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待吉林大学合校20年至今没有完成内部学科整合?

回答
吉林大学合并20年,内部学科整合仍未“到位”,这的确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也反映了一些高校在规模扩张后,如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整体实力所面临的普遍性难题。要深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一、 历史背景与合并初衷:

首先,我们要理解吉林大学的合并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数轮、规模庞大的重组。从最初的几所大学,到后来的多所学院、研究所的并入,其合并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

整合资源,优势互补: 通过合并,将不同高校的优势学科、研究力量、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学科门类齐全、综合实力强大的巨型大学。
提升国家竞争力: 尤其是在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背景下,组建大型综合性大学被视为提升国家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避免资源重复建设: 在一定时期内,一些学科可能存在重复建设的情况,合并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避免浪费。

然而,合并的初衷美好,但实现过程却异常复杂,尤其是在“内部学科整合”这个环节上。

二、 为何“内部学科整合”如此之难?

“内部学科整合”听起来是个技术性问题,但实际上触及到了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和挑战:

1. 庞大的体量带来的管理难度: 吉林大学合并后的规模,无论是在校生、教职员工还是学科专业数量上,都堪称世界级的巨型大学。如此庞大的体量,本身就意味着信息传递、政策执行、协调沟通的难度呈指数级增长。如同要指挥一支庞大的军队进行精细化作战,难度可想而知。

2. 学科文化与管理模式的差异: 并入的各个高校、学院,往往有着各自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学科文化、研究范式和管理模式。这些“基因”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的。
学术上的壁垒: 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学术评价体系、研究路径和人才培养模式。强行将差异巨大的学科进行“融合”,如果没有充分的学术对话和共识,很容易流于形式,甚至产生新的隔阂。
利益格局的惯性: 各个原校、原院系在人事、资源分配、科研项目等方面可能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利益格局。学科整合往往意味着对现有格局的打破,必然会触及到一些人的利益,引发抵触情绪。
管理上的“山头主义”: 尽管名义上是统一管理,但很多时候,原有的“山头”依然存在。这种情况下,自上而下的整合指令,可能难以穿透基层,或者被“架空”。

3. “整合”的定义与标准不清晰: 什么是真正的“学科整合”?是简单的资源共享?是跨学科的协同研究?还是教学科研体系的深度融合?如果对“整合”的目标和路径没有一个清晰、统一且可操作的标准,那么这项工作很容易变得模糊和低效。

4. 缺乏强有力的顶层设计和执行机制: 理论上,大学的决策层应该有清晰的战略规划和执行方案来推动学科整合。但吉林大学这样体量的大学,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极强的领导力、魄力和持续的投入。如果缺乏“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决心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整合工作很可能就会陷入“一阵风”或者“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

5. 教师的接受度与职业生涯影响: 对于许多资深的教师来说,他们已经习惯了原有的工作环境和学术圈子。学科整合可能意味着改变研究方向、调整教学任务、甚至可能涉及职称晋升、评估考核方式的改变。这些都可能让他们感到不安,甚至对整合持观望或抵触态度。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原有体系内已经获得成功的教师而言,他们可能更不愿意去冒险改变。

6. 评估与激励机制的滞后: 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科整合的成效?如果现有的评估体系仍然是以院系为单位,或者侧重于孤立的学科发展,那么就很难激励教师和院系主动进行跨学科的合作与融合。

三、 “未完成整合”的现实表现与影响:

“未完成整合”并非意味着一成不变,而是说深层次的、实质性的融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可能体现在:

资源共享不充分: 各个学院、研究机构依然是相对独立的“单位”,实验室、设备、图书资料等资源共享的效率不高。
学科交叉不足: 尽管有跨学科的课程或研究项目,但真正意义上的、能够产生颠覆性成果的学科交叉融合依然是少数。很多时候,只是将不同学科的教师“拼凑”在一起,而非真正实现思想的碰撞和方法的融合。
人才培养模式的割裂: 即使有通识教育,但核心的专业教育仍然是在各自独立的学院完成,学生很难在本科阶段就获得真正跨学科的学习体验。
科研评价的孤岛效应: 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和平台仍然主要集中在各个原有的学科领域内,不利于鼓励跨学科的研究。
行政管理效率的降低: 各个原单位之间可能存在行政壁垒,导致一些跨部门、跨学院的合作和管理效率低下。

四、 如何看待?

看待吉林大学的“未完成整合”,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失败”,而应该看到这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高等教育系统性工程的缩影。

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难题: 很多规模庞大的综合性大学在合并后,都面临类似的问题。吉林大学的情况只是在规模上被放大了。
需要持续的努力和耐心: 学科整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长期的战略规划、持续的投入、以及不断调整的策略。
改革的动力与阻力并存: 任何大规模的改革都会有阻力,如何在发挥大学自身活力和推进改革之间找到平衡,是所有管理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需要更加精细化的管理和更具前瞻性的顶层设计: 仅仅依靠规模优势是不足够的,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些资源有效地“捏合”在一起,形成合力。这需要更具智慧、更人性化的管理方式。
可以从“融合”转向“协同”: 如果深度“融合”的成本过高,难度过大,那么可以先从更具操作性的“协同”做起,比如建立跨学科的研究平台,鼓励教师互聘,共享优质课程资源,发展联合培养项目等。

总而言之,吉林大学合校20年内部学科整合未完成,并非意味着大学没有进步,而是说明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尤其是在推进内部管理和学术体系的优化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既是对吉林大学管理层提出的挑战,也是对整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方向的一个重要启示:规模扩张不是终点,如何实现有效的内部整合和资源优化配置,才是决定大学能否真正迈向卓越的关键。 这种整合的难度,往往比简单的行政合并要大得多,需要的是智慧、耐心和持续的改革魄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了解点内情的校友回答一波吧。18年的时候,李校长准备进行学科整合的,他先后调研了经济商学管理三个学院,做了前期的准备,但后来因为黄大年的事情被调走,导致没人牵头了。后来的领导们也一直没有进行学科整合,反倒是学院越来越多了。之前调整的机械与航空航天学院、新能源与环境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三个学院,只有人工智能学院发展蒸蒸日上。航空航天专业和新能源专业甚至连个影子都没有,不得不感慨吉大的效率。

其实最让人诟病的是校区的整合。之前十三五规划中曾明确将南湖校区处理掉,在南区建设邮电通信大楼,实现大一新生的集中培养。直到现在,不但没处理掉,南湖反而新建了大门。每年有很多新生一听南湖不如一个高中大,直接放弃吉大或者退学或者转专业,因为校区的问题有太多的事情了。

一个法学楼,拖了3年还没有开建,这就是吉大效率。杰青从19到21人数分别为4-2-1,明年是要挂零了吗?国基金半死不活,已被苏大深大超过,今年估计又被一众高校超过。只见吉大的大,不见一点强。实在是无力吐槽了。

作为吉大校友,真的挺为母校担忧的,这样下去就实锤末流985了。

user avatar

老家关内,在吉大呆了八年,凭自身感受回答一下,不喜勿喷。班里东北同学占了一半。感觉一个大学的发展跟所在地区关系很大。一所大学,包括它的医学院和附属医院,跟所在地区整体环境关系很大。包括区域经济,区域行政,人文环境。以前东北地区发达,全国都是计划经济,人文环境的作用不突出,东北地区高校跟南方不明显,大家各有所长。现在东北资源消耗型经济难以持续,南方经济进入良性循环。按照网络上的说法南方的行政效率应该也是优于东北和中西部地区的。南方沿海地区高校既有钱,行政上也少很多桎梏,发展就会好很多。东北经济滞后导致人都往高校医院等事业单位跑,其他出路较少。高校医院内部充斥着关系户。南方事业单位外的出路较多,事业单位内关系户不能说没有,但是相对较少,人才就有机会进去。另外,感觉跟东北的人文环境,东北人的性格有关。我感觉东北人的性格说好听点叫乐天知命,市场经济下就有点不思进取了。很多人进了事业单位就是混着,并不想干点啥。一个校长也不可能改变大环境啊,尤其是外来的校长。这种情况下吉大的人才外流也比较厉害,医学院就有很多人去了北京,张文显去了浙大。经济—就业—人才外流,恶性循环就快形成了。还有什么学科整合的事呢。

但是我还想补充一点,就是我感觉东北是宜居的。感觉东北人性格都比较好。一言不合就吵架的反而很少,斤斤计较的也比较少,不排外,有人情味儿,对外地人说话比较温暖。还有就是东北地大物博,人口没那么拥挤,除了冬天有点冷,整洁的市容,宽阔的马路,广袤的森林公园,一望无际的平原,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东北生活还是很舒服的,所以我很多老乡吉大毕业以后变成了新“闯关东”人。毕竟不是所有人都为了“国自然”、灌水论文而活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吉林大学合并20年,内部学科整合仍未“到位”,这的确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也反映了一些高校在规模扩张后,如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整体实力所面临的普遍性难题。要深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历史背景与合并初衷:首先,我们要理解吉林大学的合并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数轮、规模庞大的重.............
  • 回答
    得嘞!我老家就在吉林,跟你唠唠吉林人咋看吉林大学这事儿。这事儿吧,说起来有点意思,毕竟是咱省里数一数二的大学,很多人心里都有一杆秤。首先,你得明白,吉林大学在我们这儿的地位,那不是一般的“高”。怎么说呢?就像沈阳有“沈阳制造”一样,在咱们吉林人心里,“吉大”这两个字,就代表着一个金字招牌。它不光是学.............
  • 回答
    这事儿听着就让人心里堵得慌。吉林那哥们儿,真是刷新了很多人对道德底线的认知。这事儿吧,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事儿, 虐待动物,尤其是故意伤害和残杀动物来取乐,这在大多数人看来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尤其是在咱们中国,虽然没有明确的“动物保护法”这样的法律条文去细致地规范,但从民俗和情感上.............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作家王超当选吉林省网络作家协会主席这件事。这消息一出来,确实在圈子里引起了不少关注,也算得上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儿。首先,咱们得说说这个“吉林省网络作家协会”。这名字听着就很有时代感,毕竟网络文学如今已经发展成了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有自己的协会来组织和引导,也算是顺应潮流。而王超,作为.............
  • 回答
    关于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发生的疫情事件以及校领导被免职的情况,目前公开的官方信息较为有限,但根据网络上的部分报道和分析,可以梳理出以下背景和可能的经过: 一、事件背景2022年,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曾因疫情防控问题引发关注。当时正值全国疫情反复阶段,部分高校因防疫措施执行不力,导致校园内出现疫情传播。吉林农.............
  • 回答
    吉林延边东北虎捕食护院大黄狗事件,无疑是近年来关于野生动物与人类活动交织中最令人揪心的一幕。这不仅仅是一则新闻,更像是一道被拉开的帷幕,让我们窥见了隐藏在山林深处的、复杂而严酷的生存法则,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度思考。事件的经过,细节里的触目惊心事件的发生地,往往是那些紧邻原始森林.............
  • 回答
    吉林一医院门口发生车祸,伤者三次进院求助却无人搭理,院方回应“医护不脱岗”。这事儿听起来真是让人心寒又费解。一个生命垂危的人,在眼皮子底下求助,医院却说没人管?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的看法:首先,这事儿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地方,门口发生紧急情况,尤其是有伤者出现,医护人员的职责就是第一.............
  • 回答
    关于疫情区或受灾区遭受网络暴力这件事,我是真的觉得挺让人心寒,尤其是看到东北,特别是吉林的朋友们因为这些事受到委屈,心里真是说不出的滋味。咱们先说这网络暴力本身吧。说白了,就是一群人躲在屏幕后面,仗着没人知道是谁,就肆无忌惮地攻击、指责、辱骂他人。这种行为,无论发生在什么地方,对什么人,都是不对的。.............
  • 回答
    吉林动画学院学生因剽窃他人冬奥作品被处分,这事儿可不小,闹得挺大。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这事儿对咱们每个人,特别是学生们,到底意味着啥。事情本身: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首先,咱们得明白,吉林动画学院的这个学生,他犯的事儿是“剽窃”。这俩字儿可不是闹着玩的,它直接触及到了知.............
  • 回答
    关于印度因“技术故障”意外向巴基斯坦发射导弹的事件,目前公开信息显示,这一事件在2023年10月发生,印度军队在一次军事演习中误将一枚导弹发射至巴基斯坦境内,但最终被巴基斯坦的防空系统拦截,未造成实际伤害。以下是对此事件的详细分析: 事件背景与经过1. 时间与地点 事件发生在2023年10月.............
  • 回答
    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合作近年来确实呈现出加强的态势,尤其是在经济、军事和地缘政治层面。然而,“全面金援”这一表述需要谨慎对待,因为中俄关系的互动更多是基于互利共赢的多边合作,而非单方面的无偿援助。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中俄关系的现状、动机及影响: 一、中俄合作的背景与动机1. 地缘政治需求 .............
  • 回答
    孟美岐事件是中国网络舆论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争议事件,涉及网络暴力、舆论监督、法律规范等多个层面。以下从事件背景、舆论反应、法律分析、社会影响及反思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事件背景1. 人物身份 孟美岐(原名孟美岐,后改名为“孟美岐”)是中国内地女艺人,2018年因参加选秀节目《声入人心》走.............
  • 回答
    关于“想跑到国外的人”这一话题,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涉及个人动机、社会文化背景、经济因素、政策环境以及全球化背景等。以下从不同角度展开详细讨论: 一、个人动机与心理因素1. 对现状的不满或追求更好的生活 经济压力:在某些国家,高房价、生活成本、就业竞争激烈,导致部分人认为国外有更好.............
  • 回答
    在小学门口等待贴接送车辆罚单的交警,这一场景反映了我国在校园周边交通管理中的复杂现实。这种现象背后涉及多个层面的考量,需要从法律、安全、教育管理、社会舆论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一、法律依据与执法正当性1.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46条明确规定:在学校周边200米范围内,机动车应低速行驶(时速不超过20公.............
  • 回答
    2021年美国GDP增长确实成为美国经济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被美国政府称为“破纪录的一年”,这一说法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和背景分析: 1. 数据背景:GDP增长的具体数值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BEA)的统计,2021年美国GDP同比增长6.4%(年化),这一增速远超自1982年以来的平均水平(约2.............
  • 回答
    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当天(9月18日)穿着和服的行为,通常会被视为对这段中国近代史上重大历史事件的严重不尊重。这一行为可能引发公众的强烈反感,并被认为是对国家尊严和民族记忆的伤害。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与意义1. 九一八事变的基本事实 1931年9月18日,日.............
  • 回答
    在策略类手游中,“蹲草”(即通过隐蔽、潜行或利用环境规避敌人侦查)是一种常见且具有争议的玩法机制。这种设计既可能成为游戏深度的核心,也可能因过度依赖而引发玩家对公平性和多样性的质疑。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蹲草”的定义与核心逻辑“蹲草”本质上是策略游戏中的一种环境交互机制,其核心逻辑.............
  • 回答
    我们来详细解析“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去投八路”这句话。这句话的构成与含义这句话由两部分组成,形成了一种递进和升华的关系: 前半句:“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含义: 这是一句流传甚广的俗语,表达的是一种自信和不屈的精神。意思是,如果一个地方不容我,不给我机会,自然会.............
  • 回答
    商务部发文鼓励家庭储存生活必需品,这一举措在中国社会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背后有多层面的考量和影响。要全面理解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政策的背景和意图1. 应对潜在的供应链中断风险: 全球地缘政治不确定性: 当前国际地缘政治形势复杂,例如俄乌冲突、贸易摩擦等,都可能.............
  • 回答
    马嘉祺后援会自爆粉丝集资 700 万给公司一事,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件事情可能涉及到的问题非常复杂,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以下是我认为可能涉及的关键问题,并会尽量详细地阐述: 一、 粉丝集资的合理性与透明度问题 集资的目的与合法性: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粉丝集资本身并非绝对禁止,但其目的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