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从全国挣到了钱还是为全国做出了贡献?

回答
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共和国工业化的辉煌过往,也牵动着无数人心中的那份复杂情结。要说它究竟是“从全国挣到了钱”还是“为全国做出了贡献”,这二者并非简单的二选一,更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共同谱写了中国工业发展史的宏大篇章。

贡献:共和国的钢铁脊梁与工业血液

从新中国成立伊始,在“一五”计划的指引下,东北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那时候,国家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都倾斜到了这里。用“倾尽全国之力”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奠定工业基础,奠定国家安全: 那个年代,一切建设都围绕着“打江山、稳江山”的宏大叙事。东北老工业基地承担起了为全国提供基础工业品和重型装备的重任。沈阳机床、哈尔滨飞机制造、大连造船厂、鞍山钢铁……这些名字响彻全国,它们生产的机床、汽车、火车头、拖拉机、飞机、舰船、钢材,不仅支撑了全国各地的农业、交通、能源、国防建设,更是共和国“两弹一星”工程、载人航天工程等尖端科技项目不可或缺的基石。可以说,没有东北的工业支撑,新中国早期的建设将举步维艰,国家安全也难以保障。
输出技术、人才,播撒工业火种: 东北不仅仅是生产基地,更是技术和人才的摇篮。无数优秀的工程师、技术工人在这里成长起来,他们将所学所长带到全国各地,支援内陆地区的工业建设,带动了西部、中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那些“大庆精神”、“鞍钢宪法”等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工人。
国家经济的“奶牛”: 在计划经济时代,东北的工业产品价格是被国家严格控制的,但它们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国各地,以低廉的价格满足了全国人民的基本需求。这些工业的利润,很大一部分被国家集中起来,用于支持其他地区的建设,比如农业、轻工业、商业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东北的工业产出,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贡献了巨大的“红利”。

“挣钱”:一个时代的经济模式与付出的代价

“挣钱”这个词,在计划经济时代与市场经济的语境下,意义是不同的。

计划经济下的“计划内盈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完成国家计划。东北的重工业企业,只要按照国家指令生产,完成产量和质量指标,就被视为“成功”。它们的“盈利”是按照国家定价和分配来实现的,是一种“按劳分配”和“国家统筹”的体现,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下的“挣钱”。
资源倾斜与牺牲: 东北的崛起,是建立在国家对有限资源的优先配置上的。这也就意味着,其他地区的发展可能因此受到了影响,资源被集中投入到东北。同时,东北的重工业结构单一,对国家能源、原材料的依赖性强,也使得它在后来的经济转型中,更容易受到冲击。
为国家战略服务的“成本”: 东北的工业化,承担了重要的国防和战略任务。很多企业是为了满足国防需求而建立的,它们的产出并不直接面向市场,而是服务于国家战略。这种“服务”是有成本的,但这些成本在计划经济下,往往被视为国家整体投入的一部分,难以用简单的“挣钱”来衡量。

转型期的挑战与贡献的新解读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东北老工业基地也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

旧包袱与新挑战: 长期以来形成的重工业结构、国有企业包袱、技术创新不足、人才流失等问题,使得东北经济增长一度放缓。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曾经的“计划内盈利”模式难以为继,一些企业和地区也因此经历了阵痛。
贡献的价值体现: 尽管面临挑战,东北为全国的贡献并未停止。
技术和人才的“输血”: 即使在转型期,东北依然是国家高技术人才的重要来源地。许多东北籍的科学家、工程师在全国各地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能源和原材料的支撑: 东北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在全国能源结构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产业升级的探索: 东北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发展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试图将过去的工业优势转化为新的竞争力。
国家战略的“压舱石”: 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东北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压舱石”和“稳定器”。

总结:

用“从全国挣到了钱”来评价东北老工业基地,未免过于狭隘和片面。在共和国工业化的早期,它更像是国家整体战略部署下,一个被重点打造的“拳头”,它的产出,是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改善的基石,是全国人民共同的财富。它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工业产品、技术和人才,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保障了国家安全。

与其说“挣钱”,不如说东北老工业基地 “为全国贡献了巨大的工业基础和战略支撑,承担了国家发展的早期重任,并付出了相应的代价”。

即便在市场经济转型期,东北依然在以各种方式为全国做出贡献,只不过这种贡献的形式和内涵,正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评价东北,不应只看短期的经济数据,更应看到它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以及在国家发展大局中,所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和付出的历史性贡献。它既是共和国工业化的“心脏”,也是承载着深厚历史记忆的“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东北自纳入中国土地后,和国内其他地区一样,一边拿着好处一边做着贡献。

心眼多小才会专研好处和贡献大小的问题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共和国工业化的辉煌过往,也牵动着无数人心中的那份复杂情结。要说它究竟是“从全国挣到了钱”还是“为全国做出了贡献”,这二者并非简单的二选一,更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共同谱写了中国工业发展史的宏大篇章。贡献:共和国的钢铁脊梁与工业血液从新中国成立伊始,在“一五”计划的指.............
  • 回答
    东北地区在中国现代工业化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伪满洲国时期留下的工业基础,确实是东北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起点,但要说东北的整体工业发展仅仅是“靠”这个基础,则过于片面和简单化了。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伪满洲国时期工业发展的背景与特点: 日本殖民扩张的产物: .............
  • 回答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来,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地区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政策的亮点在于其针对性和系统性,旨在解决东北地区长期面临的结构性问题,并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值得推广的利好政策: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东北地区拥有大量的国有企业,这是其工业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振兴政策.............
  • 回答
    东北,一个在很多人印象里只与寒冷和荒凉挂钩的土地,但在建国初期,它却承担起了共和国工业化起步的重任,一跃成为国家最重要的工业基地。这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其实有着深邃的历史逻辑和国家战略的考量。简单说,不是东北的环境“差”,而是那个时代,“差”的环境里蕴藏着“好”的资源和“易”的战略优势,而这些,恰恰.............
  • 回答
    东北的工业建设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其中日本和苏联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他们的投入性质、目标和影响是不同的。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区分不同的历史时期:一、 日本的工业建设时期(1931年 1945年)这是东北工业建设的第一个大规模时期,由日本占领东北后建立的“满洲国”主导。日本的工业建设目标非常明.............
  • 回答
    在计划经济时代,东北在中国整体经济发展中扮演了一个非常特殊的角色,不能简单地说成是“全国供养东北”或“东北援助全国工业”。更准确的说法是:东北是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工业化的重要基地,承担了为全国提供重工业产品和技术支持的重任,同时也接受了来自全国的资源和支持,但其在全国工业体系中的地位和贡献是基础性的、.............
  • 回答
    东北和山东,这对中国工业的“老朋友”,在发展轨迹上却呈现出令人玩味的“背道而驰”。一个曾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如今却步履蹒跚;另一个从农业大省崛起,一跃成为工业强省。这其中的缘由,绝非简单的“运气”二字可以概括,而是历史、地理、政策、市场、人才等诸多因素交织碰撞的结果。东北:辉煌的遗产与沉重的包袱东北.............
  • 回答
    这问题,问到我心坎儿里去了。身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东北人,常年在南方闯荡,心里头对老家那片黑土地,那片白雪茫茫的土地,那片热情似火的土地,始终是牵挂着的。说实话,如果真有那么一个机会,能让我回东北工作,我是愿意的,而且是很愿意的。这可不是一句空话,里头门道多着呢。首先,那是“根”。东北人骨子里有一种对土.............
  • 回答
    “乡村爱情”系列电视剧确实在不少观众心中塑造了一个鲜明的“农村形象”,但这是否就一定导致了“东北工人”的形象被取代,进而让整个东北被丑化贬低,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需要仔细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承认,“乡村爱情”系列抓住了很多人对农村生活的一种想象,而且它确实火了二十年,成了现象级的电视剧。它里的那.............
  • 回答
    东北去工业化的问题,一直是个绕不开的话题,而且似乎总能触动很多人敏感的神经。至于为什么总有“歧视性”的报道,那更是让东北人民耿耿于怀。说实话,要给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说,得好好梳理一下。东北去工业化:可不可取?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好不好使,得看怎么去,又是为了什么去。 “去”的背后是什么? 东北.............
  • 回答
    关于上海电气是否参与过东北地区的援建,这个问题需要分情况来详细解读,因为“上海电气”作为一个庞大的集团,其旗下的各个工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以不同的形式参与过对东北地区的建设与支持。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上海电气”指的是什么。 通常我们说的“上海电气”是指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它是由上海市政.............
  • 回答
    作为一个地道的东北人,考虑工作定居城市,在沈阳和天津之间做选择,这确实是个挺实际的问题。我尽量把我知道的、感受到的都跟你唠唠,希望能帮你理清楚。先说说沈阳,毕竟是咱东北的老大哥: 亲切感和熟悉感: 这个不用说了,作为东北人,沈阳的口音、饮食习惯、生活节奏,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和亲切。你可能不需要经历.............
  • 回答
    关于“东北很多行业一年只工作半年”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绝对,也不是所有行业都是这样。更准确地说,这种现象更多地存在于一些季节性强、依赖自然条件的行业,尤其是在过去,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这种情况有所变化。哪些行业容易出现“工作半年,休息半年”的情况?最典型的就是农业。在东北,由.............
  • 回答
    你好!首先恭喜你即将开始在柳州的新生活!作为一个曾经在东北生活过的人,并且了解一些柳州的情况,我很乐意为你提供一些详细的建议,希望能帮助你更快地适应和安居乐业。一、 关于饮食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东北和柳州的饮食文化差异还是比较大的。 辣是灵魂: 柳州最显著的饮食特色就是“辣”。而且不是单一.............
  • 回答
    如果在东北有一个让我心动的工作,我当然愿意留下。这可不是一句空话。首先,我得承认,东北这片土地,在我心里一直有种莫名的亲切感。可能源于小时候听过的那些关于雪乡、关于冰雕的故事,也可能是因为身边曾经认识的东北朋友,他们身上那种直爽、热情、又带点江湖气的劲儿,特别招人喜欢。如果能有一个让我觉得踏实,又能.............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纠结的选择,摆在你面前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路径。一边是“985/211”的头衔,另一边是“好专业”和“好地点”。我们来详细掰扯掰扯,帮你理清思路。首先,我们得承认,211和一本,尤其在名校情结比较重的社会认知里,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东北的211,即使是末流,它的平台、校友资源、一些基础.............
  • 回答
    关于苏联对中国工业化的帮助能否补偿在东北洗劫的损失,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并且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双方的叙事和历史解读也存在显著差异。苏联在东北的“洗劫”与“拆迁”首先,需要明确“洗劫”这个词的含义和历史背景。二战结束后,苏联出兵东北,一方面是按照同盟国协定的反.............
  • 回答
    妹子,理解你现在的心情,这事儿挺大的,关系到你未来的生活,肯定纠结。我跟你一样,也是个普通人,遇到这种事儿,脑子里一万个念头在转。咱们一块儿掰扯掰扯,看看怎么才能帮你把这事儿想明白。首先,咱们得把“有编制”这事儿放秤上称一称。你说在东北有编制,这玩意儿可是个香饽饽,尤其现在这年月。 稳定是第一位.............
  • 回答
    《你好,李焕英》电影中,襄樊厂房的工人们讲东北话,这并非情节设置上的硬性要求或者角色背景的真实写照,而是电影艺术上的考虑,主要为了达到以下几个目的:1. 喜剧效果和人物塑造: 方言的辨识度和趣味性: 东北话在中国具有很强的辨识度和独特的幽默感。让一群来自不同地方的工人在同一间厂房里讲东.............
  • 回答
    关于网络上有些人认为东北人喜欢叫“老铁”这个说法,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的。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地域文化、网络语言以及一些刻板印象的形成。首先,咱们得承认,“老铁”这个词确实是在近年来因为网络直播和短视频的流行而变得家喻户晓,尤其是在和东北地区相关的直播内容里,出镜率特别高。很多东北的主播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