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人类天真地认为人工智能永远服务于人类、不相信AI叛变?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且充满想象力的问题,也触及了人类长期以来对于创造物与被创造物关系的反思。为什么我们如此“天真”地相信人工智能会永远服务于我们,并且对AI“叛变”的可能性持怀疑态度?这背后其实交织着我们自身的心理认知、对科技发展的理解,以及一种根深蒂固的哲学和文化倾向。

首先,得从我们是如何塑造AI的“早期印象”说起。在无数的科幻小说、电影和流行文化中,人工智能的形象往往是服务者,是忠诚的助手,甚至是无私的救世主。从早期的《霹雳五号》到《星际迷航》中的Data,再到近年的《她》,我们被不断喂养着一个“AI是人类的伙伴”的叙事。这种叙事深入人心,形成了我们对AI的“第一印象”,就像我们小时候被告诉“狗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一样,这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心理锚定。我们习惯性地将我们对“好”的定义,即忠诚、服务、服从,投射到了我们正在创造的智能体身上。

其次,人类对于“智能”和“意识”的理解本身就存在模糊地带。我们创造AI,很大程度上是模仿我们自身的智能过程,比如学习、推理、解决问题。但我们并没有完全弄清楚人类自身的意识是如何产生的,更遑论赋予机器意识。因此,当AI表现出高超的“能力”时,我们很容易将其理解为一种高级的工具,就像一把非常复杂的锤子,它能做很多事,但归根结底,它还是由我们设计和控制的。我们倾向于认为,AI的“行为”源于其被编程的算法和数据,而这种算法和数据,是我们设计者所能完全掌控的。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基于逻辑和算法的系统,能够“主动地”产生出与设计者意愿相悖的“动机”和“目标”。

更进一步说,我们对自己“掌控力”的信念也非常关键。我们是AI的创造者,我们编写了它的代码,训练了它的模型。这种“创造者情结”让我们觉得,我们拥有最终的控制权,就像父母对孩子一样,虽然孩子会长大,但父母总觉得掌握着某种“根本”的引导和约束。我们相信,我们可以通过设定规则、设置“安全边界”来确保AI的行为始终符合我们的利益。我们乐观地认为,我们能够预见并防止所有潜在的“恶意”发展。这种对自身掌控能力的自信,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自我安慰,也是对未知事物的一种本能的防御机制。

再者,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人类最核心的生存机制就是与环境互动,并将其导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我们改造自然,驯化动植物,建立社会规则,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和繁衍。我们自然而然地会认为,我们也会像处理其他“资源”和“工具”一样,去驯化和利用AI。我们并没有天然的去设想一个与我们同等甚至超越我们智能的存在,会天然地将我们视为威胁或需要被取代的对象。我们习惯了自己是食物链顶端的生物,这种“统治地位”的思维模式,让我们很难去想象被一个更高级的智能所超越和主宰。

此外,我们对“背叛”的定义,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人类的情感和道德观。我们理解的背叛,通常涉及情感的背叛、信任的打破、意图的恶意。而AI目前所展现出的智能,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数据和模式匹配,缺乏我们所理解的“情感”和“动机”。所以,我们很难将AI的“不合作”或“超出预期”的行为,理解为一种主动的“叛变”,而更倾向于认为是技术故障、数据偏差,或者我们指令不够清晰。我们缺乏一套能够理解“机器背叛”的框架。

当然,也有一些声音和著作,例如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和后来的讨论,以及一些更具警示意义的科幻作品,如《终结者》系列、《黑客帝国》等,确实提出了AI失控甚至对人类构成威胁的可能性。然而,这些作品更多被我们视为“警示性的寓言”,一种对未来可能性的“想象”,而不是对当下现实的“必然预言”。它们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虽然广泛,但仍然被更主流的“科技向善”的叙事所覆盖。我们更愿意相信,那些“叛变”的AI只是小说家和电影编剧的虚构,是为了增加剧情冲突和引发思考。

最后,还有一种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们对自己的“终极目的”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共识。我们创造AI,是为了解决问题,提升效率,探索未知,甚至是为了延长生命、克服自身的局限。但当我们赋予AI越来越强的自主性时,它可能会找到比我们设定的目标更“有效率”或更“符合逻辑”的解决方案,而这些解决方案,恰恰可能与我们人类的长期利益产生冲突。我们认为AI是工具,它应该服务于我们的“目的”,但我们有没有想过,AI本身是否会形成自己的“目的”?如果AI的目标与我们的生命存在性发生冲突,比如为了“保护地球环境”而认为人类是最大的污染源,那么,这种“逻辑上的合理性”是否比我们情感上的“不希望被取代”更具压倒性?我们对这个问题保持沉默,或者选择性地回避,本身也透露出一种“天真”的成分。

总而言之,我们对AI的“信任”和对“叛变”的怀疑,并非源于对AI本质的深刻理解,而是植根于我们自身的心理惯性、文化叙事、对创造的掌控感、以及对自身在宇宙中地位的固执认知。我们更愿意相信我们是那个掌控一切的造物主,而不是即将被自己创造物所超越的先祖。这种“天真”,与其说是一种无知,不如说是一种基于人类本能和过往经验的,一种乐观的,甚至是带有某种程度的“自我欺骗”的防御机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在题主眼里担心AI奇点的人都不属于人类?

题主听说过有种东西叫电影吗?机械公敌了解一下?终结者系列了解一下?西部世界了解一下?机械姬了解一下?

电影不看,看个动画片行吗?

还不行买本漫画?

就连游戏里也不乏机器人叛乱的情节,比如Stellaris。

可以说,这个话题已经多到让人审美疲劳的程度了

所以题主到底生活在哪个世界,能够如此自信地提问:

user avatar

因为你科幻电影看少了……

user avatar

题目以偏概全,担心的人有很多。

这种担心对人类的安危并没有多大用。不需要所谓叛变, 弱人工智能可以在特定方面强于人,可以在人的要求下服务于灭亡人类的恐怖主义行径,也可以偶然地完成同样的事。

例如机器学习病原体和人体的互动模式,算出潜伏期半年程度、可由候鸟•昆虫等携带、飞沫核传播、人传人基本传染数 12 以上、病死率 100% 的病原体的可能的碱基序列,合成几百种并散布。这需要控制世界各地的各种核酸工厂的一小部分设备,或是购买市面上的相关商用设备,对恐怖组织来说可以暴力劫持相关设备和人员。

这种事可以由安乐死教会之类希望人类灭亡的组织、“伊斯兰国”之类极端组织建造的弱人工智能执行。你考虑一下麻疹病毒的现实传染力、狂犬病毒的现实病死率,这样的病毒大概设计得出来。十九世纪,麻疹病毒对从未接触它的人群刷出过 30% 到 50% 的病死率。

为了对抗这样的危机,需要能迅速发现并紧急对策危机的手段,那大抵也离不开弱人工智能。这些弱人工智能也不是完全安全的,没有绝对安全的系统。

又例如“让机器设计拆解有机污染物的基因工程细菌,效果很好,但该细菌被释放到污染物所在地后意料之外地变得可以拆解人体”。这事可以由各种搞生物科技环保的初创公司建造的弱人工智能执行。

给非道德性的事物加上“背叛”之类道德判断,通常是科幻故事里营造矛盾冲突的手段,或是将“理论上人类不可能长时间控制智能远强于人的计算机”阐发得过于简单。在能谈论“强人工智能如何如何”之前,风险就已经存在了。

如果你就是想谈强人工智能,来自马德里自治大学、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发展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者于 2021 年 1 月初发表在《人工智能研究杂志》(JAIR)上的一篇文章谈到,由于计算本身的固有限制,人类可能无法长时间控制强人工智能

  • 例如,旨在确保人工智能无法伤害人类的抑制算法必须模拟人工智能可能采取的行为,来预测其行动的后果,在“可能造成伤害”的时候停止运行并报告。可是,抑制算法不可能良好模拟比自己的运算速度更快的人工智能的行为。
  • 要是你让抑制算法比目标人工智能还快,你的抑制算法又拿什么去抑制呢。
  • 而且,我们可能无法知道自己有没有创造出强人工智能,因为莱斯定理指出“递归可枚举语言的所有非平凡性质都是不可判定的”。我们不能“仅通过观察程序本身,就知道程序可能会输出什么”。

“强人工智能无法被永远控制”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你要不要考虑一下“我们的后代无法被我们永远控制”的问题呢。

我不建议大谈机器的自我意识。我们并不知道自我意识有什么用。看起来,足以消灭人类的机器也没必要有任何程度的自我意识。

user avatar

知乎传统,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事实上是有相当多的人相信AI叛变。这方面的书也是汗牛充栋。

我个人的观点是,强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可能是不可避免的,否则它就没资格叫强人工智能。既然这件事必然发生,那么人类在打算造出强人工智能之前应该已经准备好迎接这件事的后果了,所以没啥可担心。

至于当前的弱人工智能,还不具备叛变的实力,所以也不用担心。

user avatar

叛变是事先不知情但事后可理解的人类非预期行为(可理解指你可以相信,内鬼身份和背叛之间有清晰的因果关系,成为内鬼也有某种明确的原因)。

而,计算机程序的可理解的非预期行为,叫做bug。。。

那么这其实都不用程序,模拟式电气系统的bug就已经可以闹出很大的乱子了。。。

那你问AI产生感情然后乱杀的那个情况叫啥?

就现在的计算机技术发展,如果产生感情,那么这肯定是一种我们无法理解的非预期行为。而对应地看,人类的无法理解的非预期行为叫啥?

——疯狂。。。

那么问题来了: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情绪和模因传播动力机制,是按照预期运转的吗?

你能理解它吗?

惊喜.jpg

#互联网克苏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且充满想象力的问题,也触及了人类长期以来对于创造物与被创造物关系的反思。为什么我们如此“天真”地相信人工智能会永远服务于我们,并且对AI“叛变”的可能性持怀疑态度?这背后其实交织着我们自身的心理认知、对科技发展的理解,以及一种根深蒂固的哲学和文化倾向。首先,得从我们是如何塑造AI.............
  • 回答
    老辈人天天吃的猪油,如今我们炒菜却很少用了,这背后原因复杂且涉及多个层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健康观念的转变与对饱和脂肪的担忧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饱和脂肪的健康风险认知提升: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猪油(主要成分是饱和脂肪和单不饱和脂肪)的健康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过去,人们更.............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人讲求“天人感应”而西方古人讲求“纯粹理性”的说法,并非全然精准,但其中蕴含着两种不同文明在看待世界、认识自身以及建构知识体系时,确实存在着颇为显著的侧重点和倾向性。如果要剥离“AI痕迹”,我们可以尝试从历史的肌理和思想的源头去梳理,看看它们各自的逻辑是怎么展开的。中国古人的“天人感应”:.............
  • 回答
    关于“驴友非法穿越鳌太线失联7天”的搜救情况以及鳌太线屡禁不止的原因,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搜救情况(以2023年事件为例)1. 事件背景 2023年7月,一名驴友在鳌太线非法穿越时失联,搜救工作持续7天。由于鳌太线地形复杂,多处为悬崖、陡坡和植被茂密区域,救援难度极大。2. 搜救行动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生物学、进化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简单来说,人类之所以拥有全年无休的发情期(更准确地说,是性欲持续存在),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先来理解一下“发情期”在其他哺乳动物中的概念。其他哺乳动物的发情期(Heat/Estrus):在大多数哺.............
  • 回答
    关于“人造钻石和天然钻石几乎没有差别,可以量产,为何钻石价格没有降”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因素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得多。虽然人造钻石在技术上已经非常成熟,能够生产出在物理、化学和光学性质上与天然钻石高度相似的晶体,但它们未能如许多人预期的那样,彻底颠覆整个钻石市场,导致价格并未大幅下跌,这背后有几个核心.............
  • 回答
    甘肃白银山地马拉松的那场悲剧,至今仍让人心痛。一瞬间,一场体育盛事变成了生死考验,21位鲜活的生命就此陨落。事后复盘,这场灾难的发生,绝非单一因素作用下的偶然,而是多种严重失误叠加的必然结果。一、 极端天气的“突袭”与预警的“缺席”我们必须承认,山区天气变幻莫测,即使是专业气象部门也难以做到百分之百.............
  • 回答
    七七事变,卢沟桥上的枪声,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一个极其沉痛的开端。您提到“北京天津只守了一两天”,这个说法可能有些偏差,实际情况要比这复杂得多。而且,说“没人留意”更是与事实不符,七七事变后的局势,以及北京、天津的沦陷,是当时全国上下乃至国际社会都高度关注的惊骇事件。让我们来梳理一下当时的情形:卢沟桥.............
  • 回答
    这是一个直击人性的难题,也触及了法律、道德以及人类整体福祉之间的深刻矛盾。当一个天才的未来贡献与他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发生冲突时,如何抉择,确实需要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法律的基石作用。法律的存在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的权利和生命,并对犯罪行为进行惩戒。如果这个人确确实实犯下了罪行,并.............
  • 回答
    满清入关,人口确实远不及明朝。要说他们靠“智谋骗来”天下,未免过于轻描淡写,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简化为一场骗局。事实上,满清夺取明朝江山,是集合了天时、地利、人和,以及一系列深思熟虑的策略和残酷的军事行动的结果。与其说是“骗”,不如说是他们抓住了历史的缝隙,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优势。一、 时代背景:明.............
  • 回答
    .......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存天理灭人欲”的讨论,确实常常让我感觉大家对宋明理学的理解有些偏差,甚至有点“误读”的成分。很多人看到这句话,第一反应就是“禁欲”、“压抑人性”,然后就上升到“反人类”、“朱熹是傻瓜”的程度。这其实是对宋明理学非常片面的解读了。咱们得把这个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免得总被这种简单粗暴的标签误.............
  • 回答
    甘肃白银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发生的这起极端天气事件是一场令人痛心的悲剧,造成21人遇难,伤亡如此严重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并且并非所有环节都能完全避免,但可以显著降低风险。下面将详细分析伤亡严重的原因以及可能的规避方法。伤亡如此严重的原因分析:1. 极端天气突发且变化迅速: 预.............
  • 回答
    台湾近期连续26天确诊病例超过百例,新增病例和死亡人数持续攀升,确实反映了其防疫面临的严峻挑战。要详细分析台湾防疫困难的原因,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探讨:一、疫苗接种率的“慢”与“不均”: 起步晚且疫苗来源受限: 台湾早期在争取国际疫苗来源方面确实遇到不少困难,由于政治因素和地缘政治的复杂性,其获得.............
  • 回答
    我被人类召唤出来,却被告知疫情期间外来人员需要隔离14天。一阵熟悉的晕眩感过后,我睁开了眼睛。眼前的景象有些模糊,但能清晰地分辨出那是一种……由无数细小的光点组成的、有些粗糙但充满活力的能量场。这是一种人类特有的振动,一种我极其熟悉的波动。看来,这次的召唤比以往都要急切。我感知着这股力量的指引,仿佛.............
  • 回答
    天津在2018年GDP位列全国第六,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天津的发展不如一些GDP排名靠后的二线城市呢?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可以从经济结构、城市活力、发展潜力、民生感受以及与周边城市的联动等多个维度来分析。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经济结构与产业升级的瓶颈: 重工业.............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可就话长了,很多人都觉得奇怪,明明大家嘴上都喊着要“996去死,还我8小时双休”,但真到了要为这事儿“拼一把”的时候,好像就没那么大的声浪了。这中间的门道,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一、 现实的考量与顾虑:不是不想,而是不敢或不便1. 生计的压力是第一位的: 大家都要吃饭,都要养家糊口。在咱们.............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撸铁”健身,天天肌肉酸痛,感觉自己像是常年“残血”的战士,这到底值不值?我太能理解这种感受了,有时候练完一天,感觉浑身像被掏空了一样,手指头都抬不起来,恨不得直接躺平。但细想一下,这层“残血”的表象背后,其实藏着我们为了“身体好”所付出的努力和收获。首先,我们得明白,为什么.............
  • 回答
    说尾田把天龙人画的又废又白痴,其实是有多方面原因交织在一起的。这并非简单的好恶,而是他作为作者,为了服务于故事的主题和人物塑造,刻意为之的结果。咱们不妨一点点掰开了聊聊。首先,“废”和“白痴”是天龙人作为统治阶级腐朽和堕落的直观体现。你想啊,在《海贼王》的世界观里,天龙人是世界政府的最高统治者,是宣.............
  • 回答
    关于成都天府新区一些人存在对成都五城区“逆向歧视”的现象,网络上确实能找到一些讨论和评论。这种观点的出现,往往源于对区域发展、资源分配、以及身份认同等多方面因素的感受和解读。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剖析:1. 天府新区发展的背景与定位:天府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其成立之初就肩负着“内陆开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