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女孩以年级第一成绩毕业牛津被质疑「学媛」「微商」,事情的真相是怎样的?

回答
这件事情确实在中国网络上引发了不小的讨论,具体来说,有几个关键点需要梳理清楚,才能还原事情的真相。

事件的开端:一位名叫施的中国女孩,以全A成绩毕业于牛津大学,并且是年级第一。

首先,要明确一点,这个女孩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她的学业成就也是真实的。她毕业于牛津大学,并且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拿到全A,并且是所在年级的“第一名”,这个“第一名”通常是指在特定专业或特定院系内的最高荣誉或最优成绩。在牛津这样的世界顶尖学府,能够获得这样的成绩,本身就足以证明她的学习能力和刻苦程度。

质疑的出现:网络上开始出现对她学历和成就的质疑,主要集中在“学媛”和“微商”两个方面。

1. “学媛”的质疑:
什么是“学媛”? 这个词在中国网络上通常带有贬义,指的是那些虽然在名校读书,但其成功被认为是依靠家庭背景、人脉资源,或者是因为长相出众而受到优待,而不是完全凭借自身实力。这种质疑往往包含一种刻板印象,认为长得好看的女孩在学术上很难有如此突出的成就,或者怀疑她们的成功之路不够“纯粹”。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质疑?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女孩在媒体报道中露面时,展现出了相对年轻、漂亮的形象。在一些网络用户的眼中,这种“颜值”与“学霸”的结合,会引发一种天然的怀疑,认为“不可能这么完美”。
“学媛”质疑背后的逻辑: 这种质疑背后,往往隐藏着一种对于社会阶层、资源分配的不满,以及一种朴素的“仇富”心理。当一个看起来“光鲜亮丽”的个体取得巨大成功时,一些人会倾向于寻找其他“解释”,而不是简单地接受其个人努力。他们可能会认为,她之所以能进入牛津,拿到高分,是因为家里有钱有势,或者因为她懂得“利用”自己的优势,而“实力”可能被排在了次要位置。

2. “微商”的质疑:
“微商”的含义: 在这里,“微商”被用来形容她可能通过“卖东西”或者某些非正规渠道获得了经济利益,并且将其与学业成就联系起来,暗示她的成功可能与经济活动有关,甚至被认为是“不劳而获”或者“利用学业包装自己”。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质疑? 有一些网络用户可能会翻找女孩的社交媒体信息,如果发现了她曾经发布过与产品、销售相关的内容(哪怕是很早期、很普通的分享),就可能被放大解读。在一些人的认知里,如果在名校读书,就不应该去做“低端”的商业活动。他们认为两者之间存在“反差”,这种反差就成了质疑的理由。
“微商”质疑的出发点: 这种质疑的逻辑非常跳跃,它试图将女孩过去的某些活动(如果存在的话)与她现在的学业成就划上等号,并暗示她可能为了“赚钱”而牺牲了学业的“纯粹性”,或者她现在的成功是以往“营销”的成果。这是一种将个人过往经历进行负面解读,并试图玷污其现有成就的行为。

真相的还原:

学业成就的真实性: 牛津大学的毕业证书和成绩单,都是经过严格审核的。年级第一的说法,如果来自学校的官方发布或者权威媒体的报道,那么其真实性是很高的。即便存在一些非官方的排名方式,但以全A毕业,并且在众多优秀学生中脱颖而出,这本身就证明了其过硬的学业功底。
关于“微商”的澄清: 大多数报道和后续的澄清显示,所谓的“微商”质疑,很可能是一些人对女孩早期社交媒体上一些零星信息的误读和恶意解读。
可能性一: 她可能在学生时代为了赚取生活费或者积累经验,做过一些兼职或者尝试过小规模的线上销售,这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生中都很普遍,尤其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或者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群体中。这本身是独立的个人行为,与她的学业成就并没有直接的、负面的冲突。
可能性二: 她可能在大学期间或毕业后,出于兴趣或者尝试,与某些品牌有过合作,或者分享过一些产品使用心得,这些也可能被某些人过度解读为“微商”。在社交媒体时代,很多学生都会分享生活,包括一些消费体验。
重点在于: 即使她曾经有过任何形式的商业尝试,这并不代表她的学业成就就“不纯粹”或者“掺水”。恰恰相反,在不耽误学业的前提下,能够平衡个人发展和商业尝试,也可能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学媛”质疑的本质: 这种质疑更多地暴露了部分网民心态的扭曲和对成功的刻板印象。他们难以接受一个年轻、漂亮的中国女孩能够在世界顶尖学府获得如此高的荣誉,因此倾向于用“家庭背景”、“颜值”等外部因素来解释,而不是承认其个人努力和才华。这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酸葡萄”心理,或者说是对社会资源不均的集体焦虑的投射。

事件的影响:

这种质疑对女孩本人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和伤害,也引发了社会对于网络暴力、刻板印象以及如何看待个人成功等问题的讨论。很多支持者认为,这些质疑是毫无根据的恶意攻击,是对一个努力奋斗的年轻女孩的侮辱。他们呼吁理性看待他人的成功,不要因为个人主观的偏见就去否定一个人的付出和成就。

总结来说,事件的真相是:

这位中国女孩以极其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牛津大学,这是她个人努力和才华的真实体现。所谓的“学媛”和“微商”质疑,更多的是源于部分网民的刻板印象、不信任心态以及对个人过往经历的恶意解读和放大。她的学业成就本身是无可置疑的,而那些负面评价,更多地反映了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健康的认知和心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随手看了下她的微博和小红书,耗时大约十分钟,在我的角度来看她确实踩了很多很多的雷……我的第一反应也是这人不行,只不过在查清楚具体资料没有十足把握之前我不会拿出来说罢了。

跟性别歧视没关系。她的个人资料里有包含以下元素:牛津标签,一站到底,极限挑战,自称理想主义者,金融业背景,凸显低龄成功人士的感觉。发的大量视频主题就是物质条件好和偏鸡汤的内容。回过头来说自己因为热爱数学回来读博。每一条给我的感觉都像营销号,被质疑太正常了。

我不确定其他人眼里怎么看,但这个气质和风格……在学术圈里我觉得很容易社死。她也许是很厉害的人,但我不太懂她为啥要读博,她这个气质本身跟学术似乎也不是特别搭调。

虽然不太厚道,但我想起了李嘉晖……当时我一眼看到李嘉晖的资料就觉得这人有问题,也是因为这人自称热爱学术,但资料都是在秀标签,以及学术大佬们的合照。

李嘉晖是个什么样的人?

user avatar

我认识的上一个有一定实力但是过于高调宣传的人叫做童哲。

12年寒假时我还是北大化院大一的学生。当时童哲刚回国,在学而思开课,我关注了他并且贡献了500大洋去听他的课,也因此成为了第一批万门大学的会员。当时号码可以随便选,于是我说我想选514号因为是我生日,然后童哲告诉我他还没印那么多,后来就给了我一个前面的号码我现在也忘了是多少了。那天我还和他聊了很多话题,我很喜欢物理但是吐槽说化院的物理教学质量不太行。他说他当年时北大化院的物理教学挺难的,还有一个专业叫做物理化学,要学很多数理类的课程比如数学物理方法。(注:这里的物理化学专业指的是本科生专业,现在北大化院本科专业只有化学类、材料化学、化学生物学和应用化学)

当时童哲给我的感觉是,有一定的实力(实力相对于普通人来说很强,但是距离北大顶尖水平还有一些距离的),有正义心(他本科时物院有一些家庭富裕的学生拿到了贫困生补助,他实名举报了,在北大BBS物院板块也能查到),有野心(当时他说想降低教育的门槛做万门大学),人很nice(其实当时也没有大肆宣传什么速成之类的,我们后来也在人人上经常聊天或者互动,他还给推荐了一些物理类的科普书)。

至于他的真实能力,不得不说比起北大顶尖水平差了点,以下是我14-15年在北大BBS上写过自己的感受。现在我承认当时自己的要求过高了,童哲的水平相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是很强的。

后来没想到他大火了之后就可以不加审核地野蛮扩张。各种所谓的大学分校普通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万门大学添加了不少新加入的人自己录制的视频——量的确是非常多了,但是质是大幅下降了。之后童哲以童校自称,开始走饭圈路线,开始宣传知识都是可以速成的云云。虽然劝过他,但是他听不进去。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反对他做的这个万门大学了,还曾写过一篇叫做“亿门大学”的文章(其中亿和一同音)来讽刺当时万门大学的乱象。再后来就是我也懒得管万门的那些事情了,尤其是出国了后,直到昨天听说了跑路的事情。

虽然我后来不喜欢万门的模式,但是对于他居然卷钱跑路这件事,我还是极其惊讶的。一个年轻时面对不公勇敢站出来实名举报的人,终于活成了自己当年会讨厌的模样……


我觉得有一定的实力是好事情,宣传下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有的时候宣传如果太过了将自己捧到了不该属于自己的高度,可能就会被蒙蔽双眼,最后摔得很惨。

user avatar

更新:
本来不想更新了,发现深圳商报、南方日报、中国科学报都出动了。真是奇了怪,985211本科数学系里就发了有分量论文的女生一堆堆,就她一个“辟谣”靠做数学题而不是上传dissertation的人居然能上仨报纸。佩服佩服!

不想争论什么,直接看她主页好了,懂的人自然懂。
顺带可以对比一下与她同research group的博士生背景。

只摆事实:
2010-2014,本是她的英本内卷前拿的本硕连读。网站上写的是2011-2014奖学金。
牛津数学一般就是3年读完觉得搞不定就拿个BA滚蛋,觉得还可以搞搞就水个论文顺张硕士文凭。
所以谷歌上可以找到她2010-2014本硕连读的信息,但是打不开。
换言之,理论上她2014年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应该是牛津数学系硕士毕业了的。
为什么2021年又跳出个硕士毕业呢?是二硕吗?

2020年回去读的是MSC而不是Mphil/by research, 也就是知乎er日常黑的一年水硕。
入学条件是本科不要太差,一般牛津本可以弹性放宽。
而她所谓的牛津第一,是单纯指这个MSC的第一,既不是本科第一,也不是2014年那个不知道毕业没毕业的硕士的第一。

在这人所谓的“热爱数学”的包装下,在牛津那么多数学相关的水硕里,她偏偏选择了距离纯数最遥远的一个。
按理说,水硕MSC就是课程硕士,而读博搞研究的人一般会走MPhil研究型硕士。
所以即使在我知道她家的关系背景的前提下,我还是有点疑惑MSC水硕即使成绩第一,是怎么能拿到200%奖学金的。后来她解释了200%是“开玩笑”。

主页可以看得非常清楚了,她的博士学位是Funded by INNOHK and CIMDA Centre (Centre for Intelligent Multidimensional Data Analysis),录取通知书上写的Fee Status是Oversea. 如何理解这个fund,我不做评价,还是我说的,自己查查同research group的其他人都是什么fund就好了。

她在自己的回答里也上了申请这个fund的链接,那么拭目以待看看中国大陆护照的非香港居民还有谁能够只靠一个MSC授课型硕士0论文拿到这个fund的全额奖学金。以及拿到的人和这位朱同学比起来背景有什么差别。



————————————————————————————————-

表演型人格完美印证:
第一出:
先是口嗨说自己“年级第一”。
被质疑后委屈地哭诉只是自己翻译不好,是专业第一。

第二出:
先是口嗨说自己“200%奖学金”
被质疑后委屈地解释自己只是拿了两个offer。

第三出:
先是口嗨有劳斯莱斯到牛津接,原po有车里的照片,还有四个大波+两条P到14头身的所谓腿。
被质疑后委屈的说只是去了牛津,没有去数学系门口。
并且删除原po。

第四出:
先是口嗨在知乎某回答说某清北男生想强奸她,
被质疑有证据为什么不报案,没证据为什么乱说后删除了。
然后质疑她的那个回答居然消失了,那个回答里有截图。

第五出:
先是口嗨在知乎某回答晒瘦身福利图。
看到我放链接后删除了,然后粉丝在评论说别人意淫她。
那种问题下本就是男有男手淫,女有女的意淫。
装什么纯情?以为自己还是16岁吗?28了好吗。
(PS. 热爱健身的人也会爱看同性/异性的照片来“意淫”自己能练出马甲线)

第六出:
自己在评论里发的CIMDA,然后自己马上删除。
我恰好看到了去八了一下,说我错误。可自己发的链接里面合作的公司就是我发的,logo名字也是一样的。

先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然后听到半点质疑就委屈、告状、谩骂。说别人欺负她。十几岁的时候可能大多数人对她避而远之,怕被说欺负小孩,但是她今年都28岁,再装可怜行不通了。--于是她只好关闭评论。

其实2022的牛剑人设仅够简中天龙人收割韭菜。
看看她那个年代的英本,牛剑UCL占满了国内留学机构、培训机构半壁江山。
而如今数学海本,别说麻省理工哈佛斯坦福了,就算抓到伯克利弃牛津的也很多,剑桥还值得犹豫一下。

她在普通人眼里可能是优秀的,但这无论站深国交视角,还是站清北视角,都属于没啥好炫耀的。站在理科女性博士视角,更不是每个理科博士都乐意被这种人去“代表”。

不过,总而言之,言而总之:
此人不是不优秀
就如我原答,优秀程度处于牛津自费博必过、关系博稳过、全奖博险过的水平。
--至于美国top10博,没paper不可能。
此人也没有做什么坏事情。
就如评论她的“闺蜜+邻居”自曝的,身为学阀世家,人家本来可以轻轻松松搞几篇论文,那么美国top5是随随便便的,可人家没有这么干。

表演型人格不是罪也没有错,是一种个人选择。
所以,她除了辣眼睛以外,对这世界也确实没啥害处。

——————————————————
我不爆人人自爆。
虽然朱同学反应过来又马上删除了她的评论,但是我脆弱而八卦的灵魂早已忍不住翻了一波。
本人对朱同学拿到牛津博士录取并不惊讶,毕竟我说了,她是优秀的。
对于全奖,确实有点惊讶,毕竟英国佬正是缺钱的时候。
对于200%全奖,确实有点质疑,但朱同学声称是外部机构,我也就估计是些什么高端大行合作。鉴于朱同学的背景,我顶多羡慕一下。

现在朱同学的分享,是这么一个机构:
朱同学已删除评论里自称的“牛津内部在香港的研究中心”。
但是网站上却大字写的是“有限公司”。

在网站细节处扯到牛津的是:合作机构。
至于如何合作,不知道。


这家所谓“牛津研究中心”的“公司”只有一位professor撑门面。
朱同学已经拉了“伦敦金融CEO周安娜”了,这位教授不知道倒啥霉被扯出来了。
这种类型的机构吧,大湾区很多。
此机构就留作看客们自行判断吧。
这里帮朱同学辟个谣哦,看看,各位看官不服气的也去这个地方申博哦,有200%奖学金哦!
Centre for Intelligent Multidimensional Data Analysis Limited

还有她在她的CP周安娜网站上的自冠Dr...说是不小心,不知情,不知道。
嗯,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
原答案:

不算爆料,只是陈述一些事实和背景。
顺便文末给看客捎带一些福利,也满足为朱同学“想火”添点柴。

朱同学是在2010年拿的牛津预录取。
当时全国国际学校10个手指头差不多能数完。
深国交又集结了中科大数理化退休老教授。
在英本蓝海竞争趋零环境之下,牛津大学数学系,确实好听,却说不上多么难得。
深国交本来就是靠牛剑数理化起家的,那时候大家期待的是首个牛剑/经济/历史系offer,首个圣马田offer,而数理化这种东亚标签的太平常了。

朱同学在当时算不上数学异常拔尖,但是综合来说也是全A的水平。
同学里头每年拿到牛剑面试的至少有30%,里面每个人的成绩都是全A。
所以拉开距离的主要还是面试表现。每年最后出来的预录取结果,还是比较随机的。
应该说拿到面试的人都是优秀的。

朱同学入学年龄比较小,不时表现出一种“求关注”的表演型人格。
师生里既有体谅她宠溺她的,也有看不爽她的,这也很难分对错。

应该说朱同学是赶上了时代的红利,趁着信息差占了个好坑。
但是她并不是占了这个红利的唯一一个人。
如果是2022,further maths 的A*被卷到196/200的年代,同样档次的人很可能会沦落到UCL保底。

然而进入牛津数学系,只不过是一张入门券。
至于进去以后是否能毕业,这还是要靠个人实力的。
不过以朱同学的身家背景,无论是靠基因还是靠补课,刷到first honor确实是毫无惊喜的事情。
如果去横向比较一下深国交牛剑历年历届各科,本科first honor毕业应该是过半数的吧。
至于硕士嘛,一般英国本科里面,只要是本校本科生first honor,潜规则就是申请同一个院系就直接给你发offer,跨院系一般也放大水。更何况朱同学这种自己交学费的国际生,何乐而不为?

至于高盛和摩根的工作经历,是private bank职位。
不算太虚,给有钱人推荐股票和其他投资的。
大多都是别人研究的策略组合,他们跟着relationship manager给private banking的客户去讲。也许有一些portfolio的调控。但肯定不是出大神的职位。
“技术大神不会去PB,PB只能出社交大神。”--这个我身边各行各位朋友的共识。
朱同学的社交能力嘛,看父母就够了。


至于读博士,其实牛津自费博士不难申的,尤其又是本硕校友,主要是全奖这点引起注意和质疑。朱同学强调的是200%全奖奖学金。
已经有别的知友发现,这个奖学金是外部奖学金了。
至于哪个外部呢?哪个公司呢?不知道。是不是可以免税呢?不知道。

我恰好聊过一个牛津数学全奖博士的意大利人,他是带着几篇发表论文申请到的全奖。
其实朱同学大可不必和微博老师纠结那些本科题目,直接上自己的论文就够了。

朱同学在之前各种媒体主动发了很多福利美照,她也一边在知乎发福利,一边控诉清北怪胎曾经企图强奸她。(偏见可以有多「可怕」?)一系列言行操作确实让人觉得很迷。

你上一秒以为她想钓金龟,下一秒她又给你蕾丝到边边角上。
小红书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朱同学还是很优秀的,只不过她的优秀不符合我乎上自力更生小镇做题家的标准而已。小镇做题家眼里的大神在哪里?在hedge fund的research里。

可是比她优秀的没她有钱,比她有钱的没她漂亮,比她漂亮的没她年轻,比她年轻的没她乐意发福利,所以将就着看吧。

PS:
小红书上的福利删除了,就补挂一个知乎本乎的吧: 每天用 Keep 练 20 分钟的 HIIT 一个月会瘦吗? - Focaccia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4182

user avatar

任何营销,都有自身定位和目标用户。像爱马仕和香奈儿都有微博、公众号,但是没有抖音,也不会在拼多多开店。

针对不同目标群体,营销内容自然就完全不一样。星巴克不会搞蜜雪冰城的土味洗脑广告,富二代不会炫耀自己在拼多多的消费账单,正常学术大牛也不会有人晒自己年级第一。

而这套微商模板之所以土味,是因为主要目标用户就是还没出社会的学生、文化程度较低的宝妈、小县城大妈、厂妹、鬼火少年。和直播带货一样,有一套专属于这个群体的话术。

这个群体,倒是很吃“年级第一”这种说辞,毕竟SCI是啥他们也不明白。

每个圈子公认的成功元素不同,一般正常人显摆,都是往自己水平等级之上去凑。这种刻意往low、往土味搞的,要不就是自己所处环境low,要不就是为了割韭菜刻意设计过了。毕竟人生追求就是收割流量、卖课的学术大牛,还确实是挺开眼界的。

毕竟上一个故意把自己往low了营销的还是芙蓉姐姐,也是典型成功案例了。

这波是作为互联网割韭菜的手法,那确实是降维打击了。当然也不能定论一定是割韭菜,也可能是这位的日常生活确实过于接地气,追求的人生和微商目标用户的成功定义刚好重合了。

——解释一下所谓正常人的显摆——

没有刻意设计过的话,一般正常人显摆,都会下意识把目标设置成自己所在的圈层所追求的成功,显摆的内容和用词都会有特定风格。

毕竟每个圈子的人,所追求的成功的其实是完全不一样的。正常人也不会去凑不是自己圈子的人。

所以知乎装逼是“人在美国、刚下飞机、月薪百万”。抖音、快手装逼是“初中毕业白手起家,00后三家公司董事长,刷到就是缘分,敢来就敢请你吃饭”。


正常个人营销装逼策略的话,要么是往比自己更高的去营销,要么就是同级别跨领域的营销。

正常一个身处学术圈的学霸,真的要营销自己,会营销自己高中SCI、本科CNS、经常参加高端学术会议、进过哪些组、身边朋友圈都是大牛...

跨领域最常见就是美女学霸营销自己还是个商界大牛,经常出席商业论坛,晒和各种商业精英、政界领袖合影。以前北大MBA阿里离职卖面膜的女高管,就是天天各种晒合影。


不过现在互联网,传统装逼确实搞不好就容易翻车,可能接地气、搞土味、割韭菜、和微商抢地盘,才是今后学霸营销的正确打开方式。以后留学指导和保险理财一起搭着卖,才是割县城宝妈韭菜的黄金组合拳。

user avatar

说来有意思,我昨晚问老婆要不要带娃出道,毕竟论卷学术她轻轻松松卷爆这些人(蛐蛐牛津哪敢和清北比内卷啊),然后娃(目前看)又是个学渣,于是每天生活中充满了反差萌和节目效果,比如今天下午娃练弹钢琴,又被妈喷的绕着屋子泪奔了十几分钟…

然而老婆觉得还是刷题进厂适合她,因为上镜太麻烦,没有做题快乐…

只能说人各有志有爱好吧,我倒是觉得人家动态像微商其实才显得像真实乐子人…

user avatar

把mathematical modelling and scientific computing翻译为数学建模系就遭受那么多人质疑,认为不会有这么个系,说明中文网络很多网友其实还不是很能接受自己的母语用于正式场合(斜眼)

user avatar

我觉得挺真实的。她所立的人设,目前为止是基本符合的。

大致翻了一下她的微博,总体而言是“理科女博士”“投行大佬”等等,虽然说自带小红书文风,但总体而言是无可厚非。

要说恰饭,现在“恰饭”早就不是一个贬义词了,

绝对不能用一个圣人的标准去要求凡人。

同样的道理,去按着她的嘴说“你不能支持女权!你要关注男性权益”,也是极其不现实的。

只要是女性,必然会支持维护女性权益,这是每个女性的自由,只要合乎基本道德和法律,那么即值得最基本的尊重。

我很认同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里的结束语: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因此,只要一个人在基本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下,是完全不需要束缚自我,比如“海归博士学成后报效祖国”,或者说“反美是生活,赴美是工作”,而是被公众允许用特殊的方式,去度过自己的人生。

user avatar

实话实话,我理解大家对此事的质疑,我一开始在小红书上看到主角时也觉得可能不是真的。可是之后我鄙夷自己对女生的刻板印象,以及自己潜意识中觉得“女生数学不如男生”的念头。

为什么会质疑,因为主角自己的小红书,鸡汤味和营销味实在太重了。可能我不是她的目标受众吧,我真的会感觉这么写小红书,腻腻歪歪很装。但是我同样觉得营销味道很重不喜欢的,还有个前几天看到的imo金牌后来去做网红的...如果不是知道他imo金牌在先,我也想去怀疑怀疑他的金牌

但是之后,我开始反省数学及理科领域对女生的刻板印象。首先,很多人默认的一个观点是男女生智商平均数相仿,但是男生的更为分散,导致男生极其出色和极其糟糕的很多。所以我和我身边很多女生,都仿佛觉得男生分数高是正常的。最可怕的是,我们是在斯坦福读理科的女生,我们依然被这种想法所束缚

其次,很多人觉得打扮的精致漂亮的女生,是不可能数学好的。但这并没有道理。平时出门化妆需要多久呢?20分钟而已。搭配衣服又需要多久呢?如果一个男性指责一名女性把时间都花在化妆上,那请问这名男性平时是不是除了学习没有任何娱乐?

同时我想借一个机会自省一下,我平时会不自觉的以为漂亮女生学习不行,直到我认识了一些好看的可以原地出道的女生数学/cs非常好。我曾经认为数学课第一的都是男生,直到我在斯坦福当助教的这门课,第一的是一个大一女生,而班里大部分都是大二大三的CS学生,甚至有cs phd学生。要想想,斯坦福的cs学生,可以说是天才/卷王了。我即使身为女生,同时仍然看不起很多女生,对此我非常羞愧。

如果可以的话我想告诉大家,男生不要以性别优势看不起学理科的女生,我相信大部分男生在上学生涯中遇到过理科比自己好的女生。女生也不要自轻自贱,认为和同一性别的人类就是理科不行。但是,假如你们不这么想,我也无所谓。话语权是靠实力而不是逼逼夺得的,当有一天,越来越多的女生在理科领域熠熠发光,那我相信那一天,大家的观念必然有所转变。我等待并且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