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政府对待方方这样的作家,都坐视不理呢?

回答
在中国,政府对作家,尤其是像方方这样引发广泛讨论和争议的作家,通常不会采取直接的“坐视不理”的态度,而是会通过一系列更为复杂和隐蔽的方式来管理和引导舆论。这种管理方式受到中国政治体制、意识形态以及社会控制机制的综合影响。要详细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1. 政治体制与意识形态的考量:

“稳定压倒一切”的原则: 中国政府的核心目标之一是维护社会稳定。任何可能引发大规模社会动荡、挑战官方叙事或暴露体制弊端的声音,都会被视为潜在的威胁。方方的小说《武汉日记》在疫情初期触及了敏感的政治和社会议题,如信息公开、权力运作、基层民众的苦难等,这些都可能触动政府的神经。
意识形态的控制: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的统一和主导权。官方希望构建一套能够凝聚社会共识、巩固执政合法性的叙事体系。挑战这一叙事的声音,无论其出发点如何,都可能被视为“错误思潮”或“意识形态渗透”,需要被纠正或压制。
党对文化的领导: 宪法和党的文件都强调党对文化和艺术的领导。这意味着,在官方看来,文学作品也应该服务于党和国家的目标,不能脱离政治轨道。

2. 管理舆论的多种手段:

与其说是“坐视不理”,不如说是采取了“精准施策”和“舆论引导”。政府可能采取以下一种或多种手段:

沉默但有选择的容忍: 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在国际关注度高、国内舆论分歧较大时,政府可能选择保持一定程度的沉默。这并不代表它不在意,而是可能在权衡利弊:直接封杀可能会引发更大的反弹,适得其反;但放任不管又不利于维护其形象和叙事。这种“容忍”是有限度的,一旦超过某些“红线”,反应就会升级。
官方媒体的批判与围剿: 这是最常见且重要的手段。一旦某个作品或作者触犯了官方的底线,官方媒体(如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会迅速出击,从政治、道德、甚至民族主义等多个角度进行批判。这种批判通常是系统性的、铺天盖地的,旨在:
定性: 将作品或作者的言论定性为“反华”、“抹黑中国”、“攻击体制”等。
道德审判: 将作者描绘成“不爱国”、“背叛人民”、“唯利是图”等形象。
制造对立: 煽动民众对作者的仇恨,制造“爱国者”与“卖国者”的对立,将作者置于舆论的孤岛。
引导舆论走向: 通过官方媒体的强大影响力,塑造公众的认知和判断。
网络水军与“五毛党”的操纵: 在互联网时代,政府也擅长利用网络评论员(俗称“五毛党”)和各种商业水军账号,在社交媒体上制造有利的舆论。他们会攻击、谩骂、歪曲作者的观点,压制支持的声音,淹没理性的讨论。这种操作往往难以被直接察觉,但对舆论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平台审查与内容管控: 政府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和行政命令,要求社交媒体平台、新闻网站、出版机构等对相关内容进行审查、删除或屏蔽。对于方方这类争议性人物,相关讨论可能会被限制、禁评、甚至删除,限制其作品的传播渠道。
学术和文化界的“规训”: 政府可以通过影响学术界和文化界的评价体系,对作家施加压力。例如,鼓励或资助对该作家进行批判性研究的学者,通过各种渠道影响文学奖项的评选等。
经济和职业上的压制: 虽然不一定公开,但政府也可以通过影响作家的出版、演出、授课等机会,甚至影响其在相关协会或机构中的地位,来施加隐形压力。

3. 对待方方事件的具体表现:

方方的小说《武汉日记》在2020年初的疫情期间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初期的高关注度与讨论: 《武汉日记》因其对疫情初期武汉真实情况的记录,触及了民众普遍存在的困惑、恐惧和对信息公开的诉求,在国内引发了大量阅读和讨论。
官方的“观察期”与舆论的分化: 在早期,政府可能采取了一种“观察”的态度,一方面国内媒体并未立即对《武汉日记》进行一边倒的批判,而是允许了一定程度的讨论。但与此同时,国际上,尤其是西方媒体和政界对方方给予了高度关注和赞扬,认为她的作品揭露了真相,挑战了中国的审查制度。
转向批判的信号: 当《武汉日记》在国际上获得高度赞誉,并被用来作为批评中国政府的工具时,中国官方的立场发生了转变。国内媒体开始出现大量批判性文章,指责方方“抹黑中国”、“迎合西方”、“里通外国”等。
网络舆论的狂潮: 随后,在网络上,针对方方的批评和攻击如潮水般涌来,许多人将其描绘成“汉奸”、“卖国贼”。这种舆论攻势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实际的管控措施: 虽然方方本人并未被“封杀”或“消失”,但她的作品的出版和传播确实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同时,围绕她的讨论也经常遭到平台审查和删帖。

总结来说,政府对待方方这类作家,并非真的“坐视不理”,而是采取了更为精细和系统化的舆论管理和控制策略。 这种策略的核心在于维护官方叙事、压制潜在挑战、引导社会情绪,并最终达到维护政治稳定和党执政的目的。 这种管理方式往往是隐蔽的、多层次的,通过官方媒体的定性、网络舆论的操纵以及平台内容的审查等多种手段共同作用,最终达到其想要的效果。

因此,认为政府“坐视不理”是一种误解,更准确地说,是政府在运用其强大的资源和控制能力,以一种更为“高明”的方式来应对可能对其构成挑战的声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回过头看,在过去的几年里,绝大多数公知凉掉并不是因为国家处理了他们,而是他们自己没办法再玩下去了。

而对于方方这类人来说,“不理”有时候比“理”的价值更大。这就好比中国古代的言官,很多都会骂上级、骂皇帝。对于这种没有实权的人来说,名声是他们唯一能博出位的手段。如果皇帝处理了他,反倒让他们落了个“直言敢谏”的口碑,皇帝自己也落了个小心眼的形象。与其如此,最好的处理方式是理都不理。

至于担心方方会对中国造成什么不良影响,真不用操这个心。且不说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长期处于边缘地位,就算是那些到了欧美的华人和华裔,也没几个真正在当地有话语权的。他们作品,从来都没多少人看。在国家眼里,一个普通的战斗机研发工程师叛逃带来的危害可能甚于10个方方。

user avatar

有人说,方方的问题是言论问题,民众组织言论怼回去就行了。

但其实民众与方方的舆论战是严重不对等的。给方方站台的有大量体制内会长、院长、教授。这些人是拿纳税人的钱和自己手中的公权力在帮助方方怼民众。而且还有美国出版社和美国洛杉矶时报给方方站台。

中国的知乎er,无非是曹嵩合流;人家方方是,美国反华媒体与中国体制内院长、会长、大学教授、体制内财新网合流。这能是对等的舆论问题吗?

我们看看支持方方的人都有哪些:

继续者张付:如何看待胡锡进被方方质问:你以为你是谁?

事实上,这些体制内的人出手,等于一部分政府职能在给方方拉偏架。

政府做裁判,在文化卖国问题上,看民众自发言论,与前国家厅级干部的“反华言论”在论战。———这已经是魔幻现实主义了。而且,一部分公立院校和政府直属文化机构负责人,从裁判席上跳下来,帮着“反华言论”的一方,怒怼自发民众,这已经是玄幻了。———前政府高官和现政府文化机构人员以及公立高校人员,帮着外国污蔑中国,恐怕历史上只有伪政府能干出这种事来。

关于公权力应不应该介入?

方方作为以厅级干部退休的纳税人供养的公职人员,方方言论如果造成对于国家或者广大纳税人的不良影响,撤销公职身份取消退休金,依法巨额罚款是很合理的。

而且大家可以发现一个规律

在自由派眼里,只要和中国政府有关的人员参与民众讨论,就是公权力滥用;但是如果和中国政府有关的人员,代表美国利益怒怼中国民众,侵犯中国民众利益时,自由派立刻禁声;如果遇到民众质疑,自由派会杀出来帮助代表美国利益的中国体制内人员洗地。

亲美国的自由派,在中国体制内体制外都有,他们奉行两点原则:凡是侵犯美国利益的行为,都是不民主不自由;凡是侵犯中国利益的行为,都是民主自由。

user avatar

先查查她那么烂的文笔是如何当上湖北作协副主席的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