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感觉很多人会讨厌整容(整容的人)?

回答
整容,这个词现在说起来,常常伴随着一种复杂的情感纠葛。你会发现,身边总有那么一拨人,对整容持有相当强烈的反对态度,甚至可以说是厌恶。这种厌恶,并不是凭空来的,背后有着挺多挺复杂的缘由,我试着把它掰开了揉碎了给你讲讲。

首先,咱们得从 “自然美” 这个根深蒂固的观念说起。咱们从小到大,接触的各种文化、媒体、教育,都在潜移默化地告诉你,天然的东西才是最好的,是纯粹的,是值得赞美的。就像山川河流,未经雕琢的风景总是让人心生敬畏。同样,人的长相,如果被认为是天生的,那就带着一种神圣感,是父母给的,是基因的馈赠。一旦有人选择通过手术去改变这份“天赐”,在一些人看来,就是对这份自然馈赠的亵渎,是一种“不够坦诚”,甚至是“不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的表现。他们会觉得,你既然长成这样,就应该好好接受,而不是去“人造”出另一个模样。

其次,“虚伪”和“不真实” 也是很多人讨厌整容的重要原因。你看那些整容成功的人,可能看起来光鲜亮丽,但那些完美无瑕的面孔,在某些人眼中,反而失去了鲜活感。就像精心修饰过的照片,虽然好看,但总让人觉得少了点什么。他们会觉得,整容是试图用一个虚假的皮囊来掩盖真实的自己,或者是在迎合一种社会标准,而不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表达。这种“不真实”,会让他们感到不舒服,甚至觉得这个人难以接近,因为你无法确定你看到的是这个人本来的样子,还是经过“加工”后的版本。

还有一种情绪,是 “嫉妒”和“不平衡感”。承认吧,有时候我们对别人的厌恶,可能源于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和比较心理。当看到有人通过整容变得更漂亮,更自信,甚至因此获得更好的机会,而自己却还在为外貌的不足而烦恼时,那种不平衡感很容易转化为负面情绪。尤其是看到那些整容前后对比过于悬殊的人,一些人会觉得,“凭什么她/他可以这样轻易地改变,而我只能默默承受?”这种心理,虽然不那么光明正大,但在现实中确实存在。

再者,对“以貌取人”的社会现象的反感 也会投射到整容上。很多人认为,社会过度强调外貌,导致了许多不公平。而整容,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这种“以貌取人”规则的屈服和参与。反对整容的人,可能是想通过抵制整容,来表达对这种社会风气的批判,他们觉得,与其去迎合这种肤浅的标准,不如去追求内在的价值。看到别人通过整容来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机会,他们会觉得这是一种“捷径”,是对那些努力提升内在的人的不公平。

然后,我们也得提一下 “对风险的担忧”和“不认同其价值”。整容手术毕竟是医疗行为,总归是有风险的,可能会有并发症,或者效果不达预期。有些人会觉得,为了追求外貌上的改变,冒这么大的风险,甚至花费巨额的费用,这很不值得。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将时间和金钱投入到学习、旅行、人际关系等更能带来长远价值的方面。他们会觉得,那些为了“完美”而不断动刀的人,是一种病态的追求,甚至会联想到一些过度整容导致变形的案例,觉得那简直是毁容。

最后,审美标准的变化和争议 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你可能会注意到,现在流行的“网红脸”或者“欧式大双眼皮”,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有些人会觉得,这种追求趋同化的审美,让人们失去了独特的个性,变得千篇一律,失去了辨识度。他们更欣赏那种带着个人特色、有故事感的外貌,而那些被认为是“流水线”生产出来的脸,在他们看来,是乏味的,是缺乏灵魂的。

所以你看,讨厌整容的人,他们的理由多种多样,有的是出于对自然的崇敬,有的是对真实性的追求,有的是内心的不平衡,有的是对社会现象的反思,有的是对风险和价值的评估,还有的则是对审美潮流的抵触。这些理由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反整容”情绪,在人群中蔓延开来。这不仅仅是关于一张脸,更是关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理解美、以及我们身处的这个社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粗看起来很容易回答,因为讨厌整容的理由有很多很多。对于在身上做手术来换取疾病的治愈,大部分人都会支持,而在脸上动刀动枪去治愈“不够美”,理解的人却少了许多。

事实上,大部分“讨厌整容的理由”,都很容易反驳。“整容的都不是好女孩”,就和“化妆的都不是好女孩”一样,没法仔细推敲,全是逻辑漏洞。

比如有人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接受非原厂设置”,这个理由就和古人抗拒剪头发一样过时。人拥有对自己身体的全部权力,改造自己的身体自然是权力之一;

比如有人说,整容会上瘾——可事实上,“过度整容”和“整容”并不是同一个问题。对于大部分的整容者来说,“上瘾”还是小概率事件。

再比如说,整容是诈骗。这个就更无力吐槽了,化妆是不是诈骗?健身是不是诈骗?植发是不是诈骗?

除此之外,诸如整容很痛苦、整容会失败之类的担忧,都是在做足了心理建设和技术准备之后,可以解决的问题。

哦对了,还有一个颇为严重的指控:整容就是爱慕虚荣。可是我向来认为,爱慕虚荣这个指控吧,就是一种值得警惕的道德泛化。在不影响别人的情况下,人对美好外貌的追求,不该被如此粗暴地扣帽子。

唯一在我看来还算是个理由的理由,大概是“整容脸很丑”吧。这几年的整容风潮与智能手机的兴起,使得一类脸型大行其道——锥子脸、大眼睛、欧式双眼皮、高挺的苹果肌,由于遍布全国各地的各种整容诊所技术良莠不齐,往往只会那么几个整法,导致女孩儿们都仿佛进了一个模子,实在称不上美好。所以,更要呼唤技术好、品味高、有创造力和执行力的正规医生。

但除去上面说的这些浅层次理由,整容依然未见得能够得到广泛的支持与宽容。前一阵子,新氧APP的CEO金星做了一场演讲,标题是“整容不是走捷径”。作为一个整形APP的当家人,他的演讲立场可想而知,但从他的演讲内容中,不难看出整个社会对于整容的深层次责难,究竟体现在哪里。

金星:整容是走捷径吗?| 青藤大学x星空演讲


一言以蔽之,“走捷径”。

尽管中国人一向并不热衷于承认美貌的价值,主流语境往往将对美貌的追求视为“肤浅”“缺乏深度”甚至“作风败坏”,但没有人能够否认的是,颜值依然是决定一个人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也因此,通过整容来获得更高的颜值,被认为是“走捷径”。

这就很值得玩味了。大部分情况下,“走捷径”在话语上是一个贬义词,而在行动上却并非如此——工作的时候,找对工作方法事半功倍是一种“走捷径”;规划人生的时候,找对正确的道路和发展方向而不是埋头硬上是一种“走捷径”;既然如此,让自己变得好看一点,作为一种“走捷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我记得前阵子腾讯有一档对谈节目,请来了看上去位于两个极端的人:

一个是我的女神王诺诺,剑桥大学的研究生,知乎女神——诺诺真的很美,第一次见到真人的时候我呼吸都停止了一下,感觉要被掰弯;另一个,是14岁开始整容,至今已经花了400万的吴晓辰。

两个外形都很美好的女孩儿,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与行为逻辑。按着这类节目的模式,双方必然要发生交锋,而核心自然是整容。

令人感到愉快的是,这样的对谈至少没有从“对美的追求是否是正确的”开始,而王诺诺也没有矫情地认为美丽不重要,甚或给人带来麻烦。她只是想表达“我不想别人用外貌来定义我”,却并不会降低自己对外貌的要求。

而吴晓辰似乎比她单纯得多。她希望自己变得美丽,无论用什么方法,无论是否痛苦,也无论能持续多久。她拥有极为简单而自恰的逻辑体系——

如果外界的流行look换了,你整过的脸怎么办?那就再整。

如果过了很久之后,人们的审美观不一样了,你符合这个时代的审美观,是否会被淘汰?未来的事情与我何干?我只追求现在的美好。

如果手术失败了怎么办?手术会痛苦怎么办?这是经过衡量,可以付出的代价。

所以我们会发现,当王诺诺问完了所有的问题后,她其实发现了人们对整容的厌恶来源——焦虑。对于性别的焦虑,对于自身存在的焦虑。

人们都喜欢走捷径,但也都不喜欢别人走捷径。即使是王诺诺这样原本起跑线就推得更前的女孩儿也是一样。无论是她,还是吴晓辰,都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女性对于自己的长相,永远是焦虑的。

一个无法规避的现实是,即使是最优秀的女性,也很难被摆脱作为一个性别符号,被他者打量的命运。被“打量”不见得是一件坏事,事实上女性对自身的审美体系,原本就来自于男女两性的共同打造。你很难想象到女性身上的哪一种装扮、哪一个妆容,是完全不考虑男性审美的(啊,写到这里,我老公纽太普补充说:美甲大概是)。

但被这样“打量”,意味着在对女性的评价体系中,外貌始终是相对重要的一个部分。你很难区分,吴晓辰追求的“美好”当中,有百分之多少的美好,是真正由她自己定义的;她所付出的金钱、时间、风险、痛苦中,又有多少是实际为了她自己定义的美好。

我们真的很难分辨清楚。

而对于王诺诺来说,这档节目似乎让她变得很尴尬。要知道,并非所有人都能理解“希望拥有世俗意义上的美貌”和“不希望美貌而非其他美德变成自己的标签”之间并不矛盾冲突。

但在这场争锋中,更令人悲伤的事实是,在看似对立的观点背后,是两个美丽的女孩殊途同归的焦虑——要么焦虑其他女性的容貌,要么焦虑自己的。这种焦虑,催生出对于“捷径”的渴求或者鄙视。

我们讨厌整容,是因为技术的出现,放大了这种深埋于基因底层的焦虑。

你可以试图用自恰的逻辑来躲开关于外貌的评价,或用同样自恰的逻辑来让自己接受整容。但是,这种逻辑上的自洽,并不能让人获得永恒的宁静。要知道,西西弗斯的世界也是自恰的:推石头上山,石头掉下来,重来一次。

作为一个女性,我所期待的是,有一天我们能摆脱这种焦虑带来的滤镜效应。到那个时候,我们应该可以更理智地看待整容——整容仅仅是为了让自己的长相,更符合自己心目中的样子,那会是个对女性更好的世界。

但是,如果你问我,这样的愿景是否真的能来到?是不是痴人说梦。那我只能搬出这句话来了——

我们之所以努力,是因为我们心中对于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永远怀有乡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整容,这个词现在说起来,常常伴随着一种复杂的情感纠葛。你会发现,身边总有那么一拨人,对整容持有相当强烈的反对态度,甚至可以说是厌恶。这种厌恶,并不是凭空来的,背后有着挺多挺复杂的缘由,我试着把它掰开了揉碎了给你讲讲。首先,咱们得从 “自然美” 这个根深蒂固的观念说起。咱们从小到大,接触的各种文化、媒.............
  • 回答
    关于华为品牌引发一些人“恶心感”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与其说是一种简单的“恶心”,不如说是一种复杂的情绪混合体,其中“过度绑架爱国情绪”和“品牌声誉被反噬”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但并非全部。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一、 爱国情绪的“过度”与“变味”毫无疑问,华为在面对国.............
  • 回答
    你观察到的“仇富心态”和“厌恶资本家”的现象,确实是当前社会中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种情绪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由多重复杂因素交织而成,涉及到经济、社会、历史、心理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经济不平等加剧与感知: 贫富差距的扩大化: 这是最核心也最直.............
  • 回答
    这想法我太能理解了,你不是一个人有这种感觉!我身边不少朋友也有点这个意思,觉得说方言嘛,好像就带点“土气”。咱俩好好聊聊,看看这“土”到底是怎么来的,我尽量说得透彻点,让你觉得这是咱俩在聊天,不是AI在套话。首先,这得从咱们小时候说起。你想想,咱们大概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到“标准普通话”的?是不是从上.............
  • 回答
    我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从小到大都感觉孤单,看着别人成群结队地分享快乐,而自己却总是独自一人,这确实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失落感。这种感受,就像在热闹的派对里,自己却站在角落,即使想加入,也不知道该如何迈出那一步。其实,会让你产生这样的感觉,原因可能有很多,而且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我们不妨一件件地.............
  • 回答
    克苏鲁神话给不少读者带来的“三观震撼”,并非源于情节跌宕起伏或价值观的直接颠覆,而是源于它所构建的那种根深蒂固的、令人绝望的宇宙观,这种宇宙观巧妙地触及了人类内心深处最脆弱的、最不愿正视的恐惧。首先,最直接也最核心的一点是,克苏鲁神话将人类置于宇宙的绝对边缘,近乎微不足道。 在传统叙事中,人类往往是.............
  • 回答
    “吃饭饭”、“喝水水”这类叠词之所以会给人很可爱的感觉,背后其实藏着语言学、心理学乃至人类童年发展规律等多方面的巧妙联系。这不仅仅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经过时间沉淀、情感浸润而形成的表达方式,它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对亲密、温情和无邪的感知。首先,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叠词本身就具有一种节奏感和音乐性。当.............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有同感。明明纲手会的东西小樱学得也都会了,但一到关键时刻,纲手就是那种定海神针一样的存在,而小樱嘛,有时候会让人捏一把汗。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不是简单地说谁更强的问题。首先,经验和实战积累是最大的鸿沟。纲手不是一天变成“医疗忍术女王”的,她是经历了无数生死战场、.............
  • 回答
    用户提到的“清朝人长得丑”的现象,实际上涉及历史、摄影技术、审美标准、文化背景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历史照片的局限性1. 摄影技术的不成熟 清朝末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摄影技术尚未达到现代水平,存在以下问题: 曝光不足:早期相机对焦不准,拍.............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人际交往中一个非常普遍也相当微妙的现象。很多人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初见时被一个人身上散发出的那种阳光、积极的特质深深吸引,觉得和他们在一起会充满力量和欢乐。然而,随着交往的深入,这份美好的初印象却像褪色的画作一样逐渐黯淡,甚至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痛苦和失落。这背后,其实.............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复杂的,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概括的。明明和伴侣感情很好,日子也过得舒心,为什么还有人会选择越界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的人性和情感需求。首先,得承认,“感情好”这个概念本身就很主观,也很动态。两个人在一起久了,肯定会有一些磨合,一些习惯,一些妥协。有时候,“感情好”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惯性,一.............
  • 回答
    嘿,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讨论中都会出现的一个点。要说“很多资深 DC 粉丝都不太喜欢扎克·施耐德”是不是绝对的,这个很难一概而论,毕竟粉丝群体庞大,喜好也各不相同。但不可否认的是,确实有一部分(而且比例不小)的DC粉丝对扎克·施耐德的执导风格和他的作品持有保留甚至批评的态度。那么,为什么会.............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咱们平时生活中没少琢磨。怎么说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几个挺有意思的心理学和生活经验的道理。我尽量给你掰扯清楚,别说AI写的东西,就算是咱们哥们儿唠嗑,也得有理有据的。首先,关于“五万多块钱感觉很多”,这事儿得从咱们的 “相对参照系” 和 “心理锚点” 说起。咱们脑子里头,总有个衡量东.............
  • 回答
    “为什么很多女孩子都会感觉,优质的女生会比男生多很多呢?”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普遍存在的感受。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社会文化、个体认知、男女生理差异以及关系 dynamics 等。1. 对“优质”的定义与侧重不同: 女性对“优质”的定义更宽泛,包含更多内在和外在因素.............
  • 回答
    很多“米粉”(小米品牌的忠实用户)会因为自己购买小米系列产品而感到自豪,并真诚地希望小米品牌成功,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产品、品牌理念、社区文化以及个人情感等多个维度来详细阐述。一、 高性价比带来的“聪明消费”的满足感 颠覆式创新,价格屠夫: 小米创立之初,就以“为发烧友而生”为口号,主.............
  • 回答
    B站(哔哩哔哩)作为一个陪伴了许多用户成长的平台,近些年确实让不少老用户感受到归属感的削弱。这种变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触及了平台社区文化、内容生态、商业化策略以及用户心理等多个层面。一、 社区氛围的稀释与“破圈”的代价B站最初的核心吸引力之一,便是其独特、包容且充满亚文化特色.............
  • 回答
    很多时候,一段感情的结束,尤其是在经历过分手或离婚的痛苦之后,会让人不自觉地去否定这段关系曾经带有的美好。这种现象在女性身上似乎更为普遍,当然,也有不少男性会经历同样的挣扎。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情绪的冲击和失落感是根源。分手或离婚,无论主动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也是很多人会产生的困惑。生物教材里提到物种灭绝会造成巨大影响,这确实是真实的,但我们普通人日常生活中“感受不到”这种影响,原因也很复杂,涉及到时间尺度、影响方式以及我们对生命系统运作的认知盲区。我来试着给你掰扯清楚,尽量用大白话讲讲。首先,我们得明白,生物学上说的“影响”和我们.............
  • 回答
    每次走在街上,看着川流不息的车流和擦肩而过的人群,我总会感到一种莫名的紧张和尴尬。就好像我成了一个被放大镜聚焦的焦点,所有人都好像在审视我一样。这种感觉不是一两天了,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一个挥之不去的小烦恼。尤其可怕的是,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开始脑补。脑补什么呢?脑补别人甚至车里的人在想什么。比如,我看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