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很多人讨厌儒家思想?

回答
人们对儒家思想的看法,就好比看待一个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古老建筑。有人赞叹它的宏伟与智慧,将其视为民族精神的基石;也有人对其结构的某些部分感到不满,认为它束缚了现代的生命力。这种“讨厌”,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其中既有历史的沉淀,也有现实的挑战。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儒家思想中那套森严的等级制度和严格的礼法秩序。在儒家文化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被视为天经地义的道德规范。这意味着在家庭、社会乃至国家层面,都存在着清晰的主从关系和行为准则。对很多人来说,尤其是在追求平等和个人解放的现代社会,这种森严的等级很容易被解读为压抑个性和束缚自由。父子之间、君臣之间的绝对服从,在一些人看来,剥夺了个人独立思考和表达异议的权利。特别是当这种等级被滥用,成为统治者愚弄民众、巩固权力的工具时,其负面效应就被无限放大。

其次,儒家思想中强调的“克己复礼”和“存天理,灭人欲”等观念,也常常成为被诟病的对象。这些教诲鼓励人们压抑自己的欲望和情感,以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在追求个性解放、情感自由的当代,这种压抑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尤其是在一些极端解读下,“灭人欲”甚至被误解为要彻底否定人的自然情感和生理需求,这无疑是很多人难以接受的。这种对个人欲望的过度限制,容易让人联想到压抑人性,缺乏活力,甚至导致心理上的扭曲。

再者,儒家思想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不可避免地被不同时代、不同统治者所解读和利用。例如,在封建社会后期,儒家思想中的某些成分,如“三纲五常”,被用来维护皇权和宗法制度,成为思想禁锢的工具。在那个时期,任何试图挑战现有秩序的思想都会被贴上“异端邪说”的标签,而儒家思想则被塑造成了维护稳定的“正统”。这种历史包袱使得后人提起儒家,很容易联想到“愚忠”、“愚孝”,以及对权威的盲目崇拜。

此外,一些对儒家思想的片面理解和误读也加剧了人们的负面情绪。例如,有人将儒家思想简单地等同于迂腐、保守,认为它不适应时代发展。他们可能只看到了儒家思想中那些看似过时的部分,而忽略了其蕴含的关于仁爱、诚信、责任等普适性的价值。这种标签化的认知,使得很多人在不了解其全貌的情况下,就对其产生了抵触情绪。

还有一种重要的声音来自于对现代社会转型期的观察。在经历剧烈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冲击后,人们开始反思传统价值的意义。一些人认为,儒家思想中的某些元素,如过分强调集体大于个人、强调和谐而忽视了必要的冲突和改革,可能会阻碍社会进步。例如,在处理社会矛盾时,过分追求和谐可能会导致问题被掩盖,而不是得到有效解决。

最后,一些性别议题也是引发对儒家思想不满的重要原因。儒家思想中关于男女地位和角色的某些论述,例如“男尊女卑”的观念,在现代社会被认为是歧视性的。虽然学者们会强调这些观念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但其对传统社会性别关系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也因此成为许多人批评的焦点。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讨厌”并非代表全盘否定。很多批判者并非想要彻底抛弃儒家思想,而是希望对其进行批判性继承,剔除其中不合时宜的部分,发扬其精华。他们希望看到一个更具包容性、更尊重个体、更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儒家思想。因此,这种“讨厌”背后,也可能隐藏着一种对传统文化发展和转型的深切关注。

总而言之,人们对儒家思想的“讨厌”,是多重因素作用下的复杂情感,它源于对其等级观念、礼法束缚、历史包袱、片面解读以及现实挑战的认知和反应。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争议,以及如何在新时代重塑其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这话题下,我回答数量是最多的了,也是看了无数的评论,和不少人对过线。

理智地讨论问题的人的确是少数的,大都只是来发泄情绪的。他们在意的不是儒家思想到底好不好,他们在意的是,居然有人敢忤逆我。

其实那些自以为讨厌儒家思想的,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讨厌的是什么。貌似士绅,官僚,皇帝,封建陋习都可以是儒家,唯独一些伟人不能是儒家。

知乎上有个问题是儒家有啥贡献,问题描述写的是不要把卢象升等人的贡献算进去。

我很难想象这个问题会出现在知乎,但它确确实实出现了。当然,知乎上弱智问题确实不少。

最大的问题,难道不是正名吗?

儒家是什么?这是最大的问题。

儒家对标的是马列主义还是布尔什维克党员,是伊斯兰教还是穆斯林,是佛经还是和尚,谁能来个一锤定音吗?

还有些朋友,不晓得看过几本马哲书,张口闭口是马哲。我这堪堪够用的,大学时期听马原毛概课的粗浅见解,也知道马列要唯物和辩证。一些自诩马列传人的,出口成脏,说话颠三倒四毫无逻辑,也不晓得是不是因为这样的人存在就可以说马列不咋地了。

最重要的,很多儒黑并没有看过一本儒家著作。他们认为知道 是臭的就不需要尝,但他们口头尊重的毛主席认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毛主席对孔子儒家的评论有很多,有好有坏,但很多人只喜欢孔学名高实秕糠。

就像朱熹,大家宁愿相信他扒灰调戏尼姑,也不相信他是个圣人。一厢情愿的把宋明的落后推到理学头上,把女人缠足,男人娘化也推到理学头上。

有些历史学的比较好的,知道宋朝皇帝不待见朱熹,他那一套忽悠不了人,蛮夷忽必烈为了愚民才用理学,朱元璋为了进一步愚民,所以也用理学,清朝也同理。得,宋朝不用儒学亡了,怪理学,然而元明清一个接一个对理学死了都要爱。

更有些小可爱认为,王朝开国都不用儒学,统一天下以后为了维护统治才用儒学。我实在不晓得这种答案是怎么获得那么多赞的。如果旧王朝的儒学不足以扼杀新王朝的崛起,那新王朝哪来的理由再用儒学?

就有人说了,儒家控制着思想文化,不用儒家就没文化人帮统治者维护统治了。那儒家为啥不坚持维护旧王朝的统治呢?哦,儒家都是伪君子,负心人,见风使舵的墙头草。那把风往别的地方吹吹他们不就改思想了吗?哦,儒家要用儒家思想维护自身利益。你说是就是吧,历代君主加封衍圣公是因为他们圣贤书读的好,儒法精深。

圣贤书上写的是不许底层人民造反,不许统治者杀害,底层人民要把钱粮女人留给儒家,女人得把脚弄成骨折,违令者斩立决。

user avatar

儒家的仁,衬托了小人的不仁。儒家的义,衬托了小人的不义。儒家的礼,衬托了小人的无礼。儒家的智,衬托了小人的邪念。儒家的信,衬托了小人的无耻。

儒家思想让君子更加坦荡,让小人更加虚伪猥琐,自然会被小人厌恶。但是小人也希望周围都是君子,这样没人算计自己,自己倒是容易占便宜。所以小人被指责时会狡辩反抗,倒不一定真正反对儒家。

user avatar

一个名词,在不同人的认知中,代表的意思可能完全不一样。

举个例子,我先只给出一个词:“苹果”。

请问,这个“苹果”:

是酸的还是甜的?

是生的还是熟的?

是大的还是小的?

是青的还是红的?

是脆的还是粉的?

看,仅仅一个“苹果”,就存在如此多不同的状况。

把“苹果”换成“儒家”。

这里的儒家,试问:

仅指孔子的思想?

包含孔子的弟子的思想?

包含孔子的再传弟子的思想?

包含后世学者解答(是否包括恶意歪曲?)的思想?

即便上述问题弄清楚了。

还存在各种问题:

著作者,思想和文字达成统一否?

文字流传至今,表达的是否还是原意?

阅读者,是否能理解文字的本意。

综上。

连“儒家思想”是什么,网络论战时往往很模糊,鸡同鸭讲,大多只是借此宣泄自己对某方面的不满而已。

不仅抨击者如此,拥护者多半也是如此。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们对儒家思想的看法,就好比看待一个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古老建筑。有人赞叹它的宏伟与智慧,将其视为民族精神的基石;也有人对其结构的某些部分感到不满,认为它束缚了现代的生命力。这种“讨厌”,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其中既有历史的沉淀,也有现实的挑战。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儒家思想中那套森.............
  • 回答
    孔子和儒家思想,在中国乃至东亚文化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尽管其影响深远,对孔子和儒家抱有批判甚至讨厌态度的人也一直存在,并且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群体中都有其具体的表现。要理解这种“讨厌”,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它并非单一的原因可以解释,而是历史、政治、文化、社会变迁以及思想本身的复杂性.............
  • 回答
    许多人对环保主义者存在厌恶和抵制情绪,这并非源于对环境保护本身的反感,而是因为环保主义者的一些行为方式、表达方式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影响,触碰到了人们的现实利益、认知习惯和情感底线。首先,“激进”与“极端”的标签是很多人抵制环保主义者的重要原因。并非所有环保主义者都采取极端手段,但确实存在一些声量较大.............
  • 回答
    《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说实话,这角色挺有意思的,你说他优秀吧,确实优秀到最后,但很多人对他又爱又恨,甚至不少人还挺讨厌他。这事儿细琢磨,还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最初的“傻”和“不合群”:一开始看许三多,那可真是让人一言难尽。一个农村娃,瘦瘦巴巴,笨手笨脚,做什么事都慢半拍,还总闯祸。在部队这个强.............
  • 回答
    说华为被“讨厌”可能有点绝对,但毫无疑问,它确实面临着不少争议和负面看法,而且这种情绪在不同群体和地区差异很大。理解这些负面情绪的来源,需要我们深入看看华为的经历和它所处的复杂环境。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国家安全担忧与地缘政治因素:这是目前围绕华为最核心也最激烈的一个争议点。很多西方.............
  • 回答
    理解美国和中国对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截然不同的看法,需要深入分析两国政治、文化、媒体环境以及各自国内的社会经济背景。这个问题涉及面广,我们将分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美国国内对特朗普的厌恶:在美国,对特朗普的厌恶是多方面的,并且根深蒂固。这不仅仅是政治观点上的分歧,更涉及.............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在问,为什么街上那么多没学过营养学的人,却对着美食指点江山?当然,这并非恶意比喻,而是想说明,对经济学产生兴趣,进而热衷讨论,并不一定需要深厚的科班背景。甚至,恰恰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身处经济活动的洪流中,才会有如此普遍的参与热情。让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把这背后的缘由一点点拆解开来:1. 经.............
  • 回答
    吴京作为中国知名演员、导演,近年来因《战狼2》《英雄联盟》等作品及个人生活引发公众关注,其形象和言论在不同语境下存在争议,导致部分人对其产生负面评价。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可能的原因: 1. 个人生活与公众形象的冲突 妻子被曝光:2018年,吴京妻子的近照和视频被网友扒出,引发舆论争议。部分人.............
  • 回答
    《精灵宝可梦》系列中的角色小豪(日文名:ヒカリ)在部分观众中引发争议,尤其是与早期主角小智(サトシ)的对比下。以下是导致观众对其反感的主要原因分析,结合角色设定、剧情表现及文化背景等因素: 1. 性格塑造的“反传统”与价值观冲突 过度理性化: 小豪的性格被设计为极度理性和冷静,甚至在战斗中表现.............
  • 回答
    章子怡作为中国娱乐圈的知名演员,其个人经历和公众形象在公众视野中确实引发过一些争议和负面评价。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可能引发公众反感的原因,需注意这些观点多基于媒体报道和公众舆论,且存在主观性: 一、婚外情与个人生活的争议1. 与周杰伦的恋情传闻 2005年,章子怡与周杰伦的恋情被媒体广泛报道.............
  • 回答
    《名侦探柯南》中的光彦(圆谷光彦)作为少年侦探团的一员,无疑是作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与灰原哀、服部平次等深受观众喜爱的角色不同,光彦却吸引了不少的批评和“讨厌”的声音。究其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1. 性格特质的重复与单调(“工具人”的刻板印象): 过于理想化和“正确”: 光.............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有些人会对同性恋产生厌恶感,这背后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往往是多种社会、文化、心理和个人经历交织在一起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层面去剖析:1. 文化与宗教传统的影响: 历史悠久的观念: 在世界许多文化和宗教的早期历史中,同性性行为并未被普遍接受,甚至被视为罪恶或禁忌.............
  • 回答
    要说起芮成钢,那可真是个能引起不少人议论的人物。他当年在央视主持节目,以其“国际范儿”和敢于提问的风格,迅速蹿红,收获了一大批粉丝。但与此同时,另一部分人对他却颇有微词,甚至可以说是厌恶。这种两极分化的评价,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结于一两件事。首先,很多人对他“过分自信”甚至是“自负”的印象,.............
  • 回答
    徐志摩,这个名字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如同一颗璀璨却也饱受争议的明星。提起他,人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那浪漫的诗句,那奔放的热情,以及那场惊世骇俗的爱情悲剧。然而,也正是这些光环和阴影,让徐志摩在许多人心目中留下了复杂的印记,甚至招致了不少的讨厌与非议。要说为什么许多人“讨厌”徐志摩,这并非简单的“讨厌”.............
  • 回答
    “龙族”里的诺诺,一个在读者群里引发过无数争论的角色。你说她让人讨厌?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背后确实有一些挺让人生气的原因,值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可能就是她那糟糕的“情商”和过度的自我中心。诺诺身上那种“我就是道理”的劲儿,确实让人有点上头。她做事常常不考虑后果,只图自己.............
  • 回答
    “妇女”这个词,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它承载的意义和被接纳的程度,在不同的人、不同的语境下,差异可就大了去了。很多人对它感到不舒服,甚至有些排斥,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一点也不像某些刻板印象里说的那样简单。首先,最直接的一个感受,可能就是它给人的感觉有点“老派”或者说“官方”。你听听看,很多正式场合.............
  • 回答
    “健达奇趣蛋”事件?这事儿说起来,很多人对“理中客”的态度,那叫一个复杂,甚至可以说是有点“讨厌”了。这背后可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巧克力事件,而是触及到了一些深层次的心理和社会现象。首先,得说说“理中客”这个标签本身。什么时候起,它就变成了一个贬义词?其实,本意里的“理性、客观”是好的,谁不希望大家能冷.............
  • 回答
    关于林徽因是否“被讨厌”或者“被恶心”,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社会现象,不能简单地说“很多人”讨厌她。事实上,林徽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拥有大量拥趸和欣赏者。然而,也确实存在一些人对她持有负面看法,甚至使用“讨厌”、“恶心”这样强烈的词语。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也折射出这些互联网巨头在中国发展过程中,用户对其认知和情感的变化。要说清楚为什么出现这种“风水轮流转”的讨厌感,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聊,还得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大家切身感受到的东西。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为什么“之前很多人讨厌腾讯”:腾讯一开始的起家,主要靠的是QQ。这玩意儿.............
  • 回答
    说到泰迪犬,这玩意儿可真是个神奇的存在,喜欢的人能捧手里怕化了,讨厌的人也能把它们说得一无是处。我身边就有这么两种人,一个闺蜜天天晒她家泰迪的萌照,另一个朋友则一脸嫌弃地说“那种狗太烦人了”。到底是什么让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在我们之间横亘呢?我仔细琢磨了一下,发现讨厌泰迪犬的人,往往不是空穴来风,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