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政府对待方方这样的作家,都坐视不理呢?

回答
在中国,政府对作家,尤其是像方方这样引发广泛讨论和争议的作家,通常不会采取直接的“坐视不理”的态度,而是会通过一系列更为复杂和隐蔽的方式来管理和引导舆论。这种管理方式受到中国政治体制、意识形态以及社会控制机制的综合影响。要详细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1. 政治体制与意识形态的考量:

“稳定压倒一切”的原则: 中国政府的核心目标之一是维护社会稳定。任何可能引发大规模社会动荡、挑战官方叙事或暴露体制弊端的声音,都会被视为潜在的威胁。方方的小说《武汉日记》在疫情初期触及了敏感的政治和社会议题,如信息公开、权力运作、基层民众的苦难等,这些都可能触动政府的神经。
意识形态的控制: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的统一和主导权。官方希望构建一套能够凝聚社会共识、巩固执政合法性的叙事体系。挑战这一叙事的声音,无论其出发点如何,都可能被视为“错误思潮”或“意识形态渗透”,需要被纠正或压制。
党对文化的领导: 宪法和党的文件都强调党对文化和艺术的领导。这意味着,在官方看来,文学作品也应该服务于党和国家的目标,不能脱离政治轨道。

2. 管理舆论的多种手段:

与其说是“坐视不理”,不如说是采取了“精准施策”和“舆论引导”。政府可能采取以下一种或多种手段:

沉默但有选择的容忍: 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在国际关注度高、国内舆论分歧较大时,政府可能选择保持一定程度的沉默。这并不代表它不在意,而是可能在权衡利弊:直接封杀可能会引发更大的反弹,适得其反;但放任不管又不利于维护其形象和叙事。这种“容忍”是有限度的,一旦超过某些“红线”,反应就会升级。
官方媒体的批判与围剿: 这是最常见且重要的手段。一旦某个作品或作者触犯了官方的底线,官方媒体(如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会迅速出击,从政治、道德、甚至民族主义等多个角度进行批判。这种批判通常是系统性的、铺天盖地的,旨在:
定性: 将作品或作者的言论定性为“反华”、“抹黑中国”、“攻击体制”等。
道德审判: 将作者描绘成“不爱国”、“背叛人民”、“唯利是图”等形象。
制造对立: 煽动民众对作者的仇恨,制造“爱国者”与“卖国者”的对立,将作者置于舆论的孤岛。
引导舆论走向: 通过官方媒体的强大影响力,塑造公众的认知和判断。
网络水军与“五毛党”的操纵: 在互联网时代,政府也擅长利用网络评论员(俗称“五毛党”)和各种商业水军账号,在社交媒体上制造有利的舆论。他们会攻击、谩骂、歪曲作者的观点,压制支持的声音,淹没理性的讨论。这种操作往往难以被直接察觉,但对舆论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平台审查与内容管控: 政府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和行政命令,要求社交媒体平台、新闻网站、出版机构等对相关内容进行审查、删除或屏蔽。对于方方这类争议性人物,相关讨论可能会被限制、禁评、甚至删除,限制其作品的传播渠道。
学术和文化界的“规训”: 政府可以通过影响学术界和文化界的评价体系,对作家施加压力。例如,鼓励或资助对该作家进行批判性研究的学者,通过各种渠道影响文学奖项的评选等。
经济和职业上的压制: 虽然不一定公开,但政府也可以通过影响作家的出版、演出、授课等机会,甚至影响其在相关协会或机构中的地位,来施加隐形压力。

3. 对待方方事件的具体表现:

方方的小说《武汉日记》在2020年初的疫情期间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初期的高关注度与讨论: 《武汉日记》因其对疫情初期武汉真实情况的记录,触及了民众普遍存在的困惑、恐惧和对信息公开的诉求,在国内引发了大量阅读和讨论。
官方的“观察期”与舆论的分化: 在早期,政府可能采取了一种“观察”的态度,一方面国内媒体并未立即对《武汉日记》进行一边倒的批判,而是允许了一定程度的讨论。但与此同时,国际上,尤其是西方媒体和政界对方方给予了高度关注和赞扬,认为她的作品揭露了真相,挑战了中国的审查制度。
转向批判的信号: 当《武汉日记》在国际上获得高度赞誉,并被用来作为批评中国政府的工具时,中国官方的立场发生了转变。国内媒体开始出现大量批判性文章,指责方方“抹黑中国”、“迎合西方”、“里通外国”等。
网络舆论的狂潮: 随后,在网络上,针对方方的批评和攻击如潮水般涌来,许多人将其描绘成“汉奸”、“卖国贼”。这种舆论攻势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实际的管控措施: 虽然方方本人并未被“封杀”或“消失”,但她的作品的出版和传播确实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同时,围绕她的讨论也经常遭到平台审查和删帖。

总结来说,政府对待方方这类作家,并非真的“坐视不理”,而是采取了更为精细和系统化的舆论管理和控制策略。 这种策略的核心在于维护官方叙事、压制潜在挑战、引导社会情绪,并最终达到维护政治稳定和党执政的目的。 这种管理方式往往是隐蔽的、多层次的,通过官方媒体的定性、网络舆论的操纵以及平台内容的审查等多种手段共同作用,最终达到其想要的效果。

因此,认为政府“坐视不理”是一种误解,更准确地说,是政府在运用其强大的资源和控制能力,以一种更为“高明”的方式来应对可能对其构成挑战的声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回过头看,在过去的几年里,绝大多数公知凉掉并不是因为国家处理了他们,而是他们自己没办法再玩下去了。

而对于方方这类人来说,“不理”有时候比“理”的价值更大。这就好比中国古代的言官,很多都会骂上级、骂皇帝。对于这种没有实权的人来说,名声是他们唯一能博出位的手段。如果皇帝处理了他,反倒让他们落了个“直言敢谏”的口碑,皇帝自己也落了个小心眼的形象。与其如此,最好的处理方式是理都不理。

至于担心方方会对中国造成什么不良影响,真不用操这个心。且不说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长期处于边缘地位,就算是那些到了欧美的华人和华裔,也没几个真正在当地有话语权的。他们作品,从来都没多少人看。在国家眼里,一个普通的战斗机研发工程师叛逃带来的危害可能甚于10个方方。

user avatar

有人说,方方的问题是言论问题,民众组织言论怼回去就行了。

但其实民众与方方的舆论战是严重不对等的。给方方站台的有大量体制内会长、院长、教授。这些人是拿纳税人的钱和自己手中的公权力在帮助方方怼民众。而且还有美国出版社和美国洛杉矶时报给方方站台。

中国的知乎er,无非是曹嵩合流;人家方方是,美国反华媒体与中国体制内院长、会长、大学教授、体制内财新网合流。这能是对等的舆论问题吗?

我们看看支持方方的人都有哪些:

继续者张付:如何看待胡锡进被方方质问:你以为你是谁?

事实上,这些体制内的人出手,等于一部分政府职能在给方方拉偏架。

政府做裁判,在文化卖国问题上,看民众自发言论,与前国家厅级干部的“反华言论”在论战。———这已经是魔幻现实主义了。而且,一部分公立院校和政府直属文化机构负责人,从裁判席上跳下来,帮着“反华言论”的一方,怒怼自发民众,这已经是玄幻了。———前政府高官和现政府文化机构人员以及公立高校人员,帮着外国污蔑中国,恐怕历史上只有伪政府能干出这种事来。

关于公权力应不应该介入?

方方作为以厅级干部退休的纳税人供养的公职人员,方方言论如果造成对于国家或者广大纳税人的不良影响,撤销公职身份取消退休金,依法巨额罚款是很合理的。

而且大家可以发现一个规律

在自由派眼里,只要和中国政府有关的人员参与民众讨论,就是公权力滥用;但是如果和中国政府有关的人员,代表美国利益怒怼中国民众,侵犯中国民众利益时,自由派立刻禁声;如果遇到民众质疑,自由派会杀出来帮助代表美国利益的中国体制内人员洗地。

亲美国的自由派,在中国体制内体制外都有,他们奉行两点原则:凡是侵犯美国利益的行为,都是不民主不自由;凡是侵犯中国利益的行为,都是民主自由。

user avatar

先查查她那么烂的文笔是如何当上湖北作协副主席的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政府对作家,尤其是像方方这样引发广泛讨论和争议的作家,通常不会采取直接的“坐视不理”的态度,而是会通过一系列更为复杂和隐蔽的方式来管理和引导舆论。这种管理方式受到中国政治体制、意识形态以及社会控制机制的综合影响。要详细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1. 政治体制与意识形态的考量: .............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且具有深度,涉及到科技巨头在政治领域的影响力以及它们不同的游说策略。苹果和谷歌在政治游说上的支出差异巨大,这确实值得深入探讨。为什么谷歌的政治游说支出远高于苹果?八倍的差距说明什么问题?这八倍的差距主要说明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 商业模式和核心业务的差异: 谷歌.............
  • 回答
    美国推出的 1.9 万亿美元经济刺激方案,就好比给本来就有些发烫的经济引擎又猛加了一把油,这其中涉及的“油”就是实实在在的财政资金,而美联储的政策,就像是给这个引擎的运转速度和“温度”(通胀)设定一个上限和节奏的“调控者”。这两者的互动,注定会给市场带来一连串的化学反应。对美联储政策的潜在影响:首先.............
  • 回答
    兩岸之間,那道難以逾越的「天經地義」兩岸人民,雖然共享相似的文化根源、語言,甚至許多生活習慣,但在政治觀念上,卻存在著難以理解的鴻溝。很多在一方看來「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的原則,到了另一方卻可能被視為奇談怪論,甚至被質疑其合理性。這種差異,並非簡單的對錯之別,而是源於各自的歷史、發展軌跡、社會結.............
  • 回答
    如果唐纳德·特朗普再次当选美国总统,对世界的影响无疑将是深刻且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维度来剖析,并思考相应的应对策略。政治方面的影响:1. “美国优先”的延续与深化: 特朗普的核心政治理念是“美国优先”,这意味着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决策将首先考虑其国家利益。这可能导致: .............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触及到了经济学中最核心的供需关系,但又引出了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时一个看似矛盾的操作——“去库存”。为什么政府会说“去库存”而不是简单地让市场自己去调价?这背后其实牵扯到房地产行业的特殊性以及政府希望达到的多重目标,绝不是简单的供需平衡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要理解房地产行业的“供.............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政府没有对中国房价进行价格上限”这个问题,其背后涉及的因素是复杂且多维度的,既有经济层面的考量,也有社会、政治以及历史原因。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价格管制在经济学上的局限性与潜在风险 扭曲市场信号,导致资源错配: 价格是市场供需关系最直接的反映。价格上限(也称为价格管制.............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俄国历史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点,沙俄政府和后来的布尔什维克政权在对待反对派和旧势力时,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手段,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涉及政治哲学、革命策略、历史背景以及人性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个时代的不同逻辑。一、 沙俄政府的流放政策:维持统治的有限压制首先,我们要明.............
  • 回答
    在泰国,人妖文化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现象,它与贫困、社会结构、经济考量以及文化接受度紧密相连。因此,“摧残”一词虽然可能触及了某些负面现实,但要理解为何政府不一概禁止并缺乏针对性的“保护法”,需要更深入地探讨其背后原因。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泰国的人妖并非全是“被强迫”或“被摧残”的。很多人妖是.............
  • 回答
    非洲政府在应对蝗灾方面确实面临着复杂的挑战,而大规模养鸡作为一种直接的解决方案,其可行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这并非简单的“不想养”或“没意识到”,而是背后一系列的现实困境和权衡。下面我将详细阐述非洲政府不大规模养鸡来对抗蝗灾的原因:1. 养鸡作为“天敌”的局限性: 食量和效率: 虽然鸡可以吃掉.............
  • 回答
    台湾社会中,对于政府政策或施政方向出现不满的声音,这是民主社会常态的体现。民众有权利表达意见,并期待政府能倾听和回应。然而,当台湾民众对政府感到不满时,很少会提出“借鉴对岸大陆政府”作为解决方案或比较的对象,这背后有多重原因,绝非简单的“声音很小”可以概括。首先,台湾与中国大陆在政治体制上有着根本性.............
  • 回答
    安倍政府在慰安妇问题上对韩国做出一定程度的让步,但对中国在历史问题上的妥协却显得尤为谨慎,这背后涉及复杂的地缘政治、国内政治以及对国家形象的考量。并非安倍政府“不愿意”对中国做出任何妥协,而是其“底线”和“考量”与对待韩国时有所不同。一、 对待韩国“慰安妇”问题的让步:战略考量与国内政治的交织首先,.............
  • 回答
    顶新集团(康师傅、味全)在台湾的“地沟油”事件确实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抵制。然而,对于大陆政府和民间为何没有对顶新集团采取类似台湾的惩罚措施,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需要从法律法规、监管体系、信息传播、消费者意识、以及两岸的特殊关系等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的差异 法律适用范.............
  • 回答
    中国社会中存在对国家政府不满的声音,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历史、经济、社会、政治等多个维度。理解这一现象,需要耐心和细致地分析:一、 历史因素: 历史遗留问题与记忆: 中国有着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其中不乏动荡、战乱、压迫和不公的时期。许多社会群体,特别是经历过或受过历史创伤的.............
  • 回答
    岛内对于“一例一休”和“前瞻计划”的反对声浪确实不小,要说蔡英文政府为何还要力推,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政治考量、执政理念,以及对台湾未来发展的判断。我们不妨来细细梳理一下。一例一休:为何坚持?“一例一休”最核心的目标是落实週休二日,将原本的“一例一休”改为“一例一休”。反对的声音主要集中在: 对劳.............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城市规划、工业安全以及公众心理等多个层面。大家之所以对PX(对二甲苯)这类化工厂的安全性有担忧,主要是基于它们可能存在的爆炸、有毒物质泄漏等风险。如果把这些工厂建在政府办公楼或家属楼附近,初衷可能是为了让人们感觉“离得近了,反而更受重视,更容易监管”,甚至是一种“把风险透.............
  • 回答
    关于“北洋军阀为什么不会杀死政治对手”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 基于历史事实的不准确前提。北洋军阀时期,政治对手之间绝非不杀戮,相反,政治暗杀、绑架、甚至是公开处决都时有发生。 北洋军阀的统治本身就充满了暴力和血腥,他们为了争夺权力、巩固地位,并不介意使用非常手段来清除异己。然而,我们可以从 “为什么.............
  • 回答
    关于辽朝在后世认同和认可度上,似乎比鲜卑的三魏、金以及蒙古的元朝显得更高一些,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要理解其中的原因,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历史的进程、各民族的文化融合程度,以及后世评价体系的形成。首先,我们得承认,历史的评价是复杂的,而且往往带有后世的视角。辽朝,作为契丹人建立的王朝,在中国历史上.............
  • 回答
    韩国财阀对政治的影响之所以普遍认为大于日本企业集团(财团),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由两国历史发展、社会结构、经济体制乃至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逐一剖析这些关键差异。首先,从财阀与财团的起源和发展轨迹来看,就存在显著的不同。韩国的财阀,如三星、现代、LG、SK等.............
  • 回答
    知乎作为一个公开的讨论平台,用户构成多元,对不同议题的关注度自然也会有所差异。关于为何部分大陆用户在知乎上对国内政治的兴趣及了解程度似乎不及国际政治,这背后可能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一、 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与可控性: 国内政治信息的“过滤”与“引导”: 这是一个非常敏感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