin-feng-liu-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南京大屠杀前夕蒋介石竟然派专车将南京日本侨民护送离开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南京大屠杀是亿万中国人记忆中难以弥合的一个伤痕。从1937年12月13日到1938年2月,日本军队在南京进行了持续六周的野蛮屠杀。
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军事法庭的有关判决和调查,在大屠杀中有20万以上乃至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
日本军队在攻占南京时,曾遇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在这宝贵的一段时间里,如果能够动员一切手段将南京城的中国居民转移离开,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同胞无辜死于日本军人的屠刀之下。
但是,以蒋介石为总裁的国民党当局,不但没有负责任地护送南京城的中国居民转移,还动用宝贵的运力,将南京日本侨民护送离开。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南京保卫战打响之时,尚有一部分日本驻华使馆人员和日本侨民团成员留在南京。为了让这部分日本侨民安全离开南京,国民党当局特意为他们准备了专门的列车。为了确保他们的安全,国民党当局还派了两名外交官和40名宪兵一路护卫。
日本驻华使馆参事庄司得二也在那一批撤离的日本侨民里面。他在后来撰写的回忆录《南京日本侨民志》里,记述了撤离的情景:“列车附近不允许任何人靠近,可见警戒之严密。开车后每次停车,我都注意观察,连一些小站都一样,真是非常周全。”
轰炸南京的日本飞机是12月15日上午9点10分起飞的。当这些日本侨民被国民党当局“非常周全”的护送走之后,这天下午两点50分到3点30分,日军第一批轰炸机抵达南京上空,穿过低垂的云层,对南京投下了重磅炸弹。
这些被安全护送离开的日本侨民是怎么对待中国政府的好意呢?庄司得二也进行了忠实记载,他说,当这些日本侨民得知他们自己国家的飞机越洋轰炸南京的消息时,车厢里不由地发出了庆幸的欢呼声。
没有一个人,为南京居民正在承受的巨大灾难感到哪怕一丝的难过和遗憾。


user avatar   wu-bin-8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负五份合同的打印费和邮费……


ps:这是常规操作。如过浪到飞起,给自己打赏几个白银盟什么的,负几十万,几百万都看你浪不浪……




     

相关话题

  中医所说的虚不受补是怎样理解的? 
  如何看待李易峰被某博主恶意造谣与前女友绯闻? 
  李小璐老了以后,会后悔么? 
  若某制造企业年亏损 3 亿,即使停产白给员工发工资年消耗也不超过 1.3 亿,为何要维持亏损状态生产? 
  为什么冰露那么便宜? 
  赛先生微信这篇科普对吗? 
  怎样判断自己有没有表演天赋,适不适合学表演? 
  如何看待全网悼念吴孟达? 
  你的专业特长在什么情况下能让你成为超级英雄拯救世界? 
  你观察到哪些纷繁的生活场景现象背后严谨的规律?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女儿会因为我不在意她同学骨折而难过?
下一个讨论
做法医会怕鬼吗?





© 2024-05-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