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孩子偷偷拿父母的钱消费,怎么教育?

回答
孩子偷偷拿父母的钱消费,这确实是一个让很多家长头疼的问题。这背后可能涉及孩子的金钱观、诚实度、责任感以及家庭沟通等多个层面。教育孩子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耐心、理解和正确的方法。以下是一个详细的教育思路和步骤:

核心原则:

保持冷静,不指责: 发现问题时,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过度指责和惩罚只会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不利于解决问题。
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偷偷拿钱并非空穴来风,可能源于孩子对金钱的渴望、缺乏安全感、同伴压力、或是对规则的不理解。
建立正确的金钱观: 教导孩子金钱的来之不易,以及如何合理规划和使用金钱。
培养诚实和责任感: 让孩子明白撒谎和偷窃是错误的行为,并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加强亲子沟通: 创造一个开放、信任的沟通环境,让孩子愿意与父母分享内心的想法和困惑。

具体教育步骤:

第一步:确认事实并冷静沟通

1. 仔细核实: 在与孩子对质前,先确认钱确实是孩子拿的,以及金额。可以查看监控、询问家人,避免误会。
2. 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地点: 找一个平静、私密的时间和空间与孩子谈话,避免在公共场合或孩子情绪激动时进行。
3. 开场白技巧:
温和而非质问: 可以这样开始:“宝贝,妈妈(爸爸)发现家里的一些钱不见了,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或者 “我们来聊聊最近家里钱的事情,妈妈/爸爸想听听你的想法。”
避免直接指控: 不要一上来就说“你偷钱了!” 而是引导孩子自己说出来。
4. 倾听孩子的解释:
给孩子一个表达自己行为原因的机会,认真倾听,不要打断。
即使孩子的理由听起来很幼稚或不合理,也要先耐心听完,尝试理解他的想法。
通过提问来引导,例如:“你为什么会需要这些钱呢?” “你拿到钱后想用它做什么?”

第二步:分析原因并引导认知

在孩子承认或者已经确定事实后,针对孩子偷拿钱的原因进行引导:

原因一:缺乏零花钱或对金钱需求强烈
引导方向: 帮助孩子理解金钱的价值和获取途径。
沟通方式: “妈妈/爸爸理解你可能很想要买那个东西/和朋友一起玩需要钱。但是,我们不能不经过允许就拿钱,这会让妈妈/爸爸很担心,也对别人不尊重。”
解决方案:
制定零花钱制度: 和孩子商量一个合理的零花钱数额,并明确使用规则(例如,用于购买零食、玩具等)。
增加“劳动”机会: 鼓励孩子通过做家务、帮助家人等方式赚取额外的零花钱。设定一些可行的任务,完成后给予奖励。
储蓄计划: 教孩子存钱的概念,为想要的大件物品制定储蓄计划。

原因二:同伴压力或攀比心理
引导方向: 教导孩子认识到攀比的虚幻性,建立自信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沟通方式: “我知道班里的很多小朋友都有这个,你也很想拥有。但是每个家庭的情况都不一样,我们不能因为别人有,就去做不对的事情。” “你拥有很多很棒的东西,你的优点和别人不一样,妈妈/爸爸很爱你,不看你拥有什么。”
解决方案:
强调个性和内在价值: 多肯定孩子的优点和努力,让孩子明白他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东西。
引导理性消费: 和孩子一起讨论“需要”和“想要”,教他分辨哪些是必需品,哪些是可有可无的。
分享同伴教育的经验: 和孩子分享一些自己小时候因为攀比而犯过的错误,以及从中获得的教训。

原因三:缺乏对金钱的观念,不理解“偷”的概念
引导方向: 明确告知孩子行为的错误性,并解释原因。
沟通方式: “宝贝,偷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就像你自己的玩具被别人拿走时,你会很难过一样。妈妈/爸爸的钱是我们辛辛苦苦赚来的,你这样做会让妈妈/爸爸感到很失望和伤心。”
解决方案:
清晰的规则教育: 明确告知孩子,钱是属于父母的,花钱需要经过父母的同意或按照零花钱的规定。
故事和案例: 通过绘本、故事(例如,《小偷和狗》等)或生活中身边发生过的例子,向孩子解释偷窃行为的危害和后果。
物品的“所有权”教育: 让孩子理解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以及尊重他人财产权的重要性。

原因四:渴望引起父母的注意或表达不满
引导方向: 关注孩子的情绪,加强亲子陪伴。
沟通方式: “宝贝,你是不是觉得最近妈妈/爸爸没有好好陪你?或者有什么事情让你不开心?”
解决方案:
增加高质量陪伴: 抽出时间与孩子一起玩耍、阅读、聊天,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
鼓励表达情绪: 让孩子知道,遇到任何不开心的事情都可以告诉父母,父母会和他一起面对。

第三步:进行教育和纠正

无论孩子是什么原因偷拿钱,都需要进行相应的教育和纠正:

1. 明确告知错误:
强调行为的性质: 清楚地告诉孩子,偷偷拿父母的钱是“不诚实”和“偷窃”的行为,这是不被允许的。
解释原因: 再次重申为什么这是错误的,例如,伤害信任、不尊重他人等。
2. 承担后果(与年龄相符):
必须归还: 要求孩子将拿走的钱如数归还。如果孩子已经花掉,可以让他用自己的零花钱、压岁钱或者通过做家务来“挣”回来,直到还清为止。这可以帮助孩子体会金钱来之不易,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减少零花钱(作为惩罚): 在一定时期内适当减少零花钱,作为对不诚实行为的惩罚。但要注意幅度,避免过度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失去信任和特权: 明确告知孩子,因为他做了不诚实的事情,父母会暂时对他失去信任,例如,暂时不让他独自保管零花钱,或者减少一些原本拥有的特权(如,看电视的时间)。
避免体罚: 体罚不仅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反而会加剧孩子的恐惧和逆反心理。
3. 强调信任的重要性:
“妈妈/爸爸希望你能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因为信任非常非常重要。一旦信任被破坏了,就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重建。”
表达希望孩子能够重新赢得信任的愿望。

第四步:重建信任与后续引导

教育并非一蹴而就,更重要的是后续的引导和信任的重建:

1. 观察与鼓励:
在孩子改正行为后,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妈妈/爸爸看到你最近都很自觉地按时交待零花钱,也从不乱拿钱,做得很好!”
关注孩子在金钱使用上的变化,及时给予积极反馈。
2. 开放的沟通通道:
定期与孩子谈论金钱相关的话题,例如,如何规划零花钱、如何记账、如何区分“想要”和“需要”。
鼓励孩子在有消费需求时主动与父母沟通,父母也可以适时地进行引导。
3. 建立家庭的财务透明度(适度):
在孩子能理解的范围内,可以适当地让孩子了解家庭的收入和支出情况,比如,购买某些物品是为了家庭的需要,而不是单纯的挥霍。这有助于孩子建立更宏观的金钱观。
4. 以身作则:
父母自身的消费习惯、诚实度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如果你自己就经常乱花钱或对金钱态度随意,很难说服孩子。

不同年龄段的侧重点:

幼儿(36岁):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能还不完全理解“偷窃”的含义,更多的是“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教育重点在于建立“这是我的,那是你的”的概念,强调分享和征得同意。错误纠正要简单直接,例如,归还物品并解释“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小学阶段(712岁): 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金钱概念,也开始有自己的社交需求。偷拿钱的行为可能更多与同伴压力或攀比有关。教育重点放在金钱的价值、合理消费、诚实守信以及独立思考。
青春期(13岁以上): 青少年可能更注重个人独立和隐私,也可能因为好奇心、叛逆心理或者对金钱的极度渴望而偷拿钱。教育重点在于建立责任感、价值观、以及提供合理的经济支持和沟通渠道。此时,更加需要的是平等对话和解决问题的伙伴关系,而不是单纯的命令和惩罚。

总结一下,教育孩子偷偷拿钱的根本在于:

发现问题不回避,冷静分析原因。
明确告知错误,但要讲究方法。
让孩子为行为负责,并从中学习。
用耐心和爱重建信任,并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金钱观和价值观。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父母的智慧、耐心和持之以恒。记住,每一次的犯错都是孩子学习成长的机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我在文中说了,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能够成为你做坏事的理由。所以我的观点是,偷窃不对,我承认我偷钱是做错了。

第二,我在文中说了,我需要朋友,我要融入她们的圈子,偷钱不是为了虚荣,虚荣是什么,是我即使拥有了与她们对话的资格,但我依旧想要高她们一等。事实是,我没有,我没有买更贵的东西,没有去炫耀甚至攀比我买的任何东西。

第三,我在文中说了,上了高中以后不偷钱,并不是因为得到了满足就收手,而是因为我的父母终于开始信任我了,那种信任,不知道你们能不能理解,我在得到父母信任的那一刻,突然一瞬间就长大了,并且释怀了。

第四,当你们决定发表一些对我的评论的时候,拜托请认真的,仔细的阅读,断章取义或者跳着一扫而过的,请右上关掉,谢谢~



这是我第一次回答问题,我会用我的亲身经历告诉你,我父母是怎么做的。

那就是一个字,打。

这是很正常的父母的第一反应,当然,也可能年代不同,现在的孩子娇贵,打不得也骂不得,也有人会说独生子女父母不舍得啊之类的。但是我告诉你吧,我是独生女。

而且我父亲打我最狠,经常是甩我巴掌,脸一肿就没有办法上学,我妈有时候会加入一起打我,不过大部分时候她会发挥女人的天性,那就是语言攻击。

所以我每次一偷钱就会遭受魔法和物理的双重攻击,被收拾的体无完肤。

我经常偷钱,我曾经一度怀疑我是不是有偷窃癖,因为这种病很难治愈,而且每一次父母打完我之后,我依旧忍不住的想要继续偷钱。我当时严重到什么地步了呢,就是我偷钱已经成了习惯,即使我不缺钱,我也要去偷,偷了钱我干嘛呢,我也不知道要干嘛,那个时候还小,能干嘛,就是买买零食,这些而已。

我不仅偷父母的,也偷亲戚的,还有我父母的朋友的,所以你能想象到,当时我父母的那种绝望,我妈后来甚至会想要报警,她说像我这种人,只能抓近少管所,让警察来管我,他们管不了我了。以后我会成为过街老鼠,反正各种刺人心的话我都听过,我妈甚至和我爸商量再要一个孩子。

嗯,这些都是当着我的面说的,还有的话是当着外人的面说的,即使我也在场。

那么问题来了,嗯…并不是山东技术找蓝翔

2333333

为什么我要偷钱呢?

因为我没有钱。

为什么我没有钱呢?

因为我父母不给我钱。

为什么不给我钱呢?

因为我偷钱。

你看,这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最开始我跟着我爷爷奶奶住,就是所谓的留守儿童,我小时候并没有见过我父母,见过吧,在一岁以内,不过没有印象了,一直到我上小学四年级,才被父母接到深圳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第一次见到父母。

爷爷奶奶家在一个很小很小的城市,这个城市大部分人都没有听过的,我每天的零用钱也就5毛以内,老人家起得早,我每天一日三餐都在家里。

但是深圳不一样啊,吃个早饭就要2、3块,那我父母每天就给我两块,只能吃个早饭,其实这就够了对不对?

不对,你们低估了小孩子的虚荣心。

我转到了一所私立学校,也不是什么贵族学校,也就一般的民办,但是你要知道,我周围的同学,他们除了吃早饭,居然还有钱买零食,饮料。

而更让我震惊的是,学校的零食,怎么没有1毛2毛的那种?怎么全部都是5毛起价?这不对啊!这在我老家,5毛可是贵族零食,学校的有钱人才吃得起。

当时一做完早操,学校小卖部涌满了学生,我不能买东西,但是女孩子喜欢成群结队的玩,所以我也就只能跟着我的女同学一起去小卖部,她们要买水啊零食啊之类的。我一看,哇塞,一罐雪碧2块钱,她们怎么能够人手一罐?她们出来的时候还问我,怎么不买,我能怎么说,只能笑笑说不渴。

后来回家,我跟我爸说这事,我说我在学校没有水喝,渴,我爸说那你从家里带个瓶子嘛,然后给了我个当年在我看来丑到极致的不锈钢保温杯。

我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我天天都在那样的环境下成长着,一直到上初中,她们会讨论,去东门买了什么什么,一把伞25块钱觉得有点贵但是很好看,一件吊带10块钱很便宜,但是款式不错,而我完全插不进去话,因为我从来没有不在父母的陪同下逛街,我所有的衣服全部都是我妈给我买的,永远都是“今天给你看了件衣服,觉得挺好看的,就给你买回来。”所以导致我到现在都不会讲价,没有自己的审美眼光,以及不会搭配穿衣服。而且我很没有主见。

你们能体会到我当时想要送去同学们圈子里面这种心情么?我也想要周末和他们去逛街,去滑旱冰,去买漫画书,我想要做和同龄人一样的事,我不想被孤立,但是我没有钱,怎么办呢?

那就偷吧。

我到今天为止,我依旧不能够忍受孤独,我害怕别人讨厌我,但是我又很喜欢一个人呆着,我也害怕陌生人来我家。真是这个矛盾的个体。

最开始偷几块钱,被发现了,父母只是教育了一顿,说这样不好,偷钱不对,然后就是有攀比心不对,他们会花很长的时间,很耐心的教育我。

但是没有用,因为他们依旧每天只给我两块,因为不能助长了我的虚荣心。

后来我偷的金额越来越大,偷的范围越来越广,我家里所有的亲戚都知道我爱偷东西,不准我去他们家里玩,我父母因此丢尽了脸。

我父母忍受不了,开始打我,越来越狠,有一次他们让我跪在屋子外面。

我永生难忘。

我会在楼道里,上上下下人很多,因为是晚饭时间,房东也来了,因为听说有个女孩会在楼道里,她就过来看看,她也没说什么,只是说孩子还小,这样惩罚不好,但是我妈把她打发走了,我就一直跪着,一直到我爸把我抱进去,因为膝盖很疼,站不起来,我妈还是很生气,那天我没有吃晚饭。

从那以后,即便我不缺钱,我也会去偷东西。

我想,那大概是我唯一表达叛逆的方式。

后来上了高三,我才没有偷东西,因为那个时候,我父母突然改变了主意,他们决定一个星期给我30,周末在家里吃饭,这样算下来,我一天有6块的零用钱。

这时候,我已经回到了老家,因为我没有深圳户口,不能异地高考,老家的水准是,即便是在2012年,3块钱依旧能吃一份面皮。

所以你可以想象,那个星期能有30,对我来说,是一件多么震惊的事。

说来也奇怪,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偷过钱,直到今天。

现在我父母再也不用藏钱,他们可以告诉我家里哪里有钱,要用自己去取。我的亲戚会很欢迎我去他们家里,因为我上大一的时候,暑假去深圳照顾奶奶的身体,他们觉得我一下子长大了好多,跟我聊天十分有乐趣。

好吧,也许我的回答歪掉了,但是我想说,孩子偷钱,一定有他的理由,做父母的,不能说只教育或者单纯的打一顿就完事。

如果我的父母当时能够倾听一下我的心声,能够及时作出改正。我以后不会那样变本加厉的偷钱

最后说一句老话,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错误,是自己一个人就能制造的出来的,正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当你在思考如何教育小孩子不要偷钱的时候,也请反思一下你自己。

分割线

话说我以为这么长的答案不会有人看以至会被折叠起来,没想到居然顶到了第一~好开心嗒~

在这里我想说一下我现在的样子,马马虎虎上了一所专科,明年就毕业了,为了找工作发愁。

是不是有点点失望,会觉得,咦?怎么没有考上名牌大学谈个帅哥恋爱实习期进入世界五百强然后平步青云当上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的巅峰?

拜托,又不是小说,人生哪来那么多大逆转?

我就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我目前21年的生活里面没有出现任何可以说得上是逆袭的事情(不知道减肥成功变成了大部分人眼中的女神算不算),生活过的也是平淡如水。

这才是真实的生活。

当然也会有生活大起大落,惊险刺激的人生,但我觉得,那始终是少部分。

而我只是普通的大部分人。

棍棒教育是会带来负面影响的,我害怕被人讨厌,总是小心翼翼的讨好别人,最严重的时候,过年一大家子团圆聚会,我不说话也不笑,坐在沙发上发呆。到后来,我三舅妈悄悄问我妈说这孩子是不是有自闭症?而且我跟父母的关系在上大学之前关系恶化到极致,我不和他们讲话,他们也不跟我讲话,有时候晚上回家吃饭(中午他们要上班,我在外面吃),我会觉得是一种压抑的痛苦感觉。

我,特别,相当,十分,不愿意和他们待在一起。

如果一定非要待在一起,我就会自己一个人回房间,睡觉,看书(特指课外书),画画漫画。(不过我也很感激那几年独处的时光,我养成了一个爱看书的习惯,包括我现在懂得很多道理,都不是来自于父母,而是来自于书籍)一直到现在,我都喜欢一个人呆着,而且即便是一个人在家,我依旧喜欢把房间门关起来。

其实怎么说呢,我看评论里有人说,得不到满足不能成为偷窃的理由。

是,你说的对,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能够成为你干坏事的理由。我确实当时错了,我不是没有想过通过正常手段去得到零用钱,前期我会和父母沟通,然后被拒绝。后来我会去找工作,但是深圳那边管的很严,绝对不会说有雇佣童工这种事情存在,嗯,可能会有,但是我能去问的地方,都是那种正大光明的正常营业的店家。我从来得到的只有拒绝。

我现在很爱我的父母,即使他们当年在教育方面可能有些缺失,但是他们本身的出发点是爱。他们赋予了我生命,让我有机会浏览这个复杂美丽的世界,他们养育我,让我有机会读书识字,去领略各个伟人头脑中的另样精彩世界。

我生,我活,我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因为我父母。

孩子偷窃固然不对,当年他们也确实是绝望了才会做出那样过分的事,其实,还是我的错,如果我不偷窃那么严重,他们不会那么绝望。

我们现在关系比以前好很多,虽然有些事情…嗯,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去修复。但是怎么说呢,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羁绊与生具来,我想把这种羁绊称为爱。

这爱融入血脉,终将伴随我一生。

那就不匿名了吧~

分割线

本来不想说什么,但是我真的有每一条评论都认真的看过,几乎所有人都有过偷窃的经历,我觉得这并不是什么大错,因为现在大家虽然性格上有某种缺陷,但终究还是走在正轨上的。

我主要是想说,有些人觉得我虚荣,其实,我个人认为,虚荣是人的一种本能,没有人教你虚荣,但是你却拥有一颗虚荣心。

合理的虚荣使人进步,过分的虚荣却会使人堕入歧途。

我当时偷钱的首要目的并不是因为虚荣,而是我需要朋友,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朋友呢?那就是有相同的话题,小孩子之间,只要能够有共同的话题,那自然而然的就能够成为彼此的朋友。

即便后来偷的钱多了,我也有很好的控制我的虚荣心,我说过了,我就买点零食而已,话说买点零食那叫哪门子的很虚荣啊,题主我也是醉了~

最后我说我父母每个星期给我30我才不会偷窃,但不是因为得到了满足,其实上高中过后,偷窃行为就已经变的非常少了,基本上一年就动手一两次,因为突然就明白,要那么多钱没有用,而且高中过后也回到了家乡,这边农村孩子很多,环境非常朴实,我不需要用钱去融入他们的圈子,大家聊天也不会说自己买了什么什么。

那么为什么还要偷钱呢,因为过圣诞节的时候,我需要给同学送礼物,人家都送我了,我能不回送么?我也很我父母说了这事,我父母的思想…恩,不知道怎么说,他们就笑了一下,说,小孩子还讲究什么回礼啊?那你就把甲送给你的东西送给乙好了,然后乙送给你的东西你再回给别人,这样不就行了,还花什么钱啊?

话说我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我十分震惊!

难道大人都这么不珍惜朋友送的礼物么?

但是当时我的性格已经变的极度内向,只能说一句哦,然后开始偷窃。

后来他们决定给我每星期30,不日因为我得到了满足才收手,我那一瞬间,却是有点感动。

父母以前从来不信任我,因为我伤透了他们的心,这一下子突然把一大笔零用钱,一个星期的量,一次性全给我,说明他们开始对我慢慢的信任了,可能是因为上高中后偷的少,所以他们觉得我改过自新了。

我在那一瞬间,觉得不应该对不起一份信任,然后就再也没有偷窃过。

信任真的很重要。

user avatar

我妈从未学过一天心理学,但是是她教会了我心理学,并且教我怎么用。

第一次偷钱是从我妈的大褂子里面,她挂在厨子里,10块钱。

我花了一元买一块黑咖啡的棒冰,那时是最奢侈的消费品。

一元五毛买了口香糖。

花了一元买了十袋一毛钱的水,就是可以冻成冰块的那种塑料袋装的。

放在书包里面被妈妈发现了。

她没批评我,只是取消了我所有的零花钱,并且告诉我,每周我会在北房间的某个地方放2元,你找到就是你的,没找到这周就没零花钱。

我是多么幸运啊,从我偷钱,妈妈打我的游戏,换成了,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合理的从妈妈那里赚钱的游戏。

起初的几个星期,完全找不到,我家北房间很大,里面全是被子,衣服和一些五金,

后来熟了,基本周一就找到了钱,过了一阵子之后找到的就不仅仅只是钱了。

找到了《十万个为什么》,找到了一个望远镜,找到了很多科技的书,找到了爸爸当年被抓带的手铐,他出来后买回来给我纪念,找到了爷爷的字画,听妈妈讲了爷爷瞎了一只眼睛的故事。

我们总是特别在乎自己努力得到,别人没有的东西。

在那个游戏里,我学了很多很多。

后来,有了喜欢的姑娘,那时还很小,发现2块钱不够用了,就和妈妈说,要更多。

妈妈带我去实验室,母亲在实验室工作,让我养小白鼠,每天喂一次,一次给我一块钱。

实验室一个叔叔很喜欢我,他是搞实验心理的,拿小白鼠做实验。

我就看,也想,渐渐的也明白了些,小白鼠有脑子,人也有,我们都一样。

后来长大了一些,真的开始喜欢姑娘,每晚会写情书到很晚,我妈似乎能从我脸上读书我今晚和姑娘一起回家的,她会透透的藏起我写好的情书,我也能从她脸上看出,是我丢了,还是她偷了。

长大后问妈妈,以前你不是不让我偷,你自己怎么偷我东西啊?

她说,第一次偷,我们在乎人,以后就变了,会变成在乎东西。

妈妈也有在乎的人,妈妈也变得在乎东西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