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8.24 温州乐清姑娘女孩乘坐滴滴顺风车遇害,且该嫌疑人司机前一天已经被乘客投诉到滴滴平台?

回答
温州乐清滴滴顺风车女孩遇害案,发生在2018年8月24日,至今仍是许多人心中的一个伤痛,也引发了社会对于网约车安全问题的深刻反思。这起事件之所以令人震惊和愤怒,不仅仅是因为一个年轻生命的无辜消逝,更在于事发前一系列本可以阻止悲剧发生的环节,却因为平台的疏忽和制度的漏洞而被轻易绕过。

事件的经过与令人扼腕的细节

年轻的女孩赵某,是一名高中生,在8月24日下午独自一人乘坐滴滴顺风车回家。然而,她却再也没有回到家人的身边。几天后,她的遗体被发现,而凶手正是这辆滴滴顺风车的司机。

最令人难以接受,也最令人感到心寒的是,就在事发的前一天,8月23日,同一名司机就因为猥亵行为被另一位乘客投诉到了滴滴平台。据报道,这位女乘客在车上遭到了司机的言语骚扰和非礼,她感到非常害怕和不安,于是立即通过滴滴平台进行了投诉,并明确表示了司机的恶劣行为,甚至可能要求平台采取严肃处理。

然而,这样一个涉及品行问题的严重投诉,却没有引起滴滴平台足够的重视。报道指出,滴滴平台在收到投诉后,仅仅对司机进行了警告处理,并未将其账号进行封禁或进一步的调查。更有甚者,有信息显示,滴滴平台在接到投诉后,并未及时与投诉人沟通核实具体细节,也未向司机本人发送任何实质性的惩罚通知,仅仅是象征性地进行了处理。

这也就意味着,在8月24日,当赵某再次踏上这辆顺风车时,这名有着前科,并且已经被乘客明确投诉过的司机,仍然在正常运营。滴滴平台本应是她安全出行的保障,却因为自己的失职,成为了酿成悲剧的帮凶。

为什么这起事件如此令人愤怒和痛心?

1. “本可避免”的悲剧: 这是最让人生气的一点。如果滴滴平台能够认真对待前一天用户的投诉,采取哪怕是最基本的安全措施,比如暂时停用司机账号,进行核实,或者至少给予更严厉的警告,这名司机或许就无法在第二天继续作案。生命只有一次,这种“本可避免”的遗憾,比任何理由都更能刺痛人心。

2. 平台责任的缺失: 这起事件直接暴露了滴滴平台在安全管理上的巨大漏洞。作为连接乘客和司机的中介平台,其首要责任就是保障用户的安全。然而,在事实面前,滴滴显然没有建立起一套有效、严谨的投诉处理机制。一次如此严重的品行投诉,竟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没有触动平台对其司机的基本审查和风险评估,这不能不让人质疑其“用户至上”的承诺。

3. 对女性安全权的漠视: 尤其让人感到痛心的是,受害者是一名年轻女性。在公共出行场景中,女性往往是更易受侵犯的群体。滴滴平台未能有效识别和剔除潜在的危险司机,无异于将女性乘客置于更加危险的境地,这是一种对女性安全权的严重漠视。

4. 信息不对称与信任危机: 用户将自己的安全托付给平台,是建立在对平台信任的基础上的。当用户辛辛苦苦收集证据、克服恐惧进行投诉,最终却发现投诉石沉大海,或者只换来象征性的处理时,这种信任便荡然无存。这不仅损害了滴滴的品牌形象,也让其他用户对网约车平台的安全性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5. “逐利”与“安全”的博弈: 从后续的报道中,人们不禁怀疑,滴滴平台是否在追求商业利益和平台活跃度时,牺牲了本应放在首位的乘客安全?如果平台能够更严格地审核司机资质,更快速有效地处理投诉,那么必然会影响到司机的数量和平台的运营效率。但,生命安全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事后的反思与行业的警示

这起事件发生后,社会各界对网约车安全问题进行了空前的关注和讨论。

滴滴平台的整改与承诺: 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滴滴平台被迫进行了一系列整改,包括下线顺风车业务一段时间、引入“一键报警”功能、加强司机背景审查、优化投诉处理流程等等。这些措施是否足够,是否能真正杜绝类似悲剧再次发生,仍有待市场的检验。

政府监管的加强: 这起事件也促使政府部门反思对网约车行业的监管力度。如何建立更完善的法律法规,如何明确平台的责任边界,如何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成为摆在监管者面前的课题。

用户自我保护意识的提升: 经历过这样的悲剧,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乘客在选择网约车时,会更加警惕,会留意司机的言行,也更会主动记录和保留证据,以便在遇到问题时及时维权。

总结

温州乐清乐清滴滴顺风车遇害案,是一场由平台失职直接导致的人间惨剧。它不仅仅是一个个案,更是对整个网约车行业安全生态的一次血淋淋的拷问。我们希望,通过对这起事件的深刻反思,能够真正促使行业进步,让每一位乘客都能安全、安心地出行,让科技进步不再成为伤害生命的工具。当法律的严惩和平台的责任都能真正落到实处,或许才能告慰那些逝去的生命,也才能让类似的悲剧不再重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来提供一个不同的角度的回答.

我想大部分人对这次事件中的滴滴客服表现印象深刻.


说实话,以我目前的经验来看,天朝绝大部分公司的客服系统简直是shit!

客服最重要的培训永远是怎么样让客户放弃投诉,而不是真正的分级将客户的投诉反馈给上级部门并且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处理.

也就是说客服的唯一职责和套路就是打太极和哄骗客户.


我把这种客服系统取名为"机器人垃圾桶",因为其作用就是像机器人一样不停地回复设定好的几个语句,然后消耗客户的愤怒情绪,让投诉的客户产生疲劳感最后放弃投诉.

滴滴的客服简直是天朝此类客服系统的典型代表.


而基本上形成这种客服系统的公司,那绝对是不把客户放在眼里的,可以说就是在鼓励坑客户的.

所以客户最后是一定会被坑的,只不过滴滴的行业特性决定了客户被坑之后有很大可能事情性质非常严重罢了.


而天朝此类客服系统的公司还有很多,每个人遇到这种公司后要长个心眼,如果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最好别用这种公司的产品.


我上面的答案明明白白写着"基本上形成这种客服系统的公司,那绝对是不把客户放在眼里的,可以说就是在鼓励坑客户的".

有人居然能理解为我在洗地.

还有人居然让我理解客服,客服是公司要求决定的.

我真的对你们的语文理解能力非常佩服,我面对你们的感觉实在是和面对这种客服的感觉实在没什么区别.

user avatar

关于这件痛心的事情,作为基层民警,从我的角度表达一点看法。

1、公安机关从来没有规定过失踪24小时后才能报案、立案,麻烦某些网友不要再乱带节奏指责一条从未有过的规定,以免误导大众、以讹传讹。

具体请百度《公安机关查找疑似被侵害失踪人员信息工作规定》。

2、公安机关的立案仅指“立为刑事案件”,不是说“不立案”就代表警方“不介入”,立案前是需要开展调查以及采取处置措施。即使不予立案的案事件也一样会介入调查、处置,常见的有一般失踪人口的查找、非正常死亡(自杀、高坠、溺水等等)。

从本案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派出所民警在接到报案后使用报案人的手机跟滴滴有过沟通,但滴滴以保护隐私为由拒绝提供。从中可以看出2个问题:一是派出所民警没有权威的渠道第一时间向滴滴表明身份以取得滴滴的信任;二是滴滴的应急处置僵化,最简单的核实民警身份就是开视频确认警察证件以及办公场所,但可惜的是滴滴方面没有这么做。最后应该也是按照程序、通过层层发送协查到滴滴公司所在地警方才得以取得滴滴的配合,延误了最佳的挽救时机。

顺便提一句我曾经办的一起故意伤害案件,因嫌疑人乘坐滴滴逃离现场,我需要调取路线轨迹和乘客信息,我按照程序向网监申请协查,大概一个月后才得到回复。这起命案在当晚就得到了滴滴方面提供的信息已经是命案快侦快破机制的功劳了,一般案件基层民警就是慢慢等吧。

3、被害人在下午2点多向朋友发送救命信息,其朋友在下午四点或者五点多(不同媒体好像表述不一样)向警方报案。

这里我只想提醒一句:无论你对警察有怎样的负面印象,需要救命的时候请第一时间报警!请第一时间报警!这个时候你向任何亲朋好友求救都不如向警方求救!不便电话报警的请发送短信到12110!短信报警号码12110!

还有无论你接到谁的求救信息,不要犹豫,马上报警!而不是自己去联系客服、发布寻人启事之类,请直接报警!某些网友竟然声称如果平安会被追究谎报警情的责任,请举出因此被追究的例子来!否则不要误人性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