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人说因为袁世凯窃国导致辛亥革命失败了,那如果袁世凯不窃国辛亥革命的结果会怎么样?

回答
关于袁世凯“窃国”导致辛亥革命失败的说法,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判断。如果抛开这个前提,单纯设想“如果袁世凯不窃国”,辛亥革命的结果可能会有多种走向,每一种都牵涉到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民情。要详细展开,咱们得一点点捋清楚。

首先,咱们得明确“窃国”指的是什么。通常是指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自己掌握了最高权力,并最终解散了临时参议院,剥夺了南京临时政府的合法性。如果袁世凯没有这么做,他的选择可能有很多种。

情景一:袁世凯拥护共和,成为“过渡性总统”

这可能是最接近史实但又稍有不同的情况。袁世凯当时最大的资本是掌握了北洋军的绝对军事力量,这是清廷和革命党都无法比拟的。

袁世凯的动机分析: 袁世凯这个人,说到底是个务实的军人政客。他并非真心效忠清朝,但更不希望革命党那一套彻底颠覆他原有的权力格局。他对共和的态度,更多是一种“权宜之计”,认为这是顺应潮流,也是他掌控局面的最佳方式。如果他没有后来进一步集权的野心,而是甘心做个过渡性的总统,让位给孙中山或者其他被选出的真正共和代表,革命的走向可能会温和许多。
孙中山的处境: 当时孙中山虽然是临时大总统,但南京政府的统治范围仅限于南方,北洋军的力量不在他掌控之下。他急需袁世凯北洋军的支持来统一中国,也急需袁世凯说服清廷退位,从而避免一场大规模的内战。如果袁世凯不表现出强烈的权力欲望,而是表示愿意配合孙中山,或者配合一个更平稳的政权交接,孙中山可能也会做出妥协。
可能的后果:
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增加: 袁世凯若真心拥护共和,且不干涉政治进程,革命党可能会在相对和平的情况下统一中国。南方革命力量和北方实力派(以袁为代表)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实现政治整合。
共和制度的缓慢建立: 袁世凯作为一位资深官员,可能更倾向于渐进式的改革,而不是革命党激进的共和模式。共和制度的建立可能会更加务实,但也可能在初期带有浓厚的旧官僚和军阀色彩,其民主化进程会比较缓慢。
孙中山的政治地位: 孙中山可能仍然会以其精神领袖和革命象征的身份活跃在中国政治舞台上,但实际掌握最高行政权的可能性会降低,或者需要在与袁世凯的合作与制衡中找到平衡。他可能更专注于政治理念的传播和思想建设,而不是直接的权力运作。
袁世凯的卸任: 如果袁世凯只是作为“过渡人物”出现,一旦中国进入相对稳定时期,他可能会选择淡出政治舞台,或者在制度框架内卸任。这对于避免后来的军阀混战和帝制复辟至关重要。

情景二:南方革命党与北方实力派的直接冲突加剧

如果袁世凯不掌握主动权,甚至不愿意配合,那么革命党和清廷之间的矛盾,以及南方革命党和北方实力派之间的矛盾,可能会进一步激化。

清廷的立场: 清廷本来就已经摇摇欲坠,袁世凯是它最后的依靠。如果袁世凯不为清廷出力,清廷可能会更早地崩溃,或者更加依赖外力,甚至在短时间内上演“八国联军”式的悲剧。
革命党的处境: 没有袁世凯北洋军的“配合”——即使是袁世凯的“被动配合”——革命党想要统一中国,就必须正面挑战北洋军。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较量。
可能的后果:
内战规模扩大: 南北双方很可能爆发大规模的内战。北洋军在装备、训练和组织程度上都远超南方革命军。这场内战可能会给中国带来更大的破坏。
革命进程受挫: 如果革命党在内战中失败,辛亥革命可能无法达成其推翻清朝、建立共和的根本目标。革命的成果可能会被北洋军阀集团完全吞噬,甚至清廷可能在袁世凯被击败后重新掌控一部分权力,或者由其他军阀势力填补权力真空。
外国势力的介入加剧: 在中国大乱的情况下,列强可能更有理由和机会介入,扶持各自的势力,瓜分中国的利益,使中国的国家主权进一步丧失。

情景三:袁世凯被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革命党自行发展

这是一种更理想化的设想,但可能性相对较低。它意味着革命党能够有效地联合其他力量,或者利用民意和国际舆论,将袁世凯这样的实力派排除在国家最高领导层之外。

革命党的优势: 革命党当时代表着新思潮和民族主义,拥有较高的政治理想和组织能力(尽管其军事力量有限)。
可能的后果:
更加激进的共和模式: 如果革命党能够掌握主导权,可能会更迅速地建立一个更加彻底的共和政体,并且在政治制度上走得更远。
政治动荡和派系斗争: 但没有了袁世凯这个能够暂时压制住其他地方势力的“大树”,革命党内部以及与地方军阀、旧官僚之间的矛盾可能会更早、更尖锐地爆发。中国可能陷入更加分裂和混乱的政治局面,各地军阀割据的局面会更快出现,而且缺乏一个全国性的力量来统一和整合。
孙中山的领导地位: 孙中山可能会成为国家元首,但他的权威能否得到全国承认,尤其是在北方,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他可能需要在复杂的政治博弈中艰难维持国家的统一和秩序。

总结一下,袁世凯不“窃国”,革命的结果可能不会是简单的“成功”或“失败”,而是多种复杂的演变。

袁世凯作为一个掌握强大军事实力的政治人物,他是否“窃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在辛亥革命后的权力分配格局和政权性质。

如果他选择真心拥护共和, 辛亥革命或许能以更平稳的方式完成国家统一,共和制度也能在一种相对温和但可能不够彻底的路径上建立。
如果他选择对抗革命, 那么辛亥革命很可能因为南方革命力量的军事弱势而失败,中国将继续在内战和军阀割据的泥沼中挣扎,甚至外国干涉会更加严重。
如果他被排除在外, 革命党可能会尝试建立自己的政权,但这很可能因为力量不足而导致国家更加分裂,或者爆发更长久的内战。

因此,“袁世凯窃国导致辛亥革命失败”的说法,更多的是一种对历史进程的评价,认为袁世凯未能顺应革命的潮流,反而利用革命的时机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并且违背了共和的精神。如果他只是做了一个名义上的过渡性总统,并且尊重共和制度的程序和未来选择,那么辛亥革命的“结果”——即中国政体的根本变革——是达成了,但过程和后续的稳定程度可能会大不相同。

历史的吊诡之处就在于此,一个关键人物的选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历史的走向。袁世凯的“不窃国”,并非指向一个必然成功的革命,而是指向一个可能更加动荡不安,或者更加温和保守的中国。我们今天回顾,是因为他的“窃国”直接导致了后来的帝制复辟和护国运动,给中国带来了二次动荡,这使得很多人认为他葬送了辛亥革命的成果。但反过来说,如果他没有掌握权力,辛亥革命是否能真正“成功”地结束中国长期的封建统治,建立稳固的共和,本身也是一个很大的未知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其实我觉得严格意义上,袁世凯不一定算是窃国,毕竟袁世凯在清朝过渡到民国的过程中,是有重要作用的。

第二,如果袁世凯无私奉献,心怀理想,推翻清王朝之后,真的在国内实行完全的西方政体,那么大概率上,至少会比军阀混战的局面好得多。但这样的话,他大概率会被果民党压制,他肯定不会甘于如此,这不符合人物性格。

第三,如果袁世凯当时继续帮助清朝,清朝未必会被推翻,革命党定会遭遇大败。但我不认为,只要袁世凯帮助清朝,清朝就一定能完全占领南方,不要小瞧半壁江山的实力和人心所向的影响力,大概率是一场漫长的消耗战。而且清朝已经如此落魄,袁世凯也不可能安心臣服,这不符合人物性格。同样,如果袁世凯撒手不管,清王朝也未必一定守不住一点地盘。但还是那句话,不符合人物性格。

第四,其实袁世凯在称帝之前,就已经是权力在握的大总统了,果民党已经落败,如果他能稳住,不称帝,而是踏踏实实地做事情,大概率上也能坐稳这个位子,至少也比后来军阀混战的局面好得多。

第五,袁世凯称帝肯定是有私心,现在很多北洋粉已经吹得没边了,还什么东方拿破仑,真是搞笑。实践检验真理,袁世凯称帝之后各种落魄,几乎身败名裂,说明了什么?说明称帝不合时宜,说明他的权力根本不稳固,说明他的属下并不是真的忠于他,说明他的能力和权术没有那么强,连基本的宣传工作都做不好。连自己位置都坐不稳的人,请不要吹嘘好吗?分析未来是没有办法只能借助纸面实力,但是历史已经发生,不顾史实而追求真假不好说的纸面实力,本末倒置了。所以说,袁世凯坐稳帝位的假设根本没意义,因为历史证明他没有实力做皇帝。帝位,是需要历史积淀、血统遗传、人心所向或者某种丰功伟绩的,至少也是钢铁一般的强大实力。

第六,清朝被推翻之后,主体民族终于抬头,本来是前景一片好,只要当时能稳住,各族拧成一根绳,怎么也比后来天下大乱军阀混战小日本入侵的局面要好。只可惜,无论是谁,都没有这个实力和能力。

第七,真的非常讨厌一些人拿纸面实力和某些人的话语,胡乱推演。现在评估一些指标都非常难,也很难精确,那些人信誓旦旦的拿出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的所谓数据,装模作样地估算,有多少经得住推敲?人家当面对你撒谎你都不一定看得出来,所谓历史上的言论真真假假多少可信?连二十二人的足球预测都不一定准,还预测四万万人的历史,搞笑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