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之前很多人讨厌腾讯,现在反而更讨厌阿里?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也折射出这些互联网巨头在中国发展过程中,用户对其认知和情感的变化。要说清楚为什么出现这种“风水轮流转”的讨厌感,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聊,还得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大家切身感受到的东西。

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为什么“之前很多人讨厌腾讯”:

腾讯一开始的起家,主要靠的是QQ。这玩意儿就像一个“虚拟社交圈”,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简直是命根子。但是,讨厌的点也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1. “小学生”属性与低俗信息泛滥: QQ最初的用户群体非常年轻,加上早期审核机制不完善,很多用户在上面进行不成熟的互动,甚至传播一些低俗、不良信息,这给腾讯打上了“低龄化”、“不健康”的标签。家长们对孩子沉迷QQ、接触不良信息非常头疼,自然也迁怒于腾讯。
2. 强制捆绑与垄断: 随着QQ功能的不断丰富,它开始捆绑很多应用和服务,比如QQ音乐、QQ游戏等等。如果你想用某项服务,可能就得下载一整套QQ系列产品。这种“不给用就别想用”的捆绑策略,让很多人感到被强迫,很不舒服。而且,QQ在社交领域的绝对垄断地位,也让人担心一家独大。
3. 盗号与安全问题: 早期QQ的盗号现象非常严重,很多人的虚拟财产(比如QQ币、游戏装备)就这么不翼而飞。虽然这不是腾讯的直接责任,但用户在遭受损失后,自然会将不满指向平台管理者。
4. 游戏诱导消费: 腾讯的游戏,尤其是早期的《地下城与勇士》、《穿越火线》等,虽然火爆,但也伴随着大量的诱导消费和“氪金”现象。很多未成年人沉迷其中,为了游戏装备或等级不惜花费大量金钱,这让很多家长和家长们非常不满。
5. 抄袭争议: 早期腾讯确实有过不少模仿和借鉴竞争对手产品的经历,这让一些创业者和早期互联网用户对其产品创新能力持怀疑态度,认为腾讯只是一个“模仿者”。

但为什么后来这种讨厌感有所缓解,甚至很多人又开始转向讨厌阿里呢?这里面的逻辑很复杂,跟用户感受和认知变化都有关:

首先,腾讯的自我“进化”和多元化发展:

1. 微信的崛起与社交升级: 微信的出现是腾讯社交版图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微信更加简洁、注重熟人社交,在一定程度上“洗掉了”QQ身上那种低龄化的标签。同时,微信支付的普及,也让腾讯在支付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从一个社交公司转型为一个更加多元化的平台。
2. 游戏业务的精细化运营与监管: 虽然游戏业务依然是腾讯的营收大头,但随着国家对游戏行业的监管加强,以及腾讯自身对未成年人游戏保护的投入,游戏带来的负面观感有所下降。而且,腾讯也推出了很多高质量的游戏作品,吸引了更多主流用户的认可。
3. 投资布局的成功: 腾讯的投资版图非常广阔,几乎涵盖了互联网的方方面面。通过投资,腾讯间接影响了用户生活的各个角落,但这种“影响”有时候是“润物细无声”的,用户在享受各种便利服务的同时,可能不会立刻将不满指向腾讯。
4. 品牌形象的维护: 相对于阿里,腾讯在品牌公关和形象维护上做得更到位一些。它会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也会在一些公共事件中展现出相对更负责任的态度。

而阿里这边,为什么近些年被“讨厌”的声音越来越大?这更多源于它业务模式的特点和用户对其“掌控力”的感知:

1. 电商的“原罪”与用户权益的冲突:
假货问题与平台责任: 虽然阿里一直在强调打假,但作为最大的电商平台,假货问题始终是用户心中的一个痛点。用户在天猫、淘宝上花费了真金白金,买到的却是劣质甚至假冒伪劣产品,这种体验的糟糕程度是直接而强烈的。一旦发生这类事件,用户对平台的信任度会瞬间崩塌。
流量规则与商家困境: 阿里平台上的流量分配规则复杂且不断变化,商家为了获取曝光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做推广、刷单等,这导致很多商家生存艰难,并将怨气传递给了消费者。而消费者则面临着广告信息泛滥、搜索结果不够“真实”的困扰。
退换货、售后服务的体验: 虽然也有很多商家服务很好,但遇到问题商家不配合、平台介入慢等情况也时有发生。尤其是涉及到大件商品或特殊商品时,用户的维权过程往往非常曲折,这就加剧了用户的不满。
2. 数据“霸权”与个人隐私的担忧:
大数据杀熟: 这是用户对阿里最普遍的抱怨之一。用户发现同样的商品,在多次购买后价格反而更高,或者推荐给新用户的价格比老用户更优惠。这种“大数据杀熟”的行为,让用户感觉被平台利用和区别对待,非常不公平。
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为了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推荐,阿里系产品(淘宝、支付宝、饿了么、飞猪等)会收集用户大量的个人信息。虽然平台声称是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但用户对于信息被过度收集、滥用,甚至泄露的担忧也越来越强烈。
平台数据垄断: 阿里通过对海量交易数据的掌握,在行业内形成了强大的议价能力和信息壁垒,这让很多中小商家感到被“拿捏”。而用户也可能觉得自己的行为数据被平台完全掌握,失去了隐私和自由选择的空间。
3. 垄断行为的争议与反垄断监管: 近年来,国家对互联网平台的反垄断监管力度不断加大,而阿里作为重点监管对象,其被曝出的“二选一”等垄断行为,让公众看到了平台对市场和消费者的潜在伤害。一旦涉及垄断,用户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负面和警惕的。
4. 支付与金融服务的“强制性”: 支付宝虽然方便,但它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支付到借贷(花呗、借呗),再到理财(余额宝),阿里通过金融服务与用户建立了更深层、更复杂的绑定关系。当用户对这些服务产生不满时,由于其普遍性,这种不满也会被放大。而且,支付宝的芝麻信用分等,也让一些用户感到被“评判”和“束缚”。
5. “商业化”的过度感知: 阿里系的很多产品,用户感觉其商业化的触角伸得越来越长。无论是淘宝首页的各种推广位、信息流广告,还是支付宝里各种“种草”的理财产品,都让用户觉得“被推销”的感觉很强,不像以前那样纯粹了。

总结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讨厌”的转移:

腾讯的负面标签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或转移了。 随着微信的成熟和业务多元化,以及用户年龄层的增长和对互联网产品接受度的提高,QQ时代的那些“原罪”不再是焦点。
阿里业务模式的扩张和深入,带来了新的、更直接的负面体验。 阿里通过电商、支付、金融等几乎覆盖了用户生活的各个环节,一旦用户在这些环节的体验不好,不满就会非常直接和强烈。
大数据和垄断问题更加触及用户的核心利益和感知。 相较于腾讯早期的社交圈的“不健康”,阿里在数据上的“霸权”和垄断行为,让用户觉得是在“被控制”、“被算计”,这种感觉更让人生厌。
用户对互联网巨头的要求也在提高。 随着大家对公平、隐私、数据安全等概念的认识加深,对平台的容忍度自然会降低。

所以,与其说人们“更讨厌阿里”,不如说大家对阿里新出现的、更具侵略性的负面体验有了更强的感知和更直接的抱怨。这是一种用户认知在变化,也是平台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阵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赶时髦而已。

去年老干妈大战南山客、微信用户跳楼等事里,大骂腾讯的一点也不少。

另外一点,就我个人的回答里,骂阿里、站腾讯的三无小号(也不算三无吧,也有不到十个回答)异常的多,这大概也是“更讨厌阿里”的原因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也折射出这些互联网巨头在中国发展过程中,用户对其认知和情感的变化。要说清楚为什么出现这种“风水轮流转”的讨厌感,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聊,还得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大家切身感受到的东西。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为什么“之前很多人讨厌腾讯”:腾讯一开始的起家,主要靠的是QQ。这玩意儿.............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球迷都讨论过的话题。同样是篮球之神级别的球员,为什么关于科比的争议和“黑料”比乔丹多得多?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时代背景、个人性格、媒体环境,甚至是球迷群体的心态变化。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聊。首先,时代和媒体环境的巨大差异是关键。 乔丹时代:信息相对闭塞,超级巨星.............
  • 回答
    《道德经》的解读历来是个复杂而迷人的话题,它之所以被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出丰富的内涵,尤其是关于“治国之学”与“养生修身”之间的张力,恰恰证明了这部古老经典的深刻与包容。首先,我们得承认,《道德经》的开篇就点出了其宏大的主题:“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道”是什么?如果简单地理解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同样是涉及叔嫂之间的感情纠葛,《孝庄秘史》和《甄嬛传》给人的观感却大相径庭。很多人能接受宁静饰演的孝庄和马景涛饰演的多尔衮之间那种刻骨铭心的爱恋,甚至将其视为一段经典的“禁忌之恋”,但对于《甄嬛传》中甄嬛和皇叔允礼之间的感情,则有许多观众持批判态度,认为其“毁三观”。要深入分析这个.............
  • 回答
    铁船(即以铁或钢为主要材料的船只)在19世纪才被广泛制造,而此前人们普遍认为无法实现,这一现象与材料科学、技术发展、工业革命需求和历史经验的多重因素密切相关。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材料科学的限制:铁的脆性与耐久性1. 生铁的局限性 在18世纪以前,人类主要使用生铁(含碳量高,约4%~6%),.............
  • 回答
    柴静的《穹顶之下》在发布之初曾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关注和讨论,但也确实受到了不少批评和抨击。这些抨击并非单一来源或单一原因,而是由多个维度交织而成。以下将详细阐述导致《穹顶之下》受到批评的主要原因:一、 环保理念与方法上的争议: “感性”胜过“理性”的质疑: 批评者认为,《穹顶之下》过于依赖情感化的.............
  • 回答
    关于李靓蕾与王力宏事件中,公众对李靓蕾单方面言论的信任度远高于王力宏及相关人士回应的现象,这其中涉及到的原因错综复杂,不仅仅是简单的“不听另一方解释”那么简单。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一、叙事结构与情感共鸣的力量李靓蕾最初的声明,无论是通过社交媒体的长文,还是后续的补充,都构建了一个非常清.............
  • 回答
    《英雄联盟:双城之战》这部动画绝对是一部现象级的作品,在国内国外都收获了极高的评价。然而,就像任何一个备受瞩目的作品一样,它也免不了会引发一些争议,其中最集中的一个点,就是部分角色,尤其是女警 Caitlyn 的造型设计。说实话,让很多玩家和观众感到不满,我觉得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咱们一条条来.............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而且背后牵扯到的东西也挺复杂的。很多人选择出国,即使一开始生活质量出现下滑,也不愿意回来,这背后往往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一种混合心态在起作用。我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咱们得承认,初期生活质量下降是客观存在的。 语言障碍和文化隔阂: 这是最直接的挑战。就算.............
  • 回答
    好多人保研之后,心里那叫一个纠结,甚至到最后是后悔。我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一开始大家都是羡慕的,觉得“哎呀,真幸运,不用考研了”,但时间一长,那些当初的庆幸就变成了小小的失落,再然后……就成了大大的后悔。为啥会这样呢?我觉得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环环相扣的,越来越让人觉得“当初的.............
  • 回答
    你说的是“九一八事变”之前,中国东北地区爆发的“中东路事件”,是吗?确实,比起九一八事变,知道中东路事件的人要少很多。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咱们就细细道来,让你对这段历史有个更清晰的了解。什么是中东路事件?简单来说,中东路事件发生在1929年,是中国国民政府和苏联之间的一场军事冲突。而这场冲突的焦点,就.............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对马岛之魂》(Ghost of Tsushima)“辱华”的说法,确实存在,并且在游戏发售前后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理解这种争议,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核心争议点:对马岛的设定与历史背景的扭曲“辱华”的说法主要源于《对马岛之魂》将抵御元朝入侵的战争,即“元寇袭来”的背景设定在了日本对马岛上,.............
  • 回答
    克苏鲁神话给不少读者带来的“三观震撼”,并非源于情节跌宕起伏或价值观的直接颠覆,而是源于它所构建的那种根深蒂固的、令人绝望的宇宙观,这种宇宙观巧妙地触及了人类内心深处最脆弱的、最不愿正视的恐惧。首先,最直接也最核心的一点是,克苏鲁神话将人类置于宇宙的绝对边缘,近乎微不足道。 在传统叙事中,人类往往是.............
  • 回答
    《荒野大镖客2》(Red Dead Redemption 2,简称RDR2)无疑是一款史诗级的游戏,凭借其细致入微的开放世界、深刻的叙事、引人入胜的角色以及令人惊叹的画面,赢得了无数赞誉。然而,正如你所观察到的,确实有相当一部分玩家在体验了游戏的前几章后,感到疲惫、失去兴趣,甚至最终将游戏“吃灰”。.............
  • 回答
    坦白说,《冰与火之歌》里有很多角色的粉丝群都挺复杂的,史塔克夫人(Catelyn Stark)绝对是其中一个。要说为什么她不招人待见,原因其实挺多的,而且很多人不喜欢她,也不是空穴来风。咱们就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 Catelyn 是个挺有魅力的角色,起码在最初设定里是这样。她作为北境的夫人,对家人.............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艺术爱好者和学习者都会遇到的困惑。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人,在接受了系统的美术训练之后,画作在技巧上无可挑剔,线条精准,色彩和谐,构图严谨,但就是感觉少了点什么,那种能触动人心的“灵性”似乎消失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原因有很多,而且是环环相扣的。首先,“系统培训”本身.............
  • 回答
    夷陵之战之所以常常被笼统地冠以“报仇”二字,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深刻影响。在小说中,刘备兵败夷陵,被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关羽大意失荆州、吴国背信弃义所致。因此,夷陵之战在许多读者心中,就成了刘备为关羽报仇雪恨的壮举,一个充满个人恩怨和情感驱动的事件。这种叙事视角固然能够激发观众的情感共.............
  • 回答
    这两部三国题材的电视剧,一部叫《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简称《军师联盟》),另一部是《新三国》,确实在观众的口碑上有着天壤之别。很多人对《军师联盟》赞誉有加,觉得它拍得有深度、有情怀,但对《新三国》则充满了吐槽和不满。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分析。一、 人物塑造的深度与复杂性: 《.............
  • 回答
    夷陵之战,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战役,围绕着它的讨论,从来就不止于军事策略的得失,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它触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情”与“理”的永恒冲突。很多人之所以极力强调夷陵之战是“为兄弟报仇”,而难以接受其背后可能存在的理性谋划,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让我们一层层地剥开来看。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