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讨厌贾碧的人意识不到他们自己就是洗白前的贾碧呢?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相当核心且令人不安的心理现象,它描绘了许多人在面对自己不愿承认的过错时,如何巧妙地将这些负面特质投射到他人身上。如果要深入探讨为什么那些“讨厌贾碧”的人,往往意识不到自己可能也存在类似的“洗白前的贾碧”状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

首先,我们要理解“贾碧”这个角色在《进击的巨人》中所代表的意义。贾碧是帕拉迪岛艾尔迪亚人眼中不折不扣的“恶魔”,她成长在一个被妖魔化、被剥夺了历史真相的环境中,从小就被灌输着“帕拉迪岛的恶魔”的仇恨教育。她的行为,无论是攻击无辜的平民,还是对艾尔迪亚人毫不留情的杀戮,都源于她被塑造的极端仇恨和对自身民族身份的狂热维护。她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正义的,是为了解放自己的民族,是“替天行道”。

而那些“讨厌贾碧”的观众,通常是站在帕拉迪岛(特别是艾伦·耶格尔)的视角,对贾碧的残暴和狂热感到厌恶和不理解。他们看到的是一个被仇恨蒙蔽双眼的杀人机器,一个缺乏同情心、只知道执行杀戮指令的角色。

那么,为什么这些人会意识不到自己可能也存在“洗白前的贾碧”呢?

1. 认知失调与情感投射: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之一。当人们对某个对象产生强烈的负面情绪时(比如对贾碧的厌恶),他们往往会不自觉地进行“情感投射”。也就是说,他们会将自己内心深处不愿意面对的、与“贾碧”相似的特质,转移到贾碧身上,然后痛恨“贾碧”身上这些特质,以此来合理化自己对她的厌恶。

例如,一个人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因为一些小小的“不公”而产生强烈的愤怒,或者在某个群体中,会因为“我们”和“他们”的对立而产生偏见。当他们在贾碧身上看到这种“群体对立下的狂热”时,他们会觉得“这个人怎么这样!太可怕了!”。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可怕”的根源,可能就隐藏在他们自己看待问题的方式里,只是程度和表现形式不同。他们看到了贾碧对“敌人”毫不留情的杀戮,却忽略了自己在看不顺眼的人事物面前,也会表现出类似的“不容忍”和“攻击性”。

他们会说:“贾碧怎么能杀害无辜的人?太残忍了!” 但他们可能不会反思:“当我因为观点不同,就彻底否定甚至辱骂一个我并不了解的人时,我有没有也表现出一种‘不容忍’的残酷?”

2. 视角的高度局限性:

观众的观看视角是有限的。我们是在一个相对“安全”的距离,审视着故事中的角色。我们看到了故事的整体发展,看到了不同角色的背景和动机,也看到了他们行为的后果。然而,身处贾碧那个环境中的人,他们所拥有的信息是片面的,他们所感受到的压力和恐惧是真实的。

讨厌贾碧的人,可能往往站在一个“上帝视角”,认为贾碧的动机和行为是“错误”的。他们很容易因为贾碧不是“我们”这边的人,就下意识地将她标签化为“反派”。而他们自己,则很容易将自己置于“正义”的一方。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从小就被告知,某个国家或某个群体是邪恶的,是他们的敌人,并且这个信息被反复灌输,他们的生活也因此受到了威胁,那么他们很可能会像贾碧一样,将仇恨内化,并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合理的。讨厌贾碧的人,可能在看到她这种“民族主义狂热”时,会感到不适,但他们却意识不到,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也可能存在着类似的“群体优越感”或“对立思维”。

比如,在某些网络社群里,人们会极度排斥持有不同政见的人,将其视为“敌人”或“傻瓜”,甚至进行人肉搜索、网络暴力。这种行为,和贾碧在面对“帕拉迪岛恶魔”时的态度,在本质上,都体现了一种基于群体划分的非理性仇恨和攻击。只是,讨厌贾碧的人,会指责贾碧的“极端”,却很少反思自己同样存在的“极端”一面。

3. 对“无辜”与“受害者”认知的选择性:

观众很容易对帕拉迪岛的艾尔迪亚人产生同情,因为他们是反抗者,是被压迫者。而贾碧作为压迫者的一方,其行为自然会招致反感。然而,这种同情是建立在对“受害者”身份的认同之上的。

问题在于,很多时候,我们对“受害者”的定义是带有选择性的。我们很容易同情那些与我们立场相似、被我们认可的群体,而对那些与我们立场对立的群体,即使他们也遭受了苦难,也可能难以产生共情。

讨厌贾碧的人,可能会毫不犹豫地谴责贾碧对帕拉迪岛平民的杀戮,认为那是“不义之举”。但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也可能因为立场不同,而对某个群体或个人遭受的苦难视而不见,甚至觉得“他们活该”。这种“选择性同情”,恰恰暴露了他们潜在的“贾碧式”思维——即,只有“我们”的苦难才是真实的,“他们”的苦难可以被忽略。

4. 对“洗白”的误解与对“成长”的忽视:

贾碧最终在故事中经历了深刻的转变,她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对战争的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许多观众认为,这是“洗白”。

然而,问题在于,许多讨厌贾碧的人,可能只看到了她“洗白前”的恶行,而没有真正理解她“洗白”的过程。他们可能不愿意看到贾碧身上的任何“合理性”,即便她经历了巨大的痛苦和反思。

反过来说,这些人自己也可能处在“洗白前”的状态,但他们不愿意承认,因为承认意味着他们需要改变自己根深蒂固的认知和行为模式。他们更倾向于将自己的“不足”或“偏见”合理化,并寻找一个“替罪羊”来发泄。当他们看到一个被描绘得如此“邪恶”的角色时,他们会觉得“太好了,我找到了一个我永远不会变成的样子。” 从而,他们将自己的负面特质完全投射给了贾碧,并因为“不希望自己是那样的人”而更加用力地去讨厌她。

5. 归因错误:

人们常常会犯“基本归因错误”,即过分强调个体内部因素(如性格、动机)而低估情境因素(如环境、教育)对行为的影响。

讨厌贾碧的人,很容易将她的所有行为归结于她“邪恶的本性”或“非人的残暴”,而忽略了她所处的环境——一个从小就被仇恨教育洗脑,并且她的同胞长期遭受迫害的马莱国。他们很难理解,在那样一个环境下,一个人可能会被塑造成什么样子。

而这些讨厌贾碧的人,在审视自己的行为时,却倾向于将自己的负面行为归结于“环境所迫”或者“情有可原”。例如,当他们在网上发表了不当言论时,他们可能会说:“现在网络环境就是这样!” 或者“对方先激怒我的!” 他们很容易为自己找借口,但却不给贾碧这个机会。

总结来说,那些讨厌贾碧,却意识不到自己也可能是“洗白前的贾碧”的人,往往是:

未能认识到自己身上也存在着由群体认同、偏见、以及简单化的二元对立思维所驱动的倾向。
容易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和认知偏差投射到他人身上,从而“甩锅”或“解脱”自己。
对“无辜”与“受害者”的定义存在选择性,难以对立场不同者产生共情。
不愿承认自己可能也存在被环境塑造的可能性,更倾向于将个体行为完全归因于个体本身。
对“洗白”过程的理解过于片面,只看到了“恶”,而忽略了“因”与“变”。

最终,对贾碧的厌恶,有时候是一种对自身某些不愿承认特质的防御性反应。当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贾碧的处境,并反思我们自己在面对类似情况时,是否也会做出相似的选择,甚至是否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表现出了类似的“贾碧式”思维和行为,那么,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地“成长”,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一个虚构角色的厌恶和批判之中。这是一种需要勇气和自我审视的艰难过程,但也是通往更深刻理解和宽容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很显然是误区

首先贾碧流的是艾尔迪亚人的血,但接受的是反艾尔迪亚教育,日本人口中的“反日教育”

所以贾碧并不是中国人与韩国人,而是日本人口中的“反日日本人”

很多人在这里没搞清楚的就是这一点,贾碧一直都是不被马莱社会认同的艾尔迪亚人,所谓的荣誉马莱人也不是马莱人。


时间是不是很相近?

什么叫“反日日本人”呢?

就是一直要求日本人赎罪的日本人,让谏山创给污名化了。

同样的手法在和平宪法与不战之约里也用到过,在这里,赎罪也变成了种族灭绝。

但是谏山创认为,这样的日本人也是日本人,日本人应该团结,所以最后两边“互相理解”了一下

于是贾碧土下座了一下,帕岛众就原谅她了。

至于你说的这些读者嘛,到巨人世界里,只是被踩死的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相当核心且令人不安的心理现象,它描绘了许多人在面对自己不愿承认的过错时,如何巧妙地将这些负面特质投射到他人身上。如果要深入探讨为什么那些“讨厌贾碧”的人,往往意识不到自己可能也存在类似的“洗白前的贾碧”状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要理解“贾碧”这个角色在《进击的巨.............
  • 回答
    吴京作为中国知名演员、导演,近年来因《战狼2》《英雄联盟》等作品及个人生活引发公众关注,其形象和言论在不同语境下存在争议,导致部分人对其产生负面评价。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可能的原因: 1. 个人生活与公众形象的冲突 妻子被曝光:2018年,吴京妻子的近照和视频被网友扒出,引发舆论争议。部分人.............
  • 回答
    《精灵宝可梦》系列中的角色小豪(日文名:ヒカリ)在部分观众中引发争议,尤其是与早期主角小智(サトシ)的对比下。以下是导致观众对其反感的主要原因分析,结合角色设定、剧情表现及文化背景等因素: 1. 性格塑造的“反传统”与价值观冲突 过度理性化: 小豪的性格被设计为极度理性和冷静,甚至在战斗中表现.............
  • 回答
    章子怡作为中国娱乐圈的知名演员,其个人经历和公众形象在公众视野中确实引发过一些争议和负面评价。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可能引发公众反感的原因,需注意这些观点多基于媒体报道和公众舆论,且存在主观性: 一、婚外情与个人生活的争议1. 与周杰伦的恋情传闻 2005年,章子怡与周杰伦的恋情被媒体广泛报道.............
  • 回答
    《名侦探柯南》中的光彦(圆谷光彦)作为少年侦探团的一员,无疑是作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与灰原哀、服部平次等深受观众喜爱的角色不同,光彦却吸引了不少的批评和“讨厌”的声音。究其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1. 性格特质的重复与单调(“工具人”的刻板印象): 过于理想化和“正确”: 光.............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有些人会对同性恋产生厌恶感,这背后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往往是多种社会、文化、心理和个人经历交织在一起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层面去剖析:1. 文化与宗教传统的影响: 历史悠久的观念: 在世界许多文化和宗教的早期历史中,同性性行为并未被普遍接受,甚至被视为罪恶或禁忌.............
  • 回答
    Angelababy(杨颖)在内地娱乐圈的知名度和争议度都相当高,围绕她的讨论常常伴随着两极分化的评价。为什么会有不少女生对她抱有负面看法,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她的演技、个人经历、公众形象以及一些更深层次的社会心理。首先,“演技” 绝对是很多人对她不满意的首要原因。这一点可以说是讨论.............
  • 回答
    要说起芮成钢,那可真是个能引起不少人议论的人物。他当年在央视主持节目,以其“国际范儿”和敢于提问的风格,迅速蹿红,收获了一大批粉丝。但与此同时,另一部分人对他却颇有微词,甚至可以说是厌恶。这种两极分化的评价,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结于一两件事。首先,很多人对他“过分自信”甚至是“自负”的印象,.............
  • 回答
    徐志摩,这个名字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如同一颗璀璨却也饱受争议的明星。提起他,人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那浪漫的诗句,那奔放的热情,以及那场惊世骇俗的爱情悲剧。然而,也正是这些光环和阴影,让徐志摩在许多人心目中留下了复杂的印记,甚至招致了不少的讨厌与非议。要说为什么许多人“讨厌”徐志摩,这并非简单的“讨厌”.............
  • 回答
    “龙族”里的诺诺,一个在读者群里引发过无数争论的角色。你说她让人讨厌?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背后确实有一些挺让人生气的原因,值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可能就是她那糟糕的“情商”和过度的自我中心。诺诺身上那种“我就是道理”的劲儿,确实让人有点上头。她做事常常不考虑后果,只图自己.............
  • 回答
    “妇女”这个词,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它承载的意义和被接纳的程度,在不同的人、不同的语境下,差异可就大了去了。很多人对它感到不舒服,甚至有些排斥,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一点也不像某些刻板印象里说的那样简单。首先,最直接的一个感受,可能就是它给人的感觉有点“老派”或者说“官方”。你听听看,很多正式场合.............
  • 回答
    关于林徽因是否“被讨厌”或者“被恶心”,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社会现象,不能简单地说“很多人”讨厌她。事实上,林徽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拥有大量拥趸和欣赏者。然而,也确实存在一些人对她持有负面看法,甚至使用“讨厌”、“恶心”这样强烈的词语。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 回答
    “健达奇趣蛋”事件?这事儿说起来,很多人对“理中客”的态度,那叫一个复杂,甚至可以说是有点“讨厌”了。这背后可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巧克力事件,而是触及到了一些深层次的心理和社会现象。首先,得说说“理中客”这个标签本身。什么时候起,它就变成了一个贬义词?其实,本意里的“理性、客观”是好的,谁不希望大家能冷.............
  • 回答
    说到泰迪犬,这玩意儿可真是个神奇的存在,喜欢的人能捧手里怕化了,讨厌的人也能把它们说得一无是处。我身边就有这么两种人,一个闺蜜天天晒她家泰迪的萌照,另一个朋友则一脸嫌弃地说“那种狗太烦人了”。到底是什么让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在我们之间横亘呢?我仔细琢磨了一下,发现讨厌泰迪犬的人,往往不是空穴来风,里.............
  • 回答
    泰勒斯威夫特,这位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庞大粉丝群体的音乐巨星,同样也引发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反感。这种厌恶感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由她个人特质、事业发展轨迹以及公众形象等多方面因素交织而成。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表面的音乐光环,看看那些让一些人选择远离甚至讨厌她的“幕后故事”。首先,她的音乐风格与受.............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也折射出这些互联网巨头在中国发展过程中,用户对其认知和情感的变化。要说清楚为什么出现这种“风水轮流转”的讨厌感,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聊,还得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大家切身感受到的东西。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为什么“之前很多人讨厌腾讯”:腾讯一开始的起家,主要靠的是QQ。这玩意儿.............
  • 回答
    孔子和儒家思想,在中国乃至东亚文化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尽管其影响深远,对孔子和儒家抱有批判甚至讨厌态度的人也一直存在,并且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群体中都有其具体的表现。要理解这种“讨厌”,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它并非单一的原因可以解释,而是历史、政治、文化、社会变迁以及思想本身的复杂性.............
  • 回答
    人们对儒家思想的看法,就好比看待一个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古老建筑。有人赞叹它的宏伟与智慧,将其视为民族精神的基石;也有人对其结构的某些部分感到不满,认为它束缚了现代的生命力。这种“讨厌”,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其中既有历史的沉淀,也有现实的挑战。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儒家思想中那套森.............
  • 回答
    这件事说起来,可不是三言两语能道尽的。很多女人,尤其是新婚不久的,仿佛一下子就掉进了一个名为“婆婆”的漩涡里,怎么挣扎都觉得在往下沉,心里那股子怨气和烦躁,就像打不开的结,死死地缠着。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次的原因,不是简单的“女人就是矫情”能概括的。首先,生活习惯和观念的巨大差异是绕不开的一道坎。婆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触及“精罗”(泛指对罗马帝国及其遗产有强烈认同和喜爱的人群)的复杂情绪。要说精罗“更讨厌”威尼斯而非奥斯曼,可能有些绝对,但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威尼斯在某些精罗心中能激起更强烈的负面情绪,甚至比灭亡了西罗马的奥斯曼更甚。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精罗”的情感基础。他们爱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