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年轻人怎样学会开口说话?

回答
年轻人如何迈出“开口说话”的第一步?

很多年轻人,尤其是那些性格相对内向或者不太擅长社交的朋友,常常会遇到一个普遍的困扰: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想和别人交流,但就是不知道怎么开口,或者开口了也说不到点子上。这种“想说却说不出”的尴尬,有时候会成为阻碍他们融入集体、展现自我的一个不小障碍。那么,到底怎样才能让年轻人更自如地开口说话呢?这其实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循序渐进,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一、 内心的“开关”:从认同和准备开始

很多时候,我们不敢开口,不是因为我们没话说,而是因为内心深处对“说”这件事有些恐惧,或者觉得自己的想法不够重要。

接纳“我说,我愿意说”: 首先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权利和价值。你的观点、你的感受,都是独一无二的。别害怕说错话,更别因为偶尔的“卡壳”就否定自己。把“我说”看作是与世界连接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一场考试。
降低期待,不求完美: 不要一开始就想着要说出多么精彩、多么有说服力的话语。很多时候,一次简单的打招呼,一次真诚的提问,就已经足够了。把目标放在“沟通”本身,而不是“完美的表达”。
小步快跑,积累信心: 第一次开口不必是大场面。可以先从身边最熟悉、最安全的环境开始。比如,和家人分享今天发生的一件小事;在小组作业中,先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或者是在朋友聚会上,对别人的观点表示赞同并简单说一句。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都会给你积累一点点自信。
提前准备,化解紧张: 如果你知道即将要在一个场合发言或者参与一个讨论,可以提前做一些功课。例如,了解一下讨论的主题,搜集一些相关信息,甚至可以在心里默默演练一下自己想说的话。这种准备会让你在实际开口时感觉更有底气,不至于完全空白。

二、 练习的“土壤”:从模仿和实践中成长

开口说话,就像学任何一项技能一样,离不开持续的练习和模仿。

观察模仿,学习榜样: 留意身边那些你觉得说话得体、有条理的人。他们是怎么开头、怎么组织语言、怎么回应别人的?试着去模仿他们的语气、表达方式,但不是生搬硬套,而是从中吸收精华,再融入自己的风格。看一些优秀的演讲视频、访谈节目,也是很好的学习途径。
从“听”到“说”的转化: 积极参与到对话中,多听别人怎么说,然后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或回应。比如,听完一部电影的介绍,你可以试着和朋友聊聊你对这部电影的看法,哪怕只是简单的一两句。
利用碎片时间“过过嘴瘾”:
对着镜子练习: 这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找个时间,对着镜子里的自己,练习说某件事情,或者就今天的心情随便聊聊。你可以观察自己的表情、眼神,调整自己的语速和音量。
录音或录像: 用手机录下自己说话的声音或视频,回听回看,你会发现很多自己平时意识不到的小习惯,比如口头禅、声音的起伏、肢体语言等等。这就像请了一个“私人教练”,能帮你发现问题并改进。
自言自语也是一种练习: 没人的时候,也可以对着空气或者家里的宠物“说说话”。比如,在做家务时,可以一边做一边描述你在做什么,或者回忆今天学到的知识。这能帮助你保持“说话的肌肉”不生疏。

三、 实战的“战场”:从融入和互动中进步

理论再多,也需要付诸实践。找准机会,勇敢地走出去,把想说的“说”出来。

从熟悉的环境开始突破:
家庭成员: 这是最安全的环境。主动和家人分享生活中的趣事,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困惑。
同窗好友: 和关系好的同学朋友多交流,无论是讨论学习、分享爱好,还是闲聊八卦,都是很好的练习机会。别怕“说错了”,朋友之间更多的是理解和包容。
校园社团或小组活动: 积极参与社团的会议或小组的讨论。在这些场合,大家的目标是共同完成某件事情,更容易获得支持和鼓励。即使你只说了几句话,也是一次宝贵的尝试。
抓住机会,主动出击:
课堂上的提问: 遇到不懂的地方,勇敢地举手提问。即使问题很“小儿科”,老师也会很乐意解答,而且这也能让老师和同学们记住你。
讨论中的参与: 在小组讨论或班级会议中,当别人发言后,可以尝试接话,表示同意并补充一点自己的看法,或者提出一个相关的问题。
社交场合的互动: 参加聚会、活动时,不要一个人默默地待着。可以主动和旁边的人打招呼,聊一些轻松的话题,比如活动本身、天气、共同认识的朋友等等。
学习倾听与回应: 说话不只是输出,更是双向的互动。
认真倾听: 当别人说话时,要专注地听,理解对方的意思。
适时回应: 根据对方的话语,做出相应的反馈,可以是点头示意、简单的附和,也可以是提出疑问或分享自己的观点。
使用“桥梁句”: 比如,“我听你这么说,也想到……”、“关于这一点,我倒是有个不同的看法……”、“你说的很有道理,我想补充一点……”这些句子能帮助你自然地将话题接过来,或者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心态的“润滑剂”:从积极和耐心去成长

学说话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保持良好的心态至关重要。

奖励自己,肯定进步: 每次成功开口,或者在练习中取得一点小小的进步,都要给自己一些小小的奖励,比如吃点好吃的,看一部喜欢的电影,或者只是简单地对自己说一句“你做得不错”。
允许自己犯错,并且从中学习: 没有人能做到完美,都会有说错话、说不好的时候。重要的是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下次做得更好。把每一次“失误”看作是通往成功的垫脚石。
找到自己的节奏,不与人攀比: 每个人的成长速度和表达方式都不同。不要因为看到别人说得流利就感到焦虑,找到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法和节奏,稳步前进就好。
寻求支持: 如果你觉得非常困难,可以尝试找信任的朋友、家人,或者学校的心理咨询师聊聊,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可能会给你很大的帮助。

总而言之,年轻人学开口说话,与其说是学习一项技能,不如说是打开一扇通往自我表达和世界连接的大门。这个过程需要勇气,需要耐心,更需要持续不断的尝试。从内心的接纳开始,到循序渐进的练习,再到勇敢的实践,每一步都算数。相信只要你愿意迈出第一步,并持之以恒,你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自信而有力的声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提供一个方法:听自己的录音。

把一个复杂事情的前前后后,不受外界干扰,精彩地、完整地讲出来,使听众受到打动,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能力。很多人害怕社交,就是因为怕自己讲的话达不到吸引别人的水准,干脆在公众面前就不讲话了。

拿我来说,我小时候很喜欢讲话,长大了变成INTJ,反倒不喜欢和别人家长里短了。由于自己的性格的原因,之前很不习惯在大众面前演讲。但毕竟在东亚地区这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如此的紧密,以至于不开口说话是很吃亏的,所以我决定有所改变。

我想了一个办法:每天在没事的时候,在学校或者大街上,录一段音。这时候别人都会认为你在和网上的联系人“语音聊天”,不会投来异样的目光,想讲什么就讲什么。

选一个最近流行且你喜欢的话题讲,从头到尾地讲,要求讲成夹叙夹议的形式(有叙述,有议论)。最好要十分钟以上,不要写底稿,也不要打腹稿。前提是你必须对这个话题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并感兴趣。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会在学校操场散步的时候讲,或者去山上、湖边逛的时候讲。确保旁边没有人,没有车来车往的危险,(总之,确保自己在一个非常放松的环境里面,而不是众目睽睽之下)你就可以打开手机的录音设备。

讲东西的时候要满足三个条件:

(1)要有逻辑、有条理、有层次,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讲了这个才想起那个还没讲完。同时要字字珠玑,不要说一堆不合逻辑的废话。可以正反利弊两方面来剖析。

(2)要严谨,不出现不符合事实的语句,比如对一件事情进行夸大或者缩小。对于一些不太精确的词汇要以更加精确的词汇来代替。

(3)要连贯,不能中间一直出现“额”之类的停顿词。如果说错了或者没有说到位也不要停下来,自己想圆场的方法,使自己的讲话前后没有违和感。

录好了,听一遍你的录音,反思自己讲话的不足之处,吸取教训,继续录音,反复修改,直到你觉得把这个话题讲得完美,来龙去脉讲透彻为止。接下来把最后的一遍保存,命名为话题名称,之后存档,以后没事儿可以拿出来听一听。当然,之前失败的版本可以删除。

一年之后,听自己当时的录音,不仅会觉得当时讲得很有营养,也觉得这是一个对当时生活的记录和纪念,当然这也是对自己说话水平的一种锻炼。

这样讲多了,可以显著提高自己说话的水平。如果你讲任意一个话题都能做到有条理、有逻辑、严谨且滔滔不绝,我相信你会在别人面前开口说话的。之后去你的学习区(和一些半生不熟的人,在你的可以接受范围内)吧,不要去恐惧区,多参加一些宴会啥的,跟他们聊你想讲的。当你看到他们仔细听的时候,你会想讲更多的。

当然,参加辩论队也可以锻炼开口不怯场的能力。如果你有这个心思,可以在开学的时候加这样的一个社团。(虽然我个人很不喜欢辩论这项活动。参加辩论可以说有利有弊吧,辩论可以锻炼你说话的能力,但是也可能变得很较真。很多事情不像辩论那样,总是非黑即白、上纲上线,而且,把别人辩赢了也不能说你的观点就是正确的。)

PS

感觉赶鸭子上架锻炼沟通的方法并不起作用,尤其是大中小学老师对你演讲或者在公众面前回答问题之类的强制要求,因为强扭的瓜不甜。这种赶鸭子上架的方式会使你的讲话水平在短时期内有所提升,但由于你的演讲水平缺乏一定的积累,最终会回归到本位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