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类型
前国家社会(prestate scioety)是建立在社群、游团或村落基础上的一种小型社会。它们依其政治一体化的程度而有很大的不同。
- 游团(band)是一种家庭的联合,人数一般在25-60之间,他们依靠紧密的社会联系结合在一起。从史前史的最早期一直到10000年前,这种形式一直是史前史大部分时期里最主要的社会组织形式。
- 部落(tribe)是依靠宗族关系(正式的家族群)联系在一起的一组游团。一个宗族(clan)不能形成部落,部落必须由多个家族(即氏族)组成。宗族是一个由同一祖先繁衍而来的人类集团,其中共同的祖先将分布广泛的社区联系起来。宗族的重要性在于,作为一种正式的社会联系,它为人们在直系家庭和亲属以外更广阔的世界里提供了一种共同的认同感。
- 酋邦(chiefdom)是一组具备不同寻常的仪式技巧、政治技巧和开拓精神的个体所领导的社会,通常很难与部落区分开来,这种社会仍然是建立在家族的基础上的,但等级体系更鲜明,权力被掌握在那些负责获取食物和其他资源并将其在整个集团内部进行重新分配的家族领导者手中。
国家组织型社会(state-origanized society)是一种具备中央集权政治和社会组织的大规模运作的社会形式。一小撮精英统治着这样的社会,垄断着多种战略资源,如食物盈余,并使用武力以维持权威。国家组织型社会是建立在集约型农业生产之上的,往往依赖灌溉(irrigation)和沼地农耕(swamp farming)——通过细心灌溉从而使一块土地在一年内生产出多种丰富的庄稼。社会正是通过兢兢业业地管理和控制农业生产而得以养活成千上万的非农业人口:工匠、官僚、商贩、祭司,以及城市居民。
像社会学家所使用的许多类型一样,队群(或称游群、游团)、部落、酋邦和国家也属于理想类型,也就是说它们充当了一种标签作用,使得其区别比实际情况更为明显一些。现实社会中存在一个从部落到酋邦再到国家的连续统一体(连续的转变)。
| 地位特征 | 典型的生计模式 | 典型的社会组织类型 |
平均主义 | 地位区分不是世袭的。所有的地位获得都是基于年龄、性别、个人能力、禀赋和成就。 | 狩猎和采集 | 游团和部落 |
等级制 | 地位是靠世袭获得的,从最高层(酋长)到最底层,依照顺序划分。 | 小规模的粮食种植、游牧,加上部分狩猎和采集 | 酋邦和部分部落 |
分层制 | 地位是靠世袭获得的,贵族和平民之间存在严格的阶级界线。 | 农牧业 | 国家 |
如何辨别酋邦与国家?
管辖体制的形成很难从物质文化上来加以判断,因此从考古学上分辨酋邦和早期国家由相当的难度。
国家(文明)的特征请参考:
布鲁斯·特里格提出过从考古学的角度分辨酋邦和国家的几个途径:
- 人口学方法:酋邦通常为 10 000~12 000 人,最小的王国有1500~10000 人;小国有10000~100000 人,王国在100000人以上。
- 文化的方法:存在与贵族群体相伴的显赫物质文化,能为政治结构提供最佳的线索,并有体现政治结构的礼仪中心及相应等级。
- 社会学方法:存在:
- 强化劳力性质的公共建筑,显示高贵地位和个人的荣耀,并炫耀国家的权力。
- 存在全职的工匠、官僚、士兵和侍从。
- 存在大规模人殉人牲的高等级墓葬。
- 地理学方法:存在与政治和管辖有关的各种建筑:宫殿、 庙宇、仓储、军营、会议大厅和行政建筑。
- 肖像学方法:存在高度程式化和套路有限的主题的权力肖像。
由于从酋邦到国家的发展是一个延续不断的过程,所以单凭一种方法不足以做出恰当的判断。
个人认为,分辨酋邦和国家也可从这些方面来看:
- 是否具有正式文献保存。文字和书写活动与国家高度相关,美索不达米亚出土的最早的文本无一例外是用于国家管理的,而在迈锡尼文明崩溃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书写现象消失,文化以口头形式传承。
- 是否具有三个层次的居住结构。在不平等社会中,居民区在规模、功能和建筑类型上都存在等级差异,酋邦呈现出一种两层居住结构,如果出现三层次的居住分层,那就意味着国家开始出现。
- 是否有大规模的谷物种植。根据詹姆斯·斯科特和梅沙尔(J. Mayshar)等人研究,谷物不仅仅是食物,也是国家形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条件,是财政的基础。在不种植谷物的地区,社会组织的发展程度大多不超过大酋邦(large chiefdom)。
参考文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