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方方的武汉日记就被批判,而芳芳的纽约日记却一片叫好?

回答
关于方方《武汉日记》和《纽约日记》受到不同对待的问题,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涉及到文化语境、政治环境、读者预期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剖析:

1. 核心内容与读者期待的错位:

《武汉日记》: 这本日记诞生于武汉这座城市被封锁、疫情肆虐的特殊时期。在那个信息高度不透明、社会充满恐惧和不确定感的时刻,方方作为一名在武汉的作家,她的文字触及了许多人内心深处的感受:封锁的艰难、物资的短缺、医院的压力、个体的无助、对真相的渴求,以及对体制反应的批评。
批判声音的根源: 许多批评者认为,《武汉日记》在当时过于强调负面和个人的苦难,甚至被解读为“抹黑”中国政府和社会的抗疫努力。尤其是在中国国内,官方宣传强调的是举国同心、制度优越,而方方的日记则暴露了体制运行中的种种弊端和人道主义困境。这种“唱衰”的声音,尤其是在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背景下,被一些人视为“不爱国”的表现。
支持声音的价值: 另一方面,大量读者,尤其是在湖北和武汉的经历者,则从方方的文字中找到了共鸣和慰藉。她的记录让他们觉得自己的痛苦和观察被看见、被表达。她没有回避现实的残酷,而是以一种朴素的、近乎日常的笔触,展现了疫情下普通人的生活状态,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比官方宣传更真实的存在。

《纽约日记》: 这本日记则是在新冠疫情蔓延到美国,尤其是在纽约这个世界性大都市的背景下写成的。纽约同样经历了严峻的疫情,有封锁、有高死亡率、有医疗挤兑。然而,方方的观察角度和内容,与《武汉日记》有所不同。
“一片叫好”的解读: 这里的“一片叫好”可能是一个相对的说法,并非所有读者都赞同。但总体而言,《纽约日记》在西方社会(以及一些受其影响的文化圈)获得了相对更积极的评价。原因可能包括:
“西方叙事”的契合: 《纽约日记》在记录美国疫情的混乱、政府应对的不足、社会存在的矛盾等方面,与西方媒体和公众普遍存在的对美国政府及其应对疫情的某些批评声音,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呼应。它没有挑战西方读者对自身社会的固有认知,反而似乎印证了他们对某些问题的担忧。
“中国叙事”的对照: 在西方视角下,《武汉日记》被视为揭露中国体制问题的“稀有”证据,而《纽约日记》则可能被看作是“中国作家”在“西方社会”的视角下,对另一场危机进行的观察,似乎没有“攻击”西方社会,反而用一种“观察者”的姿态,完成了某种“例证”或“对照”。
文化和政治立场的差异: 在很多西方语境中,对政府的批评,尤其是对民主体制的监督,是一种常态,甚至是值得鼓励的行为。方方在《纽约日记》中对纽约疫情状况的记录,并未触及西方社会普遍认同的“政治禁区”,反而可能被视为是一种“坦诚”的表达,符合西方对“自由写作”的期待。

2. 传播平台与受众群体的不同:

《武汉日记》: 主要在中国国内通过网络平台传播,其受众群体是中国内地网民。这意味着中国国内的舆论环境、审查机制以及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都直接影响了《武汉日记》的传播和评价。
国内舆论的复杂性: 在中国,对于官方叙事的遵从往往占据主导地位,任何与此相悖的声音都可能面临巨大的压力。批评《武汉日记》的,很多是认为其“暴露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给境外势力提供了攻击中国的弹药”。
《纽约日记》: 主要在西方国家出版和传播,其受众群体是西方世界的读者、媒体和评论家。
西方舆论的特点: 西方媒体和评论界,在看待中国问题上,通常带有“批判性”的视角。方方作为一名中国作家,用英文写作(或翻译成英文)并描述西方国家的经历,这本身就可能被视为一种“跨文化”的、有价值的贡献,尤其是在疫情初期,西方社会普遍对中国早期应对方式存在疑问的情况下。

3. “中国因素”与“外国因素”的权重:

《武汉日记》中的“中国因素”: 这本日记直接触及了中国国内的政治体制、信息透明度、公民权利等敏感议题。在中国,这些议题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任何对其的质疑或批评,都会被放大,并可能被解读为对整个国家体制的攻击。
“境外势力”论: 很多批评声音将方方的日记与“境外势力”联系起来,认为她的写作是为西方攻击中国提供素材。这种“定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内对日记的评价。
《纽约日记》中的“外国因素”: 这本日记主要描述的是美国,一个西方国家。在这个语境下,方方的记录更多地被视为对美国社会内部问题的观察。
“反思”与“警示”: 对于西方读者来说,方方的描述更像是对自身社会应对危机能力的反思和警示,而不是对他们政治体制的根本性挑战。

4. 价值判断与身份认同:

《武汉日记》: 在很多批评者看来,方方是在“背叛”自己的国家,在关键时刻“拆台”。这种批评背后,往往是对作者身份认同和忠诚度的要求,尤其是当国家面临外部压力时。
《纽约日记》: 在西方读者看来,方方作为一位来自中国的作家,在异国他乡用她的视角记录这场全球性的灾难,是一种“勇气”和“洞察”。这种评价更多地基于其写作本身,以及它与西方社会普遍认知和价值观的契合度。

总结来说:

方方《武汉日记》的批判,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在中国特定政治文化语境下,触碰了敏感的体制议题,并且被一些人解读为“负面”和“不爱国”。而《纽约日记》之所以在西方获得相对叫好,则是因为它在西方社会接受度更高的语境中,对一个西方大都市的疫情进行了观察,这种观察在内容上并没有与西方的主流价值观产生剧烈冲突,反而可能契合了西方社会对自身社会问题的某些忧虑,并且被视为一种“跨文化”的、有价值的记录。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不同文化、不同政治体制下的信息传播、受众解读以及身份认同等多种因素的交织作用。简单地说,就是在不同的“观众”面前,说同样的话,会得到截然不同的反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方方日记一地手机造谣!

你不能证明它造谣呀。她拿不出证据就是造谣!

她是拿不出证据,还是她不愿意牵扯到别人呢。道听途说,不是造谣是什么?

武汉官方都没说她造谣。她怎么没造谣,梁护士的死是不是造谣?

梁护士的死她第二天道歉了呀。那叫道歉?这就更证明她在造谣

方方卒。


方方搞特权!

你不能证明她搞特权呀。她一个厅长让警察带自己侄女走还不是搞特权?

她侄女是新加坡人,当天新加坡撤侨。那你证明一下是不是所有侨民都是警察送到机场的。

难道警察不应该送吗?警察为什么不送别人只送她?

你也没有证据证明警察只送了她呀。那你拿出证据。

你也没有拿出证据呀。方方搞特权!

方方再卒。


方方日记太阴暗!

她写了这个那个阳光的地方呀。我们专门做了字词统计,她一直在散布负面情绪。

这个字词统计证明不了。这是科学,科学还证明不了方方很阴暗?

那她写了很多正面的东西呀。她不赞扬一线医务人员不赞扬一线警察不赞扬一线志愿者!

她明明赞扬了呀!她那个我的医生朋友叫赞扬?搞特权送自己侄女叫赞扬?自己拿20个口罩叫赞扬?

不是,她也写了别的。方方日记那么阴暗,我看不下去!

方方再卒。


方方人品太低下!

方方怎么人品地下了?她作为一个女性竟然映射别人是妓女!

这个学校的确可以叫计院呀。她前面还写了载歌载舞,这就是映射!

那就算映射吧,问题是前面那人骂街呀。她是公众人物,映射别人是妓女人品低下!

方方还卒!


方方只允许自己批判,不允许别人批判她!

你在这里有的没的不是在批判么?她禁止我在微博留言,她破坏我的自由!

她不允许你在她微博下面留言,这也是她的自由呀。她是公众人物,不能破坏我的自由!

法律没有禁止她这么做呀。她搞特权!造谣!凭什么不让人说!

你不是在说吗?凭什么不让人在她的公众号、微博下面说!?

这刚才不是说了,这是她的自由。她人品败坏、道德低下、造谣、搞特权,还不让别人批判?

方方卒了又卒。


方方给人乱扣极左的帽子,简直就是无耻!

她骂您是极左了?她骂了!

哪里骂的?她骂了我我还要证明给你看?

她是说别人并未指名道姓骂您。她骂批判自己的人都是极左!

没有吧?她这种旧时代的酸腐文人,早就该被时代淘汰!

那你不理她就好了呀。她敢骂我是极左,我恨不能去杀了她。

你。。。。

方方不能不卒。


家丑不可外扬。方方们谨记。


另外,那个留学生日报写得所谓日记,我一个字也不想看。

user avatar

要承认事实,新冠疫情就是舆论斗争的主战场。

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本来就是两个不同的标准。

我们用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战胜了新冠疫情,这就是事实。

资本主义的办法对付不了新冠疫情,连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也显得举足无措,这就是事实。

事实就摆在面前,可以用污蔑、诽谤、编造谣言的方式去混淆事实吗?

如果方方写的是时事报道,那么就要拿出报道依据来。

如果方方写的是小说,那就要明确告知这就是小说,不能使用真实的国名、地名、人名。

如果有人认为芳芳所写的存在污蔑、诽谤、编造谣言,那么就一一指出来,并加以批判。

任何人在报道事实的过程中,使用污蔑、诽谤、编造谣言,这都是应该被批判的。

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双重标准,只有客观公正。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在舆论上的观点是错误的,以为双重标准是要不得的。

而事实上,我们和欧美国家就是两个不同的标准,并长时间以为欧美的标准是好的,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是对人民有益的。

很多人在欧美的坚船利炮和话语权面前站不起来,以为他们的制度才是人类社会的终点站。

很多人被欧美国富裕的生活所吸引,以为欧美国家就是真正的人间天堂。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连承认的勇气都没有,把资本主义的优越性看成是唯一的标准。

所谓双重标准要不得,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的标准要不得,资本主义的标准才是人间正道。

民主、自由、人权只能用资本主义的标准解释,用社会主义的标准解释就是荒唐透顶。

两个标准的碰撞在当代社会无时不刻地进行着,从乡村到城市,从田间到工厂,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在较量。然而当问题必须要摆在桌面上公开讨论时,有些人却必须要向资本主义的标准看齐,这说明什么?

这个世界的真理并不在知乎、也不在什么头条报道上面,几个知识分子的争论不过是纸上谈兵。

这个世界的真理实际上在老百姓的饭碗里,在你居住的房子里,在看病的医院里,在学校,在你行走的路上。

人类社会是为人类服务的,人类社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一万个争论,都比不上让一个普通人免除病痛,让一个普通人可以吃一碗热乎的饭菜。

知识分子的脸面根本比不了一个普通人脸上的笑容。

只有让普通人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标准,才是最好的标准。

而资本主义的标准,现在看来,是好的吗?是对人民有益的吗?

不见得吧。

要承认这个世界有两个标准:

一个是资本主义标准;

一个是社会主义标准。

在新冠疫情这轮扳手腕比赛中,社会主义获得了压倒性优势,各位有什么看法?

user avatar

方厅长是什么?是政府和媒体都是假的,你们都说好的地方,我要说不好的地方,没有也要想出来。

蓝蓝是什么?大家都在妖魔化美国,我要帮美国说话,说美国好的地方。

说起来这两个后边的推手居然都是同一家中国媒体,也是醉了……


结果蓝蓝出了车祸了,类似于清末八旗和绿营分开行军,有人说这是八旗太烂,怕绿营看到,有人说不可能,八旗才厉害,我要去看,然后告诉你们八旗多厉害,然后……

于是后来的芳芳纽约日记就只能引用美帝媒体和美国政要发言了。真,魔幻现实主义

…………

这次疫情,大家引用诗词,发现很多都是杜甫的,为什么?因为他亲身经历了,三吏三别催人泪下,石壕吏更是亲身目睹。

对比下我听说,我一个朋友说

杜甫可以排第一,纽约日记可以排一百,我朋友说也就是排到一千之后了

高下立判……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