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奔驰维权女车主”担任监事的公司被查封?

回答
“奔驰维权女车主”担任监事的公司被查封,这一事件本身具有多重解读的视角,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一、 事件背景梳理:

核心人物: 围绕的是一位在西安奔驰4S店维权引发广泛关注的女性车主。她因购车后发现发动机漏油问题,在多次沟通无果后,采取了坐在车顶哭诉的方式维权,一度成为舆论焦点。
关联公司: 该女性车主被曝出曾担任一家名为“西安温纳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温纳科技”)的监事。
查封事件: 近期,有媒体报道称,“温纳科技”因涉及偷税漏税问题被西安市税务局进行查处,并最终导致公司被查封。
时间线: 这两个事件(奔驰维权和温纳科技被查封)在时间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但并非直接因果关系,而是围绕同一当事人的不同侧面被公众所关注。

二、 对事件的不同解读和看待角度:

1. 公众视角:幸存者偏差与“德不配位”的刻板印象

“正义的伸张”? 对于许多此前关注并支持这位车主维权的公众而言,他们可能将其视为一种“正义的伸张”。这位车主在个人权益受到侵害时勇敢发声,其遭遇得到了社会同情和广泛关注。当她曾经担任监事的公司被查封,一些人可能会将其解读为“恶有恶报”,认为她的某些行为(即使不是直接导致公司被查封的行为)也可能带有某种负面色彩,或者认为她的“光环”受到玷污。
“德不配位”的联想: 舆论很容易将两个看似独立的事件联系起来,并产生“德不配位”的联想。公众可能会下意识地认为,如果一个人在维权过程中表现得“强势”或“不妥”,那么她所参与的其他事务也可能存在问题。这种联想往往是基于一种朴素的正义观,认为如果一个人在某个方面“不正直”,那么在其他方面也可能存在道德缺陷。
幸存者偏差: 我们看到的只是这位车主被公开的两个侧面。公众对于她作为监事的具体工作内容、责任程度以及对公司运营的影响了解甚少。公司被查封的原因是“偷税漏税”,这通常是公司整体的经营问题,而不仅仅是某一个监事的问题。将公司的问题完全归咎于她个人,可能是一种典型的“幸存者偏差”,只关注了她作为公众人物的一面,而忽视了公司其他决策者和实际经营者的责任。

2. 法律与商业视角:监事的角色与公司责任的界定

监事并非直接经营者: 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监事的主要职责是监督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确保公司的合法合规经营,维护公司和股东的权益。监事通常不直接参与公司的日常经营决策。因此,公司被查封的根本原因——“偷税漏税”,更可能源于公司董事会、管理层或实际经营者的决策和行为。
责任的区分: 将公司被查封的责任直接等同于这位女性车主个人的责任,在法律上是不成立的。公司是独立的法人实体,其税务问题是公司的责任。除非能证明这位监事在明知公司违法的情况下,故意放任或参与了偷税漏税行为,否则不能直接将其作为责任主体。
潜在的失职: 当然,如果作为监事,她对公司的经营状况存在重大疏忽,未能履行监督职责,从而导致公司陷入违法境地,那么在特定法律条件下,她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例如民事责任)。但这与公司被查封的直接原因(税务违法)是不同的概念。
信息不对称: 对于大众而言,对于公司治理结构和监事的具体职责并不十分清楚。媒体报道也可能侧重于将事件的“戏剧性”进行放大,而忽略了法律和商业的专业细节。

3. 媒体与舆论传播视角:事件的叠加效应与标签化

新闻的“联动”效应: 媒体在报道时,很自然地会将与同一当事人相关的两个具有话题性的事件联系起来,以增加新闻的吸引力和点击量。这位车主在奔驰维权事件中积累了巨大的公众知名度,因此她担任监事的任何动态都会被放大。
标签化与刻板印象的强化: 媒体的报道很容易强化公众的刻板印象。一旦将这位车主与“维权”和“公司被查封”这两个标签关联起来,公众就更容易形成一个固定的认知,即她可能是一个“惹是生非”或者“不够规矩”的人。这种标签化会影响人们对她真实情况的判断。
流量与争议: 这样的事件组合往往能引发巨大的网络流量和争议,这符合某些媒体的商业逻辑。

4. 更深层的社会反思:

企业诚信问题: 公司偷税漏税是严重的违法行为,这反映出部分企业在诚信经营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监管部门对此类行为的严厉打击是维护市场公平和税收秩序的必要手段。
公众对企业行为的审视: 近年来,消费者对企业诚信和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消费者的维权行为也日益受到关注和支持。与此同时,公众也会关注消费者的其他社会角色,并可能将其个人行为与社会角色进行审视。
网络舆论的复杂性: 这一事件也揭示了网络舆论的复杂性。公众在表达支持和同情的同时,也可能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或情绪的驱动而产生不当的判断和评价。

三、 总结性看待:

看待“奔驰维权女车主”担任监事的公司被查封,需要 区分事件本身、当事人的法律责任以及公众舆论的解读。

公司被查封是其自身的税务违法行为所致,是法律的制裁,与该女性车主是否“奔驰维权”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这位女性车主在公司的法律责任,需要根据其作为监事在公司违法行为中的具体角色和行为来判断,不能简单地因公司被查封而将其定罪或评价为“不道德”。
公众舆论对此事件的关注和解读,很大程度上受到媒体传播、信息不对称以及群体情绪的影响,容易产生标签化和刻板印象。

因此,最理性的态度是:

1. 坚持法律原则: 公司违法是公司的责任,个人的法律责任需要依据事实和法律来界定。
2. 避免过度联想和道德审判: 不要因为一个人的维权行为就轻易将其推上道德的审判台,更不要将她担任监事公司的违法行为简单地归咎于她个人的“品行不端”。
3. 关注信息来源的准确性: 对于此类信息,应理性辨别,避免被片面的报道或情绪化的解读所影响。
4. 反思企业诚信和监管的重要性: 这类事件也提醒我们,企业诚信经营至关重要,而有效的监管是保障市场秩序的关键。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将个人维权事件与公司经营问题叠加产生的社会性话题,需要我们以更全面、更理性的视角去分析和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年轻的,出身底层的,不知道是不是真研究生的,靠做餐饮(卖面?)准备全款买60来万车的女性,被催债真的一点都不奇怪。

另外,开门做“生意”的人,虽然在你起步的时候,你可以靠能言善道发些小财,但是不和党,也就是刘局们搞好关系,净给大家出难题,我想,她的“生意”是时候从西安换到别的地方去了。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专门替小业主打开发商的律师,这种套路简直不要太熟悉。

前几天有个上海的业主找到我,他买的是联排别墅,带地下室的那种。他告诉我,开发商在销售的时候告诉业主,会免费替业主搭建地下车库。

结果到了交房日期,不但车库没了,还逾期交房了将近1年,在逾期交房的这段时间里,业主们还陆续发现了小区的各种质量问题,于是组织了100来个人开始维权。

等到房屋终于可以交付了,开发商却告诉业主,房子给你们,但是车库不能搭,因为是违建,搭了就要被拆。

这个开发商发完这个通知以后,麻利儿地就拆了自己样板房的地下车库,说是以身作则。

然后,开发商玩了一个微操,开始在小区散布消息,说举报地下车库违建的家伙,不是别人,就是带着100来个业主维权的领头人刘女士。

最后这100人在开发商的宣传战下,业主们分裂成3个维权集体,其中一个维权集体的业主找到我们,希望我们继续帮大家维权。尽管在法律上,他们能做的事情还很多,但是对于一个小区的业主来说,今后这个小区的物业公司问题、小区环境问题,都会成为业主们安居的巨大障碍。

在这个咨询里,我给出了N条法律建议,最后我还补了一条不是那么法律的建议:等到律师帮助大家拿到了该拿的赔偿,还是想办法把这套房子转手吧。


不能解决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这是我国强势的大企业们,在面对维权消费者时的本能反应。

可怕的是,这些大企业,不仅有意愿解决,也有能力解决。

西安奔驰事件爆出后,很多委托了我们的业主发新闻链接给我们律师,问我们要不要借这个风头,也设计一个“楼顶哭泣事件”。

我当时看到群里的聊天,就想到在6个月前,有个买了烂尾楼业主发了很多他们维权的照片给我们,其中有一张,就是几个女业主,在维权现场给开发商的人下跪哭泣,求开发商把房子盖好交给他们。

一辆奔驰车,66万,加上“服务费”,一共也就67.5万元。

三线城市的一套房子,每平米售价8000元,一个小区算20万平米的建筑面积,那就是16个亿。

2019年,我们律所每个月平均能接到大约100个烂尾楼的法律咨询,也就是说,每个月都有100个收了16个亿的开发商卷钱跑路,业主们去售楼部哭、去楼顶哭、去闹市区哭,也没有人能解决他们的问题。

而那些偷工减料,赚了大把人民币的开发商,在面对业主的维权时,绝对不会吝啬从他们的16个亿里拿出十几万块钱来解决领头的业主代表。

好的解决方法是把这十几万给业主代表,让他们闭嘴;坏的解决方法是把钱给有路子的人,他们有的是办法让业主代表闭嘴。


西安奔驰维权的女主在随后的采访中说,她希望自己的维权方式不要给社会带来坏的影响。

愿望是好的,但是已经有很多消费者,开始爬到引擎盖、售楼沙盘、商场三层栏杆上,开始了自己的维权。甚至委托了我们的业主,都开始考虑要不要找个什么地方爬一下。

现在的问题是,这是坏的影响吗?

当法律和制度无法有效地保护受害者时,委屈和愤怒的人们总会找到合适的出口,去找到属于弱者的正义。

到底是什么制度,规定一辆新买的刚开出店门就漏油的车,只能更换发动机?到底是什么制度,让开发商可以安心地套取预售资金跑路,留下上千户被掏空了6个钱包的小业主?到底是什么制度,让小区的居住者成天受制于开发商的物业公司,连自己的业主大会都召开不起来?

如果有一个万能的“引擎盖子”,每个坐上去哭一哭的受害者,都能获得应得的赔偿,那我们律师可以不收钱,开着大巴拉着业主们轮流上去哭一下。

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弱势消费者,都能有机会找到这个“引擎盖子”。回想一下我上一段写到的那几个女业主,他们连跪在地上哭泣都不能解决问题,我觉得坐着哭更不能解决。

而且,一个法治社会,不能够总是让弱势群体跪着哭着去乞求自己的合法权益,我们应该站着去解决那些总是想解决我们的大企业。


所以回到这道题里来。

我认为所谓的“真实情况”,大概率只是我们牛x哄哄的大企业们,用惯用的手法去抹黑、进而解决反对他们的消费者。

就算退一万步讲,如果奔驰维权女车主真的是个老赖、甚至是犯罪分子,那我只能说:

干得好,恶人还需恶人磨。

user avatar

被催债跟维权应该一码归一码吧。

我想说的是,如果这事是某些用来转移视线的,那就太丑恶了。

不要被人当枪使!

user avatar

有趣,这是要反击吗?

难怪昨天有人提醒我,前两天突然有公司在多个做知乎的黑产渠道大规模收买回答和反对,今天这个事就被强行顶上微博热搜和知乎热榜。

然后刚才有人给我发了一张某营销公司的微信截图,证明已在开始营销和发酵相关话题。


这是已经做好话题热度,准备彻底抹黑女车主了。

这个问题下这么多匿名和三无小号明里暗里的要给女车主定罪,看文笔还写得特别认真,不得了,不得了。

就想问下公关公司开了多少的稿费,真的挺好奇的?


有趣,回答被踩到20名开外了。

我在知乎汽车话题盐值不算最高,至少也是数一数二,回答问题都在前排,而且这个回答点赞已经超过绝大多数,竟然也体验了下坐后排的感觉。


最后,说下判断是否水军的两个明显特征:

1、无头像比例和匿名比例,比例越高水军概率越高。

因为水军账号多,往往为了效率就不发头像,或者直接找一些百度随机的头像。这个问题底下很多回答的评论是连片的无头像账号互相评论。

2、回答下的评论往往是回答后一个小时内。

因为这是把账号回答推送到某个QQ和微信群里集体分配工作点赞和刷评论,流水线式的工作流程,导致评论都是突然集体留言,发完一条之后就又不说话了。


这次的报复猛烈、坚决。有点庆幸前几天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急流勇退了。

user avatar

不知道真实情况,但奔驰逼迫/欺骗一个诈骗犯,非要贷款给她是几个意思?

利令智昏?

火中取栗?

饮鸩止渴?

……

user avatar

她就算被扒出来是个杀人在逃犯,黑社会女老大,大毒枭,邪教首领,而且是真的,我也关注的是国家对奔驰、汽车行业到底整不整治。

user avatar

这个女士是不是老赖,我既不关心也和我没关系,但是这个女士引爆的奔驰事件,这件事的后续这么走,和我有关系,以及很多与这个女士素不相识的人都有切身利益关系,这就够了,


另外,一共就3个ID,不停发帖,不停在每个帖子下发评论,嗯!赚钱不易,且行且珍惜,这年头,胡乱造谣可是坐班房的

user avatar

很多中国富豪都是通过转移银行贷款到自己口袋发财的。公司直接申请破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