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先明确55年评定军衔的标准。建国后军衔评定工作开始得很早,1950年9月就在中革军委下成立了总干部管理部(后改名总干部部,有点绕口),与总政治部、总参谋部、总后方勤务部并称四总部,总政治部部长罗荣桓兼任部长(总干部部部长,更绕口),下设军衔奖励处,就开始系统研究军衔的评定工作了。
到1952年3月,中革军委发布了《评定各级干部等级指示》,对军队干部的职务等级设定了9等21级,当年基本完成了评定:
该《指示》规定,军、师、团三级干部各按正、副、准三级评定,各级正副参谋长、政治部正副主任一般应评为准级;副职干部一般应评为副级;正职干部一般应评为正级。但因其德才条件不同,亦可按现职高评或低评一级。
1955年1月23日,中央军委发布《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以干部1952年评定级别为主要依据,并参照编制军衔的规定,进行全面衡量,具体如下:
好了,我把正师级往上的职务等级和军衔做了个桑基图,有多少人低评就一目了然了,就看那些往右下方斜的细线:
38位正兵团级将领中,只有一位徐立清低授为中将(标配应为上将,许光达、王树声授为大将),因为他恰好是总干部部副部长,经办所有将领的军衔评定,不可避免地有些将领因为授衔不理想而闹情绪,徐立清为了避嫌,自请低授为中将,高风亮节受到主席表扬。
42位副兵团级将领,标配是上将或中将,只有一位贺晋年低授为少将,原因是他有陕北红军渊源,受到了GG的牵连。
57位准兵团级将领,标配是中将(贺炳炎授为上将),有三位低授为少将——
袁也烈:资历相当深,黄埔二期生,但后来历尽坎坷。虽然参加过南昌起义,队伍被打散,没能上井冈山,后又被国民党逮捕后入狱,未能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负责统战工作没有参加作战,解放战争中职位也并不高,影响了授衔;
解 方:1936年入党,资历较浅,且出身于地主家庭;
段苏权:1935年在黔东独立师战败,队伍打散后曾一度脱队,至1937年方归队,这段经历被当作“历史遗留问题”影响了授衔。
考虑到本题问的是“职务与军衔相差较大”,那么越级高授的也该算。准兵团级将领中,只有一位贺炳炎高授了上将。
这是因为他首先有相当资历和战功,在三个革命战争阶段都有过硬的功绩,身上有伤16处,左臂截肢;二来他解放战争时期所在的西北野战军(一野)一共只有两个兵团,指挥机构简单,他任第一军军长已经是军事骨干之一了。
为了不让他在评级中吃亏,他的老上级贺龙在52年评级前夕把他从青海军区调往西南军区任副司令员,得以评上了准兵团级。
在授衔时,上将中需要有原红二军团的代表,贺炳炎又在贺龙的推荐下力压副兵团级的廖汉生(长期做政工,缺少战功)、成钧(后来去了新四军系统和华野,长期不在贺帅麾下,没得到他推荐),以准兵团级授了上将。
大将:大将级别的评选标准在网上还是语焉不详的,一般认为军委委员级得评为大将。网上有一部分网友认为粟裕大将在解放战争中战功卓著,又是野战军领导人级别(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没授元帅属于低授。事实上有很多论证元帅授衔标准的文章,通过对比表明为何粟裕大将不能封帅,这里不再赘述。
上将(正兵团级、副兵团级):好像没有哪位应授元帅/大将的将领低授了上将……有部分网友为“第一上将”肖克打抱不平,实际上肖克将军在解放战争时期最高职务为第四野战军第一参谋长,授衔前职务为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这个职务(一野参谋长阎揆要三野参谋长张震为中将,二野参谋长四野参谋长刘亚楼为上将)授上将很正常。
中将(副兵团级,准兵团级,正军级):
徐立清中将,唯一的正兵团级中将。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政治委员,建国后兼新疆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副书记,授衔前调任人民解放军总干部管理部(后改为总干部部)副部长,分管全军干部任免和组织调配工作——参与了55年授衔。正兵团级36人中除两位授大将(王树声、许光达),余下33位均为上将,唯独徐立清授中将。低授中将的理由官方说法是徐立清主动让衔,彭总罗帅均为此劝说,徐立清高风亮节不为所动……民间说法是徐立清自己知道这么多人授衔肯定有不满意的,怕别人找麻烦自己先给自己降一级,别人就没法找他抱怨了。
少将(正军级,副军级,准军级,正师级):
贺晋年少将,唯一的副兵团级少将。东北剿匪第一人,解放战争时期的军长、兵团副司令员,建国后的东北军区副司令员、抗美援朝期间的中朝联合铁道运输指挥部司令员——这个职务按理说给个中将也很合理,作为陕北红军的代表甚至可以考虑授上将(参考贺炳炎,他才是准兵团级,因为是二方面军的代表也给了上将)但是因为和高岗关系过深……民间传说一开始本来打算给个大校,被主席拦住才作罢……
袁也烈少将,准兵团级少将。资格极老:1925年入党,黄埔二期,叶挺独立团的连长,南昌起义的团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2年任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委,很快就降任海军副参谋长。55年按理该授中将,有人说如果考虑到是唯二的南昌起义残留的团级干部(另一位是周士第上将)作为代表授上将也行(个人表示怀疑),但是仅授少将。一种说法认为是他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被捕数年脱队有关,但目前来看袁也烈少将在国民党的监狱中表现是过硬的,到抗战后才放出来,不明白为何会仅授少将……
解方少将,准兵团级少将。东北军出身,张学良的副官,官至少将师参谋长。九一八事变时在天津面对土肥原贤二的侵犯迎头痛击,抗战前秘密入党,长期在东北军中秘密从事党的统战工作,并随军参与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解放战争时期官至十二兵团兼湖南军区参谋长,抗美援朝期间任志愿军参谋长,深得彭德怀元帅器重,称他为“我的诸葛亮”,参与第一至五次战役的指挥,并作为朝中方面代表之一参加开城停战谈判。这种资历授中将应该没有问题,却低授少将。一般说法认为解方少将缺乏土地革命战争期间的资历,故此低授。也有说法宣称“东北军出身将领已经有万毅授中将作为代表了,故此解方作为东北军第三人(吕正操、万毅之后)仅授少将”……这一说法我个人理解不能。
段苏权少将,准兵团级少将。1934年二方面军长征之后派他留下来打游击,十八岁的红军师(黔东独立师)政委。后来黔东独立师弹尽粮绝全军覆没,师长王光泽牺牲,段苏权死里逃生在乡下养伤。37年重新归队。解放战争时期任第八纵队司令员,在辽沈战役期间因为著名的“先打哪个机场”和“小紫荆山丢而不报“闻名遐迩,战后直接给撸成作战处处长。后任东北军区副参谋长。建国后担任东北军区空军司令员,志愿军空军第一副司令员,华北军区空军司令员。这个职务和资历给中将很合理了,但是只低授少将。一般说法是“……段苏权因1934年11月底至1937年11月这一段掉队后又归队的历史被人质疑,被划入有‘历史问题’的人,致使被暂授少将”;民间说法则是在辽沈战役最关键阶段他的接连失误导致伟人和林总对他十分不满(“大兵团作战纪律要严”),百度百科声称“因为在抗美援朝期间揭露空军战果作假,司令员刘亚楼政委肖华为此作书面检讨,志愿军空军司令部主要负责人党内处分和行政降职。由于此事,他在1953年底成为审干重点“,说白了就是得罪人太多,都要整他。我不知道百度百科的来源是什么,不多做评价。
至于有很多授衔前离开军队转入地方工作的(比如谭震林张鼎丞程子华耿飙这些人),和前期职务很高后期因各种理由(比如因病离开战场等)不得升迁的(比如肖克聂鹤亭彭明治胡奇才这些人,他们虽然因为一些原因没有继续升迁,但是授衔和他们当时的级别还算是吻合的)不计入在内。至于尹先炳这种犯过错误降级的,也没什么可惜的,也不计入在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