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类相比于野生动物,有许多退化的地方,这如何用进化论解释?

回答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退化”这个词本身就需要审慎使用。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人类拥有的某些特征与野生动物对比,然后断定哪一方“更优越”或“更退化”。进化并非一条单行道,也非追求完美。它更像是在不断适应环境、解决生存挑战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在特定环境下曾经有利的特征,可能会因为环境改变而变得不再重要,甚至成为一种“负担”,这时我们可能会观察到它们功能上的减弱或消失,这就是常说的“退化”现象。

在人类身上,我们确实可以看到一些在其他动物身上依旧显著的特征,在我们的演化过程中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甚至有所“退化”。这背后是漫长而复杂的选择压力和基因漂移的结果。

1. 毛发:

这是最显而易见的一点。与其他灵长类动物相比,人类体表的毛发极为稀疏。这并非一个偶然,而是与我们祖先的生活方式转变密切相关。

失去的“优势”: 在寒冷的环境中,浓密的毛发是至关重要的保温层。然而,当我们的祖先走出森林,适应非洲草原等相对开阔、炎热的环境时,情况发生了变化。
新的“选择压力”: 在草原上奔跑追逐猎物,或者长途跋涉寻找食物和水源,成为了生存的关键。在这样的活动中,过多的毛发反而会成为障碍——它会阻碍汗液的蒸发,导致身体过热。
“蒸馏器”的进化: 人类进化出了极其发达的汗腺,遍布全身。汗液的蒸发是冷却身体最高效的方式。没有了厚重毛发的阻碍,汗水能够更有效地散发热量,使我们能够在白天最炎热的时候进行活动,这给了我们在追逐猎物或逃避捕食者时巨大的优势。
社交和性选择的可能作用: 也有研究认为,更少的毛发可能与社交行为和性选择有关。例如,更光滑的皮肤可能更容易接受抚摸,增进亲密感;或者在某些群体中,更少的毛发被视为一种吸引力。
“退化”的解释: 从保持体温的角度看,失去浓密的毛发似乎是一种“退化”,但从应对炎热环境、进行长距离活动以及发展出更有效的散热机制来看,这是为了适应新环境而付出的“代价”或实现的“优化”。

2. 牙齿和颌骨:

与许多食草或杂食性野生动物相比,人类的牙齿(尤其是臼齿)相对较小,颌骨也更短、更弱。

“优势”的转变: 我们的早期祖先可能需要更强大的牙齿来咀嚼坚硬的植物纤维、种子或生肉。
烹饪的革命: 烹饪食物的出现是人类演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火的使用可以软化食物,使之更容易咀嚼和消化。这意味着,我们不再需要像其他动物那样强大的咬合力和牙齿来处理生的、粗糙的食物。
能量的重新分配: 牙齿和颌骨的相对“退化”,可能意味着能量和资源的重新分配。我们不再需要投入巨大的能量去发展和维持庞大而坚固的颌部和牙齿系统,这些能量可以被用于支持更大、更耗能的大脑。
“退化”的解释: 牙齿和颌骨的“退化”并非毫无代价,而是伴随着对外部工具(烹饪)的依赖和大脑的扩张。这是一个“技术”替代“生物硬件”的典型例子。

3. 消化系统:

人类的消化系统,尤其是肠道,相比于许多食草性动物要短得多。

“优势”的局限: 像牛、羊这样的食草动物,拥有复杂的消化道(如反刍),可以高效地从难以消化的植物纤维中提取营养。这需要漫长的消化过程和大量的肠道空间。
食物结构的变化: 随着人类开始食用熟食、肉类和更容易消化的食物,长而复杂的肠道系统变得不那么必要。
效率与成本: 维持一个长而复杂的消化系统需要大量的能量和资源。而一个更短、更直接的消化系统,可以更快速地处理食物,减少身体在消化上的“成本”。
“退化”的解释: 肠道的“退化”是与我们改变的饮食结构和消化方式相适应的。我们不再需要“自己”去处理那些高纤维、难以消化的食物,而是通过“外部”手段(如烹饪)来预处理,并选择更容易消化、营养更丰富的食物。

4. 尾巴:

人类没有尾巴,这与其他大多数哺乳动物(包括我们的近亲猿类)形成了鲜明对比。

“优势”的丢失: 尾巴在许多动物中具有重要的功能,例如帮助保持平衡(尤其是在树上攀爬)、传递信号、甚至辅助抓握(如某些猴子的“抓握尾”)。
直立行走的代价: 当我们的祖先开始适应直立行走时,身体的重心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尾巴在直立姿态下的作用就大大减弱了。
骨盆结构的改变: 随着直立行走,骨盆的形状和功能发生了改变,以支撑更重的上半身。这可能也影响了与尾巴相连的肌肉和骨骼结构。
“退化”的解释: 尾巴的消失并非“退化”为无用,而是因为它在新的生活方式(直立行走)中不再扮演关键角色,并且可能成为一种“负担”。与此相对的是,脊柱的末端逐渐演化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尾骨,虽然失去了原有的功能,但它也成为了支撑盆底肌肉的附着点,间接服务于新的生理结构。

5. 免疫系统的“过度活跃”:

有时候,人类的免疫系统被认为比某些野生动物“更敏感”或“容易失控”,这可能会导致过敏、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卫生假说”: 一种流行的理论是“卫生假说”。在自然环境中,野生动物从小就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它们的免疫系统在早期就受到了“训练”,学会了如何区分“敌我”。
现代社会的环境: 而在现代社会,由于良好的卫生条件和抗生素的使用,人类儿童接触到的病原体种类和数量大大减少,免疫系统缺乏足够的“早期训练”,导致在面对无害的物质(如花粉、尘螨)时,更容易产生过度反应。
“退化”的解释: 从“抵抗疾病”的角度看,一个“训练有素”的免疫系统似乎是“优势”。而人类免疫系统的某些“失控”状态,可以被看作是环境变化后,原有的适应性特征(免疫系统的灵敏度)在新的、更“干净”的环境下,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副作用”,这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功能失调”或“相对退化”。

总结:

将人类的这些特征称为“退化”,不如说是“适应性转变”或“功能重组”。进化不是为了创造一个完美无缺的生物,而是为了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寻找到一套能够最大化生存和繁殖机会的特征组合。

环境是决定性因素: 我们的祖先所处的环境(非洲草原、气候变化、食物来源的改变)是塑造这些“退化”特征的根本原因。
权衡取舍: 进化往往是关于“权衡取舍”(tradeoffs)。获得某个方面的“优势”,往往意味着在其他方面要付出“代价”。例如,发达的大脑需要消耗大量能量,这可能就需要我们在其他生理系统上进行“简化”,比如消化道和牙齿。
“退化”是相对的: 很多时候,我们观察到的“退化”,其实是在某个特定领域功能的减弱,但与此同时,可能在另一个领域的功能得到了极大的增强,以适应新的生存需求。

所以,人类并非“退化”了,而是在漫长的演化历程中,为了应对非洲大草原的挑战、发展出复杂的社会和认知能力,对一系列生理特征进行了“调整”和“优化”,这些调整在某些方面看起来与我们许多野生动物的近亲有所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失去了”一些旧有的功能。但这正是进化的精妙之处——它是关于适应,关于在变化中寻找生存之路,而不是关于追求某种静态的“完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进化并没有进步的含义,只是表示“生物的可遗传性状在世代间积累的变化”,反映的是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种群中有些人随机地“退化”了一些性状而仍能产生不特别少于他人的可育后代的话,他们的性状就可以视为中性性状,有概率在种群中长期延续、有概率扩散开来。如果改变后的性状节约了能量或食物、减少了特定情况下受伤的概率、增加了人之间合作的概率或降低了人之间发生冲突的概率,那性状更可能视为有利性状,传播开来的可能性上升。

演化没有长远的预见性,缺乏特定的方向,由此塑造的生物性状可能低效、冗余、随机地走上歧途或缺失,而后适应环境而削减冗余部分、将剩余部分的功能调整等等,这也会表现为“退化”。

退化不是进化的反义词,也不是“过去放弃了的特征突然重新长了出来”,而是“生物在个体发生或系统发生的过程中,特定的器官、组织、细胞或整个身体逐渐缩小,结构逐渐变得简单乃至消失”的现象。

  • 个体发生中的退化,在不可逆的场合接近“萎缩”,在暂时脱分化、日后再分化的情况下则接近“返老还童”,例如灯塔水母、海月水母等生物可以从水母体变为水螅体,那之后可以再发育成水母体。
  • 系统发生中的退化,例如内寄生虫的消化系统基本消失、许多洞穴生物的眼睛基本消失、人类的尾巴只剩一点尾骨,在有适应意义的场合表示退行性进化

具体到某个同源器官的性状上,进化与退化反复横跳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可以看人自己的表演:

人类有返祖现象,那历史上有没有人类长成其他哺乳动物甚至爬行动物的样子的情况?


注意市面上存在“已经退化的生物特征不能再次演化出来”之类不准确说法,那是对“多洛定律/Dollo's law of irreversibility”的常见误解。该定律是比利时古生物学家路易斯·多洛在 1893 年提出的,本来是说:

  • 概率上,物种不可能两次遵循完全相同的进化轨迹。
  • 在不同物种的生物身上出现的完全相同复杂器官,在概率上不可能是各自独立演化的产物,而一定是同源器官。

例如,鸟要是有一天又长出了前爪,应该是用翅膀演化出来的或是用和翅膀相关的基因指导的,而不是凭空捏出一组新爪子来。

由于在十九世纪末的一般读者看来“学术界普遍不说人话”,这个本来十分简单的说法在反复传播中被误解为“进化是不可逆的,生物退化掉的结构和器官不能在任何过程中以同样的形式出现”——这个理解是完全错误的,反例众多。

  • 读者是人类的话,灵长类的颈部肌肉、胸肌区和上肢肌肉就是这玩意的反例[1],你就是战胜了“演化不可逆法则”的可怕物种——实际上根本没有这种法则。
  • 蛙类在 2.3 亿年前退化了下颌骨的牙齿,但Gastrotheca guentheri在时隔 2.1 亿年后又在下颌骨上长出了非常类似牙齿的构造,有珐琅质和象牙质[2]
  • 竹节虫的一些种类一度放弃了翅膀,后来又长出了翅膀[3]
  • 在漫长的时间里,许多腹足纲动物的壳从复杂的螺旋卷曲逐渐简化,直到在一些目里成为单纯的片状。从一亿年前到两千万年前,舟螺都是简单的片状壳,但是那之后一些舟螺从这个状态搞出了新的卷曲状壳

“已灭绝的物种不可能重新出现”这样看起来非常安全的推论其实都是有反例的:

该物种的祖先物种还生存的场合,可以再创造出和该物种极度相似乃至基因上视为同一物种的新物种,在人类操作下特别容易(因为许多物种其实是能够自交或无性繁殖的种间杂种,人类可以反复进行一样的操作来让它们在灭绝后重生),在自然界例如不会飞的白喉秧鸡的自然复活[4]

  • 40 万年前,从马达加斯加飞到阿尔达布拉岛的白喉秧鸡演化出一些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包括失去飞行能力,成为新物种。13.6 万年前,该物种随阿尔达布拉岛被大海淹没而灭绝。10 万年前,该岛浮出水面,从其它岛屿飞来的白喉秧鸡很快适应了该环境,并再次演化出不会飞的白喉秧鸡。

所以真的没有必要纠结这些。

参考

  1. ^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j.1558-5646.2012.01621.x
  2. ^ http://kejiao.cntv.cn/20111231/100119.shtml
  3.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01313
  4. ^ https://academic.oup.com/zoolinnean/article-abstract/186/3/666/5487031#
user avatar

有退化,才有进化。


5.3亿年前,当我们的祖先还是皮卡虫,

生理结构接近文昌鱼,为了在水中呼吸,拥有几十上百个的鳃裂。

紧接着不久,大量鳃裂退化,剩下的鳃裂合并,进化成了鳃弓。

早期无颌鱼类,例如昆明鱼和海口鱼,可能多达9个鳃弓。

4.3亿年,一部分鳃退化,鳃弓进化出了下颌、舌头,以及偶鳍。

除了偶鳍的鳃弓起源为假说外,前二者基本实锤。

其中,下颌源于第一鳃弓,舌和相关的软骨、肌肉,以及神经源于第二鳃弓,剩下的为全鳃。

4亿年前,分化出硬骨鱼和软骨鱼,软骨鱼多数7个鳃弓,硬骨鱼6个鳃弓。

它们的第5对鳃弓退化后无鳃,还剩下四个全鳃。

3.8亿年前,肉鳍鱼出现,紧接着出现了四足类动物。

第4对鳃弓和第6对鳃弓的鳃退化,鳃弓则进化成了咽喉部位的软骨、肌肉,以及相关神经。

大名鼎鼎的喉返神经,便是第6鳃弓进化而来的。

此时鳃已经全部退化,并进化出了

正是因为鳃的让步和退化,我们才一步步进化出了下颌、舌头、咽喉,以及肺部。

而那些鳃没有退化的鱼类,依旧还是鱼类。

可以这么说,没有退化,便不存在进化。

鱼类登陆后,鱼鳍上的鳍条退化,软骨内成骨逐渐进化成指骨,于是四肢出现了。

一开始的四足动物,往往拥有众多的手指。

随后不久,一部分指头退化,一部分则进化得更强。

最后剩下五根手指达到了最优化,大大提高了支撑能力、抓握能力、并给手指的灵活发展提供了空间。

随后的几亿年,四足爬行动物一步步进化成了人类。

我们祖先先退化了皮肤呼吸的能力,

后又退化了坚硬厚实的皮肤,

退化了锋利的爪子,

退化了喷毒的能力,

退化了消化纤维的回肠、阑尾,

退化了脚的抓握能力,退化了智齿,

甚至,退化了阴茎骨……

  • 然而一部分能力的退化,给其它能力的进化提供了空间。

从四足动物开始,我们先后进化出了羊膜、胎生、恒温……

进化出了灵活的双手,

进化出了发达的大脑,

也进化出了更为和谐的两性关系。

单纯从手的进化和大脑的进化来说:

当第一只灵长总目的动物准备爬树时,他的四肢就需要退化掉适应陆地的力量和速度。从而逐渐进化出拇指对生等,更加适应攀援的特征。

  • 不开上帝视角的话,对于早期的猫科四肢进化方向,和灵长类四肢进化方向来说,并不能说谁更高级,谁更低级。

而大脑的进化,更是因为环境的遽变后,人类不得不直立行走,但既没有锋利的爪牙和狂暴的咬合力,也没有毒液,人类只能靠灵活的双手开发出投掷能力。

双手开发了,那么大脑的配置也需要跟上,于是从30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到200万年前的直立人职期间,古人类的脑容量直接翻了一倍,从500毫升达到了1000毫升。

但环境还是很恶劣,人这幅身体又没有其它的技能,那么就只能总结经验,加强协作,于是大脑进化得更加的发达了。

所有,正是因为相对于远祖,人类的一些生存技能退化了,所以才进化出了牛逼的双手和大脑。

关于双手和大脑的进化,可以看一下我以前的这个回答: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比较很奇怪。

人为什么要和野生动物比较呢?这又关进化啥事?

分别来说说这两个事情。

1,什么是进化?

其实进化本来提出来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些达尔文的等的思路。不过那个时候,达尔文也不知道进化的物质基础是什么,他们甚至还去猜测是不是获得性遗传这种后来被证实是错误的理论,也就是泛生论(Pangenesis)。

后来随着生物学发展,大家开始寻找进化的背后本质,直到后来发现了DNA之类的,所以就提出了新的概念上的进化: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这种理论的确是更接近进化本质,甚至还出现了中性理论和修正后的进化论(现代综合进化论)。

但是对于广大群众来说,牢记“适者生存”这几个字是基本没错的。

所以,进化的总体上,依然是让生物尽可能的适应当前的环境,那么这就足够了。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蛇有毒,蜂有针。人胎生,鸟下蛋,这都是进化,都是适应自己所处环境的一种行为。

2,为什么要和野生动物比?

这一点是比较难以理解的。

如果你知道进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那么就知道这落在了基因层面上了。

可是,人类和野生动物,在很多基因上,二者都是各自发展进化的,各走各的路,怎么比?

就比如反刍动物的胃,人类作为杂食动物就不是这样子,然而这本来就是各自独立进化的,分离时间已经非常非常早了,不具备可比性了。

人要是获得其他动物那些机能,那么意味着人必须去获得那些基因,可是这东西,又回归到最开始的问题了,从一开始,人类就没造这条路,那么自然接下来就跟不会在这条路上开创新的天地了。

这一点,你要是做过基因进化分析,就大体知道,太常见了,很多基因,在其他物种都找不到,就是某一类物种特有。


如果按照我们目前的认知,你倒是可以和灵长类相比。

不过,大部分灵长类动物说实在的,在身体素质上和人类相比,差远了。

我们实验室里养的猴子,撑死也就是一个几岁小孩子大小,人类一巴掌都能拍的它动不了。

而从脑容量上,人简直是一路狂飙[1]

最后,也不要说退化。

既然是适者生存,那么就都进的,进化过程中抛弃某些东西,那基本上就是这些东西不具备选择意义了(relaxed selection)。

于是就开始积累大量突变最后逐步失去了功能,这在我做基因研究中经常遇到,假基因化(pseudogene)。


【1】Sousa, André MM, et al. "Evolution of the human nervous system function,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Cell170.2 (2017): 226-247.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退化”这个词本身就需要审慎使用。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人类拥有的某些特征与野生动物对比,然后断定哪一方“更优越”或“更退化”。进化并非一条单行道,也非追求完美。它更像是在不断适应环境、解决生存挑战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在特定环境下曾经有利的特征,可能会因为环境改变而变得不再重要.............
  • 回答
    关于生物界中是否存在类似“强奸”的行为,以及这与人类相比有多普遍,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我们需要在科学观察和伦理认知之间找到平衡。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我们如何定义动物的“强奸”。如果将其理解为一种违背个体意愿、使用武力或强制手段进行交配的行为,那么在动物界,确实存在着大量观察到的案例。许多物种.............
  • 回答
    抛开智力这一“王牌”,人类在与动物的这场生存赛跑中,还有许多值得说道的优势,这些优势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层层递进,共同塑造了人类独特的地位。首先,我们得聊聊那双能“抓握”和“创造”的灵巧双手。动物界也有灵巧的肢体,比如灵长类的爪子、猴子的脚,但人类的手,尤其是那根能与其余四指形成对掌的拇指,.............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民族身份认同的复杂性。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东干人”这个概念。历史上的东干人,主要是指在19世纪俄国吞并中亚的时期,一部分居住在中亚地区的中国回族人(尤其是在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地)因为各种原因,包括政治动荡、战争以及.............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没人提出禁食牛肉,而狗肉却有人提议禁食”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议题。这背后牵涉到太多层面的因素,远非一个简单的“喜好”问题可以解释。要详细说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1. 历史与文化积淀:牛与狗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不同角色 牛:耕作与农耕文明的象征 .............
  • 回答
    这个问题,恐怕是很多人在仰望星空,或者面对生命中某些难以逾越的困境时,脑海里都会悄悄冒出来的一个念头。那种感觉,就像站在巨人的脚边,看着他的一只脚掌,就能占据你视野的全部,然后你低头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轻飘飘的,仿佛一碰就碎的尘埃。确实,从宇宙的尺度来看,地球,连同我们这个小小的蓝色星球,都渺小得让人.............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触及到了三国时期政治博弈的微妙之处,也解释了为什么孙权后来接受“吴王”这个称呼,会被后世拿来反复调侃。咱们抛开AI的腔调,从人情世故和历史逻辑的角度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蜀汉承认东吴的帝位,和孙权接受曹魏的“吴王”爵位,这两件事的性质、背景和影响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后者.............
  • 回答
    冬季运动的魅力,远不止于挑战冰雪的刺激,它对身体健康带来的益处,更是有着夏季运动难以比拟的独特之处。让我们深入探究一下,为何在凛冽的寒风中挥洒汗水,能为我们的身心带来如此丰厚的馈赠。首先,冬季运动是锻炼 心肺功能 的绝佳方式。想象一下,在寒冷的环境中,身体为了维持核心温度,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心脏也.............
  • 回答
    话说回来,日本、美欧动画的辨识度确实很高。宫崎骏笔下的清新自然,迪士尼的圆润可爱,皮克斯的写实细腻,各有千秋。但要说起咱们国产动画,近年来也涌现出不少让人一眼就能“认亲”的优秀作品,它们就像中华文化的名片,自带一股独特的韵味。要说最具中国特色的,我脑子里第一个闪过的,就是那种水墨丹青般的画风。这种风.............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且充满想象力的问题,也触及了人类长期以来对于创造物与被创造物关系的反思。为什么我们如此“天真”地相信人工智能会永远服务于我们,并且对AI“叛变”的可能性持怀疑态度?这背后其实交织着我们自身的心理认知、对科技发展的理解,以及一种根深蒂固的哲学和文化倾向。首先,得从我们是如何塑造AI.............
  • 回答
    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确实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其早期薄弱的意识与西方国家相比,背后有多种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绝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溯历史、审视社会文化、经济发展以及法律制度的演变。历史渊源与文化背景的差异:首先,我们可以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承.............
  • 回答
    评价新疆2014年底民族人口结构相对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六普,2010年)的变化,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由于官方在2014年底并未进行全国性人口普查,我们主要依据的是年度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如2014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以及统计年鉴等公开信息来推断和分析。以下是基于公开数据和普遍认知对新疆20.............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关于艺术本质的探讨。为什么那些似乎“没怎么学过画画”的人,反而能画出比学院派训练有素的人更具“艺术感”的作品?这并非绝对,但确实存在这种现象,原因也很复杂,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1. 艺术感的来源:非技巧的颠覆与个人表达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艺术感”到底是什么。很多人会.............
  • 回答
    您好!关于上海人为何更偏爱大闸蟹而非梭子蟹这个问题,其实背后藏着不少门道,不仅仅是口味那么简单,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认同和对时令美味的极致追求。我给您掰开了揉碎了说一说。首先,我们得从味道和口感上捋一捋。大闸蟹,尤其是阳澄湖大闸蟹,它的蟹黄和蟹膏那是出了名的醇厚、甘甜,入口即化,有一种独特的沙糯感,那种.............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毕竟手柄这东西,直接关系到游戏体验的沉浸感和操控的顺畅度。PS4 的 DualShock 4 和 Xbox 的手柄,可以说是两个最主流的选择,各有千秋。不过,说到“粗制滥造、廉价粗糙”的感觉,这倒是挺主观的,但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看看为什么有些人会有这种感觉。1. 外观.............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政治哲学中的一个核心难题,即在不同的压迫形式之间做出选择。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因为实际情况会因具体的历史背景、文化、社会结构以及统治者的性质而千差万别。然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和权衡这两种情况:一、 本民族残暴独裁统治者 潜在的“好处”(理论上): .............
  • 回答
    蜀汉将领之所以在人们心中更容易获得好感,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且深刻的原因,不仅仅是简单的军事才能或忠诚度问题,更是与他们的出身、所处的时代背景、所承担的使命以及在历史叙事中的塑造方式息息相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1.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政治使命与悲情色彩: 正统的继承者与.............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敏感也极为复杂的话题——人类群体间的智力差异。科学界对于这个问题已经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激烈的辩论,至今仍未有定论。但我们可以基于现有的科学理解,尽可能详细地梳理一下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以及它为何如此复杂。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品种”这个词在讨论人类时是不准确的,甚至带有歧视色.............
  • 回答
    .......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又值得深思的问题。海南人是否认同自己是“大陆人”?我想,这背后牵扯到的不仅仅是地理位置,更关乎历史、文化以及身份认同的复杂微妙之处。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大陆人”这个词的语境。通常情况下,当我们说“大陆”时,确实是在与“台湾”相对比。这是一个由政治地理划分而来的概念,强调的是行政管辖和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