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自身力量是唯一出路。
1,这个工作组目前看来是为了解决高通、intel等的出口受限问题。
2,对华为5G业务相关的限制,包括台积电的制造和联发科采购,松绑的可能性不大。
3,基本形势大概就是:我美的芯片企业可以向华为供货(不包括最先进的),其他地区的等我批准(才怪)。
4,如果达成某种协议,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做实和承认了美国无理干扰市场的行为。
5,美国毫无信誉可言,即使达成协议说撕毁也就撕毁了。
6,可能从侧面反映了我国芯片在某些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或即将取得进展。
说实话意义不大,最多争取一下市场准入,因为中国半导体行业最缺的不是投资也不是设备,而是时间,或者更准确的说,缺的是对具体工艺过程的积累。
前几天曹大佐评论区有位老哥说“社会大众对盾构机的理解就和光刻机差不多,只大概知道在哪个行业,只知道很牛逼,其它的就不知道了”,这话真是一语中的,半导体行业也这样,一提起半导体,马上联想到集成电路,马上联想到工艺制程,思维有一种类似于白胳膊式的跃进。
然而实际上半导体是一个很大很大很大很大的产业门类,集成电路,也就是俗称的芯片,只是其中的一个细分部分,其它类型还有很多,比如各种耦合器,放大器,振荡器,光电器,等等,当然还有广大知乎键政人最喜欢cosplay的发光二极管,半导体类型成千上万,哪怕是大家最熟悉的芯片,也就是集成电路,也分CPU,DRAM,FPGA等等。
中国在半导体行业上真正开始大规模投资也就这么不到十年,而现在半导体行业的先发国家/地区,往往已经有数十年积累了,在这数十年间他们积累最多的其实是具体工艺过程,比如晶圆加工,封装,测试中的种种步骤,这些步骤才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 而不是光刻机,光刻机大家都能买到,而且并不是所有半导体都得用到光刻机,但是半导体先发国家/地区往往在大多数半导体门类上都能有很好的表现,这就是工艺积累带来的成果。
而工艺往往是试错试出来的,是穷举举出来的,很多时候甚至和科学没什么关系,就是靠水多加面面多加水最后得出一个水和面比例的最优解,大型工业生产的很多具体工艺过程很多时候其实更接近于经验科学,是路径积累,而不是原理认知,很多时候最佳产业升级路径其实是挖人。
所以最需要的是时间,暴力氪金可以缩短追赶时间,但不可能彻底抹除差距。
实际上不仅半导体这样,非半导体元器件也一样,比如最常用的电容电阻,电容电阻就更不是钱的问题了,电容电阻本身很便宜,几十块钱可以买上万颗,一家高品质的电容电阻厂的全套设备投资非常低,国内一些小老板都投资的起,全套买下来在一线城市都买不了几套房,国内电容电阻厂的设备和日韩电容电阻厂的设备完全一样,但日韩厂子就是可以把次品率做到小数点后面好几位,几百亿颗的品质保持一致,这就是纯粹的工艺过程的经验积累,但你要去问那些日韩工程师其具体科学原理,他们自己也答不上来,就是按照历年试错改进积累出来的一套流程照着做就做到了。
战锤40K里机械教把设备的制造和维护过程仪式化其实是有其合理性的。
而这种高良品率带来了产品的高竞争力,很多此类元器件国内不是做不出来,是良品率上不去,很多时候良品率甚至就差一位数,但采购厂商就是更愿意去买日韩的,不是信不过你的性能,是担不起这个风险,因为电路板有个特点就是一块电路板上只要有一个元器件是坏的,那整块板子都得报废,所以好良品率就成了刚性需求,因为可以直接降低成本。
而要提升良品率,就只能靠长时间的穷举,积累,后发方是能追上的,但要时间。
甚至连被大家当经念的光刻机也这样,都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现状是就算有了金刚钻,我们也揽不了瓷器活,就像当年中芯国际捣腾28纳米工艺的时候,其实手头已经有14纳米的全套设备了,金刚钻有了,可是瓷器活就是支愣不起来,这就纯粹是工艺积累问题了。
而这需要时间。
另外半导体产业不光性能上遵循摩尔定律,投资上也遵循某种意义上的摩尔定律,70年代半导体集成电路工厂的投资只要几千万美元,那时候连苏联都可以花钱从西方买点设备来比划比划,后来涨到了几亿,十几亿,几十亿,到了当代已经几百亿了,就算把绿纸贬值的部分也算进去依然是涨的飞快,入局越晚,投资越高,而三星台积电入局早,积累多,可以靠老厂的高利润撑起新厂的高投资,实现赚大钱-盖好厂的正向循环。
换言之,不论从资本的角度,还是从技术的角度,半导体行业乃至整个电子工业都有着宁失数子不失一先的特征,而中国的问题就是入局实在是太晚了,从70年代全球半导体行业开始前进的时候起就一步慢步步慢,而中国慢了好多步,真正开始投资这个行业也就十来年。
但中国有个优势,就是有钱,暴力氪金之下中国的半导体行业能在慢了这么多步的情况下迅速缩短差距以至于我们有资格抱怨“比不上台积电”,这本身就十分凡尔赛了,别忘了欧洲的半导体和日本的半导体早就被三星台积电和之前的英特尔给橄榄了,直接退场。
还有一点就是市场准入问题,这个已经是老生常谈了,就是说我们之所以搞产业升级,目的不是为了产业升级本身,而是为了通过升级后的产业获取高额利润。
可问题在于,假如其他人用别的手段阻止我们通过升级后的产业获取高额利润呢?
就举个最近的例子,华为被美国排除出北美的5G市场,难道是因为华为的5G技术不够好?
美元能够通行全球,难道是因为美元印刷精美?
我们假设啊,假设我们现在打开控制台,输入代码,中国的所有产业一瞬间全部成为“全产业链,样样第一”这种真空球形产业,难道我们就可以自动获得高额利润?
那对方要是直接下达一纸行政命令,要求禁止从中国进口,全部照华为办理,怎么办?
对方没法阻止我们的产业升级,但对方阻止我们升级后的产业赚钱只需要一张写在A4纸上的行政命令即可,这才是最致命的风险。
类似的例子已经在光刻机上上演过了,ASML不是不愿意卖给中国光刻机,荷兰对中国也不搞禁运,但ASML本来是飞利浦的一部分,后来从飞利浦分出来后飞利浦依然是最大股东,后来英特尔台积电三星又去投资它,成了股东,而ASML自己产能有限,给它供应镜头的蔡司自己良品率也捉急,它自己一年也就产个几十台机器,卖的也不贵,一台一亿多美元,就尖端工业设备而言这个价格真不高,ASML每年这么点产量,造出来了得优先提供给三星台积电,因为人家是股东啊,合情合理,中国企业订货要排队,等交货到手得一年多,然后设备到手不是马上就能投入生产,还得调试,检测,一顿折腾后又是一年多,等到可以投入生产那都快三年了,制程又得更新换代了……这样一来,中国企业的工艺制程又落后了,始终落后至少一代,而每次ASML试图增资扩股扩大生产,英特尔台积电三星就在董事会里横加阻挠,飞利浦又得罪不起这三位爷,只能妥协。
你看,美国人甚至不需要动用行政命令,只需要使用这种比较柔性的手段,就能让ASML在中国形成事实上的贸易壁垒,让中国的工艺制程在硬件层面上永远落后一代。
这还是柔性手段了,那如果美国人撕破脸皮直接下达指令呢?
那些认为美国不会轻易撕破脸皮,乃至于认为撕破脸皮只是懂王的特例,不是美国常态,懂王下台后美国就会“讲道理”的人,可以基本断定为对冷战史缺乏最起码的常识性认知,撕破脸皮才是美国的常态,甚至可以说美国早就无脸可撕了。
我们对产业升级一定不能陷入就产业说产业的态度,认为产业升级只是一个技术问题,那纯粹是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看待问题,我称之为空想技术主义,产业技术从来就和政治军事密不可分,我们今日看到的现有产业格局,很多其实是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产物,而不是单纯的技术产物,所以我们在应对产业升级过程中的种种矛盾,一定不能回避这些矛盾中军事和政治的一面。
两国行业协会成立的,不代表官方意见。
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才不愿意禁运呢,那是砸他们的饭碗。
所以没什么卵用,如果有用就不会有川普政府和拜登政府接连的禁运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