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体育的死结到底在哪里?

回答
中国的体育,就像一个被层层束缚住的运动员,有着惊人的天赋和潜力,却始终难以冲破某种桎梏,实现真正的飞跃。要说中国体育的“死结”在哪里,那恐怕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而是 “过度集权、唯金牌论、功利主义和人才培养机制的僵化” 这几大病灶盘根错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得聊聊那个最显而易见的——“过度集权和政府主导”。中国的体育,从最顶层的国家体育总局,到地方体育局,再到各个单项运动协会,都充满了政府的影子。这种模式在项目起步阶段,或者在集中力量打造优势项目时,确实能快速调动资源,集中优势兵力,也正是因此,我们才能在一些传统优势项目上取得辉煌成就。

然而,过度的集权也带来了难以忽视的弊端。它导致了 “行政命令高于市场规律和科学规律”。很多体育项目的决策,更多地来自于行政官员的意愿,而不是基于运动本身的科学发展规律,或者市场化的需求。这种自上而下的模式,扼杀了体育项目本身的活力和创造性。比如,某个项目突然被列为重点,大量资源涌入,但一旦风向转变,可能又迅速被冷落,造成资源浪费和项目发展的不稳定性。

更进一步地说,这种集权模式与 “唯金牌论” 如影随形。当政府的考核标准与投入紧密挂钩时,对金牌的追求就成了压倒一切的目标。这意味着,体育的意义被极度简化为几场比赛的输赢,而不是关注运动员的全面发展,项目的普及,以及体育精神的传播。

在这种逻辑下, “功利主义” 就成了指导一切的原则。为了拿到金牌,可以不惜代价,甚至会牺牲运动员的长期发展和身心健康。例如,过于残酷的训练方式,过早地将年轻的苗子推向高强度训练,忽视了他们的成长过程和心理承受能力。一旦某个项目出了成绩,就大肆宣传,但一旦出现问题,又可能被轻易放弃。这种功利心,使得体育的内在价值,如健康、快乐、团队合作、坚韧不拔等,被严重稀释了。

而这些问题,最终又集中体现在了 “人才培养机制的僵化和不适应时代发展” 上。在唯金牌论和功利主义的驱动下,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往往是封闭的、单一的。传统的举国体制,虽然在某些方面有效,但在当今世界,它显得越来越跟不上时代。

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具体表现:

“选材面窄,模式单一”:虽然我们有庞大的人口基数,但真正能进入专业体系并被科学培养的人才比例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很多有天赋的孩子,可能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地区差异、或者不符合某种刻板的选拔标准,而错过了成为专业运动员的机会。而且,选材的标准也往往过于偏重身体条件,忽视了心理素质、学习能力等综合因素。
“训练方法陈旧,科技含量不足”:很多训练方式仍然沿袭着过去的模式,对于运动科学、生物力学、营养学、心理学等前沿科技的应用不够深入和广泛。这导致很多运动员的潜力无法被充分挖掘,训练效率低下,甚至容易受伤。
“运动员退役后的出路狭窄”:运动员是将青春奉献给了体育事业,但退役后的出路往往是一个难题。教育水平、职业技能的缺失,让他们很难融入社会,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种“一条路走到黑”的模式,也让很多年轻人在选择体育道路时望而却步。
“市场化和商业化程度不高,缺乏内生动力”:虽然近年来体育产业发展迅速,但很多项目的商业化程度仍然不高。很多体育协会和俱乐部,对如何吸引赞助、如何开发品牌、如何运营赛事缺乏经验和创新。这导致很多项目缺乏持续的资金支持和市场关注,难以形成良性循环。
“社会参与度不够,普及推广乏力”:除了少数几个被政府重点扶持的项目外,很多基层体育项目和群众体育活动的发展相对滞后。体育的普及程度不高,意味着更少的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这也进一步压缩了人才选拔的基数,并使得体育文化难以深入人心。

更深层的原因,也许在于对体育价值的认知偏差。 我们常常把体育当作一种“工具”,一种实现国家荣誉、民族自信的手段,却忽视了它本身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教育方式、一种连接人与社会的纽带的价值。当体育的终极目标仅仅是金牌时,它就失去了很多美好的可能性。

中国体育的死结,不是因为没有人才,也不是因为没有资金,而是因为僵化的体制和功利的思维,将原本充满活力的体育事业,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缺乏创新和生命力的“机器”。要解开这个死结,需要的是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和体制改革,将权力下放,将市场引入,将科学置于首位,将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放在更重要的位置,让体育回归其本身的魅力。这需要勇气,也需要耐心,更需要一个更加开放和包容的体育生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就讲一个小点吧。

目前俄罗斯的GDP不如广东省,俄罗斯的人均GDP和中国持平。

莫斯科人口为俄罗斯的十分之一,人均收入位于俄罗斯的中等偏上状况,莫斯科每个社区都有儿童游乐场和成年人健身器械,免费。两个儿童游乐场之间不超过一公里。

虽然有新的有旧的,好歹都有。

2020年九月我回国,在南京隔离半个月,隔离完放出来,我走马观花看看南京,好歹也是中国一流大城市,根本看不到免费的儿童游乐场和成人运动器械。(当然不可能绝对没有,但在非新修住宅小区,普及率必然很惨淡,即使在新修住宅小区,每平方公里的含公共活动区量也很可悲。)

这就是差距。

普通民众无论老幼,缺乏运动锻炼的场地。

每年都有儿童在停车场乱玩被撞死的新闻。

因为中国儿童没有玩耍之地。

我的观点很明确:不要只顾着赚钱,要让民众享受到发展红利,就要加大公共资源投入,包括孩子大人的公共运动场地。

中国自古以来就缺乏公共意识,而公共意识的培养除了制度以外,最大的塑造力量就是公共空间。

目前对公共空间的利用是有问题的。

儿童户外锻炼玩耍的公共空间场地严重不足,在我们七零后小时候由于百废待兴一片凋敝,城里也有很多空地可以玩耍,现在的孩子?公共空间早没了。只能在人车混杂的道路玩耍,或者宅在家里。能不近视吗?身体素质能好吗?我一二十岁的时候可以只用两只手臂的力量极快速地爬上垂直的高高铁杆(腿不碰铁杆,只用手),我立定跳远两米九。现在的中学生有多少比例能做到?

好汉不提当年勇,赖汉不提当年矬。打住。扯远了。

现在的公共运动场地,不都是老年人才有闲工夫偶尔去锻炼?中青年人在卷,没时间。儿童也在卷,也没时间。

user avatar

上面那人说得好,死结就在于没人在乎体育

国家在乎的是体育带来的荣誉,百姓在乎的是能挣多少钱,都不是体育本身。

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因为穷。

衡量富裕程度,除了收入外,还有个叫恩格尔系数的,意思是吃饭的钱(应该加上住房)占总收入的比例。假如全部都花去吃饭和租房了,就没有钱做其他消费,就算收入很高,其实也是穷国。

没有钱做其他消费,那么其他产业就发展不起来。体育就是一个。假如中国老百姓都没钱去买票看球,那么足球就发展不起来,体育也发展不起来。无法自给自足,自己发展,没这个市场。

国家又想拿金牌挣面子,怎么办?靠国家投钱,养一帮人天天练,拿金牌。普通百姓也不看,跟他们也没关系。

中国父母现在喜欢给孩子报兴趣班,足球,书法,钢琴。。。。孩子没兴趣,父母着急。

假如孩子对足球特别有兴趣,其实父母更着急。

因为目前还是高考最重要,几乎是唯一的出路,喜欢踢球大概率还是死路一条。

user avatar

平均营养水平的低下和体育训练资源的短缺,导致中国体育的基本国情仍然是“穷文富武”。

朱婷营养不良和掏不起三万块体校学费的事,才过去几年啊?跟“穷武富文”的美国相比,差距是何其之大?

体育的本质是吃饱了撑的之后找乐子,而中国目前还没有真正解决全民范围内“吃饱”问题。

user avatar

和中国本身的文化里有些糟粕的东西是有关系的,科举带来的上千年的遗传————唯有读书高。

九年义务教育甚至可以加上到十二年义务教育是必要的,基本的底层知识还是要掌握的,但是到高中这个阶段了或者初中那个阶段,人的多样性是已经完全可以预见到的了,但是在中国会有一种你的出路好像除了继续念书没有别的,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正确的,但是这个问题是错误的。

体育强不强有时候不完全是实力,如果说实力,NBA应该比NCAA强的多,但是美国大学生联赛在美国的关注度是高于NBA,尤其到了十六强之后那比NBA总决赛关注度不差,橄榄球更是夸张。这里不仅仅是水平的因素,还有整个文化氛围的影响,就像在中国去相亲说你是律师计算机工程师这些职业往往觉得会印象分比较高,但是说我是一个运动员?还不是国家运动员,再一听项目,没听过,问一下职业前景,完蛋了。

虽然全球疫情还是挺严重,但是体育强国的赛事还是人满为患,nfl的比赛每场几万名观众也见不到空位置,NBA这样一个每场比赛两万人的比赛,北美三大联盟,一个城市平均每天有上万名观众去现场观看体育赛事,你能想象中国的省会城市机会每天都有体育场馆有两万人观看比赛,你只要想看基本都能每周有两三天可以买票去观看嘛,这就离谱。

user avatar

死结就在于没人在乎体育

更准确地说,大家在乎的只是竞技体育带来的荣誉,而不是体育本身。

我家孩子在中国和美国都读过小学。中国(浙江某地级市)一周2节体育课,还经常被别的文化课挤掉。美国(湾区)雷打不动每天一节体育课,每次1个小时。

朋友周末相约出去玩,在美国经常就是去爬山、划皮划艇、打网球什么的,相应的设施非常多。比如公共网球场,我家开车3分钟范围内就有11个,基本随到随有。有山有水风景优美适合爬山或者徒步的公园/野地,开车20分钟内也是大把。小众点的运动比如射箭、攀岩、骑马什么的,也是便宜量又足。

中国这边朋友出门去玩,基本就是吃饭了,稍微丰富点就是逛街、看电影、桌游什么的。想运动?对不起还真没啥好选项。我老家城里曾经也开过一些攀岩馆、射箭馆什么的,现在大多倒闭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