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时候有一次陪隔壁学校的同学参加他们学院的晚会,进去的时候拿个票,有抽奖环节
一等奖就一个,鬼使神差的就抽到我了,让我上台
主持人问我,同学你是大几的啊,回答我是大一的
主持人又问,同学你是哪个专业的,我说我是XX专业的(他们学院并没有这个专业)
主持人:emmmmmmmmmm,(此刻已经略微懵逼)我们学院今年新开的专业么?
我:不是,我不是你们学院的。。。
主持人:哦哦,我说呢,我没听过这个专业,那同学你是哪个学院的?
我:XXXX学院(他们学校并没有这个学院)
主持人:emmmmm........对着台下说,看来我们学校发展的真是快啊,这些年不断新增学院专业,向着综合性大学迈进,对学校对校领导一顿舔,(不得不说临场应变能力真是强,毫无准备的说这些话都没有磕巴),女主人人也附和着
等他说完,我拿过话筒,说了句,我不是你们学校的.............
台下全场笑趴,场面已经无法控制...............
大学女生常见误会:
-“阿姨”
-“叫姐姐”
不是我,我同事。一个女同事,很文静的小姑娘,我一来公司后就听别人说她私生活很混乱,每天都有不同的车来接她下班。后来,混熟了以后才知道她男朋友是卖二手车的,经常贩卖不同的车,所以也会开着不同的车来接她…… 谣言真能害死人
九几年那会儿,洗头房等奇奇怪怪的东西刚开始在县城里冒出来,隐约听说有某种特殊服务,从来没有见识过。
有一次和同学去澡堂洗澡,澡堂在二楼,走廊有个窗户,上面挂着一个条幅对着外面的马路。阳光透过条幅背面,可以看到条幅上的内容如下图:
正是荷尔蒙萌动的我们有了下面这段对话:
我:“咦?本澡堂设男陪女陪,价格便宜,卫生安全!”
同学:“卧槽!澡堂都这种服务了吗?我们刚才洗澡时怎么没见到?”
我:“废话!咱们在大澡堂子,怎么给你陪啊!那可能是单间里面的服务吧。”
同学:“这可是涩情服务啊!这么明目张胆挂横幅真的好吗?”
旁边一老大爷实在听不下去了:“小伙子,看好了,那条幅上写的是‘本澡堂设男部女部’!”
当时真想投池自尽算了-_-||
好多赞啊 (๑^o^๑) ,谢谢大家支持!
友情提示:我的其他回答也很有趣哦҉ (*^㉨^*)
刚进单位那年,我22岁,标准的小鲜肉。有一天大清早,一位女同事突然肚子痛,领导让我开车送她去医院。到了医院,女同事已经痛的站不稳了,我办完各种手续,把她扶进诊室,医生询问完情况,做完检查,披头盖脸把我骂的狗血淋头。因为女同事是宫外孕,而医生认定我是她男朋友。期间我没做任何辩解,诊室门口的所有人都流露出对我的鄙视。
回到单位,领导问我啥情况,我说是很严重的肠胃炎,可能需要治疗至少一周。之后在单位的这十多年里,我从未跟任何人提过这件事。
这次误会之后,我学会了两件事,一是尽量让女同事送女同事去医院,二是但凡女同事找我请病假,我不问原因直接就批。
评论区的几位同学啊,作为钢铁直男,你们用事实证明了,有些人单身不是没有理由的....
1.女同事宫外孕医生为什么骂我?
两个小年轻,没结婚,啪啪啪的时候小弟弟也不穿个工作服,本身就是男方没责任心的表现,医生不骂我骂谁?
2.为什么不跟医生解释?
我在医院里跟医生解释孩子不是我的,我只是他同事,孩子的父亲我不知道是谁,你让一旁的女同事情何以堪?我、医生和门口的吃瓜群众都是彼此生命中的过客,此次一别可能永远不会再见了,我又何必要解释那么清楚,让人家姑娘更难堪呢?
一次在韩国首尔的一个大商厦里看到一位中国大妈在一个劲儿的跟韩国服务员讲汉语,而韩国服务员根本听不懂。
韩国的大商厦里有专门用于翻译的电话。如果有中国游客来买东西,服务员就拨打电话,然后由座机另一端的会汉语的人来给游客和服务员之间做翻译。
可能是当时不是旅游旺季,服务员打电话竟然找不到会汉语的人。
我见是中国人,就过去问服务员会不会英语。服务员正好会英语,于是我就把大妈的汉语翻译成英语告诉了服务员,结果大妈顺利的买了东西。
正好这时大妈的老伴儿也转悠过来了。大妈兴高采烈的指着我说:“多亏这小伙儿给我翻译的。然后又问我:“小伙子,你在哪儿学的韩语?”
我和我爱人订婚去选戒指的时候,我小姨子非要跟着去。然后这俩货穿着高跟鞋一个凑个整一米八一个凑个整一米九的把我夹中间显一个金拱门的M型就出去了··
虽然我是土木狗,但是不能这样啊··
最后在周大福闹腾半天终于选好了,我大气一挥手,随便刷,我小姨子嘟囔,装什么装,卡还不是在我姐手里,然后我爱人喜得美滋滋的去付账了。
然后我小姨子还在看,也挑中一个,缠着我我给她戴上,我一脸无奈给她戴上,然后她特开心就拉着我手晃撒娇音:干爹,人家也要一个吗·······
我:=-=!
旁边导购小姐姐:=-=!!!
周围购物群众:=-=-=!!!!!!
我那付完账的爱人回来一脸黑线扭着她耳朵就往外走准备怒斥一番。
我:=-=!低头跟着走出去··
耳边一阵卧槽这谢顶大叔好厉害这牛逼嘿····
=-=!
尼玛!谢顶是什么鬼?!滚粗!看本土木狗这一头飘逸的发型
后来想起来前几天她问我女孩撒娇好不好,我说这个一米五几六几的小女生撒娇像小花猫,你这凑个整一米九的撒娇像大老虎,很吓人。
红果果的报复~
---------------------哈哈 ,说明一下,我小姨子那年才十六七岁,我认识她姐姐的时候,她才十三四岁,我比她都快大了二十岁了,当闺女看着长大的·······后来她上大学出国留学都是我张罗安排的,就跟养了一个闺女一样·······她还真让我给她开过家长会····
PS:我一个同事曾经背着他最小的小姨子上过幼儿园················
1. “希望成年后的每个决定都由你亲自完成,这件衣服要不要买,这顿饭跟谁一起吃。什么时候开始婚姻,要不要生小孩。外界的任何声音都是参考,你不开心就不要参考。”
—微博搞笑排行榜下面的某条评论
2. “如果亲吻不到想亲吻的人,祝你们能亲吻到想要亲吻的人生。” —出自某音
3. 在迷茫的人,没关系,慢慢来吧。
一年一年都过的挺快的,上天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每天都是二十四小时,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慢慢来,也只能一步一步的去做,慢慢的提升自己的效率,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每个人每个阶段都很迷茫,做好自己的就行了。
—随记
4. 对待家人和朋友,处事一定要“心硬口软”。嘴上说着温柔、鼓励的话,原则问题一点也不放松。
如果你“嘴硬心软”,无论你在对方困难的时候帮了他多少、苦口婆心教导了多少箴言真理,对方记住的往往只有你在他低谷时期对他说出的伤害的话。
人,尤其是女性,很容易刀子嘴、豆腐心。嘴上出出气,关键时候心一软还是会原则退让,对方除了了解利用你的秉性,还会对你产生感情淡泊——埋怨你得理不饶人,还“关键时候对其不够严格”。
同理,我们在社会上与人相处要时刻记住:真正的敌人是不会摆出一张敌人脸的。
—随记
5. 每个年纪都有每个年纪的利弊,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优缺点,欣赏别人的好就够了,树立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再好的关系,合不来的地方就模糊,往合的来的地方发展。
人和人之间就是求同存异+包容。然后这世界最对的法则是:自己开心就好。可以配合他人演出但是坚定自己的信念,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不必非要委屈自己去配合,然后还要被埋怨,自己玩吧。这世界上没有特别适合的第二个人,一切都可以拒绝的。—自己的随记。
6. 你只管朝前走,碰到什么是什么。
7. 总有人问:“女孩子为什么要那么努力?买车买房不如找个好人嫁了”
为什么努力!当我有房有车有存款我能理直气壮的要求未来的那位,需要他拥有什么条件,符合我什么想法,希望他有趣而且必须足够有资本维持生活。他不需要比我优秀太多,但至少要与我相配。
我可以挺直腰杆直接说,因为我有底气,他们不会只是觉得“这个人只知道钱,特物质”,而是反省一下自己,是否太无能,要么上进努力要么直接退缩消失。
———自己写的随记
8. 成长大概就是在外面受了伤害,会想家,想妈妈,理解她的不容易,知道她永远刀子嘴豆腐心,有更多耐心去跟他们相处,长大之后看过外面的世界认识了形形色色的人,才能真正的体会他们为我避开了很多暴风雨,给我撑起来的那片天,曾经是我想挣脱的禁锢,现在是我所有的眷恋。人嘛,所有的耐心最应该留给的是家里人。
这是今日想法,来自2018年12月6号的周同学。
主要的原因有三个:
一是唐代以来,新帝继位后改历逐渐成为常态,这可以被视为是宋朝频繁改历的根本原因。
二是由于精度问题,旧历在运行一段时间之后精度下降,是改历的客观原因。
三是宋代不禁私历,技术上也取得了一些进步,也使得大家比较有修改历法的动力。
咱们一条条的来说。
由于历法这玩意跟天象密切相关,而观星占卜吉凶这事又直接关系到王朝统治,所以大多数的朝代都是严禁民间研究天文历法的——不然今天有人观荧惑无常主灾兵之难,明天大星落于西南宰辅恐有性命之忧,后天星星已经对齐旧日支配者即将苏醒,你说皇帝要怎么办?听还是不听?这就很尴尬
初,知星者言,上象变,不利大臣,请攘之。光庭曰‘使祸可攘而去,则福可祝而来也!’论者以为知命。卒,年五十八,赠太师。——新唐书·卷一零八·裴光庭传
所以干脆,这东西由官方统一负责,你们民间也别研究这玩意了,谁碰谁死
太平真君五年春正月戊申诏日:愚民无识,信惑妖邪,私养师巫,挟藏谛记、阴阳、图论、方技之书,又沙门之徒假西戎虚诞生致妖孽,非所以壹齐政,化布淳德于天下也,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有私养沙门师巫及金银工巧之人在其家者,皆诣官曹,不得容匿,限今年二月十五日,过期不出,师巫沙门身死,主人门诛。明相宣告,’咸使闻知。——魏书·太武帝本纪
永平四年夏五月诏禁天文之学——魏书·宣武帝本纪
开皇十三年春二月丁酉制私家不得隐藏纬候图谶。——隋书·文帝本纪
除此之外,汉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儒家认为历法这东西上体天心,乃是天人感应之正道。正所谓“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是为儒生职业”,然而尴尬的地方在于,咱们都知道天文学其实也是相当专业的一门学科,没点专业本事你是玩不转的。所以这么搞下去的后果就是汉代以来历法从儒家的领域里被分了出去,由专门的历法人员来负责,而大儒们对相关学界前沿了解的越来越少,却偏偏要把历法当成正朔的大事。所以唐代以前汉朝是东汉一个太初历,西汉一个三统历,这是汉历,也是王朝正朔的权威象征,马虎不得。
结果东汉末年分三国,三国之后又是南北朝,朝代一个比一个短,顺便出了祖冲之等一票数学家,这就造成了两个后果:一是历法推算的技术进步了;二是少数民族南下以后这等蛮夷之人缺乏儒家思想熏陶,一朝一历的习惯竟然逐渐被废除了,比如说北魏前后改历三次、隋朝改历两次,所以到了大唐的时候,大家已经习惯改历了。
唐终始二百九十余年,而历八改。初曰《戊寅元历》,曰《麟德甲子元历》,曰《开元大衍历》,曰《宝应五纪历》,曰《建中正元历》,曰《元和观象历》,曰《长庆宣明历》,曰《景福崇玄历》而止矣。——新唐书·卷二十五·历一
所以说,唐代以来,一朝改历逐渐成为常态,这是宋朝频繁改历的根本原因。
既然改历已经不是问题了,那么显然历法出了差错就可以改。考虑到技术的进步,宋代时期的定朔算法已经相当成熟了——日月黄经相同的时刻称为“朔“,定朔,就是确定真正的日月黄经相同的时刻。考虑到古人没有精准的经纬度跟地轴偏角的概念,他们想要搞明白这玩意还是比较困难的。不过好在古人也不傻——我多观察观察,然后拟合不就完事了嘛?然而这种拟合没有先进的数学工具作为基础,多半是有误差的,而且时间越长,误差越大,所以这就是客观上的改历需要。
显德《钦天历》亦朴所制也,宋初用之。建隆二年,以推验稍疏,诏王处讷等别造新历。四年,历成,赐名《应天》,未几,气候渐差。太平兴国四年,行《乾元历》,未几,气候又差。继作者曰《仪天》,曰《崇天》,曰《明天》,曰《奉元》,曰《观天》,曰《纪元》,迨靖康丙午,百六十余年,而八改历。南渡之后,曰《统元》,曰《乾道》,曰《淳熙》,曰《会元》,曰《统天》,曰《开禧》,曰《会天》,曰《成天》,至德祐丙子,又百五十年,复八改历。使其初而立法吻合天道,则千岁日至可坐而致,奚必数数更法,以求幸合玄象哉!盖必有任其责者矣。
然而在儒家眼中,你这频繁改历说明你们水平不行啊!你看我大汉就不瞎改!于是大家开始频繁发牢骚,纷纷指责这届编历的不行。修历的表示你说我不行,你行你上啊!大家又表示我要是行还用你?
“刘洪历四十五年差一度,梁武帝历百八十六年差一度。“以前人历术之精,犹不免此,况贱工之草创者乎?大抵唐以后律历之法不传,士大夫无所从受。——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五·总论应天至统十四历
这里咱们就必须提到前面说的第三点了,实际上,汉代以来历法的发展已经进步了许多,以至于士大夫们按照儒家经典得到的那些理论基本已经不可能用于指导历法编制了——这就好像是牛顿那个年代,随便拎出来一个科学家都是精通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各种自然科学的杂家,不过今天就隔行如隔山一样。然而偏偏这个历法的发展不仅关系到王朝正朔,还有华夷之辩:南北朝一堆蛮夷就罢了,后来天竺跟西域地区的立法计算方法也开始被引进国内,这简直就是国将不国啊!
不过你就算把天说破,也碍不住人家算得准……所以到最后官方一套“大历“、民间还有”小历“,而官方人员碍于士大夫议论,表面用大历,私下用小历也成为了常态。沈括曾经表示:你们这些儒家食古不化整天瞎指挥,搞得大家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很辛苦有木有!
《史记·律书》所论二十八舍、十二律,多皆臆配,殊无义理。至于言数,亦多差舛。……其日月五星行次,皆只据小历所算躔度誊奏,不曾占候,有司但备员安禄而已。熙宁中,予领太史,尝按发其欺,免官者六人。未几,其弊復如故。——梦溪笔谈·卷八·象数二
那么把话说回来,古历真的精度就很高么?当然不是了。对汉朝来说,碍于改历这事是个忌讳而导致眼睁睁的看着它出错而改不了,才是最痛苦的事情……
自太初元年始用《三统历》,施行百有余年,历稍后天,朔先于历,朔或在晦,月或朔见。考其行,日有退无进,月有进无退。建武八年中,太仆朱浮、太中大夫许淑等数上书,言历朔不正,宜当改更。时分度觉差尚微,上以天下初定,未遑考正。
至元和二年,《太初》失天益远,日、月宿度相觉浸多,而候者皆知冬至之日日在斗二十一度,未至牵牛五度,而以为牵牛中星,后天四分日之三,晦朔弦望差天一日,宿差五度。章帝知其谬错,以问史官,虽知不合,而不能易。后汉书·卷九十二·律历中
所以综上所述,技术进步、修正误差、观念改变这三者共同作用下,导致了宋代的频繁改历。
主要的原因有三个:
一是唐代以来,新帝继位后改历逐渐成为常态,这可以被视为是宋朝频繁改历的根本原因。
二是由于精度问题,旧历在运行一段时间之后精度下降,是改历的客观原因。
三是宋代不禁私历,技术上也取得了一些进步,也使得大家比较有修改历法的动力。
咱们一条条的来说。
由于历法这玩意跟天象密切相关,而观星占卜吉凶这事又直接关系到王朝统治,所以大多数的朝代都是严禁民间研究天文历法的——不然今天有人观荧惑无常主灾兵之难,明天大星落于西南宰辅恐有性命之忧,后天星星已经对齐旧日支配者即将苏醒,你说皇帝要怎么办?听还是不听?这就很尴尬
初,知星者言,上象变,不利大臣,请攘之。光庭曰‘使祸可攘而去,则福可祝而来也!’论者以为知命。卒,年五十八,赠太师。——新唐书·卷一零八·裴光庭传
所以干脆,这东西由官方统一负责,你们民间也别研究这玩意了,谁碰谁死
太平真君五年春正月戊申诏日:愚民无识,信惑妖邪,私养师巫,挟藏谛记、阴阳、图论、方技之书,又沙门之徒假西戎虚诞生致妖孽,非所以壹齐政,化布淳德于天下也,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有私养沙门师巫及金银工巧之人在其家者,皆诣官曹,不得容匿,限今年二月十五日,过期不出,师巫沙门身死,主人门诛。明相宣告,’咸使闻知。——魏书·太武帝本纪
永平四年夏五月诏禁天文之学——魏书·宣武帝本纪
开皇十三年春二月丁酉制私家不得隐藏纬候图谶。——隋书·文帝本纪
除此之外,汉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儒家认为历法这东西上体天心,乃是天人感应之正道。正所谓“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是为儒生职业”,然而尴尬的地方在于,咱们都知道天文学其实也是相当专业的一门学科,没点专业本事你是玩不转的。所以这么搞下去的后果就是汉代以来历法从儒家的领域里被分了出去,由专门的历法人员来负责,而大儒们对相关学界前沿了解的越来越少,却偏偏要把历法当成正朔的大事。所以唐代以前汉朝是东汉一个太初历,西汉一个三统历,这是汉历,也是王朝正朔的权威象征,马虎不得。
结果东汉末年分三国,三国之后又是南北朝,朝代一个比一个短,顺便出了祖冲之等一票数学家,这就造成了两个后果:一是历法推算的技术进步了;二是少数民族南下以后这等蛮夷之人缺乏儒家思想熏陶,一朝一历的习惯竟然逐渐被废除了,比如说北魏前后改历三次、隋朝改历两次,所以到了大唐的时候,大家已经习惯改历了。
唐终始二百九十余年,而历八改。初曰《戊寅元历》,曰《麟德甲子元历》,曰《开元大衍历》,曰《宝应五纪历》,曰《建中正元历》,曰《元和观象历》,曰《长庆宣明历》,曰《景福崇玄历》而止矣。——新唐书·卷二十五·历一
所以说,唐代以来,一朝改历逐渐成为常态,这是宋朝频繁改历的根本原因。
既然改历已经不是问题了,那么显然历法出了差错就可以改。考虑到技术的进步,宋代时期的定朔算法已经相当成熟了——日月黄经相同的时刻称为“朔“,定朔,就是确定真正的日月黄经相同的时刻。考虑到古人没有精准的经纬度跟地轴偏角的概念,他们想要搞明白这玩意还是比较困难的。不过好在古人也不傻——我多观察观察,然后拟合不就完事了嘛?然而这种拟合没有先进的数学工具作为基础,多半是有误差的,而且时间越长,误差越大,所以这就是客观上的改历需要。
显德《钦天历》亦朴所制也,宋初用之。建隆二年,以推验稍疏,诏王处讷等别造新历。四年,历成,赐名《应天》,未几,气候渐差。太平兴国四年,行《乾元历》,未几,气候又差。继作者曰《仪天》,曰《崇天》,曰《明天》,曰《奉元》,曰《观天》,曰《纪元》,迨靖康丙午,百六十余年,而八改历。南渡之后,曰《统元》,曰《乾道》,曰《淳熙》,曰《会元》,曰《统天》,曰《开禧》,曰《会天》,曰《成天》,至德祐丙子,又百五十年,复八改历。使其初而立法吻合天道,则千岁日至可坐而致,奚必数数更法,以求幸合玄象哉!盖必有任其责者矣。
然而在儒家眼中,你这频繁改历说明你们水平不行啊!你看我大汉就不瞎改!于是大家开始频繁发牢骚,纷纷指责这届编历的不行。修历的表示你说我不行,你行你上啊!大家又表示我要是行还用你?
“刘洪历四十五年差一度,梁武帝历百八十六年差一度。“以前人历术之精,犹不免此,况贱工之草创者乎?大抵唐以后律历之法不传,士大夫无所从受。——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五·总论应天至统十四历
这里咱们就必须提到前面说的第三点了,实际上,汉代以来历法的发展已经进步了许多,以至于士大夫们按照儒家经典得到的那些理论基本已经不可能用于指导历法编制了——这就好像是牛顿那个年代,随便拎出来一个科学家都是精通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各种自然科学的杂家,不过今天就隔行如隔山一样。然而偏偏这个历法的发展不仅关系到王朝正朔,还有华夷之辩:南北朝一堆蛮夷就罢了,后来天竺跟西域地区的立法计算方法也开始被引进国内,这简直就是国将不国啊!
不过你就算把天说破,也碍不住人家算得准……所以到最后官方一套“大历“、民间还有”小历“,而官方人员碍于士大夫议论,表面用大历,私下用小历也成为了常态。沈括曾经表示:你们这些儒家食古不化整天瞎指挥,搞得大家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很辛苦有木有!
《史记·律书》所论二十八舍、十二律,多皆臆配,殊无义理。至于言数,亦多差舛。……其日月五星行次,皆只据小历所算躔度誊奏,不曾占候,有司但备员安禄而已。熙宁中,予领太史,尝按发其欺,免官者六人。未几,其弊復如故。——梦溪笔谈·卷八·象数二
那么把话说回来,古历真的精度就很高么?当然不是了。对汉朝来说,碍于改历这事是个忌讳而导致眼睁睁的看着它出错而改不了,才是最痛苦的事情……
自太初元年始用《三统历》,施行百有余年,历稍后天,朔先于历,朔或在晦,月或朔见。考其行,日有退无进,月有进无退。建武八年中,太仆朱浮、太中大夫许淑等数上书,言历朔不正,宜当改更。时分度觉差尚微,上以天下初定,未遑考正。
至元和二年,《太初》失天益远,日、月宿度相觉浸多,而候者皆知冬至之日日在斗二十一度,未至牵牛五度,而以为牵牛中星,后天四分日之三,晦朔弦望差天一日,宿差五度。章帝知其谬错,以问史官,虽知不合,而不能易。后汉书·卷九十二·律历中
所以综上所述,技术进步、修正误差、观念改变这三者共同作用下,导致了宋代的频繁改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