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几个高票答案,基本就是吐槽两句而已。没有体验,就没有更深一层的思考。
这场风波里,其实很简单的,可以分为四种人:学生、家长、老师和招生组。
首先是学生,作为过来人,我可以肯定绝大部分学生处于一种大脑一片空白的状态。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此时,很有可能是他们这一辈子最光辉的时刻。加上我们的社会和媒体朋友的追捧,学生已经完全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而不知道,他们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好好了解学校,好好选择志愿。作为一个高中生,有多少了解大学是什么样子,知道各个专业具体是做什么、学什么的?清华北大的招生组给了他们提供了五星级的宾馆、专车接送,状元们甚至还有北京免费5日游之类的福利;学校开展各种庆祝活动,媒体的采访纷纷而至,话筒和闪光灯铺面而来。对于清苦了十几年的学生来说,是啊,还管什么专业问题呀,还管什么学校问题呀,好好享受这几天明星的生活吧。
其次是家长。恕我直言,目前大部分的家长,他们不知道哪所学校好哪所学校差,不清楚清华北大每个学校几十个专业分别是做什么的,在这个最重要的信息上面,他们完全不了解也没有足够的重视。(很多家长嘴上重视实际心里根本没重视,心里重视潜意识里还是没重视)他们只能针对他们了解的东西做出判断和选择。能给多少奖学金;能上的专业以往的分数怎么样(所以清华的经管、建筑,北大的光华,每年的分数都高得令人发指,但是所谓的状元们都适合这些专业吗?);专业以后的“钱途”怎么样?
之前北大招生组老师在一篇文章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清华承诺2w,打电话给北大说清华这边的情况,然后北大给了5w,家长转过头来又跟清华要,清华又给了10w。这件事情且不论真假。但据我所知确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我不是在黑家长们,相反,我很理解他们,在你不了解其他维度的情况中,只能在已知维度的条件下取得最优解。
然后是老师,其实老师跟学校,在这场风波中利益相关最少。他们只关心自己学校或者自己班上今年有几个清北。但是,老师们依旧不清楚两个学校的内在风韵和各个专业的实际状况。无法给出真正中肯的意见。另外一方面,老师们又对学生和家长有着巨大影响力,在被招生组“供着”的同时,也不由地想捞点好处。我高考前一年,我们高中连清华的自招推荐名额都没有;而我高考去清华之后,可能因为校长老师比较支持清华的工作,据说下一届有三个名额,甚至还有一个夏令营名额(最少可以加5分的那种)。
最后是招生组。实际上,招生组们是责任最大、收益最少、任务最重的人。学生、家长和老师们在接受采访、发言、领取奖金以及和招生组们讨价还价的时候,招生组的人必须一个个找到全省高考前100名的学生的联系方式,需要耐心地跟学生解释各种问题,需要应付家长各种奇葩的要求,需要协调这100个考生他们的专业分配。与此同时还要和隔壁进行无休止的战争。
当然,这是他们的工作,我们无需以此为理由为他们开脱。当然,也因为这是他们的工作,我们不能因为他们激烈地争抢学生而妄加指责。如果我们简单地抛开清北的光环,抛开状元们的现实意义,这跟两家公司争夺客户有什么区别?至少,清北的人为了达到他们的目的,花费了无数的心血,抛开所谓的”面子”,撒干了汗水,磨破了嘴皮子,在既没有触犯法律,又没有妨碍社会的情形下,我们凭什么指责他们?
这里解释下,为何招生组的人这么急着签约考生。专业的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全省前100全去进清华经管或者北大光华吧。但是这样一来,后面的考生就很有可能因为志愿的问题被挤掉!知道为什么你全省前20有些专业也没法保证了吧。只有前面的考生都确定了专业方向,后面的人才能做出正确地选择。所以招生组的工作保证了排名靠后(也只是相对)的学生能够选择自己较为满意的专业,至少知道自己的选择会有什么后果。
此外,最后一名的考生对分数的影响非常大。比如某个690的考生因为专业被挤掉,而另外一个650的捡漏去了一个冷门专业,当年该校在该省的分数线就是650,而隔壁可能是670、680,而分数线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是判断学校和专业好坏的最佳途径。所以,为了明年的招生,今年拼了。
总结就是:考生们享受这种众星捧月的感觉,没有太多的主见(他们要是一锤定音早就没那么多破事);家长和老师没有掌握真正有效信息,只能通过奖学金、专业分数等此等条件来抉择;招生组有足够的信息,但是为了完成工作而部分释放信息甚至故意误导(我更相信所谓的诈骗者非北大,而清华只是拿此做文章)。
他们谁都没错,只是在扮演自己的角色而已。
最后,作为曾经被抢的人,有两点切身的体会想补充:1. 高考出分那几天真应该多花时间在了解专业上,而不是草草签了就沦陷在招生组的“好吃好喝好招待上” 2.身边大学的朋友对招生组的评价绝大部分是正面的,半数的人因为招生组他们才能来到现在的学校和专业。
----------------------6月30号补充--------------
谢谢大家的赞同,我只是抛砖引玉,希望大家能更客观地去看待这个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吐槽我们跟隔壁。
有些同学有疑问,清北的学生和家长是不是都来自较高的社会层次,有着很高的眼界?这样说吧,我身边的同学绝大部分来自中产阶级,(吐槽下农村户口确实很少很少),他们的父母能够提供正常的生活环境,交得起上辅导班和资料的钱,在大一点的城市里从小到大接受“较好“的教育就够了。至于那帮达官贵人们呢?哪来这么多达官贵人,就算有,人家的孩子早早去上外国语学校了,保送国内外知名高校,还用跟我们在高考的时候拼勤奋、智力和运气?有,但绝对很少很少。当然了,清北学生家长构成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单独开一个讨论区。
此外感谢某知友提出清北状元可以得到各个院长教授接待。确实是好事。不过这种资源只有状元们才能享受到。此外教授们的世界还是有些遥远,毕竟大部分人毕业之后不会从事科研。而且院长们会说自己专业的一些槽点?
至于如何获取有效信息,如何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如何在没有明确兴趣的时候选择专业,这就是其他的问题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