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关于王在晋和孙承宗的争论,谁的主张更得当? 第1页

     

user avatar   wo-shi-da-pang-xie-97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王在晋认为辽左险阻就在于辽沈,辽沈失守后辽东成了残局,广宁是最后底线,广宁失守后,辽东没有险阻可以凭据,布置再多兵马,也是送经验包,因此全师退入山海关比较合适。他称山海关是退无可退,并且认为辽沈、开铁等地都是重镇况且失陷,山海关薄弱,怎能抵挡。

因此认为退入山海关后,京师到关城之间都要布置兵垒,再无宁日。所以他并不是一心软弱的撤入山海关,而是觉得熊、王失去广宁,明朝已经被迫走这最后一步棋。

孙承宗认为广宁以后退入山海关,不如在山海关外苟延残喘,今天抠一点、明天抠一点,总不至于全部丢失。并且索性把关外文武权力统统交给武将,让他们世家门阀化,做一个边陲的诸侯群体。

我感觉孙承宗比较对,我们作为事后诸葛亮,明明白白的看到了天启以后崇祯的危局,如果撤回关内以后便不可能再度收复辽西走廊,因此能撑一会是一会总是好的。

在关外要面对清兵,在关内同样也要面对。连王在晋都承认山海关无险可守,不可能做长久之计。何况辽西仍然有大量辽民,台面上来说不能保境安民,要天子何用呢?私下来说,辽民中能够征兵、屯田,又是一个助益,何必丢给清军。

而且王在晋的说法太过悲观,广宁失守以后清朝刚刚开始降服蒙古,明朝仍然有搅屎的机会,矗在关外做个二愣子,未必清朝不怕。

辽东军费过高也不是孙承宗的问题,明朝军费是屯田粮食不够吃就用民运,民运不够就用盐粮,盐粮不够就从京城调派,而万历二十一年时就从京城调派了六十万两银子。辽东米价是飞涨的,成化十二年一两银子四石,万历十九年一两银子一石,天启元年八两银子一石,天启二年涨到十二两。孙承宗用的军费按照米价涨的速度来看,已经足够克制了。当时明朝岁入二百万两,出支五百万两,如果都是孙承宗用的,那他也只不过是根据万历二十一年的标准在领工资而已。

米价涨了十二倍,军费如果涨了12倍就是720万两,据传说孙承宗最夸张的军费数额就是这个数。

王在晋没有提出太好的解决办法,只是悲观的认为明军已败,应该退入山海关。


user avatar   tai-bao-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卫督骆思恭大谈史料信度,却引用了《孙承宗集》页一三○六《明史》〈孙承宗传〉中的“在晋无以难”,然后说“王在晋对可能出现的战局形势根本毫无预案,被孙承宗几句话问得哑口无言。”


《孙承宗集》明明就有孙承宗于天启二年七月十八日奏的〈以守修战疏〉,页七六二他自己写的则是“臣无以应”。全文為:

經臣曰:「於山建山寨三,以為退守計,而三道關俱可入。」蓋法云,置之死地而生。經臣言:「邊兵之善走也,即殺,不能止,況大勢散,誰復為殺者,故為兩城,以固其心,而實置之死,以厲其必死之氣。」臣無以應。

这部《孙承宗集》收了孙承宗的《阅关奏稿》、《督师奏疏》等稀见史料,非常珍贵,书本身也不算常见。但卫督骆思恭不引用孙承宗的奏疏,却引用了里头收录的明史说法,或者是刻意鱼目混珠,或者是没有仔细看书。


4/14新增:这是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十页三三-三四。全文為:

经臣曰:“于山建山寨三,以为退守计,而三道关俱可入。”盖法云,置之死地而生。经臣言:“边兵之善走也,即杀,不能止,况大势散,谁复为杀者,故为两城,以固其心,而实置之死,以励其必死之气。”臣遂无以应。

除了“厉”字改为“励”,以及“臣遂无以应”多一个“遂”字之外,和孙承宗的〈以守修战疏〉内容完全相同。


记载“在晋无以难”的《明史》卷二五○〈孙承宗传〉全文为:

曰:“关外有三道关可入也。”曰:“若此,则敌至而兵逃如故也,安用重关?”曰:“将建三寨于山,以待溃卒。”曰:“兵未溃而筑寨以待之,是教之溃也。且溃兵可入,敌亦可尾之入。今不为恢复计,画关而守,将尽撤籓篱,日哄堂奥,畿东其有宁宇乎?”在晋无以难。


《明史》〈孙承宗传〉该段是抄自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四十七的〈孙公行状〉,除了添加孙承宗〈以守修战疏〉没有的内容,还又把王在晋对于“边兵善走”的说明删掉了。全文为:

曰:“关外有三道关可入。”公曰:“若是则虏至而兵逃如故也,安用重关?”曰:“将建三寨于山,以待溃卒。”公曰:“兵未溃而筑寨以待之,是教之溃也。若是,则又安用重关?且败兵入三道关,虏不可尾而入乎?人心一溃,不又为全辽之续乎?”曰:“将于八里内南负山,北抵海,掘沟二十里,以限胡马。”公曰:“徐中山之经度斯地也,左山右海,砂少土多,故扼要为关。今将践砂凿石,火烧水激而成河,不亦难乎?成祖弃大宁诸城,而独守辽东,以大宁退有蓟门天险,辽西非辽东不可守也。今不为恢复大计,切切然画关而守,将尽撤藩篱,日闹堂奥,畿东有宁宇乎?”关门诸辽佐俱从,在晋数目之,颇倚以为助。公出袖中揭帖视之,曰:“诸君皆以为不可,今日何默默也?”在晋语塞而止。

4/15新增:这是关于〈以守修战疏〉和〈孙承宗传〉、〈孙公行状〉的内容比较。


《三朝辽事实录》与〈以守修战疏〉的文字内容是一致的,而〈以守修战疏〉是收在孙承宗的《阅关奏稿》,《阅关奏稿》内容只收孙承宗巡视山海关期间的奏疏,很可能是于天启年间即付梓。《三朝辽事实录》成书于崇祯年间,应该比《阅关奏稿》晚。

〈以守修战疏〉是孙承宗自己的奏疏,王在晋收录在《三朝辽事实录》中。我们以前只能看到《三朝辽事实录》,现在有了《孙承宗集》,因此可以确定这是孙承宗自己对于该次问答的叙述,并不是王在晋写的。


孙承宗说他当时抱持偏见“臣时执边见”询问王在晋的城守策略。

  • 王在晋回答会为溃兵留下退路“于山建山寨三,以为退守计,而三道关俱可入。”
  • 孙承宗询问兵法不是说置之死地而生吗?
  • 王在晋回答,边兵太会跑了,溃退时需要留下表面上的退路,才能让他们进入死地死战“边兵之善走也,即杀,不能止,况大势散,谁复为杀者,故为两城,以固其心,而实置之死,以励其必死之气。”
  • 孙承宗没有回答,结束讨论“臣无以应。”


上述均是引自〈以守修战疏〉,孙承宗自己叙述了与王在晋的讨论,王在晋告诉他因为边兵善走,因此要设置山寨等退路让溃兵进入死地死战。

孙承宗巡关之后,上奏称赞王在晋策略谨慎而且安排有后手“……此经臣老成之见,臣未之敢易者。且经臣已遣将经营觉华岛,则其微意更令人服耳。”(《孙承宗集》页792,天启二年八月十二日,〈录呈同行代拟之辞疏〉,该疏为鹿善继代拟,見《鹿忠节公集》卷二)


但是到了钱谦益《牧斋初学集》的〈孙公行状〉,两人讨论的内容和顺序就不一样了,〈孙公行状〉的说法是孙承宗问城守策略。

  • 王在晋回答设有重关“关外有三道关可入”
  • 孙承宗反驳若敌军一来我军就跑,何必设关“若是则虏至而兵逃如故也,安用重关?”
  • 王在晋回答设有山寨“将建三寨于山,以待溃卒。”
  • 孙承宗反驳这岂不是鼓励我军逃跑,更用不着设关,况且留下退路反而会让敌兵尾随而入“兵未溃而筑寨以待之,是教之溃也。若是,则又安用重关?且败兵入三道关,虏不可尾而入乎?人心一溃,不又为全辽之续乎?”
  • 王在晋回答可以挖掘壕沟阻挡敌军“将于八里内南负山,北抵海,掘沟二十里,以限胡马。”
  • 孙承宗反驳该地土质难以挖掘,而且这些策略光是想防守山海关,不想收复失土“徐中山之经度斯地也,左山右海,砂少土多,故扼要为关。今将践砂凿石,火烧水激而成河,不亦难乎?成祖弃大宁诸城,而独守辽东,以大宁退有蓟门天险,辽西非辽东不可守也。今不为恢复大计,切切然画关而守,将尽撤藩篱,日闹堂奥,畿东有宁宇乎?”
  • 在场的辽东官员们,没有人说话,孙承宗拿出揭帖,让王在晋说不出话来“关门诸辽佐俱从……在晋语塞而止。”


钱谦益〈孙公行状〉的描述和孙承宗自己的〈以守修战疏〉差别非常大,变成孙承宗不断质问王在晋防守策略,逐一反驳,然后指责他只想防守,让王在晋说不出话来。可以看到钱谦益删掉了王在晋回答“边兵之善走也”的设置退路原因,添加了王在晋又想挖壕沟,让孙承宗指责王在晋不懂地理土质,并且龟缩防守“今不为恢复大计,切切然画关而守”,把王在晋骂得说不出话来。

在钱谦益的描述中,孙承宗在大局观、战术观都完胜王在晋,而王在晋除了只想畏惧退缩之外,连地理土质都不懂,真是废柴一枚,而且孙承宗是当着辽东官员的面驳倒了王在晋。

这个描述加油添醋很精彩喔,可是和孙承宗本人的叙述差别非常大。《明史》〈孙承宗传〉节录了钱谦益〈孙公行状〉,再把故事结尾改成“在晋无以难”。


在这两则冲突的史料之中,你认为孙承宗〈以守修战疏〉的叙述正确?或是钱谦益〈孙公行状〉的描述正确?


user avatar   gao-yuan-8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需要说明一点,没有所谓的“关宁铁骑”这支听起来成建制的军队,这个词出现在清代野史,纯属后人附会。明代有载的辽东称得上铁骑的军队只有两支,一支是杨嗣昌成立的“关门铁骑”,驻守山海关,听名字就知道,是守关门的,只有两千人,后调入关内平叛被农民军所灭,存在时间很短,跟孙承宗、袁崇焕及辽东将领没有关系。另一支是祖大寿的私兵“缘边铁骑”,人数亦不足两千,后来估计跟着降清了。

辽东明与清的历次战役中,参战明军的成分比较复杂,总体来看各军头私兵+卫所军(关外堡垒驻屯军)+关内客军,共同构成辽东军防守关宁锦防线,其中进攻性的战役辽东军头的战意不足,逃跑很擅长,尾随敌人也是专家(己巳之变),但防守个城堡还凑活(废话,守不住自家田亩就归满人了)。辽东军的军阀化倾向从李成梁时代就埋下了种子,李成梁和同时期的戚继光走的是完全相反的路子,戚帅把练出来的精兵变成忠诚的朝廷军队,纪律严明,从不畏战,有死无降;李成梁则完全倚仗自己私兵,为后来开了一个恶例。军阀化的是辽东将门世家及其私兵,这帮人能打但往往待价而沽,出不出死力全看是什么仗。至于有人说辽东军两头玩猫腻,从历史的结果看其实证据不足,因为祖大寿和吴三桂两个最大的辽东军头反而是最后才降清的,且都是在形势极为无奈之时,祖大寿还曾诈降又跑了,松锦之战死守锦州那也拼了老命。降清后的祖大寿郁郁而终。这帮人虽然不那么让皇帝放心,但也是不想轻易就降清的。

回到孙王之争。我认为在天启时期孙承宗的战略更为妥当,或者说努尔哈赤时期这个战略是很有效的,那时财力尚能支持,努尔哈赤战略头脑并不好,他晚年时期的后金经济被明朝堡垒战术和经济封锁挤压得几近崩溃,又杀戮太重,基本到了眼看撑不住的地步。但这时他死了,皇太极救了后金。随着明朝财力的恶化,加之皇太极的应对极为高明,对明军坚定地围点打援,对内则聚拢人心,很有弹性。孙承宗和袁崇焕主导的修堡推进战略这时就等于自投死路,而王在晋回收防线、把第一条防线放到山海关外的想法此时就是正确的了。脱离接触,坚壁清野,关内练兵,辅以不停地骚扰,伺机而动,吸引清军来攻,消耗其后勤。因为清当时的经济问题是十分严重的,根本经不起一场大军出动几百里去攻山海关这样的坚城的旷日持久的大战。即便攻下了,关内是早有准备的收缩回来的明军,又是一场严重的消耗,且要冒着被明军抄后路关门打狗的巨大危险,满人死得起吗,耗得起吗?反对这一策略的人看不到这一点。皇太极不是傻子,他最想看到的是明军不断修堡推进,正好实施他的伐大树战略,围点打援,以逸待劳地消耗明军粮饷和精锐战兵,让明朝慢慢失血。

王在晋的思路这时从军事、后勤角度是对的,但让皇帝做出这个决策也极其为难——辽东将门及其私兵怎么安排?这些人彪悍能战(打自己人厉害得很),在关外拥有大量的土地和财产,他们想放弃吗?放弃之后,至少几十万人入关,如何在关内安置他们?利益如何协调?土地如何分配?恐怕这是朝堂之上无法通过的主要原因之一。

放弃关外的决策一直到了1644年闯军直逼京师时才做出,吴三桂军之所以行动迟缓,并非有意耽误行程,实是崇祯命令下得太晚,因为放弃关外牵涉到的不止是军队入关救援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些世代在关外打仗的军人尤其是将领们的私兵拖家带口(能打的还就是这几千私兵),还有那么多的军属、财物,要全数随军撤入关内,就是刀架脖子上,也快不起来。军队从理论上当然可以抛下一切不管不顾,急行军去救皇帝,但实际上你让他们扔下自己家业,冒着让清军在后边拣便宜的风险,他们是不会干的,估计当时就反了。

从所谓的“辽人守辽土”这一错误战略提出来,辽东问题就成了一个死结。还是对辽东基层认识深刻的熊廷弼看得清楚,辽东问题必须用客军解决,辽兵只能用于防守,不能作为进攻的主力。在一段时间内,关外适当收缩防线以守为主,省出钱来关内抓紧练兵,等待变化,伺机收复,才是最正确的策略。可惜了熊大人。


user avatar   ou-gen-fu-lang-c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某答主偷偷地把原文里的九十七万两改成了九十三万两却不对其他的谬误进行回应和订正真是令人不齿啊 @墨在朱之上

分割线……………………………………………………………

某些答主也甚是讨厌,自己说的史料要辩证着看转头自己就把这条给忘了。

他引用王在晋奏疏中所谓的筑城八里铺我没在图书馆没有翻,不过他的错误也实在是太明显了。他说王在晋拿了朝廷九十七万两白银却只是干了一点点水活,完全的贪墨公帑,还要在书里为自己洗白,然而事实是这样吗?

我们可以在《明熹宗实录》里找到关于这一段的记录:

“在晋又再申筑城,前议于关外,由八里铺绕角山而东,傍三道关起脚,逶迤至海,计长三十七里,筑墙建台,结寨造营房,设公厅,共估九十三万,请发帑金。上许发帑金二十万,仍谕令酌节省,毋致虚糜。”

看到没有? @墨在朱之上 皇上批复了王在晋的八里铺,还先行拨了二十万两银子开工并且还嘱咐王在晋勤俭持家,不要浪费了。紧接着王在晋就拿着这二十万两银子欢天喜地地开工了,但是这时蹦出个袁崇焕,一状把王在晋告到首辅叶向高那里,叶向高马上就派孙承宗前往山海关考察八里铺新城,之后就爆发了那次著名的争论,孙承宗回京之后又在皇帝面前告了王在晋一状,然后王在晋失势被送到南京兵部养老,八里铺也就黄了。

见《明史 孙承宗传》

“……其他制置军事又十余疏。帝嘉纳。无何,御讲筵,承宗面奏在晋不足任,乃改南京兵部尚书,并斥逃臣慎言等,而八里筑城之议遂熄。 ”

前前后后就是王在晋提了个九十三万两的预算,就等于王拿着这么多银子施工了?天底下有这么好当的乙方?

您还说我扯着您小错误不放,可是您连这都错了就太说不过去了吧。您如果连实录这样重要的书都不看的话妄谈治史是不是给人一种大话的感觉?

除了经费的问题,我们再来看他引用史料时犯的另一个严重错误,那就是全然不理解史料的本意,也许是初中文言文基础没打好还是故意使坏误导读者就不得而知了。

根据他列举的三朝辽事实录原文能得出他的结论吗?结果显然是不能的。

王在晋题:『臣因严关墙低土薄,旧边止三丈二三尺,今加高至四丈,土帮止八九尺,今填阔至二丈二三尺。墙则砖灰坚砌,土则夯杵并加,虽南北二部尚有一千八百丈未修,而已修者粉堞崔嵬相望矣。城外錾濠,濠外掘品字沟,沟中下暗签,沟外间一摆空营,众工毕举,窃意计期可成,又于八里铺筑新边,已完土墙二百余丈,臣不时往返,身先调度,勤者赏劳,惰加罚,终日兢兢,如临大敌。 ————《三朝辽事实录》

我们看到王在晋在报告时提到他拿着天启皇帝批的二十万两白银既修了八里铺还重修了旧城,并且提到重修的旧城“已修者粉堞崔嵬相望矣”(然而某答主却说这是王在晋形容修的新城,我就很纳闷了王在晋自己都承认八里铺修的是土墙了,你还让他在奏表里这么形容,你当他和皇帝的智商都和您一样吗?)对比某黑洞一样的著名防线,这难道不是一种省钱的好方法吗?

至于他说什么山海关一共二十里我是不知道他是如何得出来的,他难道不知道什么叫长城,罗城,翼城,瓮城吗?更何况山海关城的城墙也不到二十里啊?

ps.您的文言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真的需要提高,还有别把所有指出你低级错误的人都叫杠精,这样很耻辱的。

。。。分割线。。。分割线。。。分割线。。。

最高赞回答黑王在晋和三朝辽事实录还把谢国祯老爷子拉出来站台说谢老爷子认为三朝辽事实录一文不名。 @墨在朱之上 然而实际上呢?

谢老爷子在《 万历至崇祯上 第三节记万历朝史事之书的 王在晋所著 越镌二十一卷这一小节中写到“……经略辽东,著有三朝辽事实录十七卷,已著录于清开国史料考中。”

很明显嘛,老爷子是把他放在《清开国史料考》中的,而不是某答主所谓的老爷子认为该书不具有史学价值balabalabala………某答主脑补的够可以的。

看来答主是书都没看仔细读过,看着目录没有就脑补谢老爷子的想法了???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清开国史料考》中怎么说三朝辽事实录的。

卷三 明代之记载上

“唯是书上起明万历四十六年戊午,下迄天启丁卯十二月,十余年之事,记载綦详,裒然巨帙,为治辽事者所必参考之书也。”

你看看你看看,谢老爷子都说了研究明末辽东史必须要参考这本书,极大地肯定了这本书的史学价值,某些答主自娱自乐,读书不精,治史不精,还需要再学习一个啊。


user avatar   feng-da-67-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有这么一群送外卖的女人。

不想看图的国男们,可以看看文字,看看中国新时代女性是如何理直气壮“送外卖”的,省得以后被骗接盘。

今天我碰到了一件令我匪夷所思的事情。

我和朋友(女)去中超买食物(当时我们都戴着口罩,),碰(未和她打招呼,她没认出来)到的那位来自西安的同学(跟波兰人谈恋爱,未婚先孕,正在备孕),她在中超里和老板娘夸夸其谈,说自己的波兰男朋友不关心他,说她怀孕如何痛苦。

这都无所谓,但是当她说"当我波兰男朋友这么冷漠对我,我都极其包容,因为我想着文化差异嘛,要是我谈了个国男,我的分分钟两耳光扇过去!”我很震惊,这凭什么,为什么穷得吊儿郎当的波兰人就可以无限被包容,中国男人就必须对她无限好,否则就是两耳光,我觉得这是对我们的侮辱。

后来出了超市,实在忍不住了,就问了问我的朋友,她居然也认同那个姑娘的,她说"这不是双标,不是区别对待,这是文化差异,她男朋友是波兰人从小受到的教育是这样,所以那样对她,情有可原。但是中国男人从小接受的教育是要对女生百般呵护,要无微不至的照顾,所以一旦对女孩子冷漠了就应该被责罚。”

虽然她们这么说,但我还是坚持我的看法,这是一种双标,是一种侮辱。后来我见再讨论下去会很尴尬,就岔开话题了。这难道不是一种侮辱吗?凭什么对中国男人要求就必须这样那样,对波兰男友就可以无限包容?

作者PS:渣男送盘,老实人接盘,所以国男不能太老实。


user avatar   buzhidaobuzhidao-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问题是问人品

比较复杂,因为除了郭老私人感情,他朋友上下级对他评价都很好。

私人感情上你单看结果,确实不该借鉴

但你放在当时时代,滚滚历史长河,都是裹挟人前进的。郭老也逃离不了时代。他真的不爱第一个夫人,因为包办婚姻。没什么好说的,至于第一个夫人怎么怎么为郭家,那都是她自己的事,她做的好,后人会评价她好,她离开了,后人也没资格指责她。

第二个夫人,也是最多人怜悯的,郭安娜

确实是遗憾,因为郭老和她是相爱的。你看他们生了几个就知道了。而且处境那么困难。至于说什么婚内出轨,真的什么野史都有,要是有,都会有记录。目前来看,更为信服的是没有。

郭老有三段婚姻,五段感情史 。但没有婚内出轨过。发生三段感情都是有历史原因的。

为什么抛弃郭安娜,不是他故意。是必须这样做!郭老是回国抗战,代表中国对抗郭安娜一家的日本右翼势力。这时你带着右翼主要家族来中国抗战,你有多少信服度?你能保证你妻子儿女不会因为民众迁怒遭遇危险?

而且郭安娜也是右翼分子,她不过是因为对郭老的爱,才没表现那么严重。但她也是不支持郭老回国的。在中国,一个男子要为国报效是至高荣誉,此时一个人对此表示不支持,你会气愤吗?理智点,他妻子是大家族女儿,留在日本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虽然安娜父母不支持,但起码日本不会威胁到生命安全。后来安娜遭到监禁,但也恢复日常生活。

至于后来遇到第三任夫人,我老师就说过,感情的事,没有对错 。真的情来了,你是躲不掉的。何况大家忽略了一点,当时抗战到什么程度?郭老作为对日宣传工作的高官,深知中日绝不两立,你死我活。你觉得和日本妻子相聚有可能?这不是多爱的问题,这还是民族气节的问题。

做大事者,不拘小节

很多情况,你是很难全的。难道普通人家庭不幸福吗?但那就是普通人的幸福,因为他们没有付出代价。所以为什么城外的想进去,城内的想出去了。

后来遇到第三位夫人,你觉得你是重新和第二位夫人和好?无论怎么做,郭老都是要被后人指责的。但当初他回国是写好遗书了,因此他活下来,是幸运的。安娜还能遇到郭老也是幸运的。很明显,十几年,是你你也是喜欢现任,对前任更多是抱歉和遗憾。

众人遗憾这感情,是因为安娜很棒,她移居大连,转为中国籍,为中国奉献一生,死后捐出全部遗产。子女为中国建设出力。但我们也没有一直说郭老没错啊,我们慰问她,选为政协委员。说明我们也是遗憾这感情的。

但再遗憾,也是别人的感情。倘若你你能让几位女子对你那么痴情,你此生也满足了。何况你还是单身狗,感情都没经历几年就讲对错。恕我直言,严他不律己

第三位夫人,那这。不太好评价。

这位夫人是自杀的,原因一方面是子女意外离世,原身体不好。精神状态不好。加上郭老先走了,和知道与姐姐的感情史。嗯,复杂。

但我对此表示怀疑,为何结婚这么多年,都不知道与她姐姐的感情史?真的在后面才知道的吗?这要考究。

总有人说是受不了自己是姐姐的替代品,原来先喜欢姐姐什么的。人家都结婚几十年了,那个年代什么风浪没见过,一根稻草就压垮了我们共产党员?很明显还有其他的事情嘛。

这个锅,郭老不能背,毕竟他是先结识于老的姐姐,也没结婚同居什么啊 只是相中。

后来和于老结婚,说明是爱这位夫人的。

因此,抛开郭老全部功绩来说

评价郭老应该说

是个感情史丰富的人,他多情,他对于感情事情处理不够圆滑。

他对几位为他付出一切的女人抱有愧疚,有遗憾。

结合他对感情的处理

他不是渣男,不是故意的,不是背叛家庭的人。第一位夫人,他不爱,但他知道她一直守寡在老家,后来特意去拜访,鞠躬表示愧疚。第二位夫人,因为时代原因,错过了,便不爱了。但他没有推卸责任,人们评论时,他都没有反驳。子女他让他们回国了,文哥郭老一家承担了,他还是有爱,但这爱已经不能表现出来了。第三位夫人,他没有错,子女离世,他也痛苦,倘若他知道妻子在意之前的和她姐的感情过往,他一定会好好请罪。可惜,郭老师先于老走了。

加上郭老的功绩

这些都是小事,放在国家危亡之际,放在那个民族困难年代,这些值得一提?

天天提这些的还不是你们这群能站在前人鲜血搏杀获得的安逸的人。恕我直言,站着说话不腰疼,要是你是这剧情的主角估计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

一名国外著名大学优等生,奖学金拿到手软。在自己领域成为风云人物。被前政府邀请为部长级人物,委员会一员,打仗时担当将军。后即使抛开政治研究学术,也是科学院主任级别等等等。你和我谈他年轻时恋爱次数多,感情多么渣?

对不起,这样痛苦我也想承担一下,请问你能告诉我怎么像他一样吗?


user avatar   sui-feng-er-chi-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问题是问人品

比较复杂,因为除了郭老私人感情,他朋友上下级对他评价都很好。

私人感情上你单看结果,确实不该借鉴

但你放在当时时代,滚滚历史长河,都是裹挟人前进的。郭老也逃离不了时代。他真的不爱第一个夫人,因为包办婚姻。没什么好说的,至于第一个夫人怎么怎么为郭家,那都是她自己的事,她做的好,后人会评价她好,她离开了,后人也没资格指责她。

第二个夫人,也是最多人怜悯的,郭安娜

确实是遗憾,因为郭老和她是相爱的。你看他们生了几个就知道了。而且处境那么困难。至于说什么婚内出轨,真的什么野史都有,要是有,都会有记录。目前来看,更为信服的是没有。

郭老有三段婚姻,五段感情史 。但没有婚内出轨过。发生三段感情都是有历史原因的。

为什么抛弃郭安娜,不是他故意。是必须这样做!郭老是回国抗战,代表中国对抗郭安娜一家的日本右翼势力。这时你带着右翼主要家族来中国抗战,你有多少信服度?你能保证你妻子儿女不会因为民众迁怒遭遇危险?

而且郭安娜也是右翼分子,她不过是因为对郭老的爱,才没表现那么严重。但她也是不支持郭老回国的。在中国,一个男子要为国报效是至高荣誉,此时一个人对此表示不支持,你会气愤吗?理智点,他妻子是大家族女儿,留在日本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虽然安娜父母不支持,但起码日本不会威胁到生命安全。后来安娜遭到监禁,但也恢复日常生活。

至于后来遇到第三任夫人,我老师就说过,感情的事,没有对错 。真的情来了,你是躲不掉的。何况大家忽略了一点,当时抗战到什么程度?郭老作为对日宣传工作的高官,深知中日绝不两立,你死我活。你觉得和日本妻子相聚有可能?这不是多爱的问题,这还是民族气节的问题。

做大事者,不拘小节

很多情况,你是很难全的。难道普通人家庭不幸福吗?但那就是普通人的幸福,因为他们没有付出代价。所以为什么城外的想进去,城内的想出去了。

后来遇到第三位夫人,你觉得你是重新和第二位夫人和好?无论怎么做,郭老都是要被后人指责的。但当初他回国是写好遗书了,因此他活下来,是幸运的。安娜还能遇到郭老也是幸运的。很明显,十几年,是你你也是喜欢现任,对前任更多是抱歉和遗憾。

众人遗憾这感情,是因为安娜很棒,她移居大连,转为中国籍,为中国奉献一生,死后捐出全部遗产。子女为中国建设出力。但我们也没有一直说郭老没错啊,我们慰问她,选为政协委员。说明我们也是遗憾这感情的。

但再遗憾,也是别人的感情。倘若你你能让几位女子对你那么痴情,你此生也满足了。何况你还是单身狗,感情都没经历几年就讲对错。恕我直言,严他不律己

第三位夫人,那这。不太好评价。

这位夫人是自杀的,原因一方面是子女意外离世,原身体不好。精神状态不好。加上郭老先走了,和知道与姐姐的感情史。嗯,复杂。

但我对此表示怀疑,为何结婚这么多年,都不知道与她姐姐的感情史?真的在后面才知道的吗?这要考究。

总有人说是受不了自己是姐姐的替代品,原来先喜欢姐姐什么的。人家都结婚几十年了,那个年代什么风浪没见过,一根稻草就压垮了我们共产党员?很明显还有其他的事情嘛。

这个锅,郭老不能背,毕竟他是先结识于老的姐姐,也没结婚同居什么啊 只是相中。

后来和于老结婚,说明是爱这位夫人的。

因此,抛开郭老全部功绩来说

评价郭老应该说

是个感情史丰富的人,他多情,他对于感情事情处理不够圆滑。

他对几位为他付出一切的女人抱有愧疚,有遗憾。

结合他对感情的处理

他不是渣男,不是故意的,不是背叛家庭的人。第一位夫人,他不爱,但他知道她一直守寡在老家,后来特意去拜访,鞠躬表示愧疚。第二位夫人,因为时代原因,错过了,便不爱了。但他没有推卸责任,人们评论时,他都没有反驳。子女他让他们回国了,文哥郭老一家承担了,他还是有爱,但这爱已经不能表现出来了。第三位夫人,他没有错,子女离世,他也痛苦,倘若他知道妻子在意之前的和她姐的感情过往,他一定会好好请罪。可惜,郭老师先于老走了。

加上郭老的功绩

这些都是小事,放在国家危亡之际,放在那个民族困难年代,这些值得一提?

天天提这些的还不是你们这群能站在前人鲜血搏杀获得的安逸的人。恕我直言,站着说话不腰疼,要是你是这剧情的主角估计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

一名国外著名大学优等生,奖学金拿到手软。在自己领域成为风云人物。被前政府邀请为部长级人物,委员会一员,打仗时担当将军。后即使抛开政治研究学术,也是科学院主任级别等等等。你和我谈他年轻时恋爱次数多,感情多么渣?

对不起,这样痛苦我也想承担一下,请问你能告诉我怎么像他一样吗?


user avatar   li-meng-yang-88-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一个大家都不愿承认的考古学事实:甲骨文里面的商王武丁征服东亚(当然有点偏题了,决定性的战役,这不是一场战役,而是一系列的征服战争)使得东亚(华夏)人种扩散到整个东亚大陆。在这之前东亚(华夏)人种只是蜗居在太行山区的可怜虫而已(现在研究发现东亚华夏人种和东亚地区的其他遗传学族群差距相当大,和非洲黑人差距是最远的,有强烈的遗传漂变)殷墟殉葬坑里面的人种博物馆就是证据。像东亚这种常染色体极纯粹(比如不算封闭的西北人群受到外部的影响仅仅只有3%,南北汉人其实差距极小,两广汉人差距稍大一点,但是跟其他族群的距离还是很远,虽父系母系很多样,决定体质人类学的常染色体却非常单一)并且规模庞大的族群放到世界范围内都是独一份,分子生物学意义上东亚(华夏)内部分化度是所有亚人种里面最低的却是人口极多的。连一些边疆的小民族都不如(日本人韩国人都是华北汉人的小分支)东亚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显然不是个最佳解释

杨希牧先生曾对近400具祭祀坑头骨进行了测量,划分出五种形态

Ⅰ 北亚人种类型,类似现代布里亚特和楚科奇人,80具,占35.6%

Ⅱ 太平洋尼格罗人种(亚洲昆仑奴)类型,与现代巴布亚人和美拉尼西亚人头骨类似,38具,占16.9%

Ⅲ 欧洲人种类型,与现代英国人头骨类似,只有两具,占0.9%

Ⅳ 爱斯基摩人类型(极北)55具,占24.4%

Ⅴ 小头人骨,50具,占22.2%

添加资料:世界上常染色体纯粹的人群只有东亚,巴布亚,西非,科伊桑。而不是大家认为隔离于新大陆的印第安人

东亚人常染由纯粹的北部东欧亚成分组成,其内部的差距也极其微小。巴布亚人常染由纯粹南部东欧亚成分组成,巴布亚是个研究人种进化的天然博物馆,Y染很多样(而且大多都是接近根部的类型),常染很单一,体质很多样。西非人和布须曼人也是两种不同的纯粹非洲常染人群。

而世界上其他人群的常染构成都较为复杂,欧洲人由西欧亚狩猎采集者WHG,古北欧亚人ANE,Basal Eurasiam这三种差异很大的成分组成。中东人由WHG和Basal Eurasian两种成分组成,部分还有非洲常染。印度除了有欧洲人的三种成分,还有很高比例的西欧亚与南部东欧亚混合形成的印度土著成分。半岛东南亚人由北部东欧亚和一部分印度土著成分组成,岛屿东南亚人由北部东欧亚成分和部分巴布亚成分组成。印第安人和西伯利亚原住民由北东欧亚成分和部分ANE成分组成。中非,东非人由西非成分和部分科伊桑成分和不同比例的西欧亚成分组成


user avatar   li-ying-hua-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途岛战役……


user avatar   wang-tao-tao-91-9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途岛战役……




     

相关话题

  明代猪肉每斤13文,清代猪肉每斤40文,清人生活水平比明代下降了数成?? 
  如何看待《大明王朝1566》在豆瓣上将近两万人评分,高达9.5分!? 
  若明朝没有灭亡而是一直延续到今天,清朝没有入关,我们中国的现在会是哪样一种景象? 
  如何评价《窃明》? 
  为什么有人同情李自成却对崇祯不屑一顾? 
  如果帖木儿在征伐大明的路上没有病死,那么明朝的胜算几何? 
  钱谦益和洪承畴,哪个更加可耻? 
  明太祖朱元璋当时的情况,真的非得对一起打江山的兄弟们下死手吗? 
  毛文龙走私通敌的事实,谁还有疑问吗?能不能让我一直解释到你明白? 
  元史是否有被明朝进行删改,或者引导舆论? 

前一个讨论
排除体型因素和分布广泛性的话鹿作为骑兵的坐骑有啥优缺点?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上电视求职底薪13000元 未入职底薪变为4000元?





© 2025-01-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