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陈升「反服贸」「陆客真的不要再来了」的言论?

回答
陈升的言论,特别是“反服贸”和“陆客真的不要再来了”,在台湾社会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和讨论。要评价这些言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背后的动机、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各方对此的反应。

一、 言论的背景和动机:

首先,理解陈升的言论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下。

“反服贸”: 指的是2014年台湾爆发的太阳花学运。这场运动的核心诉求是反对当时国民党政府与中国大陆签署的《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简称服贸)。许多台湾民众,尤其是年轻人,担心服贸的签署会加剧台湾对大陆的经济依赖,对台湾的文化、社会和政治主权带来负面影响。他们认为协议内容不透明,程序不民主,且可能导致台湾中小企业受到冲击,部分产业的劳动条件恶化。
陈升作为一位长期关注社会议题、具有社会影响力的音乐人,他的“反服贸”立场,可以看作是他对当时主流民意的一种呼应,也是他基于对台湾主体性、经济安全以及文化认同的担忧所表达的观点。他可能认为,在没有充分的社会共识和民主审议的情况下,与大陆签署如此重要的协议,对台湾的长远发展不利。

“陆客真的不要再来了”: 这句话通常是在服贸抗议之后,或者在讨论两岸关系和台湾经济发展时出现的。其背后可能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对社会承载力的担忧: 一些人认为,大量陆客涌入台湾,尤其是在特定旅游景点,给台湾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如医疗、交通)以及自然环境带来了压力,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
对经济依赖的警惕: 有观点认为,台湾经济过度依赖大陆游客和大陆市场,一旦政治关系紧张或大陆政策调整,台湾经济将面临巨大风险。他们可能希望台湾能够发展更多元化的经济和旅游市场,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文化和价值认同的考量: 在一些台湾民众看来,大陆游客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可能与台湾社会存在差异,而过多的陆客涌入,可能让他们感到台湾的文化独特性受到稀释。
对政治意图的怀疑: 有人认为,大陆通过发展旅游业等方式来“吸纳”台湾,借此推动政治统一。因此,限制陆客数量,被视为一种抵抗政治渗透和维护台湾主权的方式。

陈升的这句话,可以说是将上述担忧具象化和情绪化地表达出来。作为一位艺术家,他的表达可能更直接、更具感染力,也更容易引发共鸣或反感。

二、 言论引发的争议与评价:

陈升的言论,无论是“反服贸”还是“陆客不要再来”,都引发了巨大的争议,评价也呈现两极分化。

支持者的观点:

维护台湾主体性和主权: 支持者认为,陈升的言论代表了许多台湾人对于维护自身主体性、避免被大陆吞噬的担忧。他们认为,服贸协议和过度依赖大陆游客都会削弱台湾的独立自主性。
保护台湾的资源与环境: 对于“陆客不要再来”的说法,支持者会强调,这是对台湾旅游资源被过度开发、环境承载力下降的回应。他们认为,应该有节制地发展旅游业,优先保障本地居民的福祉。
捍卫台湾的民主与自由: 从反服贸的角度看,支持者认为陈升是在为台湾的民主自由发声,反对不透明、不民主的决策过程。
艺术家的良知与责任: 一些人认为,艺术家应该有社会关怀,敢于表达不公和担忧,陈升的行为是一种有良知、有责任感的表现。

批评者的观点:

经济民生的负面影响: 批评者认为,服贸协议的签署和陆客来台对于台湾的经济发展、就业以及相关产业(如旅游业、餐饮业、零售业)至关重要。陈升的言论可能损害这些行业的利益,对台湾经济造成实际伤害。
激化两岸对立,不利于和平发展: 有人认为,陈升的言论过于激进和情绪化,可能加剧两岸人民之间的隔阂与敌意,不利于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发展。
“仇恨言论”的指责: 特别是“陆客真的不要再来了”这句话,被一些人视为一种排外、歧视性的言论,带有“仇恨”色彩,不符合开放包容的普世价值。
脱离实际,不代表全体台湾人: 批评者认为,陈升的观点可能只代表一部分人的想法,而许多台湾人仍然希望与大陆保持良好的交流和经济往来。他的言论可能过于片面,未能顾及到更广泛的利益群体。
“宁愿不赚这个钱”的理想化: 对于陈升可能抱持的“宁愿台湾经济慢一点,也不要受大陆影响”的理想化情绪,批评者认为这在现实层面难以行得通,也忽略了全球化背景下经济相互依赖的现实。

三、 对陈升言论的更深入分析:

艺术表达与政治主张的界限: 陈升是一位艺术家,他的言论带有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和风格。然而,当艺术家的言论触及政治和经济议题时,其影响力和责任也随之增加。评价他的言论,需要区分其作为艺术家的创作表达,和作为公民的政治表态。
情绪化的表达与理性的讨论: “陆客真的不要再来了”这句话确实非常情绪化,容易引起极端反应。在许多讨论中,这种情绪化的语言可能压制了理性分析和建设性对话的空间。然而,有时情绪化的表达也能触及一些被忽视的深层问题,激发公众对现实的反思。
台湾内部的复杂性: 台湾社会对于两岸关系的看法是多元且复杂的,存在“统派”、“独派”、“维持现状派”等不同立场。陈升的言论更倾向于“独派”或“担忧派”的观点。评价他的言论,也需要认识到台湾内部的这种政治光谱。
“谁的台湾”的问题: 这种争议也触及了“谁的台湾”以及“台湾的未来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核心问题。是更偏重经济发展,还是更偏重文化认同与政治主权?是更开放地接纳外部力量,还是更谨慎地维护内部稳定?

四、 总结:

陈升的“反服贸”和“陆客真的不要再来了”的言论,是对当时台湾社会关于两岸经济、政治、文化关系以及台湾主体性议题高度关注的反映。

“反服贸” 是他参与到一场大型社会运动的政治表达,代表了当时许多对协议内容和流程不满的台湾民众的立场。
“陆客真的不要再来了” 则是一种更具个人色彩和情绪化的表达,可能源于对台湾社会承载力、经济依赖和文化认同的担忧。

评价这些言论,不能简单地用“对”或“错”来概括。

从积极层面看, 它们激发了社会对重要议题的讨论,促使更多人关注台湾的国家定位和发展方向,以及两岸互动可能带来的影响。作为艺术家,他敢于发声,也体现了其社会责任感。
从消极层面看, 这些言论可能过于情绪化和片面,忽略了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且可能加剧不必要的对立,不利于理性对话和问题解决。特别是“陆客不要再来”这样的表述,容易被解读为排外和歧视,即便其初衷并非如此,也会引起负面观感。

最终,如何看待陈升的言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者自身的立场、对台湾社会现状的理解以及对两岸关系的看法。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多角度、深层次的思考,而不是简单标签化的判断。他的言论,无疑是理解台湾社会特定时期心态和政治思潮的一个重要窗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很喜欢

@冷哲

的一句话,大意是说:我们反感一些艺人的言论不是由于伶人不得干政的传统,而是他们讨论的过于肤浅。

在全球化的今天,如果你想享受现代化生活的便利,就不可能不受到社会潮流的冲击,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台湾赶上了第一波全球化浪潮的机遇,成功的借着第一次产业转移的东风完成了经济的崛起。作为全球化的第一批受益者,岛内目前弥漫的反全球化浪潮思潮很值得玩味。台湾用了三十年的时间完成了现代化,进入了发达地区的行列,但是很明显台湾的新一代没有继承老一辈敢于拼搏敢于竞争的特质,说的不客气一些,就是变得害怕竞争,民众的耐受力过低。

我知道,台湾人民是以自己的文化氛围和人文气息为傲的,但是很不幸,这些东西只是个体的修养,在全球化的竞争中没有用。陈升的思想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守成思想,一种鸵鸟心态。总觉得现在已经不错了,保持现在的生活水准已经很不错了,但是经济的发展是不能停滞的,如果发生了滞涨,民众的生活质量会不断下降,最终会导致社会日益民粹,结局就是民主制度的崩坏。当然陈升自己是就是台湾的上流阶层,不能指望他体会台湾底层社会的疾苦,所谓何不食肉粥大抵如此。文艺产业作为一种附属产业,大陆对台湾的冲击尤其大,陈升作为从业人员发发牢骚,大家听听就是,逗比们哪里都有,媒体喜欢猎奇,大家一笑置之即可,正常社会应该允许逗比们发出自己的声音,但如果让这种逗比思潮成为社会主流造成逗比们上台执政,那就是不正常的社会了,具体可以参照乌克兰。

但从陈升的话说我们看到一种危险的倾向,这种倾向在民粹化的社会很普遍 :把大财团和民众人为割裂分开,把他们看做一种零和游戏,即大企业的获利总是以牺牲群众利益为代价的。。比如台湾的服贸闹剧,群众就是认为大财团获益了,平民利益被牺牲了。。他们看不到在全球化的今天,大财团的利益其实是和群众利益是捆绑的,没有大企业的发展,哪有经济的繁荣和就业市场的兴盛。拿台湾的HTC和韩国的三星做例子,HTC没落了,企业不能扩大生产,就招聘不了多少人员。三星全球扩张从而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当然不能指望民众看的那么远,因果链超过三节,就不要指望群众能理解了,民主天然就有民粹的倾向,这种民主社会的弊端需要从社会制度的设计上进行权衡补偿,如何在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中取得平衡考验着各国的政治家。

中国的发展,可以能从周边国家中得到很多有利的经验,印度的全民民主,俄罗斯的主权民主,通过对比,我们总能从中获得经验教训

--------------------------------------------------------------------------------------------------------------------------------------------

答主在评论中谈到了决策权的问题,说了”从我国的现实看来,目前的决策机制利是大于弊的“ 。很多人对此说法表达了异议,主要的质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我集中回答一下,水平有限,请大家指正。

一,我们国家这样做利大于弊?没有数据都不能这样说吧。民众不能参与政治生活,所有的博弈全在极少人手上,导致很多政策明知道是错的都无法纠正。我不说环保、人口政策上老生常谈的失误了,就是知乎上前一阵说的医院不愿收医保病人的事,也是我们国家决策出现的问题。

答: 我说的是利大于弊 不是没有弊 不是没有数据支持 是任何人都可以找到支持自己论点的数据 中国实在是太大了 任何人都可以根据不同的数据通过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结论 我的衡量标准是过去的三十年里 我们的生活水平是不是有了极大提高? 我们的文化生活是不是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人民的平均素质是不是有了显著提高? 同期的国家里面中国的发展是不是最好? 你的逻辑是设立了一个完美的对照组 这种对比是不对的 没有完美的决策机制 我们能做的是横向比较 我一直觉得印度是中国的一个完美对照组 几乎公共领域的所有决策中国和印度都能形成对比 政治是极端复杂的 任何政策的发布都是各方利益博弈的均衡结果

二,同期发展中国是最好的?新加坡、韩国经济都很烂吗?我可没有设完美的对照组哦,你找一个烂的不行的印度来做比较,我找同样烂得不行的马来西亚比较,我们国家的人均GDP比很烂的马来西亚还要少40%,马来西亚很完美吗?国际公认的失败国家。非要揪着最烂的印度比,得出同期发展里面中国是最好的,我自然不能认同。

答: 中国的基本决策就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了,所有重大的决策都是以这个为基础的,中国的问题很多,但发展是基本问题,只要发展了,别的问题才有解决的可能。 改革开放确实释放了本来压抑的活力, 这点你说的是对的,但我们讨论的是改革开放后的政策,我的对比口径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三十年,这三十年中国所取得的经济成就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

大国的发展和小国的发展有着本质的不同 小国在国际体系中只需要占据一两个产业的优势就可以实现国家的跨越式发展 而作为一个大国则需要实现全产业链的发展, 在这三十年里面,能和中国形成有效对照组的有两个:印度和俄罗斯(苏联)。 韩国和新加坡的体量是在是太小了而且他们可都不是作为民主国家实现经济腾飞的 都是在威权体制中实现了亚洲四小龙的奇迹 他们也都比中国早发展了二十年(你能想象二十年后中国会变成什么样么),所以不是同期的国家 东南亚的国家普遍都是第一次产业转移的受益者,他们也普遍属于是中等收入的国家,大多站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门槛上(包括你所谓的国际公认的烂国家),只不过大多数国家在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一蹶不振,从此陷入了中层收入陷阱,国家经济停滞不前,民主制度日益崩坏,社会普遍弥漫着民粹的气息。你觉得印度烂的不行? 印度可是少有的几个未来可以和中国扳腕子的国家之一,西方世界热捧的巨象。如新加坡韩国这样的小国再怎么发展也不大可能成为国家规则的制定国家,而中国和印度这种体量的国家则可能颠覆整个游戏规则。。。

三,我觉得要搞清楚中国这些年在经济上获得的巨大进步的因素中,是搭上了整个世界进步的顺风车要素占比重,还是所谓的政府决策正确占比重。就我有限的知识来看,我觉得搭顺风车占的比重要大得多

答: 我们要看到的是中国的经济奇迹是多因素模型,我们在看待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的时候往往需要一种统计学的眼光。这里我把模型简化成中国传统的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模型。

天时:

第二次产业转移,这是八十年代的世界潮流,没有这股潮流就没有中国的经济奇迹,但是机遇向来是垂青有准备的人,为什么是中国成为了这次潮流的最大受益者?为什么不是印度?为什么不是俄罗斯?整个中国八十年代的经济转型最大的亮点就是双轨制转型。我们必须承认双轨制导致了大量了官商勾结,批文买卖,造成了大量的黑幕交易,也成全了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先富起来的人。但我们要看到正是这个被黑出脑浆的决策保证了中国经济体制大变革的平稳性,改革不是过家家,重大决策也不是拍脑门,尤其是在我们这个一切讲究政治的国度,每一个重大决策的出台都经过了各大利益相关方的博弈,改革必将触动一批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而既得利益者往往是博弈的强势方,如何通过利益的交换完成一次成功的改革是那个时代的政治家的独特智慧,看看八十年代中国政坛的几次地震就知道改革要付出的代价是多么的庞大。而同期的苏联先是企图全盘西化而造成了国家分裂,而后的休克疗法让几代人的财富随风而去,而印度至今无法形成有力的政府来实施重大的改革。

地利:

这三十年,我国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这种建设现在仍然在进行着,要想富先修路,在中国似乎成了一条真理。去看看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在看看我朝的建设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量的跨国企业把生产线搬到了中国而不是印度。

人和:

我国拥有大量廉价熟练的产业工人,这些农民工兄弟背井离乡来到了都市,成为了全球化这个大机器的一颗螺丝钉,我想无论用什么词汇赞美我们的勤劳的父辈都是不为过的,正是他们在生产线上一次次的操作才带来了今天的经济发展成果。目前来看我国的产业升级势在必行,在产业的升级当中,我们需要大量的有高级技能的产业工人,这是我们所缺乏的,最近的新闻,政府准备把600多所二本转为职业技术学院就是为了培训这种有高级技能的产业工人,为产业升级储备人才。

未完待续。。。。

--------------------------------------------------------------------------------------------------------------------------------------------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