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细究起来种类繁多因素多样甚至可以说的上波澜壮阔风起云涌,而至于大家一直认为的习惯变化其实是最微不足道的原因。
在改革开放以前,植物油的使用受限于两个根本原因。
其一是粮食产量,在1984年以前,因为化肥农药等现代农业技术得不到广泛应用,我国粮食产量相比于国家消耗远远不足,以至于在1961年成为粮食纯进口国。截止到1978年,我国3亿吨的产量增长相比于10亿级别的人口增长,根本没有资格去考虑副食品加工行业这种奢侈的梦想。何况,彼时的我国粮食制度还是统购统销,更不可能有多余的地面去种植油料作物。
其二是技术,植物油的提取方法分为压榨法与浸出法。浸出法成本低,易推广,是常用的炼油技术,但是这种发源于德国的工业技术在西方国家对我们的封锁中迟迟得不到不到突破,1957年才出现第一座大型浸出油试验厂——蛟河植物油厂,浸出油技术后来被我国列入了六五期间全国 40 项重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计划。
这两个根本原因又导致了两个具体表现
其一:质量低。到八十年代,我国能购买到的植物油色泽浑杂质多油烟大味道也一言难尽,有些甚至还有浸出化学溶剂的残余,根本得不到人民的认可。
其二:成本高。就是这种质量差劲的植物油在之前的时代还得用粮票换,在90年代初,食用油一斤的价格可以达到四元,那时候国民平均收入才一百块。
而与植物油相比,猪油的制作就简单多了。
一个人,一油板,一个铁锅熬一天,只要有杀猪,只要有肥肉,只要有猪板油,人民在自己家里用饭锅就可以轻松制备,且质量上乘口味上佳保存长久物美价廉,在这种选择下,自然而然的,猪油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不二之选。
90年代,事情发生了变化。
1992 年 10 月,全国各地先后放开粮油产品销售价格,实行购销同价,让粮食产销与市场接轨。
1994年,《国务院深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通知》(国发32号),要求“粮食经营实行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经营两条线运行机制,业务、机构、人员彻底分开。”
1995年6月20日,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令第5号,首次发布《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油脂加工”列入“限制类(乙)外商投资产业目录”。
一系列的改革改变了我国不进口食用油的历史,大量外国资产企业开始涌入,其中就包括什么银蛇鱼之类的外国品牌,加大的科研投入也让技术得到了革新。同时,粮食产量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原料与技术的进步共同促进了食用油行业的腾飞,开始了大规模集中化的生产与销售。
大规模集中化带来的显著成果就是成本下降,价格降低,同时质量也开始变好,出现了二级油一级油特级油的划分,循环播出的电视广告也让植物油概念走进了千家万户。
到了新时代,对于大部分洗个碗就相当于举国大工程的年轻人而言,铁锅炼猪油简直可以说是一场劫难,而此时的植物油,只需要在超市的货架上拿下来就足够了。
所谓生活习惯的小改变,都不过是社会时代的大变迁。
参考资料——《食用油帝国》-余盛
天天吃?
孙少安这阵势几乎把他父亲也弄成了石圪节集市上的“明星”。要是玉厚老汉上集走过这条灰尘飞扬的土街,庄稼人就会互相指划着说:“看,这就是孙少安他爸!”他到小摊上买肉,卖肉的人也把最肥的刀口肉切割了给他。每当孙玉厚老汉提着一条子肥肉,在乡民们的羡慕的议论声中走过石圪节街头时,他脸上平静如常,但内心却常常不由得感慨万端。——《平凡的世界》
1过去肥肉比瘦肉贵,因为肥肉可以榨油。
2不要说老辈人,我小时候吃的大多是棉籽油,非常便宜但是一股子怪味,得先多炸几遍面糊,才能把怪味消掉。棉籽油对身体有害,所含棉酚会损害生殖系统。
3就算是棉籽油,农村里也不是天天能吃上,九几年农村亲戚家过年的时候包饺子买不起油,赶晚集买早摊儿剩下的油条,回家剁碎了放饺子馅里,勉强有股油味。
有些问题是健康安全问题,有些问题是行政能力问题,有些问题就是钱的问题。
希望孩子们以后长大了也会问,老辈人都住筒子楼不住别墅,是因为打扫卫生太麻烦吗?
(看到有很多人留言“抨击”,我想补充说一下,写这么长一篇文章,结合那么多的经历,只是想说,老辈人并没有天天吃猪油,过去物质缺乏吃不上猪油比比皆是,现在物质充裕,热爱猪油的也不在少数,不同时期物质经济的发展,油的使用情况各不相同。但不管是哪一种油,单纯吃都不一定健康。更不应该为了鼓吹植物油或者其他油,把吃猪油丑化。我觉得我是讲清楚了的,而且也确实有不少读者读清楚了。有的读者提出的一些观念比如说关于健康的一些描述没有科学的数据,我觉得这样的指正是很对的,在此虚心接受。但如果有的人都没有耐心把这四千多字背后的观念读懂,而仅仅把我看成一个纯粹的猪油爱好者,我觉得你可能真的不适宜在此冷嘲热讽。另外我一直觉得知乎是一个很好的交流思想的平台,大家合理的讨论会让人看得更清楚更明白,而不是自己带着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指责他人,这并不会显得你有多高知。最后,很真诚的感谢那些把这接近五千字的文章看完的人,你们的认同和批评我都看到了,感谢你们的耐心,也感谢你们的思考。谢谢)
老家在恩施,鄂西南大山深处,这里周围的农村在过去的很多年一直贫穷困苦。童年的记忆中,家家户户都有一盆漆树油,这是一种用漆树的籽榨出来的植物油。很多人知道大漆是刷家具的,知道漆树有毒。却不知漆树籽可以榨油吃,漆树籽像萝卜籽,扁圆扁圆的,含油丰富。它是一蓬蓬结在树上的,用弯月刀打下来,再用石磨(后面用钢磨)打碎,然后一起背到对面山上的榨油厂,就会榨出油来。黑黄黑黄的漆油,凝结成蜡烛一样的敦厚块,从盆里倒出,放在簸箕里。漆油的表面还有一些不匀称的泡泡气孔,也是黑黄黑黄的,看着就有点粗糙。漆油凝固很快,常温下就能凝固得十分坚硬,人们总是用铲子或者刀背敲下来一块,滑入锅中煮菜或者做油炒饭。
极度穷困的人会想办法打山茶果榨茶油。我三叔刚刚成家那会儿,家里没猪油,没菜油,没漆油,就和三婶在山上一背背摘山茶果过来。山茶果要变成山茶油过程极为繁复,要先把外面的肉质皮放烂,然后得到板栗一样的果实,再把果实剁碎,山茶的果实很硬,虎口都能震坏,刀要砍缺几次。剁碎的山茶果实经过蒸熟、晒干,爬上九曲十八弯的山路送到对面山上的榨油厂,好几百斤山茶,就得几十斤茶油。他们吃这个油,度到有菜油或者猪油的日子。
吃油的规格,在农户里一般是这样逐步升级的:
平常吃漆油或者少量菜油;家里人多的时候(农忙时期家庭一起吃饭的时候),吃菜油➕猪油;来客人了吃猪油。
植物油是穷困时期逼不得已的选择,它的弊端非常明显,橄榄油棕榈油我不清楚,没吃过,单说菜油,漆油,和茶树油。
这几种油有一个通病,就是不润肠胃。
我们那里有一个形容词——糙人。是形容粮食吃在胃里不柔软油润,胃磨着难受。吃植物油很容易出现糙人的症状,肚子里磨着难受,没有油水就一阵阵嗳气,嗝酸水出来。有的地方也说烧心。那时候干活,人们在地里经常有对话就是:一相(很久)没吃猪油了,糙死人了,这活路干不动了。糙人会形成一种慢性胃病,所以植物油吃太多的人家,往往都有几个胃病患者,我的一些爷爷辈,叔叔辈,有人就是这样得了胃癌的。
漆油我前面提到过,只是不详细,作为漆树的籽榨出来的油,它本身就有一定的毒性,很多体质易过敏的人是不能吃的,吃了身体会起疹子。不过这种油最大的问题,跟茶油一样,是吃多了会引起便秘,老百姓对便秘有一个形象的概括:结毒。
吃多了漆油和茶油,便秘拉不出来,喝再多水都没有用,肚子里像是沉了一坨毒锅巴一样,这就叫结毒。
解决结毒最好的办法就是喝热猪油,喝了热猪油,肠胃一润,立马通便。但要是有猪油喝,谁愿意吃这玩意?所以通常情况是用第二种方法——用筷子撬。
我爷爷就因为吃多了漆油便秘,差点胀死,后来婆婆天天用筷子给他撬,好不容易才全部撬了出来。但这次便秘造成了很大的后遗症,爷爷胃和肠子都不好,吃东西不消化,一身肉都瘦完了,后来几十年他都再也没有壮实过。
况且漆油凝固得很快,要一直烧着,锅里滚开趁热吃。但一旦吃完,满嘴满肠胃的漆油凝固,有一种被蜡封住的直观感受,极不舒服。
茶油不会出现这种凝固的情况,然而就像前文我写到的,吃到茶油过程过于繁复,且山茶果出油率太低,付出的劳动成本实在太大。
靠着植物油勉强度日,指望猪油“强身健体”,这场景在1997年以前,是一个常态。
那时候杂交白猪还没有引入,人们食用的是本地黑猪。黑猪个头小,产肉率不高。因为人力,地力的不足,大多数家庭的年猪都控制在两到三头,再多,就喂不好了。这是因为在彼时的农村,喂猪也是一个很费东西的活。
在饲料没有出现以前,农村喂猪需要猪草,需要粮食。猪草有田里路边的草,也有晒干的萝卜菜。粮食嘛,主要是玉米麸子,小洋芋子子。春秋两季,喂嫩猪草,人们常常背着大筐,在各个路边打猪草,资源有限,猪的消耗很多,打猪草经常出现“侵犯领地”的矛盾,引发打架,为了一筐猪草,乡里乡亲闹得头破血流。秋冬两季吃干草,就是我说的晒干的萝卜菜,但是萝卜菜人也要吃,有时候根本不够,于是也会掺和着给猪喂一些树叶,常见的是一种被婆婆称作“黄瓜香”的树叶,这种树叶毛毛呼呼的,却有一种类似黄瓜的气味,能哄着猪吃下去。
喂过猪的都知道,猪也是挑剔的,爱吃玉米,鲜草,不爱吃土豆和干草,所以喂的粮食越差的时候,就要给它喂得越精细,切得细细的,用大锅煮得耙耙的,猪吃了才长肉,才长油。像我小时候喂的猪,猪脊背瘦得跟鱼背一样,那基本上得不到油吃。我还记得很清楚,这头猪杀了次年六七月青黄不接,我爸回来了,在市集给我买了两斤罕见的化猪油,白花花的如同奶油膏,放在我家黄黄的猪油罐里,我把油凑在鼻子闻了又闻,我用它炒了油炒饭,盛在碗里觉得不够,又舀了一勺冷油拌在饭里,看它半化不化的样子,觉得神奇又诱人。
在那个年代,农村过年杀猪期间,人们惊叹的称赞都给了那些养出来大猪的人,说:天呐某某家杀三头猪,个个三指厚的膘,破肚子的时候那个油花花都在往地上流呢。或者类似:他屋里明年油都吃不完。
但其实,也没多少,更不会出现“吃不完”的情况。一头黑猪的上限就在一百八到两百之间,很少能有突破两百斤的。油水十分有限。
我们通常所说的猪油,婆婆分为水油和板油两种,水油就是猪的那一层薄薄的膜状油,又叫猪网油,鸡冠油,这油含油少,所以叫水油。在很多地区,是用来做点心的好食材。真正的猪油,也是我们实际说的猪油,就是猪板油,那是贴在肋排之上的一层脂肪,肥厚匀称。撕油的时候,婆婆总是眉开眼笑,因为在她看来,这可是宝贝,是全家赖以生存的。
雪白的猪板油被撒上盐,裹在棕垫子上,一圈圈裹紧,捆绑以后,悬挂在火炕上,我们说的火炕,就是烧地火(没有炉子,随便堆柴烧,随时可移动的火)上方可以熏得到的地方。让火熏一熏,不会变质。
这板油大多会在六七月青黄不接,以及八九月上山下苦力的时候吃。因为没有冰箱,不敢炼化,一则炼化了容易腐败,再就是,炼化了也不经吃。
农历三四月长虫之际,即便是熏好的猪板油,也会长出来一种很短很小黑黑的毛毛虫,在棕垫子上干掉死掉。我们吃油时,剥开棕垫,能看到这些黑点点,但没关系,刮干净就好了。雪白的猪油,经过烟熏火燎和盐的腌渍,变成硫磺一样的颜色,但切成一块一块的,在锅里化成咸香的油,和着油渣,炒上秋茄子,土豆片滋味浓厚得很。最常见的,是用这油下面条,汪汪的一锅油汤,佐了辣椒面,煮入我们称作热菜的嫩菜苗,那菜苗翠绿透油,咸郁荤烫,揪住了食欲。面条也是润润的,麦香和油香交融,在碗里挑着滋滋然动,滋滋然响。汤汤水水的一碗下肚,过瘾得很。
这就是知乎上很多人未曾一见的吃油的经历。
我们上小学以及刚刚上初中那一年,都是自己在学校蒸饭的,孩子们从学校的锅炉把饭盒取出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箱子里拿出自己的油罐,挖一勺猪油,拌进饭里。那年月穷,就一小瓶油,要吃一个星期。
上学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年纪,消耗贼大,吃饭贼猛,多么穷的家庭,除非是走投无路,不会给孩子备菜油。
很多人以为往常天天吃猪油,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印象,老一辈人是很少吃猪油的,因为猪油珍贵。你们去看美食家蔡澜,他推崇猪油,因为他小时候吃猪油就是享受了。过去大家庭人多地少,猪更少,能天天吃猪油,那得是多么殷实的人家?
大家不妨去了解一下,涉及到猪油的,在过去都是上等货,苏杭的精致点心,大多都是要用猪油。它们的退出,并不是商家营销的不健康和腻人那么简单,最核心的原因是猪油和糖不再那么珍贵,城市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杂交猪和饲料的流行,解决了用油的困难。
不过,对于猪肉猪油的“厌恶”其实只是一小部分现代式精致人的一种情绪,普通大众还是仍然爱的。
最典型的就工地,我爸生前在湖北山东各个地方的工地生活,我有时候去见他,他们同伙的天南地北的打工人,说到老板的抠搜,第一句就是猪油都舍不得放一坨,天天搞些批色拉油,人都没精神了。深有一点“嘴巴里淡出鸟来”的意味。我爸在山东打工,因为食堂没有猪油吃,心里慌,于是自己开火,去菜市场买了许多的肥肉,炼了满满两桶猪油,天天下面条,吃得满楼飘香,馋哭了一楼贵州、四川的众多工友。这些人也效仿我爸,纷纷涌入菜市场去买肥肉炼油,光油渣都吃好“一相”(很长时间的意思)。据说那些菜市场山东的老乡们一说起他们就是:这些苟 日的吃油好凶。
说起来好笑,有一年过年,我爸千里迢迢回来,路上遭了贼,在火车站,他的装着各种劳动工具的包被偷了,里面还有些衣服啥的。但他唯有两桶油硬生生从山东带回了老家。他很得意的给婆婆邀功,你看这油白花花的,全是我自己炼出来的。
无独有偶,我婆婆临终前,留给我和叔叔们的“遗产”里,就有四桶油,他嘱咐我,把油分给他们,别放坏了。
老家有一个牛人,叫冯大佬,因个头大得这个昵称,真名我不知道。他是我爸的师父的老爸,我爸的师父年轻时候很穷,家里吃不上肉。后来发迹了,在山东买了好几套房子。这是后话。冯大佬生前最爱的就是喝猪油,他活了九十四岁,要走之前的头一天晚上,让他儿媳妇也就是我爸的师母热了一小锅猪油,喝完就在睡梦中无疾而终。
所以你们看,苦日子的老百姓,自始至终,哪怕到最后一口气,那猪油是少不了的。
据我所知,中国农村的许多人,实现猪肉猪油自由也就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过去我们被迫吃的不养人的漆油,现在都已经成了天价养生油了。物质生活的丰富,带来生活观念的转变,但我想说这说到底只是因为资源的供需不再像以前那样矛盾了,而并不是猪油不好。
我爷爷父辈他们,一生没有什么肥胖,很多人高寿,像那个喝油的活了九十四岁,这种人比比皆是,也没有人说他是因为喝猪油长寿的呀。
就我的感受而言,丑化猪油,应该是最近几年的事情,说猪油不健康,易发胖,腻人之类。各种营销,让猪油的风评江河日下,以至于现在的很多人总觉得吃猪油是多么错误的一种行为。所以,写这篇文章之时,我想起“礼失求诸野”这句话。其实不光礼失求诸野,人需要见识开阔、对社会的认识全面,都需要求诸野,中国有近六亿农村人口,把小城镇加上去,估计得挨边八九亿,这些人分布在祖国的各个边远地区,既见证了穷转富的过程,也见证了真正的生活需求,真正的生活标准。他们几乎没有渠道表达,但如果你们可以从他们的视线里去看一些东西,吃猪油,也许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我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候,仔细看了一圈,大多数知友的分析都基于他们不怎么吃猪油,或者本来做饭经验就少。这种回答略微有那么一点点想当然。
事实上,从来没有一种油是绝对健康的。猪油一直有其不可替代性。而现代人的亚健康问题,细究起来,并不是因为猪油吃多了,美国很多肥胖的人,吃的最多的是植物油炸出来的油炸食品,这难道是猪油的锅吗?
烧烤致癌刷的油基本上是菜油或者香油,这是猪油不健康嘛。
把人类自身的言行问题归罪给油的种类,这显然不合理,也有点推诿。
写到最后,想起来孔子的“束脩”之礼,想起来“家”字中间的那个“豕”。几千年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从精神和物质上对猪充满热爱的民族,红山文化有举世瞩目的玉猪龙,十二生肖里猪是压轴的,大多数农村酒席最重要的一道菜是扣肉压轴的。喂猪吃猪赞美猪从来不是丢人的一件事,为啥到了我们这一代,猪肉就那么丑陋呢?也许并不是猪肉的问题,是有些人的心出现了问题吧。
不知道别的地方是什么情况,但是我们江西这不是天天吃猪油。
除了菜籽油,花生油,猪油,我们还有茶籽油。
芝麻油也会有,不过一般都是拿来卖钱,也不会用来炒菜,也不适合炒菜。
江西这边,基本上到了冬天就会摘茶籽炸茶油,夏季收菜油,秋季花生油。
猪油是轮流交替用。
记得小时候炒猪肉,都是肥瘦相间。
切菜也是把肥肉瘦弱分开切。
锅烧红,加点点油,把肥肉放进去翻炒,熬出一些猪肉后,把油倒出来,再加瘦肉炒,加辣椒,大蒜炒,加点酱油调色。
然后再炒别的菜,第二个菜会是蔬菜,还不会加多少油,因为刚刚辣椒炒肉里会留下点油。
如果辣椒炒肉是最后一个菜,还会盛一碗饭倒进去炒一炒,把油都刮干净,绝对一滴都不会浪费。
别以为猪油很便宜很好弄。
小时候也经常看家里熬猪油。
有两种方法熬猪油,一种是用油熬,一种是用水煮,两种方法都会用。
不过一般都会用油熬,油渣小时候也是一道菜。
家里人为了防止小孩子偷吃油渣,还会骗我们说偷吃了油渣变傻瓜。
没有偷吃过油渣的童年是不完整的。
两个原因。
一是观念问题。在一些媒体跟企业的大力宣传下,大多数人都认为猪油不如植物油健康。比如我妈,让她用猪油做个菜,那是不可能的!她的观点就是:吃猪油会直接导致高血压、高血脂!不只是我妈,身边的长辈基本都是这样的观点。
二是生产成本高。相对于植物油,动物油的生产成本要高很多。猪油属于动物脂肪油,根据国家规定,猪油的生产原料必须是猪肉的纯脂肪,而且检验严格,成本高很多。而且猪肉的脂肪相对于菜籽、大豆、花生、玉米来讲要少太多了!
但是我常吃猪油,基本每隔一两个月就会熬一锅猪油。就指望这猪油解馋了。
但是要吃猪油,自己吃就好。不要到处宣扬!各位长辈对猪油的偏见太大了!
前几天熬了一锅猪油。本想炫耀一下,发到“幸福一家人”群里。好家伙,瞬间成为批判对象!年纪轻轻就吃猪油,年纪一大,肯定三高!
哎。不去争辩,也不能去争辩,当然也不敢去争辩。只能讲,吃完这些就不吃了。
在家庭群里,我还算“明智”。
实话讲,那猪油到底健康不健康???
其实现在已经研究的很透彻了。
其实适量就是健康的!这东西跟植物油在本质上对于我们来讲没有什么区别。生活中不可少,但又不能多食。对于现在那些一直强调猪油如同毒药,不可碰的人来讲,只需让他们知道,不食猪油的同时,绿茶酥、老婆饼、莲蓉酥、桃酥、绿豆酥、红豆糕、饽饽、大油糕、酥皮月饼等等只要是起酥的点心糕点都不可食!
因为这些都是用大量猪油起酥、提香的啊!呵呵。当然,在家庭群里不可如此讲。只要是油,就应该少吃,但又不能完全杜绝,植物油、动物油都是如此。
想自己熬的请继续往下看!
那猪油应如何吃?
1、炒菜、油炸。中式炒菜,油温要高,最好冒烟才好。在这种情况下,化学性质不稳定的植物油极易发生氧化,产生大量自由基,摄入这些氧化脂肪对身体危害极大。同等情况下,猪油化学性质稳定,情况会好很多。油炸同理。猪油炸的东西是真脆,真香啊!!!
2、点心、糕点。只要是涉及到外皮起酥的,或者是整体比较酥脆的点心。一定要用猪油,而且只能用猪油才好吃!
3、经典搭配。我老家,用猪油渣搭配猪油、胡萝卜包水饺或者大菜包是最爱,平淡的胡萝卜因为油渣跟猪油的加入迸发出极其丰富的味道,而且酥脆的油渣也是一绝。(无图,但可自己尝试一下,绝对超出想象!)
猪油拌饭,猪油拌面不用说了。葱油拌面,炸葱油,一定要猪油小火,把大葱段熬黑才好,香味才出的来,植物油不香,高温后也不健康。
蟹黄油。熬蟹黄油也一定用猪油,蟹子蒸熟,取出蟹黄,小火慢慢熬出香味,加几滴料酒去腥,就可。拌饭,拌粉丝都是一绝。
猪油跟植物油怎么搭档?一定记清楚,食物种类多了才好!不可一直吃猪油,也不可一直吃植物油,混搭!混搭!混搭!混搭最好!
最科学合理的应该是高温油炸、爆炒、油煎用猪油,凉拌用植物油,橄榄油、花生油等等都可。这样无论是从健康方面,还是从营养,味道方面都是最优解!
家中应该常备一罐猪油,等何时自己食之无味,便可拿出来调一下味,增点情趣,不管是拌面、拌饭还是蒸鱼,都可让你大快朵颐。
可去购买,也可以自制。自制并不难,最大难点在于说服家人,让他们允许熬猪油。说服之后,便能开始熬。又要漏出我的大黑锅啦!
一、先选肉。直接跟老板要猪油就好。想一下自己身上的哪个地方肥肉最多,猪一般也是。
一般猪油就是指猪板油,就是猪肚子上那块肉,白花花一大片,出油率高!
再者就是猪背上那块。(下图是网上找的图)
虽也是肥肉,但相对硬一点、板正一点,不像板油那么松散。这两块地方熬油都可以,效果差不多。个人推荐猪板油,因为老祖宗就这么熬得,背上的肥肉还可留着做他用,蒜泥白肉、红白肉,蒸白肉都可,板油无他用。
这层膜可留作蒸鱼,蒸鱼时附在鱼身上,遇蒸汽便慢慢融化,等鱼熟一开锅,早不见踪影,已渗入鱼肉,美味无比!
二、切块。条状也好,麻将块也好。记住一点:宜大不宜小,大了就一点一点慢点熬就是了,小的一熬就干了,容易糊,香味也没出来。
三、加碗清水。先煮后熬,不容易糊,熬出来的油雪白。
熬到油渣金黄即可过滤出锅。
如果嫌腥味太重,可加几片姜,去腥效果突出,当然做甜点的猪油不可加姜片。
如此,便可得一晚完美的猪油。
常温下几个月没问题,冰箱里半年没问题。如果再放颗维生素E软胶囊,1年不会坏。啥时候用到,取出便用。
突然想起,等量的猪油一定会比等量植物油容易让人长胖的!!!
因为!猪油做菜好吃啊!肯定吃的更多啊!!!!
哎!原来如此。。。。。
结束。
此文章可转到家庭群,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后,猪油虽好,可不要贪吃哦!
最最后,猪油太香啦!!!!
因为听说吃猪油会导致血脂高等问题,所以都不吃动物油了。
我是70年代中期人,童年时的记忆,那时很穷。我们乡下还是住茅草屋,点煤油灯。如果有时光机器,一千年前的宋朝人如果穿越到80年代初期的中国内地农村,不会有太大的违和感,技术水平和生存状态,比宋朝高不了多少。
那时我们那里的农村人食用油,首先是吃棉油,因为我们属于湘北平原地带,种植棉花。但棉油口感很差,有点麻口。后面是吃菜籽油,乡村小作坊炼制。有些家庭条件差的,没有油吃,就用米汤替代,我们那叫吃踏谷子。吃猪油,那是家庭条件可以的人家才能吃得起。
那时的农村,除了逢年过节,平时很少买肉吃,双抢季节,因为重体力活,会买肉吃。平时吃荤,就是买板油熬制猪油,剩下的油渣,很脆很香。一大锅板油,熬制后就只剩那么一碗。然后把油渣放大蒜辣椒炒,非常香。大蒜辣椒炒油渣,应该是很多70年代人的童年记忆吧,嗯,这是一道浓浓的乡愁。
熬制好的猪油,用一个大大的陶瓷罐装起来。冷却凝结后就是白白的,像儿时用的雪花膏,很香。有时家里没菜的时候,就舀一坨猪油拌热米饭,很好吃。童年还有一道很难忘的美食,就是油炒饭。用猪油和酱油炒,特别香。多年后,有一次想起这道美食,就自己买肥肉熬制猪油,然后做油炒饭,但怎么也吃不出儿时的那种香味。
有人说现在的饲料猪熬制的猪油不香,我觉得没多大问题。我有一道家常菜,花菜炒肉,吃过的人都赞不绝口。我是怎么做的呢,简单说一下。
1.猪肉一定必须是带肥肉的。首先把肥肉和瘦肉分开切。瘦肉切好以后,放淀粉,生抽,料酒,耗油腌制。
2.肥肉切成丁后,放锅里小火熬制,一直把肥肉熬制得比较枯。然后把腌制的瘦肉倒入锅里熬制好的猪油里,大火翻炒。
3.瘦肉翻炒不要太久,应该就是三分钟左右吧,反正刚好熟那个程度,就把瘦肉盛出来。油还是要留在锅里。
4.把切好的花菜倒入油锅炒,炒得差不多后,再倒入瘦肉,放盐,一起翻炒几下,就可以起锅了。味道很香!
因为植物油好商业化呀。
大豆或者花生之类的榨油很容易走集群工业化的路子,大规模采购,大规模量产,大规模运输,成本不高,效果很好。
猪油属于屠宰业的附产品,目前并没有形成等量规模的加工产业,在商业化中拼不过植物油,自然就淡出市场了。
年龄稍稍大一点的朋友应该都记得猪油炒青菜有多香吧。
至于健康……这就很有意思。喝高糖饮料几乎不运动一天有10小时在上班(或学习)的人在这谈吃猪油不健康。
废话不多,真心推荐:
在知乎,推荐的同时放自购自用证明的,不多见吧?
推荐理由:这款不添加防腐剂。
现如今淘宝上不含防腐剂的猪油可不多见了。不信你随手搜嘛。
在添加剂一栏,大大方方地写个“无”,和隐讳地写个“详见包装”,是两个概念。
但这也意味着你需要在存储时特别上心。请使用干净的餐具来挖猪油。请一直用冰箱保存。
以上。
我觉得上面说的商品经济的结果并不是非常准确。
我想更准确的说是食品工业的发展。
事实上食品工业的发展深刻的改变了人类的饮食结构……猪油,只是其中之一……
为什么我们炒菜很少用猪油了?因为高品质的植物油价格因为食品工业的发展大幅下降,而猪油的相对价格却一直在增加。
并且经过精炼的植物油比猪油更易于储存,烟点更高。
因为植物油已经被食品工业完全的标准化,工业化。工业化的后果就是,更好的品质,更便宜的价格。
而猪油,因为养猪的工业化进程比较低,并且,从生产成本上来看,工业化生产植物油的成本远比生产动物油脂更低……
并且,随着猪的品种改良,现在的猪的瘦肉比例也今非昔比了。猪油这种副产品产量也越来越少,变得越来越没有性价比……
我说一个很多人没想到的角度吧——
猪,哪里都能养
猪油,有口锅就能炼
以前家家户户最普遍最易得的油就是猪油,我小时候吃的油都是家里买猪板油自己炼的,我家,我外公外婆家,我舅舅家,全都如此
刚炼完油等着吃猪油渣是我的童年记忆。
我老家在广西山区,我们那里除了猪油,唯一的油料作物就是茶籽油,但是茶籽的产量也许并不很高,而且土法榨的山茶油又黑又苦,炸出来的东西有时候都有点苦,我一吃就知道是茶油炸的
我们那里既不产菜籽油也不产大豆油。
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里有一集也说到了一种特殊的油料作物——漆油
在云南怒江峡谷,唯一的植物油竟然是漆油,而漆树很容易导致过敏(我从小就被教育不要去碰漆树),而且漆树籽也很难采集,但为了那一口珍贵的植物油,当地人还是冒着危险去摘漆树籽,这就说明在以前艰苦年代里,很多地区是非常缺乏植物油的。
而且以前,很多居民都住在深山里,交通运输非常不便,我妈说以前山里穷苦人家一年就下一次山,把一年的盐买回去,其他就再也没有花费了。
我的记忆里,至少截止到初中之前,压根就没有包装植物油存在的痕迹,只记得小学的时候常去的小卖部里有个大桶,桶里装的也是凝固的猪油,另一个桶里装的是酱油,那时候酱油也没有瓶装的,所以有「打酱油」的说法
现在的00后恐怕不理解啥是真正的打酱油喽
所以,植物油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其实是和经济发展高度重合的,我觉得可以这么说——
现在我老家村村通公路,家家户户吃得上精炼的包装植物油,超市里的植物油产品能摆满一面墙的货架,买包装植物油比自炼猪油方便多了。
以前我嫌弃的山茶油也做成了特色产品,身价倍增
顺便给我家乡的山茶油打个广告,营养价值确实不输橄榄油,欢迎大家购买,现在工业生产的,不苦不黑了
随便搜了一个商品挂一下,没收钱,同时欢迎家乡厂家联系我
以前缺肉,现在不缺。
哦对了,如果按照某安生经济学的话,我们不但吃不起猪肉,还缺得很厉害。
如果多去农贸市场的话,你会发现猪油依旧很常见,只不过能买到的都是这种桶装的。
一般人家庭做饭谁买5斤猪油呀。
但是饭馆会用。
餐饮业中的猪油是这么用的,最常见的是早点摊,煮馄饨的时候碗底一勺猪油,特别香。阳春面有时也会加一勺。
炒菜的话,会用猪油一大块猛火滑锅,但是家庭别想了,你没有那个火力点的锅灶。而且饭馆用猪油特别浪费,一大块猪油(至少二三十克)滑完锅,顶多再把食材稍微爆一下就全扣了,更多情况是食材爆都不爆,直接把油扣掉。这个你们看看王刚的视频,有的时候他也是先一大勺油滑锅,之后就把油倒掉,接下来的烹调过程锅里不留那么多油。因为猪油烧的时间长了多少有点异味,所以用猪油的时候要特别“浪费”,这样才能即保留香味又避免异味,对于家庭烹饪来说,太不方便了。
另外猪油还有特点是热气腾腾特别香,但是稍微有一点凉了口感立刻就变味,所以不如植物油好用。
另外一点就是白案会用猪油,猪油和面起酥效果比植物油要好,就和糕点里用动物黄油和植物黄油不一样一个道理。但是猪油很“怕脏”,自己炼的猪油不够干净,或者是异物比较多,不够新鲜的话,那做出来的面食贼恶心。
猪油在家庭烹饪里既不禁用又不好用,一个价格上不实惠,烹饪效果又不显著提升菜品质量的东西自然就逐步淘汰了。
其实还是工业化的浪潮,全民吃植物油的时代确实就是“吃油自由”了。
动物油成本高,油炸食品基本上不使用动物油完成。猪油据说很适合炸鸡,但……很不经济实惠。
个人炼制的猪油会比较香,这是一个很大的优点。
其实,蒸米饭、蒸馒头时都可以适当加入动物油脂,鸡油、猪油、牛肉、羊油均可。都会让成品更加松软可口。如果你的米、面本身都是油脂含量比较高的话,那其实可能这就没必要了,看用途不同,如果太香了可能你也不喜欢……总之这是一个技巧,可看情况使用。
羊油: 烙饼、馅饼、韭菜盒子等烙饼类面食使用羊油会有额外香、酥的效果。很多餐馆的羊汤可能为了速成也会加入羊油。大家在餐厅吃馅饼儿、喝羊汤时很可能时已经在无意中摄入了提炼过的羊油。
牛油:牛油火锅!!!有红油的火锅很可能就会有牛肉做为底油。有一些烘焙也会用牛油,如曲奇饼干。
所以,其实大家在饭店经常接触羊油、牛油的食品。那猪油跑哪儿去了呢?
少数日常饮食还会用到猪油的,如阳春面。更多时候,在月饼、油酥烧饼等有油酥的面食面点里会大量使用猪油。
在欧美,猪油叫Lard,是烘培用油。(不知道白人们以前是不是也用猪油做饭?)西式的饼干、派、甜甜圈里面Lard必不可少,当然,这种猪油是无味儿,最主要的作用其实就是起酥。所以……其实大家吃的口感酥脆饼干里就有会用到猪油或者牛油,各大超市货柜上都有这些含有动物油的烘焙点心,”大家无意中其实吃了不少“。
再顺便插句嘴,《羊脂球》的法文原著《Boule de Suif》的原义是“动物油脂球”,在当时来说“动物油脂”一般就是“猪油”,所以其实此书真名儿就应该是“猪油球”或者“猪脂球”!(太难听了)猪油球是书中众人给妓女主人公起的名字(外号儿)……在翻译时在很多语言中都不太好听,英文版都变成是“黄油球Butterball", 而中文版则成了“羊脂球”。不得不说,这也是翻译的艺术!
———-手动分割线———-
更新一下:
我家有一只祖传猪油陶罐。
抗战期间,外祖父进山躲难,来回两趟。
第一趟,背上背的是他的盲眼祖母,第二趟,背上背的就是这只陶罐,里面有猪油一斤三两三,他讲过太多次,只要是我们家的人,就能把这故事说得一清二楚,像是当年我们也跟着他往深山去过。
他生在川东,今属重庆治下的深山,贫瘠不堪回首,那里解放后才出了一个考去重庆的大学生,也就是他了。
那天,山上所有的人都放下农活来送行,有人抓给他一把大米,有人抓给他一把胡豆,说海娃儿,重庆没得吃的你就回来撒。
在他幼年时,父亲被人抓去当壮丁,母亲改嫁了,祖母因此哭瞎双眼,而一个吃百家饭长大的孩子,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不外乎就是勤学苦读罢了。
大学毕业分配工作时,干部问他,小海你想去哪儿工作?
他问,可以去北京蛮?
干部说,北京可以去,还可以去成都。
他心想北京太远了,只在报纸上见过,成都离家近些,听说没有重庆热。
—我想去成都。
他这样说。
我母亲与她的几个弟兄姊妹便都出生在成都,他们长大后散落天涯海角,说来也矜持和睦。
外祖父一生坎坷曲折,少时离家,壮年成就,老来享福,从未向命运低过头,反而还将它牢牢的握在自己手里,他过身后,儿女们以抓阄的方式来分配老爷子留下的遗产,其中那些不便估价的,比如字画,古董,酒,乃至那些被老爷子当成粉丝和大头菜放了不知道多少年的鱼翅鲍鱼,被老太太成捆打包在编织袋里,几个儿女一人两袋,谁也不知道将会分到些什么,像是拆盲盒。
属于我母亲的那两只编织袋里,就有这只猪油陶罐,九十年代起,二老便以养生为由不再吃猪油,这只猪油罐也因此被我那记忆不好眼神儿也不好的外祖母当作了古董。
它通体乌黑,敛口圆身,左右两只小耳朵,对称极了,我母亲嫌它沉,所以它就被我带来了美国。
多年来,我一直用它存放炼猪油。
我是一个小有名气的猪油爱好者。
为什么说小有名气呢,因为我圈子里的中国人,不管是忆苦思甜,还是馋虫作祟,都会请我帮他们炼猪油。
将两斤猪板油切成麻将大小,使开水浸泡姜葱,晾凉后将板油块放进去,再扔一把花椒,泡上两个小时。
起锅烧热,重新下入一小碗清水,板油块控干水分,下锅旺火烧开,中小火熬油,不断翻炒,水分走干后,猪油便渐渐的熬了出来。
准备一只干干净净走干水分的猪油罐,先将一勺猪油舀出来盛在罐底,待得半凝固后,洒几颗花椒,剩下的猪油过滤掉油渣,便可全部翻入罐中。
我爱用猪油下面吃,碗底少许生抽,几滴香醋,一嘬胡椒,一把火葱,然后挖上一勺猪油,热腾腾的番茄挂面汤滚进碗里,雪白色的凝固物便缓缓化开来,吃之前再盖上两只煎成金黄色的荷包蛋,满展。
我发现,炒青菜,还是用猪油更香,三顿饭,还是人多才更热闹,因此我总借着打麻将的名义带人回家吃饭,添人添筷,你几爷子吃了老子的饭,就要点老子的炮。
一旦麻将打得晚,猪油就用得快,因为午夜将临时,总有个别猪油蒙了心的家伙要说,不打了,歇会儿,肚皮饿了,九儿快去煮碗面来给我吃。
用到雪白的猪油化开来,隐隐可见几粒花椒时,我就晓得完了,到底了,我他妈又要炼猪油了。
从前幼时住农村,家家户户都炼猪油,原因很简单,因为菜籽油几乎一年才打一次,而猪油,吃完了随时可以炼,归根结底,就是四个字,价廉方便。
因何人们现在不炼猪油了。
不外乎现在的人们不用亲自打菜籽了,不光是菜籽油,还有花生油,调和油,橄榄油,牛油果油,葡萄籽油,茶油等等,只有人们吃不惯的,没有人们买不到的。
反而炼猪油就变成了一件耗时费力的事,撇开猪油健康不健康这件饱受争议满是玄学的事,时间自由才是现代人最为缺少也最为渴望的。
不过我觉得哈,你们少用点手机,时间不就有了。
最后,还是要祝大家就算三高,也不是很高,就算痛风,也不是很痛。
是朋友,就给我干猪油!
蟹蟹!
老辈子苦日子过来的,一辈子脂肪摄入少,能吃的还就那么几种油,逢年过节整点猪油确实算得上宝,但要像你说的天天吃,那我要怀疑你家老辈子的成分了。
现在油种类那么多,很少有人会去买肥肉专门炼猪油了。而且现在人均脂肪摄入量高,过去闻着都香的猪油,现在闻起来又臭又腻,我妈之前批评我外婆就说,现在谁还吃猪油,一点也不健康。
说到底还就是生产力发展的成果随着以市场经济为代表的一系列改革惠及千家万户,过去工贵在八角柜台和人民商场都买不到吃不起的东西,现在无论是工人还是农民的后代都能享受了。
对了,我外婆就是工贵,她老人家可一点都不想回去。
怕被猪油蒙了心。
这不是瞎说,吃多了猪油,的确容易血脂高引起心脏病,是真的“被猪油蒙了心”。
计划经济时代,上海某机械厂的老张,照例,凌晨四点,准时起床,带好肉票和现金,来到新村北面的菜场。他排了一个钟头队。轮到他,营业员正好切到一块比较精的肉。老张心花怒放。营业员,啪,一刀下去......
......然后撸到了柜台下面。老张带着一块七成肥的肉回到家里,再补一个钟头觉。中午,老张切下肥肉,熬出猪油。把猪油渣拌上糖,给儿子小张当零食。然后用猪油抄了个青菜,用精肉做了一砂锅肉汤。吃饭时,老张只吃几根青菜,老婆喝了几口肉汤,精肉都进了儿子的肚子。
那时的老张,想得个脂肪肝也不容易。青菜上的猪油,是老张嘴里唯一的荤腥。
偶然发现知乎这个问题,本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昨天菜市场买了2斤猪板油,倒是蛮便宜的3块钱一斤,我技术不过关,自己熬糊了,让我妈给我熬的。(说个题外话,油渣真好吃)
今天早晨用猪油煎了两个鸡蛋,吃第一口真香,吃到一半就觉得有点腻……
茼蒿也用猪油炒了一下,感觉跟植物油吃着没什么区别。
主食用猪油炸的馒头片,结果吃第一口就腻到了。
为了试验还煮了粥,白粥里面擓了一块猪油,真是……太腻了,差点把吃下去的鸡蛋吐了。(防杠解释一下,白粥放猪油是我妈提议的,她说她小时候最爱这样吃白粥,特别香,龙肝凤胆也不换。结果这白粥我俩都只吃了一口……)
早餐结局:茼蒿和鸡蛋吃完了。(现在中午十二点半了,我一点儿也不想吃午饭,胃里还是腻乎乎的)
综上,现在物质很丰富,不缺油水,猪油对我,甚至对很多人来说,有点太油了。熬猪油又非常麻烦,熬好的猪油还得抓紧时间吃,不然就坏了。而植物油可以放很久,味道也没有猪油那么腻,比较适合多数人。
最重要一点儿,刷锅洗碗必须用热水,单纯用洗洁精,猪油根本洗不干净。
很多答主说的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健康问题,现在其实并没有定论,一直在争,我就单纯从口感来说了,毕竟吃饭还是口感最重要。相信很多人口感跟我一样,加上没有时间熬猪油或者厨艺太差熬不了,那植物油就成了第一选择。
————————分割线——————
经过评论区回复,发现猪油另外一些问题。
首先,购买难。评论说有卖的,只是我不知道,我承认,但是相对于植物油的随处可见,猪油确实难买。(我觉得这是主要原因,现在人饭都懒得做,餐具恨不得全一次性的,还指望着熬猪油吗?)
第二,熬猪油确实很难。我的厨艺有限,但是在我的朋友圈子里面,已经算高水平了,要知道,他们也就会炒个鸡蛋和煮面条,平时不是吃食堂就是点外卖。
第三,使用难。“荤菜用素油,素菜用荤油”,猪油并不适合所有菜,也就是说,就算熬了猪油,也得常备植物油,那不如直接用植物油了,植物油百搭。
第四,分辨难。我买猪板油3块钱一斤,是因为卖猪肉大叔在小区菜市场卖了20多年了,互相都认识,不会坑我。评论区还提到了另外一种猪油(忘记什么名字了),说这种熬出来的猪油很难吃,不排除很多像我一样好奇的人,被无良商家坑到,从而把锅甩给猪油。
老一辈的人天天吃猪油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植物油,而且那个时候食物缺乏,肥肉是要比瘦肉贵的,因为瘦肉不抵饿还不出油!
小时候喜宴上的东坡肉是压轴菜(倒数第二个大菜),最后一道是喜菜(不一定好吃但寓意一定很好),无论哪一桌都会很快把东坡肉干完,别以为你坐小孩那一桌就可以多吃两块,半大孩子的食量超乎你的想象,真想多吃还得坐划拳的酒鬼那一桌。
肥肉真正掉价的时候是加入世贸组织,国家开始大量进口粮食,同时农村也取消了农民专属的各种杂税,接着工业化带来的机械下乡(拖拉机)又减轻了大量的重度体力活,农民已经不需要在田头燃烧脂肪了,但喜食肥肉又重油盐的生活习惯已经养成了,这导致60岁左右的农村人普遍有脂肪肝、高血压(还贫血)......
脂肪摄入量过高而消耗量过低的时候吃猪油是很腻味的,现在大部分人不喜欢吃猪油就这个原因~
如果你还在重体力消耗行业工作,你还是能看到一堆嗜肥肉/猪油的狂人,饭菜里没有大肥肉跟猪油的话,吃啥都不抵饿,一餐饭下去不到2小时肚子就在咕咕作响,白糖都能当饭吃!
判断一个家庭以前好不好就看老一辈的人饮食喜好,一般重油盐酸辣的都是底层家庭出身
油:体力消耗量大
盐:大量出汗时不会电解质紊乱
酸辣:促进食欲
最后还讲一讲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村里最后一次的批斗,被批斗的人是条壮汉,他就干了一件事情:过年的时候村小组分了将近十斤的肥猪肉,组长让他看着猪肉然后去隔壁村小组借秤,然后这条汉子就趁着这个空档一个人把这十斤肥猪肉给生造了~
PS:以前我家卖过散装白糖,一些白糖吸水受潮会变成糖水沾在白糖内衬袋子里,卖完白糖后舔里面的袋子确实很幸福,更别提白糖泡茶了~
PS:现在喝饮料都找无糖的!
因为猪油不好量产啊,
猪油是要熬的,然后挺麻烦的。
关键是买了猪油,不买植物油啊。
世界富豪,人民富豪怎么赚钱?
赶紧搞臭了,就好赚钱。
那不是还有什么味精吃了要死人,什么乱七八糟的言论。
正常做饭的,脑子正常一点,猪油在做素菜,和一些荤菜的时候,会让味道增加很多。
也没有什么不健康的,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扯淡,
好了,那荤的提取出来有毒性,那植物提取的呢?味精是在植物里提取的,这不是也说不健康,该不是想卖鸡精,因为卖的贵。
你今天吃上2斤盐,也要毒死了。
现在好像也有固态猪油买,但是跟板油一比,那已经不是性价比的事情了,
搞点板油,熬的金黄然后直接拌米饭,可以炒辣椒,特别好吃
不要去管那些破事,有那种事,只要深入研究就会发现是扯淡。
不要没事就看相亲相爱一家人的群消息,不是危言耸听,就是世界灭亡
感觉前头几个答主都有点不食人间烟火……
几十年前为啥吃猪油啊?
1、因为豆油是限量,不够吃。以前买豆油,要去粮店购买,还有个粮食本,每个月就能买那么一丢丢,不吃猪油,你吃光了那点豆油,就没油可吃……
2、吃不起猪肉,所以吃猪油。以前,猪肉要凭肉票买,它……特么不是老百姓吃得起的玩意儿,所以买最便宜的肥肉,熬点猪油出来,就是为了增添点肉味……
现在为啥不太吃猪油了?
1、猪肉不香吗?
以前放做菜,那就真的是做菜,根本不放肉的,放点猪油增香味,算是穷人家会过日子的无奈选择……
现在做点啥菜不放点猪肉啊?十个菜里头七八个有肉…………
有猪肉,为啥还要搞点猪油啊?
觉得猪油做菜香……
你做菜放点猪肉和放点猪油有啥不一样?
瘦肉不香吗?排骨,五花,大棒骨不香吗?
有瘦肉,有五花,有排骨,有大棒骨,还非要吃一口猪油,这是得了啥毛病啊?
别问,以前为啥不放猪肉,这个智商有点感人了……
猪油贵啊。猪油每千克30元,美国巴西进口的大豆制作的大豆油每千克才折合不到10块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