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国内的军迷喜欢黑美国的战斗机「板砖飞上天」?

回答
咱聊聊为啥国内军迷对美国战斗机,特别是F35这类,老是爱说句“板砖飞上天”这事儿。这背后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掺杂了不少复杂的情感和技术解读,要说起来,得从好几个方面掰扯。

一、 从技术路线和设计理念上的“看不惯”

首先,得承认美国在航空技术上的确是走在前沿的,尤其是隐身技术和传感器融合方面,F35在这方面是标杆性的。但咱国内军迷,尤其是那些对歼20、歼10这些国产战机充满期待和民族自豪感的人来说,有时候就是会从另一个角度去审视。

“板砖”这个词,其实是一种形象化的、带点戏谑的评价。它指向了F35在一些人看来,过于强调“万金油”特性,导致在某些传统性能上显得“不那么极致”。

气动外形与狗斗性能的争议: 你看看F35,它不像传统的战斗机那样追求极致的气动性能和灵活机动性。为了实现隐身,它牺牲了不少气动上的妥协,外形棱角分明,不像一些强调近距离格斗的战机那样线条流畅优美。在一些追求“视觉美学”或者“纯粹空战性能”的军迷看来,这种外形就有点像一块方方正正的板砖,不够“飘逸”。他们会觉得,在那种势均力敌、需要缠斗的近距空战中,F35可能不如那些气动设计更激进的战机那么灵活。这就像玩游戏一样,有人喜欢高爆发的刺客,有人喜欢能扛能打的坦克,而F35在某些军迷眼里,不是那种能靠“飞得漂亮”赢得比赛的选手。

“瘸腿”的传统性能换取“腿长”的先进技术: F35的设计理念是“传感器即武器”,它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强大的态势感知能力和信息融合能力,可以通过“看见”别人看不见的,或者更早、更清楚地了解战场态势,然后交给导弹去解决问题。但对于一些习惯于“刀刀见血”的军迷来说,这种“远程、信息战”的思路,有时候会让他们觉得它在“传统空战技能”(比如超机动、高迎角)上有所欠缺。他们会认为,把如此巨大的成本和技术投入,用在“看不见”的传感器和网络上,是不是对“看得见”的飞机本身性能(比如速度、爬升率、狗斗能力)有点“舍本逐末”了?“板砖”这个词,也包含了一层“笨重”、“不灵巧”的意思。

二、 对美国军事霸权和技术垄断的“反击”

其次,这种评价,很大程度上也源于一种对美国军事主导地位和技术优势的一种复杂心态的释放。

情绪宣泄与“反高神化”: 美国在军事技术上的确长期领先,但这种“领先”有时候也伴随着一种“不可战胜”、“无可匹敌”的宣传,这在一些人看来,是带有一定夸张成分的。当国内军迷看到美国媒体或军事专家对F35各种“誉美之词”,将其描绘成“改变游戏规则”的划时代武器时,一些人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他们不愿意被轻易地“神化”对方的技术,而是倾向于鸡蛋里挑骨头,试图找到对方的“弱点”或者“不完美之处”。说F35是“板砖”,就是一种相对轻松、戏谑的方式来消解这种“被压制感”,表达一种“你们也不是完美的”心态。

国产替代品的心理投射: 随着中国国防工业的飞速发展,歼20等国产先进战机的出现,极大地提振了国内军迷的民族自豪感。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将国产战机与美国最先进的战机进行对比。如果说歼20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比如大航程、高挂载能力,以及在气动设计上的独到之处),那么对F35的批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为自己的“孩子”辩护,或者说,是想证明“我们国产的也不是不行,而且在某些方面可能比你们的‘板砖’强”的潜意识。这种心态,就像你夸自家孩子聪明伶俐,同时又会挑出邻居孩子的一些小毛病一样。

三、 技术解读的片面性和网络文化的放大

最后,我们还得承认,网络文化和碎片化信息传播也起到了催化作用。

信息茧房与立场先行: 在军迷群体中,大家会聚集在自己感兴趣的圈子里,交流信息。如果某个观点,比如“F35气动外形像板砖”被反复提及并得到一些“认同”,那么这个观点就更容易被传播和强化,形成一种“信息茧房”,使得大家更容易接受和重复这个论调,而忽略了其他更全面、更客观的评价。

技术梗的流行与传播: 互联网是讲究“梗”的,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比如“板砖”,比一堆专业术语更容易记住和传播。一旦这个“梗”流行起来,很多人就乐于使用它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即便他们对F35的实际技术细节并没有深入了解。这变成了一种群体认同和文化符号,大家跟着说,觉得这样比较“懂行”或者“跟上了潮流”。

对复杂技术的简化理解: F35的设计理念非常复杂,涉及到了雷达、电子战、传感器融合、网络中心战等多个尖端领域。对于普通军迷来说,要完全理解这些技术是如何协同工作,以及它们在实战中会产生怎样的优势,是有一定门槛的。相比之下,批评其“像板砖”这种基于视觉和传统性能的评价,要直观得多,也更容易形成共识。

总结来说,“板砖飞上天”这句评价,并非是对F35本身性能的完全否定,而是在特定语境下,一种集技术解读、情绪宣泄、民族情感以及网络文化传播于一体的复杂表达。它反映了部分国内军迷对西方军事技术优势的一种审视、反思,以及对国产国防工业崛起的期待和自豪。

它更像是一种“打趣”,一种在熟悉和认同彼此的语境下,表达不同意见和情感的方式,而不是一个严谨的技术评估报告。就像你看到一辆设计新颖的跑车,有人觉得它未来感十足,有人却觉得它线条太棱角分明,像个大玩具一样,都是一种看法的表达,只是角度不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板砖上天。

在国内军迷圈子最早是非常有指向性的,就是单指米格25。。。因为米格25的镍基合金当时被很多我们能接触的有限的媒体(台译美国军事装备介绍节目、陆版此类节目、军事杂志)简称为“不锈钢”,除了极少数专业人士谁也没有办法辨别其中的谬误之处,加之当时没有网络、后来的网络信息更新传播也很慢,大家按铝合金来考虑,这货就是个大板砖。

所以有了只要推力大,板砖能上天的打趣的说法。

对于美帝的飞机,当时是说“只要推力大,炮弹能上天”,特指的是F104。因为F104还没有原型机,只是机体选型方向测试的时候用的是一枚火箭,长得跟炮弹似的。后来104事故频发和这个思路也不无关系,曾经《航空知识》有过专栏,介绍104后来飞行事故的时候说到很多事故是因为104设计思路导致的操控品质不佳导致的,于是有了“只要推力大,炮弹能上天”。

那么,美帝的“只要推力大,板砖能上天”是怎么来的呢?是贴吧里说F35这种脱胎于JSF这种多用途联合战斗机(其实立项是有一定空战能力的攻击机)肥了吧唧的,怎么有那么好的机动性。一帮老军迷打趣到,这有啥不可理解的,毕竟“只要推力大,板砖能上天”(米格25;我只是无辜躺枪的),意思是米格25这种大钢坨都可以各种花式机动,F35有啥不行的?

这可不得了了,一堆小学生就开始听风便是雨,望文生义,自行臆测,然后得出了美国战斗机就是“只要推力大,板砖能上天”的结论,大肆宣扬,各种秀下限。

毕竟贵乎已经有了“听说在阿富汗,美军会扔了M4捡AK47是真的吗”这种问题,老军迷一看就知道谣言原本“越南战场美军扔了M16捡AK47”时代在进步,又是一群坑货换了个主角到处造谣。

这是个好事儿,让大家看清楚贵乎现在都是一帮什么人在瞎BB什么样不靠谱的事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