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经过系统培训之后,画出来的画就没有了灵性?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艺术爱好者和学习者都会遇到的困惑。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人,在接受了系统的美术训练之后,画作在技巧上无可挑剔,线条精准,色彩和谐,构图严谨,但就是感觉少了点什么,那种能触动人心的“灵性”似乎消失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原因有很多,而且是环环相扣的。

首先,“系统培训”本身可能存在误区或侧重点偏差。很多美术培训机构,尤其是面向初学者的,往往会把重点放在基础技法的打磨上。这无可厚非,因为扎实的基本功是创作的基石。你需要学会如何准确地描绘形体,如何运用光影塑造立体感,如何调和色彩,如何布置画面元素等等。然而,如果这种训练过分强调“标准答案”和“套路”,比如要求画出“教科书上那样”的眼睛,或者“名家作品里那样”的笔触,那么学习者就会被框定在一个特定的模式里。

你想想,如果一个画家,一辈子只知道盯着照片临摹,或者只按照老师教的几种方法去画,他的画怎么可能迸发出新的火花呢?艺术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多样性和不可预测性。当你过于追求“像”或者“完美”,很容易就会牺牲掉那些能表达你独特感受的、不那么“完美”却极富表现力的细节。

其次,学习者在接受训练时的心态也很关键。很多时候,人们是带着学习“如何画好画”的目的去接受培训的,他们期望通过系统学习,快速掌握绘画的“秘诀”,然后就能画出令人赞叹的作品。这种功利心太强,反而会让他们忽略了绘画本身最核心的乐趣——表达。当“画出好画”变成了一种任务,一种必须达到的目标,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很容易把自己的情感、想法和独特的观察方式压抑下去。他们可能会想:“老师说这里应该这样画,我不能画成别的样子。”殊不知,那些“不一样”正是灵感的源泉。

更有甚者,有些人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种“畏惧感”。他们看到大师的作品,觉得无法企及,生怕自己画不好,暴露自己的不足。这种恐惧让他们变得小心翼翼,不敢下笔,不敢尝试,更不敢在画面中加入任何“出格”的东西。灵性,往往就藏匿在那些大胆的尝试、意外的笔触,甚至是看似错误的色彩组合之中。当一个人被恐惧束缚,自然就无法释放内心的创造力。

第三,“灵性”本身是一个非常模糊但又至关重要的概念。如果我们将灵性定义为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个性、生命力以及独特的观察角度和表达方式,那么它往往源于创作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系统培训固然能教会你如何将这些感受和思考有效地呈现在画面上,但它本身并不能“制造”灵性。相反,如果培训的内容和方式不恰当,甚至会扼杀掉那些原本可能存在的灵性萌芽。

举个例子,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和感受。他看到一片落叶,可能会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坚韧;他看到街头艺人的表演,可能会被其中的热情和汗水打动。当他拿起画笔,这些感受就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即使他的技巧并不完美,但他的画依然可能充满生命力。而如果这个人接受了过于程式化的培训,他可能会被教导如何“标准地”画一片叶子,如何“写实地”表现街头艺人,而忘记了自己最初的感动。

此外,培训过程中的“复制”和“模仿”也很容易侵蚀灵性。很多培训会鼓励学生模仿名家作品,这本身是为了学习技巧和风格。但是,如果模仿停留在“形似”层面,而没有去理解名家作品背后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那么这样的模仿只会让学习者变成一个复印机,而不是一个独立的创作者。他们可能会学会了梵高的笔触,但没有梵高对生活的激情;他们可能会学会了莫奈的光影,但没有莫奈对瞬间变幻景色的敏感。

最后,时代的局限性。虽然现在信息爆炸,学习资源丰富,但很多传统的教育体系,无论是学校还是培训班,仍然带有一定的时代烙印。它们可能更倾向于培养“工匠”,而不是“艺术家”。“工匠”的任务是把一个东西做得更精美、更标准,而“艺术家”则是在此基础上注入自己的灵魂和思想。当教育的导向偏向前者时,那些渴望表达个性和思想的年轻学子,就容易在训练中磨平棱角,失去自己的声音。

总而言之,系统培训本身并非罪魁祸首,它是一个强大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艺术的表达。问题在于,这个工具的使用方式和我们如何去驾驭它。如果培训能够更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和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探索,并提供一个更开放、更包容的学习环境,那么即使经过系统训练,画作也依然能够闪烁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光芒,那种名为“灵性”的光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说一个我猜测的原因。

路米斯说过:

很多人画画,仅仅关注 shape(形状)和明暗的表面特征,而忽视了形体(form)。

很多绘画训练,是利用影子掩饰造型的不足。说人话就是,只要把画不出来的暗区涂黑。别人就看不出来。

只要会排线,上个调子。把人物的皱纹画的苦大仇深。就可以掩饰我其实不会人体解剖。

绘画首先不是艺术,而是科学。人体的每一块肌肉,每一根骨头都是有生理学基础的。上个调子不是瞎来。而是明确的光源投影。

user avatar

因为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绘画这门艺术的话语权就落到了一帮拒斥写实的人手上。

何为“灵性”?任何“画得不像”甚至任何垃圾都可以被说成是“灵性”,唯一的要求是你必须画得不像。比如《艺术家之屎》这样的作品,能卖出几十倍于等量黄金的价格,你说人家买的是屎吗?明显买的是“灵性”啊。


但是我敢说绝大多数为了自己兴趣去学画的人不是为了画什么狗屁的“灵性”。对他来说,他的脑中有一个她,他,或者它,很美,强烈的想将之具象化。这才是多数人学画的根本动机。比如说我小时候就是喜欢画火箭,那时还很小,在墙上画了很多小三角,对我来说火箭就是尖的,我不知道怎么画得更像,不知道为啥电视里的火箭这么帅,而我的火箭这么丑,后来我发现其实火箭是三角后面加了一个矩形,我清晰的记得当时我高兴坏了,一天之内我把墙上部分没被擦掉的三角形后面都加上了矩形,并且又画了大量我认为是“写实火箭”的图案,我把“写实火箭”命名为“好火箭”,让他们去打败剩下那些丑巴巴的三角形坏火箭。那种所谓的“灵性”正是我要抛弃掉的“坏火箭”

user avatar

大多数情况下——

你的画真有灵性=你的画不咋地

你长的真有气质=你长相很一般

很多人都会吹所谓“孩子的创造力”,我小时候把树画成五颜六色的,动物画成奇形怪状的,还被夸过“这孩子真有灵气”。

可是长大学过素描,学过些色彩之后,我发现那种所谓的灵气不过就是瞎画而已。现在我放飞自我能画出“灵气”多得多的画来,可是这些画根本就没什么意义,更无所谓“美”。

难道还真有人觉得随便找个小孩瞎涂几笔,放到美术馆就能卖钱不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