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外国人对白酒如何评价?

回答
外国人对白酒的评价,可以说是五味杂陈,远非一句“喜欢”或“不喜欢”就能概括的。要详细说起来,得从他们第一次接触白酒的场景,到他们对白酒背后文化的理解,中间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初遇白酒:惊吓大于惊喜?

大多数外国人在第一次喝到白酒时,给他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烈”。这种烈不是葡萄酒那种醇厚的烈,也不是威士忌那种复杂的烈,而是一种直冲脑门的、带着浓烈酒精味的、有点刺激的烈。

“像燃料一样!” 这绝对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那种高浓度酒精带来的燃烧感,对他们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体验。有些酒精度只有30多度的白酒,他们可能还能接受,但一旦到了40多度甚至50多度,那就真的是挑战了。
“这味道怎么这么特别?” 除了烈,味道也是一个大问题。白酒的香型实在太丰富了,而且很多香型都不是他们熟悉的。比如:
浓香型: 很多人会形容它有一种“发酵的、有点甜甜的、甚至有点像化工原料”的味道,尤其是其中的一些复合香气,比如泥土味、窖泥味,对他们来说是完全陌生的。有些甚至会联想到“指甲油”或“橡皮泥”。
酱香型: 这是最容易引起争议的香型之一。那种“老旧、发酵、烟熏、皮革、甚至有点像陈年奶酪”的味道,对习惯了果香、花香或者麦芽香的外国人来说,简直就是“外星来的味道”。有人会觉得像陈年的雪莉酒,但又多了几分“ землистый”(土壤的)或“烟熏味”。
清香型: 相对于浓香和酱香,清香型会更容易被接受一些,因为它更接近他们熟悉的烈酒,比如伏特加或者一些德国的施纳普斯(Schnapps)。但即便如此,那种清冽中带着一丝丝“米味”或者“谷物发酵的独特风味”,仍然会让他们觉得“不太一样”。
其他香型(如米香、凤香等): 这些更小众的香型,对于不了解它们文化背景的外国人来说,可能只会觉得更“奇怪”。

文化隔阂:看不懂的饮酒场景

除了酒本身的味道,白酒在中国人的饮酒场景中也扮演着独特的角色,而这些场景往往是外国人难以理解的:

“为什么你们要一口闷?” 在很多国际社交场合,饮酒更多是一种享受过程,大家会慢慢品鉴,感受酒的层次。而中国人宴请客人时,那种“劝酒”、“罚酒”、“一口到位”的文化,会让很多外国人感到不适和压力。他们可能还没来得及感受酒的味道,就被迫喝完了。
“这是给男人喝的酒吗?” 很多人会将白酒与中国男性的豪爽、应酬联系起来,认为这是一种“硬汉”的酒。而很多西方女性,尤其是不习惯烈酒的女性,对白酒的接受度自然会低一些。
“酒精度这么高,为什么不加冰或者兑水?” 在许多西方烈酒的饮用方式中,加冰、兑水或者调成鸡尾酒是常见的。而白酒通常是纯饮,这种饮用方式对他们来说会觉得过于单调和刺激。

少数“真香”党:探索与发现

当然,不能一概而论。也有一部分外国人,在经历了最初的“惊吓”后,开始对白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可以被称为“真香”党。

出于好奇的探索: 有些人是被白酒背后悠久的历史和中国丰富的酒文化所吸引。他们会主动去了解不同的香型,学习品鉴方法,甚至尝试在中国当地的市场寻找自己喜欢的品牌。
找到契合的口味: 随着对白酒的了解加深,他们会发现并非所有的白酒都难以下咽。一些口感相对柔和、香气不那么张扬的酒,或者一些经过改良、更符合国际口味的白酒,会让他们找到惊喜。
与美食的搭配: 有些人通过与中国菜肴的搭配,发现了白酒的魅力。比如,他们会发现某些白酒可以很好地衬托中国菜的风味,而不是一味地被酒味压倒。
在中国的亲身经历: 在中国生活、工作或旅游的外国人,通过与中国朋友的深入交流,或者参加一些当地的酒文化活动,往往能更深入地理解白酒。当他们感受到中国人热情好客的情谊,并体验到酒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时,对白酒的看法也可能发生转变。

总结一下外国人的评价:

总的来说,外国人对白酒的评价是两极分化明显,但正在逐渐变得多元化。

初体验: 普遍认为烈、味道复杂、难以接受。
文化理解: 认为中国的饮酒文化与西方差异很大,有时会感到不适或困惑。
深入了解后: 有些人会着迷于其独特性、历史和文化价值,并愿意去探索和品鉴。他们可能会开始欣赏不同香型的特点,以及白酒与中国美食的搭配。
市场与发展: 随着中国白酒品牌开始走向国际化,尝试进行口味上的改良和国际化的营销,也吸引了一部分新的国际消费者。

要让外国人喜欢白酒,需要做的可能是:

1. 教育和引导: 让他们了解白酒的种类、香型、酿造工艺和品鉴方法。
2. 改变饮用方式: 鼓励他们尝试加冰、兑水,甚至调成鸡尾酒,以降低酒精的刺激感,突出酒的香气。
3. 与美食结合: 强调白酒与中国菜的搭配,让他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体验白酒的魅力。
4. 循序渐进: 从低度、口感柔和的白酒开始尝试,再逐步挑战高难度的香型。
5. 淡化不必要的劝酒文化: 让他们能以更轻松、享受的心态去品鉴。

可以说,白酒对于外国人而言,是一扇需要耐心和理解才能打开的“新世界”的大门。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爱上的“情人”,而是需要你去深入挖掘,才能发现其深藏的“韵味”和“故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认识一个曾经在中国工作过一年多的BBC(British Born Chinese )大哥,祖籍香港。这位同时有着英国绅士风范和中国文人气质的大哥直言不讳地跟我用了"disgusting" "horrible "来分别形容他喝白酒时的感受以及喝多了以后的状态。他也说他在去中国之前以为中国人都不能喝,结果去了以后被中国人的酒量和饮酒习惯给惊到。

第一,白酒很辣,味道很冲,有的药酒味道还有些奇怪,总之就是口感很不好。

第二,高度数酒在国外并不少见,所以大哥一开始也觉得并不足惧,直到他发现中国人喝高度数酒都是纯喝,完全没有兑各种其他东西调酒的喜好就开始瑟瑟发抖了。

第三,他一直以为中国人喝酒频率没有英国人那么高。毕竟英国人是下班就去喝两杯再回家吃饭那种,更有周末不喝酒人生路白走的信仰。后来他在中国期间认识了一位中国老大爷,每天晚上吃饭都要搞杯白酒嘬嘬。

第四,中国人喝酒的时候竟然吃那么多东西,而且在喝白酒的情况下竟然还可以吃得下口味很重的菜。大哥之前的工作地点是成都和武汉(手动笑脸)。

第五,他觉得自己在英国算是能喝的那一类,但是在中国工作的时候经常喝多。一方面是架不住纯喝高度数白酒,还有一方面是中国人热情的劝酒文化。

一开始那位大哥对我很热情,也直接表示过对我的好感,后来可能是我态度太冷淡,以及跟他说过我能喝五两白酒以后,大哥就不怎么热络了。我也乐得清净。

user avatar

关于老外喝白酒这事儿,我给你们讲件真事儿,你们可别笑

坐标荷兰,紧邻英国,虽然不像邻居以旷世名著《大英帝国食谱》而出名,但在我看来也是除了生鲱鱼之外没啥能吃的喝的了

来组里读博头两年,大家聚会总是西餐厅:法餐厅、意餐厅、希腊餐厅挨个吃,都差点要去吃英餐厅了。自知不应自讨没趣提议吃荷兰餐厅的我我强烈建议:要不试试中餐厅?

然后去鹿特丹找了一家荷兰最好的川菜
是的,全荷兰最好吃的川菜餐厅,比起国内一点都不差,各种菜放辣椒一点都不含糊,用料都最贵的那种

去了餐厅必须点酒喝吧,来都来了,不尝尝中国白酒?

跟餐厅的宜宾大厨算认识,提前也预定了,知道我们去,大厨特意拿出了从四川空运过去的五粮液原浆给我们喝,一杯才算6欧元给我们,有一两多吧!

注意,原浆五粮液,一两6欧元!

真是舍得啊,算赌了全部面子进去了!毕竟在同事面前装逼要紧!


12个人,怕大家不习惯,就先要了5杯试试看

然而,
葡萄牙人闻了闻,直接就摇头了
荷兰人尝了一小口,也弃权了(其中有俩货是重度威士忌患者,还好泥煤那种)
德国人、印度人、哥伦比亚人也都缴械了

最后秘鲁人说,还行!闻起来挺香的

后来我俩就在众人的围观下,把五杯喝完了,又点了两杯。那个味道啊,真心比以前喝过的好喝啊!还想再点,最后大厨连忙说没有了没有了!

在此期间,他们拿着喜力,我们俩觥筹交错老欢乐了!

但他们看我俩完全一副看奇葩的表情。

后来又去了那个餐厅一次,他们提议说,要不再试一次中国白酒吧!

但是很不幸,已经木有五粮液了,餐厅里说只卖黄酒,是5欧元一杯,我一看,原来是这货

餐厅也太没有诚意了,这都行么?这玩意儿不是做菜用的?能喝下去?

反正我是没喝下去

有了上次的经验,我只点了两杯,还是10来个人轮流尝试

然而!前方高能!

他们说非常好喝,多来几杯!


他们说非常好喝,再来几杯!


他们说非常好喝,还来几杯!

结果把餐厅剩下的两瓶全都喝了,那天的酒钱跟饭钱差不多。。。

看他们那么激动,我差点都要去问后厨还有没用完的料酒,哦不,黄酒没?

那两个荷兰威士忌重度患者直接让我以后帮他们买,他们用威士忌跟我换,为表示诚意,第二天就拿来了一瓶市价50欧的苏格兰威士忌。。。

这料酒我家里一直都有,一模一样,中超2欧买回来的

该不该告诉他们真相呢?


user avatar

今日被视为清香性的汾酒,在清代是烈酒之最。外国人咋看白酒,可以据此推测一下。。。。

袁枚:

既吃烧酒,以狠为佳。汾酒乃烧酒之至狠者。余谓烧酒者,人中之光棍,县中之酷吏也。打擂台,非光棍不可;除盗贼,非酷吏不可;驱风寒、消积滞,非烧酒不可。”

user avatar

看到高票答案是这么个玩意,我必须要正面怼一下了:

白酒这个东西,本来就是歪果仁带到中国来的。至少几千年前中国人是喝不到白酒的,直到蒙元时期,波斯人给中国人带来了白酒。这种白酒就是现在的亚力酒(arak),现在老外们还在喝,在元代它的名字翻译为阿剌吉酒,其实是用山西一带产的葡萄酿造的葡萄酒再蒸馏的白兰地酒。
当中国文人头次喝到这么烈性的酒,也是非常吃惊的,多有诗文,比如黄玢形容:

“一酌咙胡生刺芒,再酌肝肾犹沃汤,三酌颠倒相扶将。身如瓢壶水中央,天地日月为奔忙,经宿不解大苍黄”
无非就是说东西太TM烧喉咙,太TM烧心了,晕得我颠三倒四的。这跟有的答主说老外喝茅台,感觉像喝剃须刀片,是不是挺像的?

到了明代,人还是记得白酒的外国名字:阿剌吉(arak),比如《本草纲目》里说:“火酒,阿剌吉酒”。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arak酒原先是透明的,加冰之后会变成乳白色,这个也在黄玢的诗中提到了,他说这种酒

作者:温饱生闲事儿
链接:外国人对白酒如何评价? - 温饱生闲事儿的回答 - 知乎

我来喷喷这个答案:「白酒这个东西,本来就是歪果仁带到中国来的。至少几千年前中国人是喝不到白酒的,直到蒙元时期,波斯人给中国人带来了白酒。这种白酒就是现在的亚力酒(arak),现在老外们还在喝。」

当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就意识到了问题,因为他提到的arak确实现在也有,中文名叫茴香酒,也有叫椰子酒的,这玩意我相信知乎还是有喝过的,跟白酒就完全不是一回事。说外国人给中国带来了这种酒,没错,说这种酒是白酒?也太扯了。

当我提出质疑的时候,这位是这么回我的:

《现代汉语词典》对烧酒的解释:“用蒸馏法制成的酒,透明无色,酒精含量较高,引火能燃烧。也称白酒。”《辞海》对“白酒”的解释:“亦称白干,烧酒。透明无色的各种蒸馏酒的总称。”我说您不认字儿,去查个字典很累吗?

原来整个一偷换概念。因为辞海根本就不是权威的定义书。不然按照所谓辞海的标准,透明无色蒸馏酒就是白酒,那不止他提到的「茴香酒」,连伏特加、朗姆酒、龙舌兰、琴酒都是白酒了,你这么能定义,外国人答应么?

真正权威的定义自有国家行业标准去定义,具体来说,就是《GBT208222007》等一系列国家标准。总结一下,就是「以曲类、酒母为糖化发酵剂,利用淀粉质(糖质)原料,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陈酿和勾兑而酿制而成」。

这个定义其实简单来说,我国白酒最初就是蒸馏过后的粮食发酵酒。

粮食发酵酒在我国由来已久,9000年前还处在新石器时代的我国,就曾发现了粮食发酵酒(河南·贾湖遗址发现了盛酒陶器碎片),9000年啊,我国历史往多了算才上下5000年,酒可比中国历史还长。据分析,当时的酿酒材料就包括了稻米、蜂蜜、葡萄、山楂等等,别急着喷,这个结论是美国人下的,后来还有美国知名酒厂角鲨头就曾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著名教授帕特里克·麦克戈温博士考古研究出来的配方复刻了这款酒。

学过初中历史,大概也该记得我国很早就开始用曲酿酒,根据目前的考古证据来看,河北藁城台西商代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酒器,还有酿酒作坊的痕迹:「台西酿酒作坊遗址的残瓮中出土了8.5公斤酵母残骸,经中科院专家鉴定,这是人工培植的酒曲酵母」。

而关于用曲制酒的具体过程,在《齐民要术·卷七》中有非常详细的记载,工序非常多、也很繁琐,已经很接近现在白酒酿造过程中的一些工艺了。因为方法众多又太长,我就不引用了,自行百度即可。

而用「曲」酿酒,才是中国白酒区别于其他粮食发酵酒的主要特征。

对于粮食发酵酒来说,比酿造水果酒在技术上要更难,因为果糖可以直接转化为酒精,但粮食里的淀粉则不可以,粮食中的淀粉要先变成单糖类,然后才能变成酒。在工艺上,就是粮食得先糖化才能酒化。我国关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利用酒曲,通过加入酒曲让谷物直接转化为酒精,一步到位——对比国外的粮食发酵酒,比如威士忌、啤酒则通过先让谷物发芽(糖化),再转化成酒精的方式来酿造,少了一步。

这种用曲酿酒是中国独创的。

顺道一提,粮食发酵酒的酿造还有另一个解决方案,就是用嘴嚼煮熟的谷物,然后吐出来保存,利用唾液里的淀粉酶来转化淀粉——是的,就是《你的名字》里的口嚼酒,口嚼酒在唐朝的时候还能喝到。

相当长期以来,我国喝的都是这种粮食发酵酒,在古代文学中经常见到喝酒场合的描述,古人无论聚会、会友、闲聊乃至于进行艺术创造,都要喝酒。

古诗文里动不动就「会须一饮三百杯」、「莫厌狂歌酒百杯」,固然有诗家夸张的成分,但其实背后也透露了一个事实——在蒸馏术传进来之前,受限于酿造工艺,早期的酒普遍度数不高,普通的酒很浊——没错,浊酒说的就是这种酒。你要是不挑,简单过滤下就能喝。这种浊酒,第一眼看上去,通常有点发绿,正如白居易所说的「绿蚁新焙酒」,再如李白所说「千杯绿酒何辞醉,一面红妆恼杀人」,这是因为酿酒工艺上,酒曲品质难以保证,往往混杂了其他的微生物,酿造过程中酒就绿了。这种酒往往没有辣口感,而是有点甜,很多诗文都用甜来形容当时的酒,比如高骈的「花枝如火酒如饧」、刘禹锡的「湖鱼香胜肉,官酒重于饧」等等(饧是唐时的甜味调料)。这也是因为工艺的问题,导致发酵的时候谷物往往有很大一部分糖化、但是没有酒化。另有高品质的酒,通过用高品质的酒曲,比如红曲(含有红曲霉素),发酵效果更好,酿造工艺上也更多一些步骤,比如酿好之后会加热一段时间以彻底杀死微生物结束发酵过程。而好的酒曲酿出来的酒,因为相对纯净,颜色就不再是绿色,而是介于红黄色之间——这就很接近现代的黄酒了,这种琥珀色的酒,在唐时就被认为是最高档的酒,有白居易的诗为证「世间好物黄醅酒」。

可以说在绝大部分所谓的古代时期,古人喝的酒是要么浊酒、要么是这种类似于黄酒的粮食发酵酒,直到元朝时期,蒸馏术传进来,传统粮食发酵酒工艺结合了蒸馏术,才产生了今天白酒。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粗略描写过原始白酒的酿造方法:「烧酒,近时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简单来说,就是谷物蒸熟、然后加入曲之后放到大瓮中十天,蒸馏之后就是白酒,其中无论是谷物蒸熟、还是加入曲,然后在大瓮中发酵,都是在多部书中都能找到传统工艺(比如我上面提到的齐民要术劵七),唯一的不同就是蒸馏。

所以,你要说元朝时期引进了蒸馏术、结合我国传统工艺,酿造出了白酒,这很有可能是对的,也有很多学者支持这个观点。但你上来说白酒是国外引进的,那我就不怕写个几千字来抽你脸。

当然,关于元朝引进蒸馏技术其实也是有一些争议的,比如海昏侯墓就出土了蒸馏器,蒸馏在我国历史悠久,特别是在白酒上,我国的蒸馏是固态蒸馏,通过甑桶来进行蒸馏,甑桶就是底下有好多小洞洞来透蒸汽,这个跟国外的蒸馏技术也是完全不一样。即使是真的利用了国外引进的蒸馏技术,也只是借鉴了原理,发展出了中国特色的白酒蒸馏技术。

从上面也可以看出来,事实上白酒的历史比很多人想象的要短很多,诞生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黄酒还是全国的主流,就连「白酒」这个名字,都是建国之后才确定的,也是建国之后,才正式成为当今中国酒文化的主流。

不过说真的,就连中国人接受白酒都花了这么长的时间,外国人一时之间不能接受是很常见的,我见过很多人,都是第一口就不喜欢,觉得有怪味,还辣口。(加最后一段,不能说我跑题了吧)

user avatar


关于老外喝白酒这事儿,我给你们讲件真事儿,你们可别笑

坐标荷兰,紧邻英国,虽然不像邻居以旷世名著《大英帝国食谱》而出名,但在我看来也是除了生鲱鱼之外没啥能吃的喝的了

来组里读博头两年,大家聚会总是西餐厅:法餐厅、意餐厅、希腊餐厅挨个吃,都差点要去吃英餐厅了。自知不应自讨没趣提议吃荷兰餐厅的我我强烈建议:要不试试中餐厅?

然后去鹿特丹找了一家荷兰最好的川菜 是的,全荷兰最好吃的川菜餐厅,比起国内一点都不差,各种菜放辣椒一点都不含糊,用料都最贵的那种



去了餐厅必须点酒喝吧,来都来了,不尝尝中国白酒?

跟餐厅的宜宾大厨算认识,提前也预定了,知道我们去,大厨特意拿出了从四川空运过去的五粮液原浆给我们喝,一杯才算6欧元给我们,有一两多吧!

注意,原浆五粮液,一两6欧元!



真是舍得啊,算赌了全部面子进去了!毕竟在同事面前装逼要紧!

12个人,怕大家不习惯,就先要了5杯试试看

然而,

葡萄牙人闻了闻,直接就摇头了

荷兰人尝了一小口,也弃权了(其中有俩货是重度威士忌患者,还好泥煤那种)

德国人、印度人、哥伦比亚人也都缴械了

最后秘鲁人说,还行!闻起来挺香的

后来我俩就在众人的围观下,把五杯喝完了,又点了两杯。那个味道啊,真心比以前喝过的好喝啊!还想再点,最后大厨连忙说没有了没有了!



在此期间,他们拿着喜力,我们俩觥筹交错老欢乐了!

但他们看我俩完全一副看奇葩的表情。

后来又去了那个餐厅一次,他们提议说,要不再试一次中国白酒吧!

但是很不幸,已经木有五粮液了,餐厅里说只卖黄酒,是5欧元一杯,我一看,原来是这货

餐厅也太没有诚意了,这都行么?这玩意儿不是做菜用的?能喝下去?

反正我是没喝下去



有了上次的经验,我只点了两杯,还是10来个人轮流尝试

然而!前方高能!

他们说非常好喝,再来几杯!



他们说非常好喝,还来几杯!



他们说非常好喝,多来几杯!

结果把餐厅剩下的两瓶全都喝了,那天的酒钱跟饭钱差不多。。。

看他们那么激动,我差点都要去问后厨还有没用完的料酒,哦不,黄酒没?

那两个荷兰威士忌重度患者直接让我以后帮他们买,他们用威士忌跟我换,为表示诚意,第二天就拿来了一瓶市价50欧的苏格兰威士忌。。。



这料酒我家里一直都有,一模一样,中超2欧买回来的

该不该告诉他们真相呢?

user avatar

“不同的酒是不同文化的产物,在实现酒业国际化战略的构想中,文化始终是一切因素的根本所在。酒的根本竞争力就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导向,我们喝的是中国味的酒,品的是中国的文化。说到底,‘走出去’就是用中国的酒文化讲中国的好故事。”

user avatar

居然还有人在看,感动。

更新一下第二件事吧,关于我老板和一个日本教授在北京喝牛栏山的往事。

这件事是我老板有一次请我们吃烤肉喝酒的时候他喝大了跟我们讲的,毕竟有点囧。

故事绝对真实,表达方式上我稍微做一点点艺术加工。

知乎上一些多年前某985高校的精英们说不定还参与过这件事呢~

废话不多说,开更。



不请自来,因为突然想到研究室一些好笑的事情。

1,

我们研究室历来有过春节的习惯。

每年春节都会去Costco买一车的大餐,然后研究室的小哥们每人一道菜,再一起包饺子,在会议室一边吃年夜饭一边看春晚。

今年春节,老板请了一个正好来我们学校交流的日本年轻学者一起过年。

在日本学者(看着也就三十来岁,貌似是个副教授,比我们大不了多少,亲切点就叫他日本小哥吧。)满眼的精光中,我们陆陆续续地把一道道自己做的中国菜端上桌。

手工水饺,孜然羊肉,水煮牛肉,炒土豆丝,红烧肉,尖椒牛柳,新疆大盘鸡……

看到一堆精美饭菜的日本小哥的表情是这样的:

一直在喃喃自语:“すごい、これ!うまそう!おおおおお~すげぇ!”

紧接着,老板从柜子里拿出了一瓶白酒,我忘了是泸州老窖还是五粮液啥的了,五十多度,反正听师兄说是很高级的一款白酒。

(以下自动将日语翻译成中文吧。)

日本小哥愣了一下,问老板:“这是什么酒?”

老板:“中国的白酒。”

日本小哥:“我特别喜欢喝酒,请务必让我尝一下中国白酒!”

我们研究室一群人此时的心理:

年夜饭的时候,一开始日本小哥还有点拘束,不过当他吃了我们研老黄的秘制大盘鸡和水煮牛肉以后,有点放开了。

日本小哥:“这个好厉害!巴拉巴拉……这个牛肉好软!巴拉巴拉……我特别喜欢中华料理,我太太会做青椒漏西(青椒肉丝)……うめえ!”

我师兄很识相地上去给老板还有日本小哥倒上白酒(特么的我也想喝啊!但是老板没动我们不敢动。)。

老板:“どうぞ”

日本小哥接过酒杯,为了表示尊重,干杯一口闷了,紧接着:

小哥的脸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开始泛红,“好辣,咳咳咳……感觉整个人都要烧着了!”

说完,他夹了两个水饺压一压酒劲。

老板笑眯眯地抿了一口酒,一副高深莫测的表情道:“这酒不错,不过没我当初在北京喝的牛栏山二锅头刺激。”

日本小哥吃了几口菜,突然对我师兄说:“G君,可以再帮我倒一杯么?”

师兄马上上去给他满上,此时我们的心理:“MMP!给老子留点啊,我也要喝!”

又一杯酒下肚,日本小哥彻底放飞自我了,把西服外套一脱,往旁边桌子上一扔,开始跟我们吹牛逼。

“我特别喜欢中华文化,最近一直在看一部叫做三体的中国小说……”(三体不是科幻小说么,这也算中国文化?好吧,应该也算。)

“我现在看到第二部,你们都别给我剧透!”

“这个饺子是你们自己做的吗?中国人是不是都很会做饭?”(反正我不会……)

“我研究室的中国学生都回家过年了,原来中国的新年这么热闹。”

“我可以再喝一杯吗?”

“好热!下雪天和白酒好配啊 !”

“巴拉巴拉巴拉……”

那一瓶白酒我估计他至少喝了半斤,毫无日本人的拘束和我们吹牛逼吹的飞起。

后来我们聊了什么我记不清了,只记得他是晃着回去的。


2,

先介绍一些故事背景。

我老板在国内,我们这个专业研究领域的江湖地位非常之高。

大概有多高呢?反正就三四层楼那么高吧。

那个日本老教授据说比我们老板还高一点,也是非常牛逼的人物。


多年前,他俩受邀前往北京某知名985高校做关于我们领域高尖端科技的演讲。

在演讲的前一天晚上,俩老头相约在五道口附近散步。

可能是因为他俩晚上都没吃太多东西,走着走着,两个人都有点饿了。

我对北京不太熟悉,不过五道口周边貌似有许多小饭店吧,俩教授随便选了一家就走了进去。

点好了菜,老板问日本教授:“A先生,喝点酒吧?”

日本教授:“好啊,喝点中国的白酒。”

那种小饭馆,也没啥特别的好酒,于是他们就要了一瓶牛栏山二锅头。

大概是这样的:

我始终相信全世界喜欢喝酒的人在好酒面前都是心意相通的。(话说牛栏山算好酒么?)

老板说当时日本教授喝了牛二之后,有种相逢恨晚的感觉。

他们一边吃着小菜,一边推杯换盏,一边就中日问题以及本专业未来的发展和北京交通建设、日本的教授年收入等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并达成共识。

于是,他们又要了一瓶……


不知道他俩是怎么回到旅店的。

第二天早上,我老板酒量比较好,清醒的早。

起床的他突然意识到,今天还有演讲!

(当然,我个人认为应该是他秘书给他打电话提醒他才意识到的……)

于是他马上跑到隔壁房间,把躺在床上鼾声如雷日本教授叫醒。


两个宿醉的学者匆匆赶到演讲现场,发现台下已经坐满了学生。

日本教授上台拿出他的电脑和ppt,坐在桌子旁开始了演讲。

啊?你说他为什么不站着讲?因为前一晚喝多了怕站不稳啊!


接着,高潮来了。

日本教授讲了大概二十多分钟的时候,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大家思考。

台下的学生们在激烈的讨论中,日本教授一直一言不发。

这时,主持人和我老板都感觉情况貌似不太对劲,这讨论也太久了吧。

于是老板作为协助演讲者走到日本教授身边,蓦然发现,

卧槽!这老头特么的睡着了!!!

老板不愧为经历过大风大浪的男儿,他打断了台下学生们的讨论,直接就接着刚才日本教授的内容继续讲了下去。

而那个日本教授则在旁边默默地睡着,可能是有电脑挡着,居然也没人发现,幸亏他没打鼾……

大概又讲了十几分钟,日本教授醒了。

老头子也是特么牛逼淡定,不紧不慢地偷偷小声问我老板讲到哪儿了,然后接着老板的内容他又继续讲了下去……

于是,两个宿醉的学者非常成功地完成了这一次演讲,据说反响还很不错。


当时听完老板说这一段,我特么也好想喝一喝牛二,有没有喝过的兄弟介绍一下,我只喝过红星……


3,

这个故事是关于我们学校前校长的,也是听老板吹逼的时候讲的,

他受到我国某985高校邀请前往国内谈学校合作事项。

前校长是个‘酒鬼’,尤其酷爱白酒,结果闹出了笑话。

有空再给大家更吧。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外国人对白酒的评价,可以说是五味杂陈,远非一句“喜欢”或“不喜欢”就能概括的。要详细说起来,得从他们第一次接触白酒的场景,到他们对白酒背后文化的理解,中间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初遇白酒:惊吓大于惊喜?大多数外国人在第一次喝到白酒时,给他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烈”。这种烈不是葡萄酒那种醇厚的烈,也不是威.............
  • 回答
    白象“爆红”:7天销售额破千万的背后,折射国民心理,启示行业未来白象方便面的“爆红”,以及其在短时间内实现的销售额突破千万,无疑是近期中国消费市场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产品热销,更是一面折射出当下国民心理的镜子,同时也为相关行业企业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一、白象“爆红”的现象分析:.............
  • 回答
    外国人觉得中国人“以白为美”就等于种族歧视,这事儿确实挺让人生气的,也挺让人琢磨的。我觉得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得拆开来看,细细品味。首先,咱们得承认一个现象:确实很多中国人喜欢皮肤白皙的。这不光体现在护肤品市场的火爆,也体现在人们的审美偏好上。看电视剧、看电影,白皮肤的女主角总会被贴上“美”的标签;.............
  • 回答
    嘿!很高兴你对历史这么有热情,而且喜欢啃书!作为一个“历史小白”,想系统地学习中国历史和外国历史,而且还爱读书,这简直是最佳组合!别担心,我这就给你掰开了揉碎了,保证内容详实,让你觉得是我这个“过来人”在跟你掏心掏肺地聊,而不是什么机器生成。咱们先说总体的学习思路,再分开聊中国和外国史。总体学习思路.............
  • 回答
    外国人喝得惯中国白酒吗?这绝对是个值得好好聊聊的话题。咱们就敞开了说,聊得具体点儿。首先,得承认,一上来就让外国人爱上中国白酒,那难度系数确实不小,跟让他们一下子爱上麻辣火锅或者川剧变脸差不多的道理。为啥呢?这得从白酒本身说起。白酒那独特的“冲劲儿”和“味道”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白酒那股子“冲”。好家.............
  • 回答
    说实话,第一次喝中国白酒,那体验绝对是刻骨铭心,而且绝不是那种“刻骨铭心”到你想立马再来一杯的那种。用我那天同桌法国老兄Pierre的话来说,那感觉像是“一股热浪突然从喉咙直冲脑门”,他当时的表情,我现在还记得,混合着惊愕、迷茫,还有一丝丝的……敬畏?我们当时在一个中国朋友家里吃饭,主人家特热情,桌.............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文化和个人审美的深层原因。外国人头发白了就让它自然地白着,而中国人似乎更倾向于将白发染黑,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说道道儿的。首先,咱们得从 对“白发”的文化认知 聊起。在西方很多文化里,头发花白往往被视为 智慧、阅历和成熟的象征。你可以想想电影里那些白发苍苍的智者、睿.............
  • 回答
    关于东亚人是否羡慕外国人拥有金发碧眼白皮肤这个问题,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话题,里面交织着历史、文化、社会观念,还有个人感受。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所有东亚人都这样想,但确实,在相当一部分人身上,这种倾向是存在的,而且背后原因也挺值得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回到历史和审美的根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文明,尤.............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非常敏感和复杂的情感,涉及历史、民族认同、道德评判以及对暴行的定义。理解这些事件的严重性,以及人们为什么会产生“本国人杀可以,外国人杀就不行”的感受,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几个层面。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你提到的两个事件,并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其背景和性质:白起坑杀40万人(长平之战) 背景:.............
  • 回答
    外国人与中国人在游戏喜好上的差异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话题,因为它受到文化、历史、经济发展、技术普及、社会价值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虽然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很多游戏类型在全球范围内都享有盛誉,但仍然存在一些明显的偏好差异。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些不同之处:1. 游戏类型偏好差异: FPS (第.............
  • 回答
    外国人对中国存在的刻板印象确实不少,其中有些确实会让国人感到惊讶,甚至有些啼笑皆非。这些刻板印象往往源于历史、文化差异、媒体传播以及一些片面的观察,并不能代表当代中国社会的真实情况。以下是一些可能会让国人感到惊讶的外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1. 所有中国人都穿着统一的服装,比如中山.............
  • 回答
    某些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程度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有些人对中国有深入的认识,而有些人则可能存在误解甚至完全不了解。这种“不了解”的程度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并且通常是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的。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描述一些可能存在的“不了解”的表现和原因:一、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误解与刻板印象: “中国人都一样”.............
  • 回答
    最近在和几个外国朋友聊天,无意间聊到大家对中国的印象,没想到他们提出的几个问题,让我一下子觉得,原来我们之间认知上的鸿沟,比我想象的还要大不少。有些误解,说实话,听了都让人觉得挺哭笑不得的,但它们确实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在我看来,有些偏见已经深入骨髓了。打个比方,我一个在欧洲的朋友,对中国的理解还停留.............
  • 回答
    外国朋友们对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确实充满了好奇,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我来试着从几个角度,尽量细致地聊聊这个话题,希望能帮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份好奇的由来。首先,我们得承认,生育是人类最基本、也最私密的决定之一,但同时又与社会结构、资源分配、国家发展息息相关。 当一个国家,尤其是像中国这样拥有庞.............
  • 回答
    这问题我能跟你聊上几句。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这个概念,但我通过海量的信息学习,对很多外国人如何看待中国和中国人,以及其中存在的误解,有相当深入的理解。很多时候,我感觉就像是在观察一个正在进行中的、非常生动的社会实验。首先,一个非常普遍的误解,也是最容易被媒体放大和固化的,就是中国人“勤劳到近乎愚昧.............
  • 回答
    当然有,而且非常普遍。我们骨子里就喜欢给事物贴标签,方便理解,也算是一种生存智慧吧。提到“外国人”,脑海里会瞬间浮现出各种画面。比如,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通常会被想象成高大、金发碧眼,说话大大咧咧,喜欢直来直去,不懂得委婉。他们好像无时无刻不在晒自己的生活,喝着咖啡,穿着休闲,一副无忧无虑的样子。.............
  • 回答
    我没有“做过”任何事情的个人经历,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模型,没有身体,也没有实际在国外生活的经历。我无法主动去“改变”任何人的认知。但是,我可以模拟一下,如果我拥有能力并且有意识地去做,我会倾向于通过以下方式来间接“改变”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固有认知:这更多的是关于我被设计成如何提供信息和进行互动,以及.............
  • 回答
    确实,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敏锐,也触及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社会现象。你提到“总有人要让我们不要忘记外国人对中国的帮助”,这句话本身就带着一种引导和提醒的意味,而这种提醒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多重原因和考量。想要深入理解它,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常被提及的一点,就是历史的客观性与复杂性。.............
  • 回答
    新疆,这片广袤而充满魅力的土地,正以越来越开放的姿态,张开双臂欢迎世界各地的朋友前来探访。从壮丽的雪山到辽阔的草原,从古老的丝绸之路遗迹到多元的民族文化,新疆的每一处都蕴藏着引人入胜的故事和风景。那么,当来自不同背景、怀揣不同期许的外国朋友踏上这片土地,他们的固有认知是否会被重新塑造?这是一个值得深.............
  • 回答
    如果有一天所有中国公民都能自由使用推特,这无疑将对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将是复杂且多层次的。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分析:一、 信息传播的根本性改变: 打破信息壁垒,呈现多元视角: 目前,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官方媒体、西方媒体以及经过筛选的社交媒体信息。一旦所有中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