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经过系统培训之后,画出来的画就没有了灵性?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艺术爱好者和学习者都会遇到的困惑。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人,在接受了系统的美术训练之后,画作在技巧上无可挑剔,线条精准,色彩和谐,构图严谨,但就是感觉少了点什么,那种能触动人心的“灵性”似乎消失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原因有很多,而且是环环相扣的。

首先,“系统培训”本身可能存在误区或侧重点偏差。很多美术培训机构,尤其是面向初学者的,往往会把重点放在基础技法的打磨上。这无可厚非,因为扎实的基本功是创作的基石。你需要学会如何准确地描绘形体,如何运用光影塑造立体感,如何调和色彩,如何布置画面元素等等。然而,如果这种训练过分强调“标准答案”和“套路”,比如要求画出“教科书上那样”的眼睛,或者“名家作品里那样”的笔触,那么学习者就会被框定在一个特定的模式里。

你想想,如果一个画家,一辈子只知道盯着照片临摹,或者只按照老师教的几种方法去画,他的画怎么可能迸发出新的火花呢?艺术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多样性和不可预测性。当你过于追求“像”或者“完美”,很容易就会牺牲掉那些能表达你独特感受的、不那么“完美”却极富表现力的细节。

其次,学习者在接受训练时的心态也很关键。很多时候,人们是带着学习“如何画好画”的目的去接受培训的,他们期望通过系统学习,快速掌握绘画的“秘诀”,然后就能画出令人赞叹的作品。这种功利心太强,反而会让他们忽略了绘画本身最核心的乐趣——表达。当“画出好画”变成了一种任务,一种必须达到的目标,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很容易把自己的情感、想法和独特的观察方式压抑下去。他们可能会想:“老师说这里应该这样画,我不能画成别的样子。”殊不知,那些“不一样”正是灵感的源泉。

更有甚者,有些人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种“畏惧感”。他们看到大师的作品,觉得无法企及,生怕自己画不好,暴露自己的不足。这种恐惧让他们变得小心翼翼,不敢下笔,不敢尝试,更不敢在画面中加入任何“出格”的东西。灵性,往往就藏匿在那些大胆的尝试、意外的笔触,甚至是看似错误的色彩组合之中。当一个人被恐惧束缚,自然就无法释放内心的创造力。

第三,“灵性”本身是一个非常模糊但又至关重要的概念。如果我们将灵性定义为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个性、生命力以及独特的观察角度和表达方式,那么它往往源于创作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系统培训固然能教会你如何将这些感受和思考有效地呈现在画面上,但它本身并不能“制造”灵性。相反,如果培训的内容和方式不恰当,甚至会扼杀掉那些原本可能存在的灵性萌芽。

举个例子,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和感受。他看到一片落叶,可能会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坚韧;他看到街头艺人的表演,可能会被其中的热情和汗水打动。当他拿起画笔,这些感受就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即使他的技巧并不完美,但他的画依然可能充满生命力。而如果这个人接受了过于程式化的培训,他可能会被教导如何“标准地”画一片叶子,如何“写实地”表现街头艺人,而忘记了自己最初的感动。

此外,培训过程中的“复制”和“模仿”也很容易侵蚀灵性。很多培训会鼓励学生模仿名家作品,这本身是为了学习技巧和风格。但是,如果模仿停留在“形似”层面,而没有去理解名家作品背后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那么这样的模仿只会让学习者变成一个复印机,而不是一个独立的创作者。他们可能会学会了梵高的笔触,但没有梵高对生活的激情;他们可能会学会了莫奈的光影,但没有莫奈对瞬间变幻景色的敏感。

最后,时代的局限性。虽然现在信息爆炸,学习资源丰富,但很多传统的教育体系,无论是学校还是培训班,仍然带有一定的时代烙印。它们可能更倾向于培养“工匠”,而不是“艺术家”。“工匠”的任务是把一个东西做得更精美、更标准,而“艺术家”则是在此基础上注入自己的灵魂和思想。当教育的导向偏向前者时,那些渴望表达个性和思想的年轻学子,就容易在训练中磨平棱角,失去自己的声音。

总而言之,系统培训本身并非罪魁祸首,它是一个强大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艺术的表达。问题在于,这个工具的使用方式和我们如何去驾驭它。如果培训能够更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和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探索,并提供一个更开放、更包容的学习环境,那么即使经过系统训练,画作也依然能够闪烁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光芒,那种名为“灵性”的光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说一个我猜测的原因。

路米斯说过:

很多人画画,仅仅关注 shape(形状)和明暗的表面特征,而忽视了形体(form)。

很多绘画训练,是利用影子掩饰造型的不足。说人话就是,只要把画不出来的暗区涂黑。别人就看不出来。

只要会排线,上个调子。把人物的皱纹画的苦大仇深。就可以掩饰我其实不会人体解剖。

绘画首先不是艺术,而是科学。人体的每一块肌肉,每一根骨头都是有生理学基础的。上个调子不是瞎来。而是明确的光源投影。

user avatar

因为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绘画这门艺术的话语权就落到了一帮拒斥写实的人手上。

何为“灵性”?任何“画得不像”甚至任何垃圾都可以被说成是“灵性”,唯一的要求是你必须画得不像。比如《艺术家之屎》这样的作品,能卖出几十倍于等量黄金的价格,你说人家买的是屎吗?明显买的是“灵性”啊。


但是我敢说绝大多数为了自己兴趣去学画的人不是为了画什么狗屁的“灵性”。对他来说,他的脑中有一个她,他,或者它,很美,强烈的想将之具象化。这才是多数人学画的根本动机。比如说我小时候就是喜欢画火箭,那时还很小,在墙上画了很多小三角,对我来说火箭就是尖的,我不知道怎么画得更像,不知道为啥电视里的火箭这么帅,而我的火箭这么丑,后来我发现其实火箭是三角后面加了一个矩形,我清晰的记得当时我高兴坏了,一天之内我把墙上部分没被擦掉的三角形后面都加上了矩形,并且又画了大量我认为是“写实火箭”的图案,我把“写实火箭”命名为“好火箭”,让他们去打败剩下那些丑巴巴的三角形坏火箭。那种所谓的“灵性”正是我要抛弃掉的“坏火箭”

user avatar

大多数情况下——

你的画真有灵性=你的画不咋地

你长的真有气质=你长相很一般

很多人都会吹所谓“孩子的创造力”,我小时候把树画成五颜六色的,动物画成奇形怪状的,还被夸过“这孩子真有灵气”。

可是长大学过素描,学过些色彩之后,我发现那种所谓的灵气不过就是瞎画而已。现在我放飞自我能画出“灵气”多得多的画来,可是这些画根本就没什么意义,更无所谓“美”。

难道还真有人觉得随便找个小孩瞎涂几笔,放到美术馆就能卖钱不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艺术爱好者和学习者都会遇到的困惑。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人,在接受了系统的美术训练之后,画作在技巧上无可挑剔,线条精准,色彩和谐,构图严谨,但就是感觉少了点什么,那种能触动人心的“灵性”似乎消失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原因有很多,而且是环环相扣的。首先,“系统培训”本身.............
  • 回答
    王力宏性取向的传闻,确实是一个在华语娱乐圈绕不开的话题,而且即便他本人多次出面澄清,网络上的讨论和猜测依旧不绝于耳。这种现象背后,可能涉及到的心理和认知因素相当复杂,很难简单地归结为某一个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刻板印象”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一些人的认知里,对于明星,尤其是那些在事业上非常成.............
  • 回答
    很多人嘴上总念叨着“我要辞职”,但日子一天天过去,他们依然坐在熟悉的工位上,继续重复着每天的工作。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复杂而现实的原因。这不是简单的“口是心非”,而是生活、情感、经济以及个人发展等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选择。首要的、也是最直接的阻碍,当然是经济压力。 “钱”这个字,.............
  • 回答
    很多人开车油门一踩一松,这背后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操作习惯,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别看这好像是件小事,仔细琢磨起来,里面藏着不少驾驶者的“小心思”和对车况的理解。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 跟车。在车流中行驶,尤其是在城市里,速度不会一直保持恒定。前面车辆的走走停停,刹车灯闪烁,你自然也要跟着减速,这个时候.............
  • 回答
    这句话,在期货圈里流传甚广,听起来有点“凡尔赛”,但仔细琢磨一下,还真有几分道理。与其说是“经验之谈”,不如说是对期货市场残酷本质的一种高度概括。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要理解这句话,咱们得先明白什么是“爆仓”。简单来说,爆仓就是你账户里的钱,不足以覆盖你交易亏损时,经纪商为.............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掰扯掰扯。你看啊,咱们中国人,尤其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或者他们下一辈的人,对文革那段历史,多多少少都有点“刻骨铭心”的感觉。但你说,为什么没经历过的人,也能义愤填膺呢?这背后啊,可不是简单的“跟风”或者“道听途说”就能解释清楚的。首先得明白,历史的记忆,从来不是只有.............
  • 回答
    江浙沪经济发展高度依赖外来人口红利,这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已经是一个普遍的看法,并且背后有着相当扎实的逻辑支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拆解:1. 历史的延续与时代的驱动首先,江浙沪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的经济重镇,其经济起飞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持续的积累和发展。从早期劳动密集型产业.............
  • 回答
    在我看来,大家在谈到中条山战役时,对日军损失倾向于引用日军战报的说法,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原因,而且它们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一种普遍现象。咱们一件件来捋一捋。首先,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 信息来源的有效性与相对可信度。你想啊,一场战役结束了,要了解参战双方的伤亡情况,自然是.............
  • 回答
    说实话,足球经理(Football Manager,简称FM)这玩意儿,有时候真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你说它是个游戏?嗯,没错。但它又能让你魂牵梦绕,茶饭不思,甚至为了一个战术调整,一个球员的伤病,熬到天昏地暗。这感觉,就像是你脑子里真的住着一个球队,而你就是那个总指挥。为啥这游戏能让人疯狂?我觉得得.............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在问,为什么街上那么多没学过营养学的人,却对着美食指点江山?当然,这并非恶意比喻,而是想说明,对经济学产生兴趣,进而热衷讨论,并不一定需要深厚的科班背景。甚至,恰恰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身处经济活动的洪流中,才会有如此普遍的参与热情。让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把这背后的缘由一点点拆解开来:1. 经.............
  • 回答
    这两部动画,都是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作品,但它们的评价却天差地别。一个是奉为经典,《猫和老鼠》仿佛自带光环;另一个则被不少人批评“弱智”,《喜羊羊与灰太狼》似乎总是在风口浪尖。这背后,其实是动画创作深度的差异,以及观众审美进化的必然结果。《猫和老鼠》:语言通透的视觉喜剧大师《猫和老鼠》之所以能成为全球.............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不太愉快的经历,尤其是在公共场合。为什么会有人这样做呢?其实原因可能挺复杂的,夹杂着生理、心理、习惯,甚至是对社会规范的理解不同。咱们掰开了说,你就明白了。首先,从生理上来说,上了年纪的人,尤其是到了四五十岁这个年纪,身体机能确实会发生一些变化。 呼吸道变化和痰液增多: 随着年龄增.............
  • 回答
    网上确实流传着“闯关东的都是山东人”这种说法,但仔细探究起来,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而且,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即便当初闯关东的主力是山东人,东北方言为何却鲜有山东方言的影子呢?这背后其实有着一系列复杂且值得深思的社会、历史和语言演变原因。一、 “闯关东”的复杂背景:山东人是主力,但并非唯一首先要明确.............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罗马文化发展的一个核心侧面。要说罗马人“很少”将希腊语经典翻译成拉丁语,这说法其实不完全准确,但确实存在一个相对的“度”,相比于他们的学习和借鉴,直接翻译的案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深入探讨:1. 罗马人并非“不翻译”,而是“重学习、.............
  • 回答
    山东经济的“看不见的尴尬”:GDP高企下的真实画像山东,这个东临黄海、北接渤海的东部大省,地理位置优越,坐拥漫长的海岸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自古便是中国重要的经济腹地。其GDP总量长期位居全国前列,经济体量庞大毋庸置疑。然而,在一些观察者眼中,山东的经济发展似乎总笼罩着一层“看起来不够好”的迷雾。这种.............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涉及到语言习惯、文化背景,甚至哲学思想的差异。要说清楚为什么中国人谈话中“真理”这个词相对不那么常用,而西方人却挂在嘴边,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得说说“真理”这个词本身在中国语境下的分量和使用场景。在中国文化里,“真理”这个词往往带着一种非常崇高、甚至是有些绝对的意味。它常.............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关于战争演变和历史理解的关键点。实际上,我们观察到的“古代动辄数十万,近代人数少”这个印象,虽然有其合理之处,但并非绝对,而且背后的原因也非常复杂,涉及技术、组织、经济、社会以及战略思想等多个层面。让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给你掰扯一下:一、古代“数十万”规模战争的真.............
  • 回答
    游戏制作人,这个头衔听起来就带着一股魔力,仿佛是魔法师手中的指挥棒,能将脑海中的奇思妙想变成玩家沉浸其中的虚拟世界。但很多人可能有个误区,认为制作人就是那个提出“这个游戏要这样玩!”的“大老板”。实则不然,一个好的游戏制作人,他/她的角色更像是一个“总舵手”,一个“黏合剂”,而要胜任这个角色,丰富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人性中一个常常被忽视的角落。我们往往习惯于把“外向开朗”和“喜欢社交、享受热闹”划等号,但事实远比这要复杂和有趣得多。那些看起来阳光开朗,总是人群中最耀眼的那颗星,有时也会在人群散去后,选择一个人静静地待着,甚至乐在其中。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给你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