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飞机黑匣子不能录像?

回答
许多人对飞机黑匣子的名字颇有疑问,觉得它应该像我们日常使用的摄像机一样,能将飞行过程中的一切清晰地记录下来。但实际上,飞机黑匣子——或者说更准确的“飞行记录器”——它并不录制视频。这背后其实有非常实在的原因,而且涉及到它最核心的功能定位。

首先,我们得明白黑匣子到底是干嘛的。它的主要目的是在发生空难后,为调查人员提供最关键的信息,帮助他们弄清楚事故发生的原因。在这点上,它和录像机有相似之处,都是记录信息。但不同的是,它记录的“信息”重点不同。

黑匣子记录的是“数据”,而不是“画面”。

这其中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1. 信息优先级与必要性:

关键数据的价值更高: 在分析空难原因时,工程师和调查人员最需要的是飞机的各种运行参数。比如:
驾驶舱语音记录器(CVR): 记录飞行员与塔台的通话、驾驶舱内的声音(引擎声音、警报声、开关操作声等)。这些是了解飞行员意图、应对方式以及当时环境最直接的证据。
飞行数据记录器(FDR): 记录大量飞行参数,包括飞机的速度、高度、姿态(俯仰、滚转)、油门设置、发动机转速、操纵面角度(副翼、升降舵、方向舵)、襟翼位置、起落架状态等等。这些数据能够精确还原飞机在飞行中的每一个细微动作和状态。
一些现代的记录器还会包含更丰富的数据,例如飞机的性能参数、导航信息、甚至是一些关键系统的运行状态。

视频信息的局限性: 诚然,如果能看到驾驶舱的画面,会非常有帮助。但一个完整的视频记录,其信息量和重要性,相对前面提到的那些数据来说,往往不那么“核心”且“直接”。例如:
视角有限: 驾驶舱的摄像头只能记录特定角度的画面,比如飞行员的操作,但可能无法捕捉到仪表盘上某个关键数据的瞬时变化,而这些变化正好被FDR记录下来了。
信息冗余: 视频中包含大量非必要信息,例如飞行员的表情、乘客的活动(如果摄像头对着客舱的话),这些信息对于技术分析来说,往往是冗余的,会增加数据处理和分析的难度。
分析难度: 视频分析需要专业的视觉识别技术,而数据分析则有成熟的数学模型和工具。在快速、准确找出事故原因方面,结构化的数据比非结构化的视频更有优势。

2. 存储容量与成本:

数据量爆炸: 现代飞机每秒钟产生的飞行数据量已经相当庞大。如果再要同时录制高清视频,那需要的数据存储量将是指数级增长的。
存储介质的要求: 能够经受极端环境(如高G力、高温、高压)考验的存储介质,成本本身就很高。如果还要支持如此巨大的视频数据存储,那么黑匣子的体积、重量和成本将变得难以承受。
续航与能源: 记录视频需要更多的电力消耗。黑匣子作为独立于飞机主系统之外的备份记录设备,其自身的能源供应也是有限的。

3. 坚固性与生存能力:

极端环境的设计: 黑匣子的首要任务是,在飞机遭受毁灭性破坏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幸存并被找到。它被设计成能够承受极高的冲击(几百G)、极高的温度(超过1000摄氏度)、深水压力(几百个大气压),以及长达30天的水下信标信号。
视频设备对环境的敏感性: 摄像头、镜头、内部电路等电子设备,相对来说对物理冲击、高温和潮湿更为敏感。要让它们达到黑匣子同等级别的坚固性,技术难度和成本将大幅提升,甚至可能是不切实际的。如果视频设备损坏,那么它就失去了记录的意义。

4. 目标与定位:

“黑匣子”是数据记录器: 名字“黑匣子”其实是一种俗称,它更准确的名称是“飞行记录器”(Flight Recorder)。从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它的核心功能是“记录”与“飞行”相关的信息。
效率与专业性: 飞行事故调查是一个高度专业化和技术化的过程。调查人员需要的是精确的、可量化的数据,来重建飞机的飞行轨迹、系统状态和机组操作。视频更多的是提供一种直观的辅助,但不是核心的分析依据。

5. 历史演变与发展:

技术限制: 在黑匣子最初设计的年代,录制和存储高质量视频的技术还没有现在这样成熟和普及,成本也高昂。
逐步完善: 随着技术的发展,尤其是FDR记录的数据参数越来越多,其信息量和精确度已经非常高。一些现代的飞行记录器,甚至会集成一些显示器的信息抓取功能,但本质上仍然是以数据记录为主。

总结来说,飞机黑匣子不录像,是因为它的设计目标是最高效、最可靠地记录飞机运行的关键数据,以应对最恶劣的事故环境,并为事故调查提供最直接、最核心的证据。 相比之下,视频录制在存储、成本、坚固性和信息优先级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劣势,无法成为比数据记录更优先的选择。它存在的意义,在于用最可靠的方式,讲述飞机“为什么”会出问题,而不是“看起来”出了什么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录不录像与安全没有任何关系,飞行员又反对录像,所以就不录像了。

回答完毕。


这个问题其实挺值得观察。飞行员应该是当下议价能力最强的职业之一了,而他们“反对录像”这件事,要被很多人以“影响安全”为理由质疑。这充分说明,很多人嘴上的反对劳动者们被压迫,恐惧“活在算法里”,抨击资本家们剥削劳动者,都是打嘴炮罢了。

他们是这样想的:我(嘴上)反对算法监控外卖骑手,但是(实际上)我的那份外卖必须要按时送到。

资本家们:明白了,这就加强对所有骑手的监控。

还是这届嘴炮不行。


我特别期待外卖软件出个功能,“不追踪配送员”选项,然后每个月统计一下有多少用户勾选,这数据肯定无比精彩。

user avatar

well,说个笑话:领导开会研究一笔经费是维护监狱还是维护学校,一位领导提议发言说维护监狱,大家不解,此人解释:大家以后再也不会上小学,但是有可能进监狱!于是会议全票通过维护监狱条件。

加视频监控技术不是问题,没装的原因是当年调研的时候众多飞行员反对,认为侵犯隐私,而民航局和航司众多大领导又都是飞行出身,虽然飞得不多,但也是要执行航班任务的。

当年A380在帝都偏出滑行道卡草地上的时候…

你看光查舱音记录仪都这样了,装视频监控,你是大领导你愿意吗…

~~~~~~分割线~~~~~~

现在公众号明目张胆的洗稿还删我评论呢

user avatar

按照现在的技术,别说是录像了,就是即时给你剪出个小电影都能做到。而且还是调好滤镜加好字幕带上FBI警告能一键发布的那种。

那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因为飞行员反对。

视频和音频不一样。绝大多数人都能接受为了某种正当理由而录音,但不接受任何理由进行的录像。因为这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

而且对于飞安调查来说,目前的FDRS和CVR已经够用了,调查人员不需要录像也能完整还原绝大多数事故场景,这就让录像功能显得很鸡肋。

所以折中的解决方案是只录飞机的风挡玻璃外的信息,就像行车记录仪一样。这样即保护了飞行员隐私,又能记录下飞行员的视角,比如实时的天气状况,坠毁前的目视信息等。这在某些类型的空难调查中有奇效,比如空间迷失类,大雾撞山类等。


5.11一更:

评论区有人问到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凭什么开卡车的要被监控,开滴滴的要被监控,而开飞机的就可以“逍遥法外”?飞行员的隐私叫隐私,难道其他司机的隐私就不叫隐私了吗

没错,就是这样的。

在西方国家,飞行员工会的话语权大得令人发指。其实不光飞行员,其他交通运输行业工会的权力也大得夸张,比如你也许听过这个人:

他和下面这哥们是同一个演员:

导演在选角上有没有暗喻大家可以见仁见智。但此人在历史上确实是有巨大影响力的政治强人。它就是全美卡车司机工会主席:吉米·霍法。

霍法的影响力大到可以左右政治,甚至能影响到总统选举。自从经济大萧条之后,美国的政治一直就存在着妥协与台下交易。那一时代的美国政坛充满了贿赂,黑帮暴力和选举舞弊现象。无数流氓,移民和资本家借助工会这一渠道进入政府担任公职。比如著名的肯尼迪家族就是爱尔兰移民的后裔,他们与吉米霍法展开明争暗斗,最后在斗争中险胜才得以问鼎总统宝座。尼克松上台以后,用特赦吉米霍法来换取后者的支持,这个行为又进一步放大了吉米霍法的影响力。

实际上,吉米霍法还不是全美影响力最大的工会主席。全美矿业协会,全美纺织协会这些元老工会才是大boss。可以近似认为,美国各行各业的背后都有强大的工会在支撑,它们掌握着整个行业的命脉,是资本与政府的节流阀。比如NBA隔三差五就闹个停摆,通用汽车每几年就被炸一次锅,这都是工会整活的结果。

飞行员工会也是如此。但飞行员这个职业比较特殊,他们的工会一般以航司做单位,只有遇到大事才联合起来。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改变现行条例的难度。现代科技越来越发达,对飞行器的应用越来越依赖,飞行员的话语权也越来越重。以前美国的交通核心是卡车,现在则是各式各样的飞行器。一个普通航司的工会就可以决定该航司购买什么型号的飞机,一个大航司的工会甚至可以起诉波音这样的美国核心企业。相比之下,“拒绝安装摄像头”这点小要求还算是个事儿吗?

而且,飞行员工会也能给出冠冕堂皇的理由:

第一,摄像头并不能阻止恶意违规事件的发生;

第二,如果飞机要坠毁,那么它就一定会坠毁。安装摄像头也改变不了这个结果。

因此在工会看来,摄像头是个很鸡肋的东西,没有存在的必要。

其实就飞行员本身来说,大部分人在这一点上是支持美国同行的。比如中国,现在在各大航司担任领导的头头们大多都是飞行员出身,对摄像头这玩意本身就有天生的厌恶感,又怎么可能去主动推行呢。


以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