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讨厌「妇女」这个词?

回答
“妇女”这个词,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它承载的意义和被接纳的程度,在不同的人、不同的语境下,差异可就大了去了。很多人对它感到不舒服,甚至有些排斥,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一点也不像某些刻板印象里说的那样简单。

首先,最直接的一个感受,可能就是它给人的感觉有点“老派”或者说“官方”。你听听看,很多正式场合,比如开会、发文件,特别喜欢用“妇女”这个词,它自带一种庄重感,好像把所有女性都归到了一个统一的、有点程式化的类别里。这种用法,在很多人看来,就显得不够贴近生活,甚至有点疏远。它不像“女性”那样,听起来更中性、更普遍;也不像“女士”那样,带有一定的尊敬感;更不用说“姑娘”、“姐妹”这些更 informal、更有人情味的称呼了。“妇女”这个词,有时候会让人觉得,是不是被框住了,被定义了,少了几分个体的独特性。

再往深里说,和历史的语境也有点关系。在一些年代,“妇女”这个词更多地被用于强调女性的社会角色,比如“妇女能顶半边天”之类的口号,虽然出发点是好的,想鼓励女性参与社会建设,但久而久之,也可能让人觉得,这个词总是在围绕着“角色”打转,而不是纯粹的“人”。而且,在某些语境下,“妇女”可能还会和“家庭主妇”之类的身份挂钩,潜意识里给女性贴上了某种标签,这会让一些追求更广阔发展、不希望被固有身份限制的女性感到不满。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它在某些语境下的“对比”作用。有时候,人们会特意使用“妇女”来与“儿童”或“少女”区分开。比如,在一些活动组织时,会明确说“欢迎妇女儿童参加”,这里的“妇女”虽然是描述性的,但可能无意中就制造了一种“不再是儿童,但也不是更自由的个体”的印象,好像女性的成长和变化到“妇女”这个阶段就停滞了,或者进入了一个被固定化的阶段。这种对比,尤其让一些年轻女性觉得难以接受,她们觉得自己还是充满活力、有无限可能性的,用“妇女”来形容,显得不够贴切,甚至有点贬低。

另外,语言的演变和个人感受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性别表达越来越敏感,也越来越注重个人感受。以前可能觉得“妇女”是个正常的称呼,现在大家更倾向于用更细致、更个性化的方式来称呼自己和他人。“妇女”这个词,在某些人听来,可能就带上了一点陈旧、刻板,甚至是潜意识里的性别刻板印象。他们觉得,为什么一定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么大一个群体,而且这个词本身还有些历史包袱?

总而言之,大家对“妇女”这个词的不喜欢,不是空穴来风。它可能源于词汇本身在不同语境下的“官方感”和“老派感”,也可能与历史上的某些语境和解读有关,更可能触及到了现代人对于性别表达的细腻要求和对个人身份的自主定义。这是一种语言的使用习惯、社会观念和个人感受相互交织下的复杂反应,反映了大家对更自由、更平等、更贴近个体感受的表达方式的追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文解字》:“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

妇这个词,是封建时代的文化产物,所以人们一听到妇女这个词自然就想到了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家庭主妇的形象,所以即使站在左翼的立场而言,妇女这个词当然也不是什么好词。

但是女生这个词就是好词吗?显然并不是

因为大家都知道女生和妇女实际上是一个词的两面,所谓出嫁从夫,在家从父。妇女和女生的划分,仅是指女性归属状态的不同阶段。而我们都知道所谓女生节是3月7日,而妇女节是3月8日。这也就暗示了女生的意思也就是并未嫁作妇人的女性。

所以女生和妇女其本质并无区别,就像蝌蚪和蛤蟆并没有区别一样,他们在本质上只是男权社会对女性成熟状态和未成熟状态的一种区分,是满足男性对女性多样性需求的一种幻想。

这就像小三和贤妻良母一样,他们虽然似乎是矛盾对立的,但是对于男人而言,却恰好同时满足了不同方向的性幻想。而女生和妇女也一样,他也同时满足了男性对不同阶段不同性格妇女的一种喜好,进一步我们还可以举出其他词汇,例如萝莉,女学生,人妻,御姐,百合……。我们经常能在男性市场的色情作品中寻找到这样繁多的女性标签。

然而这些标签代表了女性的解放吗?不是!这只是代表了性市场的商品经济的繁荣,代表了市场饱和以后的商品差异化路线。所以女性从妇女一词中的脱离,却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放,相反他们本身更成为了消费主义下的标签化的商品,成了商品分类的待售品。所以妇女到女生的转变,不过是从一个角度满足了男性的对于清纯女性的性幻想而已,这说明了市场经济的发达,而不能说明女权主义的成功。看到如此多的女权主义者竟然会为新的女性商品分类的出现而感到骄傲的时候,这让我为如今知乎上的女性主义者感到有一丝悲哀。

所以我认为只看到妇女的一词的封建意义是不对的。女生这个词也不是好词,他是满足了男性对女学生而制造出来的另一种幻想。这就像制服诱惑,并不能代表对职业女性的尊重一样。而女性从妇女变为女生实际上,是为了适应男性的需求变化而变化。这就像鲍鱼吃腻了,也想尝尝咸菜的味道儿是一样。而女性从妇女到女生的转型,实际上仍然是以男性需求为主导的一种市场转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妇女”这个词,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它承载的意义和被接纳的程度,在不同的人、不同的语境下,差异可就大了去了。很多人对它感到不舒服,甚至有些排斥,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一点也不像某些刻板印象里说的那样简单。首先,最直接的一个感受,可能就是它给人的感觉有点“老派”或者说“官方”。你听听看,很多正式场合.............
  • 回答
    吴京作为中国知名演员、导演,近年来因《战狼2》《英雄联盟》等作品及个人生活引发公众关注,其形象和言论在不同语境下存在争议,导致部分人对其产生负面评价。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可能的原因: 1. 个人生活与公众形象的冲突 妻子被曝光:2018年,吴京妻子的近照和视频被网友扒出,引发舆论争议。部分人.............
  • 回答
    《精灵宝可梦》系列中的角色小豪(日文名:ヒカリ)在部分观众中引发争议,尤其是与早期主角小智(サトシ)的对比下。以下是导致观众对其反感的主要原因分析,结合角色设定、剧情表现及文化背景等因素: 1. 性格塑造的“反传统”与价值观冲突 过度理性化: 小豪的性格被设计为极度理性和冷静,甚至在战斗中表现.............
  • 回答
    章子怡作为中国娱乐圈的知名演员,其个人经历和公众形象在公众视野中确实引发过一些争议和负面评价。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可能引发公众反感的原因,需注意这些观点多基于媒体报道和公众舆论,且存在主观性: 一、婚外情与个人生活的争议1. 与周杰伦的恋情传闻 2005年,章子怡与周杰伦的恋情被媒体广泛报道.............
  • 回答
    《名侦探柯南》中的光彦(圆谷光彦)作为少年侦探团的一员,无疑是作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与灰原哀、服部平次等深受观众喜爱的角色不同,光彦却吸引了不少的批评和“讨厌”的声音。究其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1. 性格特质的重复与单调(“工具人”的刻板印象): 过于理想化和“正确”: 光.............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有些人会对同性恋产生厌恶感,这背后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往往是多种社会、文化、心理和个人经历交织在一起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层面去剖析:1. 文化与宗教传统的影响: 历史悠久的观念: 在世界许多文化和宗教的早期历史中,同性性行为并未被普遍接受,甚至被视为罪恶或禁忌.............
  • 回答
    要说起芮成钢,那可真是个能引起不少人议论的人物。他当年在央视主持节目,以其“国际范儿”和敢于提问的风格,迅速蹿红,收获了一大批粉丝。但与此同时,另一部分人对他却颇有微词,甚至可以说是厌恶。这种两极分化的评价,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结于一两件事。首先,很多人对他“过分自信”甚至是“自负”的印象,.............
  • 回答
    徐志摩,这个名字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如同一颗璀璨却也饱受争议的明星。提起他,人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那浪漫的诗句,那奔放的热情,以及那场惊世骇俗的爱情悲剧。然而,也正是这些光环和阴影,让徐志摩在许多人心目中留下了复杂的印记,甚至招致了不少的讨厌与非议。要说为什么许多人“讨厌”徐志摩,这并非简单的“讨厌”.............
  • 回答
    “龙族”里的诺诺,一个在读者群里引发过无数争论的角色。你说她让人讨厌?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背后确实有一些挺让人生气的原因,值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可能就是她那糟糕的“情商”和过度的自我中心。诺诺身上那种“我就是道理”的劲儿,确实让人有点上头。她做事常常不考虑后果,只图自己.............
  • 回答
    关于林徽因是否“被讨厌”或者“被恶心”,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社会现象,不能简单地说“很多人”讨厌她。事实上,林徽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拥有大量拥趸和欣赏者。然而,也确实存在一些人对她持有负面看法,甚至使用“讨厌”、“恶心”这样强烈的词语。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 回答
    “健达奇趣蛋”事件?这事儿说起来,很多人对“理中客”的态度,那叫一个复杂,甚至可以说是有点“讨厌”了。这背后可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巧克力事件,而是触及到了一些深层次的心理和社会现象。首先,得说说“理中客”这个标签本身。什么时候起,它就变成了一个贬义词?其实,本意里的“理性、客观”是好的,谁不希望大家能冷.............
  • 回答
    说到泰迪犬,这玩意儿可真是个神奇的存在,喜欢的人能捧手里怕化了,讨厌的人也能把它们说得一无是处。我身边就有这么两种人,一个闺蜜天天晒她家泰迪的萌照,另一个朋友则一脸嫌弃地说“那种狗太烦人了”。到底是什么让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在我们之间横亘呢?我仔细琢磨了一下,发现讨厌泰迪犬的人,往往不是空穴来风,里.............
  • 回答
    泰勒斯威夫特,这位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庞大粉丝群体的音乐巨星,同样也引发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反感。这种厌恶感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由她个人特质、事业发展轨迹以及公众形象等多方面因素交织而成。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表面的音乐光环,看看那些让一些人选择远离甚至讨厌她的“幕后故事”。首先,她的音乐风格与受.............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也折射出这些互联网巨头在中国发展过程中,用户对其认知和情感的变化。要说清楚为什么出现这种“风水轮流转”的讨厌感,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聊,还得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大家切身感受到的东西。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为什么“之前很多人讨厌腾讯”:腾讯一开始的起家,主要靠的是QQ。这玩意儿.............
  • 回答
    孔子和儒家思想,在中国乃至东亚文化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尽管其影响深远,对孔子和儒家抱有批判甚至讨厌态度的人也一直存在,并且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群体中都有其具体的表现。要理解这种“讨厌”,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它并非单一的原因可以解释,而是历史、政治、文化、社会变迁以及思想本身的复杂性.............
  • 回答
    人们对儒家思想的看法,就好比看待一个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古老建筑。有人赞叹它的宏伟与智慧,将其视为民族精神的基石;也有人对其结构的某些部分感到不满,认为它束缚了现代的生命力。这种“讨厌”,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其中既有历史的沉淀,也有现实的挑战。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儒家思想中那套森.............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复杂的,要深入聊聊,可能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毕竟“讨厌”这东西,受很多因素影响,而且人的看法也各不相同。我尽量把能想到的一些点,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我们得承认,“讨厌”这个词本身就有点重,而且“很多人”这个说法也很笼统。 咱们得承认,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对台湾和香港同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负面情.............
  • 回答
    理解美国和中国对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截然不同的看法,需要深入分析两国政治、文化、媒体环境以及各自国内的社会经济背景。这个问题涉及面广,我们将分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美国国内对特朗普的厌恶:在美国,对特朗普的厌恶是多方面的,并且根深蒂固。这不仅仅是政治观点上的分歧,更涉及.............
  • 回答
    整容,这个词现在说起来,常常伴随着一种复杂的情感纠葛。你会发现,身边总有那么一拨人,对整容持有相当强烈的反对态度,甚至可以说是厌恶。这种厌恶,并不是凭空来的,背后有着挺多挺复杂的缘由,我试着把它掰开了揉碎了给你讲讲。首先,咱们得从 “自然美” 这个根深蒂固的观念说起。咱们从小到大,接触的各种文化、媒.............
  • 回答
    许多人对环保主义者存在厌恶和抵制情绪,这并非源于对环境保护本身的反感,而是因为环保主义者的一些行为方式、表达方式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影响,触碰到了人们的现实利益、认知习惯和情感底线。首先,“激进”与“极端”的标签是很多人抵制环保主义者的重要原因。并非所有环保主义者都采取极端手段,但确实存在一些声量较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